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民间舞蹈艺术中,“三道弯”作为一个独特的舞蹈动作,在国内很多民间舞蹈中都广泛存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舞姿指的是舞者在舞蹈中将头、胸、腰、臀、胯、腿等部位扭成一种独特的S型体态,具有别样的美感,让观众赏心悦目。“三道弯”动作在国内的民间舞蹈中广泛存在,是我国各族人民普遍喜爱的一种舞蹈动作。本文就以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这两种民族舞蹈中“三道弯”动作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对二者进行详细比较。
关键词:胶州秧歌;傣族舞蹈;“三道弯”;对比
引言
在我国,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族舞蹈,在舞蹈形态上和舞蹈风格上展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被本民族的人民所喜爱。虽然各民族的舞蹈艺术在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展现出本民族的特点,但是在不同民族的舞蹈在某些形态上又展现出很高的相似性,比如“三道弯”这一形态特征就在多个民族舞蹈动作中广泛存在,被国内大量的民族舞蹈所运用。
“三道弯”是中国民间舞蹈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独特舞姿,这种舞姿指的是舞者在舞蹈中将头、胸、腰、臀、胯、腿等部位扭成一种独特的S型的动作体态。根据特点不同,“三道弯”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体态三道弯”;二是“动律三道弯”,前者是一种静态的舞姿,舞者的身体会保持相对的静止状态;后者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舞姿,舞者在身体在连续动作中形成扭动的三道弯姿态。在中国广大民间舞蹈中,胶州秧歌、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傣族舞蹈等都存在着三道弯的体态。对各民族舞蹈“三道弯”的体态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更精准地发现个民族舞蹈“三道弯”动作中所蕴含的相似之处和独特之处,从而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该舞种的独特之处。本文以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这两种舞蹈“三道弯”动作存在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让人们对这两种舞蹈有更深刻的认识。
1 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的文化背景
舞蹈来自于现实生活,是人们根据生活需要,将劳动生产中的动作加以艺术提炼,最后形成的一种独特艺术种类。我国各民族都拥有着本民族的独特舞蹈,也都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提炼出来的。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诞生于不同的民族,两者也分别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展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
1.1 胶州秧歌的文化背景
胶州秧歌是山东胶州地区所流行的一种传统舞蹈,又被称为地秧歌、三道弯,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一种民俗舞蹈,至今已经有超过230年的发展历史,是一种集舞蹈、唱腔、伴奏于一体的民间舞蹈,现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的产生与当地人民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民众将生活中的动作加以艺术提炼,演练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舞蹈艺术。总体来看,胶州秧歌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
第一,在人物角色上,胶州秧歌的人物角色一般可以被分为五大类:鼓子、翠花、棒槌、扇女、小嫚儿。每个人物都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在舞蹈表演中的表演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二,在舞蹈动作上,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具有简单明快、韧劲十足、身体舒展的动作特点,主要包括碾、拧、伸、韧、扭等,在舞蹈舞姿发力上讲究“快发力、慢延伸”,表演者通过脚部的“拧”、“碾”等动作带动全身的“扭”,全身动作比较协调,在表演过程中,脚、膝、腰会扭动成为“三道弯”体态。
第三,在伴奏乐器上,胶州秧歌在表演中使用到的乐器主要是鼓、唢呐、锣鼓、笙等,乐器种类比较丰富,演奏出来的音乐和剧目中的内容要相互吻合。
第四,在舞蹈道具上,胶州秧歌在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主要有扇子、手绢、棒槌等,这些道具均来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在表演中也承担着独特的艺术功能。
1.2 傣族舞蹈的文化背景
傣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傣族人民多才多艺,向来都喜欢参加歌舞表演,傣族舞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傣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大自然环境中,所以傣族人民的艺术与大自然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整体上的节奏较慢,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傣族舞蹈的节奏较慢,但是具有外柔内刚、婀娜多姿的特点,一些舞蹈的动作比较轻盈而优美,比如篾帽舞;一些舞蹈的动作充满了阳刚的力量,比如象脚鼓舞、刀舞等。在傣族众多舞蹈中,孔雀舞是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在整体比较缓慢的舞蹈节奏中,舞者的动作灵活多变,呈现出别样的美感,舞蹈中的“三道弯”动作造型十分优美,令人印象深刻。整体来看,傣族舞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
极尽曲线美的动作。傣族舞蹈有一种含蓄之美,最具代表性的动作是“一边顺”和“三道弯”,这两个舞蹈动作都是傣族舞蹈中的标志性动作,“三道弯”是指舞者整个身体在舞动中呈现出一个独特的“S”型造型,十分优美;“一边顺”指的是手和脚同时向一边倾斜的舞蹈动作,将女性的柔美完全展现出来。原生态的自然意境。傣族舞蹈给人一种原生态的意境之美,这是因为傣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富饶的自然环境之中,远离聒噪的城市,所以傣族舞蹈中的许多动作都来自于大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在舒缓的韵律中翩翩起舞,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模仿孔雀动作的舞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原生态美景,让观众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柔美而又灵动的气质。傣族人民长期居住在水边,对水有着很深的依恋,人们爱水,依赖水,民族性格也像水一样柔软、细腻,所以傣族舞蹈也展现出柔美而又灵动的气质,在平和旋律中尽显如水般的柔和气质,让人如置身大自然一般。2 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三道弯的相同之处
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是国内两种著名的民间舞蹈,虽然二者产生的地域不同,在舞蹈风格、动作、旋律、服装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二者在舞姿上都出现了“三道弯”的体态动作,这种动作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体态动态相似,舞蹈形象也很相似,给观看者的视觉体验和审美感受也存在相似之处。
2.1 体态动态相似
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动作都是舞者发动身体某部位的力量,扭成一种舞姿相似的S型体态。在傣族舞蹈中,舞者的上身会向着一边倾斜,而下半身会保持半蹲动作,舞者的头、腰、臀、胯、腿会呈现出一个独特的“S”型动作,极尽曲线之美,让人赏心悦目;而在胶州秧歌中,在下半身的带动下,舞者的臀、腰、肩也会扭成一个独特的“三道弯”动作,充满欢乐和快活的气氛。
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动作,在观看者看来,这种舞姿在给人的观感上也极为相似,都是通过扭动身体而形成“三道弯”动作,呈现出共同的美感,都属于我国民间舞蹈艺术中“三道弯”动作的经典代表,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被众多人所喜爱,也成为本民族的代表性舞蹈动作。
2.2 舞蹈形象相似
“三道弯”舞蹈动作在国内民间舞蹈中广泛存在,虽然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的“三道弯”动作在动作细节、舞姿发力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在外观上呈现出相似的舞蹈形象,观众在主观审美上所获得的审美感受有着类似之处,同样令人赏心悦目,在体态动态上存在着极为相似的动作,给观看者的视觉体验冲击力也是相似的,都是舞者将身体扭动成S型体态,让观众欣赏到一种优美的舞姿。
3 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三道弯的不同之处
虽然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三道弯”在外观上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两者在历史渊源、舞姿发力点、舞蹈节奏、舞蹈动作、舞蹈道具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具体如下:
3.1 历史渊源不同
整体来说,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作与傣族人民在生活中的审美偏好有着很大关系,而胶州秧歌“三道弯”动作与当地民众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作体态的出现,和傣族人民现实生活的审美偏好有着密切的关系。傣族人民自古就喜欢孔雀,所以模仿孔雀各种动作外形的孔雀舞就成为傣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傣族舞蹈,傣族人民会在舞蹈中模仿孔雀的形体动态,所以就出现了扭动胸部、腰部、胯部的“前后三道弯”、“左右三道弯”,模仿的是孔雀站立在枝头的自然身体状态,具有静态化的特点。傣族妇女普遍偏爱短衣简裙,衣紧紧裹在身上,所以在跳舞时通过扭动胯部提携动作,在舞蹈中再现生活中的缓步行走、高位挑担动作逐渐演化成为“三道弯”体态,下身始终保持半蹲的姿态,手臂和身体的多处关节都有着微微弯曲的体态动作,这和傣族舞蹈中出现“三道弯”的体态也有着较大的关系。
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体态特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带着强烈的劳动气息。在古代,土地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当时的人民对于播种、收获等劳动有着崇拜的心理,人民在田间进行弯腰劳动时,身体的腰部、臀部、颈部等部位会呈现出一定的弧度和曲线,每当播种和秋收时节,人民会聚集在一起进行庆祝,由于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不丰富,所以在庆祝时就开始模仿劳作时的各种体态,比如弯腰锄地、背麦等带有弧线的动作,一些民间艺术家对这些动作进行提炼,就逐渐演变成为简单美观的三道弯动作,在后世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为臀、腰、肩为主的“三道弯”动作。另外,“三道弯”出现在女性舞者身上,因为女性在做这一动作时有着天然的美感,更被人们所喜爱,所以“三道弯”动作在胶州秧歌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3.2 舞姿发力点不同
傣族舞蹈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动作,舞姿发力点存在很大的不同,傣族舞蹈的发力点主要集中在腰部、臀部、胸部,而胶州秧歌的发力点主要集中在腰部、腿部、膝部、脚部等,两者在此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三道弯”动作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傣族舞蹈中,最典型的“三道弯”动作是横向的“三道弯”,这一体态在众多傣族舞蹈中广泛存在着。舞者在表演“三道弯”动作时需要收紧胯部,并做出翘臀动作,上身需要保持着挺胸、前倾、压腰动作。此外,傣族舞蹈中还大量存在着一种“一边顺”的“三道弯”动作,即舞者需要将头部和身体统一向一边弯曲和倾斜,下身保持屈膝动作,呈现出一种间歇性的静态美感。
在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动作,与舞者体态中的“拧”和“碾”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者是“三道弯”动作出现的主要原因。“拧”是以舞者的腰部作轴向外侧拧成“三道弯”动作;“碾”是舞者在移动重心时膝盖反射在脚部的旋转力量,利用动力腿脚掌或以脚跟的碾动力为基础而形成的“三道弯”动作。在胶州秧歌中,最典型的“三道弯”动作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扭断腰”动作,在发力上,舞者必须要借助腰部、膝部、脚部的扭动力量开始拧动身姿,每一拍流动的动作都形成一个“三道弯”动作,与此同时,舞者的双手手臂需要发力,做出交替横八字的体态,所以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动作属于动态上的“三道弯”动作,这样的动作,在观看者看来就形成了全身扭动的感觉,呈现出别样的动感和美感。
3.3 舞蹈节奏不同
傣族舞蹈与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动作在舞蹈节奏上存在着截然相反的特点。从整体上来看,傣族舞蹈在外在舞姿形态上是静态的,是傣族人民在模仿自然界动植物中提炼出来的动作,给人以宁静、安详之感;而胶州秧歌在整体上则是动态的,要表达人民内心中的喜悦之情,给人以喧嚣、欢乐之感。
傣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大自然中,傣族人民向来喜欢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水等元素,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傣族人民所提炼出来的舞蹈艺术是一种“慢”艺术,在舒缓的旋律中呈现出原生态的意境和灵动的气质。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作是一种节奏很慢的体态,舞蹈节奏比较慢,如同雕塑一般,舞者在跳动过程中将身体各部位扭动成S型体态之后会存在一定的静止时间,这是源于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作是模仿孔雀站立在枝头的自然状态,所以舞者在表演中也会保持静态的“三道弯”动作,部分舞蹈中甚至会将这种舞姿保持在舞蹈过程中的始终,体现了舞者体态的曲线美,在动律上具有柔软、舒缓、典雅的感觉,给观者的主观体验也是一种静静的美感。
与傣族舞蹈不同,胶州秧歌舞蹈艺术来自于人民的劳动生活中,在舞蹈动作中为了表达内心中的喜悦和快乐,舞蹈动作在整体上是欢快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动作也属于动态的舞蹈动作,舞蹈节奏相对很快,舞者需要在较快的音乐伴奏中快速转换动作,舞者在跳动中必须时刻调动身体各个部位,连续做出“拧、扭、碾、韧、抻”等舞蹈动作,体现出来的是灵动和充满活力的感觉,舞蹈的节奏相对较快,舞者的动作变化也很快,舞者全身一直在扭动状态中,脚步的碾和腰部的扭不能停歇,所以胶州秧歌给观众的体验是一种矫健、轻柔而又不失活力,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美感,让观众赏心悦目。
3.4 舞蹈动作不同
在整体上,胶州秧歌与傣族舞蹈三道弯在舞蹈动作上是极其相似的,都是人体多个部位扭曲成“S”型动作,但是细细观察两者的动作,会发现两者在动作的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异。
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作,动作细节更加丰富,动作幅度更大,动作难度更大,对舞者的要求更高,需要舞者的头部、腰部、胯部、腿部、脚部、四肢同时做出扭曲的动作,舞者要做出这些动作往往也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在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作中,除了舞者的身体在整体上呈现出一个“S”型动作之外,舞者的下肢和上肢也会分别呈现出一个小型的“S”型动作,舞蹈动作细节更饱满,在整体上更优美,充满了艺术气息。
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动作,舞蹈动作相对比较粗糙,动作幅度较小,对舞者的专业要求较低,需要舞者的头部、腰部、胯部、腿部等身体部分扭成“S”型动作,舞蹈动作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普通人学习该动作的难度较低,所以胶州秧歌在民间的流传度很广,充满了生活气息。
3.5 服装道具不同
胶州秧歌和傣族舞蹈的舞者在跳舞过程中一大区别在于服装道具,两者在服装和道具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进行“三道弯”动作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胶州秧歌的舞者在跳舞中会身着具有汉民族民间色彩的服饰,生活气息比较浓,以红色为主,手持扇子、手绢等,舞者在跳舞过程中的动作也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很接地气。傣族舞蹈的舞者在跳舞过程中会身着具有傣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服饰,身穿的长款裙子在颜色上比较简单,也很有艺术感,手上不会持有任何道具,舞者在缓慢的动作中翩翩起舞,尽显人体线条之美,犹如自然界的孔雀,给观众的艺术感也很强。
结语
“三道弯”是中国民间舞蹈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独特舞姿,舞者在舞蹈中将头、胸、腰、臀、胯、腿等位置扭成S型的体态。在国内众多民间舞蹈中,傣族舞蹈和胶州秧歌是两种知名度较高的民间舞蹈,两者的“三道弯”动作都很出名,两者在舞蹈体态、舞蹈形象上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历史渊源、舞姿发力点、舞蹈节奏、舞蹈动作、服装道具等几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揭示出傣族舞蹈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动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种舞蹈。
参考文献
[1]黄际影.胶州秧歌“三道弯”的审美嬗变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1):88-91.
[2]邓元范,文静.以作品《水》为例浅谈傣族舞“三道弯”的传承与发展[J].明日风尚, 2017(11):23-24.
[3]梁辰.胶州秧歌、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比较研究[J].大众文艺,2016(16):167.
[4]张焕婷.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审美属性[J].黄河之声, 2015(3):98.
[5]符永红.傣族舞中“三道弯”的动律体态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 2015(5):49-51.
[6]李天宜.浅析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动律体态[J].大众文艺,2015(24):158-159.
[7]董雪.浅谈“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当中的体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8):76-77.
[8]师晓蕊.傣族舞与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不同之处[J].现代妇女(下旬),2014(8):377-378.
[9]李娇璐.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体态特征探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4(2):158-162.
[10]扎西才藏.浅谈傣族民间舞“三道弯”体态[J].大众文艺,2013(1):57.
[11]余欣.舞蹈中的“三道弯”[J].福建艺术,2013(5):39-4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8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