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拓展和延伸

【摘要】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拓展与延伸,主要就是从对于贸易的促进作用和改善作用方面作为切入点详谈。文章首先介绍当前我国的贸易形势,其次介绍当前国内外对于FDI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研究理论。再分别介绍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发展概况,方便下文前者对后者的作用进行分析。

文章的核心主要是探究FDI对于贸易商品结构的改善,以及FDI对于贸易方式的影响。最后得出的结论是FDI改善了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二是影响了我国的贸易方式,从而促进了贸易竞争力,扩大了贸易的规模。本文在最后也针对我国如何利用好外资提供相关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国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发展概况;贸易结构;贸易方式

1 前言

随着世界贸易和投资的发展,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大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由于各种要素在更广泛的领域流动,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局面。它们都是随着以国家成为社会形态的主体而出现,其中国际贸易表现为商品的交换,外商直接投资表现为跨国公司的投资,也就是生产要素的流动,而两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促进了经济全球的一体化。目前各大FDI的理论,大体上解释的是跨国公司投资行为的动机以及机制。而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方面,从不同的研究方向看,可分为对贸易结构的影响以及贸易方式的影响。而从效果方面,可分为替代、互补、跨期性替代三大类。总而言之,对于FDI的研究是当下经济理论比较前沿和热门的一个方向。

而在我国的发展经济历史中,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外商投资,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进出口贸易排名上,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世界30几位上升到2020年的世界第1位。贸易规模也增加了数十倍,而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和资金的的吸收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成为第一大发展中国家东道国。所以由此可见,这些迅速增加的外商直接投资必定影响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并且极大改善我国进出口产品的结构以及提高生产技术,从而能够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了贸易规模以及贸易竞争力,所以将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拓展及延伸进行系统分析,采用理论阐述以及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的方向是FDI对贸易结构以及对贸易方式的拓展和延伸.

2FDI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2.1 FDI与国际贸易三大相互影响理论

上世纪到现在,FDI与国际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替代,互补和补偿投资三大理论,分别也对应三个时期。而其中替代理论是195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蒙代尔所提出的,指的是FDI与国际贸易主要是直接和间接调整不同国家的资源分配,其中一个通过商品实现价格均等化,另一个通过生产要素实现要素均等化,如果贸易障碍增加,比如关税壁垒等,会使得国际贸易减少,从而促进了国际投资增加,此时产生了替代效应。

互补理论是由马库森教授与日本学者小岛清教授一起研究得出的,指出在一种情况下,也就是非关税等壁垒而导致资本流动进入出口部门的,那么投资与贸易两者之间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此时国际投资往往会扩大对外贸易规模,促进两国商品的贸易额。

投资补偿理论是由巴格沃蒂等学者提出的,它描述的是投资与贸易存在跨期替代的关系,就是在第一段时间的投资上看,外资投资利益并没有达到最大化,甚至有的外资企业的投资还存在着损失,但是由于之前对东道国进行了投资,存合作关系,因此很有可能会使东道国在下一个阶段没不会采取贸易保护。使得下一期实现价值最大化,从而形成相互替代关系.

2.2 FDI对国际贸易结构影响研究现状

联合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发表的有关报告指出,外商投资企业对于东道国贸易的影响作用较大,其作用在于对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以及第二产业相关产品方面的贸易出口额做出贡献,而且改善了其所在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结构。

对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许多学者从技术外溢的角度进行分析,有的学者从信息方面做一定研究,比如Hanson和Harrison。他们认为外资企业能够传播外国市场和技术信息。给当地企业提供便利,利用这些渠道进行货物的分销,从而能够提供改善和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出口前景。而很多产业经济学家则是从公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案例,侧重分析技术适用性,即不同国家采取的投资方式导致技术的模式不同,而不同模式的技术对于东道国的影响也不同,另外,还有其他学者比如波斯纳等人,普遍认为生产技术的差距是由发达国际的技术创新所导致,而技术溢出,使得这种差距不断减少,从而促进东道国技术和产业,进而促进贸易结构。

我国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分别有戴金平、裴长洪、江小涓、王新奎、岳昌等专业学者,对于这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发表过了相关论文。比如戴金平教授认为FDI主要改变东道国比较优势而促进了其贸易竞争力,而裴长洪教授则认为FDI是促进了某些中国产品的出口进而增强了我国某些行业竞争力。江小涓教授则认为FDI对于高新技术的促进优化了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为此她还进行过研究,定量分析FDI与中国出口竞争力关系,以及FDI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王新奎则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具有内在统一性,高阶国家比如发达国家的资本转移到低阶发展中国家,进而改变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和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FDI与当地资本的结合,将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业纳入其全球范围内的垂直和水平分工网络,,进而提高其生产高附加值产业机会从而优化了出口结构。岳昌君则认为FDI是技术相关的特殊资本。为了研究FDI变化与产出变化率之间的关系,他使用了三种弹性模量来表现。并使用跨国企业数据分析FDI与商品贸易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的FDI可以对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3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3.1 国际贸易理论

3.1.1要素禀赋

要素禀赋指当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时,应该出口在国内的那些较为廉价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在国内相对比较稀缺要素但是国外又相对比价便宜的要素所生产的产品,简而言之在发展中国家中,应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发达国家,应多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因为前者属于劳动力丰富但资本稀缺的国家,后者恰恰相反。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研究中模型,他假定不同国家有各自的要素禀赋,以及不同的生产技术系数,会导致每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同,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及其结构。简而言之在发展中国家中,劳动报酬相对便宜,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相对低廉,而在发达国家恰恰相反,因此造成了不同要素禀赋条件的国家之间比较成本的差异。通过要素禀赋理论来解释贸易结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各国比较成本差异决定最终分工生产并出口某一种类商品,而在全球范围内,要素比率决定了不同国家的比较成本差异,进而导致工资利率比例差异,最终决定着该国家的国际分工的阶梯,以及贸易结构形式及其特征。其次,由于比较成本差异决定了国际贸易结构形式,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判断一国的贸易结构是否合理。第三,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结构也会发生变化,随着技术进步和要素的不断积累会导致要素禀赋比率的不断提高。比如上世纪的日本,这种变化导致了国际分工阶梯上的位置逐渐提高,贸易结构也不断优化和提升。

3.1.2 技术差距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生产技术与成本有一定的差别,导致了每个国家的生产函数不同,以及各类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存在差异,这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而该理论同时又假定直接投资是静态的,即不考虑技术提升的情况,从而认为不同生产函数格局将保持不变。但是实际上技术是不断改进的,因为先进的技术意味着,相同的成本与投入生产制造的产品数量更多,效果等同于生产技术条件不变下增加了要素的供给。因此很多国家通过技术改进,提高要素的生产效率。所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技术差距决定各国的比较优势。而比较成本优势导致不同国家之间贸易及其贸易结构不同。

李嘉图模型阐述了不同单位生产成本决定了某一个产品的生产国,他的分析是基于两种商品生产上的比较成本的差异、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来说明两国之间贸易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合作,双方都可以得到利益。上述的两国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型,都有比较简明扼要的观点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但是随着国际贸易复杂程度的加深,在对于多种商品的贸易以及所决定的各国贸易结构变化,比较难做出合理的解释。

3.2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3.2.1产品周期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授弗农教授所提出的,他通过对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各个过程,进而阐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生机制。而所谓的产品生命周期,指的是一个营销过程,即产品从开发,发展直到淘汰等各个阶段,而不是指产品本身的新旧周期。不同周期阶段的产品有着不同的特点,而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也需要在产品不同周期采取不同的投资策略,其中就包括跨国投资。弗农的这个理论主也是大致基于以下假定:不同收入所导致消费偏好不同、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着沟通成本、生产技术和营销是有周期性和规律性的。所以他的理论主要内容为:

首先,在产品创新阶段,产品的创新方向会受到市场的消费的引导,根据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消费的偏好和产品的选择会由于收入不同而不同。弗农所研究的是X市场,X市场对于产品的创新引导是偏向于要求企业研制低劳动且满足高收入消费偏好的产品,即高档消费品或者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就可以发挥X的比较优势。而在这个阶段中,企业会将国内选为生产地点,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新产品刚投入市场,需要根据市场信息反馈及时改进以便适应消费者需求,也需要与工厂沟通对于加工工艺和规格做出一定的调整,而上述假设企业的沟通协整成本随着地理位置的增加而增加,所以企业需要选择国内市场,与顾客,原材料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并且掌握市场形势。

其次,在产品成熟阶段。此阶段的特点主要是:1、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幅度增加,很多设计的样式趋于稳定,生产工艺不用进行较大的改变节约了成本从而使得企业更愿意进行中远期的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以及争取规模经济。2、需求价格弹性增加,价格弹性即数量相对于价格变动而变动,此阶段消费者对于产品价格的敏感度上升,所以企业需要重视价格因素,需要降低生产成本,开始参与价格竞争。3、国内的市场需求开始逐渐饱和,企业开始把投资目光转向别的国家,并通过转移生产到别国,来降低成本扩大规模以便通过规模经济实现利润最大化,4、原来通过进口贸易此产品的国家,由于对新产品的了解逐步加深,所以导致该国对于此产品的仿劣违冒产品增加,甚至由于关税壁垒,导致X该产品的生产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5、外国劳动力成本较低。所以以上因素导致X就开始向其他国家直接投资取代原先的国内生产再出口,以维护甚至扩大该产品在别的国家占有的市场份额,产生的FDI。

最后在产品生产的标准化阶段,这个阶段产品技术优势逐渐被扩散透明,技术和工艺规格也都趋向于标准化,所以变成成本和价格的竞争。因此企业需要调整产品生产区位节约成本,跨国投资建厂生产继续参与竞争。弗农认为,在这一阶段里,那些需要大量劳动力要素的产品可能以FDI的形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大批量生产,最后再返销回到本国或者其他国家市场,也就加工贸易的方式。

产品周期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地方在于能够将企业的拥有优势视为变化的,随着产品生产周期而变化的动态过程,也补充了那个年代FDI理论动态分析上的空白。

3.2.2小岛清理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小岛清的投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直接投资对于国际贸易是起到促进以及互补的作用的。而对于FDI产生机制,它的观点如下:

第一国对外直接投资首先是从本国已经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向外转移,假设有两个国家,要素禀赋不同导致比较优势不同,其中一国技术落后但是自然资源与劳动力比较充裕,所以在这个国家劳动密集型是优势产业,对应的资本密集型是弱势产业。而另外一个国家恰恰相反。那么,第一个国家应该将其弱势产业资本密集型转移到外国去,同理第二个国家应该将其弱势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别国,由此,两国可获得如下利益:

第二个国家将优势的技术资金直接投入到第一个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通过与该国丰富的劳动力要素结合,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利润率。而且从第二个国家的家度来看,第一国家的比较劣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将成为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这种投资可以使第一国比较优势得到利用,第一国的劣势产业也可以得到发展机会,两个国家在投资利润率方面均得到提升,双方都能分享到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利益。此即小岛清所说的“比较成本优势与比较利润率相对应”的原理。

4 我国利用外资的历史以及特征

4.1我国利用外资概况

4.1.1利用外资初期(1979~1991年)

对于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我国一向是重视的,XXX对此曾做过很多论述,但由于诸多原因并未能够实行。xx为核心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力支持了对利用外资改善经济发展的方案。1979年10月,在省、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XXxx的座谈会上他指出,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如何利用外资,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不利用它将是一个遗憾。”

在此背景下,又陆续出台很多法律,比如1979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及随后的《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措施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外商投资的环境,吸引了外商投资,在开放地区上,又批准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对于外商投资这一项又指出:“通过与我国企业进行合资经营、合作经营方式来吸收和利用外资,进而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内容进行补充。”1986年10月又颁发《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以及有关实施条例和细则。在规模上,这一个阶段我国合计利用FDI 233.5亿美元,每年的增长速度也相对缓慢。

4.1.2利用外资的深入发展时期(1992~2001年)

此阶段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积极进展。1992年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xx发表《南方谈话》。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时期,进一步开放特区,1993年11月,XXX十一三还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应该改善投资环境和管理措施,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和国内市场。所以在这一个阶段中,由于一系列政策的制定,投资环境相对稳定。与此同时中国明确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总体政策,这大大增加了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信心,从而导致外国投资额的急剧上升。

在一系列政策的指导下。外国投资总额从1991年的119.77亿美元急剧增加到1992年的581.24亿美元。1993年,中国实际的外国投资额是1992年的两倍多,进一步增加到1114.36亿美元。此后,中国外商投资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外商纷纷在我国进行投资,使得我国FDI占发展中国家总数比重迅速增加,由22.1%上升为38.8%。而后经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每年吸收FDI也都超过400亿美元。即是在亚洲金融危机阶段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影响,FDI增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但整体处于上升趋势。

4.1.3利用外资的新阶段(2002年-至今)

我国在2001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以在这个阶段中,为了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义务,又有很多相关政策推出,比如新修订的《关于引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引导产业目录》以及03年的《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07年在2004《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了修改,扩大开放领域特别是鼓励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并且限制“两个高和一个资本”(即高污染、高能源消耗和资源)的产品。同时,积极促进贸易平衡和区域协调发展,不再将“仅限于中西部地区”列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在外资并购方面,我国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逐步完善外资并购政策,比如2002的《关于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向外商转让的通知》《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放开了原来对于跨国并购我国企业的管制。2006年8月,《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条例》的出台也加强了审批程序以及反垄断审查程序,同时详细规定外资并购的操作程序作。此后又不断修改。

在贸易规模上,截至2018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1363.2亿美元。截至2018年12月,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2万亿美元,达到201.09亿美元。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662家,外商投资企业900165家。

4.2中国利用外资的结构特征

4.2.1中国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特征

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结构特征,首先是从产业以及行业结构特征入手,即FDI的产业行业流向,而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FDI的投资的产业和行业流向取决于投资的动机和目的,比如发达国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利润,将中低端的产业包括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它们的产业结构随着其目的和动机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在我国利用的20多种外资中,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来看,如图显示,第一产业最少,第二产业最多,第三产业处于中间。

表4-1 近些年我国不同产业的外商利用额度占比(单位:%)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第一产业 1.95 1.84 0.95 1.29 1.33 0.98 1.12 0.89 0.93
第二产业 74.84 74.98 67.45 54.62 51.28 47.46 43.52 41.23 37.34
第三产业 23.21 23.18 31.60 44.09 47.39 51.56 55.36 57.88 61.73

数据来源:《商务部报告》数据统计

数据中截选2002-2018的偶数年份,在2002年到2018年期间,我国的FDI企业投入产业的变化趋势,由图表可以看出,我国FDI第一产业的投入一直处于稳定的较低水平,占三个产业的比例均处于2%以下,而第二产业,也就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大部分产业,吸引外资的的投入在2002年到2012年这10年期间占主要地位,普遍占比稳定在50%-70%之间,而第三产业起步较慢,占比较低,在加入世贸最初只有23.21%,但入世贸以来逐年递增,外商直接投资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虽然10年以前发展势头不大,是发展速度迅猛,在2012年以后开始超过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在以前的比重较低,说明了这方面是我国吸收外资的薄弱环节,我国的第三产业不具有较强的优势吸引投资,原因很可能是中国第三产业整体对外开放时间和程度较晚。但是,在2008年之后,由图表可以看出第三产业较以往,所占比重明显增加,说明我国采取的相应的政策起到了作用,使得第三产业对外资的吸引取得了较快发展,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但由于地缘、区位因素,比如丰富的劳动力和资源,导致我国的FDI主要还是接受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转移,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而发达国家利用外资投入于知识密集型以及资本密集型的企业,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吸引劳动密集型FDI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在吸引资本技术密集型FDI方面的竞争力有待提高。

4.2.2中国利用外资的行业结构特征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注意到这些年来FDI投资的流入主要还是倾向于制造业行业,原因可能是中国本身具备的传统优势包括资源以及劳动力,并且由于近几年来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从而此时促使我国的劳动成本低廉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减低成本增加了外资企业的利润,因此对FDI的在制造业和加工行业的引入有更大的吸引力。由于受其他条件的限制,FDI流入的农林牧业和服务行业的利润较小,导致阻碍了FDI流入这些行业。但是从整体上看,未来服务业崛起是大趋势,因为外资要在国际市场寻求服务业的发展。

从这个角度出发,着重分析2009-2015年具体到每个行业的情况,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数据如表上图所示:

表4-2 近几年我国不同行业的外商利用额度(单位:美元)

指标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9003300 10573500 11601100 11171600 11758600 11956200 12626700
农、林、牧、渔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142873 191195 200888 206220 180003 152227 153386
采矿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142873 68440 61279 77046 36495 56222 24292
制造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4677146 4959058 5210054 4886649 4555498 3993872 3954290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 211206 212477 211843 163897 242910 220290 225022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上图,重点分析,农林牧业等第一产业,以及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我们可以看出自从近些年来,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在绝对数值上增长有所提升,但是总体上的占比较小,与之相反的是制造业利用FDI总额的达到二分之一,占比较很高,而外商投资的这种变化,与我国在这个阶段的出口贸易结构趋势的变化时一致的(在下文会进行具体阐述),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另外,由图表可发现09-15年期间FDI制造业投资额与总额度呈现同趋势增长,说明了制造业FDI在该阶段起到带动FDI总额的作用。

所以以上便是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产业特征与行业特征,大部分阶段由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占据半壁江山,随着经济发展,制作的占比也是居高不下,而这跟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有很大的关联性。

5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及变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总额在不断扩大,贸易的结构和方式也发生巨大的改变,通过对外贸易也实现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贸易总额上199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154.4亿元,到2000年增长到了4743亿美元,08年更是达到25616.3亿美元,短短20年,增长超过22倍,而直到2019年更是达到了51942.2亿美元,增长将近45倍,所以中国贸易的规模总体上处于不断扩大趋势,但是不同阶段增长速率有所不同。

5.1我国贸易发展历程

总体上来说,我国贸易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80一1988),这时候中国刚改革开放不久,处于贸易的初步发展阶段,贸易额逐年扩增。但从贸易情况上来看,此时中国对外贸易整体上还是为逆差,只有少数年份有小规模顺差。

第二阶段是贸易的扩大阶段(1989—1995),xx南巡讲话使得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带动了贸易的发展,每年所占份额增长都在3个百分点左右。1995年贸易顺差达到167亿美元,突破100亿元大关,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

第三阶段是衰退阶段(1996-2000),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衰退,我国进出口额的增速明显放缓,有些年份甚至没有发生变化,比如1996和2000。

第四阶段是高速增长阶段(2001一2008),自2000年入世贸以来,中国全面进行改革开放,享受进出口壁垒的大幅降低,实现贸易额的飞涨,也成为一个贸易大国。到2006年,除了欧盟和X之外,中国成为了第三大贸易实体,与此同时,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成为贸易壁垒最低的一个。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达到了13%。

第五阶段是新的发展阶段(2008-2019),2008年X发生了次贷危机,影响全球的金融市场,发展中国家也深受其影响,中国的外贸增长也与往年不同,出现的明显前高后低走势。虽然09年是新世纪最困难的一年,但我国XX出台一系列政策起到了明显的效果,调整了产业发展环境,扩大国内需求以及鼓励增加进口。随着世界经济市场回暖,进出口大幅下滑的态势得到扭转。

5.2我国国际贸易结构变化

贸易结构即进出口产品贸易结构,内容上来区分可以大致分类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主要就是农林牧业,工业制成品主要是制造业,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贸易结构逐渐发生改变,随着市场深化,初级产品出口比例逐渐减少而工业制成品比例增加,工业制成品由1990年的49.7%提高到了2007年的94.9%,其背后的原因跟外商的直接投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变有着千丝万缕的。

FDI对我国影响主要还是在出口方面,所以主要研究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变化,选取1980到2019年金融危机前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显示每一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及其在该年份出口额的所占比重情况。

表5-1 1980-2000年我国产业出口额度比重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出口总额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出口额 占比% 出口额 占比%
1980
1985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181.19
273.50
525.38
620.91
719.10
849.40
917.44
1210.06
1478.80
1510.48
1827.92
1837.09
1949.31
2492.03
91.14
138.28
150.78
158.86
161.45
170. 04
166.66
197. 08
214.85
219.25
239.53
204.89
199.41
254.6
50.3
50.6
28.7
25. 6
22. 5
20.0
18.2
16.3
14.5
13.1
10. 2
10.2
9.9
8.8
90.05.
135. 22
374.6
462.05
556.98
679.36
750. 78
1012.98
1272. 95
1291. 23.
1588.39
1632. 20
1749. 90
2237.43
49.7
49.4
71.3
74.4
77.5
80.0
81.8
83. 7
86.1
85.5
86. 9
88. 8
89.8
89.8

表5-2 2000-2019年我国产业出口额度比重情况(亿元)

年份 出口总额 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出口额 占比% 出口额 占比%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49.20
266.10
325.60
438.23
593.33
761.95
968.97
1201.61
1220.06
1430.69
1577.75
1898.38
2048.71
2097.63
2209.00
2263.34
2273.46
2342.29
2486.69
2499.02
254.6
263.38
285.40
348.12
405.49
490.37
529.19
631.11
615.09
779.56
816.85
1005.45
1005.58
1051.86
1072.67
1177.33
1039.27
1126.92
1349.92
1339.35
10.2
9.8
8.9
7.9
6.8
6.4
6.9
5.3
5.1
5.4
5.2
5.3
4.9
5.0
4.9
5.2
4.6
4.8
5.4
5.4
2237.43
2397.60
2970.56
4034.16
5527.77
7129.16
9160.17
11384.83
11562.66
13527.36
14960.68
17978.36
19481.56
19924.44
21017.36
21456.38
21695.41
22296.00
23516.88
23650.93
89.8
90.2
91.1
92.1
93.2
93.6
93.1
94.7
95.9
94.6
94.8
94.7
95.1
95.0
95.1
94.8
95.4
95.2
94.6
94.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图表我们可以发现,初级产品的出口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工业制成品大体上则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由以上图表我们还可以发现,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第一阶段(1980一1988),在这一个阶段中,可以看出,工业制成品较少,仅仅占据不足一半的份额,而初级产品所占出口份额超过半数,初级产品高于工业制成品,所以这阶段我国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

第二阶段(1989—1995),在这一个阶段中,可以看到,工业制成品占比逐步增加,虽然增长的变化不大,一般都在3%,但是可以发现大部分年份已经超过了农产品的出口份额。

第三阶段(1996-2000).在这一个阶段中,由于受到了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商品上绝对出口额增长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这两类商品增速都明显放缓,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下降速度也下降。

第四阶段(2001一2008),在这一个阶段中,工业制成品开始占主导地位,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例则迅速下降。从2000年出口比重为10 2%,下降至2007年的5.4%。工业制成品则是进一步上升到了94.9%。

在2008-1019年,随着我国不断进行深化改革,中国商品进口出口保持了近几年快速增长的态势,制造业虽然仍占据较大比例,占比持续维持在95%左右,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所以以上便是我国的贸易结构变化情况。

6 FDI对我国贸易结构的拓展探究

从第四章节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吸收FDI的概况以及FDI投资的特征,而从第五章节的分析中,我们又了解到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以及贸易的结构特征的变化,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FDI对于贸易结构的改变,以及两者在某些产业变化趋势上具有的一致性,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关系,本章的分析方向主要有两点:

1、实证分析不同行业FDI对我国贸易结构的改善。

2、实证分析不同来源FDI对我国贸易结构的改善

其次,在此基础上,探究FDI改善我国贸易结构的原因,了解三大渠道:资本形成、技术溢出、产业升级,以下进行具体的阐述。

6.1实证分析不同行业FDI对我国贸易结构的改善。

第5章分析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变化与FDI有何联系呢?根据之前的分析,FDI主要通过影响产业结构,进而影响贸易结构,而FDI对于我国贸易结构改善也主要在于出口方面,故本章以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选取1997年至2007年这几个行业的出口额和以及产业利用外资的额,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农林牧业和采矿业在上一章分析中有提到,属于初级产品,制造业生产的属于工业制成品,如表下图所示,

表6-1 部分行业出口与外商直接投资额度(单位:亿元)

农牧业 采矿业 制造业
出口 利用外资 出口 利用外资 出口 利用外资
1997 74. 88 6.28 85.99 9.4 1466.1 28L. 20
1998 84. 64 6.24 73.75 5.78 1195.67 255. 82
1999 74. 88 7.1 85.99 5.57 1466. 1 226. 03
2000 76.23 6.76 92.01 5.83 2121.79 258. 44
2001 78. 81 8.99 98.54 8.11 2273.52 309. 07
2002 103. 31 10.28 98.39 5.81 2740.36 368. 00
2003 155. 15 10.01 127.35 3.36 3753.76 369. 36
2004 217. 85 11. 14 165. 73 5.38 5176. 10 430. 17
2005 221. 88 7.18 209.20 . 3.55 6675.5 424. 53
2006 236. 29. 5.99 213. 92 4.61 9149.55 . 400.77
2007 331. 99 9.24 235.88 . 4.89 11564.76 408. 65
2008 327.61 11.9 317.72 5.7 13527.36 499.0
2009 411.48 14.3 266.73 5.0 14960.68 467.8
2010 504.93 19.1 322.74 6.8 17978.36 496.0
2011 520.74 20.1 310.06 6.1 19481.56 521.0
2012 557.26 20.6 337.86 7.7 21017.36 489.7
2013 581.54 18.0 279.01 3.6 21695.41 455.6
2014 589.13 15.2 344.46 5.6 22296.00 399.3
2015 610.97 15.3 268.73 2.4 19924.44 395.4
2016 626.26 18.9 353.81 0.9 21456.38 355.0
2017 649.91 10.7 470.88 13.0 23650.93 335.1
2018 654.71 8.0 467.22 12.2 23516.88 41.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接下来探究FDI与贸易结构的关系,因为2010年以后行业趋于稳定,变化情况不大,所以选取99-07年分析,且采取的方式是计算年增长率。

浅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拓展和延伸

  图6-1(a):农林牧业利用外资比重增长变化与出口比重增长变化趋势

浅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拓展和延伸

  图6-1(b):采矿业利用外资比重增长变化与出口比重增长变化趋势

浅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拓展和延伸

  图6-1(c):制造业利用外资比重增长变化与出口比重增长变化趋势

  计算方式使将一个行业、每一年的出口额、利用外资额均除以上一年该项所对应的数值,然后所得的数据做成折线图,直观反映两者的变化趋势,即图2,图3、图4。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农林牧渔业以及采矿业,即初级产品的的出口变化和利用外资的变化,在2000-2008年期间,无法观察出明显的相关性。而1997-2008年期间,制造业的出口的变化趋势都与该行业利用外资的变化趋势一致。有比较明显的正相关性。

由此也印证了我国贸易结构变化的趋势,即第三阶段(1996-2000),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外商直接投资额减少,对应的贸易出口额也减少,两者的在绝对数值上减少,变化趋势也一致,说明了FDI对于贸易结构具有带动作用。以及在第四阶段(2001一2008),在该阶段,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占主导地位,初级产品所占出口比例则迅速下降。进一步说明了FDI对于贸易结构具有带动作用,即工业制成品的投资拉动了该行业的出口贸易。

6.2实证分析不同来源FDI对我国贸易结构的改善。

在前面对于FDI的产生机制中有提到过,产品不同周期会导致企业有不同的市场动机,包括FDI,这是全球方位内垂直专业化分工,能够实现产业链的利润最大化。而不同国家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领域也不尽相同,所以来源不同的外资对我国贸易结构、产业结构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那么对于我国贸易结构又是如何起到改善作用的呢。以2018为例进行分析:

表6-2 我国利用部分地区外资的产业比重情况(单位:亿元)

总额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香港 899.17 8.92 0.9 472.96 52.6 418.11 46.5
日本 37.20 0.232 0.6 25.18 67.7 11.56 31.3
X 26.86 0.241 0.9 16.68 62.1 9.94 37
X 15.87 0.365 2.3 11.49 72.4 4.02 25.3
欧盟 111.93 1.342 1.2 80.70 72.1 29.88 26.7
新加坡 75.90 0.227 0.3 42.20 55.6 41.06 54.1
韩国 55.38 0.166 0.3 43.47 78.5 11.97 21.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图表可知,在我国所利用的外资主要来源国家或地区中,香港的比重最高,高达899.17亿美元,X的比重最低,只有15.87亿美元,在第一产业投资的比重中,X投资比重相对高于其他国家,总体上再这个年份,大多数国家对于第一产业的投资降低到了1%以下。韩国也只有1.1%。但是第二产业则不同,大多数国家投资比重超过60%,其中,投资比重最大的也是韩国和X,在第三产业中,大部分国家投资比例处于20%-45%,投资较以往有所提升。其中香港投资比例高达46.5%。我国近年来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在这一年迅速增长,其背后原因与各国的投资大部分集中在第二产业有关,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分布也跟其投资的目的有关。

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目的主要有三大类型,分别是出口,成本和市场导向型,第一种主要是把中国作为一个可以生产或出口的平台,或者作为加工基地,第二种投资是为了利用低价的劳动力或自然资源,获得更高的利润的而选择的对外投资,最后一种主要是为了占领所在国的市场份额所进行的投资。

而在我国的投资来源国家中,第一种方式是港澳台地区的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初,这些地区的资本大量涌入,其中投资项目门类多,但是普遍规模偏小,基本上没有出现比较大的跨国公司,属于投机性比较强的一类。而且这些企业多出口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比如家电或者低加工的制成品,这是由于技术和资本含量比较低所导致的,由于投资目的的不同,这些资本对于技术密集型的投资不积极,对于重工业中间产品的也不够积极,主要投资利润率高,回收短的加工行业以及各个行业的最终消费项目,所以导致了在我国改革开放期间贸易结构发生改变,低级制造业的出口份额上升,但是对于整个产业结构的提升作用不是特别明显。同时,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比较弱,规模偏小,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比较大,亏损比例大于大型的外资企业。对于贸易出口结构的进一步提升作用也比较有限。

第二种方式是成本导向型,这一类型对应的是日本外商投资,其特点在于投资决策慎重,投资的成功率相对来说比较高,资金也容易到位,但对于对华技术的转让,态度较为消极,日本本身属于劳动力与自然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所以其对外投资目的即是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而且大部分日资企业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所以返销的产品居多。这些导致日本在华的投资企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行业为主,比如其80%的投资在于纤维、食品、木材、纸浆等产业以及机电产品,所以这些产业经过返销,导致中国对日出口的产品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的产品占到相当比重,也就是制造业的比重,所以也改变了总体对外出口的结构。而近十几年来,日本对华的投资也逐渐趋向于制造业的投资,日企在中国对于制造业的投资逐步提升,把中国作为加工基地,这也慢慢成为成为他们的主流,而投资的产品,往往是转移大部分附加值低,以及比较普及的制造业,比如彩电、空调、汽车音响、轴承。日资企业在我国投资重点的转变,也导致企业出口产品的转变,进而影响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化。

第三种类型是市场导向型,进行这一类投资的多是欧X家:其投资的特点可以归类为投资领域宽广以及系统趋势明显,而这一类的投资主要也是占领投资国市场为目标的投资,所以在技术引进方面较为先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到我国,特别是一些出名的外商企业。除此之外,企业在建立后还会不不断地引进新技术和设备。现在很多外商企业根据我国市场需求来选择投资方向和开发产品,以市场份额占领为目标的投资也越来越具有较大比重。其中大型欧美外商企业的产品在我国内销比例甚至高达70%。虽然这种投资的方式使得外商企业获利较大,但是也带动了我国的企业的发展,通过与我国的企业配套协作,或者无意识技术外溢,都提高了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改善了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了相关行业产业部门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改善贸易的商品结构。

6.3探究FDI改善我国贸易结构的原因

第一是资本形成效应,资本形成指的是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形成一定生产能力的过程。它所强调的仅仅是储蓄到生产投资的流动,“两缺口模型”指出: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外资来平衡国内存在的储蓄缺口起到解决国内资源不足的作用。进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而这些资本涌入也会分三种情况,分别是挤入挤出和中性效应,对应的就是这些资金对于东道国资本是否是起到促进和提高效率的作用,促进的为挤入,排斥的为挤出,无作用为中性。

而研究发现对大多数发达国家FDI对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挤入效应更加明显。

浅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拓展和延伸

  数据来源:中国投资网

  图6-2 资本形成效应示意图

  如图所示,EF,CD分别为为东道国的劳动约束线和资本的约束线,即是生产可能性边界两者相交所形成的区域CGF,生产点为两先交点G。横轴方向ON为竖轴方向上OB分别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密集型产品。那么随着FDI的流入,资本的增加而劳动供应不变,导致资本线CD向外位移到CD’,生产可能性边界也随着变为C’D’F,原本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在横轴方向由ON变为ON’,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在竖轴方向上由OB变为OB’。其结果就是,原本劳动密集型的出口改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由此可见,FDI的流入会使得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发生改变,从而改善原本低级的贸易结构。

第二是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指的是外商企业在与当地企业的交流协作过程中,导致引起其当地企业相关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这种技术溢出促进了当地技术和提升其企业生产力。使得当地产业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加强其出口竞争能力,也间接优化了该国的贸易结构。而现在创新和技术进步越来越推动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重大技术的创新创造一系列高新技术行业,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除此之外,技术扩散还有另外一种方式,就是人才资本的流动,科研人才储备能动带动一国的技术开发能力,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之后,对其当地雇员会进行系统性培训,而这些雇员在离开公司到当地企业的时候,又会把技术或者管理营销经验带给新的公司,从而间接地扩散先进技术,并且提高本土公司的管理营销水平。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外资的吸收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而我国在经过多年发展,也逐步能够接受外国先进的技术。这些技术使得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并且从根本上来改变我国的第二产业,即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进而改善了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

第三是产业升级效应,产业升级效应跟外商直接投资的要素禀赋理论有关,指的是发达国家FDI的流导致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升级,从而起到增强其优势产业竞争力,扩大优势产品出口,优化贸易结构的作用。例如,我国的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比较丰富,一般都会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而发达国家恰恰相反,这种差别也体现了两类国家的产业优势差异并且通过FDI来弥补。高人才禀赋的发达国家所创造的知识,包括其较好的设备、较高技术、较强管理,都可以通过FDI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相关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上世纪的90年代吸引了较多外商企业投资,成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在外商直接投资也有部分集中到了加工工业中的相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和深加工行业,从而促进了我国弱势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进一步改善贸易出口结构。

其次外资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带动发展之外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从而促使该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进而使得我国产品出口的大量增加,特别是在电子、通讯器材等机电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改善我国贸易出口结构效果显著。

7 FDI对我国贸易方式的影响拓展探究

贸易方式指贸易中采用的方法,一般来说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1995年之前,我国出口贸易中占主体地位的主要是一般贸易,而从1995后开始,加工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FDI对于我国投资主要影响在于加工贸易的改变,并且95年之后的影响较为明显,而10年以后行业结构趋于稳定,所以后面的分析以1995到2010年FDI和加工贸易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7.1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以及特点

7.1.1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

加工贸易通常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贸易方式增多,且灵活多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加工贸易。

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1987),在这个阶段中,大部分还是以来料加工为主,即简单加工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加工区主要在广东和福建两个出口较为开放的地区。

高速发展阶段(1988-1995),在这个阶段中。加工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主要还是进口材料。而且随着资本技术密集型加工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加工的区域迅速扩展到了东南沿海和内陆。

稳定增长阶段(1996-2008),这个阶段中,我国加工贸易的年增长率大部分年份保持在9%以上,XX采取了多种手段对加工贸易进行调控和管理。从全球来看,加工贸易能够兴起的原因,主要在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产品生产的全球化。

7.1.2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加工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由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从上世纪末以来,外资企业逐渐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通过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增长,我国加工贸易也实现了增长。根据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现阶段我国外商投资进行加工贸易的主要经营方式有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其类型包括:

1. 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出口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包括了电子和通信各领域,大部分位于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园区和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理念、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推动下属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2. 拥有庞大加工贸易量的大型出口加工企业。这些行业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比如电子、机械、化工、建材等,大部分沿海中心,如深圳珠海等城市。而且其特点是订单多,进出口商品品种多,数量多。因此对于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也可以提高工业生产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出口增长。

3.提供大型加工企业配套产品的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为大型加工贸易的企业提供相关零配件,以及对其产品进行深加工,所以大多位于大型出口企业所在城市的周边地区。

4. 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多为小作坊行业,比如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小家电等轻工行业,这些企业的特点是大部分位于沿海城镇,数量较多。

7.2 FDI对我国贸易方式整体影响趋势

以下是我国这些年来加工贸易变化情况与外商直接投资在加工贸易的比重变化情况,分析外商对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2010年-2019年我国加工贸易受外商投资影响不大,故选取影响较大的2000年-2009年这个阶段作为分析。

表7-1:加工贸易变化情况与外商直接投资在加工贸易的比重变化(单位:亿美元)

全国 外商投资企业
年份 加工贸易出口额 年增

长率

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加工贸易出口额年增

长率

占外资企业出口总额比重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比重
1995727.0049.54420.7089.7557.08
1996843.3014.4255.83530.9026.1986.3262.96
1997886、0218.1154.49638.5020.2785.2564.11
19981108.826.1556.88745.67.7884.1367.24
19991376.5224.1455.24972.330.4181.470.63
20001474.337.1155.411066.119.4680.0172.3
20011799.2822.0455.261346.122.2879.1974.81
20022418.5134.4255.191902.741.3579.1878.67
20033279.735.6155.282663.5339.9978.6681.21
20044164.6726.9854.66346.2930.1478.0483.23
20055103.5522.5452.674311.6324.3976.4884.48
20066175.621.0150.715214.6220.9474.9784.44
20076751.89.3347.265721.959.7372.3784.75
20081108.826.1556.88745.67.7884.1367.24
20091123.550.2453.11757.57.2387.968.9

数据来源:《中国投资报告》

由图表可知,95年的时候我国的加工贸易额为737.0亿美元,而在2008年,出口的数额提升到了6751.8亿美元,增加了将近9倍有余,而此时外商在加工贸易方面的出口额也是由1995年的420.7亿,增加到2008年的5721.95亿美元,增长了13.6倍,年增长率也比较明显,同时,外商投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重也由95年的57.8到08年的84.7,说明的外资企业对于促进我国的加工贸易方面具有很大的贡献。

在外资企业的影响下,我国的加工贸易加速发展,一般贸易的地位下降,但是在08年金融危机影响下,由于发达国家需求萎缩,导致我国加工贸易的需求减弱,以加工贸易业务为主的企业经营出现困难。

所以到了2009年,根据国家相关数据统计,加工贸易出现小于一般贸易的现象,加工贸易同比下降13%,而到了2010 年加工贸易增幅明显小于一般贸易 ,一般贸易回温迅速。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额也发生同样的变化,2008年11月开始同比增幅为负值,从2009第一季度同比降幅均高于20%,2009年 7 月下降才开始有所放缓,到09年11月才结束下降,由此可见,无论FDI整体上和加工贸易的绝对数额在95年到 10 年增长 ,还是金融危机后,这两者的同时出现暂时下降以及过后回升,可以看到它们的变化趋势一致。充分说明外资企业对于我国的加工贸易的拉动作用。

7.3 FDI对我国贸易方式整体影响原因分析

外资对我国加工贸易的推动原因主要由多个方面的因素,比如国内市场的开放以及国内政策鼓励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外资企业本身的投资动机。总体而言,大致可以归类为以下:

一是我国开放的内部条件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颁发很多相关的政策,使得国内投资环境越来越好,特别是90年之后以及入世之后,放大了对外商的限制,在关税方面提供很多便捷以及超国民待遇,从而鼓励了很多外资进入加工贸易。其次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条件,成为外商在加工贸易投资方面的理想场所。外商企业充分利用到我国的要素禀赋优势,转移产业链中的中低级的环节,比如加工组装环节到我国。进而转化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成为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和市场内部化选择。

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是寻求全球范围内的利润最大化,为了满足这个目标,往往通过国际垂直分工, 因为分工组织更有利可图。所以外商多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通过加工贸易,不仅能够推销原料和部件,还可以控制我国在该产品上对于其他国家的出口,从而最大利润实现该产品的国际市场销售。换句话说,他们占据市场的形式是通过跨国公司而非贸易,通过控制进口原材料以及出口制品降低成本获得利润。所以他们主要还是投资于加工贸易,从而改善了我国贸易方式。

外资企业的来源地和行业分布原因。

目前,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来源地区主要是港澳台地区,以及工业化国家比如日本,在上述分析有提到过,不同来源国家也会影响到国际贸易方式。近年来,这些港澳台以及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上占据了一半以上。例如,2005-2015年,香港、澳门、X、新加坡和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占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67.73%。因为其本国经济结构影响,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与当地企业竞争。他们不仅可以保持优势的生产力输入零部件等产品,还利用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在中国,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继续获得丰富的利润。也影响了我国贸易方式。

8 结论以及对于利用外资的建议

本文通过对查大量的文选资料的查阅,以及对市场数据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国际贸易我发展具有促进拓展的作用,作用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改善了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二是影响了我国的贸易方式,从而促进了贸易竞争力,扩大了贸易的规模。而从数据的实证分析也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与贸易结构和方式的变化具有趋同的作用,从而验证了结论。

第二、其背后的影响原理机制上,外商直接投资对于贸易结构的影响主要是:资本形成、技术溢出、产业升级,对于贸易方式,主要外商投资背后的动机:利润最大化和市场内部化选择。

所以,在通过以上研究,对于我国如何利用外资,对国际贸易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利用外资来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而进一步改善贸易结构。虽然我国的加工贸易数量迅速发展 ,但是质量提升并不显著,很大部分是简单的加工组装 ,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所以很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在高端配件上,促进我国的自主研发生产能力,所以在利用我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有必要对外资进行选择,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二、利用劳动资源的同时,要注重结合外资雄厚优势资金技术,发展出更高端一点的产品类型。即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转变到劳动密集型和资金技术密集相结合的产品 ,例如机电产品,高端电子产品 。

第三,在某些较为高端的产业上,比如芯片领域,利用外资的同时还要更注重引导我国企业对于外资技术的吸收和引进。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企业在相关领域上的竞争力,避免过度依赖国外先进的技术。从而也能够促进我国的贸易以及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小娟,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3]李东阳国际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我国利用FDI的现状分析,吴蕴韬《学术交流》2004年第9期.

[5]外商投资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王祥修等《企业经济》2004年第二期.

[6]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与XX选择 陈飞翔等《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

[7]李海菠.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关系一一基于1973-2001年数证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3(7).

[8]李京生.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宏(J). 宏观经济管理,2010(9).

[9]马光明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应对当前贸易保护主义一一中国与世纪年代日本的比较研宄[J]财贸经济,2010 (6).

[10]魏浩,王露西,李榊中国制成品出口比较优势及贸易结构研宄[J].经济学(季刊),2011.(4).

[11]魏巍贤中国出口与有效汇率的关系分析[J].统计研究,1997(5).

[12]姚君.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间接效应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6(1).

[12]张艳华,赵玉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商业,2013,36:102-103.

[13]赵彬.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路径的比较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14]田文举,贾天明.中国东部地区国际贸易与外国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检验[J].金融经济,2013,24:26-28.

[15]朱廷瑁.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M ].发展,2007,20 (1):153—154.

[16]谢飞.贸易条件、技术进步与发展战略选择财贸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2003,(6):11—19页.

[17]熊晓琳.加工贸易与地区经济增长[J].统计研究.2008年12期.

[18]杨先明.国际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4:8.14页.

[19]张为付,武齐.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5,(9):41-45页.

[20]张为付.商品贸易与贸易投资一体化[J].国际贸易问题,2005,(6):71.74页.

[21]张小蒂,王焕祥.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57.66页.

[22]朱廷.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3:53—87页

[23]李国荣.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4).

[24]鲁晓东,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J].世界经济,2007(10).

[25]祖强,刘海明.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与FDI效应及开放度效应的协整分析.国际贸易问题 [J].2009,35 (1):19—23.

[26]Blomstrom, Clegg, Jeremy, Wang CQ.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ward FDI and SpilloverEffects Linear?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ase of China [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7, 38 (3 ): 447 —459.

[27]A.Pattie. The Regional Clustering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rade[J]. 1 994. TransnationalCooperation, DE.

浅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拓展和延伸

浅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拓展和延伸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2月1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430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2月10日
Next 2023年2月10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