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应用前景等;
1.1研究目的:
通过应用大学生综合性个体内差异体质健康评价法,评价学生个体内体质健康水平变化情况,促进大学生关注个体本身体质健康水平变化,改良体质健康测试的传统评价方法,提高锻炼意识,并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1.2研究意义:
综合性个体差异评价法可以让自身运动素质具有优势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和体质水准,从而让该类学生具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因为这种方法是按学生自身运动素质的高低进行纵向评价的,同时,这种方法避免了体弱学生在体质上的消极情绪,让他们在体验到自身进步的同时,感受到人性化评价带来的锻炼动机和自信心
1.3应用前景
长期以来,以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为核心的大学生体质评价之所以成为我国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主要方法,是由于体质测试工作没有充分的关注到大学生的个体内差异,事实上统一终结性标准模式虽经过实际考究,但不同学生体质基础不同,因此该标准并不尽善尽美。通过这个研究可以完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可以让学生自己注意到自己的健康差异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让学生爱上锻炼,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
2.研究的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2.1研究的内容:南京城市学院体能测试是否能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反映出的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是否完善。是否需要完善学校现有的以测试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的模式。
2.2当前南京城市学院学生体质总体质量基本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与国家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大一新生体能测试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反映出的体质在良好以下。这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锻炼情况。深入了解当前的体质测试模式是否需要完善,是否可以真实的反应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是否可以通过此模式来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而不是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从而消极锻炼。我们应该关注学生体质的个体内差异,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体质,激励他们更好的参与锻炼。

2.3.南京城市学院大一学生体能测试情况
我们通过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将大一新生的个体健康体质的数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体重,周锻炼次数,喜爱的运动)以及对单一个体体质的评价方式的意见与建议等数据进行分析与比对。调查发现,填写该问卷的学生75%,为女生,在女生中80%以上女生平时不愿或较少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体育锻炼。该校体能测试主要以50米和800米跑为核心且只以体能测试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导致大多数女生体能测试成绩不合格。剩下的男生中,43%的男生由于自身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惯原因导致在以体能测试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的模式中成绩不尽人意。
2.4根据调查组调研发现,该校体能测试反映出的学生个体素质较差。其主要原因是该校以体能测试成绩为单一的评价标准所反映出的学生体质情况不完善。该评价模式所反映出的学生体质较为准确,但却不利于学生日常的体质锻炼,部分不及格的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让及格的学生产生倦怠情绪,学生锻炼较少,学生体质健康下降。从而对体育锻炼产生一些消极想法,造成恶性循环。
2.5.如何完善以体能测试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的模式并提高学生个体体质
结合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分析,要想在本质上提高学生的体质,必须要让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而创立新的体能测试评价模式则是最好的途径。在与校方多次沟通与研究决定:在测试成绩的标准上增加平时体育锻炼的态度分以及第二次测试成绩的提高分,用综合性的评定方式来衡量他们的个体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校方通过校体育部开会充分讨论,在体能测试及体育课上制定了一套以基础分+发展分+态度分的综合性评价标准的模式。
2.6.建立以基础分+发展分+态度分的综合性体质健康评价模式
2.6.1基础分
众所周知,学生体质各有不同,有的学生甚至无需努力即可轻松达标,而有的学生很是努力甚至每天参与锻炼却依然无法达标。体质健康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意愿,而统一的标准则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基于此,课题组认为有必要对学生体质进行基础测试,即了解学生的原始体质,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评分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内差异。以50米为例,在开学后第一周体育课便进行测定并进行记录,以该成绩为参考,在后期的体质测试中进行比较。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学生在进行初次测试时消极应付,可以通过学生体质数据库了解学生中学时期的体测数据,并进行对比。对于弄虚作假,故意拉低基础体测成绩的学生应当予以警告。
2.6.2发展分
发展分是学生体质个体内差异标准构建的关键。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评”。我们为基础分不及格、提高有困难的学生增设了发展分,用基础分来评价他们的测试成绩。在测定学生基础体质后,通过鼓励与课上课外体育活动干预学生的锻炼,努力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直至进行全校范围内的体质测试。如果在体质测试中成绩有较大幅度提升则发展分较高。以50米为例,我们规定:在基础分基础上每提高0.1秒给该项成绩加5分,满分为100分。以女生A同学为例,A在第一次的体能测试中50m成绩为10.7s,对应的成绩是40分,在学期结束的测试中的成绩是10.5s,对应的成绩是50分,在发展分的基础上提高了0.2s,则对应加分10分,最后的成绩为60分。这样,即使有学生通过努力未能达标,但如果比基础分有所提高则任然可以及格,从而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2.6.3态度分
态度分是评价学生平时参与锻炼的表现分,主要由任课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主要考量学生体育课上表现。对于那些课上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则可以得到相应的高分,反之则分数较低。态度分为所有体测成绩的5%,以某学生综合体测成绩得分为55分为例,如果该学生素质较弱,然而课上表现较好,无旷课、迟到、早退,以及能够按时按量,努力进取完成老师布置的课上体能练习。则可以给予5分的表现加分。态度分是一种激励措施,是给予认真练习,态度端正同学的一种肯定。
2.7.实施综合性评价模式的结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调研与试验,在期末的第二次体能测试中,综合性评价模式所反映出的学生个体体质较第一次有明显提高,以女生为例,优秀学生比例提高5%,不及格的学生人数由原来的20%降低到5%。由下图可见,此综合性评价模式对于激励学生锻炼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个体健康体质有显著效果。
3.综合性体质健康评价模式的意义
评价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当前出现了很多学生想方设法投机取巧应付体质测试,事实上体质测试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激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现行的体质标准测试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极大的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得部分学生疲于应付。而建立合理的体质考核方法,关注学生自身,运用人性化的综合评价模式,不仅能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可以让自身运动素质具有优势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和体质水准,从而让该类学生具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因为这种方法是按学生自身运动素质的高低进行纵向评价的,同时,这种方法避免了体弱学生在体质上的消极情绪,让他们在体验到自身进步的同时,感受到人性化评价带来的锻炼动机和自信心。学生的发展是具有差异性的们真正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这应该是评价的最终意义。
4.综合评价标准评价法注意事项
4.1被评价者容易自我满足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运用于体质测试存在特殊性,因为体育锻炼尤其是某些项目例如长跑存在短时间较大幅度提升的可能。这就容易让部分学生养成自满的情绪,而这就是脱离客观标准的不足,因此,我们关注个体差异的同时,也应该参考标准。
4.2评价任务繁重
由于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体质基础,在采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法的时候要求体育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既要有总体把握,也要有个别对待,正所谓因材施教。这就需要教师要花时间了解学生,在课中多进行过程性评价,多鼓励学生,并获得每个学生的最新情况。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记录的习惯,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登记,从而结合上课情况区别对待。
5.总结与建议
5.1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到城市学院的学生在体能测试成绩所放映出的个体素质有较大差异,从学生个体角度出发摒弃了只以学生最终测试成绩为唯一评价对象的传统方法,关注学生在两次或多次体质健康测试中的变化情况。
5.2对学生的个体内变化进行科学评价。课题同时创新性地在体质健康测试评价中设立基础分和发展分,兼顾学生基础体质水平和发展水平。让学生能够有兴趣的,有目的地参加到学校的体育锻炼中来。让原来测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信心,通过自己锻炼,加强个体健康素质。
5.3本研究创新的设立了态度分,个体素质的评定首先取决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这种新的模式对部分个体素质较好却懈怠锻炼和部分个体素质较差但希望通过锻炼提高的学生起到了积极地监督和鼓励作用。
5.4综合性评价模型完善了目前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通过在该校进行一个学期的实验来看,这种综合性的评定标准大大提高了该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来提高个体健康素质,同时也提高了每个学生的素质水平。因此,该方案在该院体育工作中有中大的实践意义,同时可以推广到其他学校,前景良好。建议:在该方法实施的过程中应该以国家标准为主要参考依据,以防学生出现自满情绪;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增加体能练习,并注重方法。
6.推广及发展
在本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种综合性的评定标准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及支持。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可见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来说,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增强尤为重要。我校决定继续深化这种对学生提高个体素质的综合性评定模式,在每个学生的成绩上增加一项综合素质拓展分,不仅是在体育领域上也将其推广到团体活动及学生的毕业考察科目上,让原有的的单一性成绩评价标准模式变成多样的综合素质拓展模式,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以外的其他活动中来,为每位在校学生提供综合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也方便同学发展自我,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更好的融入到团体生活中去,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时也给这段大学生活留下多姿多彩的回忆。
7.研究的方法思路及当前收集的文献
7.1研究方法
7.1.1访谈法
课题组通过体育课上与课外,以及学生体质测试期间采用结构式与非结构式访谈法对学生进行分组与个别访谈。其中主要对体质较差学生和体质较好学生进行重点访谈。访谈后对资料进行整理与思考,以供研究参考。
7.1.2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对该校现有的体能测试标准进行研究。对中国知网以“个体内差异”和“学生体质”为主题进行了模糊检索,通过校图书馆对涉及到该研究的体育学、健康学、教育学、文化学、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论文进行了资料调研。
7.1.3逻辑分析法
在获得充足资料的基础上,构建学生体质个体内差异评价标准并进行相应的解释,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对我国大学生体质提升提出建议。
7.1.4.问卷调查法
根据社会学和问卷设计的原理设计“南京城市学院大一新生体育锻炼意向”问卷,问卷涉及对大学生体育课及体能测试成绩评定标准方面的问题。问卷效度运用专家检验法,先后请了我院5位具有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检验,专家认为该问卷对问题的研究是有效的。同时,采纳了专家对问卷的修改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形成最终问卷。
发放问卷采用现场调查和委托调查两种方式。发放问卷时间为2016年10,11月两个月。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82份,收回率为96.7%;去除无效问卷10份,有效问卷为572份,有效率95.3%。
参考文献:
[1]龚大利.中日两国大学生现行体质健康标准及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22-1224.
[2]潘晟等.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评价指标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5):73-76.
[3]贾齐.论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对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制约——以个体内差异评价为中心[J].体育与科学,2013,34(5):31-33.
[4]路凤萍.大学生体质健康、客观评价的一致性与自我健康行为管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39-64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