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是一门人体艺术,不仅需要舞者的艺术构思,需要舞者精湛的表现力,还需要舞蹈造型合理适宜的动静转换,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才会是一部比较完美的舞蹈作品,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在舞蹈艺术创作和表现中,动静转换的合理适宜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本文通过对舞蹈《废墟中的花朵》中舞蹈造型的动静转换进行分析,将地震前、地震中与地震后的动静转化做了具体阐述,使人们最终意识到舞蹈的本质就是达到生命、情感与美的融合。
关键词:舞蹈 造型 动静转换 地震
前言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的产生,是编导、演员、作曲、舞美等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在编舞过程中,必须考虑造型的动静转换的合理性,这对表现的内容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舞蹈《废墟中的花朵》通过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三个阶段分别加以分析。整个作品,编导用简洁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以流动构图与调度画面为主的,一种传情达意的形式美,舞蹈语言简化,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幻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舞蹈造型的概念
1 舞蹈与舞蹈艺术
舞蹈是一个宽泛而具体的概念。广义的舞蹈可以囊括自然界中的所有舞蹈形态,它既不拘泥于任何一种独立的舞蹈形式,也不局限于参与舞蹈表演的主体与客体。人的舞蹈只是众多舞蹈中以为作为舞蹈表演主体的一种舞蹈形式,暨狭义的舞蹈。人类的舞蹈,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形式不同,功能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历史定义。如今人们所说的舞蹈,专业称之为舞蹈艺术,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可以简称为舞蹈。
舞蹈艺术是广义舞蹈中发展的比较完善而独立的一种形式,它兼有着舞蹈的天然属性和人文属性,二者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因而,人体、音乐、服装、场景都成为舞蹈艺术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评价一个舞蹈作品的好坏,必然要考虑这个作品所涵盖的典型的环境,典型的人体语言以及其所要抒发的典型的情感是否配合的天衣无缝,自然连贯,不饰雕琢。
2舞蹈造型
舞蹈造型顾名思义是舞者在跳舞过程中短暂的停顿,暂时的静止时具有雕塑性的形象。舞蹈动作大都是人体的自然生活动作,经过提炼、加工、美化而来的。而所谓提炼加工和美化,除了人体动作要具有节奏性,使它符合舞蹈动作的规律外,其次就是要求舞蹈动作必须具有造型性,这是使舞蹈动作具有美感形式的最基本条件和主要因素。我们常说舞蹈应当是动的绘画和活的雕塑,也就是说舞蹈应该具有流畅的动静造型的转换。
3 舞蹈造型的动静转换
舞蹈造型不等于摆姿势。舞蹈的造型需要把一个个的动作、姿态、步法、技巧有机地组合连接起来形成舞蹈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在连接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过程动作,这些过程动作也就是“连续运动中的造型”。在舞蹈中,过程动作是大量的,它是发挥“舞”的重要所在,也是舞蹈美感的一个重要所在。舞者所说的“流畅感”,往往就是通过这些过程动作来体现的,形成“造型流畅”,其核心是是静寓于动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造型”要求创造出典型的舞蹈形象;“流畅”要求运动起来畅通无阻。流畅的动静造型的转换是为了以更完美的舞蹈形式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舞蹈舞的是情,舞蹈又要凝情于型。一静一动都在舞情之中,一动一静又都有美的感觉。静态的造型往往是感情集中的表现,动态造型常常是感情的发展过程。显而易见,舞蹈的造型方式,一个是静态的停顿造型,一个是动态的在连续动作中的造型。两者适宜转换组合连接起来形成舞蹈的总体造型。
《中国舞蹈意象概论》中,就曾把中国舞蹈的动态造型与太极图结构相比较,观察历代出土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象,这些形象虽然都只是单个的静态造型,但均不失为完整的舞蹈意向。在其独立的语素中,舞蹈的基本造型特点以见端倪,所以从这些静态的舞蹈造型中,观察出了舞蹈动作的运行过程。按照静态舞姿造型各支点的延伸倾向和动力指示,就能对舞蹈造型的结构特点十分清晰。这也就发现,动静紧密相连,转换适宜是何其重要。《太极图说》的“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东方舞蹈的动作都是内向的,腿几乎总是自然弯曲、并拢,浑圆的双臂一般都围绕着身体运动,一切似乎都聚集在一起。与此相反,古典芭蕾因动作都是外向的,开胸,腿和胳膊从躯干外伸,舞者从躯干到心灵都力图向外延伸。西方舞蹈的动作是放射性的,是憧憬天上;东方舞蹈的动作是内涵性的,是眷恋大地的。由此可见,中外舞蹈动静造型很不相同,但是它们都必须转换适宜,相得益彰。
4 动静转换的作用
在舞蹈造型的设计中,动与静的配合转化必不可少,同时应该拿捏好二者的度。动静皆有,动极不行,静极更为不可,只有动静适宜转换,才能使动有动意,静有静义,以静写动,动衬静意,动静相得益彰,准确、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
度的把握是舞蹈表演中动静结合与动静转换的关键技巧,动静结合需要符合“造型流畅”,能够创造出典型的舞蹈形象,能够与音乐、节奏、韵律有机结合,完美统一。能够使动作如行云流水般的将一个个动作姿态接连起来,在节奏化韵律中连续运动起来,构成准确的舞蹈造型,唯美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使观众在观看后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去回味,体味舞蹈之中更深的涵义。
二、舞蹈作品《废墟中的花朵》造型转换的具体分析
1 “地震前”的舞蹈造型分析
舞蹈《废墟中的花朵》第一幕音乐响起,首先出来的就是2名舞者,一男一女作为情侣,他们在争吵着什么,相互推嚷相互埋怨;此时舞台上有更多的人出现,有两两相伴的少女,有夫妻,着急上班的人群,农民工,上学的儿童,怀孕的少妇等等,他们有的忙碌有的悠闲有的发呆,造型各不相同,蹲着、站着、跳着、跑着,这每一个细节都是通过舞者流畅的肢体动作和造型加以表现的,而这些舞蹈造型都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只不过是为了凸显造型的特点和亮点,将日常生活中的这些动作进行了夸张的处理,在力度、速度、幅度上更加符合舞蹈作品的需要。
在此小节中,舞蹈给人的感觉是行云流畅,它将人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地震前人们在舞蹈上的一系列表现和动作,都准确生动的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们心理变换的过程,他们并不知道一场地震将要降临在他们身上,如往常一般的生活,典型的舞蹈造型就是情侣的吵架,学生在上学的路上,这些舞蹈造型与音乐、节奏和韵律有机的结合,完美统一。例如,有一个上班族在走到舞台中央时,停下脚步看了看表,之后再往前走。作为观赏者来说,马上就可以将此行为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并对此人留下深刻印象。倘若没有这一“静”,人们或许很难对他留下什么印象,正因为有此停顿,观赏者在欣赏舞蹈的时候就不会将这个角色忽略掉。而在“静”之后,马上开始“动”,这种自然的动作,才能让人们觉得舞蹈是与生活相符合的,而不是刻意的。这种舞蹈中的动静结合,使欣赏者不仅能感受到舞蹈的流畅性,而且更多的能体会到舞蹈所带给人们的意境美和构图美。
2 “地震中”的舞蹈造型分析
音乐突然停止,所有人都在静态的舞蹈造型中仰望天空,像是知道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了,内心的恐惧和害怕使他们不知所措只是惊恐的望着天空;音乐响起,像是有一面大大的石板亦或是什么巨大的动向朝着他们的方向压下来,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姿势,两腿自然分开半蹲,双手阔指手心向上,然后每个人开始咳嗽,恶心,头晕目眩,突然一阵巨响,地面开始震荡,他们各处逃窜,有的前进有的后退,地震把他们四分五裂的分开,他们又努力的聚集在一起,又分开又聚集,最后他们被压在了巨大的石板下面,但是求生的欲望让他们必须站起来活下去,唯一令人悲伤的是一名孕妇被压在了石板下,人们拼命的挽救这一个人两条命。
舞蹈《废墟中的花朵》是以一个舞蹈造型姿态表达两个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式造型。这段舞蹈中的典型的造型是所有舞蹈都做出了一样的动作,两腿分开半蹲,双手阔指手心向上,即人们的内心和外在表现的动作一样都是抵制地震时向他们压过来的石板,不仅表现了当时地震的巨大幅度又能表现出人们齐心协力一致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这样的舞蹈造型很有独特性,编导的整体造型构思,很形象很深动的表现了地震时天旋地转人们惊慌失措的内心动态,能够使整个舞蹈都进入到地震的氛围中去,这样的舞蹈造型,恰似电影中的慢镜头,清晰细腻的表达出重要的情节,这样的造型确实有很好的舞蹈艺术效果,这个舞蹈造型就说明有了创造性。再如,舞蹈进行到中段,所有人在上面撑起了一方小天地,音乐在这个地方戛然而止,而从下面缓慢地爬出一名孕妇,我们可以看到她连上痛苦的表情。在欣赏完激烈的地震场面之后,突然有一个静谧的时刻,人们不禁会屏住呼吸,全神贯注的投入到舞蹈的意境中去,去揣摩去猜测究竟发生了何事。此时的“静”很好的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进去,使人们置身于舞蹈中,达到与舞者的情感共鸣。这才是舞蹈最终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即寓景于情。此节中的动静转换,不仅能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情绪,还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使舞蹈被更多人所理解所接受。
3 “地震后”的舞蹈造型分析
地震后,白色的灰尘满天飞舞,面对眼前的一幕,人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身边发生的一切,舞台一片狼藉,原来脸上洋溢着笑容的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悲伤无助和恐惧,短短几十秒,结束了一切,带走的东西太多了,人们痛哭不止,但他们知道这不是办法,必须解救被压在房屋下面的人,大家齐心协力渐渐救出了一个又一个人,那位怀孕的母亲也被救了出来,但是她马上就要生产了,大家靠着顽强的意志,不抛弃不放弃,终于在地震后迎接了一个小生命的诞生,我们叫他“废墟中的花朵”。
观众在欣赏《废墟中的花朵》最后一段时,一定会为那不断运动的优美舞姿和雕塑般的舞蹈造型所感染,这些优美的造型也在过程动作中体现出来,这是由于舞蹈艺术自身的造型美,这是需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舞蹈即将结束时,舞者们把这名孕妇双手举起,为她建立一个良好的空间,然后把她放在他们的背上,慢慢往下滑落,这个造型贵在创新,其实也富有时代性。我们可以从二方面理解:一方面符合表现对象所处的时代生活特性,也就是这位孕妇即将生产时候人们的内心活动,不抛弃不放弃,在地震后失去亲人这么大的悲痛下还要努力帮助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说明人们的内心还是纯真、善良、美丽的;另一方面时代性要求表现方式和技巧,就这个造型而言,造型特点很明显,“前无古人”很有创造性,舞者在他们背上慢慢滑落运用了技术技巧,也符合现代审美标准,也就是舞蹈艺术造型中人体动作姿态的造型,给观众一种美得享受。这个造型是在动静结合的运动中完成的,孕妇被举起来的时候有一个停顿,这时人们也会发出会心的笑容,灾难终究没有将人们打垮,而后孕妇缓慢滑落下来,最终一个代表着希望的小生命诞生了。此时的动静转换,将灾难后人们不放弃生命,并且勇于顽强去拯救他人生命的举动有机巧妙的展现了出来,体现了人类的人文关怀与大爱无私,这也是舞蹈美感的重要所在。
三、动静转换在舞蹈造型中的意义
舞蹈造型的动静转换贯穿整个舞蹈作品的始末,起到了连接剧情,烘托气氛,深化主题的作用,并且点出了舞蹈本质的具体体现——即“生命、情感、美,”的最高境界。
舞蹈《废墟中的花朵》是一部意义很深的作品,在舞台表现中,舞蹈造型中的动静转换真实形象的反映了这一深刻主题——生命与情感的最高表现就是美。不论是音乐戛然而止时的地震来临,还是舞蹈高潮时的临危不惧,亦或是灾难过后的小生命降临,都在阐述着这一深刻主题。舞蹈在音乐的陪衬下显得优美准确,这样也就能使观众在观看作品后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去回味,体味舞蹈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意义。舞蹈的最终表现都是将生活中的美体现出来,使观赏者得到情感满足,达到情感共鸣。
四、结论
舞蹈中动静转换的具体成因,相互关系以及在作品中的应用都写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舞蹈的动静转换应该动静皆有,动极不行,静极更为不可,一静一动都要在舞情之中,舞蹈舞的是情,而又凝与型,动态造型是情感发展的历程,静态造型也是情感集中的体现,一个是静态的停顿造型,一个是动态的连续动作的造型,两者适应转化组合连接起来形成舞蹈总体造型。因此,我认为对于舞蹈而言,造型如何关键,它是能否让作品成功的一个衡量标准,也是能让观众能否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
优秀的舞蹈作品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不应只是注重于动态造型与静态造型转换外部的流畅性,而要更多的达到动态造型与静态造型在风格、意蕴、格调上的流畅转换,使编创者创作出更为丰满、鲜明、主题更为明确的优秀作品,同时,也能够引领观众更好的理解认知舞蹈作品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 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华.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 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4] 闫洁.舞蹈创作中的“造型性”与“流畅感”[J].时代文学.2009.
[5] 喜启明.舞蹈造型的静态美与动态美[J].时代文学.2009.
[6] 董学海.浅析舞蹈的动态艺术特征[J].大舞蹈.2010.
[7] 刘青戈.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音乐出版.200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