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和民族文化

摘要: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有效的反映了民族文化典型状态和样式。民间舞蹈源于民族文化。傣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傣族有着自己历史悠久,在其自身发展和与印度民族、汉民族的长期交往中,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也为傣族民间舞蹈艺术

  摘要:舞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有效的反映了民族文化典型状态和样式。民间舞蹈源于民族文化。傣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傣族有着自己历史悠久,在其自身发展和与印度民族、汉民族的长期交往中,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也为傣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傣族民间舞蹈反映了傣族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傣族舞蹈独特的审美特征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是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傣族舞蹈;风格特征;民族文化
浅谈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和民族文化

  1.绪论

  中国拥有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舞蹈是一种表情达意、积淀古代文化,传承着民族审美心理以及特殊文化现象。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不同的社会群体、风尚习俗塑造着不同的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风格。傣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拥有人口102万余人。其先民可追溯到远古的百越人。

  1.1傣族舞蹈发展简况

  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比较悠久,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之一。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永宁六年(公元120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网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喜跳丸,数乃至千……。”掸人是傣族的先名,当时即有脱离生产的专业舞蹈武术杂技人员,说明傣族很早以前就有了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平。但后来由于部落之间争战频繁,以及部分地区舞蹈与戏剧结合逐步为戏剧所取代,加之历代封建统治王朝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等原因,到解放前夕,元江、新平等地傣族聚居区,舞蹈已基本失传,景谷、洱源等地,开始与戏剧结合,自娱性舞蹈减少。西双版纳地区虽然自娱性舞蹈比较活跃,但舞种很少,孔雀舞跳的也比较简单。舞蹈种类较多、自娱性舞蹈活跃;表演性舞蹈(孔雀舞、马鹿舞、鱼舞等)不仅种类多,而且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职业艺人。但也仅只是在广场上表演,还未形成真正的舞台艺术品。
  建国三十多年来,傣族舞蹈在少数民族舞蹈中,可以说是发展较快,成绩显著,各方面都较好的一个民族。建国初期,我省就组织专业舞蹈工作者对傣族舞蹈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加工创作的工作。并将部分地区的舞蹈,向各傣族聚居区进行交流推广,继而向全省、全国,以至向世界范围作了介绍。傣族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优美的舞姿、含蓄内在的韵味、精湛的塑形,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傣族舞蹈形式也较全,有了集体舞、独舞、双人舞、舞剧。在舞台艺术节目发展的同时,群众自娱性舞蹈也得到较大发展;地区性的舞蹈扩展为全民族的舞蹈。他们还培养了一支舞蹈专门人才队伍,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为国内外所赞誉的著名傣族舞蹈家毛相、刀美兰,民间舞蹈家约相、方正湘,以及从事编导、理论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刀发祥、朱兰芳、卫明礼、刀学明、旺吞、旺拉等均在不同方面为傣族舞蹈作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为了培养人才的需要夕编制了一套较系统、较科学、较全面的傣族舞蹈基训教材。同时对傣族舞蹈的源流、风格特征及与傣族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的关系等不断地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对傣族舞蹈发展现状不断地进行总结。

  1.2地域文化的特色

  傣族地区的地理位置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境内,大多与中南半岛之缅甸、老挝、越南接壤。他们居住在平均海拔500~1000m之间的平坝地区和江河之畔。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元江等县。属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区,那里气候炎热多雨,河流纵横,风光绮丽、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傣族人民多依山逐水而居,种植水稻。那里接近西双版纳的热带原始森林,繁殖着野象、犀牛、孔雀、犀鸟等珍禽异兽;生长着许多名贵树木、珍奇植物。在这种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哺育陶冶下以及长期生活在丰衣足食的安定环境之中形成了傣族人民性情善良,温和,具有清新、雅致、平和、善良的民族心理。
  傣族同时也深受东南亚和南亚文化的影响,一千多年前,小乘佛教传入,成为傣族的全民信仰,小乘佛教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它的舞蹈风格是比较柔婉、秀美,与秀丽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安静、祥和的田园生活,柔和的宗教信仰,使傣族人民形成了平和而安详、崇尚自然的品格。

  2.傣族民间舞蹈分类

  傣族民间舞蹈有二三十种之多,这些舞蹈的动律、舞姿、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充满了亚热带风情。傣族比较典型的舞种有“孔雀舞”、“象脚鼓舞”、“蜡条舞”、“依拉贺”、“跳龙舞”等等。

  2.1孔雀舞

  孔雀舞,傣语叫“烦洛涌”、“嘎洛涌”或“嘎楠洛”,是孔雀跳的意思。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傣族人对孔雀十分崇敬,因为孔雀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常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各种心愿和对未来的憧憬,孔雀舞成为傣族地区流传最广泛的舞蹈之一。孔雀舞蹈动作十分优美,有孔雀开屏、飞翔、啄翅、抖翅、展翅、漫步、觅水、饮水、嬉戏等各种姿态。表演者一般身穿孔雀羽纹衣、头戴尖塔盔,系上孔雀羽毛架子的道具。舞蹈的基本动作是腿部半蹲,叉腰,上身稍向侧前倾,富有雕塑感。身体与手臂各关节要形成“三道弯”,其特点实际上就是模仿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枝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形成的三道弯形态。总的来说,孔雀舞的动作丰富,形式完整,具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队形构图上以线型流动为主,小巧别致,有固定的图形和步伐,并有一定的技巧,呈现出瑰丽,柔美的舞姿。

  2.2象脚鼓舞

  象脚鼓舞,傣语称作“光黑拉”、“烦光”,也叫做“嘎光”,是由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是傣族的节庆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等地区。这种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是象脚鼓,傣语称这种鼓叫“光配咬”。直译就是长尾巴鼓,因其形状似象腿,所以汉族又叫象脚鼓。象脚鼓用曼应树制作,头大尾细,尾端呈喇叭形,两头挖空,上端包裹牛皮或鹿皮,框下套一铁圈,鼓面边缘与铁圈之间绷细牛皮条,可控制声音高低。节日期间,鼓身上还套上缀有各色彩球的网状“鼓衣”,尾部插一束孔雀羽毛,更增添其风采。象脚鼓有大小之分:大型长1.5一2米,小型长1.2米。大型鼓常用于伴奏。表演时,舞者的舞姿、韵律和鼓的音色、音量及鼓尾的摆动融汇一体,达到人鼓合一的境界。象脚鼓舞可由一人独跳,也可由两人对跳,还可由许多人一起跳。这种舞蹈舞步稳健、豪犷、有力,热情而双萧洒。

  2.3蜡条舞

  “蜡条舞”,傣语称为“嘎甸”,属于室内舞蹈。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是由女子表演的仪式性舞蹈。舞者人数不限,大家围成圆圈,两手的中指与食指间夹着点燃的蜡烛,它是用蜂蜡和绒捻制而成,约手掌长,食指般的粗细,插在特制的小托盘上。表演时,舞者双手各托一燃烛,在鼓、拔等乐器的伴奏声中翩翩起舞。她们相互对跳,边歌边舞。

  2.4“依拉贺”

  “依拉贺”,也译成“依腊诙”,就是在这样的节日里欢唱的歌,为边舞边唱。它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最能体现傣族人民的丰富感情。它热情奔放,在热列而极有节奏的象脚鼓、锣、钗伴奏下,音调舒展激岩,悦耳动听,再加上优美的舞姿,更是扣人心弦。流传于西双版纳地区,过去限于男子,现在男女均可参加,是边唱边舞的自娱性舞蹈。“依拉贺”的唱词讲究节奏和韵律,多为3个字一句,也有5个、7个字一句的。而且依拉贺的唱词,还是随着节日活动的不同而改变内容的。舞蹈动作简练,随着象脚鼓、豁锣的伴奏,屈膝下蹲颤动,手臂三道弯翻腕就舞起来。也有右手持花扇起舞的。“依拉贺”感情奔放热烈,极富感染力。每段歌词的结尾都是唱“依拉贺”一词,因此,也以它作为舞蹈名称。其形式与“嘎光”基本相同,但“一顺边”的特征更为突出,而且因有唱词和结束前呼喊“水—水”(啾—啾)显得更加热闹。

  2.5跳龙舞

  跳龙舞是傣族一种宗教祭祀性的舞蹈,一般是在祭龙树的活动中进行的舞蹈。在表演舞蹈的时候,男舞蹈者手上拿着带环的铁圈,女舞蹈者手拿羊皮的单面鼓。舞蹈有的时候是集体性的舞蹈,有的时候两人对着跳舞,它是一种情绪性的舞蹈,没有太大的情节上的变化。跳龙舞的动作简单,幅度也很小,双膝盖会做一些小幅度的颤膝动作,而双手则从上绕半圆落至腰间击鼓或摇环。
  孔雀舞、象脚鼓舞、蜡条舞依拉贺舞以及跳龙舞这五种舞蹈,基本上包含了傣族舞蹈的基本动律及风格特点。

  3.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傣族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这里土地肥沃,山川秀丽,四季常青。在这种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哺育、陶冶下,傣族民间舞蹈洋溢着亚热带特有的风情。

  3.1.安详、舒缓的动律

  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主要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他们所处位置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喜欢树阴和水,喜欢明月和繁星,劳动后归来清洗洁净,饭后大家和着轻缓的鼓声自由跳舞。傣族素以洁净、爱美和擅长歌舞闻名,把水的清纯和水波流淌的轻柔化为他们安详、舒缓的舞蹈动律。此外,人们生活的亚热带,舞蹈中自然也融入了对此地带珍禽异兽的艺术升华,使之成为动态的文化因素。傣族群众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中国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使他们对自然界充满亲切感、和谐、融洽。从80年代由傣族舞蹈家刀美兰表演的《水》这一舞蹈节目中,便可看出端倪。《水》舞中表现的水边洗发、编梳,对水的感受与表现,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在均匀的节奏中,以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像这种均匀的类似舞蹈动律中,有大象漫步森林的和缓、稳健的步态,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像河水、小溪汩汩流淌,舞步或踏或跺,看似着力而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赏心悦目,沁人心脾。

  3.2“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

  傣族舞蹈中的“三道弯”和手臂关节的弯曲,其渊源是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从古越人的鸟图腾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千百年来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傣族人民通过对孔雀的仔细观察,进行孔雀舞的艺术创作后并融入宗教因素。傣族舞蹈中“一顺边”的美,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手与脚同出一侧而形成“一顺边”的特点。傣族虽然居住在山谷间的平坝上,但山地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妇女,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的步态和形体中就有“一顺边”的特点。“三道弯”与“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像杨丽萍的《雀之灵》将其展示到了极致“三道弯”的躯干体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动作细腻体现其含蓄、妩媚的形态。用这种特质体态塑造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
  傣族舞蹈的基本舞姿非常丰富,手上的舞姿有展翅舞姿、抖翅舞姿、收翅舞姿、望月舞姿、“艾奔”(害羞)舞姿、嘎巴舞姿、供佛行礼舞姿等,脚上的舞姿有跨腿舞姿、掖腿舞姿、侧腿舞姿等。每一种舞姿中又有不同的造型,例如,展翅舞姿中又分斜展翅、顺展翅、平展翅、合抱翅、蹬枝展翅、展翅点水、迎风朝阳等,掖腿舞姿中又分掖腿舞姿和掖腿蹲舞姿等。

  3.3风格和韵律的组合

  风格是神,韵律是形。神贯于形,形现于神,两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只有神形兼备,傣族舞蹈的表现才会有血有肉。舞蹈总是含蓄而内秀,动作平稳,仪态安详,舞步多规律性的重复,舞蹈中跳跃性动作很少见,动作很少有逐猎狂奔的激烈的活动。他们的形体动态多模仿,如孔雀、鱼、鹿等其喜爱和崇尚的动物形象,并以此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傣族舞蹈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舞蹈是有血有肉、神形兼备的,力求动作衔接流畅,风格统一。例如:《雀之灵》这一舞蹈表现的是晨曦中,一只洁白的孔雀飞来了。它时而轻梳羽翅,时而随风起舞,时而漫步溪边,时而俯首畅饮,时而伫立,时而飞旋。像一潭水,被石子一击,起了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来。起先是轻微的小浪,然后加强,最后在那刻释放了,波动在柔美的动作中。她细碎的舞步,忽而如流水般疾速,忽而如流云般慢柔,忽而如雨点般轻快,忽而如击石般坚健。在这个舞蹈表演的世界中,舞蹈动态始终贯穿着动作弯曲而内聚,身体和手臂构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躯体造型,膝部起伏柔美,小腿敏捷弹性,柔中带刚的动作韧性韵律,以及头、眼与身形的巧妙配合等的特质动态意象。

  4傣族民族文化对傣族民族舞蹈风格特征的影响

  4.1水文化特征与亚热带风情

  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勤于洗濯,有益健康。傣族人民喜爱水、勤于洗濯,对水有深切的感情,是水文化的特征之一,自然民族心态似水样平和温静。劳动归来后,即使再疲劳也要在水边或汲水洗灌后才吃饭。村寨内的水井,设有精致美观塔形井盖式的小建筑物,以保持水源清洁。这种风习是古代拔楔习俗的延续。拔楔,即每年三月上巳日到水滨洗灌,洗去宿垢。后来虽因地区与民族之不同,日期不一定在这一天,或者内容已与水无关,但水节是辞旧迎新的年节,我们都知道著名的泼水节,它是傣族的新年。泼水节的三四天中,人们欢歌起舞,表演各种民间舞蹈。在古风的节日中,人们所表演的各种舞蹈就带有水文化的特点。傣族民间舞蹈普遍平和温静,正显示出水文化的这一特征。

  4.2拟兽舞及图腾崇拜

  在亚热带丛林中,常有珍禽奇兽出没。比如孔雀、马鹿、猴子、大象、鱼、蝴蝶等动物,是原始游猎时期的傣族人民最常相处的善良伙伴。久而久之,这些动物就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狩猎而归、喜庆捕获的时候,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所跳的动作自然是那些印在他们头脑里的动物形象及其动作姿态,无意识地来表达他们满足、喜悦等情绪。随着见识范围的扩大,他们就能模仿更多动物的更为复杂的动作姿态,于是也就产生了早期的孔雀舞、马鹿舞、猴子舞、鱼舞、蝴蝶舞等舞蹈。
  如《孔雀舞》模仿孔雀展翅、抖翅、洗浴、喝水、登枝、开屏等动作。傣族人民对孔雀的喜爱和崇敬已经带有一定的民族图腾崇拜性质。这对傣族舞蹈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傣族人民把美丽、善良的孔雀视之为吉祥、幸福、纯洁、和平的象征,把自身的情感都寄托在孔雀身上,并把它看作自己民族的象征。
  今天创造的民族民意舞蹈作品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再创造而成的。回顾傣族舞蹈三十多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很多方面是同步进行的,从而起到了彼此配合、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作用。白族舞蹈家杨丽萍把创作的意向、内含的意蕴,与由此而生发的形式美,融合成一个趋于完美的统一体。这位著名的傣族舞蹈艺术家对推动、发展傣族舞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在表演舞蹈《雀之灵》时,每片肌肤都好像在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她的手乃至每根手指的关节,都能表演出极其细微的舞蹈诗情,使人们在耐人寻味的形式美中,仿佛看见一个纯洁、高尚、典雅的精灵,漂游在森林中,徜徉在小溪边。她用手和手臂的细腻动作描绘了孔雀走路、喝水、抖翅、觅食等情态,让人们通过她的手和手臂的动作,感受到一只活生生的、人性的孔雀。她把这种手影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审美的高层次。对后人是一种高境界的一种学习参考模范。

  结论

  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文化背景,它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的舞蹈种类繁多,而在每一类的舞蹈又包含了其它许多种类的舞蹈,而傣族民间舞蹈它体现着傣族人民的灵魂、心声,是傣族民族文化的化身。我们在注重艺术实践的同时更应该注意舞蹈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高;进行专业舞蹈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意群众自娱性舞蹈的普及和提高。今天的傣族民间舞蹈在表现形式、艺术内容、舞蹈风格上有着飞速的进展。傣族舞蹈正走着一条由传统娱乐方式向舞台艺术升华的道路,其审美趣味也更具有时代感。
  中国民间舞在不断孕育时代精神的过程中流传数千年不衰,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加入新的审美情趣、新的文化因素。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傣族舞蹈更需在本民族丰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中博采众长、立足传统、锐意创新,我大家要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共同推进了傣族舞蹈的发展,共同为傣族舞蹈的发展作出贡献,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精品,在绚丽纷呈的舞坛中独树一帜,以崭新姿态迈向新世纪。
  本文分别对傣族舞蹈的发展史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了解到傣族民间舞蹈动作主要是对自然的模拟,它的舞蹈动作的形成具有必然性,十余该地的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经过革新和传承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傣族民族风格舞蹈,类型众多,在本文中主要是对孔雀舞、象脚鼓舞、蜡条舞、“依拉贺”、跳龙舞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进行了介绍。从中发现了这些舞蹈类型具有着同样饿舞蹈风格,并进行了加以阐述以及分析了傣族民族文化对傣族民族舞蹈风格特征的影响。经过对该文章的撰写以及查阅的关于本课题的有关参考文献,更加深刻的了解了本课题的内容和意义,对自己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可以说自然模拟的舞蹈,是为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打下了一个初步墓础,神话传说,使傣族舞蹈进入了一个要表演更多内容的阶段。

  参考文献:

  1、丘亚明、黄自新•《傣族舞蹈教程》•云南大学出版社185
  2、汤耶碧•《傣族舞蹈艺术》•云南美术出版社25
  3、刘金吾•《傣族舞蹈史》•云南民族出版社96
  4、张大民•《傣族生态环境与傣族舞蹈》•达县高等师范学校学报这是期刊报纸,不存在页数
  5、李赞等•《论中国民间舞艺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54
  6、王锋、张晓琴•《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
  7、刘晔•《“佛舞一体”》04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226.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4月8日
Next 2020年4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