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畲族演变的婚嫁表演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婚嫁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畲族无论是在民族文化上,还是在婚嫁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其婚嫁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畲族婚俗既保留了独特的婚嫁习俗,又与当地的汉族交融互动,使畲族婚嫁在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婚嫁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畲族无论是在民族文化上,还是在婚嫁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其婚嫁形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畲族婚俗既保留了独特的婚嫁习俗,又与当地的汉族交融互动,使畲族婚嫁在表演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所以本文首先对古老的婚姻习俗与现在的婚嫁形式做了一定的对比,接着分析了畲族舞蹈动作的形成,然后详细分析而来如今畲族婚嫁表演,最后通过畲族婚嫁的发展情况的了解分析了新世纪畲族舞的走向。
  关键词:畲族舞蹈;婚嫁表演
浅析畲族演变的婚嫁表演

  引言

  我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其中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隋唐之际就已在粤、闽、浙、赣等省的交界地带繁衍生息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畲族人民在不断的历史迁徙过程中,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畲族文化,包括服饰穿戴、婚嫁风俗、祭祖、丧礼、红年猪、操石磉、水竹嗒等,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经过对畲族的历史研究,可以看出该民族内容极为丰富、绚丽多姿的舞蹈的题材大部分来源于畲族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风俗。这与他们的独特的传说和生活习俗是分不开的。婚姻习俗是一定历史文化的积淀,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畲族的婚姻习俗与汉族极其不同,它奇特而富于情趣。它展现、囊括了各种各样的畲族文化,畲族婚姻礼俗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婚姻文化。

  一、 古老的婚姻习俗与现在的婚嫁形式的对比

  (一)最古老的婚姻类型

  畲族是一个杂散居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带,其古朴而独特的婚俗如简约大方的“行嫁”、以喜作忧的“哭嫁”、礼节繁复的“大户嫁”、“借镬嫁”及双方默契的“抢亲”等。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
  畲族最早的婚俗应是“行嫁”。“行嫁”即走婚。它以步代替轿,新郎同“行郎”(迎亲的歌手)等到女方家赴宴,而后新娘头戴竹制凤冠,身着镶花衣裙,腰扎自织丝带,腿缚三角绑腿,脚穿夹布草鞋,手撑遮阳新伞,同新郎一路对歌,若新郎不善歌则由行郎接替,当天即到夫家成亲。男女双方不计较嫁妆聘礼,简约大方[1]。
  若家庭以女方为中心,男子从另一氏族来,叫“走婚”。如今畲族男子到女方的“招亲”、赘婿和“做两头家”等皆属此类。婚宴“劝酒”也必先劝舅家亲戚,以舅家为大,说明还是尊重母系。畲族的哭嫁,在出嫁前半个来月走亲访友开始哭,出嫁时哭得更厉害。除了与父母、亲友惜别外,还有一层意义是向亲人索嫁衣馈赠。新娘亦歌亦哭,以歌表情达意。
  “大户嫁”双方均大宴宾客,礼节繁多,陪嫁颇丰,有的还有耕牛农具作陪嫁。迎娶时,男方迎亲队伍半夜就出发,天微明时必到女家。迎亲人马将至,女方“婶姆妯娌”们急忙拦路,闩门,阻其前进,双方就在大门内外大放鞭炮。进门举礼、“脱草鞋”后,男方“车郎”能歌者,女方请来的歌手则先与他对几段歌,再与“行郎”对歌,直至天亮前新娘上路,连宴饮也不断歌声。女歌手时时出题刁难,唱的内容从定亲、送银器、缚红轿、劝酒、催亲、对盏、打扮上轿到“撬蛙”(比睿智)、保佑、感谢、起身。女方还拦住抬嫁妆者抹黑脸。轿子在路上过桥梁水沟,新娘要撒事先备好的茶叶米。新娘轿子入门前,男方还要杀鸡在厅堂正壁、栋柱和大门框等处抹些鸡血,谓之避邪。新郎在家接轿,用秤杆挑轿门,夫妻拜堂后进入洞房要踩在席、袋上过,谓之“传袋(代)”。

  (二)现如今畲族婚嫁形式简介

  现如今畲族在建立正常的婚姻关系时,往往要经过“提亲”、“看寮”、“讨庚贴”、“合婚”、“压圆”、“回贴”(小定)、“下定”、“做表姐”、“做亲家伯”、“成婚”、“做头客”等程序。这与当地汉族有些相同,又有些不同。如畲族青年在议婚过程中,也讲究“八字相合”,需要合婚、压圆等,这与汉族的婚仪相同。但是,畲族青年认识可以通过唱歌、对歌等来实现,而汉族青年基本上是通过媒人介绍与撮合而认识,过去甚至要等到成亲时翻开盖头布才真正识其庐山真面目。同时,畲族的正常婚姻还有“做表姐”和“做亲家伯”等过程,而这些过程过去主要是以对歌的形式进行交流、沟通的。现在这种现象虽少了,许多青年人都不愿唱或不会唱畲族山歌,然而,以歌传情,以歌结交、以歌述情、以歌娱乐,以歌交流沟通的现象,仍是畲族正常婚姻中的一大特色。而这些,汉族的婚仪中是没有的。畲族正常的婚姻讲求聘金与嫁妆的往来。据说在清代末年,聘金大约为50一70元,民国时期约在100元上下,50年代初,由于实行(婚姻法),反对封建婚姻,曾有一段时间不要聘金,但没多久,又重新恢复了。到60年代初,聘金约为100一200元,至70年代升到500一600元。近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人的增加,聘金也相应提高,80年代末,已达4000元以上,90年代有的更是超过5000元,而且数额还在不断上升。送聘金的同时还要送一些聘礼(实物),过去多是礼饼、猪脚、阉鸡等食物和一些衣服、首饰之类,目前则要送电风扇、收录机,甚至电视机、录相机、摩托车、金首饰等物品。因而,现在一位畲族男青年要娶妻,单聘礼、聘金与结婚时请客的开支等至少也得1万元以上。男家送给女家聘金、聘礼,女家也需要还礼,这就是嫁妆及其婚仪过程中的回礼。

  二、 畲族舞蹈动作的形成

  舞蹈曾经被称为是艺术之母,在无文字的远古时代,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舞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说是其他艺术部可替代。它用来表达思想以及作为互相之间沟通交流的媒介,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史。约在公元前一、二世纪,畲族人民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粤、闽地区,辈辈传承,代代相延。其独特的传说和生活习俗,为畲族舞蹈的独特风格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舞蹈《金米果红酿》就是根据畲家逢年过节做黄米果炊米酒的习俗创编的[2]。每年春节的大年初一,畲族有“摇毛竹”的风俗,因为据传,摇过毛竹的孩子能避邪,趋长,快长快高。畲族人们就是在此风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了舞蹈《摇竹》。畲族人民通过丰富的狩猎经验创建了《猎捕舞》,此舞蹈舞姿豪迈雄健,动作淳朴刚劲。是再现畲族人民狩猎的过程以及狩猎胜利的喜悦心情。
  其次畲族舞蹈与畲族的山歌相依为命,与畲族生活风俗血脉相连,是这一民族的象征,是他的特色之一。畲族人民就开始把山歌、劳动及风俗融入到舞蹈的动作之中,不断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使它们可以有机地溶为成一个整体,随着历史的发展便出现了畲族歌舞,即以歌叙事,以舞抒情,表达着该民族真实的生活生活状态。现如今畲族舞蹈已经形成看了一个舞蹈形式,拥有着自己的专门体系和名称即畲舞,而且不断创作演出,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如畲舞《彩带情丝》以一段纯山歌“蝴蝶成双翅膀翘,彩带一条束郎腰,太短娘女接上织,太长连娘一起绕。”即委婉地倾诉了娘女纯朴真挚、深切热烈、坚贞美好的爱情,又展现了畲家女子送彩带定情的民众生活[3]。

  三、如今畲族婚嫁表演

  畲族婚俗表演是一个参与性的互动节目。畲族婚俗是畲民生活最具激情和创造精神的习俗。随着时代变迁,大部分地方已随从当地婚仪,只有深山区的部分畲族家庭,依传统婚俗举行婚仪。畲族婚俗成为一种行将失传的“绝唱”。接下来我们讲述的就是独特风趣的畲族婚俗表演。
  竹竿舞是畲乡普遍流行的原生态舞蹈。首先请盛装打扮的畲乡姑娘跳竹竿舞,跳的好的游客可以。其中将会有四位得到得到新娘、赤娘(即伴娘)馈赠的香包,其中一位新郎,两位赤郎(即伴郎),还有一位大舅,然后此四位穿上畲家服装。迎亲路上一共有四道难关,要闯过四道关才能见到新娘,这个闯难关的艰巨任务就是交给两位赤郎[4]。
  亲友团浩浩荡荡地前往新娘家迎亲,现在新娘家的赤娘们已经用杉树枝把村口给拦住了,这就是第一道难关,称之为“杉刺拦路”。两位赤郎要跟我们的赤娘对唱山歌才可以过关,畲家赤郎赤娘对唱山歌内容是畲家赤娘唱道“昨日听说你要来,姐姐妹妹心欢喜,早早挤在大路旁,遥望村口盼你来”;赤郎对唱“姑娘嘴巴好厉害,说得人心暖洋洋,大路却用杉枝挡,问你这是为哪桩”;赤娘接唱道“拦路原是古人礼,拦路也是老规矩,古礼老规不好改,罚酒三碗路自开”。意思就是说,两位赤郎每人喝上三碗酒就可以过了这一关了。喝酒时请注意,您喝的时候赤娘会不断往碗里加酒,所以您一定要喝得快。
  男方的迎亲队伍到了女方家就意味着新娘子马上就要出嫁,虽然娘家有些不舍,但是能嫁一户好人家还是非常开心的。双方见面时,为了表示尊重和敬意,要行礼作揖,举行“捉田螺”仪式。新郎,两位赤郎,还有一位大舅和赤娘面对面的站成两排,相互作揖,行“捉田螺”礼。之所以将这种仪式称为“捉田螺”是由于原来过去作揖时手掌要碰到地,就像在田间捉田螺的姿势,现在作揖虽不那么到位了,但名称还是一直沿用下来。
  畲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客人入寮便泡茶”,现在畲家姑娘正唱着“敬茶歌”为各位献上香浓的绿茶,歌词大意是“远方客人到畲村,山笑水笑人欢乐,畲家没有什么好招待,绿茶一杯敬客人”。两位赤郎喝的茶比较特殊,将茶碗叠成宝塔型,称为“宝塔茶”。喝宝塔茶是有规矩的,只能动口不能动手,也就是说只能用嘴把茶碗咬住,把里边的茶水喝掉[5]。
  喝完“宝塔茶”,两位赤郎接下来要闯的是第二道难关“借锅”。迎亲队伍到了新娘家后,男方要宴请女方客人,“借锅”意为男方借女方炊具办酒席。炊具不是轻易能借到的,赤郎下厨的炊具被赤娘们藏了起来,赤郎要把需要的四十多件炊具用谜语歌谣的形式一件一件唱出,唱出一件,伴娘们就拿出一件,如果最后少唱一样,就要从头再来。
  好客的畲家人办喜事时一定要杀鸡款待来宾,炊具借齐了,接着继续闯第三道难关——“杀鸡”。在杀鸡之前两位赤郎还得从我们女方赤娘手中把鸡笼抢到手。抢鸡笼是有规则的,站在中间的三位赤娘代表一堵墙,既然是墙你们就不可以穿墙而过,也不能撞墙碰墙,只能绕着墙边跑,边上的三位畲家赤娘可以随意走动,鸡笼在她们之间来回传递,你们每次只能上阵一位,可以轮流上阵。抢鸡笼的过程类似于老鹰捉小鸡[6]。
  经过一场斗智斗勇的激烈奋战,鸡笼终于抢到手,现在可以“杀鸡”了。按照畲家风俗,杀鸡时赤郎是不能把鸡血滴在碗外面的,滴出一滴,就要罚酒一碗。赤娘不会轻易让赤郎专心杀鸡,她们会时不时去推一推、碰一碰,难为赤郎,所以要想让鸡血全滴在碗里就难了。有经验的赤郎是突然把鸡杀了,滴两滴血到碗里,将鸡头夹进翅膀内马上提走。若赤郎经验不足,就要罚好几碗酒了。究竟要喝几碗酒,大舅子说了算。两位赤郎要背靠背手牵手的喝,酒没有喝完手不能松开。迎亲路上的最后一关是“盘歌”仪式。“盘歌”也就是“对歌”,只要过了这一关,新郎就可以把新娘娶回去了。按照传统畲家婚俗,晚宴后,男女方歌手便围坐在中堂“长夜对歌”,一直唱到新娘动身。长夜对歌主要原因是,畲家喜歌善歌,婚嫁喜庆,岂能无歌。

  四、新世纪畲族舞的走向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与进步的,都是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而畲族舞蹈有今天的成就与现代艺术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代艺术要更加发展需要多元化的融合,需要艺术工作者更加努力的寻找民族的特色,发掘舞蹈艺术的“另类空间”与“另类思考”。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民族区别去其他民族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其文化,而畲族文化最主要的就是山歌以及其生活方式。如果可以将其融入到舞蹈中必然产生共鸣和更有艺术价值的效果,畲族的艺术家正是意识到了这点,将生活中的一点点以及种种的事情还有山歌添加到舞蹈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优美舞姿,例如,舞蹈《行嫁》取材畲家婚嫁,新娘上门不坐轿与新郎同撑一伞踏歌步行的风俗,以及《畲山听樵》通过一刀鞘和其他乐器的组合然后配以现代艺术风格的戒律创作的音律,不仅体验了古老畲族的分割,更加现实了现代生活的美感。所以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畲族舞蹈要在世界的舞台上熠熠发光,同样需要畲族的艺术家和十佳潮流艺术家将其两者完美融合,这样才能有所突破。融合之后,在增加一些特别的艺术创作和想象力,将题材设计的更加新颖,将生活够了的更加生动,展现畲族人民的良好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国文化通志•苗、瑶、畲、高山、佤、布朗、德昂族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施联朱,雷文先.畲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3]韩士奇.奇特的畲族婚俗[N];中国民族报;2001年
  [4]雷弯山.思维之光——畲族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20.
  [5]雷宝燕.泉州畲族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蒋炳钊.畲族史稿[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7]陈琳.浅谈畲族舞蹈的形成和发展[G];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
  [8]谢彪.畲汉文化互动下的畲族古代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福建省编辑组.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45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4月14日
Next 2020年4月1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