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癌症楼》看索尔仁尼琴的弥赛亚意识

摘 要

索尔仁尼琴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小说《癌症楼》中贯穿着极为重要的精神元素——弥赛亚意识。弥赛亚意识是俄罗斯民族特有的一种宗教精神和文化精神,也是诸多俄罗斯文学家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弥赛亚意识在索氏作品中有着具体的体现,本文通过其作品《癌症楼》将索尔仁尼琴弥赛亚的基本构成进行了分类,即末日——拯救——拯救之后的新世界。通过分析《癌症楼》中蕴含的人道主义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出索尔仁尼琴弥赛亚意识所具有深刻的价值与意义,并基于俄罗斯民族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索尔仁尼琴弥赛亚意识的历史背景和布道者个体背景,进一步探讨索尔仁尼琴的弥赛亚意识产生原因。

关键词:索尔仁尼琴;弥赛亚意识;癌症楼

一、引 言

“弥赛亚”一词最初是一个重要的宗教观念,它最早出现在基督教中,来源于古希伯来语,是“受膏者”的意思。在《旧约》中,“弥赛亚”是一个凡人,他是大卫王的子孙,是以色列人的先知、大祭司或者国王,德高望重的首领代表上帝意志在这个人的额头涂上象征神圣意义的膏油,表明他是被神所选定的,已经被上帝赋予了担任圣职的资格,他的治理将会得到神的庇佑和保护。而在《新约》中,“弥赛亚”则是犹太人对他们心中所盼望的人物使用的称呼,具有了神性的意义,他不再是人世间的人物,而是从天而降的。来帮助并拯救受苦的仆人,这个词因此具有了“拯救”、“上帝选定”、“使命”、“普济天下”等具体的意义。可见,弥赛亚一词蕴涵的意义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不考虑自己,考虑真理,正义和生命的意义,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主要思想内容,这与弥赛亚意识的内涵不谋而合。索尔仁尼琴像许多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样,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不考虑自己,而是关注底层人民,并不断思考着生命存在的意义。

索尔仁尼琴曾经说过,沉浸于历史是一只眼睛是盲目的,遗忘历史则双眼都是盲目的。索尔仁尼琴认为,面对民族苦难并反思这些苦难的根源可以避免在以后的旅程中重复同样的错误。索尔仁尼琴希望通过他的作品为后世留下“记住痛苦”的习惯,这是一种真正的忧患意识。

二、 《癌症楼》中弥赛亚意识的基本构成

(一)“末日图景”的构建

末日意识是弥赛亚意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俄罗斯,宗教的情结与寄托、民族精神与气质常常指向末世和终极。索尔仁尼琴深受弥赛亚意识的影响,在小说中创造了世界末日场景:监狱,癌症病房,集中营……这些地方无一不是让人感到注定要失败的地方。

无论是从外部世界还是从人类内部世界来看,索尔仁尼琴的笔总是笼罩在看不见的世界末日的感觉中,正是这种痛苦的末世情绪促使其积极关注人类最终的问题,去反思人类生存的现状。

1.社会的腐化

在索尔仁尼琴所处的时代,由于个人崇拜、决策错误和一些领导人的过激实践,造成了极端的政治和经济上的腐败,导致大量不公正的监狱事件产生,许多普通民众也因此受到了无辜的牵连。作为一位深受弥赛亚意识影响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索氏始终关注社会的黑暗,制度的各种弊端以及XXX对人民的压迫,并探索社会特权阶层形成的根源,特权阶层人物的道德丧失反应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腐败性质。

在《癌症楼》中,作家以癌症楼这样的特殊场合为契合点,在这个契合点之下汇集了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有着不同的经历,这在当时也是整个社会的隐喻。 “癌症对人体致命,对社会同样有害”。社会机制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威胁着普通居民的生活,这点从科斯托格洛托夫这个人物的经历就能看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由于言语不当,而被流放,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他来到了“自由”的癌症楼。这个普通人面对一个“病态”的社会显得弱小无奈,只能通过癌症来到癌症楼才能获得身体上的自由和精神上的自由,这展现出整个社会存在的弊端。小说中的鲁萨诺夫通过捏造事实,举报和诬陷他人来攀升至领先地位。同他一样行径的这一大批人的存在并能平步青云,就是国家得病的原因所在。

索尔仁尼琴通过对“癌症楼”的描述,展现了苏联制度下整个社会的腐败,并表达了由腐败引起的人民的世界末日感受。

2.肉体的毁灭

索尔仁尼琴在批评社会机制僵化和腐败的同时,也关注着专制统治下人类肉体上的痛苦和毁灭。在小说中,角色的身体是痛苦的最直接承载者,也是末日世界最明显的外部表征。

“癌症”是索尔仁尼琴小说《癌症楼》中的典型意象,象征着人类肉体的消亡。“癌症楼”的称号就能使人们不寒而栗。不难想象癌症楼中那些令人压抑的活尸,令人窒息的气氛以及癌症已经蔓延到了整个人体器官:颈部,淋巴,腹部甚至骨骼。索氏对各种癌症状况的描述是十分真实的,使读者可以在体验角色的身体痛苦的同时思考他们的生活意义。作者选择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来收集癌症患者,将大多数角色置于即将死亡的境地,然后逐一尝试。前高级官员鲁萨诺夫曾经过着许多人羡慕的生活,但是癌症使他与一切隔绝了。“曾经的和谐模范家庭,整洁有序的生活和无可挑剔的住所,在几天之内与他分离,并留在了肿瘤世界中,无论父亲的结局如何,他们都必须生活,无论如何焦虑,如何关心,如何哭泣,肿瘤仍然像墙一样将他与家人隔绝开来,而留在墙这边的只有他自己。”癌症是不治之症,但更可怕的是,死亡难以抗拒,使人恐惧。无论鲁萨诺夫过着怎样的生活,但面对癌症和死亡,他们都不再与他有关。当他正要在家中戴着围巾时,他看着镜子,在医院换了衣服仅半个小时之后,他感到肿瘤似乎又开始长大了。鲁萨诺夫不愿意相信自己患有癌症,但他能感觉到脖子上的肿瘤每时每刻都在增长,他将随时随地和肿瘤度过一生。尽管鲁萨诺夫逃脱了社会公正的审判,但癌症还是能对他进行肉体上的审判。这次,他必须独自面对死亡的考验,因为他的命运已经在下颌骨和锁骨之间决定了。他丧失了自己引以为傲的所有特权,丧失了迫害他人的一切动力和能力,并受到命运的摆布,这是对鲁萨诺夫邪恶的一种惩罚,只有这种惩罚才能给他带来无尽的恐惧。这次审判到来时,他无法捍卫自己,也无法为自己辩护。

在索氏的笔下,人体开始了被钉十字架的过程:无可救药地治愈癌症,剥夺自由的监禁,极端条件下的劳动改革以及彻底毁灭肉体的处决。因为在生命的尽头,当身体将要被破坏时,人们将停止思考生命的意义,然后他们才能达到拯救灵魂的效果。索尔仁尼琴通过肉体毁灭的想象力全面证明了人类处于炼狱的状态。

3、精神的消亡

索尔仁尼琴亲眼所见的社会现实,让他意识到,使人苦恼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还有精神上的疏离与消亡。在可怕的环境中,一些善良的人选择保护自己,当邻居被陷害时,他们保持沉默,当同事被诽谤时,他们冷冷地看着。他们过着谨慎的生活,但仍然无法躲避灾难投来的目光——邻居,亲人,最后是他们自己。当他们自己也感到绝望时,他们才意识到曾经不救的东西给他们带来了悲惨境况。《癌症楼》中的伊丽莎白·阿纳托利耶夫娜就是这种情况,她看到了许多不合理的抢劫和被莫名其妙理由带走的邻居。当时,她只是祈祷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她没能幸免。她花了很多年才意识到,像她这样对不平之事不闻不问,终将导致自己也陷入不公平的待遇,同时还会引起许多人拥有悲惨的遭遇。

在罪与非罪相混淆的荒谬情况下,有些人失去了善良,放弃了正义,这比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要严重得多。他们牺牲别人的生命来换取自己的生存,名利和财富。这些人已经完全丧失了社会道德,人们心中存在的所有道德准则已成为其销毁的目标。

在《癌症楼》中,鲁萨诺夫之辈出卖并陷害了自己的朋友,使他们遭到流放和伤害,换来了自己的豪宅与地位。实际上,杀死鲁萨诺夫的不是他下颚和锁骨之间的肿瘤,而是他灵魂上的“癌细胞”。通过举报,捏造和虚假指控使他从一名工人提升为一个强大的“领导干部”,当受害者受到释放并返回他们居住的城市时,鲁萨诺夫很生气。咬牙切齿:“他们有什么权利把那些人一个个的放出来?……怎么能这样不近人情地作践人呢”由此可见他丝毫不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后悔,显露出了一副无耻的脸孔。他不仅是身体上的癌症患者,还是灵魂上的患者。

在索尔仁尼琴创作的世界末日图景中,人类抛弃了自己,陷入了深渊。索氏反思着人与人之间善恶的界限,并写下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和精神的灭亡史,表现了整个社会的整体堕落。人类的意义被彻底颠覆,道德被破坏,人格被消灭。在这之后,自由的人终将成为行尸走肉,这使人们感到窒息和绝望。

(二)“世界拯救”的实现

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面对死亡和绝望,人类会寻求拯救自己和他人的方法。在极端环境下构建世界末日图景的目的是让人类沉思并最终寻求精神和灵魂的救赎。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反映了弥赛亚意识对救赎的强烈渴望。

1.拯救自我——抵抗沉沦与承受苦难

索尔仁尼琴是19世纪文学的传承者,他与契诃夫,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关注着底层的人民并对其深表同情。但是相比之下,索氏笔下的人物又更为不幸,在《癌症楼》中,科斯托格洛托夫原本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但由于言语过激,他的命运被扭转,流放、改造,并患上了癌症,一再地忍受病痛的折磨,到了生活的绝境。

人物经历上的不幸并没有击垮他们的意志,索尔仁尼琴正是通过创造了这些命运不幸,却内心强大的底层人民来抵抗人类精神世界的毁灭。在这些小人物身上,他们保留了美好的特质,并利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实现了灵魂的救赎。自学生时期被捕,科斯托格洛托夫就在他人的监督下生活。他的人生就像一粒尘埃,他自己也无法摆布,直到生命垂危之际来到了医院,才算是相对自由。当他的病情还未完全康复时,他敦促自己出院。他只想回到他心爱的乌什—捷列克,那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虽然是一个流亡地,但那里没有他人的监督或强迫劳动,他可以自己盖房子,还可以娶一位当地妇女,尽管这里满足不了他的一切需求,但它就像他的家乡一样,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实际上,尽管科斯托格洛托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但他并非没有怀旧和对生存的渴望,他对生活其实有着更加殷切的期盼。由于受了太多的苦难,他对社会生活也有了更为透彻,更加清醒的认识。

索尔仁尼琴描写的人物通过在逆境中的坚持来滋润人们心灵上的干枯。在繁重的工作中,他们发挥生活的创造力并享受生活的乐趣。无论身在何处,当他们的肉体被撕裂时,他们的思想和灵魂都会得到锻炼和成长。

2.拯救他人——忧患意识与使命意识

在索尔仁尼琴的笔下,小人物通过在困境中的毅力和自我修养实现了自己的救赎。救赎的对象就是自己,这是一种独白的救赎。索尔仁尼琴化身的知识分子通过“爱”对方并牺牲自己来实现救赎,救赎的对象是他人,也是整个人类。

《癌症楼》中的科斯托格洛托夫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具备了索尔仁尼琴的个性。他本来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大学生,但由于言语上的过失,他经历了劳动改造并被放逐,几乎在癌症的威胁下陷入绝望。他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了许多次,并真正感受到了死亡,因此他对死亡和生命有了更深的认识。“一个人可以在自己的生命结束之前越过死亡线,尽管身体仍然保持着血液循环和食物消化过程,但它已为死亡做好了心理准备,甚至感觉到了死亡的滋味。虽然你不认为自己是个基督徒,但有时恰恰相反,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原谅了所有欺负过你的人,甚至对迫害过你的人也不会再去憎恨。所有的人和事都不再重要,你不想去解决任何问题,没有任何事情会让你感到遗憾。”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使得他对社会有着深刻而清醒的理解,并且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能为基本人权做些什么,他不想被医生摆布,自己钻研有关癌症的书籍,并且拒绝“激素疗法”。他指责鲁萨诺夫爱的不是他的祖国,而是他的养老金。他形容癌症楼里的死到临头却仍逃避现实的浑浑噩噩的人,“像一只笨鸡,每个人都面对着一把架在喉咙上的刀子,但他们仍在苦苦挣扎,到处寻找食物。一个人被捕并被屠杀,其他人仍在觅食。”

索尔仁尼琴和他笔下的科斯托格洛托夫都是典型的俄国知识分子,他们无法忍受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待遇。他们在俄罗斯土地上漫游,徘徊和探索,为人类寻找真理和正义,同时也在寻找精神家园。他们的理想非常坚定,他们愿意为他们的理想牺牲一切。他们充满了希望,这反映了俄罗斯知识分子拯救他人乃至全人类的强烈的使命感。

3.苦难下的拯救——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重铸

索尔仁尼琴的笔下充满了关于监狱,疾病和贫困的生命苦难,弥赛亚情结起源于俄罗斯,它使作家们在表达苦难的同时表达出对苦难的沉思并唤起俄罗斯独特的民族精神。

索尔仁尼琴继承了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中对苦难的态度,他去世时被称为“伟大的受难者和殉道者”。“当时,民族性不是指血脉相承,而是人类的精神、意识和价值取向。”他写苦难,描绘末日,只是为了提醒人们要注意精神上的“治疗”。在他看来,只有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唤醒沉睡的人们思考苦难的根源,才能避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样的错误。他将苦难带给世界,并通过试炼来完善他们的生活。他在苦难中寻求救赎,他相信只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才能抵御外界对内在世界的侵蚀,因此,《癌症楼》中的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在末日和绝望中也会保持着独立的思想和个性;在痛苦中,他仍然保持着人的尊严,并给人带来力量和温暖;苦难磨练了他的意志,清洗了他的灵魂,通过苦难他获得了精神上的救赎。苦难损害了他的身体,但他的内心却变得丰富了。

面对俄罗斯的世风日下和传统道德的沦丧,作者坚持追求道德的力量,积极探索回归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道路,主张利用苦难来实现救赎的方式。索尔仁尼琴认为,通过这种救赎,可以真正地发挥才能,可以重建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可以使俄罗斯民族崛起,人类无法避免被毁灭的命运,但可以追求最终的救赎。

三、“应许之地”的到达

“应许之地”原意为记载以色列人祖先亚伯拉罕由于虔敬上帝,上帝与之立约,使其后裔拥有牛奶与蜜之地。但在俄罗斯文学方面,俄罗斯作家一直把一种渗透着宗教精神的理想作为自己的追求,寻求终极而永恒的美。他们渴望终结,因为终结同时意味着希望和新的开始,标志着苦难世界的结束,人类将进入一个充满着光明和幸福的新天地,他们称其为应许之地。

俄罗斯精神气质中有一种难以遏制的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渴望。正是由于对“应许之地”的期待,俄罗斯的对待末世的态度与西方的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传统的基督教中,末世论是与末日、死亡、最终审判等悲观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俄罗斯的末世观则不同,他对来世充满渴求和期盼,并积极地投身于迎接来世的准备工作中去,形成了俄罗斯特有的末世论。在俄罗斯人的天空,总有另一个世界在召唤,他们没有消极地等待上帝之国的来临,而是有目的,满怀对未来的希望。而索尔仁尼琴的末日世界之后,最后要实现的也不是死者肉体和每个个体的复活,不是对世界的外在改造,而是唤醒人内在精神世界,为人类的心灵带来期望和寄托,达到一种永恒的理想状态。

所以在《癌症楼》中我们看到了在奥列格离开“癌症楼”的那个早晨,被作家称作“这是创世日之晨!世界之所以重新创造,是因为要欢迎奥列格的归来。”一切在作家的笔下都是新的世界,奥列格以前从未见到过杏花,在微嘉值班的那天晚上,两人互诉衷肠,微嘉告诉奥列格,在这个充满灰色调的城市里,没有比开满花朵的杏树更美的东西了。“杏树上有蜡烛般深红色苞蕾,花瓣初展时表面呈粉红色,而开放后,却像苹果花或樱槐花那样洁白,颜色交融形成一种柔嫩得难以想像的粉红色……”所以他一能够离开医院,就迫不及待地想去亲眼看看已经绽放的杏花,在作者笔下,杏花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象征着美好的向往,象征着自由和新生。

奥列格命运多舛,七年的牢狱生活,永久的流放加之癌症的威胁,使奥列格处于生命绝境的边缘,命运几乎剥夺了他全部的自由,但他却能不苟活,不屈尊,对自己的权利据理力争,始终追求内心精神的高尚、完整。即便是在癌症楼这个让人感到绝望压抑的环境里,奥列格内心深处始终没有放弃过独立思考的机会,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他甚至质问医生是否有权利替不知情的病人做出决定。癌症给奥列格带来的不是绝望,而是能够做出选择上的自由,以及情欲和激情的复归。奥列格没有被死亡吓倒,对他来说,实现自由比生命还要珍贵,追求内心的自由才能使他的生活变得美好。

而舒路宾则在经历了谎言与虚伪之后,在死亡面前幡然悔悟,他变得勇敢,不再惧怕死亡,舒路宾说“有时候我是那么深刻地感觉到了我身上有什么,也就是说,我身上并非全都是我。好像有一种很难被毁灭的、十分崇高的东西在! 似乎是一种‘宇宙精神’的一小块碎片。”在他临死前,不仅感到肉体的存在,还有一种不可摧毁的永恒精神存在,人只有通过精神上的忏悔才能达到心灵的救赎与解脱。

死亡让奥列格和舒路宾不愿意再生活在谎言与自欺之中,所以,奥列格流放结束之后想回到美丽的流放地乌什一捷列克。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一切的毁灭,而是高尚灵魂的开始,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四、索尔仁尼琴弥赛亚意识的价值与意义

(一)人道主义价值

索尔仁尼琴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一生中一直努力工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人道主义色彩。索氏对俄罗斯现状的担忧,目的是为了让拯救世界苦难的思想深入人心。他的弥赛亚意识具有一种道德凝聚力,想拯救公众回到古老而朴素的道德中去,这种道德观念具有不容忽视的人道主义价值。

索尔仁尼琴的弥赛亚意识表明了人道主义的人道关怀,并丰富了人道主义的内涵。弥赛亚意识使索尔仁尼琴专注于描述处于痛苦,发病和绝望状态的人们。他在作品中表达的对人权和命运的关注是作家呼吁人道主义的体现。他的作品经常充满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深刻思考。

在《癌症楼》中,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高度,用主人公的口吻问了关于人类生存的最终问题: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作者认为,信仰的力量可以挽救所有停滞,令人窒息的生活条件。只要人们有信心,希望就在眼前,上帝不会放弃人类。信仰给苦难带来荣耀,苦难证明了信仰。在这里,与其说索尔仁尼琴相信上帝,不如说他的创作就是为了建立起人们的信仰。

索氏的弥赛亚意识使人道主义和宗教更加兼容,并进一步发扬了俄罗斯的宗教人道主义传统。尽管索氏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不如19世纪作家那般强大,但是在弥赛亚意识的深刻影响下,渗透在他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仍然是基于信仰的带有宗教韵味的人道主义。索氏对人类的深切关注使俄罗斯民族的人道主义不仅在宗教上和谐统一,甚至还与东正教教义相统一,从而朝着人道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和谐迈进。

索氏的弥赛亚意识使他始终把“救赎”作为他的神圣使命,在他的作品《癌症楼》中,他呼吁人性化,把善良、信念和毅力作为人类生活的标准,塑造了科斯托格洛托夫这样的形象——面对社会腐败,遭受各种条件的压迫,仍能保留原有善良品质,以坚定信念憧憬未来生活。索氏作品本身对无辜受害的普通百姓的关注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坚持思考人类如何走上解放之路。他认为东正教的真诚,友善,宽容,正义是人类的基础,也是救赎的主要方式。

救赎后的新世界赋予了索氏人道主义精神以积极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索氏希望通过回归宗教来改变社会,并改变人们的社会地位。为了尊重和发展人权,必须有一支来自人心的力量来指导和限制人们的行为,从而拯救人们的灵魂。他非常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苦难,他让人道主义在宗教上找到了共识和支持的要点。索氏的爱不仅仅是对上帝的爱,而是对人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爱。索氏人道主义的中心内容是救赎,为了实现救赎,必须建立宗教信仰。因为人们有信仰才有爱,在他们心中拥有上帝,他们才可以实现对自己,对他人和对人类的救赎。

由于俄罗斯民族独特的宗教意识,索尔仁尼琴更侧重于探索人类思想的深度,并倾向于从宗教的角度来阐释他的人道主义。东正教保留了基督教的许多早期人道主义思想,这种思想与俄罗斯的历史相结合,深深地扎根于俄罗斯文化之中。深受宗教文化熏陶的索尔仁尼琴不仅不能摆脱俄罗斯民族独特的宗教情感对其个人思想的影响,而且还将这种思想植入人道主义,使弥赛亚的意识和人道主义互相印证。

总而言之,索氏的人道主义是西方人道主义与俄罗斯东正教人道主义的结合。西方人道主义只是为他的写作找到了方向,而弥赛亚意识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不仅是为底层人物找到出路,而且还可以帮助人类摆脱灵魂的束缚。在弥赛亚的意识下,索氏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承受任何与清醒现实遭遇的经历,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撼动它。当专政和集权破坏了人性时,当人的形象开始变得暗淡时,当个人生活陷入困境时,当威胁和信念动摇时,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精神上的支持。

(二)审美价值

索氏的弥赛亚意识之所以能够最大程度地影响公众的审美观,是因为它具有一系列丰富的审美特征。在弥赛亚意识的指导下,他始终追求真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基本原理是塑造角色形象并有目的地重建现实。文本的接受者被其中真实质朴的形象所冲击,触动了深藏内心的情感。他努力建立一个虚拟但真实的艺术世界,这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

文学形象是文学的基本审美形式之一。在文学作品中,尽管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不同的命运,但作家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构造相同类型的人物和人物体系。

索尔仁尼琴的每本小说都有许多人物且他们形色各异,但它们并非无序。每个角色在作品中发挥着自己的功能,形成完整的角色图像链和角色关系。他的文学创作下的审美对象不仅具有生活的美好与真实,还有丑陋与虚假。在《癌症楼》中,一方面,他创造了鲁萨诺夫这样的邪恶化身并批评了人性。另一方面,他描绘了东佐娃善良而美好的化身,以救赎人类。作者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来表达对世界的态度和道德理想,他将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与对创作对象的情感相结合,以实现内在的完美。因此,他创造的角色不仅具有真实感,还具有审美美感。

作家把自己拯救的愿望和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了自己笔下的女性身上,通过女性形象表达美好愿望是俄罗斯文学一个传统,而作家笔下女性最显著的特征是东正教中的圣徒特征。

《癌症楼》中的东佐娃是一个彻底的拯救者角色,作为医生,她不断钻研治疗癌症的新方法,作为弥赛亚意识的体现者,她把拯救他人于苦难视为自己的使命。由于接受了过多的 x 射线,她患上了胃癌,但她从未对此感到后悔,为了拯救更多人,她付出了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即便是鲁萨诺夫最后也从内心里对东佐娃表示尊敬和感谢;而微嘉像东佐娃一样温柔谨慎、又富有耐心,微嘉虽然自身历经苦难,但在癌症楼中她总是用眼神和微笑去鼓励痛苦中的患者,关爱这些不幸的人们;护士卓娅就是生命力的象征,她充满活力,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她和微嘉共同构成健全人格的两个方面,这从身体和精神上带给了奥列格极大的安慰和鼓舞,成为他在苦难中能够生存下去的自我救赎的力量源泉;斯焦法大婶虽身患癌症,但并不像其他病患一样对生活抱怨,脸上总是带着皱纹和迁就弱者的微笑,宗教让她在黑暗的时代仍保持着善良的心,并理解和关爱着他人,同样体现着纯朴的品格对人心灵的拯救。

她们往往是作为男性精神上的引领者,被赋予神圣的使命,散发出一种高于普通人的圣洁之美,而在她们对待男性、对待世界的态度中,弥赛亚的救赎精神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神圣而美丽:她们的神圣不在对神的崇拜中,而在日常生活中,就像在生活中有神的力量一直指引着她们的生活;她们的美不在外表,外表普通的她们是美在心灵,美在善良和坚忍,美在对他人始终充满同情和爱,甚至为了拯救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在亲情、爱情和友情中,她们信奉的是牺牲自己,幸福他人的道德准则,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同时也在审美上也获得了一次极大的审美享受。索尔仁尼琴将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寄托在这些善良而纯洁的女性身上,她们是苦难和拯救力量的体现。通过他们的形象,能够呼唤起宗教精神在人们的心中回归。

作家在塑造人物时十分注重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传承性。东佐娃拯救他人于苦难的精神传承于她的老师奥列先科夫先生。老先生一生坎坷,几遭迫害,却一直坚持把医治病人当作自己一生的使命。对他来说,不能医治病人是他最大的痛苦。而东佐娃的这种拯救意识又影响着她的学生微嘉和其他年轻医生的思想,他们将继承并传承东佐娃的精神,所以无论东佐娃最后的结局如何,她的肉体可能会消亡,但是她的精神永远存在。

鲁萨诺夫的儿子尤拉与鲁萨诺夫的举止完全不同。尽管他一直受到鲁萨诺夫的影响,但他却不像鲁萨诺夫那样为了自己的利益抛弃良心。他对失去通心粉的驾驶员表示同情,认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一箱通心粉不应带来那样残酷的惩罚。尤拉怀有怜悯、人道的心,与其父鲁萨诺夫的残忍与冷漠格格不入。尤拉的形象表达了索尔仁尼琴对未来世界的期望。尽管黑暗在蔓延,但下一代人终将会有像尤拉一样的光明出现。俄罗斯民族精神已经积淀在人民的血液之中,是无法磨灭的,索尔仁尼琴坚信,罪恶是不能覆盖全世界的,光明终将胜利。

无论是具有宗教性的东佐娃,还是被寄予厚望的微嘉和尤拉,他们都支撑起了作家的理想世界,表达着作家的道德理想,是作者人物形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他们,作者向世人呼吁民族精神的复归,强调完整的精神世界和高尚情感的永恒,他们身上寄托着了作者对重建人类精神大厦的希望,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

2.叙述方式的审美价值

由于弥赛亚意识的存在,索尔仁尼琴能站在未来的视角观察当下,描绘现实世界的不公和丑恶,因此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而弥赛亚意识的终极目的是拯救人类进入新的世界,又让索氏的作品在政治性之外具有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索尔仁尼琴有着强烈的文学审美意识,他自始自终都希望能够通过文学来参与时代的进程,而不是将文学视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世界来看待。他坚持对苏联极权体制下的诸多病态和黑幕进行揭露,告诉人民事实的真相是索氏所极力追求的审美价值观念之一。很少有作家能像索尔仁尼琴这样把真理看的如此重要。“真理比整个世界的份量还重。”他强调的这句振聋发聩的俄罗斯谚语,是他整个人生历经坎坷的原因所在,更是他文学特色的最好写照。

弥赛亚意识使作家将小说的根基深扎于日常生活中,具有朴实生动的审美性。作家采用的叙述视角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以平实的心态去关注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境遇。他拒绝空洞的说理,以高度客观化的写作,努力展现原生态生活的真实,以使小说成为生活的实录。小说仿佛是在录写一段平常而真实的人生,常常是在普通、琐碎的日常生活细节中把人物的生活片段连缀起来,展现人物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又或者是在宏大的历史过程背景下加入生活化的细节描写。因此,索尔仁尼琴小说中有着许多完整却无曲折的故事,也没有明显的主线和故事模式。他用细腻的文笔记录着自己看到、听到的一切,却更为直观的揭示了社会生活和政治现状。

最后,索尔仁尼琴直面读者和群众的态度,使得他更加注重小说语言的生活化、口语化和俚俗化。他用日常通俗的语言叙写平常的世俗人生,以俚语描写俄罗斯土地上的人情百态。他不雕琢、不修饰、不回避俗语和俚语,推崇简洁、朴实和直白,追求语言的平实晓畅,体现了他面向大众的世俗艺术观念,努力恢复俄罗斯“民间话语”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的美学功能。

总之,对于文学审美价值的创造来说,弥赛亚意识成为作家的内在品格和创作动力,使得索氏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人类所需要的优秀作品。这种审美构造与表现渗透到审美情感之中,使得作品的审美价值变得更为复杂,形成了更为强烈而真诚的审美价值内涵。

五、索尔仁尼琴弥赛亚意识产生的背景

(一)俄罗斯民族文化心理背景

俄罗斯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心理历史结构,这种结构的生活表现和生命表现来自民族文化心理的历史建构和文化传统的形成,是所有国家都不能回避的复杂事物。它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且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灵魂。弥赛亚意识属于这种心理结构,这是俄罗斯民族文化所独有的,并且与诸如末世论,神选,救赎和应许之地等宗教概念紧密相关。

俄罗斯民族以东正教作为国教,继承并极致地发展了弥赛亚意识。俄罗斯人始终认为,他们民族信仰的东正教是最正统的宗教,这也导致了俄罗斯文学与其他文学之间的根本差异。上帝赋予俄罗斯民族神圣的使命和拯救世界的独特存在,这种神圣的意识和创造力是弥赛亚意识的核心,是俄国人的最高动力,它也标志着他们民族与其它民族的天然分界线。因此,在俄罗斯的文学中,关于人性,灵魂,痛苦,命运,认罪,宽恕,博爱,自由,死亡,世界末日,赎罪的讨论非常之多,以致于俄罗斯作家都能够使用这些符号在世界上表达出自己存在的形式和意义。

(二)俄罗斯民族苦难历史背景

尽管俄罗斯只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其中的变化却很多,而且总是伴随着动荡与不安。一方面,俄罗斯民族一度遭受到来自外部的近乎毁灭性的侵略。在过去的150年中,俄罗斯遭受到了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侵害。鞑靼统治,拿破仑的进攻以及后来的希特勒的入侵,这种种侵略行迹一次又一次地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国内统治的剥削,践踏和迫害使得俄罗斯处于生灵涂炭的境地。俄国十月革命前,俄罗斯人民遭受农奴制的欺压,俄国十月革命后,被解放的俄罗斯人民仍没有完全摆脱被权力奴役的命运,大清洗运动和古拉格的迫害同样令人十分震惊。此后,俄罗斯人民的物质水平大大降低,精神状况越来越差。失业,犯罪,酗酒,环境恶化和道德腐败……这对俄罗斯来讲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灾难。

(三)索尔仁尼琴弥赛亚意识的时代背景

索尔仁尼琴所处的时代对其弥赛亚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十九世纪,俄国作家成为弥赛亚意识和东正教思想的“杰出演说家”,在俄罗斯人的观念里,文学和哲学都是上帝赋予俄国人用来完成自己神圣使命的象征,因此几乎所有伟大的俄国作家都关注宗教和神圣观念。莱蒙托夫、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都非常了解人们的宗教本质,这一点,在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后继者索尔仁尼琴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索尔仁尼琴从小就跟随虔诚的母亲去教堂敬拜。由于母亲的影响,教堂里的一切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他强烈的宗教情感。在其成年后,这种强烈的宗教情感就被削弱并压制了,流放和癌症等苦难使他精神上深受打击,但这更加深了他的宗教情感。他将自己的艰辛归因于活着,因为上帝派他去告诉人们真理,他的文学创作是他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在那个独裁和阴郁的时代,他不得不用笔来拯救人们的灵魂。在过去的20年中,他坚持只讲俄语,很少与外界交流,专心写作。苏联解体后,被驱逐的索尔仁尼琴终于获准能够返回家园,实现了他离开时“活着回到俄罗斯”的愿望。

在压抑的时代氛围之下,索尔仁尼琴弥赛亚意识应时而生。索尔仁尼琴认为,今天可以唤醒俄罗斯人民并确保俄罗斯民族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仅仅是传统的俄罗斯宗教和文化。因此,他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传统,并继承了与生俱来的弥赛亚情怀。索尔仁尼琴是具有“弥赛亚”情结的俄罗斯知识分子。这种情结给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作品“具有全球艺术魅力”,使他值得诺贝尔奖。文学奖是文学界最高的奖项。他的创作基于这种俄罗斯文化传统和弥赛亚拯救世界的意识。这是索氏对当时社会病态的控诉,也是作家对俄罗斯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是实现人生终极价值的有力表达。

(四)布道者的个体背景

索尔仁尼琴认为文学的特殊阶段是布道,即传播宗教教义,像无数的前任一样,他肩负引导公众思想的使命。他试图用作品来填补现实社会和文化中的道德和宗教空白。他坚信,在这个时代应该有对正义和价值观的统一看法,它们不应该改变,颠倒,而应是稳定和永恒的存在。他在俄罗斯东正教教会上倡导善良、真诚、公正、正义和救赎的道德精神,与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伟大开创者处于同一行列。

索尔仁尼琴见证了两个世纪的俄罗斯的历史,他始终以传统的俄罗斯作家的使命感作为实践准则,为人民代言和为人类而奋斗,这也导致了作家的意识形态和行为上的某种双重性与矛盾性。但是,如果索尔仁尼琴被认为是深受弥赛亚意识影响的东正教作家,这位传统的俄罗斯知识分子热爱他的祖国和人民,并关心他的祖国和人民,那么他永远是持不同政见者的形象的,政治和布道的色彩出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理解。

索尔仁尼琴继承了俄国作家的使命感,苦难的经历加深了他对俄罗斯作家写作目的的理解。索尔仁尼琴在他的作品中反映了他的痛苦和传奇般的个人经历,他一生都在思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无论是对苏联的专制极权主义制度的迫害,劳改营的监禁以及他在国外的流亡生涯,他都没有改变寻求和捍卫真理的愿望,坚持写信给国家和人民,为改变人民的生活条件贡献自己的力量。唤醒人民,拯救全人类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中心思想,也为他的作品注入了持久而震耳欲聋的力量。

结 语

索尔仁尼琴的作品《癌症楼》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书写吸引了一大批读者,在这一个个令人惊叹的人物塑造背后,折射出索尔仁尼琴弥赛亚意识的基本构成。《癌症楼》塑造了龌龊不堪,唯利是图的官僚主义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一批批坚强不屈、善良勇敢、敢于执着追求的基层民众形象,作者将笔下的两种人物形象反差化,利用这种反差分别反应出索尔仁尼琴弥赛亚意识基本构成上“末日”与“拯救”的两个方面。通过杏花开放时的色彩交汇,透露出美好和新的开始。这也展现了弥赛亚意识最终会走向“应许之地”,一个充满光明和幸福的新天地。

索尔仁尼琴弥赛亚意识创作下的小说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他通过对俄罗斯东正教人道主义的借鉴,进而创作出《癌症楼》这样优秀的作品。同时,他又用朴实、通俗的话语勾勒出一幅幅真实的社会生活景象,展现出其弥赛亚意识所体现的叙事方式的审美价值,以女性的圣徒形象以及精神力量的传承,突显人物形象上的审美价值之处。通过结合《癌症楼》对其弥赛亚意识的分析,能够达到对索尔仁尼琴弥赛亚意识价值与意义更好的诠释。

注 文

①刘硕良主编.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论中册[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3:368.

②[俄]索尔仁尼琴.癌症楼[M].姜明河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9 :16

③[俄]索尔仁尼琴.癌症楼[M].姜明河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9:200.

④[俄]索尔仁尼琴.癌症楼[M].姜明河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9:37.

⑤[俄]索尔仁尼琴.癌症楼[M].姜明河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9:107.

⑥李晓驹.文学的殉道者-索尔仁尼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社,2006:161.

⑦[俄]索尔仁尼琴.癌症楼[M].姜明河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9:524.

⑧[俄]索尔仁尼琴.癌症楼[M].姜明河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9:529.

⑨[俄]索尔仁尼琴.癌症楼[M].姜明河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9:522.

⑩建金刚,宋喜,金一伟编译.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获奖演说全集(1901-1991)[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555.

参 考 文 献

[1]郭小丽.俄罗斯的弥赛亚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俄]索尔仁尼琴.索尔仁尼琴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12.

[3][俄]索尔仁尼琴.癌症楼[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4]张晓强.索尔仁尼琴——回归故里的流亡者[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

[5]李晓驹.文学的殉道者:索尔仁尼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6]李文思.索尔仁尼琴及其创作[J].俄罗斯文艺,2003(06):58-60.

[7陈建华.特定时代的反思录——评索尔仁尼琴的《癌病房》[J].外国文学评论,1989(03):83-87.

[8][俄]索尔仁尼琴.癌病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9]季明举.索尔仁尼琴与俄罗斯文学传统[J].外国文学动态,2001(03):16-20.

[10]蒋霞.索尔仁尼琴小说的苦难主题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2.

[11]李少卿.索尔仁尼琴的苦难书写[D].重庆:西南大学,2011.

[12]井书涛.索尔仁尼琴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D].山东:山东大学,2009.

[13]林建华.索尔仁尼琴:一个永远持不同政见的作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2004(01):86-92.

[14]刘亚丁.《癌病房》:传统与现实的对话[J].名作欣赏,2009(05):108-112.

[15]高国翠.“忏悔”的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6(06):54-57.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的谆谆教诲和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构思到定稿无不渗透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导师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学风使我受益终身,在此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这次写论文的经历也会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认真学习和钻研,自己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收获和突破。希望这个经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激励我前进。

另外,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时刻关心我,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时时刻刻为我鼓劲、为我加油,进而促使我不断成长和进步。同时,也要感谢寝室的室友以及所有关心我的朋友,感谢他们陪伴我走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在我遇到困难时他们关心我、帮助我。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很多朋友都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最后,因本人水平有限,论文肯定还有不少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希望可以有机会继续去完善,我将不断努力继续充实自己。

从《癌症楼》看索尔仁尼琴的弥赛亚意识

从《癌症楼》看索尔仁尼琴的弥赛亚意识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1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442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2月12日
Next 2022年12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