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山西地区舞蹈文化左权小花戏的艺术性

摘要: 任何一个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它的地域特色,在传统民间生活中,挖掘和保护是为民间艺术在中国艺术发展的传承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左权小花戏作为左权县特有的地方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小花戏的传承与保护也逐渐成为我们后人的责任

  摘要:任何一个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它的地域特色,在传统民间生活中,挖掘和保护是为民间艺术在中国艺术发展的传承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左权小花戏作为左权县特有的地方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魅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小花戏的传承与保护也逐渐成为我们后人的责任。然而,要保护好这一民间艺术,必须要在其起源、发展中找出它的艺术性,以及对其动作、表演、曲调等风格真正的把握,方能使小花戏在未来的道路上长盛不衰。本文在探究小花戏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对小花戏的艺术性进行分析。在探寻小花戏繁荣的历史过程的历史背景之下分析小花戏的在当代社会的生存状态,并对小花戏在当今社会的继承与发展进行反思与构想。
  关键词:左权;小花戏;艺术性;继承和发展
谈山西地区舞蹈文化左权小花戏的艺术性

  一、左权小花戏的历史

  左权小花戏是山西省左权县独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左权民间文化的结晶,是在当地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小戏。左权县小花戏的历史发展还应追溯到逐渐发展为小花戏的民歌的演变。

  (一)形成历史

  左权县地处太行山区,原名辽州。左权民歌和小花戏就是活跃在这里的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绚丽多姿的并蒂莲曾为左权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名。
  左权小花戏作为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的表演艺术,它的形成应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左权民歌的形成应不晚于宋朝,从它大腔的曲牌结构来看,与宋代的歌剧的曲牌结构具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左权民歌的的形成大约从宋朝就开始产生了。左权民歌的形成初期主要以口耳相传,不具有可考的文字记载。大约在明清时期,当地传唱就十分广泛,反映着当地社会生活和群众的思想感情。据《中国戏曲志•山西卷》记载:“清末民初,西乡孔家庄文社火出现了一批有故事情节,边歌边舞的左权小花戏。”这就是小花戏的前身。而且,从流传到现在的《绣荷包》、《闹五更》、《吃洋烟》等曲目中,不难看出明清时代的历史印记。也就是在明清时期,从民歌发展而来的“文社火”才逐渐具备了小花戏的雏形。
  而根据《中国戏曲志•山西卷》记载:清末,“文社火”由说唱转入走街串巷的歌舞形式。清末民初,西乡孔家庄出现了一批有故事情节、边歌边舞的小花戏,及至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从内容到形式更完整的一些小戏相继现。抗日战争爆发,小花戏由歌舞小戏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剧种,并定名为“左权小花戏”。至此,小花戏才最终形成。

  (二)小花戏的繁荣

  在中国二十世纪近百年的历史动荡中,左权小花戏就像一颗常青树,始终如一地以积极的而不是被保护的姿态,活跃在左权人们的元宵街头、村落舞台、日常生活中,成为当地居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是一个相当罕见的文化现象。小花戏的繁荣离不开当地人自古以来崇神乐祀的习俗,更离不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极大的促进了民歌的改进与发展。这个时代的民歌反应着XXX的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像《躲婚》、《哭丈夫》等许多反封建的民歌就在这个时期产生。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小花戏仍旧沿用“文社火”的称呼。这个时期的小花戏只是有祭祀之用外,还出现了歌唱爱情、歌唱生活、反抗社会的戏段。典型代表如《妓女告状》,就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其主题思想为反对封建礼教,暗示人们要从封建枷锁中解脱出来,争取婚姻自由。这个时期的小花戏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抗日战争爆发后,“闹社火”就逐渐成为了群众自我娱乐的活动。后来八路军住进左权县,为了配合当地的抗战形式,XXX新文艺工作者利用民歌、小花戏作为宣传武器,用新词填旧曲,对小花戏进行了改造。使小花戏在人物、动作、化妆、曲调、表演及伴奏等方面都加入了新鲜的元素。一方面为抗战服务,另一方面对小花戏的繁荣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建国以来,在XXX“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的指导下,左权小花戏呗赋予了新的内容与新的时代使命。反应新生活、歌唱XXX。表演的规模逐渐扩大、人数增多,表演的时间不再局限于节日与祭祀,无论大小节日及活动集会,还是迎宾庆典,小花戏都活跃在左权人民的生活周围。这个时期的小花戏已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左权人民不可或缺的日常精神食粮。而且,小花戏在弘扬主旋律、讴歌XXX的方面不仅展现了其极大的艺术魅力,更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左权小花戏的艺术性

  小花戏之所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与小花戏独特的艺术特色有直接的关系。“小花戏,小花戏,一小二花三有戏”,这是左权百姓对小花戏艺术特色的生动概括。小花戏的“小”一是指演员年龄小,演员主要是几岁十几岁的年轻人;二是剧本小,演出时间短,大多数剧目的演出时间在十道二十分钟之内结束;三是演出场地小,不受舞台和场地的限制,小花戏的表演既可以在家庭庄院也可以在街头舞台。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花”是指小花戏的舞蹈步法花哨,衣装鲜艳,扭法多样,扇法离奇,表演起来整个舞台效果犹如百花盛开,令人眼花瞭乱。“戏”是说小花戏具有构成一部戏剧的基本要素,故事情节表达完整、语言对白风趣活泼、唱腔板眼具有戏剧性等。具体来讲,小花戏的艺术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花戏的种类

  由“文社火”发展而来的左权小花戏,其演变历史既受到的了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也包涵了民间艺人和专业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经历历史积淀了左权小花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
  1、歌舞类
  歌舞类小花戏的特点主要是,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出场人数相对较多。演员可以根据唱词内容配合以象征性的舞蹈表演,不少剧目还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一种多人群舞式的表演。其特点是载歌载舞、歌舞并重或者侧重于舞蹈的表演。典型代表有《摘花椒》、《放风筝》、《筑路哥哥》等等。主要是以歌舞的形式进行舞台表演,以肢体语言的形式表现喜剧的内容。同时,这类戏还可以在任务较多的情况下组成较大的舞队,配合音乐一起,通过多姿的舞步和多变的扇法而呈现出来,在节日或者重大活动中进行游行表演。
  2、歌舞剧类
  这类戏主要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有一定的戏剧性矛盾和冲突,构成了小戏的形式。其特点是歌中有舞。舞中有戏,歌、舞、戏三者紧密结合,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小花戏的基本动作、舞蹈步法和民间曲调。仍然通过小花戏的舞蹈动作来展现。这一类的代表剧有《打樱桃》、《槐林会》、《王三和小兰》等。这种节目的故事情节完整且短小精悍,加上独特优美的舞蹈动作,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而且在舞台、广场、家庭院落都可进行表演。其灵活、精湛的演出深的当地群众喜爱。

  (二)动作特点

  小花戏的动作主要突出在其舞蹈上。小花戏的舞姿既有大开大合的奔放又不失婉约内敛的温柔。舞蹈步法共有六十多种。如女子多用“卧鱼”、“回头望月”、“鸳鸯戏水”、“小燕展翅”、“金鸡独立”等;男子则多用“骑马蹲档”、“凤凰展翅”、“拔海”、“弓箭”等造型舞姿。
  但小花戏的步法特点主要表现在“扭”上。当地群众把小花戏称之为“扭小花戏”。原因在于小花戏舞姿千变万化,随着音乐的变幻,时而娇柔轻盈、翩然若飞;时而高低潜伏、如鱼戏水。单论舞蹈来讲,一名优秀的小花戏演员必须有过硬的舞蹈基本功。因此,当地的演员大都从儿童时期即开始培养。所以有“人过二十扭不好小花戏”之说。小花戏的基本步法主要有:
  颠簸:随着脚步颠颤的弹力,双膝作大幅度的屈伸,使全身形成明显的起伏状,如同波浪中的小船一般,悠然自如。如“舞蹈式摆浪”、“晃手颠跳”等舞蹈动作,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拧转:以腰部为基轴旋转,在左右转身时,通过脚和手的配合,用灵巧的扭劲,使身体如同灵巧的丝带一般,扭转成多姿势多角度的身态。如“回头望月”、“磕扇拧身”等舞姿,充分表现除了小花戏刚柔相济、优美俏丽的风格。
  晃首:头部或轻微的左右摇摆、前后摇晃,或旋转化圆。传小花戏中的男角表演,特别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特点。由于头部反复划圈和晃动,使戴有帽冠的舞台人物形象头部的绒球不停地颤动,使人不禁产生活泼愉悦之感。群众形象地称之为“碰破头”。
  手臂划圆:双手随臂同向或交替划大圆形,使身段舒展、收缩,形象更加柔美。如“画龙点睛”、“喜鹊登枝”等动作,充分展现出小花戏表演的线条之流畅、动作之柔美。
  转肩扭:肩部前后摇摆,腰胯随之扭动,使身形动作从上到下显得柔美而轻盈。尤其是肩部扭转和摇头晃脑的巧妙结合,加上手臂划圆的展现,使小花戏舞姿给人活泼、喜悦之感。典型动作如“金鱼摆尾”、“照镜”、“坐虎”等。无不使人观后心情更加畅快。
  三道弯:以“磕扇勾腿”、“转身蹲档”等动作,显示出这一舞姿造型的特点。
  总之,小花戏的舞蹈动作通过腰、头、肩、手、臂的灵活多变,起伏跌宕。
  使小花戏的舞步更加轻盈、活泼、富有弹性,柔中见刚。在全身的配合下使舞步、扇花、舞姿三者的统一,形成了小花戏舒展、矫健、朴实、俊秀的舞蹈特色。这些优美的舞姿在悠扬婉转的山歌、民歌的伴奏下,充满了山像淳朴清心的泥土的芬芳。

  (三)扇法语言

  小花戏的主要道具就是彩扇。场上演员无论生旦净末丑、男男女老幼,人手一把扇子。而且从最开始的一把扇子到现在人手两把扇子。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左权一大怪,冬天扇子卖得快”。形象地概括了扇子在小花戏演出过程中的风靡程度。扇子在戏中的运用称之为扇功,其基本动作又称之为甩扇,甩扇又具有约定俗成的扇法语汇,不同的彩扇运用表达着不同不同人物的心态和动作。扇子除具有演技意义之外,还可以弥补动作的不足,成为动作的一种延续、强调和美化。
  1985年,左权县文化馆对小花戏扇法进行整理时,归纳出“蝴蝶扇”、“飘扇”、“挽扇”、“撒扇”、“翻扇”、“大小转扇”等50余种。其中最具有特色和流传至今表现最多的是“蝴蝶扇”。“蝴蝶扇”顾名思义,是要把彩扇舞动得起伏翩跹,如同彩蝶在花丛田野中飞舞一般。它的技艺虽不如动作复杂,但是要展现扇法并表现出蝴蝶飞舞的轻盈与曼妙,必须具备较高的对扇舞的技巧领悟。扇子是小花戏的万能道具。在任何表演中都能用到扇子做道具。一把彩扇在舞台表演时,打开可以象征镜子、书本、茶盘……合拢则可代替勺子、镰刀、斧头等。扇子是小花戏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用不同颜色的彩扇和不同舞动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比如小花戏群舞,演员手舞红色彩扇,就会表现出热烈、欢愉、活泼、兴奋的情绪。换以蓝、绿、粉色,就会给人以雅致、文静、素洁、清幽之感。各种五颜六色的彩扇,舞动起来讲究很多,扇法的开、合、挽、转、动、静、速、慢,时而像飞舞的蝴蝶,时而像艳丽的花朵,眨眼如潺潺
  流水,瞬间似招展红旗,其变幻莫测,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扇子是小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只是作为道具而存在,更是融入了小花戏的表演与表达。它不但加强了小花戏的表演力,而且为展现小花戏的艺术形象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小花戏独特的风格特色。

  (四)曲调风格

  左权小花戏除了具有优美的舞姿、精湛的步法、独特的扇法,还具有动听的曲调。小花戏的曲调多采用历史悠久、独具乡土风格的左权民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曲调短小而得名的“小调”,其次为“大腔”。
  小调是左权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小花戏的唱曲大部分从中选用,多采用连曲体,也有一戏一曲的。在连曲体中用间奏和过门将唱腔相衔接,使曲调舒展动人,充满乡土风情。
  大腔属于套曲类民歌,曲调幽雅婉转,结构严谨完整,跳跃性较大,虚词拖腔多,人们很难主动掌握。它由序曲、正曲、尾声3部分组成,而各部分又都有各自的曲牌名称,序曲称“蒜疙瘩”,正曲称“劈破鱼”,尾声称“打岔”。序曲和尾声固定不变,正曲则变化不定,由演唱者随意增减。大腔唱词有完整的故事悄节,曲调较长,唱法奇特,一般演员难以掌握。

  三、左权小花戏的现状

  (一)小花戏的现状

  小花戏的繁荣主要有三个阶段,一个是20世纪20年代,当时一批歌舞俱佳的艺人加入,对消化系的舞步、舞姿、唱腔进行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抗战时期由于宣传工作的需要,八路军文艺工作者充分利用小花戏在当地的影响力,利用其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通过旧曲填新词的方式对小花戏进行改变,出现了很多反映抗战生活、宣传XXX方针政策的优秀剧作。解放后小花戏剧作家创作了一系列反映XXX、新社会的现代剧。有其是1958年小花戏历史上第一个专业剧团——左权县红旗歌舞团的成立,一批专业的文艺工作者的加盟,使小花戏的音乐、舞蹈、唱腔乃至艺术体制都得到极大的改进与提高。对小花戏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今天,小花戏的表演已经有纯粹的民间戏剧表演发展为舞蹈或者歌伴舞的舞台表演。失去戏曲特征的小花戏逐渐退出戏剧舞台。小花戏的名称仍在,戏曲特征消失。一个世纪的时间,小花戏经历了从歌舞到戏曲,从戏曲再回到歌舞的发展道路。

  (二)小花戏现状原因分析

  小花戏的历史发展,究其原因,不外乎外界的影响和小花戏自身的不足。
  首先,小花戏对于演员年龄的要求限制了小花戏的发展。小花戏“人过二十不扭小花戏”的年龄制约,一方面限制了小花戏依据演员来突破和创新的道理,另一方面,从演员来讲,现代青少年对于戏曲的热爱与专研也逐渐减少。其次,小花戏的歌伴舞的表现形式,无疑从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舞蹈了依赖,而同时,舞蹈的表现与内容在很多时候缺乏必然的联系,这就导致,小花戏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过多的注重戏曲的成分,也就侧面的偏向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再次,小花戏一直处于一种非盈利的发展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音乐的竞争以及传统成熟曲目的竞争,使游离于专业和业余之间的小花戏很难获得生存的空间。
  从外界的影响来看,观众审美的提高和对艺术情节的追求,一方面加重了小花戏突破传统的“小”的特点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小花戏历史以来只是在节日、祭祀的情况下进行的歌舞表演,很难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其次,小花戏的繁荣都离当时文化政策的导向作用。小花戏的历史繁荣往往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认为了注入了新鲜的内容来进行说教。戏曲的内容已不再是通过历史积淀而流传的故事情节及文化。当说教的内容失去了存在意义,小花戏的戏曲成分也就逐渐的失去存在的价值。而歌舞作为带有地域色彩的明见舞蹈则可以永久流传。

  四、左权小花戏未来的继承和发展

  (一)小花戏与时代的融合

  小花戏的发展,在经过一百年之后,留下来的只是它所独有的音乐、步法、扇法及舞蹈。而作为最为直接的展现小花戏的最直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的戏曲成分则消失不见。其原因小花戏作为传统艺术在心的历史条件下失去了变革的动力。在失去原生态的情况下也没有被注入新鲜的血液。小花戏,作为左权的一个地方戏,其核心还应注重于戏曲成分的展现。无论歌舞、步法、扇法,只是在配合语言的的基础上或者在语言不足以表达的情况进行更充分的艺术展现。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小花戏要做的不仅是继续保留传统的动作、扇法表现形式,更主要的是结合新时期的历史现实,重新旧曲填新词,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小花戏的未来发展之构想

  虽然几代人努力对小花戏的创新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召开民歌花戏研讨会、成立了民歌花戏研究会、成立了开花调艺术团等,但小花戏的前景仍不乐观,前景更难预测。笔者认为,要继承和发展小花戏,必须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注重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小花戏的发展依旧离不开人物的表演。传承小花戏的特点,仍然需要培养更多的年轻的小花戏演员。可以从儿童艺术团或者学校招收有潜力的少年儿童进行培养,为小花戏的繁荣提供演员的支持。
  2、针对观众的需求创作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戏剧形式。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需要创作更多的贴近生活的、反映时代潮流的艺术形式。
  3、充分借鉴其他成熟的传统艺术的发展道路。在结合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优点,通过借鉴弥补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
  4、顺应科技时代的发展,小花戏在存在形式与传播方式上,不应局限于现场表演,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向外传播与宣传。在满足当地人艺术文化需要的同时,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使更广、更多的人了解小花戏、接受小花戏。

  五、结语

  左权小花戏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地方特色顽强地生长在太行山上,成为山西众多地方戏中颇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它已深深地融入了左权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小花戏的艺术特色既来源于民间的生活,又丰富了民间的生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假如没有了左权小花戏,左权人民的生活将失去一片亮丽的色彩。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小花戏必须注入新鲜的血液才具有与时俱进的活力。我们在继承传统小花戏的艺术性的同时,必须有所发展与创新,才能使小花戏在新的社会下呈现新的繁荣。
  参考文献
  1、韩文跃:《左权民歌、小花戏的起源与发展》.《音乐生活》2006,(四):21.
  2、《中国戏曲志•山西卷》[Z].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3、王丽霞、江丽霞《小花戏,左权历史的见证》.《地方音乐》2010,(1):122.
  4、李海燕:《太行山上的奇葩———略论左权小花戏的艺术特色》,《赤峰学院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31.
  5、彭姝玲:《论左权小花戏的艺术特色》,《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报》.2011(5):121.
  6、李海燕:《太行山上的奇葩—略论左权小花戏的艺术特色》,《赤峰学院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31.
  7、樊淑敏:《山西左权小花戏的形成及其当代走向》,《中华戏曲》.第38辑.
  8、宁瑞明:《试论左权民歌的艺术特色》,《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报》.2009(2):1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167.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0年2月3日
下一篇 2020年3月3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