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摘 要

河北文化博大精深,流行在各地的民间舞蹈如繁星般熠熠生辉,璀璨了河北民间文化,也点缀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那优美流畅的舞蹈,是民间文化的载体,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勤劳朴实的河北人民用舞姿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也抒发着对养育了他们祖祖辈辈的这片土地的深情。

河北省普通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传承和发展河北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使命。本文着眼于流行在冀北平原的民间舞蹈大致情况,以及本省普通本科大学对民间舞蹈的研究情况、及其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的现状及问题,以及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的改进建议四个方面,对河北民间舞蹈纳入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体系进行创新性探索。为提高河北省民间舞蹈普及率,推动舞蹈艺术在燕赵大地的良性发展,通过继承民族艺术瑰宝,使学生从心里产生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从而更爱孕育了民间舞蹈的广袤土地,因着强烈的自豪感,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等目标。希望能对驻保高校舞蹈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河北民间舞蹈;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

第1章 绪论

河北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北民间舞蹈。河北民间舞蹈是燕赵文化的瑰宝,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地方舞蹈,我们应该传承与发展。笔者以驻保高校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法对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所存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接下来笔者将从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现状四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1.1 选题背景

如今,国家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策略日渐完善,河北省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诸多的河北民间舞蹈均已纳入到了非遗的保护范畴当中。在传承和发展河北民间舞蹈的过程中,普通高校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对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探索进行深入探索便显得尤为重要,在经过本人与导师的讨论与分析后,最终确定该选题。

1.2 研究意义

本篇文章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在驻保高校实施河北民间舞蹈教学,增强学生认同感与好奇心,从而使他们深深爱上凝聚了劳动人民智慧的民间艺术,促进舞蹈在本省的普及率;二是,对舞蹈教材选择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地取材抓取民间生活中的教学素材,使课堂脱离呆板变得生动有趣。三是,通过在驻保高校实施河北民间舞蹈教学实践,为河北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既推广了代表着河北本土文化的舞蹈艺术,又通过学习河北舞蹈锻炼了高校学生的表演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1.3 研究内容

本篇论文以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为例进行分析,就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中的实践现状、现存问题等方面来分析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探索。本篇论文的重点是对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探索进行论述,通过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现状、问题以及改进建议等方面来进行充分阐述,从而达到提高河北民间舞蹈的高校课堂引进率,推动舞蹈艺术在燕赵大地的良性发展,通过继承民族艺术瑰宝,使学生更加热爱孕育了民间舞蹈的广袤土地。

1.4 研究现状

河北民间舞蹈流是传在河北民间的具有当地文化习俗以及民族风格的舞蹈形式,在舞蹈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本篇文章针对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进行探索,分析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现状及问题。

有关河北民间舞蹈的研究,从国内研究领域来看,诸多学者有不同层面的见解和认识,如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编辑部所著的《中国民族民间舞集成河北卷》[]中所述,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河北民间舞蹈的自身价值,大大激发了专业舞蹈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从而使一些舞种,或以升华的了的传统形势,或作为创作素材,从农村进入到城市舞台。阐述了在建国初期人们已经有了学习和发展河北民间舞蹈的意识。

有关河北民间舞蹈的研究探索,在诸多期刊论文中也有涉猎,如2018年12月张竹岩等[]发表的《发掘优秀河北民间舞蹈资源,构建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体系》中研究认为,河北民间舞蹈应与高校课堂教学的融合,从教育学的角度,提炼河北民间舞蹈动作元素,整理河北民间舞课堂教学内容,形成河北民间舞蹈教学体系,从而促进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

由于河北民间舞蹈的民族特性,目前国外学者尚未对此作出相关研究。因此,本篇文章主要参考国内文献展开相关研究。

第2章 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丰饶的社会土壤催生了带有本省乡土浓情的特色舞蹈,朴实的冀北平原的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智慧,一代又一代的滋养着属于他们的民间艺术,舞蹈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抒发情感最直接的文娱方式尤其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它不仅是河北本土历史文化的书写者,还记录着每个时代本土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如今,河北民间舞蹈已开始引入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当中,作为民间舞蹈继承者的培养基地,民间艺术在高校的发展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2.1 河北民间舞蹈概况

广袤的燕赵大地孕育了各种类型的舞蹈艺术,它是冀北平原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角,改革开放以来,河北民间舞蹈以其优美的舞姿、浓厚的本土特色享誉海内外。据史料记载,河北民间舞蹈早在清代就已经开始繁荣发展,当时劳动人民在劳动闲暇之余,用肢体语言将生活动作加以提炼、组织和美化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河北民间舞蹈的分布范围较广。根据地区划可以将他们划分为昌黎地秧歌、抚宁鼓扇与河北东部的五虎棍等四个组成部分。冀中的沧州落子、鼓花落子等;冀西的井陉拉花、闹秧歌等;冀北的花鼓、碰碰会、具有宗教色彩的假面舞等[]。在河北还有徐水舞狮、高跷、花灯和大头和尚的舞法,在节日和假日期间,河北各地的人们都携带着诸如吹手帕和雨伞以及锣,鼓,民间铜喇叭和其他乐器为舞蹈伴奏,由此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

2.2 河北民间舞蹈融入驻保高校舞蹈教育的作用

在科技与文化极度繁荣的今天,涌现出大批新型舞蹈艺术,他们受到当今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传统民俗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河北民间舞蹈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河北民间舞蹈的发展也是如此。各地的大学担任着培养高级人才的历史使命,驻保高校更是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本土舞蹈艺术的历史重任。自从民间舞蹈引入高校课堂以来,学校发挥的教育意义大致分为下列几条。

将舞蹈艺术班上高校课堂可以推动河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河北省有北方歌舞之乡的美称,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河北民间舞蹈是燕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成为我省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河北各地应加强对本土艺术的保护,并对其进行大力的弘扬和推动。将舞蹈艺术班上高校课堂,把大学变成培养高等艺术的殿堂,使河北各地高校成为传承和发扬民间舞蹈艺术的文娱阵地。在普通大学开设舞蹈课堂,使民间融入河北民间舞蹈,为河北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不仅推动河北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提升高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肩负起传承民间艺术的光辉责任。

将河北民间舞蹈融入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能够增强学生认同感和好奇心。驻保通过舞蹈课堂使学生对河北民间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推进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以河北民间舞蹈拉花为例,产生并流传于太行山区井陉县境内,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通过舞姿的屈、仰、俯、撇,舞蹈动律的拧、晃、转、碾,舞蹈韵律的韧脆对比,贯穿整个舞蹈全过程,来揭示人物内在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拉花特有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今后学习其他民间舞蹈打下了良好的兴趣基础。

将河北民间舞蹈融入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可以推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改革。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舞蹈教育也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虽然引入了先进的教学方案,教育方式呈现现代化,但实质上人没有把舞蹈教育的地位提升到其该有的位置[]。将代表着冀北平原本土文化的舞蹈艺术融入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不但对河北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深度挖掘,更将民族艺术瑰宝很好的传承下去。

2.3 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

本研究采取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保定市内具有本科教学层级的8所高校(河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保定学院、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科技学院、保定理工学院)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的现状及问题进行阐述。

2.3.1 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的现状

在调研的8所高校中,有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保定学院和河北科技学院这4所院校开设舞蹈专业。在这4所高校中,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和保定学院的舞蹈专业引入河北民间舞蹈课程。以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和保定学院这三所学校为例,有关河北民间舞蹈课程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试论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探索高校
题项
河北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保定学院
开设学期 一年级及二年级上、下学期 四年级上学期 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民族编创课
课程内容 一年级上:拉花;
一年级下:太平鼓;
二年级上:摆子龙灯、霸王鞭;
二年级下:舞狮
井陉拉花、落子 一年级:狮舞

二年级:地平跷

三年级:井陉拉花

教师资源本校教师(四位)外聘教师(一位)本校教师(四位)
授课方式直接教学直接教学直接教学
学生人数以年级为单位,平均每年级有30人以年级为单位,平均每年级有25人以作品为单位,平均每个作品30人
代表作品《高粱·九儿》2015;《蝶赋》时间不详;《摆字龙灯》2015;《清荷》时间不详;《棋盘陀》2016;《霸王鞭》2016;《清宫鼓乐》2018;《梆子又见》2018;《戏狮》2020;《雁翎队》2020;《地道战》2020;《莲池风韵》2020;《红色记忆》2020。原创作品《太行赤子·李保国》,学习经典剧目《放风筝》。《狮舞·魂》2017年;《扭玩意儿》2018年;学习《井陉拉花组合 》。

根据上表所示,河北大学对河北民间舞蹈课程的开设是相对丰富的,在一年级时就已开设,并以年级为单位由本校教师教授拉花、太平鼓、霸王鞭、摆字龙灯等河北民间舞蹈,创排了《高粱·九儿》、《清宫鼓乐》、《莲花风韵》、《红色记忆》等舞蹈作品。而河北农业大学对于河北民间舞蹈课程的开设,主要在中高年级,并以外聘教师的形式教授井陉拉花、落子等河北民间舞蹈,排演了《太行赤子·李保国》、《放风筝》等具有河北民间舞蹈特色的舞蹈作品。此外,保定学院对于河北民间舞蹈课程的开设,在一年级已经有所涉猎,并由本校教师教授舞狮、地平跷等河北民间舞蹈,排演了《狮舞·魂》、《扭玩意儿》等舞蹈作品。

高校引入河北民间舞蹈不仅加强了当代大学生对于河北民间舞蹈的传承意识,树立了民族自信,增强了文化素养,并且进一步弘扬了河北民间舞蹈,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了河北民间艺术。现如今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舞蹈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仍然会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2.3.2 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如今,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河北民间舞蹈在实践中仍然会存在一定不足,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第一,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存在课程引进度低的问题。根据调研结果可知,在8所驻保高校中,只有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和保定学院的舞蹈专业开设或涉及河北民间舞蹈课程。这一现象表明,驻保高校对河北民间舞蹈的课堂引进度较低。目前驻保高校中,虽然有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和保定学院在舞蹈课程中增添了河北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但教学内容的主体还是延续了藏、蒙、维、朝、傣的传统民间舞蹈体系,对河北民间舞蹈的课堂引进程度较低,河北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还不够完善和形成体系[]。作为孕育高等人才的摇篮,驻保高校对河北民间舞蹈的重视程度较低会降低学生对河北民间舞蹈的关注度和兴趣,学生们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也相对会降低,从而不利于河北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存在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根据以上三所驻保高校有关河北民间舞蹈课程开设学期、课程内容、代表作品等结果所示,在开设河北民间舞蹈课程中的三所驻保高校中,河北大学和保定学院教授河北民间舞蹈课程的老师采用本校教师授课的方式,而河北农业大学采用外聘舞蹈教师的方式教授河北民间舞蹈课程。这一现象表明,在驻保高校河北民间舞蹈实践探索中存在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在实际的河北民间舞蹈舞蹈教育中,由于本校缺乏河北民间舞蹈专业教师,驻保高校会采取外聘教师的方式。而在外聘舞蹈老师的过程中,河北民间舞蹈的老艺人们因为种种的主客观因素而导致无法进入舞蹈课堂,且毕业考核时只对其舞蹈专业进行考核,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受雇而来的教师把舞蹈教教学应试化,反正刻苦的训练逐渐消磨掉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学习目标也仅为了毕业,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调动学生对河北民间舞蹈的兴趣,从而不利于河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如河北农业大学采取外聘教师的方式教授河北民间舞蹈课程,所授课程内容包括井陉拉花和落子两种,并且学习了经典剧目《放风筝》,但由于河北民间舞课程师资和课时受限等因素,所以河北农业大学河北民间舞蹈课程缺乏对学生排练原创剧目的引导和指导。

第三,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存在舞蹈文化和理论教育匮乏的问题。根据以上三所驻保高校有关河北民间舞蹈课程开设学期、课程内容、代表作品等结果所示,开设河北民间舞蹈课程中的三所驻保高校都采取直接教学的授课方式,注重学生舞蹈功底的提高,但忽视舞蹈文化内涵及理论的教育。这一现象表明,驻保高校在河北民间舞蹈教育中存在舞蹈文化教育和舞蹈理论教育匮乏的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舞蹈技法教育,忽视舞蹈文化教育,特别是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内涵及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对河北民间舞蹈的理解,从而降低学生对河北民间舞的的兴趣,影响了河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2.4 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的改进建议

基于对河北民间舞蹈融入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体系的作用和现状及问题的分析,驻保高校应该肩负起弘扬和传承本土文化的历史使命,把这种民使命感充分的在舞蹈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

2.4.1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河北民间本土艺术瑰宝,将高校课堂转变成培育高等艺术人才的文娱阵地,是传承河北本土舞蹈艺术、培养高层次培养高质量舞蹈队舞蹈专业人才有的放矢,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本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感悟河北民间舞蹈带给我们的舞蹈启发。这要求教师在舞蹈教育上要就地取材,不拘一格,使舞蹈课堂既有规范性又具创新性,一给往日的教与学训与练,让高校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感受本土民间艺术独特魅力[]。例如,某所高校对学生普及河北民间舞蹈井陉拉花时,结合了普通井陉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习惯性的动作,将其引申到舞蹈动作中,与现有的视频资料做对比,使学生深入的感受到民间艺术与当地生活的紧密联系。对其独特性与民族性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邀请河北民间舞蹈传承人走进课堂,进行舞蹈元素教学,让学生与其进行充分交流和共同,使学生切身感受河北民间舞蹈的魅力,增进学生对河北民间舞蹈的理解,从而提高河北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2.4.2注重学生实践,丰富教学资源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形体艺术方面的训练。历年来河北各地高校都想对本土艺术瑰宝进行深度挖掘,要想在这方面有丰硕的成果,还需要丰富大学课堂对舞蹈教育的形式,不仅要讲、要练,更要对学生的宣讲与舞蹈相关的本土文化,使其在浓厚的民族特色艺术的熏陶下,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特点。使学生们不光对舞蹈艺术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更能体会到民间文化对舞蹈艺术的孕育进程。第一,驻保高校要与周边具有河北民间舞蹈的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成立教学基地,在提升学生能力的同时促进河北民间舞蹈的传播,丰富河北民间舞蹈教学资源。其次,河北民间舞蹈由河北民间艺术家与基层群众对生活的有感而发,是民间生活的记录与升华,所以,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必须专注于即兴活动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实践与他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并对课堂知识加以想象,进行舞蹈的编创动。以保护民族风格为前提下,可以根据历史性事件或当下实证趋势进行创作,实现河北民间舞蹈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第3章 结语

河北民间舞蹈是燕赵文化的瑰宝,也是劳动人民的艺术结晶。如今,诸多的河北民间舞蹈均已纳入到了非遗的保护范畴当中,保护、传承和发展河北民间舞蹈是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河北高校应该承担的重要使命。本篇文章以驻保高校为例,重点对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探索进行论述,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河北民间舞蹈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篇文章通过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现状、面临的问题等方面来进行充分分析,从而提出提升教师整体教学素养,促进河北民间舞蹈教学体系的形成等改进对策,进而完善高校舞蹈教育教学体系,促进本省的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传播,增强大学生热爱家乡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和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将河北民间舞蹈融入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对于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是有益的。笔者将继续关注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同时也希望能为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的实践研究提供理论研究,文中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部.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M]. 中国ISBN中心出版, 1992.
  • 张竹岩, 赵世莹. 发掘优秀河北民间舞蹈资源,构建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体系[J]. 科技风, 2018, 000(035):57.
  • 郭晓希, 陈岩. 河北本土民间舞蹈融入高校舞蹈教育的探索[J]. 现代交际月刊, 2013.
  • 周浔闽.如何在高校舞蹈教育中传承民间舞蹈艺术[J].戏剧之家,2020(27):145-146.
  • 李霞.对河北省民间舞蹈进入高等舞蹈教育的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0(19):116-117.
  • 单南,徐思海,王丹.非遗视角下高校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效策略研究[J].艺术品鉴,2023(06):124-125.
  • 王治理.浅谈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现状以及策略[J].农家参谋,2020(20):279.
试论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试论河北民间舞蹈在驻保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1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201.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5月15日
Next 2023年5月1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