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道弯”在不同民族民间舞中的审美异同 ——以汉族秧歌和傣族舞蹈为例

  摘要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毛诗.大序》中对古时舞蹈的描写。现如今,舞蹈文化更是百花争艳,丰富多元,各民族民间舞中独具特色又融汇相通。以“三道弯”为例,“三道弯”是很多民族舞蹈里的经典动作,它们经典漫长的时间分流,如今呈现出的是各具地方风格特色的动作特点。这种差异的美感是从融合到发展的过程,是人们从日常生活中升华出的艺术,结合着当地的地域特色、民风民俗和生活元素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百花争艳的中国民族民间舞。

  关键词:三道弯;傣族舞;胶州秧歌

  引言

中华大地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塑造出了各具特色、百花争艳的56个民族。56个各具特色的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各自衍生了具有当地特色的舞蹈文化,若对舞蹈进行大致的概括,便是用南北来去划分,南方的如:安徽花鼓灯、傣族舞、黎族舞、云南花灯等;北方的如:新疆舞、胶州秧歌、东北秧歌、藏族舞等等;这些舞种中多有“三道弯”这一经典元素,“三道弯”这一人体姿态有其突出的特点,风格迥异,灵活多变;虽各具风采,但又万变不离其宗。本论文将主要论述“三道弯”元素在傣族舞和胶州秧歌两个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审美异同。

  1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三道弯”

中华民族漫漫的舞蹈长河中有—古老的舞姿体态——三道弯。它利用人体的曲线,形成曼妙的舞姿。其动人的描述不仅属于现代,也存在于几千年的中国舞蹈发展中,它的美不仅仅是交谈中的赞许,更是生命灵动的彰显,曹植的《洛神赋》中曾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描绘洛神的轻盈如燕之姿,古人以游龙般的“S”型身段为美,正是这种审美标准的长期积累,“三道弯”的自然体态便延续至今。

  1.1科学的分析三道弯审美特征

现如今我们以科学的眼光审视“三道弯”的身段之美,其舞姿与动律皆属于线条之美,直线给人庄严、刚强之感;曲线则给人以委婉,柔和之情。因此,从审美角度来看曲线“S”比直线更能给人以舒适之感。可见女性凹凸有致的身体曲线,是形容女性曲线美的标准;正面:肩、腰、胯呈现S曲线;侧面:胸、腰、胯呈现S曲线;这是女性与生俱来的美丽。而民族民间舞则是放大了这一特征,如今脍炙人口的“三道弯”便是舞者们再加工使“S”曲线更加夸张化、立体化、优美化。

  1.2三道弯的体态特点

三道弯,顾名思义是身体呈现出三道弯曲的形态。在舞蹈动作中利用身体各个部位如:头部、肩部、胸部、腰部、胯部和腿部相互配合各自或扭或拧或弯曲朝向不同的方向呈现出类似“S”型的身体体态;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三道弯”舞姿、动律风格百变迥异、大相径庭;却又都丰富多彩引人注目;傣族舞中的“三道弯”便常以舞姿造型出现,极具雕塑性美感;安徽花鼓灯中“三道弯”用扇子配合身体“拧倾”体现;藏族舞是充分拉伸的过程,每个动作都得以延伸;胶州秧歌则是“扭”的淋漓尽致;等等。舞姿中“三道弯”的美体现在静态的身体造型;动律中“三道弯”的美则是身体连绵不断的摆动或流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等。正是这百花齐放的美,赋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异彩纷呈的魅力。

  2中国民族民间舞—傣族舞

傣族隶属于我国边陲,居住区域多集中在亚热带地区,典型的亚热带地区气候,傣族地区多居于山林,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气候湿热。这样的环境适宜农作物发展,所以丰富的物质资源为人们提供了安逸富裕的生活,闲逸的生活环境下形成了傣族人民温和婉约的气质性格。由于气候潮湿炎热,人们大多不喜欢剧烈的运动,多在夜晚吹着清凉的夜风劳作,所以很多的傣族经典作品中多体现在夜晚的环境下,通常傣族舞的背景音乐一想起人们便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夜风、竹楼、葫芦丝,这样的环境下造就了空灵的傣族舞,所以傣族舞蹈大多柔和平缓、节奏轻柔。众所周知的傣族经典作品《月光下的凤尾竹》具有显著的傣族风格特征,《月光下的凤尾竹》的音乐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施南光先生所谱曲,曲调悠扬婉转,娓娓动听,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让人不仅与音乐共情进入那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月光下的凤尾竹》舞蹈作品中随处可见经典动作三道弯,静态的造型三道弯舞、动态的连续动作三道弯,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傣族三道弯的美,像全世界的人们展示了曼妙温婉的傣族女子。作品中舞者灵动的美感宛如一只在月光下的凤尾竹林里翩翩起舞的孔雀,这只“孔雀”悠闲自得的在竹林里漫步,它时而顾影自怜、时而精神抖擞;舞者以其优美的姿态演绎着三道弯的美,三道弯也使该作品更加的灵动,两者相互圆满。

傣族人民居于自然喜爱动物,其中以孔雀、大象最为典型,人们便通过细致的观察模仿创造出了孔雀舞和大象舞,便有了人们家喻户晓的孔雀舞,孔雀被傣族人民视为神鸟,是他们的精神图腾,代表吉祥如意,孔雀舞多表现在模仿孔雀的动作和生活习性,表演者着装华丽,头戴翎毛,身穿孔雀服,宛如一只虔诚圣洁的孔雀在翩翩起舞。说起孔雀舞人们耳熟能详的便是杨丽萍老师的《雀之灵》!在空灵的背景里,在婉转的音乐下,杨丽萍老师身着华丽舞服,时而缓慢踱步、时而翩翩旋转…如梦似幻,亦真亦假引起观众强烈的感情共鸣。她宛如一只远在山涧不食人间烟火的圣洁孔雀,美的令人惊艳,让我们都深深的被杨老师高超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傣族舞的风格形成,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密不可分,艺术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傣族人民对生活中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模仿即体现出了傣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又凝练出了令无数人惊艳的傣族舞。研究学习傣族舞的审美特点,对傣族舞的继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3中国民族民间舞—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它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在2006年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让人们对胶州秧歌耳熟能详。

山东胶州秧歌有其鲜明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术家们常用“重落脚、落脚轻、走路飘、活动起来就像扭断了腰”表现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而后舞蹈家们具体的把其归纳为“脚拧、扭腰、动肩、手推、翻腕的完美结合”。胶州秧歌的动律可概括为“抻、韧、碾、拧、扭”五个特点,身体的各个部位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同时配合进行动作,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使动作做起来快、脚步落地轻、活动起来扭断腰的鲜明特征,所构成统一和谐给人一种不停歇的一直延伸的美感。如作品《水中草》,它展现了胶州秧歌的经典动作元素,《水中草》整个表演过程几乎都运用了“三道弯”的体态动律,其中“正丁字拧步”“丁字碾步”等更是贯穿了整个作品,认真学习《水中草》可帮助学习者对该舞种的基本动作和特征的进行认识和归纳,有利于快速理解胶州秧歌舞蹈动作的要领。

  3.1胶州秧歌动律的五大元素

“拧”是以腰为轴,上身向左右两旁扭转,脚下的拧则是脚腕发力,有种“碾”着地的感觉,最后身体形成“S”曲线的拧转。“拧”和“碾”的配合掌控着身体在快速动作中也能保持曲线体态。“抻”在舞蹈动作中一个动作持续延长的过程,动作延长饱满,体现出充实足够的美感。“韧”就是韧性的意思,是指在做动作的时候力量与动作的配合律动的同时展示出一种干脆利落的有连绵不断的力量美。“扭”扭则是胶州秧歌的主要核心动作,以腰部为轴,肩、手臂、胯部扭动,双臂在空中划八字,脚和膝盖交替开关,“扭断腰”就是胶州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动作。

  3.2胶州秧歌的发展

胶州秧歌的音乐节奏一般都是欢快活泼,服饰是鲜艳热烈的,原生的胶州秧歌要头戴绸花,腰扎绸带,身裹围兜,鞋带绿穗,后来经过时间的洗礼,为了方便教师的教学,对学生肢体动作的观察改进为简单利落的练功服。但胶州秧歌虽热烈活泼但也可抒情缓慢,如胶州秧歌版本的《沂蒙颂》、《九儿》等等,这些多是人们后来根据一些经典的歌曲创造出来的,胶州秧歌标志性的大扇子伴随着缓慢抒情的音乐节奏,融入经典“拧”,“碾”等经典动作元素更是别有一番风味美感!

胶州秧歌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胶州人民通过自身的喜爱向广大观众们展示着胶州秧歌的魅力,在他们共同努力下胶州秧歌在2006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胶州市XX更是大力举办了中国第一届《中国秧歌节》…他们用自己的热爱努力向广大民众展示着秧歌的魅力,秧歌的官方普及更加推动了秧歌的发展前景,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胶州秧歌的认识,对秧歌的传承和演变具有积极的意义!

  4“三道弯”在傣族舞和胶州秧歌中的各自审美特征

  4.1傣族舞中的“三道弯”的体态特征

傣族的人民是温和安逸的,傣族舞蹈是含蓄内敛的,动作轻盈柔美,傣族人民喜爱孔雀,常常模仿孔雀的动态,运用身体的胸、腰、胯、模仿孔雀仰头垂尾而立的状态,这便衍生出了“三道弯”这具有雕塑美感的动作,并且傣族服饰女性常着长筒紧身窄裙,由于紧身的束缚人们通常步伐缓慢较小,下身多保持半蹲的状态,由胯部带动小步的行走,这一美感的行走姿态融入到舞蹈中便成为了“三道弯”运动状态。

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来源于对鸟兽的敬畏和服饰的限制,通过对肢体动作的加工,形成身体左右、前后的“S”形曲线,第一个弯曲的点是膝盖部位的弯曲,大腿与小腿朝向不同的方向使膝盖保持弯曲的状态;第二个弯曲的点从膝盖到胯部的弯曲;第三个弯曲的点则是上身的弯曲,手部会根据所模仿的孔雀部位进行手势的改变;在舞蹈动作中“三道弯”常保持一种缓慢节奏下沉的状态,整个过程中要保持脊背挺直延伸,下身稳定保持下沉;身体两侧随着下沉的运动过程摆动,双腿轮换中调整重心颤动,保持一定的频率不停的进行重复下压的动作;然后是脚步的踢踏,垂直勾腿之后将小腿踢出,在往后踢腿的同时身体随着左右摆动,左右腿交替向后踢的同时身体不断的左右摆动,受到屈膝上下颤动的影响,上身不断左右扭动的同时形成“三道弯”的特点和动律。男性在“三道弯”的演绎中呈现出刚劲的特点,女性则演绎出柔美,相同的动作演绎出不同的美感,使得傣族舞中的“三道弯”更具魅力。

  4.2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的体态特征

胶州秧歌是华北平原上璀璨的一朵明珠。胶州隶属山东,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处,自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早期由于受到儒教的影响,古时候会对妇女进行束缚,便出现了缠足这一陋习,在缠足时由于妇女足部疼痛,在行走的过程中便会尽力保持身形以免影响到正常走路的步态,便出现早期“三道弯”中的闪身、碾步等动态形态,这便是早期“三道弯”的形态,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胶州秧歌中,动作特征多概括为“抻、韧、碾、拧、扭、”其中“拧”“碾”不分家,“拧”是以腰为轴、身体向左右两边呈反方向拧动,在动作重心的转移和转换中,通过脚下的“碾”膝盖反射在脚步的力,由主力脚滑动脚跟碾动产生动力,再传递给上半身,通过“拧”上半身的摆动和延伸感配合脚、膝、腰的“碾”构成了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动律。胶州秧歌中“快发力慢延伸”这一动作特征很好的展现了胶州女子个性中的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魅力性格,“三道弯”通过身体力量与速度的配合形成的“S”型曲线,通过对身体的把握上下同时动作,构成统一和谐的运动,恰到好处的突出了女性的魅力特征。

  5傣族舞“三道弯”与胶州秧歌“三道弯”的特征比较

  5.1傣族舞的艺术形态

傣族“三道弯”多为静态雕塑形动作,主要以颈部,胸部,腰部,胯部的完美配合形成,多为静态美,是对舞蹈中的某一情感或某一瞬间以及内心活动的所作出的深刻描绘,轮廓清晰、造型感较强,主要是在舞蹈的演习过程中可以呈现出的美丽的“S”型曲线,既展现了曼妙的身姿,又彰显了舞蹈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5.2胶州秧歌的艺术形态

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强调的是动律,在舞蹈的过程中,不同关节,不同力量相辅相成,重点是在运动过程中和定型动作的“三道弯”。通过五大元素,使身体上下、左右流畅的有节奏的扭动,形成运动中的“三道弯”,如,在舞蹈动作“小嫚扭”中通过脚跟、膝关节的“拧、碾”带动腰部的扭动,每一拍都是“S”形的身体姿态,加上其鲜明的节奏快、动作快、每一个动作又都是在流动中进行的。胶州秧歌的三道弯,以腰为轴,上身下身每个关节朝不同的方位相互配合,塑造出柔和却又不失韧性的身体的曲线线条,使得在舞蹈中可以感受出洒脱、豪放、激烈的情感和性格魅力。

  5.3傣族舞与胶州秧歌的分析对比

通过上述内容中的文化演变、环境影响、动静现象三个角度出发,从分析结果来看,胶州秧歌“三道弯”与傣族舞“三道弯”具有典型的南北差异性,胶州秧歌“三道弯”呈现出北方人的典型的性格特征,传递出一种热情向上,刚柔并济的精神共鸣,从其不间断的身体配合,动作肢体持续运动中可以看出一种积极向前的精神状态,与北方人民热情好客的性格相协调;傣族舞中的“三道弯”则是小家碧玉的感觉,空灵的音乐,舒缓的身姿,仿佛置身于月光下的吊脚楼,这与云南和谐得大环境息息相关。两者不尽相同,一动一静,各具特色,平分春秋。

  6研究意义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最大的魅力就是在于百花齐放,百鼓争鸣。不同的民族舞蹈呈现出各具当地特色的艺术,宛如一个个各具美感的“美人”在娓娓的诉说动人的语言。这些“美人”们共同描绘出了精彩纷呈的舞蹈画卷,体现出舞蹈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各民族民间舞蹈不同中包含着相同之处,相同中又体现出不同之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如,傣族舞“三道弯”在胶州秧歌“三道弯”的衬托下凸显出其雕塑般的造型感,展现出傣族人民宁静安逸平和的生活环境;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则在傣族舞“三道弯”的衬托下更展现出其活泼的流动性,凸显山东女子婀娜多姿的女性形象。

  7结语

一种舞蹈风格、动作动律的形成都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古至今、从模仿到创作、从写实到写意,不断地进化发展生生不息。三道弯这一体态也是随着时光的洋流不断传承发展呈现出如今的形态,受到文化背景与地域差异的熏陶、与当地民族特色的融合;在环境的洗礼下,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下,经过漫长的历史洪流的分支与洗礼,最终呈现出如今的科学系统的三道弯。在观看三道弯舞蹈作品时我们可以看出地域人文的差距,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从古至今艺术家们的智慧传承与创作所呈现出的成果。如今的时代是百花齐放文艺发展的XXX,我们要从自我做起,响应国家的号召,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积极提供新思路,使艺术的发展更加具有生命力。

胶州秧歌与傣族舞的“三道弯”舞姿研究,是对两族历史渊源,文化脉络,人文习俗的研究,环境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环境塑造出不同的文化,此次通过对三道弯舞姿的研究,为以后在表演中对“三道弯”的把握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不足之处在于对胶州秧歌“三道弯”和傣族舞“三道弯”的研究不够深入,只略微窥探到了艺术的皮毛,自己的艺术修养不够深厚没有深入的探讨和从更多的层面去探究,这也使自己正视到自身的问题,以后需更加扩宽自己的视野和加深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积累更多的知识底蕴,今后在面对一个作品时不仅要学会它,更要理解它,刨开舞蹈的本质去窥探深层的艺术,加深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教学打下良好且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姣娇.原创作品《三道弯》中胶州秧歌与傣族民间舞蹈的体态特征研究[D].聊城大学,2019.

[2]袁艺文.傣族舞“三道弯”形态的文化内涵展现[J].戏剧之家,2019(14):131.

[3]李娇璐.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体态特征探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2):152-156.

[4]周轶瑾.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J].艺术评鉴,2018(19):74-75.

[5]符永红.傣族舞中“三道弯”的动律体态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5,31(05):49-51.

[6]师晓蕊.傣族舞与胶州秧歌三道弯的不同之处[J]现代妇女(下旬),2014(08):377.

[7]杜娟.论中国民间舞蹈中女性的三道弯之美[J].舞蹈,2013(09):64-66.

[8]付明岩.论舞蹈中“三道弯”的应用[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4):47.

[9]梁辰.胶州秧歌、傣族舞蹈中“三道弯”的比较研究[J].大众文艺,2010(16):159.

  致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仿佛还是在大一的第一节舞蹈专业课,转眼间四年就匆匆而过;在大学期间感谢各位任课老师的细心栽培,传授我们知识解答我们的疑惑,毕业之际,回忆过去,颇多回忆感触,在此对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最诚挚的祝福!

本论文得到了梁智老师的悉心教导,从去年十二月份的论文选题开始,梁老师便不厌其烦的替我们解答疑惑;撰写论文的这几个月期间梁老师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使我们明白了论文要怎么写,该怎样写好论文;从最初的选题,不断地修改到最后的定稿,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此,向梁智老师表达衷心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是最温暖坚实的后背,是父母是良师亦是挚友,一直支持鼓励着我,帮助我完成我的学业和认同我的选择,他们给我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精神支持使我顺利的完成学业,完成最后的论文的撰写,在他们的保护中为我的学生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翻开接下来步入社会的新的篇章!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再次致谢!

最后我要感谢今日到来的各位老师们,是你们今日百忙之中的到来给予了我大学学业生涯中最后一次检验自己的机会,为我的学生生涯画上完美的句号。

感谢大家的此次支持和鼓励,让我成长,让我自信,我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谢谢大家!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7771.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9月26日
Next 2022年9月2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