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游仙诗的人性意义

纵观中国文学史,诗体的出现与发展为中国文学夯实了一根不可动摇的支柱,给中国的文化增添了一份璀璨的灵魂印记。直至今日,中国诗的文化享誉世界是建立在数千年不曾衰减的独特魅力,而说到诗的最高潮仍然要说古唐时期的盛世风采。诗,多情,魅变,高绝,奇丽

  李白介绍

  观二十四史之一的北宋《新唐书》所记录,其言明,李白乃是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那么依照这个传记,他和唐朝李家诸王就是同宗,更为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另言,说李白的祖上是当时的皇亲李建成或李元吉,由遭受灭族之祸而被迫搬至西域;不过这种说法少有佐证也就不被多数人肯定。而据《旧唐书》的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乃职任城尉。唐盛百年也渐转衰落,到了安史事件爆发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756年,李白匆仕之路一直是不受重用,才遇不良,心中无奈愤懑同时也感到世事艰难,便进入了永王李璘府中做幕客以期有朝之日能受以重用,才传百世。但是天运不在身,不久永王和肃宗之间便展开了抢夺帝位的战争,可惜永王兵败,之后他的xxx大厦崩塌,李白也遭遇牵连,被流放到夜郎就是现今的贵州之地。就是要他再无机会接触这xxx之贵,不过有幸的是途中遇赦就挥墨写下《早发白帝城》以诉他人生大半程的一个断点的感触。到了暮年,李白流浪游迹在我国的东南区域,投靠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但是令人可惜的是仅仅过了两年李白便病离人世,而在其他的传说中说李白是:“醉致疾亡”,意思是他饮酒过度引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旧唐书》)。还有的说他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而对于我个人而言李白这样的离世或许最好,去时无惧无忧只留得后世人万千说。李白的一生,想要入仕为官做一治世之能臣可惜机遇不足以至半生奔波,命运蹉跎。尽管他这一生都没有摸及真正的xxx之贵,可他却是中国文学史上无法被忽视的人物。尤其是他的诗,已然能成一家之作登临绝顶。他的浪漫,他的仙侠都是诗,即便是盛唐之世他亦称为诗仙。

  人生历程三部曲

  一般来说,我们分析一个人物的人生历程是从青年,中年,晚年的纵向时间上来研究人物所发生的事。但是作为个人观点,我觉得这里更多的应该有李白的情感曲线作为一个基点。而在我看来,李白的情感心路大致的分为逸,狂,醉,愤。

   (一),少年天生聪慧,青青出头露锋芒

  李白年少之时便是聪慧异常,有五岁阅百家,十五文武成的说法。事实上,不论是结合李白后来的成就还是史上说法其实都是能的看出李白的确天资过人。可以说不论是李白的文学创作还是性格志向都能从年少之时一窥三分。自幼博览群书,志趣广猎以及不错的家庭环境让李白小时有一个相对安逸的成长空间,而不断的游学生活以及日益增长的学识使得这位一生只为楚狂人的酒仙,诗仙有了星火的觉醒。
  1,门第之家异域生活
  李白出生于当时的西域地区,祖辈上算是一个游荡家族、常年的异域生活,自小就培养了他独特性格。家中殷实富贵给他先天的起步优势、从经济还是教育都有不落于人。青年之际又来到蜀地受到浓厚的道教思想渲染,慢慢的就确定了他人生志向与趣好。(《上安州裴长史书》、《感兴八首》)   
  2,志高才狂、悲欢变更、伴君名显、志愿未改   

  (二)中道仕途幻灭,再度启程问心路

  公元742到744也就是长安三年这一期间,李白已然接近半百可是从仕之路却是也早早告败,虽然仕途败落但是诗人在文学的创作上取得了不可忽视的巨大成就,在今日的安徽省马鞍山采石矶的太白楼有一副对联就是说的李白,其言曰:“荐汶阳再造唐家,并无尺土酬功, 只落得草石青山,供当日神仙笑傲;喜妃子能谗学士,不是七言招怨,怎脱去名缰利锁,让先生诗酒逍遥。”在京城的这三年,特别是当李白独自立身官场和皇帝与权贵派系之间的直接接触,让他对那个朝代下的真正的现实社会以及深藏于“开天盛世”后的那些腐朽而血腥阶层斗争的和宫廷黑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心中疼恨的同时也毅然拿起他的笔用诗歌对这个黑暗的社会进行的丝毫不掩的揭发和疼快有猛烈的抨击批判。因此李白这段期间的诗歌创作比先前时期更加有力度,更带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攻击性。
  自公元744李白出了长安游记四方到公元755年,他见识了越多的社会底层挣扎的人民生活和官道腐败现象,对于他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愈加的无情地揭露、讥讽和批判那个世道有了衰败腐朽气息的xxx统治和不停息的血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正如他所写的《远别离》、《古朗月行》、《古风》之三、之六、之十四、之三十四,以及《战城南》、《北风行》等就是对那个黑暗社会的痛恶与深恨;二是用笔下的诗寄托心中的愤慨和无奈、又表露了自己期往自由生活,功名随它去,清风拂袖不沾尘俗的情感思想,有《梁园吟》、《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都表达了诗人期待寻得理想、渴望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三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诗歌。

  (三),晚期的愤,慢慢的重拾自我

  在公元755年至762年这一期间,社会动乱不安,战争四起。经历了叛军作乱的时期,李白这个时候的作品更多的是反映安史之祸,叛军肆意毁坏和践踏作乱的社会现实以及表达了诗人对国对民的悲怀忧愁的思想,如《古风》第十九(西上莲花山)、《猛虎行》、《经乱后将避地郯中留别崔宣城》、《奔亡道中》等,其中有的也表露了他报国靖乱的壮志, 如《永王东巡歌》、《赠张相镐》、《南奔书怀》等,当然有的一些是他表现自己蒙冤遭贬的愤慨。
   李白的一生习惯了对月当明寻酒问仙的孤傲生活,不肯低头的他独自沉醉在美好幻想中,一直漂泊在那个追求理想的道路中。我不知道世上是否有仙,如果真的有,我相信这个浪漫无畏无惧的酒仙人会是这个世上接近仙的人。纵使李白在他每个人生阶段都因为有他那特别张扬的不惧的个性而遭受打击和挫折,可就是他这的不曾收敛的“逸”、“狂”、“愤”、“醉”一生交错未改,尽管命运蹉跎为曾有十分的如愿如心,但偏偏正是此番个性与遭遇让他的诗登临绝顶,让他像是一个活着的游走的人世间的游仙,不仅仅是诗更多的是他的人,诗里有了浪漫、有了无惧、有了天涯海角、有了众山海川、有了仙心、更有了生命。因为他从未怀疑自己,从未输掉自己。
  李白游仙诗的表现形式
  对于我而言,李白的一生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他没有委屈自己去做一个皇下臣,却是去做了一个人间仙。他没有去求权逐富,却是寻道问心,或许在有些时候,有些人真的是愿意朝闻道,夕死足矣!这一点,在李白的游仙诗里,追求一个真我,追求一个真道,追求一个至性何尝不是人生真正的意义。这个意义的主体就是人,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人的思想。
  自我观的游仙思想
  李白的游仙诗是真正具有人性仙性的,它里面的精神核心与表现方式,突破了魏晋南北时代那种孤独的求仙问道,祈福长生的单调的游仙题材和没有厚度的单纯的长生传说里那些虚幻浮华的内容。给游仙诗添加了许多人格思想和层次不同的仙神境界,有一种弥漫着的人性新意境,新内容,仙人变得也是会喜会悲、会哭会笑。把颇为单纯的游仙意象,结合自身遭遇,融入现实得到虚幻和真实之间的交错美感和实在意义。长河悠悠不绝,尽管岁月已过千,但往事未必成旧。直到现在李白的游仙诗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闪烁的那颗星。所以对李白的游仙诗的探究也是层出不绝,这或许就是李白游仙诗中所含有的独特魅力而至。而我们在看李白的游仙诗时或许看到的是自己或许看到的是一个随风飘然明月加身的仙。不要去管他出于何种的动机与意旨,在那个梦幻中的游仙里面只要能让我们有欲望,有冲动,有力量想去探索这无极天地的浩瀚,去追求自己梦想的地方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充满引力、魅力迷漫的非凡世界。若对于我们而言,我想有一个肯定就够了,肯定心中依旧是有信仰的。就像要自由,就要“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的遨游无度(《游泰山》其三);就像要自在,就时常来敲打自己的心“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不藏于心的悠然(《山中问答》);说神奇,便要大胆说那“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无端不知哪来的念想(《日出入行》);要说神秘,就会说“去影或不见,回风送天声”不能抓住的一瞬流光(《古风》其七);要气势,还得看“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山海间出没天生巨兽(《天台晓望》);说险峻,就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探探那山势雄伟间奇峰扣天的仙城(《梦游天姥吟留别》);道威力,就要“抚顶弄磐石,推车转天轮”(《上云乐》);问豪迈,就属“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的雄姿英发仙将(《元丹丘歌》);话深情,就是“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的情深意浓(《怀仙歌》);享神游,就是“永随长风去,天外恣飘扬”仙姿环动畅游宇内(《古风》其四十一);而说起享受,就当“一餐历万岁,何用还故乡”的极致乐怀在心中(《古风》其四十一);论长寿,则“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等等。这些诗里四方无极天地广,人似逍遥,仙境辉煌,仙物气象天成,仙人永驻天宫如真如幻,龙从云,凤相随,大鹏遨游。是真的仙宫吗?我想,是他一不小心喝醉了酒在人间晃晃悠悠,突然倒在路边就在梦里又造了一场与仙共饮月下酒。这是仙境也是人家。住在李白心里的仙家。属于他自我的仙!
  幻城意义的捆仙思想。
  在长安三年里,是一场梦的醒悟,李白的诗慢慢的从言华词美的浪漫转变为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对不平权贵势力压迫的反抗。当他高声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高人。”再度漫游已算是重拾自我,在那座皇城里经历的岁月,就像是生活在一个困得住仙人的凡间龙巢里。在这个龙巢里高贵辉煌是人间第一,皇帝看似仙皇、宫殿形似天宫,臣子宛若仙官。可惜偏偏是这样的仙宫,被权势者弄潮,人心不一,人声杂乱,这里缺乏真性,缺少艺术家,多的是谋权者。因此,李白这个时期其实是被困着的,像被捆住的仙。没有再尝到万千生活的滋润,就连艺术的创造都是一场压抑后的引爆。一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作《别东鲁诸公》。
  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为权贵排挤,被“赐金还山”,离
  开长安,到达东鲁(今山东南部),次年准备南游越中(今浙江一带)。此乃诗人行前向诸友表白心迹之作。诗借梦游形式,将神话传说、山水奇景与飘渺仙境杂糅铺叙,以极浪漫的笔法,将天姥山的高峻奇险、吴越胜景的朴朔迷离、福地洞天的仙气弥漫以及自己梦醒后的无限感慨一一表述得丰富多彩而惊心动魄,令人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体现出诗人热烈向往神仙世界与鄙视黑暗现实的深刻思想。全诗四言、五言、七言、九言交错杂用,腾挪跳跃,活泼灵动。中间铺陈仙境幻象,加之缀以“兮”字,与《楚辞·九歌》中的神仙景象与意境颇相仿佛,而又别具新奇意味。结尾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收束,突出诗人于梦游仙境醒来后鄙视权贵、追求神仙自由生活的人格尊严与坚定信念。由于在黑暗的现实中诗人“不得开心颜”,因此,就更激励诗人到梦幻的神仙世界中去追寻“开心颜”的人生境界。

  (三)跳脱的飞升游仙真观

  白游仙诗的梦幻特征是十分明显的。梦幻色彩增添了游仙诗轻盈缥缈、惝恍迷离的神仙世界的审美趣味,而神仙世界又加深了梦幻色彩神奇诡异的艺术功能。X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认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与《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这两首诗描绘了想象中的精神遨游,沿袭了《楚辞》的传统,不过在李白这里,遨游天空被理性化为做梦”。这就是李白独具魅力的梦幻游仙诗特色。他又说:“虽然李白在一些《古风》诗中讽刺求仙,光明绚丽的神仙对他仍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8]何以至此?宇文所安先生未加说明。其实,原因很简单,李白有时“讽刺求仙”,是因为在他30年的学道经历中,已深深认识到学道求仙的虚妄性。为何又有“诱惑力”呢?是因为在这个自己精心营构的梦幻神仙世界里,它可以暂时安顿诗人在现实社会中苦苦挣扎的疲惫不堪的心灵。在这个神仙世界里,他可以无拘无束地神游天地;他可以结交神仙、和气一团;他可以啸吟山水、友爱万物;他可以借题发挥、批判现实。总之,他可以在这个独特的“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的神仙世界里,痛痛快快、潇潇洒洒地逍遥游,做一回人世间真正的“谪仙人”。如此美好的神仙世界,不正是诗人梦寐以求而至美至善的精神家园吗?纵观李白在道教文化的影响下,从神仙道教的角度驾驭神仙题材来传达其思想感情,突破了六朝以来一味升登求仙而企慕长生的游仙题材与颇为单纯的游仙意象,吸收《楚辞》游仙的精神内核与表达形式,结合自身遭遇,融合现实时事,在浓烈的性情中涂抹上相当个性化的梦幻色彩。在诗人“仙”气弥漫的梦幻世界里,别具三种游仙文化形态,即:超凡之人、奇幻之境与至诚之情,同时又创造了以幻写仙、以梦写仙与以游写仙的三种抒写神游仙界的新异模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游仙面貌与深刻意境。在“六朝之后另创一番开天辟地的格局,其才力之大、想象力之丰,洵无愧‘诗仙’之名,而其广阔的堂庑,也为道教的神仙世界打造了一个人性化的空间,赋予游仙诗一个前所未有的著力方向,也为其承先启后,开创新机”,故而在中国游仙诗史上具有不朽里程碑式的诗学价值与审美意义。
李白游仙诗的人性意义
  自我肯定的思想观
  摘仙意识的生成
  “诗仙”既是对李白傲世独立、跌宕不羁独特的性格刻画,也是对李白豪放飘逸的创作风格的概括。 诗与仙的不分本身就说明着道教与李白文学创作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只谈道教信仰对李白诗歌创作的负面影响,而不提正面影响,至少是不全面的做法。 笔者认为,道教信仰(广义的,包括道家思想)与实践,对李白诗歌的正面影响。
  寻仙访道、遍游名山大川,外在地促成了李白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怀,这可以从李白自己写的诗中得到证明,“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连郭沫若也承认李白“游遍了当时大半个中国的名山,至少有一半目的是为了采药求仙”那么换一个角度去看, 不正是追求成仙的这种道教神仙信仰的内在动机才促成了那种遍游名山大川的外在步履吗?也正是在这种追求道教神仙信仰过程中的寻仙访道、游历山川,才触发了李白内心中沉睡着的对大自然的美好感情;那种内心的美好情感与眼下大自然的美、以及道教神仙传说的光环一结合, 就产生了他那流传千古吟咏大自然之神奇的不朽诗篇。
  梦与幻的情感交织
  道教神仙世界的无限与自由赋予了李白看轻人间世界的礼法与短暂,也赋予了他笑傲王公的恢宏气度在经历了与天子王公的亲自打交道失败后, 李白的道心弥坚,他从高天师受符正式成为道士就在这个时期。 李白是想建立功业,但他高洁的操行和傲岸的性格不容许自己向权贵折腰,因之不能容于世,只能在寄情山水和寻仙访道的道教理想中寻求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持。 这一点在李白著名的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得最为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学者多强调此为李白的消极避世,而忽略了此亦为李白以神仙理想世界抗衡批判现实世界的反抗精神。 笔者认为,与其说这是李白“藉以逃避政治现实的方式”,不如说是李白“藉以反抗政治现实的方式”更为准确。 尤其李白后期游仙诗的特点,渗入了政治上的失意和愤懑心情,使作品具有了更加气势奔放的反抗现实的意义。 如:游仙诗《古风》(十九),前半段写升入仙境、不纠缠世事的超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后半段写地上的生灵涂炭:“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贯缨。”仙界与人间的强烈对比,批判现实的精神溢于言外。 又如《古风》(三)前半段写秦始皇何等威风,后半段突然话锋一转,与蓬莱仙山的神仙相比,“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人间的富贵功业也不过如此。有学者认为,此“诗咏秦皇,意在明皇”[24]。 何来消极避世?“诗圣”杜甫也曾经以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刻画了李白以“仙”抗“帝”的傲岸风骨(杜甫《酒中八仙歌》)。 现代也有学者含蓄地道出了这一点:“总之,李白游仙诗(再强调一次:主要指后期作品)中仙山琼阁富有人间烟火气, 而真实的山光水色又使人感到游离恍惚、如入梦幻;仙人、仙女、仙禽、仙兽大都具有天真活泼的人情味,而诗人自己却又往往显得超逸绝尘、飘飘欲仙。 既有虚拟,又有写实,纵横变幻,交织出许许多多令人心清神爽的优美意境和呼之欲出的生动形象。 欣赏这样的作品确实能得到美的享受,并能从中体察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深刻不满和追求自由解放的热烈愿望。
  宗教信仰的“显圣”和无物不能的“仙化”
  道教神仙信仰内在地神化、提升了李白所看到的自然山水,赋予了自然山水本来所没有的道教“洞天福地”的仙灵之气和神奇瑰丽, 也孕育了他笔下诗篇的不朽因素李白“在追求生活理想过程中的寻仙访道、遍游名山大川,培养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的美陶冶了他,培养了他领略自然美的丰富的审美能力。 于是,才产生了他那些歌颂自然美的壮丽诗篇”[21] 。 学者罗宗强的这番论述,至少道出了被郭沫若所忽略、化约掉的李白求仙学道有益于其文学创作的另外一面。 不过,笔者认为罗氏的说法只说对了一半,他只强调了外部大自然的美陶冶了李白,而忽略了李白内在的道教信仰神化、升华、提升了自然山水的一面,正是这种神化和提升,使自然山水处处表现为道教神仙世界的“圣显”, 赋予了自然山水本来所没有的仙气和神奇瑰丽的一面。 李白多数游仙诗都以泰山、华山、黄山、庐山等名山为背景,这些名山大川和道教的洞天福地在李白笔下变成了神山仙水,在它们的瑰丽风光中映透出隐隐仙气。“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但为何这种仙灵之气只有在李白的山水诗中才表现得如此突出明显呢?这又不能离开李白内在的道教神仙信仰去解答。“由于诗人是以神仙身份来审视自然山水的,所以当他将这些景物摄入笔端时,就加以浪漫地涂抹,使之雄奇阔大、神秘莫测”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84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1月18日
Next 2020年11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