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新乐府诗浅析

摘 要

乐府诗起源较早,在不同历史阶段均有作品出现。唐朝,乐府诗迎来较大发展,涌现了大批的诗人,他们为乐府诗的繁荣开创了新的局面。元稹是中唐时期乐府诗坛的著名诗人,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他对新乐府概念进行系统地阐述并有独到的见解。其所作的乐府诗大多暗讽时政,以及反映民生疾苦。元稹的乐府诗在叙事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诸如叙事情节的虚构性、讽刺性,叙事语式的不确定性。同时,文章也探讨了元稹乐府诗创作成就的缘由和影响。

关键词:元稹;新乐府诗;成就

一、引 言

元稹作为唐朝文坛史上至关紧要的人物,他领导了新乐府运动的变革,然而自唐朝以来,人们对于元稹的重视并不高,忽视了他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本文将以乐府诗为中心展开,论述元稹的生平背景、思想活动、诗文叙述特征等几个方面,全面地阐述元稹以及他的文学思想。

本文开篇叙述“乐府”这一名词的由来,以及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各个阶段乐府的发展变化。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唐朝是乐府诗歌的另一繁荣时期,新题乐府摆脱了用近体作乐府的千篇一律的局面,作者能够自由地选择体裁,恢复了乐府古辞无固定体制的特点,更有利于作者创造力的发挥。本文结合元稹的部分乐府诗歌对元稹的文学创作活动进行论述,简要分析元稹乐府诗的叙事特征, 通过对元稹的成长及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探讨当时的政治、社会情况以及儒家思想对元稹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展示元稹文学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而深入地了解元稹。

二、乐府诗的发展及新乐府的提出

(一)乐府的起源

我国文学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不同形式的文学相继产生,既丰富我国文学内容,也增加了我国文化多样性,还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乐府诗集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于一体,属于当时的一种新文学,在当时社会中引起轰动。乐府诗在何时开始出现、通过何种方式出现以及什么因素促进其出现?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了当前人们对乐府文学进行研究的首要目标。

“乐府”这一名词的起源由来已久,在汉朝的史书典籍中最早发现。在汉武帝时期,“乐府”己经被设置为官署。萧涤非在相关文章中提出“乐府之制,其来已久。殷有瞽宗……然乐府之名,始见于汉。”①可以看出,此时的“乐府”已经成为官方的行政机构。《史记·乐书》曰“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于乐府习常肄旧而己。”②可知,在这个时期,“乐府”这一机构已经得到了统治者的充分重视,乐府的功能也愈发突显出来,因此后世便沿用“乐府”这个名称来代指诗歌,汉武帝时期为“乐府”这一概念的转变打下基础,定义也基本趋于完善。

(二)乐府的发展

如前文所讲,乐府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可被视为前所未有,该时期创作的佳篇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出现。然而,在哀帝时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乐府中的人员被罢黜,然而仍有一大部分人坚守着旧业,但不得不流落民间。所以,这个时期,没有XX的支持,乐府逐渐没落,不能在社会中得以生存。不过,在东汉时期,乐府又再次得到朝廷的重视,逐渐恢复曾经的兴盛,而且其规模较之往日显得更加宏大。

到了魏晋时期,乐府制度虽然没有被禁止,但由于这个时代各国之间的战争逐渐增多,冲突也不断加剧,社会秩序紊乱,不利于乐府的生存和发展。由于无法对民间诗歌进行采诗,许多重要的民间作品无法纳入到乐府中,这严重影响了乐府的繁荣。不过,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也不排除此范围之外者。比如曹氏三父子、建安七子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们引领了魏晋时期乐府诗歌的发展,为乐府诗的发展与繁荣,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南北朝时期,民间乐府和文人乐府两者之间进行有机互补,丰富了乐府诗歌的内容,使得乐府诗歌的视野更加开阔。文人乐府和民间乐府共同发展,使彼此更加繁荣,出现大量的文学作品。采诗制度在文学作品繁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南北朝时期,其设置采诗机构,对民间文学进行收集,然后再配上音乐进行演唱。在这一系列的乐府诗作中,不仅有民间歌谣,而且存在大量的文人乐府。相比较而言,鲜活动人的民间乐府更受大众的欢迎,受统治者的影响,乐府得以推广。比如,梁朝皇帝简文帝十分喜欢宫廷诗,这也是宫体诗在当时深受欢迎的原因,使得宫体诗成为当时的主要文学形式。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宫体诗作品,比如陈陵的《玉台新咏》。

到了唐朝时期,朝廷所采取的制度和机构均发生了变化,乐府这一官署名称也随之改变,但是唐代人依旧沿用了乐府这一名称来代表诗歌。这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均有所体现,可见唐代十分重视乐府,并设立专门的机构促进乐府发展,其依然沿用前朝称呼,将诗歌称为乐府。乐府在唐朝时能够繁荣发展,其根本原因是符合当时统治者的个人嗜好。换个角度来说,乐府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在演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改进,经过漫长发展,到唐朝时,许多曲调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这一时期,许多文学作家只是对前朝进行模仿,不能全面展现乐府诗的内涵与特色。

(三)新乐府诗的提出以及界定

郭茂倩在《新乐府序》中概括了新乐府的概念 “乐府之名,起于汉、魏。自孝惠帝时,夏侯宽为乐府令,始以名官,至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③。

首先,以郭茂倩的标准去看,新乐府主要产生于唐朝。另外,其在《乐府诗集》中所收集的新乐府诗主要为新题乐府,这也佐证了上述观点,因此这一点也成为了后人判定“新乐府”这一概念的重要标准。但是不能凭借是否为新乐府和产生于唐朝这两点去下定义,这样做就简化了复杂的问题。然而元稹对“新乐府”界定侧重于“新题”上,即题目必须是由作者首创,他所认为的“古题”,则与他的理论准则“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不相符合。因此,我们可以从元白和郭茂倩的理论方面看出他们界定乐府诗的区别。

其次,郭茂倩收录的新乐府诗侧重于体制内容和古乐府。在体制上,除了以“兴喻规刺”为内容的新乐府外,没有顾及到是否入乐而且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古乐府的特征。郭茂迁的谨慎态度反映在他收录的诗集中,其内容中的新题大多是从古题中衍生出来的,在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也显得与古乐府略有接近,在曲调上也具有可歌性;在内容上,郭茂倩所收录的内容虽然含有与古乐府有关的方面,但是元稹、白居易确立的新乐府的标准则更加接地气,表现在内容上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但他们对于体制上的要求略显宽泛。

三、元稹的新乐府诗

新乐府最早出现于李绅所作的《乐府新题》中,元稹依照他的题材作诗,后来白居易也加入到乐府创作中,并使其影响甚远。元稹的乐府诗在他的所有诗作中所占分量较大,因为他用乐府诗暗指朝政,对当时的各种政策发表自己的意见,将其蕴含在诗句中。另外,元白等人通过对新乐府作品创造,也使新乐府在这一时期逐渐繁荣。

元稹认为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就是“讽兴当时之事”:昨梁州见进士刘猛、李馀各赋古乐府诗数十首,其中一二十章,咸有新意,予因选而和之。……蝼蚁之类是也。④

有关新题的解读,最准确且有影响力的是元稹所说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不复拟赋古题”,所阐述的就是用新题来写时事。在文学创作方面,元稹反对那些一味沿袭古题以及题材内容陈旧、没有丝毫创意的模拟作品。但是他在作品创作时没有一味地排斥写作古题乐府,他通过运用古题来讽刺社会现实,在内容文辞方面有所创新。元稹不仅写作新题乐府,同时也创作古题乐府。元稹对于新题乐府创新的提倡,在一定程度上对乐府诗有重要影响。它有利于增加创作形式,而不是依据前人作品进行模仿,能够根据现实生活的事物进行一定的创作,这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元稹对于写作乐府诗的要求,不管是新题或者古题,他认为都应该进行创新,并能够讽刺社会时事,这体现了他所提倡的诗歌的讽谕功能。元稹看重的是运用乐府诗来讽刺社会时事,即写作讽喻诗,以此达到针砭社会现实、推进政治改革的目的。以唐代有“诗歌革新”之称的新乐府运动为例,元稹不但在运动开始之际身先士卒,还与其挚友白居易等一同为推动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可以说是新乐府运动的擎大旗者。

元稹深受杜甫乐府诗的影响,使元稹创作的七言诗讲究押韵,句式对仗工整,他的乐府诗主旨分散,选择的题材宽泛,其侧重点并不在一个人或者是一件事。比如元稹的《缚戎人》,这首诗主题分散,并且没有突出形象。创作手法采用单一的平铺直叙,诗开头直接叙述边疆将领的生活,色彩浓烈,细节描写动人。但是这种单一的手法使诗歌的形象性减弱,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元稹新乐府作品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劝勉君王勤政。《五弦弹》中,诗人将五弦比作五贤,希望皇帝能够选贤任能,勤勉执政。第二,斥责奸臣败国。在《华原磐》中,诗人借用了两种乐器,实则暗指君主分辨不出奸佞小人,他们欺上瞒下,最终导致国力衰弱。第三,贬责边将骄逸。在《西凉伎》中,写的是边陲的繁荣与衰败变化,驻守边疆的将士骄纵,不能使边疆安定。第四,感叹雅乐沦丧,元稹就主张注重雅乐。这与唐初统治者重俗轻雅有关,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导致了雅乐传统的消失。元稹的《法曲》写的是雅乐逐渐消失,而胡乐盛行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雅乐流失的痛惜,希望用传统的儒家礼乐来教化人们。由此可见,元稹新乐府的内容与他“讽兴当时之事”的主张有关,通过创作新乐府诗来讽喻社会现实,内容上写现实政治的较多,并且诗歌涉及的面很广。

从现有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元稹新乐府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精神和诗题上,但却忽视了其内部结构的完整性。对于体制,元稹虽然没有十分拘泥,但是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中,乐府诗的“新”在其体制上仍有着另外一层涵义。诗歌题的“新”在其本质上其实是化用了古题的“旧”,由于其往往带有典型的歌辞性,并多以三字为题,故题目中多冠有歌、行、辞、吟等。新题乐府与汉代、魏代的乐府相比,不同的是前者为七言行体,后者皆为五言体。其中“古乐府”的“古”不仅运用了古题,更主要的是采用了五言体。以刘猛和李馀的《出门行》、《捉捕歌》、《估客乐》乐府诗为例,虽然采用了五言体,但是用的却是新题。杜甫的《三吏三别》、《塞芦子》等作品被后人归入新乐府中,从上述论证中可以得出,元稹认为是否是新乐府的最主要的判定因素是诗体,即是指运用七言行体来取代五言的古题。

四、元稹新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元稹是中唐时期乐府诗坛上的著名才子,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乐府诗坛中没有几个人能与他比肩。他创作的乐府诗不仅重视独特的叙事特征,还有诗歌的艺术性以及诗歌的韵律性。

(一)元稹新乐府诗的叙述特征

1.叙事情节的虚构性

由于乐府诗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元稹借对乐府诗的创作,对当时的政治生活进行讽喻,以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值得指出的是,虽然乐府诗的宗旨是反映那时真实的社会百态,但元稹本人并没有事事躬亲,在其创作抒意时,亦是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文学虚构以借景抒情,以物言志。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⑤

根据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元稹并未参与杨贵妃与唐明皇游连昌宫以及安禄山经过连昌宫前的御路等一系列事件。《连昌宫词》是作者依据历史背景虚拟的作品,只是根据题目凭借想象,并无实际的观感。由此可见,元稹《连昌宫词》的叙事情节中加入了大量的虚构因素,其目的是映射自唐玄宗始,以唐宪宗末的由盛转衰,揭示安史之乱前后朝廷动荡的本质,表达百姓对往日太平盛世的深切怀念和对社会稳定和谐的无比向往。

2. 叙述语式的多变性

乐府诗在表达上存在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变叙述语式的显著特征。通读元稹的乐府诗我们可以发现,其乐府诗的叙述语式多变。根据取材的不同,元稹会在其作品中采取不同的的叙述语式——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叙述语式多见于描述个人所见所闻的叙事题材,而第三人称则多是其用于表达政治诉求以及百姓民生,还有些许乐府叙事作品是讨论朝政,针砭时事的。

但在创作中,因为元稹最开始就有着讽喻时政的创作目的,就难免使得叙事理念笼统化,导致乐府诗的叙事性无形中被大幅度减弱,反而是彰显出了作者说教或是抒情的意图。由于元稹执着于在其诗歌作品中的讽喻教化功能,这就导致了叙述人称的交替错乱——既希望在叙述事件时有条不紊,又不愿意就此隐没在叙事人称之中,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了叙事语式表现出明显的多变性。比如在《连昌宫词》中,元稹多次插入“宫边老人”的叙述,希望以此增强诗歌叙事的实证性,但与此同时,叙述人称的交错替换也就破坏了诗歌整体的连贯性和虚构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显示出了元稹在创作中有着强烈深厚的抒发自身意愿的情结。

3.叙事的讽刺性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培养发挥了重大作用,出现了一批力求革新的诗人。初唐时期,诗人陈子昂主张恢复“风雅兴寄”,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要“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元稹、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在唐朝中期将新乐府运动推到了高潮,乐府诗在中唐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诗的内容均涉及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诗歌来写时事,用诗歌来讽谕朝政的黑暗以及民间的疾苦,以此来推进社会的发展。

元稹位居士大夫,也就自然知道在封建社会中,君王的意志高于一切,君王除了要控制自己的私欲外再无其他。所以只有借助君王的意志和权力才能实现 “安人活国,致君尧舜,致身伊皋”的政治抱负。因此,讽谕诗可以看成是为君王而写的。以新题乐府诗《驯犀》为例,这首诗用驯犀、象来讽谕唐宪宗的治国之道。

建中之初放驯象,远归林邑近交广。兽返深山鸟构巢,鹰雕鹞鹘无羁鞅。

贞元之岁贡驯犀。……前观驯象后驯犀,理国其如指诸掌。⑥

除了上面讽谕朝政的黑暗以外,还有表达诗人对边界民众困苦的担忧之情。唐朝中后期,国家内部版图四分五裂,边界之处战事不断;国家外部还有不可小觑的邻国虎视眈眈。唐朝的国力就是在这内忧外患的情形之下才日渐衰弱的。就像新题乐府诗《西凉伎》中所嘲讽边地将士的那样,每天饮酒作乐,不顾军情和失地。

蒲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开远门前万里堠,今来蹙到行原州。去京五百而近何其逼,天子县内半没为荒陬,西凉之道尔阻修。⑦

4.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几乎每个阶层都出现在了元稹的诗中,其中包括皇亲国戚、大小官吏还有讨生活的各式百姓。不过,元稹通常都会给下层人民的命运结局中,加入不少的曲折苦难。如织女、从征的将士、琵琶女、宫人等都是被命运扼住喉咙的可怜人,甚至就连主人公自己也是一样的命途多舛。好像只有这样才会使元稹在诗中把讽谕发挥到极致。这样将结局作悲剧性处理,不但把诗歌的讽谕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将下层人民的生活直接地展现在大众眼前,这样的讽谕可谓一绝。

御马南奔胡马蹙,宫女三千合宫弃。宫门一闭不复开,上阳花草青苔地。

月夜闲闻洛水声,秋池暗度风荷气。日日长看提众门,终身不见门前事。

……肃宗血胤无官位。⑧

《上阳白发人》寄托了元稹对宫女被幽禁的同情,“上阳”指的是在东都洛阳修建的上阳宫,“宫女”指的是白居易诗中的“白发女”,他们被唐玄宗选进皇宫,后被打入冷宫,然而却在冷宫中待了四十多年,最终熬成了白发宫人。元稹借宫女的无穷哀愁,表述自己对国家由盛而衰的无尽悲恸。这首诗意味深长,深刻的揭露了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

(二)新乐府诗语言的艺术性

元稹的新乐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有极高的成就,诗人善于运用平易通俗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传情达意,浅近平易的话语更易于表情达物。浅近平易是元稹新乐府诗的最大特色,其创作的新乐府诗注重语言的细节。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农死有儿牛有

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⑨

这首《田家词》描写的是农民苦难的生活,诗的开头用了“吒吒”、“确确”、“趵趵”等拟声词,显得平易近人,元稹用浅显的语言记载了农民开垦土地时的艰辛。“月月”“辘辘”表达了农民运输粮食时的紧迫感,劳碌了一年自己却没有收获,全部被运往战场,频繁的战乱,使农民成了国家战事供给的主力军。诗的后半部分写农民对战事的无条件支持,表现了农民内心的痛苦。这首诗以农民的口吻来写,语言通俗自然,创设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强化了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三)新乐府诗的韵律性

多才多艺的元稹在诗歌创作方面有较高的成就,而且他精通音律,使诗人创作的乐府诗歌更具韵律性。元稹的音乐才华使他能够运用自己的妙笔来描写精彩的音乐,用十分巧妙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元稹的新乐府诗运用了循环往复的语言、叠词以及拟声词,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味,也表现了新乐府诗的韵律美。

赵璧五弦弹徵调,徵声巉绝何清峭。辞雄皓鹤警露啼……莺含晓舌怜娇妙。

呜呜暗溜咽冰泉……五常既叙三光耀。赵璧五弦非此贤,九九何劳设庭燎。⑩

在这首《五弦弹》中,元稹运用了鹤、猿、青松、莺等具体的物体来描写虚无缥缈的音乐,将音乐场面描写的形象生动,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首诗运用了叠词“呜呜”、“杀杀”“九九”,使这首诗的节奏更加明确,并且突显了音乐的美感。这首诗倾注了诗人大量的精力,起伏波折的音节以及抑扬顿挫的语调使这首诗毫不逊色于乐天的《琵琶行》。

五、元稹新乐府诗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中央XXX日渐削弱。藩镇割据一方,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愈演愈烈,赋税徭役问题使基层百姓不堪重负,统治阶级肆意兼并,使贫苦的农民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在朝中,近臣独揽大权。朝廷的生杀大权、禁军大权开始掌握在部分势力庞大的宦官手中,他们专权骄横、贪婪暴虐,可谓是无恶不作,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而且朝廷内部上演着官吏的派系斗争,其趋势也愈演愈烈,这些现象导致原本黑暗的唐王朝更加不堪。元稹不仅仅活跃在唐朝文坛史上,同时元稹也活跃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他积极活动,留下了不少值得称道的政绩。元稹在这种社会动荡、险象环生的时期,他运用诗歌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以此作为讽刺黑暗的武器,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到元和年间,即唐宪宗时期,唐宪宗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在宪宗继位之后,他勤勉执政,执政期间实行了一些积极措施,使日渐衰微的唐王朝有了一丝丝的起色,这个垂暮的王朝由于他的出现显露出几分曙光。《新唐书》有言,“宪宗刚明果断,自初即位,概然发慎……自吴元济诛,强藩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⑪就是因为有这位勤政并且颇具慧眼的皇帝才使得诗人有了发挥才能的天地,元稹才能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所作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由此可见,元稹创作新乐府诗的背景与唐朝连年的社会动荡是分不开的,新乐府诗的诞生正是为了反映官场的黑暗、民间的疾苦以及诗人的忧国之情。

(二)个人经历

元稹仕途之路极为坎坷,在他入仕之后的三十年中,官场沉浮,屡屡受挫。他在官场曾多次遭到了诬陷,也多次被贬谪。公元八零六年九月,元稹时任左拾遗,因为多次上书,被当时的朝廷权贵视为眼中钉,则被贬为河南尉;元和四年,他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因为严查贪腐而被贬到洛阳;元和十年,元稹奉诏回朝,他以为有望被起用,却突然被放逐通州;元和十五年,元稹被提拔为翰林承旨学士,随后陷入了复杂的政治动荡中,被贬为工部侍郎;元稹出任丞相后,遭到宦官和奸臣的陷害,被贬为同州刺史。元稹曾多次身居要职,担任着辅佐君主的重担,但是却任期极短,遭受权臣的诬陷,随之而来的便是外放。在他短短的三十来年仕途中,有二十多年被外放,在朝中任职时间屈指可数。

元稹的家庭遭遇与他的仕途一样,都是不幸的。元稹去世后,白居易给他写了碑文,从碑文我们可以知道他显赫的家世:

公讳稹,字微之,河南人。六代祖岩,隋兵部尚书,封平昌公。五代

祖弘,隋北平通守。……公即仆射府君第四子,后魏昭成皇帝十四代孙也。⑫

公元786年,元稹刚满八岁,而且幼年丧父,这是元稹人生的第一大不幸。元稹的叔叔第二年也溘然长逝。由于家境贫寒,生活贫困,为了操办二人的丧礼,其母郑氏不得不卖掉祖屋,为了继续生活下去,郑氏不得不带着年幼的孩子去投靠娘家。元稹幼年门衰祚薄,孤苦伶仃,有诗为证:

惟积洎稹,幼遭闵凶,……截长补败,以御寒冻。质价米,以给晡旦。

依倚舅族,分张外姻。⑬

元稹在明经及第后才开始学习乐府诗的创作,他的诗歌表现了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这与他幼年时期的艰苦生活、关心国家大事有密切联系,也想表达他对苦难人民生活的同情。通过运用诗歌来表达他对唐朝割据混乱、朝廷内部党派争斗等情况的不满。

元稹最欣赏初唐诗人陈子昂所写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这三十八首诗中随处可见,他们的想法在现实主义方面有很多契合的地方。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杜甫,他的诗作描写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他们丰富了元稹诗歌创作的题材,为元稹诗歌创作道路指明了方向。贫困的家庭环境对诗人而言,既是一种磨练,同时也成就了诗人,幼年的贫困生活使诗人对民间的疾苦有更深的感触,使他过早地接触到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苦痛,坚定了他积极入仕、造福人民的信念。

(三) 文体改革

乐府自从汉武帝以来,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通过对乐府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乐府的内容和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乐府诗的变化围绕创作主体、创作内容、诗乐关系等几个方面。随着乐府的发展、完善,到了唐朝,乐府的发展达到了顶峰,乐府发展的成就达到最高点,以至于中唐时期元稹新乐府诗的出现都成为了文体改革的必然结果。

两汉时期的乐府主要是由民间创作的,其内容大多反映了客观的社会现实,文风质朴自然。乐府发展到魏,官方的乐府机构已经和之前的大相径庭了,特别是不再收录这种风格的民歌了。此时的乐府与当前的民间联系渐渐疏远,同时文人拟作乐府诗的现象开始出现。他们不想模仿古代文人的风格,只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在乐府创作时,在乐府古题中增添时事,比如汉乐府中的《陌上桑》,曹操用此古题写神仙仙境,而曹丕却用来写从军征战。由此可见,文人拟作乐府诗的文风发生了变化,其内容增加了个人感慨以及境遇。此时的乐府被赋予了文人的精神以及情趣,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乐府诗的艺术价值得到了体现,也使乐府诗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影响了无数的后代文人。

魏乐府在体制上虽然与汉朝时期的接近,但是在内容方面丰富了许多。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比汉魏乐府多了很多新的特色,主要表现在风土人情、内容和体制上。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儒家礼教崩坏,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此时的吴楚新声却大放光芒。因其篇幅短小精悍,文采艳丽斐然,在情意上抒发相思而名声大噪,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与两汉质朴之风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晋人在用乐府古题创作时,模拟古词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此时的乐府大多为整齐的五台体,并且部分作品中可以发现作家追求辞藻华丽。但是由于文人过分注重雕琢语言,所以在感情表露方面有所欠缺,没有汉魏乐府的感染力。

自南北朝以来,乐府的内容极其奢靡,完全丧失了汉朝乐府质朴自然的本意。到了唐朝时期,乐府创作可谓是发生了质变,此时的文人在文学创作时学习汉乐府的同时也进行了改进与创新,在继承和发展变革中寻找新的机遇。因此,初唐成为乐府转变的关键时期。到安史之乱以后,连年的战争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因此中唐时期的文人进行创作时表达其欲建功立业、为民造福的信念。文学创作中,新乐府创作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此时儒家思想在现实中得到重视,乐府诗因其可表现关切社会民生之情而成为文人首选的文学样式。萧涤非曾就此言曰“所谓新乐府者,因意命题,无所依傍,受命于两汉,取足于当时,以耳目当朝廷之采诗,以纸笔代百姓之喉舌者也。杜甫开其端,白居易总其成,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汉之‘缘事而发’者盖异代同风。”⑭由上面可以看出,唐朝的新乐府为写实主义文学,并且突显了乐府诗政治功能。

(四) 儒家思想的影响

元稹一生,思想集百家之长,儒释道兼容并蓄。因其少而学儒,所以仁义礼智对于少年的他影响可谓是入木三分。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导致元稹由衷想回到 “贞观之治”的时代。而现实却是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因此,元稹只求为民请命,救百姓于水火,以达到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

元稹二十五岁时正式步入了仕宦之路。然而他最初的官职是校书朗,因为其官职相对清闲,只是校正错误,订正典籍,这与他入仕为官、建功立业的抱负有所差距。等到元稹校书朗任期满了后就选择了应制举,没有等待官场正常筛选。以其所作的文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位居榜首,而授职左拾遗。但元稹因其恪守君子之道,敢于进谏,过于急躁的性格,受到了当时朝中权臣的打压而被贬谪。元稹遭到此打击后并无灰心之意,后被提拔为监察御史。正是由于元稹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势这种刚毅的性格,使他在后来面对贬谪、诬陷时仍然保持着初心。

纵观元稹的仕途,在官场中起起伏伏,虽然也曾在朝中身居要职,但是多次遭受贬谪,并且长年被贬于外,然而他仍然坚持着初心,奉行“以权道济世”意识,尽管在官场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他依旧对当时的官场大胆弹劾、抨击社会时弊。他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民造福,有所成就。他在被贬至通州时所写的《酬别致用》,可让后人窥见其志向一二。由此可见,元稹可谓是视功名为毕生之追求。正因为对功名的热衷才使他经历了多次贬谪之后依然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元稹新乐府诗的文学地位虽然李绅和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者,但是只有元稹在诗序中将新乐府上升至理论高度。元稹在其推行的新乐府运动中海纳百川,甚至是学习了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写作理念与情感意象,并发挥自身之所长,才形成了浩瀚声势与空前影响。而将新乐府诗推而广之的除了白居易,仍有元稹,到最后依然从事新乐府诗歌创作,坚持到底的亦是元稹。元稹自始至终,利用乐府诗体来表述自己的讽刺暗示,与盛唐杜甫,中唐元结等人的现实主义一脉相承,达到针砭时弊,表现民生疾苦,推动政治改良的儒者理念。在新乐府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元稹是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他推动了乐府诗的历史演变,也推动了其艺术形式的发展和进步,更是推进了体裁创新与方法改革。在当时文风略为沉闷的时代,元稹高举着新乐府的大旗,可谓是给那个时代带去了一片朝气。

结语周相录先生评述说:“元稹的部分作品艺术价值确实不怎么高,但部分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却不可低估,因此,其作品成就稍低也不应成为我们如此冷落元稹的借口。”元稹高举着“新乐府运动”大旗,自始至终致力于新乐府诗歌的先驱,不仅有自己独到的理论阐释,更是为白居易“新乐府”理论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元稹重视讽谕诗的创作,除以新题乐府写作讽谕诗,他还以古体、古题乐府、律体等多种体裁创作讽谕诗。发挥了自《诗经》以来诗歌反映现实、干预政治的功能。元稹诗歌深厚丰实的意蕴以及新颖流畅的音韵也应予以挖掘。

参 考 文 献

[1]萧涤非.魏晋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5

[2](汉)司马迁撰.史记(卷三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59:1977

[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55

[4]吴大奎.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10月版:第63页

[5]《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6](宋)欧阳修,宋岐.新唐书第一册(卷七) 1975:210

[7]《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白居易集》卷七十,1466 页

[8]《告赠皇考皇妣文》,《元稹集》卷五十九,616 页

[9]萧涤非.魏晋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1

[10]曲敏佳.白居易新乐府诗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1]万建军.元稹诗歌研究[D].扬州大学,2009

[12]丁河斌.走近元稹——元稹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

致 谢

毕业论文是我在导师李志阳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因此我要特别感谢李志阳老师。在写毕业论文时,老师总是关心我的进度,为我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在这几个月的时间内,老师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学生认真负责的作风,深深地影响着我,在即将踏入社会的这段时间,我非常感谢李老师对我的指导和教学,在此我向李老师致以真挚的谢意与崇高的敬意,感谢您。

毕业论文顺利完成,还要感谢学院老师四年来的教学,带领我们对知识进行探索,教会我们包括为人处世在内的技能,相信这些将使我在将来的工作中受益良多,感谢宁德师范学院的老师们。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在宁德师范学院所遇到的每一位朋友,感谢你们在我的生活中出现,都说人的感情在于回忆,是你们为我留下了四年美好的回忆。虽然我们即将天各一方,但我相信有朝一日再聚首,一定还能够笑着谈论那些美好的往事,谢谢你们的陪伴。

元稹新乐府诗浅析

元稹新乐府诗浅析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14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434.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2月14日
Next 2022年12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