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族舞蹈中柔臂的运用——以舞蹈《草原汉子》为例

摘要:舞蹈是一种通过肢体来表达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或人物情绪、思想意志的艺术。蒙族舞蹈同蒙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表现蒙族民族特点的重要元素。柔臂是蒙族舞蹈的一个重要特征,挖掘其蕴含的审美特征与文化情结可以使观众更好的欣赏蒙族舞蹈、使舞蹈从业者更好的演绎蒙族舞蹈,本文以舞蹈《草原汉子》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举例说明法,分析总结了蒙族舞蹈的基本特征和柔臂的概念及使用情况,说明柔臂在蒙古舞蹈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关键字蒙族舞蹈;柔臂;《草原汉子》

引言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蒙族舞蹈的节奏较快,舞步豪迈,这是其为最鲜明的特点,每个舞蹈动作,包括跳跃、转身,都能体现出蒙族人的热情、豪迈、纯朴、粗犷和剽悍,极具辨识力和民族特色。蒙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很早以前就有,蒙族舞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蒙族特有的舞姿,耸肩、柔臂等都是其代表性动作。在各种特色鲜明的的舞蹈动作中,柔臂是蒙族舞蹈辨识度最高的动作之一。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和观看分析舞蹈《草原汉子》,了解柔臂动作,能让观众更好的欣赏蒙古舞蹈,合理的使用柔臂,能使舞者更好的表演蒙古舞蹈。

蒙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骑着骏马奔驰是蒙族人民的日常,草原文化也是蒙族人民特有的。由于在马背上时间较长,蒙族的舞蹈动作集中于上半身,多是以肩部和臂部为主。蒙族舞蹈的特有风格就是靠这些不同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本文通过对柔臂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好的将蒙族舞蹈的魅力展现出来,让读者更好的领会蒙族的艺术、文化。

相关研究动态

乔秀艳通过《浅谈肩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一文向读者介绍了蒙族舞蹈的特点、舞蹈演员的训练方法以及重点的训练内容。男子跳蒙族舞蹈要威武雄壮,女子跳蒙族舞蹈要柔美端庄,蒙古族人民的审美心理和历史文化决定了这种鲜明的艺术风格。

通过阅读《探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对肩部动作风格的把握——以蒙族舞蹈为例》一文,我们知道了王奇对蒙族舞蹈的肢体特点、节奏特点、风格特点的研究,并与其他民族舞做了对比,从而突出蒙族舞蹈的特点,表现出蒙族舞蹈的独特性。

刘洋在《蒙古族舞蹈中“柔臂”的魅力》中指出自古以来蒙族就以唱跳闻名。在蒙族人民创造舞蹈艺术的过程当中,将自己的情感、性格融入舞蹈,将蒙族人民日常生活通过舞蹈表现出来。蒙族舞蹈柔臂的使用,总能给人视觉上带来享受。

李雪在《“我从何处来,我又向何处去”——再论蒙族民间舞蹈》中认为民族舞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是现在舞蹈从业者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该文希望通过作者的论述,让人们认识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探究蒙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发展起源和现代发展趋势,将蒙族舞蹈的历史、特征、和当代发展做了细致的论述。

综上所述,作为草原文化的一种集中展现,蒙族舞蹈是蒙族人民表现生活、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有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和草原民族韵味。 肢体动作在舞蹈表演当中,尤其是蒙族舞蹈表演过程当中是尤为重要的。主要体现上半身动作的蒙族舞,动作幅度较大,演员气质豪迈端庄, 挺胸抬头,体现了蒙族人民的豪放与骄傲。蒙族舞蹈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柔臂的使用,柔臂的使用也让蒙族舞蹈有了高度的辨识性。对柔臂进行研究和赏析,是了解蒙族舞蹈、领略蒙族文化、感受蒙族感情的重要切入点。对于舞蹈者来说,舞蹈动作的表现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角色,柔臂在蒙古舞蹈中具有重要地位,合理熟练的使用柔臂可以增加舞蹈的观赏性,和观众产生共鸣。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主要内容及观点:蒙族在历史上歌曲和舞蹈就很出名,一望无际的草原孕育了放荡不羁的的生灵,同时也形成了了蒙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同时蒙族的文化,包括舞蹈也在这片草原上滋生。本文以蒙族舞蹈中柔臂动作为切入点,探讨了蒙族舞蹈的特征、柔臂在蒙族舞蹈中的使用,然后以舞蹈《草原汉子》为例,探讨了柔臂动作在蒙族舞蹈中的作用和地位,使读者认识到柔臂在蒙古舞中的重要地位,使舞者能够有针对性的扎实练习,合理的使用柔臂,增强舞蹈的观赏性。

文献资料法:本论文通过万方、中国知网等多个数据资料库来获得柔臂在舞蹈中的应用的文献,并从学校的图书馆获得有关舞蹈的相关书籍,熟悉并了解国内外舞蹈中柔臂的应用的研究情况,通过文献的阅读和理解,将与自己论文有关的内容整理、分析并融入自己的见解,从而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举例说明法:在论证过程中,合理运用具体案例——舞蹈《草原汉字》进行举例说明,表明合理使用柔臂在蒙古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1 蒙族舞蹈的基本特征

蒙族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蒙族人民热情奔放,豪迈却又不失细腻。民族舞蹈是一个民族的标签,蕴含着该民族的文化底蕴。蒙族人在壮阔雄浑的草原风光下形成了桀骜不羁、爱憎分明的性格,所以蒙族舞蹈也就自然粗犷剽悍,简洁大方又充满活力。柔臂是蒙族舞蹈中最具辨识度的肢体动作,蒙族舞蹈擅长用柔臂来模拟如草原、河流等的自然景色,如雄鹰、骏马等的动物生灵,如集会、劳作等的生活日常。柔臂的使用在突出蒙族舞蹈特色的同时也能使舞蹈更加形象生动,提升舞蹈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蒙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所以他们上身动作较多,但也是由于马作为蒙族人民最重要的生产和交通工具,通过生产生活的观察和模仿创造出了马步,此动作主要是模仿骑马,如轻骑马步、奔驰马步都是马步体态的重要体现。当然在民族文化中宗教也是很重要的,图腾的标签会深深的烙在每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到了现代,虽然随着知识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蒙族人民已经多数相信无鬼神论,但是古代所形成的部分因为崇拜鬼神而创造的舞蹈动作还是作为蒙族舞蹈特色传承下来,成为了蒙族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以看出,蒙族的文化决定了蒙族舞蹈的特点,蒙族舞蹈不仅是人民闲暇娱乐的方式,通过舞蹈的创作和演绎能体现蒙族人民的风貌和智慧,也向别人传达了一种乐观和自信,同时在舞蹈中也表达了对生活的希望和憧憬。

1.1 肢体特性

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舞蹈表演者需要通过身体的协调,包括骨骼、肌肉和韧带的协调来完成一系列动作。不同的舞蹈拥有不同的肢体特征,就蒙族舞蹈而言,以上身动作为主的蒙族舞蹈同时也注重身体其他部位如脚、膝盖、腰部等的配合和统一。而男女表演者的肢体特征也不相同,男子表演动作幅度较大,多是模仿天空展翅飞翔的雄鹰,为了模仿雄鹰,身体就要挺拔、舒展,使用柔臂模仿飞翔的动作。如舞蹈《鹰》,表演者开始时候弯腰背对着观众,双臂打开,使用柔臂动作模拟雄鹰飞翔,此时舞蹈者的双臂如同翅膀一般挥动,伴随激昂的音乐,舞者绕舞台奔跑,但仍保持着柔臂动作,给观众展示出了一只翱翔蓝天的雄鹰。除此之外,还会模拟骑马,模拟骑马动作时,舞者重心靠后,左右摇摆,双目远眺,给人感觉舞者就是在骏马上飞奔。如舞蹈蒙古男子群舞《东归英雄》,表现了清代土尔扈特蒙族部落浴血奋战、勇敢拼搏以换来民族的生存和自由,其中勒马式舞姿给观众以蒙族勇士威武雄壮的感觉,既体现了民族特色,又极富视觉冲击力。柔臂同时也在该舞中应用,在舞蹈第二段中伴随着悠扬马头琴声,舞者使用柔臂,爱抚和拥抱蒙古包里的孩子,营造出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表现了土尔扈特对美好宁静生活的憧憬。而女子表演中以肩部动作为主,挺胸直腰,时而欢快轻松,时而沉稳有度,端庄委婉,柔美却又不失刚性,表现蒙族女子柔美而又豪爽的特点。如蒙族舞蹈《故里醇香》,这是一个女子独舞。表演者舒展灵活的身姿伴随着悠扬轻快的音乐,很能体现蒙古女子舞蹈的特色。舞蹈中通过柔臂的使用,不仅表现出了蒙族女子的柔美,同时也能让观众感受到蒙族美酒的香醇。

1.2 节奏特性

任何动态艺术中都存在节奏,并且节奏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舞蹈中节奏也十分重要,舞蹈动作的演绎、舞蹈主题的表达都依赖于节奏。唱歌跳舞是贯穿蒙族历史的一种娱乐形式。蒙族人不仅将生活琐事融于蒙族舞蹈之中,还将自己的丰富情感赋予舞蹈。通过模拟宝马、雄鹰、草原生活来演绎舞蹈,舞蹈内容的表现使节奏明快的蒙族舞蹈更加风格鲜明。蒙族舞蹈之一的筷子舞,顾名思义就是用筷子作为伴舞道具,舞者双手拿着筷子,会以筷子敲打手臂、肩部、背部、腰部等,也会以筷子敲打地面,伴随着身体扭动完成舞蹈。如舞蹈《春到草原》,舞蹈者借用筷子舞蹈,伴随着欢快且节奏性强的背景音乐舞动,舞蹈中使用柔臂动作来表现草原人民载歌载舞的画面,表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蒙族舞蹈中经常以呼吸节奏带动舞蹈动作的起伏,如一般蒙族舞蹈表演者在做趟步加柔臂的训练的时候,在下蹲时候要快吸气,然后随着慢慢呼气的同时,摆动手臂,缓慢起身,只有呼吸节奏和动作的完美结合,舞蹈才会更加自然和出彩。

背景音乐则多以马头琴为主,音域较宽,悠扬婉转,在表现草原辽阔的同时也能使舞者动作更有节奏感,舞者跟随背景音乐舞动,动作轻快且干净利落。如舞蹈《梦中的额吉》,背景音乐为悠扬的马头琴,舞蹈中柔臂的使用伴随着空灵的琴声,模拟了鸿雁飞翔的画面,将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优美的柔臂动作也将角色刻画的更加丰满鲜活,更具特色。

1.3 风格特性

风格是民族舞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它代表着民族舞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不同风格的形成是由于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造成的。蒙族人民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之上,以狩猎、畜牧为生,性格豪迈热情,崇尚雄鹰和狼,这些因素都导致了蒙族舞蹈的鲜明的风格。男子舞蹈多以大气、粗犷的动作来表现其豪迈、勇武的性格;女子舞蹈则柔美中不失刚劲,表现出蒙古女子的端庄、飒爽。生活中主要以马为交通工具、生产工具,且崇拜翱翔天际的雄鹰,所以舞蹈中多有骏马、雄鹰的元素。如舞蹈《梦回草原》,表演者以柔臂动作开场,飞入梦乡,好像回到了家乡,舞蹈中模仿了雄鹰飞翔、使用了滑步马步、勒马手等动作,最后又像大雁一样飞翔在故乡和亲人边,柔臂的使用贯穿整个舞蹈,包括对雄鹰飞翔、骏马奔驰的模仿,舞者大开大合却又顺滑流畅的柔臂动作不仅增强了舞台表现力,同时也极具民族特色。舞蹈风格鲜明、大气磅礴,体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女子舞蹈《挤奶员》,在欢快的音乐中舞者模仿挤奶的场景,柔臂动作的柔软、顺滑的感觉配合其他干净利落的动作也能体现出蒙族女子在劳作中保持柔美却又飒爽的特点。

2 蒙族舞蹈中的柔臂

蒙族舞蹈中有许多如耸肩、柔臂等极具辨识度的的肢体动作。柔臂在这么多的舞蹈肢体动作中,毫无疑问是最夸张的,也是最能体现蒙族舞蹈特点的动作之一。通过对柔臂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好的鉴赏蒙族舞蹈,领略蒙族文化。

柔臂即借助手部、腕部、臂部、肘部、肩部共同配合、协调而完成的类似波浪的运动,柔臂动作可以使表演者手臂柔软、表演流畅。柔臂是根据手臂和手掌的使用方式进行分类的,根据手臂可以分为双柔臂和交替柔臂,而手心向上、向下、相对和手背相对柔臂则是根据根据手掌的使用方式分的,一般来说在舞蹈表演中不单纯使用柔臂,会和其他舞蹈动作配合使用,如碎抖肩加柔臂。柔臂从本质上来看通过上肢的带动而完成的,柔臂是一种夸张的手臂动作。柔臂和其他舞蹈动作的配合使用,可以强化动作的叙事功能,营造美好的舞蹈意境,体现舞蹈的主题。

动作柔美、连贯,手臂舞动呈波浪状,线条柔顺是柔臂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柔臂练习时的基础。柔臂通常要与手部、肩部动作搭配运用,将柔臂和其他动作配合使用,可以创造出更多具有蒙族特色的舞蹈动作,体现了蒙族人民的创造力和蒙族的民族风格。在蒙族舞蹈中,柔臂常用来表现展翅飞翔的雄鹰、潺潺流动的溪水、诱人飘香的乳汁和醉人的美酒。

3 蒙族舞《草原汉子》中柔臂的运用

3.1 简述舞蹈《草原汉子》

舞蹈《草原汉子》是赵帅老师和刘福洋老师共同编排完成,通过描绘一群桀骜不驯又豪迈雄壮的草原汉子,来让观众领略草原人民的热情奔放,领略草原的广阔天地,该舞蹈参加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并获得了群舞组“作品金奖”、“教学剧目奖”、“表演金奖”、“编导金奖”。《草原汉子》基本上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段是“敖包”,由6个演员组成敖包,一个演员对敖包进行膜拜;第二段是“叙事”,描绘了草原汉子们喝酒、集会的场景;第三段则是舞蹈的高潮,所有演员向前走来,像是再向胜利冲刺一样由横排聚成三角形的构图,在视觉上很有冲击力,能表现出草原汉子的团结和冲劲。三段采用运用“快慢快”结构,使舞蹈张弛有度又内容丰富。

舞蹈的服装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没有沿用一贯蒙族的蒙古长袍,而是采用更加简洁的服装,在服装上装饰有祥云图案和蒙族图腾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标志。这样的改动不仅保留了蒙族服装的部分特色,同时与使演出服装更加轻便,使舞者能在演出时候更好的完成具有难度的技术技巧。舞蹈背景音乐是以蒙古族传统独特的乐器“马头琴”为主乐器,很有民族特色,但在其中也添加了一些“电子乐”和“摇滚乐”等西方音乐元素,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不仅使听觉效果更加震撼,也能表现蒙族人民敢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同时舞蹈也运用了大量的蒙族舞蹈特有的动作和造型,柔臂的使用也使舞蹈更加出彩。通过柔臂动作的使用,演绎出对敖包膜拜时的场面、飞翔和奔驰的动作、美酒喝多后的醉态、聚会摔跤时的场景,将蒙族人民的生活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给观众,既具有观赏价值也具有艺术价值。

3.2 从舞蹈《草原汉子》中看柔臂的运用

舞蹈《草原汉子》分为三部分,柔臂的使用贯穿了这个舞蹈。在舞蹈中,通过柔臂的使用,让观众感受到了展翅飞翔的雄鹰、草原驰骋的骏马、飘香醉人的美酒,草原汉子们双臂张开摆动,模仿着雄鹰、骏马,无忧无虑的跑着跳着,大家一起摔跤、喝酒,表现出了蒙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崇拜,广阔的天地形成了草原人民形成他们豪爽、豁达、直率的性格特征。舞蹈第一部分当演员们聚拢堆叠成敖包时,另一个演员对着敖包朝拜,随后敖包变成了萨满教的“转经轮”转动,同时膜拜的演员也使用柔臂随着转经轮舞动,显得庄重而虔诚。宗教在民族文化里占有重要地位,此时敖包、“转经轮”形象的演绎以及对敖包的膜拜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积淀,更能体现该舞蹈的民族性和独特性。舞蹈第二部分演绎的是草原汉子们的集会,畅饮美酒的醉态被演员演绎的惟妙惟肖,使用柔臂来表现草原汉子从蒙古包里出来后抱着美酒左路摇晃的醉态样子,不仅体现了草原汉子喝醉后的形态,更能让人感受到此时的轻松愉悦的气氛以及美酒的香醇;酒后草原汉子们在一起摔跤、跳舞时候也使用了柔臂,集会后草原汉子们分散坐开,背后有几个演员使用柔臂模仿雄鹰飞翔,给人以整体、宏大的视觉感受,伴随着轻松和缓的音乐,演员们不仅生动的表现了草原人民日常的生活,同时也烘托了此时气氛的融洽。第三部分演员站成一排,背对观众,伴随着节奏较快的音乐展示出不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造型,随后一起向前走来,散开一大圈后,演员们在圈中间展示不同的动作,包括低头、单膝跪地模仿雄鹰展翅飞翔的柔臂动作。随后大家展开双臂模拟骑马的动作排成三角,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柔臂的使用能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所刻画的事物,同时也更能体现该舞蹈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增加舞台表现力。

4 其他舞种中柔臂的运用

贾作光老师有一部三人舞作品——《海浪》。这部现代舞作品的主题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通过编排者的艺术加工和想象,整理编排成舞蹈。虽然《海浪》不是蒙古族舞蹈,但该舞蹈也运用了柔臂动作,用飞翔的动作来描绘海燕的飞翔。舞蹈《海浪》的主题动作就是柔臂,并使其形象化。通过柔臂的运用来表示在空中展翅飞翔的海燕和大海的海浪,演员柔美的身姿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水的柔,可能向观众展示出海燕飞翔的轻快。通过柔臂动作的使用,使舞蹈模拟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使舞蹈表现力更强。在舞蹈编排上,舞蹈的开场是通过剪影的方式,舞者在舞台上是背对着观众的,弯腰低头,身体起伏变换,将双臂展开,使用柔臂的动作模仿海燕,此时像是一个正在的海燕在海上飞翔一样。在整个舞蹈过程中,表演者模仿海燕飞翔,运用了柔臂的技术技巧,同时也会通过柔臂动作的使用模拟海浪的起伏,提升了观众的视觉享受,同时也提升了舞蹈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在舞蹈的结尾,舞者再一次模仿海燕,首尾呼应,使舞蹈更加完整。海燕自由翱翔在风平浪静的的海面上,拥抱着大海,与大海融为一体。舞蹈《海浪》不仅让观众在矫健轻盈的海燕飞翔中感觉到舞蹈的美,也能在海浪的翻涌中感觉到力量。

古典舞中也会有柔臂的运用,如舞蹈《扇舞丹青》中舞者手提彩扇,在背景音乐古筝的节奏下如同执笔作画一般舞动,柔臂的使用将舞者柔软的身姿展现出来的同时也如同舞者正在做山水画一般,柔软的手臂如同沾满墨汁毛笔在舞动,也如同画上柔和的线条呈现在观众面前。古典舞重意境,大部分古典舞如山水画一般,行云流水且情景交融。舞者柔臂的使用如同一位文人墨客正在天地之间挥毫泼墨、悠然起舞一样,身姿柔美、步伐鲜明,带给人一种朦胧美、自然美、意境美。第九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大放异彩的古典舞《且吟春语》也使用了柔臂,该舞蹈主要表现春天到来,万物复苏之景色,将古典舞水袖技法与柔臂结合,将单袖放于肩上,然后随着旋律旋转、展开,舞者柔美之身姿与舞蹈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跃然台上,情景交融,使观众产生美的感受。舞者通过柔臂的使用模仿花开、模仿发芽,将春天的无声而又充满生机事物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出来,配合着柔和的音乐,十分出色的完成了舞蹈的演出。

街舞中也有用到柔臂的动作,如WAVE动作,像是电流或者波浪一样。WAVE注重柔韧性,主要是关节与关节之间的转换和连接,极富动感和美感。著名的街舞组合jabbawockeez推出的特辑《Road to Luxor》中每位成员都有一段独舞,其中KB的一段舞蹈将机械舞与柔臂完美结合,僵直的手臂动作与柔臂灵活转换,整段舞蹈动感十足又流畅柔顺,同时也是舞者扎实基本功的体现。

5 结论

蒙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可以通过舞蹈的表演展现出来,大气磅礴又激情澎湃的蒙族舞蹈代表了蒙族人民的豪爽与热情。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实际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表演者想要更好的演绎蒙族舞蹈,就应该去了解蒙族历史、体验蒙族生活、感悟蒙族文化。舞蹈是艺术,但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通过舞蹈的表演可以领略该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可以获得美的感受,可以获得感悟和力量。舞蹈是通过不同的技术技巧和表现手法去刻画艺术形象,表达舞蹈主题,技术技巧是手段也是基础,只有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的完成舞蹈表演。

柔臂动作是蒙族舞蹈中一个鲜明的符号,对蒙族舞蹈的演绎和发展、传承十分重要。柔臂动作的不同使用,包括和节奏、情景、与灯光音乐的配合,所呈现给观众的效果是不同的。蒙族文化深深的烙在蒙族舞蹈之中,它是蒙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图腾的崇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蒙族舞蹈是蒙族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通过舞蹈的演绎,可以展现蒙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精神诉求和文化内涵,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和创新的瑰宝。本文研究柔臂的使用,能更好更深入的了解蒙族舞蹈,有利于蒙族舞蹈的传承和推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的审美水平也不断发生变化,蒙族原来的游牧生活逐渐被城市生活取代,新编排的蒙族舞蹈中描绘传统蒙族生活的画面越来越少,蒙族舞蹈面临的冲击和挑战也越来越大。柔臂的练习、使用和传承对蒙族舞蹈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对柔臂的使用,可以模仿雄鹰、骏马、溪水、牛奶等蒙族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事物、景色,同时使用柔臂也能将骑马、挤奶、摔跤等极富特色的蒙族人民日常生活展现给观众。蒙族舞蹈中恰当的使用柔臂可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也可以体现蒙族舞蹈的民族特色。对于柔臂的研究有利于舞者和观众了解柔臂,舞蹈从业者也应该在继承柔臂技术的同时合理使用柔臂,使舞蹈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奇.探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对肩部动作风格的把握——以蒙族舞蹈为例[J].戏剧之家,2015,(19):158-164.

[2] 李雪.“我从何处来,我又向何处去”——再论蒙族民间舞蹈[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28-30.

[3] 乔秀艳.浅谈肩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J].金田,2014,03:141.

[4] 刘洋.蒙古族舞蹈中“柔臂”的魅力[J].内蒙古艺术,2013,02:39-41.

[5] 艾菁.浅谈蒙古族舞蹈肩部训练的意义[J].新课程学习(中),2011,06:21-22.

[6] 赵铁春.《与民共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田野工作与应用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15-16

[7] 孙光言,徐大之.《中国舞基训常用动作选》普及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8月;121-122.

[8] 马建梁.《中华舞蹈志·内蒙古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25-126.

[9] 贾安林.《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98-199.

[10] 金秋.《舞蹈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15-16.

浅析蒙族舞蹈中柔臂的运用——以舞蹈《草原汉子》为例

浅析蒙族舞蹈中柔臂的运用——以舞蹈《草原汉子》为例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1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6658.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5月6日
Next 2023年5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