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恋父情结的概念
恋父情结最初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孩子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最先要在亲近的异性家长那里得到满足:女儿会对父亲产生爱恋,爱父嫌母(还有的单亲家庭,父亲如果和哪个女人亲近一些或者再婚,女儿就以极端的手段反抗,甚至自杀),叫作“恋父情结”。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一般源于3~6岁的时候没有得到正确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恋父情结”的要害,是可能阻碍长大后走近异性,走向婚恋。基于某种原因,即使走进婚恋,亦“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婚姻生涯。因为她仍在深深地依恋着父亲,无法实现把感情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丈夫身上。所谓“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二)恋父情结的产生原因
关于恋父情结产生的原因,心理学是这样论述的:获得力量和安全是一个弱小的自我发展成熟所必须的条件,但在中国这样传统的男孩女孩不同的教育模式下,小女孩的自主行为是不会受到鼓励的,使她到了成年期缺乏一种独立的自我力量。这样的女性在心理上必然退回到一种幼年期的崇拜权威的心态,以便获得力量和安全。这一心态会在恋爱时明显地表现出来,她们非常渴望崇拜,并且为了自身心理上的安全又非常希望取悦权威。
在以往的许多研究张爱玲的作品中,都认为张爱玲是有恋父情结的。这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和生活中都有所反应,尤其是张爱玲的《心经》,是最能反映张爱玲恋父情结的文学作品。而在生活中,张爱玲讨厌继母、择偶找比自己年长的男子,都是恋父情结的表现。与其他存在恋父情结的女子一样,张爱玲也是从孩提时代开始就有恋父情结的。家庭中母亲角色的缺失、与父亲相依为命的特殊经历以及张爱玲自身所有的敏感特质都是产生这种恋父情结的重要原因。
一、张爱玲恋父情结在作品和生活中的表现
(一)在作品中的表现
众所周知,张爱玲的优秀作品几乎都是前半生来完成的。后半生即使也有不少作品,但与前期相比质量就低得多了。她的很多生活经历被用到了作品中。像她曾被父亲关押的这个情节她就曾经写到作品当中。像她曾被父亲关押的这一情节她曾经写在她的作品当中,在《茉莉香片》中缺失父爱的聂传庆复杂阴郁的内心世界,对父爱求而不得的怨恨让人心惊。张爱玲借助聂传庆间接的表达了自己对父爱的渴求。
而在张爱玲作品中将这种恋父情结表现的最明显的作品,则是1943年7月发表的《心经》。在这部作品中张爱玲将自己的恋父情结进行了明晰的表达,是一次比较完整的宣泄。
《心经》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女孩子小寒爱上了自己的父亲,并且还通过一系列自以为是的表现来考验父亲,来诱惑父亲,希望做父亲的能够大胆的接受她的爱。但是当父亲的面对这种不伦之爱,只能选择逃避。在文中,小寒不仅时常诱惑父亲,并且以自己的青春美貌反衬母亲的年老色衰,时时讽刺讥笑母亲,这是恋父情结的典型特征。但父亲也恋慕像小寒一样大的女孩子,于是与小寒的同学——自称“人可尽夫”的段绫卿同居。我们可以料到小寒心中的绝望。最终自己走向毁灭。
其他的还有中篇小说《多少恨》。这篇小说是张爱玲在1947年完成电影《不了情》的剧本之后,又将其成改编而成小说的。这篇小说主要讲了家庭教师虞家茵和有妇之夫夏宗豫之间的爱情故事。在小说中,虞家茵几乎就是张爱玲本人的化身,他们两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是极为相似的。小说中,虞家茵也是父母离异,也是父亲又娶了继母。而且,与胡兰成一样,夏宗豫比虞家茵大了足足10岁之多。
男主人公比女主人公年龄大,这样的年龄差异是恋父情结的不自觉投射。这样的故事在《花凋》中也有所反映,男主人公章云藩也是比女主角郑川嫦大了七八岁。在《沉香屑第二炉香》里张爱玲又写了一个40岁的大学教授罗杰安白,他娶的是一个21岁的女孩子愫细。
从张爱玲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出对她的恋父情结的流露。不过,张爱玲对这种恋父情结是有所审视的,因为其在作品中的叙述和表达,都与恋父情结保持着距离。

(二)、在生活中的表现
1、博得父亲的赏识感觉很温暖
张爱玲的家庭是清朝的遗老,家境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末代名将,祖母李鞠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其父亲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为了科举读过书,但因为家庭的原因,免不了染上一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的生活习气。这也是张爱玲的母亲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张爱玲的母亲是接受过西式教育的时代女性,对丈夫的这些贵族的流里流气的做派是瞧不上眼的。母亲的离家出走,对于张爱玲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原本是一个完整的而家庭,而现在却缺失了一大半,在其心中是留下了阴影的。她感觉到自己的“被遗弃”,这在很多作品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描述。
母亲走了,只剩下张爱玲和父亲相依为命。而张爱玲的内心却渴望着家的温馨,家的温暖,她将所有的情感都投射到父亲身上。而这,也为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创造了机会。
在与父亲相依为命的时间当中,张爱玲逐渐发现,与父亲在一起,可以让他感受到母亲的是否存在对她而言并不重要。尤其是张爱玲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这也是她以后取得文学成就的重要原因),做父亲的也很喜欢这个女儿。
父亲的这些关爱让张爱玲感受到了温暖。对于一个残缺的家庭而言,没有什么比亲人的关爱更感觉到温暖。父亲的呵护和安慰的这些细节张爱玲一直到年老都记得非常清楚。对于张爱玲而言,懵懂的情感发展,并不明白父亲的爱和男人的爱有何区别。在以后的时间当中,张爱玲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显示出对父亲的依恋。做父亲的对这些情感却没有明确的感受,也未能加以及时阻止,使得张爱玲的这种情结越来越浓厚。这一切,在与继母的关系交恶当中完全释放了出来。
2、对继母的敌对情绪
恋父情结的核心就是“杀母嫁父”,在张爱玲身上同样表现的非常明显。母亲的离开,张爱玲将所有的情感都投射到了父亲的身上,但是现在父亲却要往家里领会另外一个女人!这是张爱玲所不容的。所以,对这个所谓的后妈,张爱玲有着天生的反感和抵触。恋父情结和恋爱的情感是一样的,就像《心经》中的小寒极力以自己的年轻貌美的青春气息诱惑父亲一样,是具有独占性、排他性的。对于张爱玲来说,这么多年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现在却突然有另外一个女人闯进了她的家,而且,这个女人要割裂她与父亲建立的这种亲密关系!这在张爱玲看来是绝对不能让步,绝对不能忍受的。这是恋父情结的重要表现。
也许有人会认为,以一个孩子的角度而言,在孩子的意识当中,父母亲是一体的,即便是母亲离家出走了,但是这个家仍然有母亲的位置,母亲终究会有一天回来。张爱玲也许是基于这个思路而讨厌继母的。但是,即便是一个孩子,以她与父亲建立的良好关系,在面对一个陌生的女人踏进家门的时候,她首先做的应该是与父亲沟通,而不是直接与继母发生冲突!
以张爱玲的父亲喜欢女儿,在他结婚的时候,一定会和张爱玲商量的,否则,做父亲的是不会贸然把这个妻子带回家的。十几年的相伴,还有比做父亲的更了解自己的女儿的吗?然而即便这样,张爱玲还是和继母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打了继母一个耳光!并且,甚至想把继母推下楼去摔死!
这样一个瘦弱的女孩子竟然对后母排斥到这种程度,以至于想把他杀了!我们理应挖掘到更深刻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让这个瘦弱的女孩子迸发出如此大的力量?
而一次吵架之后的后母与张爱玲之间险些发生的打斗是用一般解释所解释不了的。在我们的观念当中,对后母的厌弃是可以理解的,也算是人之常情,但是张爱玲何以夸张到如此的程度?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在她的心中,后母是抢走他父亲的人,尤其是后母向父亲告状,张爱玲被关起来更使得张爱玲认为,后母是造成她悲惨命运的源头。而这种思想的出现,就是因为后母抢走了父亲,让她没有了依靠。这是恋父情结的典型特征。
3、张爱玲的婚姻择偶:比自己年长的男子
恋父情结都是不可能达到完全实现的,这些女子们总要独立出来,总要有现实的婚姻生活。恋父情结美好也罢,伤痕累累也好,总是要回归现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才有现实的意义。有着恋父情结的女子在寻找配偶的过程中,一则对自己的爱情会主动争取,二则通常倾向于找较为年长的男子。因为只有这样,恋父情结才能平和地得到转移,进入到专属于自己的家庭婚姻生活当中。
张爱玲还是23岁的时候,她的恋人胡兰成38岁,在这段恋爱婚姻当中,张爱玲表现的非常主动,与其小说中《心经》里面的小寒主动诱惑父亲一样,她主动向胡兰成表示爱。这种大胆对于那个时代的女子来说,是有着相当大的阻力的。但这却也说明张爱玲的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
当张爱玲和胡兰成分开以后,离开香港到X去。在那里,她认识了赖雅。那个时候张爱玲是36岁,但是赖雅已经是60多岁了。爱上赖雅也是她主动,张爱玲是连夜冒雨坐了火车,赶到小镇上,向赖雅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从认识到结婚用了八个月,而张爱玲和赖雅从认识到结婚是半年,而在这两桩婚姻当中主动的都是张爱玲。这些都是恋父情结在张爱玲生活中的表现。
二、张爱玲恋父情结形成的原因
(一)与父亲相依为命以及复杂的家庭环境
前文说过,张爱玲的家庭是一个遗老式的家族,父亲难免会沾染一些游手好闲的作风。但在此之前,也还是受到了很强的家教的熏陶,学到了不少的四书五经。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八股文的那一套已经不适用了。张爱玲的母亲对丈夫这种生活习气很反感。所以在张爱玲4岁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了。
母亲的离家出走给张爱玲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她将所有的情感都投射到了父亲身上。同时,又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张爱玲深得父亲的喜欢。所以在这个简单的家庭里面,作为长女的张爱玲,很明白此时的处境,也明白和父亲在一起是真正的相依为命。在丧失了母亲之后,父亲就是她生命中的精神支柱。
但是后来,后母来了,一切都变了。后母起先也是为了讨好张爱玲,带了很多自己年轻时穿的衣服给张爱玲。但是张爱玲的孤傲的性格决定了她不可能接受这样的“馈赠”。恰恰相反,张爱玲以一种报复的心态,买了很多的衣服和化妆品,来装扮自己。其实,张爱玲是一个很物质的女性吗?不!张爱玲其实是借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一种对继母的报复心理。而这种宣泄是因为张爱玲不想因为后母的到来而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因为家庭和性格的原因,张爱玲对父亲投入了很多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在对父亲的独占上尤为明显。
(二)性格孤僻,情感的无处投射
在我们以往的研究当中,包括和她同时代的人,都认为孤傲是张爱玲主要的性格特点。这些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都有过不同程度的涉及。孤傲清高的张爱玲平时很少与人来往。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她生活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似乎与她笔下的喧哗城市格格不入,连外界都很少接触的她与异性的交往更是少之又少。恐怕父亲是她生活的全部情感寄托,虽然张爱玲在别人眼中是骄傲的,但只要是人就有脆弱的时候,更何况是一个缺乏父爱和母爱的女子。所以外表坚强孤傲的她,内心其实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怀,特别想找个人依靠,尤其是那种成熟稳重的中年男人。
幼年的诸多苦难,使张爱玲过早地看透了人世的悲欢离合,养成了坚强、孤高的秉性。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目标。”通过对她性格的分析,可以发现,张爱玲的性格由三种特质构成,即:敏感、早熟;沉静、孤僻;悲观、冷漠。这种性格影响了其创作风格“强烈的残酷”和“无奈的苍凉”。她性格的缺憾或者可以说是性格的完美,导致内心悲凉的她,对心中的父亲充满无限的依恋与崇拜。
(三)与“恋父情结”保持距离
张爱玲因为家庭背景和性格的原因,造成了自己的恋父情结。在她的文学作品当中也多有涉及。在其作品中,张爱玲的恋父情结都得到了表达,但是张爱玲也在不断地审视这种恋父情结的存在。在其专门讲恋父情结的小说《心经》中,作者通过小寒表达了自己对恋父情结的态度。虽然自己有着浓厚的恋父情结,但是难能可贵的是,张爱玲保持着冷静的态度。
小寒最后以失败告终,母亲催促她去外地,割裂这段情感。这也表明了张爱玲的态度:这种不伦情感,唯有割裂,才是唯一的出路。
结语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是在家庭环境中养成的。破碎的、不断遭变故的家庭环境是造成其恋父情结的温床。这一情结深刻影响了张爱玲的一生,无论是在其作品中还是在其人生选择中都有深刻的痕迹。其在作品中对这一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给中国文学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张爱玲评说》陈子善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2]《张爱玲私语录》张爱玲宋淇宋邝文美著,宋以朗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
[3]《倾城之恋·心经》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
[4]《流言·童言无忌》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
[5]梦的解析.弗洛伊德.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