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消费对物质消费的影响分析

消费是人类的行为方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心理消费在消费行为中的独特价值和对于物质消费的影响力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心理消费和物质消费行为表现形式的分析,立足于当前时代特点,探讨心理消费与物质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力,最终得出心理

  消费是人类生产行为的动力所在,也是目的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行为已经不简单的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而是更加注重自我内心的感受,希望能够在物质消费中获取更多的心理满足,这就使心理消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

  (一)什么是心理消费与物质消费

  心理消费的概念:以付出金钱或者代价为手段,以获得心理平衡为目的的消费。[章月娥.心理消费就在我们身边[J].祝您健康,2009,(3):10-11.]心理消费的存在方式有很多种。它既可以单独存在,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厂矿企业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这就是一种心理消费场所,也是比较单纯的心理消费形式。它也可以依附于物质消费存在,比如喜欢买名牌的人,通过购买名牌这样的物质消费行为,其实收获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就是同时享有了心理消费的效果。它还可以高于物质消费而存在。如很多热衷于做慈善的人,他们购置捐助物资,虽然是一种物质消费形式,但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灵的满足和道德的张扬。他们的终极目的是心理消费。
  物质消费的概念:物质消费是指为满足日常衣、食、住、行等有关生活物品和劳动资料方面的消费。物质消费的结果是使人们获得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和物质的享受。它在消费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消费品的实用性、质量状况、性价比等因素。

  (二)心理消费与物质消费的表现形式

  心理消费的表现形式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心理消费和精神因素、情感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时候无法通过有形的物质来衡量。心理消费的表现形式还有不予经济价值等量的特点。有过消费经历的人都知道,消费后心理的满足感和付出的金钱没有对等的关系。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一颗糖果的快乐和一个成年人购买一件奢侈品的快乐很难说清那个更强烈些。
  物质消费的表现形式具有外显性的特点。物质消费的表现形式形式往往是有形的。衣食住行需要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撑,物质消费就是获取这些物质的过程。同时,物质消费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可以用价值或者价格来衡量的。例如同样是吃饭,买一颗白菜自己炒了的消费肯定与在酒店里吃鱼翅不是同一个层次的

  (三)研究心理消费对物质消费影响的时代意义

  首先,在于对生产趋势的引导。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调查,1996年以来,我国产品质量合格率一直在74%至79.9%之间徘徊,最低的只有25%。在2000年全国消费者投诉统计中,质量问题居首位占64.6%。[谭顺,栾会涛.当前对我国消费不足问题的若干认识误区[J].经济纵横,2012,(4):54-58.)]量问题一方面会影响人们的购买信心,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扰乱了人们购买的心理满足感和平衡感。一件物品如果存在质量问题,即便是降价或者后期赔付,已经破坏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难免会导致影响后续购买的积极性。因此,各生产企业要从关注用户心理消费和物质消费两方面入手强化产品质量管理,不将质量作为简单的物质消费结果,而是作为正确引得心理消费的预期的抓手。
  其次,在于对消费趋势的引导。由于人们消费实物时,其消费能力相对于心理和生理来讲,毕竟是“有限”的,虽然欲望是无限的。[谢有才,非物质消费下的消费函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7):90-91]消费的快感和满足感更多的可以来自心理消费,这就引导人们逐步从物质的层面关注心理的层面,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对物欲的过度追求已经成为时代病,注重心理消费有助于培养人们更加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关注心灵的宁静。

  二、心理消费与物质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心理消费之于物质消费既有独立性又有依存性

  前面我们对二者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探讨。心理消费之于物质消费既独立有依存的关系在信息社会更加明显。首先,时代的发展给独立的心理消费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例如网络游戏消费,就是一种独立于物质消费的普遍消费形式。其次,物质消费往往伴随着心理消费。消费决不能单单理解为对于使用价值、实物用途的消费,而应主要看作是对记号的消费,是对商品在新的漂浮不定的能指领域的价值归属与认同。并且最终以购买作为载体来实现的行为。[郭融融,消费文化与品牌[J].上海商业,2011,(4):34-25]这里就会有一个心理消费蕴含在物质消费之中的内涵在里面。在具体消费实践中,很多时候心理消费是以物质消费为载体的。

  (二)心理消费与物质消费二者交融共生相互促进

  产品只有把握消费者的心理,迎合消费者的喜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激发和引导消费者的情感,才能够在激烈的商战中脱颖而出,稳操胜券。[郭新生,高英.浅谈产品"个性化"设计与求异心理消费[J].才智,2011,(9):182]把握了心理消费对于物质消费依赖可以更好的刺激物质消费。这就是很多商家善于迎合顾客内心期许的内在原因。还有时候基于“需要”和基于“喜欢”的消费结果截然不同,往往是后者更能带动物质消费。例如一个人他如果在口渴的时候,如果面前摆放着可乐、开水以及啤酒的物质,如果仅仅因为需要,那么这三种的被选几率就是三分之一,但是如果从“喜欢”的角度出发,那么如果喜欢可乐,则其选择的几率就可能是百分之百。所以,心理消费与物质消费在很多时候是交融共生相互促进的。反之,如果心理消费的预期没有被满足,即便是购买了性价比比较高的物质,有时候反倒会滋生后悔等负面心理消费结果,降低心理消费满足感。
心理消费对物质消费的影响分析

  三、心理消费对于物质消费的影响分析以及应用价值

  (一)心理消费之于物质消费的正向作用

  心理消费潜在着思想意识的因素在里面。因此,人们往往更加容易在自己认为比较简单或者便于操作的区域中进行消费。X学者研究发现,在每1000美元的投资中,第一天交易的10支最具流畅性名字的股票要比lO支最不具有流畅性名字的股票多盈利100美元,在一年内多盈利300美元。[6 Alter A L,Oppenheimer D M.Predicting short—termstock fluctuations by using processing fluency[C].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2006,103:9369—9372.]6因为有心理消费的介入,物质消费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超越物质本身而存在。例如,如果对用户进行充分的心理干预和引导,即便是相对同样的物品,消费的效果也会不一样。有学者作过实验,将实验人群分为两组面对同一物品,一组是鼓励他们去买,一组是防止他们去买,结果前者的消费意识和行为远远高于后者。

  (二)心理消费之于物质消费的负面作用

  心理消费的需求对于物质消费的负面作用表现在一是它有规范作用。只要充分体察和理解居民的心理消费并采用相应的措施手段,就可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发展,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逐步迈向科学化和合理化的轨道。[张彤.王晓东.心理消费与消费心理[J].科技发展与改革,2009,(6):35-35.]现代社会,无论物质资源多么丰富,选择范围多么广泛,心理消费因素确实始终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任何一项物质消费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伴随着心理消费的因素。心理消费的需求可以抑制过度的物质消费行为。二是他有矫正作用。研究人类消费行为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早年就指出,物质消费不仅是为了满足基本需要,而且也暗示了人们的信仰、态度和社会认同。[周详,曾晖.从实物消费到概念消费——消费行为的新形态及研究进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6):69-74.)]物质消费的过度追求难免会导致社会风气想着浮夸、攀比方面发展,如果注重心理消费,强调心理消费效应,把握物质消费的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物质消费的理性回归。

  (三)心理消费与物质消费共同构筑起人类健康的消费行为

  一般来说,人类的消费行为的结构层级是从衣食住行向健康娱乐方向发展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吻合的。但是这并不是说心理消费行为和物质消费行为的联系是线性的。恰恰相反,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正是二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才构成了人类消费行为的健康发展。当科技发展使人类基本需要满足变得更简便的时候,人们的消费更多地倾向于另一种心理消费方式的满足[杨光.心理学视野下另一种消费方式:概念消费[J].学理论,2011,(34)]。有了物质消费的基础,心理消费不仅同步产生,而且更加有了独立的价值表现。基于以上认识,许多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心理消费能够改变人们的物质消费,是否可以找到一些方法,让人们更多地满足心理消费,从而避免不健康的物质消费。[杜伟宇.心理消费对物质消费的影响探讨——来自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新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5):122-125.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1.05.027.)]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心理消费得到了高度重视。据2010年《中国人消费热点大调查》显示,饮食、住房、服装成为当年中国城市居民的三大消费热点,其中近八成人认为饮食消费支出最高,其次是住房,仅有百分二十的人表示自己娱乐休闲的支指出最高。健康的消费行为是心理消费和物质消费协调发展形成的,恰当的把握二者的比例,不仅以后助于构筑人们健康的消费模式,而且能够使人们在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是心理上、精神上也得到充分的满足。
  小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心理消费升级成为一种趋势和可能。这种趋势正是沿着由物质消费的满足向着注重心理消费的满足方向发展。本文通过对于心理消费对于物质消费的影响力分析,发现心理消费对物质消费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最后得出人类的健康消费行为需要二者的协调发展,这不仅是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更是人们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章月娥.心理消费就在我们身边[J].祝您健康,2009,(3):10-11
  谭顺,栾会涛.当前对我国消费不足问题的若干认识误区[J].经济纵横,2012,(4):54-58
  谢有才,非物质消费下的消费函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7):90-91
  郭融融,消费文化与品牌[J].上海商业,2011,(4):34-25
  郭新生,高英.浅谈产品"个性化"设计与求异心理消费[J].才智,2011,(9):182.
  6 Alter A L,Oppenheimer D M.Predicting short—termstock fluctuations by using processing fluency[C].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2006,103:9369—9372.
  张彤.王晓东.心理消费与消费心理[J].科技发展与改革,2009,(6):35-35
  周详,曾晖.从实物消费到概念消费——消费行为的新形态及研究进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6):69-74
  杨光.心理学视野下另一种消费方式:概念消费[J].学理论,2011,(34)
  杜伟宇.心理消费对物质消费的影响探讨——来自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新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5):122-125.DOI:10.3969/j.issn.1007-5097.2011.05.02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757.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月18日
Next 2021年1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