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族筷子舞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草原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身独特的灿烂文化。蒙古族筷子舞是在长久厚重的蒙古族舞蹈文化的积淀中孕育出的一种舞蹈艺术典型。众多蒙古族人对筷子舞进行传承、创新和发展

  摘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草原游牧民族。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身独特的灿烂文化。蒙古族筷子舞是在长久厚重的蒙古族舞蹈文化的积淀中孕育出的一种舞蹈艺术典型。众多蒙古族人对筷子舞进行传承、创新和发展,使其焕发出无限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蒙古族筷子舞;起源;现状;发展
论蒙古族筷子舞的起源与发展

  前言

  1.研究目的

  蒙古族舞蹈形式多样,婀娜多姿,尤其是它的表演形式尤为特别,文章中我提及了筷子舞的由来和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与气节,更是别有一番风韵,在《战魂》这部作品的引导下,我认真仔细地描述了筷子舞的道具-筷子在表演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与它对筷子舞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阐释说明了蒙古族筷子舞的未来前景,分析了在当下社会环境下筷子舞的继承与发展。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舞蹈的审美,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在我国众多的民族民间舞蹈之中,蒙古舞中的“筷子舞”可谓是一枝奇葩,它来自于蒙古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艺术地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再现了筷子这一民族生活物品的姿态,成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舞种之一,如果没有“筷子舞”的存在,也就没有“筷子舞”审美的存在,因此“筷子舞”在民族文化中具有无可取代的独特性。而对蒙古族“筷子舞”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筷子舞”的风格和特点,使“筷子舞”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创新与发展。
  现实意义:通过对筷子舞艺术表达形式去结合舞蹈的各种形体语言,让观众去认识舞蹈中的神韵,去感悟舞蹈中最精华的东西。通过形神统一,从而进入到一个更深的艺术境界。
  (二)文献综述
  通过在网上搜索及书籍的查阅,发现国内有部分学者对蒙古族舞中的“筷子舞”和舞蹈的审美进行了研究。例如:娄冰冰(2009)在《浅析舞蹈的审美》一文中认为,一部好的舞蹈作品有其鲜明人物个性与风格特点,也是动态美和意蕴美相互结合,共同演绎的产物。从而升华到另一种审美特性,这就是舞蹈的神韵。观赏者可以从整体舞蹈的艺术结构和舞蹈语汇中明显地感受其独特的神韵,那是一种出神入化、超凡脱俗的意象。只有这样的舞蹈艺术精品才能充分显示出舞蹈美的“动中有韵”,“韵中有情”,“情中有意”,“意中有神”的艺术魅力。曹思淼(2009)在《蒙古族筷子舞文化内涵与教学研究》一文中,全面的介绍了“筷子舞”的特点和孔雀的文化内涵,以及“筷子舞”的由来、“筷子舞”的发展历史等;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撰写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和参考价值。本人参考了部分文献,对本题进行浅探,期望通过此探讨,有所收获。
  对于自己而言,“筷子舞”是蒙古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它安详舒缓的动率,优美的“三道弯”舞蹈造型,独特的水文化特征,使它成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民间舞蹈。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同舞。“筷子舞”作为蒙古族民间舞蹈的主要种类之一,它也成为蒙古族民族最有文化认同感的舞蹈,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筷子舞”的由来,探讨了“筷子舞”的审美特征。

  一、蒙古族筷子舞的历史

  蒙古族筷子舞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是蒙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价值。蒙古族筷子舞起源于鄂尔多斯的高原上,因舞者手执筷子敲击的歌舞而得名,现在主要流传在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和乌审旗一带。筷子舞这门舞蹈艺术与蒙古族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都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蒙古传统民间舞蹈之一,筷子舞最开始是来源于蒙古族民的生活,开始是在一些喜庆的宴会上,在歌舞伴奏及众人的唱和中,由男子一人表演的舞蹈,表演者右手拿一把筷子,用筷子敲打自己的腿部,腰部,肩部,手掌等部位,敲打的同时肩部也要跟着扭动起来,腕部灵活地转动,敲打声轻脆响亮,十分有节奏感,后来,有人专门把筷子的一端用红色小绳穿起来,于是就成为了精美的筷子舞表演道具,表演者可以单手也可以双手拿它表演,后广泛流传开来,而且成为经常上台表演的节目,筷子舞的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慢舞稳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后来,在表演的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筷子舞不仅有单人的,还有双人的,不仅有男子表演,更有女子上台表演,便成了一种集体性舞蹈,筷子舞的表演形式直接客观反映蒙古族的精神面貌。筷子舞的表现形式是很特别的,用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工具-筷子,来进行加工成为了舞蹈所用的道具。所以说筷子舞不仅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也是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生活组成部分。

  二、筷子舞的艺术特征

  所谓的韵味,就是指舞者在舞蹈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美动作,饱满的感情,从而给观众带来内在的含蓄之美。蒙古族中筷子舞区别与其他的民族舞蹈,“筷子舞”有着独特的本质,能够体现出蒙族舞蹈的特征和魅力。它也是代表着舞蹈的灵魂和本质。韵味是来源于韵律,而韵律是舞蹈中所运行的动律,欲左先右、欲放先收以及高与低长与短都是动律。筷子舞的韵律是用了饶圆和扭的韵律,这种韵味使筷子舞有着内在的含蓄之美,在舞蹈表演中,韵律和呼吸是相联系的,呼吸的配合是蒙族舞蹈形成韵律的重要因素,呼吸自如能够使舞蹈展现出韵律的美。蒙族舞蹈中筷子舞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美。

  (一)动作特征

  “筷子舞”有着独特的动作。“筷子舞”也具有道具的舞蹈特性,通过不同的动作来表现。“筷子舞”在表演形式上变化比较多,“筷子舞”的动作特点有的放在胸前,有的放在腹部,变化多样。“筷子舞”经常用筷子来敲打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两手拿着筷子相互敲打,从而形成一种表现力和张力。
  “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随着腕部的翻转变化,有时肩部活泼地耸动,有时腿部灵活地跳跃,有时转身左前倾,有时转身右前倾。其肩部的动作既有律动感,又具有一种特殊的韵味,融欢快、优美与矫健为一体。动作虽简单,但却以技巧取悦观众,故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筷子舞”,既有男性独舞,也有男女群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单手执筷子发展为双手执筷子,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也更加丰富。
  “筷子舞”的体态特征:“筷子舞”因为使用筷子来伴舞而出名,大多是在宴会上由男子单人表演.表演的时候,男子舞者双手各握一把筷子,伴随着大家的歌声和各种敲击声,在立,坐,跪等不同的姿态中,随着舞者腿的一屈一伸、身体部位的自然扭动,再用筷子敲打手、臂、肩、背、腰、腿、脚等部位,也会有击打地面的动作,一边敲打,一边跳舞,动作十分迅速灵敏,也十分有节奏感,可以带动宴会的喜庆氛围。在筷子舞的表演中,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一只手拿着筷子细的那头,敲打着另一只手拿着筷子粗的那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

  (二)风格特征

  简单的筷子,多么随意的道具,但是蒙古族人民竟然就是用它跳出了如此美丽动人的舞蹈,这充分显示出了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所以说真正的舞蹈,并不是来自大艺术家,而是来自人民群众,是蒙古族人民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美丽筷子舞。蒙古族筷子舞是蒙古风情生动的体现,是蒙古灿烂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载体,是植根于蒙古人民草原生活的代表性舞蹈,也是他们草原生活的最真实写照。欣赏蒙古族舞蹈可把握以下风格特点
  ①蒙古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表演着上身略后倾,颈部稍后枕,下巴稍抬,“视线”开阔,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这一基本特点在动作中始终贯穿。蒙古族舞蹈的手型以平手为特点,这种手型同样给人以开阔大方之感。
  ②蒙古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蒙古族舞蹈的律动为蹚拖特点的步法和上身“划圆”,它们体现了蒙古民族雄浑,刚毅,端庄,稳健的性格特征。蒙古族舞蹈的“划圆律动”在舞蹈中可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舞蹈队形调度的”划圆“,在今日,舞蹈表现形式已除了整圆外,还出现圆弧,S线等变化。其次是舞蹈律动的划圆,在舞蹈动作中常见的是平步和碎步划圆。
  ③蒙古族舞蹈典型的技巧动作:为表现蒙古人民粗矿,彪悍,质朴,庄重的性格,五十年代以后,舞蹈工作者创造了大量的技巧,如“马步腾跃”舞姿,“正板腰”技巧等,还有一些使用道具的“筷子舞”“盅碗舞”也给予发展创新,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观赏性。
  ④蒙古族舞蹈典型的舞蹈形象:蒙古族有“马背民族”之称,游牧民族喜欢飞翔于蓝天的雄鹰,喜欢驰骋在草原上的骏马。蒙古族人民把民族的感情,性格和来自大草原的气势都融汇于鹰和马的舞蹈形象上。因此,展现英勇骑士驰骋草原的雄姿,自然成了蒙古男子舞蹈的典型特征之一。

  三、蒙古族筷子舞的发展现状

  筷子舞是蒙古族民间传统舞蹈之一,对蒙古族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下蒙古族筷子舞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自党建国以来,筷子舞与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一样,从XXX文艺政策、民族方阵中获益颇丰,也曾经辉煌一时,给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人们一提起蒙古族首先就会联想到筷子舞。因而,蒙古族筷子舞也是有它的‘黄金时期’的。到了八十年代,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渐渐缓和发展,出于和西方国家的友好往来,所以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导致国外各类舞蹈文化挤进草原舞蹈文化中,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筷子舞吸收了来自国外舞蹈的精华,但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的特色,,因此,筷子舞是多风格的民间舞蹈。近几年来蒙古族民对舞蹈产生了不一样的兴趣,致使在草原文化中立足了多年的筷子舞受到了冷落,所以导致了它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毋庸置疑这也可能是筷子舞自身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当今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有关,因而要想改变筷子舞的发展现状,其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四、蒙古族筷子舞的创新和发展

  创新和发展是时代的潮流,xxxxxxx现在也鼓励万众创新,筷子舞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复制粘贴的东西谁都会,筷子舞的发展才要创新,也只有创新,才能让筷子舞在发展的道路上与众不同。有创新力的舞蹈注定持久不衰。

  (一)蒙古族筷子舞符合时代需求

  一个好的舞蹈不仅要人民的支持还要符合时代的潮流。蒙古族筷子舞正面临着来自通俗歌舞的挑战。如果不从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从表现手法到表述语汇有别于昨天那么很难被今天的观众所接受。中国舞蹈家协会副xxxx李毓珊认为,经过长达20多年的艺术实践,我们得出这样一个艺术主张,即“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相结合的艺术主张。“今天的舞蹈传承者要把别人没有的拿出来,要在创造过程中融入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的风范。”所以筷子舞的发展当如是。其实虽然广场舞、街舞等流行舞蹈很受欢迎,但仍然还有不少人对传统的民族舞蹈情有独钟,这也就为筷子舞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广场舞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原本只是一些中年大妈闲来无事去广场上娱乐的一种活动,而后竟然打造出了品牌,即中国广场舞,引领了中老年甚至年轻人的一起广场舞潮流,享誉国际内外。现在外国友人一提到中国大妈,想起的不仅是买黄金出手阔绰更多的是中国大妈的广场舞,这不禁引起深思,广场舞的影响力为何如此之大,究其原因,中国广场舞的形式与内容符合当今的社会形势和时代潮流,中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内心自然有些孤独,这时候他们就需要一些情感发泄的工具或者说是打发时间的工具,广场舞这时候就变成为了最好的物质和精神载体,久而久之,人们发现广场舞还能强身健体,有益于身体健康,人是很现实的动物,所以这时广场舞就成为了流行。总而言之,蒙古族筷子舞要想像广场舞那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必须搞清楚当今的社会形势和时代特点,对症下药。

  (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蒙古族筷子舞的发展趋势是在吸收传统元素的基础上的发展,是对历史元素的一种继承。在对历史元素继承的基础上,在蒙古族筷子舞继承传统的时候,在表现内容上要能够抓住蒙古族舞蹈豪放、刚健、热情、粗犷的特点,在表现形式上向细腻、柔韧、端庄以及舒展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种继承性一方面体现在,蒙古族筷子舞的传承者继承传统艺术中的精华,摒弃传统艺术的糟粕,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另一方面,蒙古族筷子舞在发展的过程中,从蒙古族历史遗产文化中吸取的思想和观念,会有意无意的借鉴其他民间艺术舞蹈的成果和经验。此外,在蒙古族筷子舞发展的时候,也会受到传统的蒙古族民间舞蹈惯例的影响和制约,体现在表演中便是在某些细节上存在雷同的现象。筷子舞的发展是离不开优秀传统的舞蹈艺术的,也必定是要向其他优秀的民间舞蹈学习、借鉴的,甚至对于外来的舞蹈,只要是优秀的舞蹈艺术都是值得它学习的,这些优秀的舞蹈艺术都将会是蒙古族筷子舞发展路上的垫脚石,都将帮助蒙古族筷子舞更好更快地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蒙古族筷子舞在表演内容和形式上会和其他民间舞蹈出现雷同现象。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在发展,蒙古族的筷子舞也在不断前行,筷子舞作为蒙古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其生命力是顽强的,它会以不雷同于其他民族舞蹈的个性跻身于中国乃至世界民族舞蹈之林。我相信这是蒙古族筷子舞的未来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05):22-25.
  [2]王庆花.蒙古族舞蹈动作技巧探源[J].美术教育研究,2011(06):40-42.
  [3]郭秦岭.蒙古族舞蹈文化探析[J].电影文学,2008(08):56-78.
  [4]但雅.试论蒙族舞蹈中肩部动作表现形态的文化特征[J].大众文艺(理论),2009(01):4-5.
  [5]巴特尔.舞蹈的民族风格与创作意识——从蒙古族舞蹈《情系草原》说起[J].发展,2011(12):4-5
  [6]乔秀艳.浅谈肩在蒙古族舞蹈中的运用[J].金田,2014(03):34-36.
  [7]何佳.蒙古族舞蹈与内蒙古“三少”民族舞蹈比较[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卫平.新世纪蒙古族舞蹈发展略述[J].内蒙古艺术,2002(01)12-13.
  [9]包美荣.蒙古舞蹈传统风格的形成[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02):18-19.
  [10]刘瑞霞.草原文化传统在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中的体现[J].大众文艺,2014(03):20-21.
  [11]麻书豪.蒙古族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7):9-10.
  [12]石翠花.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研究[J].飞天,2012(06):14-1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223.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4月8日
下一篇 2020年4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