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中国古典舞女子翻身技巧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古典舞翻身动作基础训练中的特有文化内涵,古典舞技巧中女子翻身动作主要讲究以腰为轴,将身体控制在水平倾斜状态下并进行翻转,以拧、仰、俯以及旁提等形态元素构成翻身动作,具有民族性强、形象性强、表现力强的特点。在训练中主要可以分为踏步翻身、上步翻身、点翻身、原地串翻身、圈串翻身、踏步翻身接点翻身、刺翻身等不同的种类,按照不同性格体现,翻身技巧主要可以分为灵巧性翻身、刚武性翻身以及柔美型翻身三种形式。中国古典舞中女子的翻身技巧可以提高肢体动作的柔韧性或伸展性,对身体的平衡和肢体的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呈现出身体拧倾状态,从动势和形态上具有古典舞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技法特点。在实践教学中提出了加强中国古典舞女子翻身技巧训练的对策:要让学生在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舞蹈的基本技能、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严格基础动作的要求,提高翻身动作的艺术张力,突出女子翻身技巧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女子翻身技巧;作用;对策
一、引言
(一)选题意义
翻身动作是我国古典舞技巧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国古典舞三大技巧动作之一,我国古典舞翻身动作样式多样、变化精彩。而女子翻身技巧更是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中的特有内容,古典舞技巧中女子翻身动作主要讲究以腰为轴,将身体控制在水平倾斜状态下并进行翻转,以拧、仰、俯以及旁提等形态元素构成翻身动作,具有民族性强、形象性强、表现力强的特点。系统研究中国古典舞女子翻身动作,分析女子翻身动作的由来,对女子翻身技术技巧的外在形态进行科学研究,分析女子翻身技巧的种类、性格体现以及翻身动作的作用;系统探求女子翻身技巧上所蕴含的审美情趣;深入挖掘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艺术价值。如此而为,既能够提高女子翻身技巧本身的技术层面,提高翻身动作的艺术张力,又能够彰显中国古典舞技巧深刻的文化内涵,扩大女子翻身技巧的艺术影响力,对于提高中国古典舞表演技术动作的规范、严谨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的舞蹈工作者立足于弘扬传统舞蹈文化、挽救民族艺术、展现中华艺术文化等出发点,大力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各种舞蹈形式,结合戏曲、武术以及西方舞蹈理论,加以整理,形成了今天所说的中国古典舞。五十年代初期,我国舞蹈工作者为继承、发展、发扬、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我国丰富的中国戏曲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整理、提炼,并参照西方舞蹈的训练方法,建立了中国古典舞体系。到了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古典舞开始了从外形到内蕴的创新探索工作:一方面,许多舞蹈工作者突破戏曲舞蹈范畴,开始涉足古代石窟壁画以及各种远古舞蹈形象,进而整理并创作出许多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另一方面,一部分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派开始了新古典舞的革新、创造和实践工作。到了21世纪,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古典舞理论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古典舞技巧在表现形式上、表现手法上都有较大幅度的变革,令人耳目一新,表演起来更为到位、饱满、传神。学术界对于中国古典舞女子翻身技巧颇为重视,成为近年来的热点之一,主要集中在女子翻身技巧的渊源、种类、作用和改进翻身技巧训练两个主要方面。《中国舞基训常用动作选(普及版)》收集了部分传统的、民族风格较强的基本的舞姿、转、翻身和跳跃等技术性动作,也收纳了部分当代发展的舞蹈动作。
现今的古典舞却越来越摒弃了这个信仰,摒弃了传统,一味的要求创新。一切的创新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从根本上把握古典舞的精神所在才能更好的理解它其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很多舞者仍然停留在,转练技艺、不修神韵的状态,在平时训练过程中,在动作技巧上做了很多功课,“而在对人物内心的把握以及场景的把握方面做得很不够,不能精确地表达出特定人物在特定场合下需要表达的意境,这种状态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意境的要求”。因此,笔者将从训练和艺术表现层面来分析中国古典舞女子翻身技巧。
二、中国古典舞女子翻身技巧种类
(一)不同训练层次的翻身技巧种类
翻身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要求按照固有动作的程序,以腰或胯为轴,以手臂为动力,带动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在身体拧、仰、倾、俯的转换中实现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中国古典舞的翻身形象独特并且种类丰富,在训练中主要可以分为踏步翻身、上步翻身、点翻身、原地串翻身、圈串翻身、踏步翻身接点翻身、刺翻身等不同的种类。
例如刺翻身是以右腿为主力腿小八字位,左脚正吸腿位于主力腿踝关节处,右顺风旗舞姿。左手经掏手向8点平穿的同时左脚上步,形成左弓箭步、左旁腰,右手经掏手平穿手向2点方向刺出形成正前腰。同时右脚经沿踝关节部位做小的吸腿向主力腿外侧旁点步,借动力腿点地后推地的动力,主力腿以前脚掌为支撑,脚跟主动的快速向前辗动,两臂夹耳,完成以交替穿手引领上身,并使腰的高度在同一平面的、以腰为轴心的翻转动作。
(二)不同性格体现的翻身技巧种类
在中国古典舞中,翻身动作用各种不同的速度和节奏、不同的连接、不同的性格,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感官效果,从而可以表现多种不同的感情和情调。按照不同性格体现,翻身技巧主要可以分为灵巧性翻身、刚武性翻身以及柔美型翻身三种形式。灵巧性翻身指快速的翻身,表现干净利索或轻快俏皮。刚武型翻身表现为急速有力、英武刚健。柔美型翻身是连绵不断的翻身,表现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
三、古典舞女子翻身技巧作用
(一)女子翻身技巧动作在训练过程中的作用
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翻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连接动作。
中国古典舞中女子的翻身技巧可以提高肢体动作的柔韧性或伸展性,是戏曲和舞蹈艺术对表演者的一种特有要求。中国古典舞中女子的翻身技巧对身体的平衡和肢体的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协调舞蹈中人体形态和肢体的配合,帮助保持身体的稳定,连接旋转、跳跃等舞蹈动作,充分发挥软开度的协调作用,使舞姿优美协调。例如在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中,对腰部动作的把握是做好基训动作的重要保证,翻身技巧中的手眼身法都是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因此中国古典舞训练具有丰富的舞蹈基础,具有规范化训练的可能。例如中国古典舞借鉴中国戏曲动作在总体动势上提出了“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提先沉、逢冲必靠、逢移先倾”的行动路线,对古典舞中女子的翻身技巧规范化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女子翻身技巧在剧目表演中的作用
古典舞中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中国古典舞的翻身种类繁多,精彩纷呈,造型各异的舞姿都会在翻身中展现,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完成单一或连续性的翻身动作,因为它呈现出身体拧倾状态,从动势和形态上具有古典舞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技法特点。如中国古典舞中典型的舞姿动作斜探海、射雁等和武术的扑步、腾空跃步、前蹬脚等具有紧密的动作传承关系,翻身立圆的动势与相应的手臂连接动作的配合在拧俯仰动态的衔接中实现转换,在收与放、顿与展的鲜明对比中实现翻身动作的弧线美。女子翻身技巧在急速连贯的流动中赋予了古典舞蹈动作似波浪起伏、车轮转动的形象感。翻身在空间运动中形象鲜明,如“探海翻身”、“蹁腿翻身”等大幅度的慢翻身,在空间的弧线运动连绵圆润,犹如波浪起伏,在舞蹈中的“点步翻身”以敏捷快速、急如闪电,,“反映了民族特色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婚姻观念、生死观念、审美取向等”衬托出剧情的突变和人物内心的激烈冲突;连续“串翻身”在舞蹈中像车轮滚滚,形象性很强,具有较强的剧情表现功能。民俗是民间舞蹈的精神和灵魂,在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中以民族精神作为表现中心,展示了民族的文化精神,表现了民族风情的淳厚的民风。民族舞蹈和民族捍卫、征战也有着深刻的关系,在民族舞蹈动作中渲染着顽强的民族意志、赞颂淳朴的民族品格。例如《拉萨迎亲》舞剧中保留着藏族民族风情的辫鼓舞、朗玛(宫廷舞)、堆协(踢踏舞)、热依、热巴弦子、寺院法舞和面具舞等多样化的舞蹈和原汁原味的藏族音乐,宣泄着藏民迎亲时的感情,渲染了松赞干布的旷达、粗犷和英雄气概。
身韵的形成以及被引入舞蹈创作机制之中,使得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转机。作为中国古典舞的一种新的舞蹈语汇,身韵深得众多年轻的中国舞编导、演员们的青眯,并将其充分运用到翻身动作之中,使中国古典舞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舞蹈剧目《黄河》,大量运用了“探海翻身”的表现,从拧倾的动态和水云的意象烘托出震撼人心的气势,无论在地面动作还是空中技巧中,都充分地发挥了被发掘出来的表现区域,展现出人与大自然的抗争,与饥荒的搏斗。《江河水》以踏步翻身接点翻身为表现手段,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那几尺的长袖,也不是繁杂的袖技,看到的却是充满无限情感的人体,表现了后背在呻吟,后背在哭泣、悲嚎,以情带袖,袖与人融为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用古典舞翻身技巧作为表现手段的优秀作品还有《木兰归》、《长城》、《梁祝》等,这些作品气势磅礴,形象细腻,舞姿流畅,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而且具有崭新的时代风尚。它们的编创使古典舞真正摆脱了具体的人物形态而走向一种情绪语言。
四、古典舞女子翻身技巧训练的对策
(一)严格基础动作的要求
翻身通常是以腰和胸为轴的动作,所以,腰和胸的控制力量和灵活性很重要,在训练中要注意头要始终保持在一个点上,膀子要走立圆路线很重要,还要始终保持在半脚掌上进行翻身,上下身、肩和胯以及膀子在一瞬间统一行动,特别是上身和腰部要松弛,因为僵劲就没有翻的动力,翻身的动力不像是旋转的发力只有一次,翻身的发力是连续性的,例如在我们学过的翻身中点步翻身、吸腿翻身和跨腿翻身等等,像这种连续性强的翻身在翻的过程中我们要思维清楚,翻身的规格要清楚,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保证质量,这样才能准确的完成各种翻身动作。
例如在练习踏步翻身的时候,踏步脚的位置要准,在动作过程中,重心始终在双脚上,腰部经过四个方向时,应固定在同一个高度上,特别注意做2个旁腰要做到位并且要收腹不能塌腰。经过后板腰的时候,要顶胯,敞胸并保持屈膝,双臂随身体动作时,在垂直面上划1个立圆,整个翻身动作要连贯、均匀、一气呵成。
(二)提高翻身动作的艺术张力
身韵中动作元素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这些元素概括了“身韵”的动作规则,它对舞者上肢的表现力作了深层地开挖。“身韵”中的动作轨迹多以圆形为主,这与本民族几千年来的宇宙观和审美观分不开。道家的太极图、生命的轮迥观,古典建筑的圆曲结构方式,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对圆形审美的追求。这一审美趋向在“身韵”中的体现便是平圆、立圆、8字圆。抓住这种运动规则,在此基础上加大或缩小原有律动的轨迹,便可打破原有的动力走势,赋予动作不同力度不同节奏的处理,改变原有的凝固化的动作性格。
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再配合以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不同变化。可以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赋予动作以生命力,形成古典舞所特有的神韵。“提沉”的训练是将呼吸带进动作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当学生随着音乐坐在地面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艺术化“呼吸”的开始。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这种运动由于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所以它便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音乐的功能在于它给人联想,当“提沉”与音乐相伴随的时候,音乐的功能就会强烈刺激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而不是具体的,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由此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所要达到的目标应是“提”不止,“沉”不完的贯通阶段。实质上这便是“意识”的培养,是形、神、劲、律最初的统一体。也是迈向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步。经过“提沉”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性的韵律感和神韵。
(三)突出女子翻身技巧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中国古典舞在注重标准化的同时还应注意舞蹈动作技巧的多样化,舞蹈翻身动作由于不同的形体动作要求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进行中国古典舞教学的时候,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舞蹈翻身动作的学习形式应该多样化,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选择自己有兴趣的翻身技巧训练项目,自觉根据自己身体情况积极开展基本功训练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在基本功训练中提高自我形体塑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舞蹈技能和养成终身舞蹈训练的良好习惯。自由舞蹈和古典舞表演等都是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和共同发展的有效运动项目。因此,应将技巧、竞技和律动进行结合,教师应根据题材风格特点,寻找恰当的切入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古典舞蹈女子翻身技巧的兴趣,让学生直接感受音乐旋律美,舞蹈动作美,以引起学生对音乐舞蹈的注意和兴趣,引导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舞蹈、喜欢舞蹈,通过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来增强舞蹈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备课时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做到充分了解“学情”,以学生为主体确立翻身技巧个性化培养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的多元化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要求,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
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做到多层次的目标设计,让学生在每个翻身舞蹈动作上都有自己的收获,应用到教学中去驱动学生自己主动介入,注重学法设计,抓住重点,难点的讲练编排,使学生在联系舞蹈基本技能时,注重充分自娱性和游戏性,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着鲜活和翔实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
其次,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舞蹈是时空艺术,的确有很多智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细腻的韵味,要重视设置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历经注意、思考、创造等心理体验,外化为对肢体动作的感悟,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古典舞翻身技巧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古典舞翻身动作样式多样、变化精彩,女子翻身技巧更是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中的特有内容,古典舞技巧中女子翻身动作主要讲究以腰为轴,将身体控制在水平倾斜状态下并进行翻转,以拧、仰、俯以及旁提等形态元素构成翻身动作,具有民族性强、形象性强、表现力强的特点。在训练中主要可以分为踏步翻身、上步翻身、点翻身、原地串翻身、圈串翻身、踏步翻身接点翻身、刺翻身等不同的种类,按照不同性格体现,翻身技巧主要可以分为灵巧性翻身、刚武性翻身以及柔美型翻身三种形式。中国古典舞中女子的翻身技巧可以提高肢体动作的柔韧性或伸展性,对身体的平衡和肢体的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翻身这种技巧形式充分体现了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动的特点,而且它和身法的结合也最紧密,呈现出身体拧倾状态,从动势和形态上具有古典舞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技法特点。在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舞蹈的基本技能、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严格基础动作的要求,训练学生感受美、体现美的能力,提高中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高翻身动作的艺术张力。注意舞蹈教学的内容多样性,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舞蹈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实施科学的舞蹈教学,突出女子翻身技巧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2]王佩英主编.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M].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舞蹈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
[4]彭松、于平主编.中国古代舞蹈史纲[M].浙江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5]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1982:67.
[6]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民族出版社,2001:32.
[7]李顺阳.中国古典舞基训的共性与个性[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3年21期.
[8]朱渊.对中国古典舞特性的科学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9]白晓虹.谈舞蹈艺术作品的意境[J],舞蹈,2006年第10期:31-32.
[10]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4.
[11]周仲元.对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思索[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12]吴晓邦.编导法与创作法.舞蹈,1986年,第10期.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