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原生态[1]是一个文化名词,用于形容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而原生舞蹈指受现代化进程影响较少,原生状态占据主导的舞蹈形式[2]。原生态汲取在广袤草原、田间地头自然而然出现的文化元素,捕捉来自原始的活力与野性,并将这些原生态元素加工处理和少量改造,最终以极具观赏性的形式展示出来。
《藏谜》是杨丽萍继《云南映象》编导的又一原生态舞蹈剧力作[3]。该剧出品人容中尔甲与杨丽萍及几十名藏族男女共同打造了一场包含藏族各个地区不同风土人情的视觉与听觉的华美盛宴。自2007年在北京首次演出并获得广泛好评之后,该舞蹈剧辗转多地上映,不仅为祖国各地的同胞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日常,舞出了藏族人民对信仰的坚持不懈,更是将原生态舞剧这种艺术形式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呈现在普罗大众面前。这是舞蹈史上也是舞蹈剧史上更是原生态舞蹈剧史上的丰碑。
事实上,《藏谜》的创作也是基于人们对于西藏的了解太少。西藏有什么?有牦牛,有旅游景点,这就是大部分人所了解的西藏。但是西藏所富含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远远超出我们所知。西藏是少有的远离工业与现代喧嚣的净土,这里的舞蹈迸发着原始的活力与野性,这与当地人民的劳作生活息息相关[4]。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和合与共同繁荣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理想,因此走进西藏,了解西藏,热爱西藏,是《藏谜》更加深刻的主旨和目的[5]。
一、藏谜舞蹈基本概述
传统农耕社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上曾占据主要地位,“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6]。“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原生态舞蹈中,就是反映人们进行宗教活动、表达信仰与心愿、祈求风调雨顺的各种仪式舞蹈,杨丽萍所编导并舞蹈的《藏谜》也正是这种具有原生态性质的民族民间舞蹈,深刻的反应了原生态舞蹈的特点与内涵。
如同舞蹈剧的惯有形式一样,《藏谜》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藏族阿妈[7]。整个舞蹈以藏族阿妈在朝圣路上的见闻为主线,逐步展开四场描绘藏族神秘风情、展示藏族浪漫情怀、洋溢丰富想象与欢乐、歌颂藏传佛教神圣的舞蹈。舞蹈中充斥着大量藏族人民生活情境、民俗民风的元素,以藏族风格音乐为背景,藏族风味十足,充分展现了藏民族的艺术文化精髓。关于舞蹈的音乐部分,杨丽萍及其制作团队可谓用心良苦。《藏谜》中的舞蹈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藏族人民,他们没有经过现代文化的洗礼,保留着藏族人民传统的风貌与特点。他们不需宏伟的音乐就能歌出最嘹亮动听的歌曲,也不需华丽的舞台背景,就能舞出最壮美曼妙的舞姿[8]。藏族女孩红红的脸蛋,藏族小伙宽大的肩膀,就是最美最真实的藏谜[9]。既然《藏谜》的主旨是展示藏族的文化精髓、弘扬原生态民族民俗舞蹈,那么作为烘托藏民生活气氛、展现舞蹈演员情感色彩、引导舞蹈剧情走向并带领全场观众达到情感高潮的音乐部分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杨丽萍及其团队采用古老的六头琴、马头琴等乐器创造音乐主旋律[10]。当悠扬的琴声响起,高亢的嗓音回荡开来,所有人的思绪都被藏族特色仅仅抓住并沉迷其中。同样,所有舞蹈演员的服装都是原汁原味的藏民服饰,只有色彩鲜艳的藏裙、宽大潇洒的藏袍、结实大气的藏靴还有那翩翩舞动的宽大袖口,才能与豪放的藏族民风相得益彰,也为悠扬的藏族音乐锦上添花[11]。杨丽萍极力将《藏谜》打造为全面原生态舞蹈,从舞蹈演员选择、舞蹈演员服饰及舞蹈音乐上可见一斑。
舞台布景遵从原生态的深刻内涵,将西藏地区特有的自然风貌“搬到”了舞台上。蔚蓝天空绵延万里,朵朵白云漂浮其上,顺着蓝天白云的交汇,远处高耸的雪山彰显着神圣与高洁[12]。在曼妙的音乐海洋里,一队队藏族男女迈着或轻盈或欢快或豪迈的步伐翩翩而至。而为观众带来更大视觉冲击的就是蓝天白云雪山背景下色彩浓烈、艳丽生动的藏族服饰。轻盈的步履配合鲜艳的服饰,再配以悠扬的琴声,可谓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当艳服男女相继退场,舞台上的音乐转换成了袅袅轻音,预示着舞蹈剧的灵魂舞者,杨丽萍即将登场。随着几个身着甘南一带藏族服饰的舞者缓步上台,黑色服装上耀动着显眼的银器,这些舞者舞姿整齐有序,或婉转流连,或豪迈大气,行云流水般将杨丽萍绝美的面容衬托出来[13]。杨丽萍就有如盛开在西藏的格桑花,热烈又充满仙气。作为场上唯一一个非藏民舞蹈演员,杨丽萍的舞姿没有丝毫的生硬,对于舞蹈的完美把握使得她犹如一朵生长在藏民中间的花朵,藏民风情被她展示的游刃有余。这主要得益于杨丽萍对于舞蹈一丝不苟的要求以及她在创作前多次走访藏族舞蹈的有关要义。在创作《藏谜》期间,杨丽萍多次入藏,不仅仅是优化自身舞蹈功底,更重要的是汲取藏族风土人情的精髓[14]。杨丽萍的独舞《荷花度母》是整场舞蹈剧的亮点,柔软的身段配以佛教中的手印,灵巧无比的双手舞出了万般姿态。酥油灯、白度母、红面具,每一个元素都随着温柔无比的舞姿奕奕生光,步履蹁跹,白度母被杨丽萍完美演绎。
该舞蹈剧不仅展示了藏族人民特有的传统舞蹈牦牛舞与长袖舞,在舞台上重新演绎传统藏族文化,也生动描绘了藏族人民生活、劳作的场景:如放养羊群、牧马,修建房屋、修缮圣殿布达拉宫,收获青稞,为客人献上美味的青稞酒、酥油茶等。《六弦琴》、《打阿嘎》、《长袖舞》、《打青稞》、《牦牛舞》、《沐浴节》、《赛装节》每一组舞蹈都美轮美奂、精美绝伦,描绘了藏族人民热情奔放、开朗欢快的精神状态,以及从这些活动中体现的藏族人民积极向上的乐观风貌。这种原生态生活的还原,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藏民生活的原汁原味,舞蹈与生活相互交叉,迸发出独特的美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高于艺术。原生态舞蹈《藏谜》就是艺术与生活最佳的融合[15-17]。
二、藏谜获得成功的原因
《藏谜》带给观众巨大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将原生态发挥的淋漓尽致,有令人仿佛置身西藏之感。使人过目不忘,有余音绕梁三尺的效果。自演出以来好评如潮,评价颇高。一场舞蹈剧获得成功,离不开出品人及主创团队的大力宣传,一下就《藏谜》本身,浅谈其获得成功的三点原因。
(一)对原生态文化的展示首先表现是在舞蹈内容里
《藏谜》获得成功的标志之一是其带给了观众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视觉上的也是听觉上的。巨大的冲击则来源于真实,也就是原生态。《藏谜》之所以被定义为原生态舞蹈,来源于其对藏民生活的真实还原,并把藏民劳作、生活的真实情境融合到舞蹈内容里去。不仅展示了原生态文化,也取得了良好的舞台效果。
《藏谜》舞蹈的演员都来自草原牧场,收割青稞、修葺圣殿都是他们生活的常态,而闻声起舞、放声歌唱更是他们的常态。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汲取着清澈无杂的河水,身无杂念心更无杂念。他们歌颂蓝天、歌颂牛羊,与风为舞,落日相伴,不需要精致的乐器所弹奏的曲调,亦不需要装饰华丽的舞台,藏民的歌舞本身就是纯净无杂,真实原生的。
舞蹈剧依照内容不同被分为几个部分:《六弦琴》、《打阿嘎》、《打青稞》、《牦牛舞》、《长袖舞》、《沐浴节》、《赛装节》。从这几个部分的命名就可以很直观的反映舞蹈内容,六弦琴是藏族传统乐器;打阿嘎是藏民们修葺圣殿布达拉宫的场景再现;收青稞、打青稞是藏民制作食物的过程再现;长袖舞、牦牛舞是藏族特色舞蹈,长袖舞通常是藏族青年表达爱意和情感的标志舞种;沐浴节和赛装节更是藏族传统特色节日,赛装节是充满观赏性和乐趣的传统藏族节日,人们穿上色彩艳丽的藏装用以展示和竟艳,具有浓烈的藏族风情。将藏族特色乐器、藏族人民的生活劳作、藏族特色舞蹈以及特色节日为舞蹈剧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原汁原味原生态文化的展示,这种展示是对藏民生活的真实还原,展示的是一种不加修饰的美。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罗斌将杨丽萍赞为中国原生态舞蹈第一人,指明她将生活与舞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保留了生活的原生态,保留了原生态文化的仪式性、愉悦性以及观赏性。而杨丽萍本人认为她其实仅仅是一个召集人,她的贡献只是把民间民族舞蹈洋溢的“灵光”召集到舞台上,让它们呈现出自己本身一直就有的光彩,原生态艺术的美并非是她的个人创造,而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在《藏谜》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达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所彰显出的特色文化韵味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二)音乐及民族乐器的选择上
《藏谜》可以取得成功,除了舞蹈演员们富有民族特色鲜艳明丽的服装和或豪迈或婉转的曼妙舞姿,整场舞蹈的音乐旋律与一些民族乐器的应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原生态视听盛宴,不仅要在视觉上最大限度还原藏族人民的生活文化风貌,也要在听觉上打造具有藏族风情、表现藏族人民热烈性格的听觉盛宴。舞蹈音乐不仅起着烘托舞台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重要作用,还起着舞蹈情节的过渡与衔接,推动故事的发展进行,同时带动演员情绪等作用。因此《藏谜》的音乐选择对于整场舞蹈起着关键性作用,在音乐及乐器的选择上,杨丽萍及其团队也十分谨慎,反复敲定方案,最终为观众呈现了完美的听觉盛宴。
《藏谜》的音乐以藏族音乐为整体基调,这最大限度的赋予了舞蹈演员们的熟悉感和归属感,跟随着极具西藏特色的音乐旋律,舞蹈演员们如同在草原上驰骋一般载歌载舞,舞蹈充满了原生态的活力与野性。作为衔接故事情节变化的音乐部分,一般较为轻柔或蓄势待发。如杨丽萍即将出场时的音乐,与上一个情节的背景音乐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音调婉转有力,仿佛一场盛会即将开场,这就是烘托主要人物出场的典型手法。
为体现藏族特色文化风貌,《藏谜》几乎使用了整个西藏地区的传统乐器和民间乐器,如弦胡、六弦琴、藏大鼓、藏磬、达玛鼓、龙头琴、曼陀铃、曼陀铃、达玛鼓、法号等。其中六弦琴和法号是第一次在舞蹈剧的舞台上展示其独特的音色。六弦琴藏语名为扎木年,是藏族弹弦乐器,俗称"藏族六弦琴",藏语意为声音悦耳的琴,深受藏族人民喜爱,是歌舞常用的伴奏乐器。法号在藏族中象征神圣庄严,音阶只有三个音,非常原始,粗犷雄浑的音色十分独特,用以表现宗教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法号雄浑的音色应用在舞蹈中的一些情节取得了十分出其不意的效果,使得藏族文化特色和藏族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得以彰显。这些传统乐器及民间乐器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营造极具藏族风情的背景音乐、调动舞蹈演员及现场观众的情绪,更是对于西藏传统乐器文化和西藏民间乐器的一次宣传。通过《藏谜》,人们认识了这些造型奇特、音色或悠扬或雄浑的特色乐器,富有特点的音色绕梁三日不绝于耳,既赋予观众极大的视听享受,又是对乐器的宣传保护,可谓意义深重。
(三)灯光、舞美服饰营造的华美视觉
《藏谜》这场视听盛宴除了在舞蹈内容和舞蹈背景音乐方面的独特设计,舞台的灯光、舞美和演员服饰的相互配合使得各自部分的特点相得益彰,共同打造出了华美的舞台视觉。
灯光是一场舞台视觉的主要打造者,合理的应用各种颜色、各种形态的灯光,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舞台氛围,突出强调舞台上舞蹈的重点,引导观众的视线及注意力。好的灯光布置,还可以起到烘托舞台气氛,渲染舞蹈情绪的重大作用。《藏谜》的舞台上一共使用了600多盏灯光,各式颜色与造型的灯光打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舞台,起到了良好的烘托渲染效果,营造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藏谜》的舞台打造应用了多种现代先进设备,大量可升降、可移动的智能化设备使得舞蹈的衔接与变换更加方便快捷,并进一步增加了舞蹈剧的可观赏性。舞台布景也颇为考究,原生态舞蹈剧即要突出原生态和真实,以西藏民族特色文化为主题的《藏谜》,自然要以西藏地区特色自然风貌为基调去布景。以蓝天、白云、草原和雪山为标志的西藏自然景观被“复制”到了舞台上,经过合理修饰以及适当改动,配合现代科技显示屏等,营造出更加壮阔、更加清丽的舞台景观。除此之外,西藏民间乐器六弦琴、法号、金色的巨大转经筒、藏族气息浓郁的玛瑙石、木桩、石墙、远从西藏运来的青稞以及配色艳丽的唐卡都被搬上了舞台,这些藏族气息浓郁的典型物件给予在场观看的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很多观众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有西藏风情的物件,这也是《藏谜》舞台布景的一大特色。
《藏谜》中所有演员的演出服装都是依照藏族人民生活着装制作的,服饰上的玛瑙、珊瑚、绿松石等贵重的饰物更是真材实料,服饰的原生态展示使得整场舞蹈剧的民族特色风情愈加浓重。整场舞蹈剧共计展示3000余件藏族传统特色服饰,有些还是演员自己的私家珍藏。藏族服饰中特有的贵重饰品展现了游牧民族随处为家,将财产随身携带的文化风貌,同时也是极具观赏性的装饰。整场舞蹈中服饰展现的高潮就在赛装节一幕中,赛装节是藏族传统的节日,以展示色彩浓烈的服装的形式,弘扬藏族文化传统。盛装,不仅象征着藏族人民的财富多少,更是藏族人民热爱生活,开朗热情的性格展现。各式各样的服装与饰品,把原生态藏族文化演绎的彻彻底底,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享受与精神愉悦。
三、《藏谜》的舞蹈特色分析
(一)舞蹈形式的创新
如果说西藏民俗文化是传统,那么《藏谜》中舞蹈形式的改动就是创新,正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才铸就了好评如潮、大获成功的《藏谜》。
首先,舞蹈剧中描绘了诸多藏族人民生活作息、劳动劳作的场景,这些在藏民们看来平平无奇的场景,经过诸位艺术家的收集、改编和再创作,便以一种新的形式:原生态舞蹈剧出现在舞台上。相比传统舞蹈的编排与取材,这种描绘实际生活场景,甚至将生活中的物件搬到舞台上的做法,可谓是一种大胆的创新。尽管《藏谜》展示的是藏族人民原生态的生活与劳作,但是整个演出充满了艺术的创新:如牦牛舞中的牦牛就被拟人化,模仿人类列队,更跳起了现代舞蹈,这对于以往牦牛的形象可谓有了突破性的创新。
其次,舞蹈剧舞蹈演员的选择也颇具创新性。传统舞蹈剧的演员必定经过层层严厉的选拔并加以训练,才能站到舞台上。但在《藏谜》中,除了专业舞蹈家杨丽萍以外,其余的几十名舞蹈演员都是未经训练的非专业人员。他们当中有传统的藏民和牧民、有自由艺人、有孤儿也有流浪者,他们当中的许多甚至没有登上过舞台,语言交流也有一定的障碍。但是杨丽萍大胆的把他们带上舞台,展示他们心中的舞蹈,给他们一个表达对藏族热爱的平台。更有意思的是,小山羊“叉叉”也是舞蹈的“小演员”之一,不仅展示了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也是一种力度较大的创新。
(二)舞蹈作品中的宗教信仰
在《藏谜》中宗教色彩贯穿始终。故事以一位前去朝圣的老阿妈为开始,展示阿妈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从朝圣可以看出,舞蹈的宗教基调从舞蹈一开始就已奠定。
藏传佛教是藏族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并且众所周知的是藏民对于信仰的虔诚和坚定。朝圣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朝圣不只是一个宗教信仰的标志与符号,其展示的是藏族人民的虔诚,以及在藏族人民心中信仰的神圣。
在整场舞蹈中,音乐、歌词、服饰以及服饰装饰都展示出了浓烈的宗教色彩。服饰上的图案有的彰显宗教教义;舞蹈演员的唱词中也有宗教色彩;更明显的符号则是首次登上舞台的西藏传统乐器法号。法号是专门从事宗教或祭祀活动的专用乐器,其声音粗犷雄厚,彰显了宗教的神圣与庄严肃穆。
(三)体现藏民的本土生活
在《藏谜》整场舞蹈中,都弘扬着原生态和真实的主旨。而整场舞蹈的内容就是在描绘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劳作劳动以及庆祝节日,舞蹈力求将原汁原味的藏民生活保留,因此《藏谜》最大限度的展示了藏族人民的本土生活。
在舞蹈中,打阿嘎是藏民们修葺圣殿布达拉宫的场景再现;收青稞、打青稞是藏民制作食物的过程再现;长袖舞、牦牛舞是藏族特色舞蹈,长袖舞通常是藏族青年表达爱意和情感的标志舞种,而牦牛舞则以豪放闻名;沐浴节和赛装节更是藏族传统特色节日,赛装节是充满观赏性和乐趣的传统藏族节日,人们穿上色彩艳丽的藏装用以展示和竟艳,具有浓烈的藏族风情。通过杨丽萍等舞蹈艺术家以及诸多游牧藏民的演绎,活灵活现的将藏族人民真实的本土生活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四、《藏谜》对发展原生态舞蹈的启示
(一)原生态文化是原生态舞蹈创作的源泉
原生态是一个文化名词,用于形容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而原生舞蹈指受现代化进程影响较少,原生状态占据主导的舞蹈形式[18]。
对于原生态舞蹈,杨丽萍将其定义为:“流传于民族、民间,最原始的、土得掉渣的、在田间地头都能跳的舞蹈。”因此,在进行原生态舞蹈的创作与改编时,杨丽萍力求将呈现给观众的歌曲和舞蹈都是原生态的。原生态带给舞蹈的是生机也是创新,而原生态文化就是原生态舞蹈创作的源泉。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具有比艺术更高的创造性和可能性。舞蹈创作从生活中取材,并且经过对生活素材的挑选、改造以及加工才能将舞蹈呈现出来。那些来自于深山和田间地头最不为人注意的角落里,有着善良淳朴、单纯热情的人们,他们为播种而歌唱、为丰收而舞蹈、为爱情而雀跃、为恩赐而击鼓打拍,这种最淳朴自然的艺术形式是当代舞蹈领域所缺少、所需要的。现代舞蹈更新、创新速度之快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在不断向前探索的同时,一种寻找文化传统,回归自然文化的思路开始兴起。生活是舞蹈的唯一源泉,舞蹈的创作与生活的联系是紧密的。既然舞蹈的受众是广大人民,那么顺应时代发展,满足人民的需求才是舞蹈的立足于发展之处。要想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最大限度的保留生活的原始状态,使传统原生态文化与舞蹈的结合才能迸发出创新的活力[19]。
原生态舞蹈的素材,从本质上讲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可以源源不断的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原生态一词经过发展和延伸,衍生出一系列艺术形态,如原生态民族舞蹈、原生态音乐以及美术等[20]。
(二)原生态舞蹈发展的方向—-图是我做的,数据是参考文献里的
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时代在进步,带有民族特色风貌的原生态舞蹈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不能是圈地禁止、故步自封,只有提升内在品质,加强舞蹈创新以及汲取原生态文化的力度以充实舞蹈内涵,才能使原生态舞蹈保持生命力和持续发展[21]。
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是原生态舞蹈的发展方向。杨丽萍在舞蹈《藏谜》中,在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态藏族文化风貌的同时,对原生态民族素材大胆加以创新和扩展,结合现代技术与现代审美标准,对舞蹈一些内容进行再创作与改良,演出现场观众的热烈反映以及专业人士的点评表明这种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原生态舞蹈作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要想真正做到源远流长,就要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思想相互碰撞、相互磨合,在凝聚厚重民族文化的原生态舞蹈中不断持续注入现在的审美思维。如可以将现代科技充分运用到舞蹈中,以科技手段展示传统文化舞蹈;或者是将现代舞蹈技法和原生态素材结合,丰富舞蹈的内容,赋予舞蹈新的活力与形式。
民族艺术市场化是原生态舞蹈发展的必然途径[22]。《藏谜》的成功是得益于文化艺术市场运作的例子,文化与市场的相互结合,可以开辟出更广的发展道路,从而使民族艺术蓬勃发展。在当今市场调节占据重要地位的经济体制中,顺应时代的发展制定相关计划,开拓市场上原生态舞蹈的份额,是促进并刺激原生态舞蹈领域发展的有效动力。
从《云南映像》到《藏谜》,原生态舞蹈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好评与肯定,原生态舞蹈取得的成功带动了各地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每年民族舞蹈表演的营业额的期待值都有所提升,呈现出较好的经济需求前景。如图4-1为来青海游客旅游体验期待情况,从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除饮食之外,来青海游客对于民族舞蹈表演的期待值相比其他有较为明显的优势[23]。因此,努力提升原生态舞蹈的创新与可观赏性,保留民族风貌与特色文化的原汁原味,提升原生态舞蹈的观赏性及艺术价值,既能促进原生态舞蹈的发展,也能促进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图4-1来青海旅客体验期待
结论
原生态舞蹈《藏谜》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在欣赏以杨丽萍为灵魂舞者为代表的舞蹈演员们的表演之时,舞蹈背后对于民族文化的弘扬、对于原生态舞蹈的宣传、对于西藏地区特色风土人情的展示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仔细研究。
《藏谜》的成功,在于舞蹈内容展示了西藏地区诸多富有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原生态文化;在于舞蹈的音乐布置合理、极富西藏民族特色,并运用多种藏族传统乐器与民间乐器对舞蹈音乐的整体打造;在于对灯光的设置与布置,对舞台布景的精心打造,以及在舞蹈服装上所花费的精力与心意。精彩绝伦的演出,无论从选角还是视觉听觉的打造,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藏谜》对于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尊重与演绎,具有更高的艺术借鉴价值。无论是《藏谜》的舞蹈制作,还是其宣传与市场运作,都是成功的典范,这对于我国原生态舞蹈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雷敏.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解读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09(2):43-47.
[2]万蓉董朝霞.原生态舞蹈揭开藏文化之谜[N].中山日报.
[3]慕羽.从《云南映象》到《藏谜》:当“原生态”少数民族舞蹈成为大众文商品[J].艺术评论,2007(12):55-60.
[4]桔卉.《藏谜》:奇幻的香格里拉[J].观察与思考,2007(19):56-57.
[5]廖奔.高原天籁——《藏谜》的感动[N].文艺报.
[6]吴月辉.《藏谜》之谜[N].人民日报海外版.
[7]王以真.独一无二的杨丽萍——难解的《藏谜》[J].家庭影院技术,2007(12):74.
[8]陈蕙茹.《藏谜》放牛娃跳得不想下台[N].成都日报.
[9]露耘.《藏谜》为何这么火?听杨丽萍讲述个中缘由[J].音乐生活,2007(10):36-37.
[10]慕羽.从《藏谜》解读“杨丽萍效应”[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4):56-61.
[11]任亚丽.论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及创新发展[J].西部皮革,2016(02):295-296.
[12]慕羽,叶进,林毅,等.破解《藏谜》之谜——从“杨丽萍效应”中解读“原生态悖论”[J].舞蹈,2008(01):10-17.
[13]段续.神秘·原始·神圣——简评原生态歌舞乐《藏谜》[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06):147-148.
[14]曹玲娟.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N].人民日报.
[15]彭宽.《藏谜》为什么令人着迷[N].中国艺术报.
[16]王翠平.浅谈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J].邢台学院学报,2008,23(4):75-76.
[17]黄波.浅谈如何用原生态舞蹈素材体现现实生活[J].西藏艺术研究,2014(3):60-67.
[18]马宜莉.浅谈原生态舞蹈的保护与发展[J].群文天地,2011(8):11,13.
[19]蔡岩.杨丽萍的舞蹈创作–谈原生态舞蹈文化的现代呈现与探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6):86-91.
[20]古丽米娜·麦麦提.试论杨丽萍原生态歌舞剧的特色——以《藏谜》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98-100.
[21]郑慧慧.原生态舞蹈的美育价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1):130-134.
[22]史薇蕊.青海藏族原生态舞蹈旅游演艺资源的保护与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106-108.
[23]邱芳.高票房是经营出来的[N].中国文化报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