百花争艳蒙古族舞蹈——顶碗舞

摘要: 蒙古族舞蹈顶碗舞继承、发展并融合了各时期的蒙古民族特色,因此研究蒙古顶碗舞艺术对于研究百花争艳的蒙古族舞蹈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百花争艳的蒙古舞蹈中的重要的一个分支顶碗舞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摘要:蒙古族舞蹈顶碗舞继承、发展并融合了各时期的蒙古民族特色,因此研究蒙古顶碗舞艺术对于研究百花争艳的蒙古族舞蹈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百花争艳的蒙古舞蹈中的重要的一个分支——顶碗舞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叙述了顶碗舞发展的源起和发展成长过程,然后介绍了蒙古顶碗舞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接着针对于我国现在的民族文化遗产所普遍面临的被弱化甚至消失的问题,研究了蒙古顶碗舞的发展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最后根据自身的学习经历,给出了顶碗舞舞蹈者在训练中的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舞蹈;民族艺术;蒙古舞蹈;顶碗舞;
百花争艳蒙古族舞蹈——顶碗舞

  1前言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其中,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共同组成了我国的民族舞蹈的优秀文化体系。每一个具体的民族舞蹈的形式都和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人民大都能歌善舞,并且在长期争斗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
  蒙古舞,是我国绚丽的文艺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彩,呈现出百花争艳的艺术特的。根据文献史料的记载,古蒙古人的生活中,无论是在部落庆典或缔结联盟,还是在班师出征和两军对垒时,都不能离开舞蹈与音乐表演。
  顶碗舞是百花争艳的蒙古民间舞蹈的一个分支。顶碗舞的产生与发展,和政治、经济、历史等因素都有紧密的关系。顶碗舞最初产生于蒙古族及维吾尔族,在各时期,顶碗舞又不断地继承和发展其本民族的民族特色,从而体现出这两个民族舞蹈艺术的独特审美情趣[1],如图1所示。
  早在公元3世纪时匈奴就出现了类似于“瓶舞”的艺术形式。“瓶舞”是一种用器皿做道具、源于生活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并含有一定技巧性,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瓶舞”是“顶碗舞”的舞蹈雏形。
  到西汉初年,匈奴控制了西域,匈奴的乐舞也由此传入了西域。当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时,将这些西域的乐舞带到了中原。据《晋书》第23卷记载,汉代已经出现了独具特色的一种以器皿为道具的“盘舞”,而到西晋时期,一种被称为杯盘舞的表演形式开始在女乐杂舞中盛行。因此有人据此推断:“杯盘舞”应该是由汉代的“盘舞”发展来的。因此“杯盘舞”及“盘舞”都“顶碗舞”的产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到唐朝时,在燕乐中出现了一种由西域流传来的软舞,如著名的“凉州”乐舞。都采用托碗而舞的方式,具有典型的西域少数民族特色。
  顶碗舞在元代得到发展。元代出现了带伴唱的一种载歌载舞的独舞形式,称作“倒喇”,蒙古语为歌唱的意思。清代颜光猷有“倒喇传新曲,瓯灯舞更轻。筝琶齐入破,金铁作边声。”对其描写的诗句。《历代旧闻》中也记载了“元有‘倒喇’之戏,谓歌也,琵琶、胡琴、筝皆一人弹之,又顶瓷灯起舞。”说明了“倒喇”这种舞蹈的特点。因此,元代的“倒喇”和“顶碗舞”在舞蹈的表演风格及动作的形式上都非常相似,因此存在一定传承的关系。
  元代的诗人杨允孚还在《滦京杂记》诗集中描写了一种宫廷酒杯舞[2]:“东凉亭下水濛濛,敕赐游船两两红,回纥舞时杯在手,玉奴归去马嘶风。”诗中描写的这种持杯而舞的舞蹈形式和“倒喇”中顶瓯而舞的形式,与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种顶碗舞舞蹈形态已经颇为相近。
  明清时期顶碗舞发展趋于成熟。《帝京景物略》记载有“倒喇者,掐拨数唱,谐杂以浑焉,鸣哀如诉也。”《满庭芳》的词句也有“倒喇”的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烛,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这些诗句说明了“倒喇”这一舞蹈形式的特点,并且也反映出其在流传中逐渐形成完整音乐舞蹈的表演形式的过程。
  在民国时期,这种以碗为道具的表演形式在蒙古族依然盛行,而且动作上也不断得到完善,经过了多位民间艺人及舞蹈工作者的不断努力,顶碗舞的动作形式和舞姿形态也逐渐固定下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斯琴塔日哈把传统的杜尔伯特部舞蹈“顶碗舞”和鄂尔多斯舞蹈“酒盅舞”进行结合创制出了新的“顶碗舞”。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变革,顶碗舞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也得到不断发展,蒙古族舞蹈家们对这一舞蹈形式进行了大量的积极创作和改造,形成了许多“顶碗舞”的精品并出现在了舞台上。

  2顶碗舞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蒙古族顶碗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及传统的民间艺术,吸取了蒙古族的民族艺术的精华,它主要从“碗”这一道具的运用着手,来着力突出传统舞种的一种形式美,从而把传统民族舞蹈的形式发掘到了极致[3]。
  蒙古顶碗舞主要从民族风格出发来进行动作的设置和发展,再加上在原基础上加以创新的独具蒙古民族特色的民乐,逐渐成为了一种兼具传统和当代气息的民间舞。
  当顶碗舞开始表演时,随着演员轻击盅子,徐缓起舞。舞蹈演员头顶瓷碗、口衔竹条,两手内各执着一个碟和一个筷,筷子的两头都系有一铜铃红穗。进行舞蹈时,演员通过磕动口中的竹条来敲击头上的瓷碗,并以筷击碟,但碗却要保持始终“稳坐”在舞者的头上。
  顶碗舞以传统的秧歌十字步作为基本舞调,同时配以“梭子步”和“垫步”、“云步”等步伐来交替使用,从而使舞蹈的场面变化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舞蹈者的双臂或屈或伸,在舞台上时进时退或时而绕圈,始终不停地发出动听的敲击声。当节奏转快以后舞蹈则更加精彩。舞蹈表演中,常常配有蒙古民歌助兴,从而营造出浓烈而豪迈的蒙古艺术特色。
  蒙古顶碗舞也同时融入了杂技的元素,从而集民族性、技巧性、艺术性和欣赏性为一体,起卧自如、舒展大方,动作优美、技巧娴熟,因此是当之无愧的民间舞蹈艺术的精品。
  舞蹈者不断做出或走或跳或跪或翻等高难度的动作,演绎出各种不同的造型,时而如陀螺捻线,时而如紫燕高飞,时而如天女散花,时而如嫦娥奔月[4]。
  舞蹈是先民意识形态集中的体现,是先民对于自身及外界思考与感受的结晶,有浓郁的情感因素。这些情感在历史中凝聚,再通过历史不断传承和积淀,融入了一代代人的心底,并成为一种缓解现实压力和超越平凡世俗的手段。
  就如同荣格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5]
  因此,顶碗舞是对于生命本能和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展示,是对心灵震颤的一种自然宣泄。它反映出蒙古族的民俗内容,反映出蒙古先民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因此成为游牧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顶碗舞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就说明了这一古老的而年轻的民间舞蹈能满足人们精神的追求,从而体现出草原人民共有的对生活无法言传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为顶碗舞的艺术传承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能在发展中不断融合和创新,使顶碗舞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才能历久弥新。

  3蒙古顶碗舞面临的发展危机和挑战

  蒙古顶碗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展,但其真正成为舞台表演艺术,却只有60余年的历史。因此做为一种艺术门类,它还比较年轻。
  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推动着全球的文化向多元化渗透,从而蒙古顶碗舞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也要在时代文化旋涡中迎接各种风浪,并面临着许多危机和挑战。因此,如何面对现实进行应对,是我们面临的重要的问题。
  受到现代文明发展的影响,作为在草原上生活的主体民族,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原生态的生活内容正在逐渐被都市的生活方式所取代。传统蒙古舞蹈中所描述的那种草原生活的场景已越来越少,因此蒙古舞的生活源头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激流澎湃,随处可见。
  因为生活方式的改变,蒙古舞也展现出了一些不断变化的新内容。而舞蹈的内容决定了舞蹈的形式,因此舞蹈的结构和语汇等内容页必将经历重新打造的过程。而这就相当于让那些已经习惯了拿母语进行交流的人在今后要利用多国语言来进行会话,因此这对于传统的蒙古顶碗舞这样的民族艺术来说是一个残酷的变更过程和脱胎换骨的经历。
  由于蒙古族的舞蹈都是源于宗教和民俗舞蹈,从它诞生到发展,一直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因此蒙古舞中的传统成份占了很大比例。而由于现代蒙古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民俗风情也发生了裂变,使得许多的古老而鲜活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逐渐遗失而成为历史的空白,因此,我们舞蹈艺人应该担负起这一沉重的历史继承的重担。
  顶碗舞甚至蒙古舞以及各民族的民族舞蹈面临的危机都是多样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接收现实的挑战,能够穿越朝代的潮头去开辟新的征程。在这种新旧生活承前启后的历史时刻,我们必须学会用艺术眼光来扫描生活中的光源,去不断的点亮生命的灵感与艺术的思想,从而营造出时俱进的创作激情[6]。
  生活是创作的最根本和永远的源泉,因此,不论蒙古人当代的生活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都要守住生活的根,让传统生活的血脉在我们的舞蹈作品中跳动,使其能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和光辉。当今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而只要竞争存在,就会有消亡与新生。蒙古顶碗舞作为一种民族的独有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进程中,其本土特点和外来艺术形式共存,从而相互影响和渗透,使蒙古顶碗舞在发展中融合了很多异族和异地的思想元素,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而蒙古顶碗舞要想在今后的继续发展,就必须能够对外来文化进行借鉴、吸收和扬弃,同时保持其独有的艺术风格,最终不断获得新生和发展。

  4蒙古顶碗舞的训练编排建议

  蒙古顶碗舞一种非常美的艺术。美是原因在于它是传统的,具有突出的古典美。婀娜多姿,刚柔并济,具有全方位的民族色彩,同时能够达到艺术家们所追求的“大俗方能大雅”的境界。顶碗舞中所有的动作都带有碗的色彩。因此碗就成了顶碗舞这一民族艺术的魂魄,其举手投足间完完全全的体现了蒙古族格调。使得即使现代的艺术编排也无法替代“顶碗舞”的民族韵味。因此是一种世界性的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
  蒙古顶碗舞一般由单人顶碗开始,再发展到双对手,再到三人合作,直到最后四人、五人、六人甚至更多。其实人数上可以适可而止,因为不是集体的选秀节目,不要用人员来凑数。关键在于在保持技巧高难度的情况下,重点发挥演员之间的表演能力,突出美、稳、力。另外,还要注重于综合艺术相结合。
  在顶碗训练方面,重点要狠练和巧练相结合。在底座方面,除了要注重力量和协调性以外,还要训练柔韧性与倒立技巧,并且要加强在力量上的训练。科学的力量训练要在进行技巧训练之前,一般在三十分钟左右。常识认为,当训练结束以后再进行力量训练也是合理的。但是国家体操队的训练情况表明,在力量最充足的时候进行力量训练往往是是最有成效的。
  在每天训练中,没必要一味地进行倒立和对手的训练。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翻腾和素质的训练,如果上下对手都具有比较好的翻腾感觉,那么最重要的是要训练在合把灵敏性上来超过别人即我们常说的反应快。
  虽然倒立训练是每天必练的,随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但顶碗的倒立训练也没有必要要从早到晚练习。很多顶功训练老师训练方法比较固执,每天只要求靠多少时间,吊多少个顶,这样古老的以数量求质量的方法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在每天训练到一定的数量后就不能再加量,应该多进行综合素质的练习提高。
  对于单取倒立这项来讲,也不是要做多少个慢起倒立或能靠多长的时间,而是综合训练素质训练的完美结果。因此,在训练方法上,要注重综合素质训练。这样往往能够扩大舞蹈者自身的开拓性,使其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具有相对的持久性。
  “顶碗舞”是一种柔美性的舞蹈,因此它的节奏是相对缓慢的,这就更需要舞蹈演员的表现力。有些舞蹈者往往做的动作的难度很大,但是其表现力缺乏,所以这样的表演效果会大打折扣。顶碗动作的难度越大,演员挺卖力气,但如果不会表演,那结果只能是白演一场,费力不讨好,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培养自身的艺术修养非常重要。顶碗舞蹈的演出不仅要用肢体来表现内容,还要用信用感觉来表现内涵。随着现在的观众鉴赏能力逐年逐步提高,已经远离了只看动作技巧而不关心表现力的境界。因此为了适应观众的需要和自身艺术价值的提高,要注重培养自身的表现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蒙古顶碗舞是一项亦苦亦难艺术,真正要成为一名好的顶碗舞蹈演员要进行勤学苦练,要培养坚强的毅志及优秀的悟性,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顶碗舞蹈演员。

  5结论

  本文对百花争艳的蒙古舞蹈中的重要的一个分支——顶碗舞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叙述了顶碗舞发展的源起和发展成长过程,然后介绍了蒙古顶碗舞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接着针对于我国现在的民族文化遗产所普遍面临的被弱化甚至消失的问题,研究了蒙古顶碗舞的发展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最后根据自身的学习经历,给出了顶碗舞舞蹈者在训练中的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蒙古族舞蹈顶碗舞继承、发展并融合了各时期的蒙古民族特色,因此研究蒙古顶碗舞艺术对于研究百花争艳的蒙古族舞蹈艺术,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萍.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编排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253.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1.
  [3]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1.
  [4]哈斯乌拉.蒙古族舞蹈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9:282.
  [5]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7:122.
  [6]韩萍.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9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59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4月20日
Next 2020年6月1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