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运用 ——以《社戏》为例

摘 要:乡土文化是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族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具有文学教育功能的弥足珍贵的语文课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设者,教师应按照教学需求,适时将乡土文化融入平时的语文课程教学中,增强学生学语文与用语文的语文意识与能力,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从乡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环节的应用实践进行研宄探讨,以《社戏》教学为例,开展“人文”阅读教学法:结合乡土文化的融入,进行对比阅读、群文阅读、举一反三阅读,实现充实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目的。

关键词:乡土文化;课程资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社戏》

一、引言

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潜藏着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开发各地域乡土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对于建设地方课程意义十分重大。开发课程资源作为义务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基石,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进入教学,可以让教学变得焕然一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做到新颖、个性,学生对于学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意味着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利用是大势所趋,需要教师具备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和能力,这样的趋势为语文教学工作中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语文第二课堂的开拓、基础乡土文化语文化、特色文化校本课……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学术研究,起步较早,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开发实践经验,而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停留在专家、学者的课题研究,广大一线教师还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十分有限,并没有意识到课程资源的广阔性和丰富性,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动力和想法,将教材、教参、课辅资料认为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课程开发领域也就变得狭窄而又单一,这就导致广阔的课程资源领域处于未开发状态[2]。在这种大的语文发展环境下,语文课程必然无法推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康发展。

对语文教学而言,乡土文化滋养作用是毋庸赘述的。同时乡土文化具有“聚合价值”和“审美价值”,研究乡土文化也是新课程建设和农村教育的需要[12],体现了“语文教学回归本位”,而且“重视乡土文化教育,普遍反映了语文教育走向国际化过程中的‘寻根意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融入乡土文化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当地的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游览乡土人文景观,提高审美素质”,“采集地方俗语丰富语言材料”“研究民间童谣,增强贵任意识”“搜集地方传说,拓宽写作视野,追溯本土历史文化渊源,增强学习动力”“走进本土自然人文景观,熏陶热爱家乡情怀[12]。

乡土文化与语文课程教学的契合点有哪些,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倾向。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教学[8]、语文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教材内容、校本课程开发[9]是大家最容易想到内容,《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写作实践的几点思考》中,唐登文提出“分类利用”和“分步骤引导”[10]的观点,较为可行。《创新课型,巧引“乡土”入课堂》中朱红群提出从“项目活动型”[11]选修课角度进行整合,为乡土教育和语文课程相融合又打开另一面窗户。

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乡土文化,让乡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生活,使乡土文化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补充内容之一。在将乡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途径中,我以《社戏》一文为例,从最具代表乡土文化融入语文中的阅读教学环节出发,以不同形式进行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尝试,也从正面说明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可能性。

二、乡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乡土文化概括

“乡土文化在某一行政区域上所对应的文化实体,乡土文化是精神上的一种意识形态[12]。”“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13]。乡土文化与人们是息息相关,渗透于每一寸独特的土地,滋养着人们在生产实践、饮食起居、风俗习惯、文化熏陶、社会教育中经过长期沉淀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今滋养着这一方水土的人们仍可以从这一地域的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社会历史、文学艺术的流变过程中去探寻文化的魅力。

(二)、乡土文化的语文教学意义

优化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中国的传统文化生长于乡土性的文化,它产生并服务于我们的社会。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乡土文化的生长点,是建设新型语文课堂的“软实力”。各地乡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涅磐重生,在磨砺过程中,剔除糟粕,保留精华,经过时代的沙漏,筛选出共性的内容,将其服务于社会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合理地融入乡土文化的内容,会使得教材的教学资源有更纵深的发展,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乡土文化对语文课程教学资源的补充优势也会在一定程度得到显现。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重点强调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15],乡土文化的融入恰好与这个设计思路不谋而合,在推动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发挥人文教育的资源优势。

充盈教师教学样态。传统的教学样态是枯燥的讲授法、谈话法等,风趣幽默的乡土文化展现方式的多元使得课堂的教学方式走向了微课教学、写生采风、“走基层”活动、经典文化展演、合作探究等。授课的方式不再单一,教学的氛围不再沉闷,课堂的主体和主导不再错位,新的教学内容使学习的空间得到大大开拓。创设性地盘活乡土文化资源,突出课程特色,促进新课型的开发,师生均会从中受益。乡土文化作为新的语文资源的融入语文课堂,不仅成为建设参与性课堂的纽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促成开放性课堂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适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依托着新的教学点,转换立足点,真正落实以生为本文,以师为主导,由此推动师生的角色转换,教师由预设教案按部就班的推进者转变为课堂学习的动态生成者,学生由填鸭式学习的承受者转变为课堂资源的挖掘者。

实现学生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培育方案重点在于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渗透,是致力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好每一个可用的语文教育点。教学中融入有趣的乡土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在这样的浓厚的人文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再受钳制于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去参与课堂时,有意弱化教学主导的“权威性”,呈现出平等氛围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施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三、乡土文化融入语文阅读教学实施

乡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胡云信在《语文教学要吸收乡土文化的滋养》中提出“现今的语文教学太过依赖现行的教材,忽略了当地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针对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现状提出,“拓展阅读激发自主学习热情”“实地考察培养思考感悟能力、探究实践提高鉴别应用水平、积累整合不断丰富思想感情”[14]的观点,举出多处实例,可行性较强。因而在进行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选取了可行性强的阅读教学,作为乡土文化融入并渗透中学语文课堂的契合点。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散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培养,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发读者的社会认知、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之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感的愉悦,这样使语文的教学素养的初衷得到了体现。

乡土文化融入语文阅读教学时,采用“人文”教学法,“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重视人的文化。《辞海》中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学法就是依托某一地区乡土文化,将其适当的融入课堂教学,将学生原有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教学切入点,即学生所接触并了解的乡土文化,进行教学的迁移,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以下教学实施借用《社戏》为例。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固守在课堂之内的各种语文知识点上。实际上,老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将学生的个人认知、直接的经验、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地以学生的原始知识和生活经验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拥有阅读期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当地文化 自然激发了积极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学生新知识的建构将得到有效地促进。

 (一)、依托乡土文化,对比阅读锦上添花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自发地与文本对话,不仅是正确对待阅读的态度,而且是对阅读活动的规范性定义,形成认知意识是阅读的首要任务,认知能力作为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对教材课文的学习去了解每一个语文细节,其中最关键的便是阅读,因此阅读成为学生学习拓展课程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社戏》是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感受水乡平桥村的村民生活、自然风光,感受水乡的敦厚和睦的民风。在教学中,首先要感受平桥村的村民生活,然后是赵庄社戏的民俗活动场景,最后感受孩子们的生活场景,以便于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能看到一幅水乡恬美的生活图景,然后引导教学实现对文学意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研究。

展开课程时可以引入鲁迅的家乡文化进行学习,例如社戏文化,浙江绍兴的旧时乡村生活,平桥村的风土人情文化,安排学生分兴趣小组研究,与此同时展开与《社戏》同类的其他作品的对比阅读,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与与友人游秦淮河。

同类文章进行横向的阅读对比,感知浓厚的文化气息。在这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验独特风土人情,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与夏夜泛舟看社戏的神秘风光的对比,《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生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许是微风和河水的俯耳密语。平淡中足见神奇,细腻且隽永,不仅有诗的意境,还有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等种种景物,其中对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社戏》的景物描写采用写意手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多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看戏的趣味,情景交融,充满浙江绍兴水乡特色,色彩是“碧绿”的豆麦,“淡黑”的连山,“皎洁”的月光,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16]……";趣味十足的描写不仅仅体现在景物,还在于两片文章所包含的文化的差异,《社戏》里的浙江绍兴农村的淳朴民风,《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的秦淮河文化,两种地域的风土人情都充满了故事,而这些都是拓展学生视野的兴趣点。由此可以抛砖引玉让学生通过对比去进一步自主学习这两篇课文的异同,还可以设计在课前或者晨读环节进行五分钟讲两本书的故事环节,既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也调动了学生竞相阅读文本的积极性,既刺激了学生的自我认知的阅读能力的形成,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效率。

从课文的乡土文化出发,通过对比阅读,回归到当地的乡土文化。结合文本的乡土文化特色,将教材中体现的乡土的方言文字、风俗民情等作为一个立足点,然后由此向外进行延展,分组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对文本乡土文化与自己家乡当地文化的挖掘对比,例如对《社戏》中的绍兴方言文化和当地的方言文化的异同比较,研究不同地方的语言文字等,将每一个立意点进行分类存档,师生合作完成一个语文乡土文化研究的课题,而且可以为语文第二课堂的发展提供数据资料,不仅训练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迁移能力、发散能力,还为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源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新了学生的认知。乡土文化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语文课程对学生、教师、社会来说都是如虎添翼之举。

 (二)、发掘乡土文化,群文阅读探真实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素养。[1]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是各有侧重点,不能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多角度的创新阅读,通过阅读期待、阅读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的基础上提高阅读效率,但不能舍本逐末而脱离文本,这也是考验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的能力。以《社戏》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平桥村”生活的美好会产生分歧,如何理解现实的“平桥村”与理想的“平桥村”成为教学的新发展点,在教学设计时,应该进行群文阅读,深挖平桥村乡土文化的真性情。

群文阅读的五个关键行为:比、对、读、议、整,通过围绕“平桥村”文化生活的真实与否,展开师生的探究阅读之旅,师生合作分组探究鲁迅同类型的作品,如《孔乙己 》、《阿 长与<山海经>》、《祝福》、《少年闰土》、《故乡》等 。我们从鲁迅笔下可以得知,平桥村是理想的“乐土”。村民的淳朴善良,充满友爱,小伙伴愿意陪“我”玩,并找船载“我”去看社戏;长辈们对晚辈充满慈爱,对“我”尤其厚爱;人们都没有私心,地里的庄稼不分彼此,大家共同分享。即使大家有着封建礼教观念,但是平时还是本着平等友爱以及和睦的精神相互交往。此外,还有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每年各村都有社戏活动,说明此地村民精神生活是富有的。这里看不到物质生活的匮乏和村民精神生活的闭塞与麻木。现实中的“平桥村”到底是怎样的,可以从鲁迅其他作品窥见另一番景象,例如从《故乡》中可知同类乡村生活极为困苦,乡民精神麻木不仁的状态让人叹息;从《祝福》中可知乡村妇女身受多重压追,身心无所寄寓。这是鲁迅生活年代的江南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描写这样悲惨的景象,当然是服从表现社会黑暗的主题的需要。鲁迅从这篇章作品倾诉自己主观愿望中的“平桥村”,借这一小村庄表达自己对中国社会与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美好期望。这外祖母之乡的“平桥村”成为作者久已逝去的梦想之乡、安魂之乡。通过群文阅读的比、对、读、议、整,分析“平桥村”的真性情,引导了学生广泛阅读,帮助学生在课内外建立一条通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去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人文温床。

群文阅读下的语文课堂变得灵动,不同题材体裁的文本在教学过程中会碰撞出火花,也为教材内外的乡土文化资源得到挖掘提供了可能。依据结构化阅读理念和“1+X”思想,教材内选文以单元整合、单元内一篇带多篇构成群文;教材内外选文是以教材内的一篇带教材外多篇去构成群文;教材外选文以课外阅读文本构建群文[17],这个过程整合了类似的课程资源,优化了教学中发掘语文文化价值的途径。依据群文阅读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将群文阅读分为三大课型,知能生成课、审美赏析课和读写共生课;依据文本特征和学生认知规律,细分出九种具体课型,知能生成课四种课型;审美赏析课两种课型;读写共生课三种课型[18]。多样化的课型,衍生了多种教学策略,为教师的教学样态变化提供了平台,富有多文本阅读意识的阅读和教学实践,能够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上体现多文本阅读的价值,能够基于多文本实践来完善自身,发掘文本中的文化价值,不仅是在乡土类的文学作品中,也适用于其他题材的文本。

 (三)、乡土文化举一反三,延展语文阅读价值

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和教材,并且服务于生活和教材。探索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发挥其最大学习价值,尤其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表面文本阅读,要“刨根问底”,尤其要留意文章中独特的文化背景,使之“物尽其用”。因此,我们就可以从最近的乡土文化资源入手,将其融入阅读教学,成为学生阅读的延伸,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的可取之处。《社戏》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学习文中的表达方式,选取特色的段落进行品味: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16]4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16]4

指导学生找出自认为精彩、出众的字词语段,借助教材的助学系统,旁批进行自学,在寻找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次让学生分小组从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讨论,教师和学生一起作裁判,对所学进行多角度点评、小结后,让学生选取课文的精彩片段,结合自己生活的环境,从自己熟悉的人文环境出发,举一反三的写出属于自己家乡的“社戏”,尽可能抓住特点,写出新意。优化和整合教科书中较为分散的学习资源,使之成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新性的资源库,这对学生在学习、语言积累、语言使用能力的提高方面非常有帮助。

这样不仅将课堂的阅读内容延伸了,而且也对乡土文化资源注入了新的发展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进行此类的专题探究活动,也为课堂资源的生成提供了新的素材。

阅读自身的重要性决定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该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2]”从语言的品味中,感知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从名家笔下的乡土举一反三到自己家乡的乡土特色;从课堂走进文字,从文字背后探寻乡土文化,实现了教材的风土人情到实际生活的乡土人文资源的触类旁通,这些丰富有趣的文化资源成为语文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实践的素材库,增添了语文教学资源的储量,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无米之炊”的困境。从阅读教学入手去融入乡土文化,不仅便于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还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家乡文化审美素质,增强了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责任意识。乡土文化成为沟通生活与语文的桥梁,使学生原来狭小的心灵圈子得到拓展,有机会去放眼多元文化的天光云影,领略伟大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灿烂的现代文明的风采,同时从作品中感受伟大心灵的搏动,领略语言世界的奥秘,提高语文水平,提升精神境界,在浏览品味文字的过程中,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在无形之中得到落实。

四、结语

作为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每个人必须具备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开放的视野和优秀人文科学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也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进行改革开放。为符合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要求,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发掘意识。语文课程资源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从身边的资源出发。

乡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机融入,充盈了语文教学资源、拓宽了语文教学思路、丰富了语文教学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乡土文化的过程中,促进了课堂教学活动角色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设者和研究者,学生成为教师发展的启发者和建设者。不仅如此,各地优秀的乡土文化成为建设参与性课堂建设的纽带,促成开放性课堂的关键点。

在此基础下,本文从理论上对乡土文化的语文教学意义进性了阐述,以《社戏》为例,并尝试将乡土文化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相结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主动在课堂内外尝试融入和挖掘乡土文化元素,这能够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实际生活经验,不断地引导初中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深入学习、理解、运用语文,绽放出初中语文独特的精神魅力,这也正是本文课题研究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2011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继翔.腾冲和顺地域文化资源在本地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9.

[3]魏晓斌.乡土文化的内涵及教学意义[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13.

[4]郭庆明.骆传安.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开展乡本语文教学[」].咸宁学院学报,2009.

致谢

北岭莽莽,西江汤汤。北岭山下,x院流芳。

曲江流饮,畅志亭廊;绿蔓红窗,碧瓦金梁。图书馆藏,书海翱翔;积学讲堂,崇鋈在旁。厚徳明治,步履匆忙;博学力行,熠熠堂皇。春有紫荆花路,夏有海容绿荫,秋有翰墨夜苑,冬有二田暖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厚德积学,学为师范,励志敦行,行为世表。

一思恩。幸得严师知遇,悉心教导,言传身教;斧正拙笔,晨昏暮晓。严师人如其名,宽严相济,文法并重;博古通今,旁征博引,闻之如春风化雨,耳舒腹饱。为学莫重于尊师,恩师循循以诱,谆谆而教,恩德未可胜计,无尽为报。

二悟道。闻道先后,术业专攻。学问如宇宙浩淼,四年所学尽育人之道,如今虽有寸得,然如沧海一粟,必将继承肇院之精神,再续辉煌。

三得友。幸遇友人同舍不吝赐教,同窗陪伴两旁,每逢难关,携手共航。一六中一,荟萃一堂;寒来暑往,桃李芬芳,407,笑语常常;有缘相聚,来日方长。

“xx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此去天各一方,只道珍重一场;唯愿师长顺遂安康,友朋前程无量;往事永不能忘,情谊地久天长。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运用 ——以《社戏》为例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乡土文化资源运用 ——以《社戏》为例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1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705.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5月16日
Next 2023年5月1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