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危害—以“2018年十大假新闻”为例

摘要:自新闻媒体诞生以来,假新闻就屡禁不止。从2001年开始,《新闻记者》杂志推出的“年度十大新闻”专栏已持续19年,在此过程中,媒介形态及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发展下的新闻行业,不仅传播方式信息不断拓展,信息也在爆炸式增长,这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在为失实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条件。

面对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新问题,失实新闻较之过去也呈现出鲜明的新特征。选取《新闻记者》杂志所评选出的2018年度“十大假新闻”作为研究样本,从新闻生产者、传播者和监督者角度探寻我国新闻失实的成因。

新闻失实的危害极大,它不但会损害媒体公信力、事件相关主体形象和公众的知情权、乃至给整个新闻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失实新闻甚至还会扰乱社会秩序、激发社会矛盾。

不管新闻媒体时代如何变革、行业竞争如何激烈,坚守真相始终是新闻报道的首要和必要条件、始终是传媒工作者的职场首要生存法则。由此,专业媒体至始至终都应承担起传播报道事实、正向引导舆论的责任;坚守新闻职业伦理建设、深入反思与批判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失实现象正是规范当前新闻行业的一至关重要任务,并且,新闻媒体需要社会各界的监督,需要配备有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

关键词:新闻失实,成因及危害,新媒体,《新闻记者》,“十大假新闻”

  第1章 绪 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自新闻媒体诞生以来,新闻失实便屡禁不止:

宋至明朝,我国古代新闻业发展迅速,奸臣借官方邸报掩盖事实、左右舆论,加以迫害忠臣,同时,一些失实新闻通过小报在民间传播。

建国初期,“左”倾错误泛滥,受政治导向的影响,新闻界将宣传“大跃进”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并且,在渴望出现奇迹却又缺乏科学精神的社会氛围下,夸大事实的新闻报道更是层出不穷。

随着以X为中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X新闻业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以普利策的《世界报》与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为代表的行业竞争尤为激烈,

“语不惊人死不休”、“没有想不到,只有看不到”等被奉为商业信条,“黄色新闻”就此掀起。

足见,古今中外,新闻失实现象从未停止出现。时至今日,媒介形态及其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融合发展下的新闻行业里,“两微一端”融合使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信息爆炸式增多,行业的竞争、利益的驱逐使部分新闻工作者一昧追求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独家性,粗糙滥制的新闻报道势必导致失实新闻频出。

针对新闻失实泛滥成灾现象,《新闻记者》杂志旨在揭露新闻失实危害、提高新闻专业水准,从2001年开始推出“年度十大假新闻”专栏。在这19年间,每年的评选结果都会引来业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探讨,不仅起到揭露事实真相、维护公众知情权的作用,还给新闻失实的生产者、传播者和监督者以警醒,进而起到督促新闻机构提高专业水准与完善相关监管制度的作用。

1.1.2研究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在于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论要求我们在思考、解决问题时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新闻是对事实的如实反映,新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当然也必须且始终坚持新闻的客观性。

新闻报道本身就肩负着将事实真相公诸于众的重任,真实的新闻报道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稳定社会秩序,反之,失实新闻的报道与传播不仅损害事件主体利益、公众知情权和新闻媒体公信力,还会扰乱社会秩序、甚至激发社会矛盾。

鉴于新媒体时代赋予新闻行业的新变化和新闻行业对时效性的要求,选取“2018年十大假新闻”作为研究样本,以便把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失实的最新发展态势,有助于重新、且进一步认识新环境下新闻失实的新内涵和新特征。

通过对“2018年十大假新闻”案例的逐一分析和研究,察明新闻失实对事件主体、新闻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危害,弄清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失实现象的症结,对症下药,总结出防治新闻失实现象的措施;并且,深入分析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危害,有助于促进学界关于新闻失实的理论研究和业界关于新闻失实治理工作的开展。

新闻失实一直来不仅是新闻界的顽疾,更是危害社会的毒瘤。从新闻行业角度看,新闻真实是新闻事业的基点,新闻的真实性正是新闻的基本要求和首要特征,它始终是评判新闻工作的首要原则,始终是新闻工作者职业生涯的不懈追求和信仰,对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树立的具有重大意义;从社会角度看,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就是对公众知情权的维护,坚决杜绝新闻失实现象,净化媒体环境,有助于将“无冕之王”真正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促进社会舆论的正向引导,让追求真相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让公众对事实真相的确信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助推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1.2 文献综述

1.2.1国内研究

长期以来,新闻的真实性就被新闻界当成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在探讨,众多专家和学者自然也把新闻失实作为其重点的研究对象,因此,关于“新闻失实”的研究文章也不在少数。

输入篇名关键词“新闻失实”在知网上搜索,可搜到226篇文献;输入“假新闻”,可搜到801篇;输入“报道失实”,可搜到280篇;输入“新媒体时代新闻失实”,可搜到12篇,其中,7篇是针对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新闻失实研究,仅有5篇是从新媒体或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失实现象的反思、成因分析与防范建议。

以“新闻失实”为篇目关键词的文献篇数不足“假新闻”相关文献的1/3,可见,“假新闻”比“新闻失实”更能引起学界的注意。“新闻失实”与“假新闻”虽有“大同”,却有“小异”,它们都未能如实地反映事实、未能准确地将事件内容进行报道。可从新闻报道的五要素来看,只要在“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和何因”这五个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要素与事实不符,就能称之为“假新闻”;可从新闻的基本特征来看,新闻报道需力求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和传播公开,如只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一过会便会导致“新闻失实”、新闻报道要素也会随事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简单地说,“新闻失实”在某个特定时间内可能是“真新闻”,在另一个时间段又会变成“假新闻”。因此,用“新闻失实”来标榜我们口中的“假新闻”更为准确,“新闻失实”的研究意义会“假新闻”更大。

想要对新生事物有更一步地了解和把握,总是需要在当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界对“新媒体”的研究也不例外,最早在知网上发表“新媒体时代新闻失实”相关文献的是于2013年6月15日发表的《全媒体时代新闻失实剖析》,也就是说,对于“新媒体新闻失实”的相关研究距今仅有7年不到的时间,因此,学界关于“新媒体时代新闻失实”的研究时间短、篇数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这仅有的5篇以“新媒体(或全媒体)时代时代新闻失实”为篇名关键词的文献中,均是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失实原因及其防范措施的研究,没有针对新媒体时代新闻失实危害的专门研究。然而,当从新闻失实成因角度来探讨其应对策略未免显得过于“单薄”,除了理清新闻失实的成因,还需要深刻认识到新闻失实产生的危害,从“成因”和“危害”这两大角度来研究“新媒体时代新闻失实”显得更为全面,针对性更强。

1.2.2 国外研究

新闻失实现象在国外新闻媒体中也普遍存在,在国外学界,新闻失实的概念有“假新闻( fake news) ”、“假事件(pseudo event)”、错误消息( mal-information) ”、“谣言( rumor) ”等多种用法,其使用方法被分为明确区分和混用这两种。

以萨瓦斯·赞内托为代表等学者将失实新闻明确分为假新闻、偏向或不正确新闻和误导或暧昧新闻三类,从他们的说法得知,新闻失实最严重的一类当属假新闻,而最温和的一类是误导或暧昧新闻,误导或暧昧新闻在一定程度上纳入了真相。

以佩蒂亚·吉维为代表等学者则宽泛地定义为,新闻失实是一种恶意或故意传播错误信息的方式,其目的是谋取利益,这种对新闻失实概念不加区分的使用方法较为普遍。

学界公认,人类的认知缺陷是造成新闻失实的重要原因。阿恩·罗茨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即使在最佳情况下,不正确信息的初始影响也不能简单地通过指出这些信息是不正确的,特别是在认知能力相对较低的人群中”,简而言之,人的认知能力较高,真相就越容易被辨别出来;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环境使信息呈爆炸性增长,也为虚假信息的发酵提供了滋长的温床,我们在生活中习惯说的“以讹传讹”、“以假乱真”和“人云亦云”,赖安·霍利迪、约翰逊等学者所研究的“内容农场”现象、种斯蒂芬·科尔伯特口中的“真实效应的幻觉”,桑斯坦提出的““回音室效应”和“信息茧房”等等,均可验证。

至于新闻失实危害的研究,国外学界的重视程度会更高。新闻失实小则损害真相、扰乱公众认知,大则对一个国家造成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造成严重伤害。针对2018年亚马逊税务假新闻事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南阿拉尔分析了新闻失实对经济和企业的负面影响;2016年X大选成为国外众多学者研究新闻失实对民主政治危害的重要领域,戴维·朗西曼直呼“新闻失实使扎克伯格对X民主的威胁比特朗普更大”;马克·琼斯通过对卡塔尔危机中的黑客攻击(机器人和信息战)案例研究,证实新闻失实甚至是威胁世界和平的毒瘤。可见,新闻失实在国外新闻界、乃至国际社会的“破坏力”不容小觑。

1.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新闻失实一直来都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自然也非常多,大量查阅历史文献和研究已刊发、出版有关“新闻失实”的论文、期刊、书籍等,总结和汲取前人的优秀经验,并从中发现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

2.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这一研究方法被此文着重沿用,分析对象是《新闻记者》2018年度“十大假新闻”,共有10个案例,其实质是对这10个案例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选取相对应的考量标准(如选题、手段、分布、失实程度等指标),根据客观规则多角度地对样本内容进行量化分析,从中发现并总结出新媒体时代我国新闻失实的特征。

3.个案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也是本文的重要研究方法,在研究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危害中,适当性地选取相对应的的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使文章论述更具针对性;见微知著,有代表性的案例总是带有更大的研究意义,也使得论证更具备说服力。

1.3.2技术路线

1.确定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了解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行业现状、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理清思路,明确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做好相关记录,形成论题的提纲;

3.重点分析“2018年十大假新闻”案例,充分研究相关个案;

4.采用查阅文献、内容分析等方法,了解新闻失实的成因和危害;

5.针对新闻失实的危害,结合假新闻特征,分析出治理假新闻产生和传播对策;

6.总结讨论。

 第2章 新媒体时代新闻失实的成因分析

2.1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行业和新闻失实

2.1.1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行业

从传统媒体时代到现代媒体时代再到当今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的发展截至目前共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新媒体”并不就是一个新的概念,每个历史阶段中媒体的发展都会出现一种“新媒体”,可见,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文中所探讨的“新媒体”指当今时代的新媒体,它具有数字化、开放性,互动性、及时性、匿名性等特征。

新旧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谋求共存,不同类型的媒体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有机融合,这也催生了多融合、多元化、多渠道发展的融媒体环境。与单一媒体形式的传统媒体时代不同,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体形式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新媒体造就了“全民皆记者”时代,记者的“无冕之王”优势不再,新闻的发布量随之爆炸式增长,然而新闻编辑者的专业能力不一导致所发布的新闻质量良莠不齐。

虽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广大新闻媒体人以不小冲击,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对于新闻媒体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不会改变,况且,新闻行业想要适应新闻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人除了具备传统的新闻编辑等基本技能,增强对新闻事件的准确性把度握、敏锐性等业务能力还不够,熟练掌握各种移动终端应用也是新闻人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行业需要全能的复合型人才。

2.1.2新闻失实

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作为新闻的原生材料,真实性就是新闻的本源;相对来说,新闻失实就是新闻报道未能准确、有效地反映报道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新闻失实”与“假新闻”存在不同:“假”站在了“真”的对立面,假新闻只是在形式上具备有新闻的特性,实际上并无真实性这一新闻的本质特性;至于失实新闻,它本质上仍在新闻范畴之内,是片面解读、夸大、信息不全、过期报道等原因造成了新闻报道失实。因此,假新闻实质上并不能称其为新闻,它徒有所谓新闻的字面意义,而在一定程度上失真的失实新闻在本质上仍是新闻。

失实新闻主要表现为:

1.歪曲事实

新闻媒体机构为谋取利益或达到某种目的,利用自身资源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有目的地“改造”。

我们口中常说的“无中生有”、“颠倒黑白”,便是对事实的歪曲和臆造。

2.新闻炒作

以过去已经发生或当前正在发生的事件为依托,为吸引眼球、博取流量,通过夸大事实、过分宣传等手段为事件“添油加醋”,使之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奇闻佚事”。

例如,个别明星为增加曝光度,利用“名人效应”捕风捉影,铺天盖地发布“花边”新闻博人眼球。

3.报道缺失

对新闻报道的缺失可以分为有意和无意,有意指对事实的选择性报道,新闻从业者出于利益关系的权衡,人为选取事实的“只言片语”致使事件的本源未能被完整地表达出来;无意指的新闻从业者和把关者自身的业务能力不足、信息获取的方式或渠道不准确、时间空间跨度、知识结构不同、文化差异等种种因素,导致未能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详细、完整地表述。

如混淆、添加或缺少所报道事件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因素,其中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和经过。

2.2从新闻生产者角度分析新闻失实成因

2.2.1传播机构的功利倾向和文化消费主义泛滥

部分新闻机构急功近利、过度追求商业化,在报道新闻时不免“添油加醋”之嫌。夸大事实以博人眼球、利用“名人效应”博取流量、“语不惊人死不休”地沦为“标题党”等等,这些均是新闻生产者为追逐新闻热度、获得更多更大范围的受众的惯用伎俩,与此同时,对事实的“过度加工”导致新闻失实,新闻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放弃了社会公德的考量。在功利面前,新闻被媒体传播机构视为商品和牟利的工具,过分渲染、夸大、甚至凭空捏造失实,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

另外,媒体也须应对来自外界的压力,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浮躁之风兴起于社会各行各业,传播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谋求生存,就不得不迎合受众的“胃口”、广告主的需求。娱乐八卦新闻之所以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很大程度上为公众“所喜闻乐见”;应广告主要求,传播机构利用事实编辑“软新闻”,过分渲染、主观色彩浓厚等问题也会导致新闻失实。再者,传播机构为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以“快”制胜、以“奇”制胜、以“深”制胜,然而,粗糙滥制的新闻不会是精品,不加以考证、盲目报道的新闻极其容易失真。

2018年5月18日,《重庆青年报》(官方头条号)发布《大学生破解彩票漏洞获利380万被取消保研名额并获刑》文章称,某大学张某因涉嫌利用专业知识破解系统漏洞非法获利380万元,倘若案件实锤,张某不仅被没收赃款380万元,他还将被处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细究,事情看似完整,可其具体时间、地点、人名、单位名称等重要因素的缺失,却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件事情的可信度;此篇报道详细介绍了博彩网站漏洞的计算方法,在配图中更是留有“爱购彩”字样,换言之,这篇莫须有的报道不过是宣传“爱购彩”博彩网站的软新闻,至于广告宣传费的收取,我们不得而知。

2018年10月28日,《重庆青年报》(官方微博)和《新京报》(官方网站)报道“重庆万州大巴坠江”一事,将大巴坠江归咎于一小轿车女车主逆向行驶;随后重庆市公安局万州区分局(官方微博@平安万州)发布第二次通告,实际是大巴行驶时突然越过中心线与小轿车相撞,传播机构却在未经官方考证就先入为主地向公众告知该事故肇事者为一小轿车女车主。

2018年11月24日,环球网发布文章称,丁守中当选为台北市长,而真相是柯文哲险胜丁守中,连任台北市长。这类赛马式报道我们屡见不鲜,传播机构为在同行竞争中拔得头筹,抢占先机报道时事赛况,在事情结果敲定前就先作出结论导致报道失实,虚假信息不胫而走引起混乱。

2.2.2媒体人业务能力不足和新闻把关人的缺失

部分媒体人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缺失是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内因。复旦学者童兵在剖析新闻失实缘由时剑指新闻生产者,他认为,记者编辑身为新闻生产的主要完成者,其素质和行为直接决定新闻报道的质量;当前部分记者编辑素质与修养不足直接造成新闻失实,重要岗位甚至存在完全没有资格担当记者编辑的人。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行业存在新变化,传播机构需要的不再是仅具备传统的新闻编辑等基本技能的记者,而是既能掌握对新闻事件的准确性把度握、敏锐性等业务能力、又能熟练掌握各种移动终端应用的全能复合型人才。然而,瞬息万变的信息泛滥时代,新闻工作者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真伪判断、对来源不明的信息的深入调查的难度也在加大。新媒体时代下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与新闻工作者自身具备的能力不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从自身上掐断新闻失实的传播链条。

传播机构自身把关者的缺失,也错失了掐断新闻失实传播链条的良机。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技术发达,信息传播方式便捷、速度之快,部分媒体在具体的引用或转载过程中,过分迷信官方所提供的信息、为讲求时效性,视权威媒体发布的消息为“金科玉律”,缺少对所引用或转载内容的信息核实和求证就直接发出,反倒在不经意间为失实新闻提了供滋生的土壤和生存的空间。

2018年7月19日,在《鲁中晨报》发布的《淄博从未进过长春长生生物生产的疫苗》文章中,一旧事“2017年长春长生生产问题百白破疫苗”被记者重提,该记者称,从淄博市食品药品监督局了解到,淄博市并未进过该企业生产的疫苗,由此判定,该市市民之前所接种的百白破疫苗和狂犬病疫苗均是安全的;不料,在淄博市民公开孩子接种记录后,此失实新闻不攻自破;时隔3天(7月22日),《鲁中晨报》发布致歉声明,坦言此次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在没有进一步证实的情况下就进行报道,给读者以错误的信息和指向。可以说,这次《鲁中晨报》是好心办了坏事,本是想为市民提供具有服务性的信息,不料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从这一例新闻失实案例中,我们了解到,官方机构也可能会受到某种外来因素的影响,导致所提供的信息失真。

2018年9月12日,《呼和浩特晚报》发布《车祸瞬间?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文章称,一小学丁燕桃老师在轿车失控的危机时刻,奋力将身边的2位学生推开,自己却不幸身亡,这一感人事迹一经报道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和共鸣;然而,相关部门在调查过程中未能寻找到丁老师舍身救人的有力证据。足见,该传播机构难逃煽动群众情绪之嫌,带有强烈感情倾向地对该事件情节进行渲染,无非是想让公众产生情感共鸣和冲击,从而产生群体“集合行为”的传播效果,助推热点事件的发生。

2018年10月8日,《河南商报》发布《的哥见义勇为,XX奖励“甘A88888”车牌》文章称,甘肃兰州一出租车师傅曾因做善事被XX奖励“甘A88888”车牌;可经兰州市公安局调查发现,此车牌并无特殊意义,“奖励”一事更无从谈起。时隔二日(10月10日),大佬坊间八卦(微博)发布《河南商报》致歉声明,原来是一实习记者听信百度知道认证团队的说法,且正值国庆假期,未能及时向相关部门证实就将此失实新闻报道出去。

2018年12月19日,《北京青年报》就网络疯传的“三无”信息发表相应评论《小偷偷电瓶车身亡车主要不要赔偿》,网络散布的“小偷意外触电身亡车主赔偿”一事未经核实就被官方媒体披上了专业的外衣,失实新闻由此“洗白”。

2.2.3媒体自身缺少自律

新媒体为所有网民提供发声平台,“全民皆记者”时代应运而生,新闻媒体行业门槛由此也变得更低,加之多种形式的自媒体在不断兴起和发展,其中不乏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心缺失的消息发布者,他们在新闻编辑过程中一昧追求轰动效应,不择手段地捏造虚假消息只为吸取流量。

一网友在微博发布帖子称,一位小偷在偷刘某电动车的过程中触电身亡,之后小偷家属向刘某索要20万元赔偿,经法院调解后,刘某赔偿精神损失费5万元。看似情节完整的故事实则经不起推敲,这篇文章没有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叫人如何信服?然而,这庄离奇案件吸引来大批网友的关注,他们在各个社交平台疯狂转发和热烈讨论让这莫须有的事件迅速发酵,《北京青年报》更是就此事发表评论文章《小偷偷电瓶车身亡车主要不要赔偿》。

2018年10月16日,“刘强东案涉案女子涉嫌诬陷”一事就在网上炸开了锅;次日,方圆几里檬(头条号作者)发布《爆炸新闻:涉案女子涉嫌诬陷已被收押,刘强东终获清白之身》文章后被用户举报,经平台证实该文章所述纯属捏造、且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被封号。刘强东作为公众人物自然备受瞩目,“涉案女子涉嫌诬陷”消息一出引来大批人“围观”,许多营销号为博取流量无下限地蹭热点,为满足网友的八卦心理,他们轰炸式地在媒体平台上发布个人看法及推测,各类“小道消息”鱼龙混杂、混淆视听,真真假假实在令人难以分辨。

2.3从新闻传播者角度分析新闻失实成因

2.3.1阶层分化后的民意表达

民意客体的呈现,即是民意表达的起点,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体特性决定了它广泛而迅速的强大功能。社会贫富差距、思想结构差异等因素导致民意表达阶层分化,人们从观点表达透露出强烈的仇富、仇官、焦躁等情绪,对于稀奇怪异的事情也往往更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虚假新闻就是利用民众的猎奇和八卦心理,通过胡编乱造煽动民众情绪、冲击民众心理,因此,失实新闻往往比真实新闻有更强的关注度和传播力。

“刘强东案涉案女子涉嫌诬陷”一消息能在网络上疯传,一来是出于民众对公众人物的关注,二来是部分新闻编辑者利用民众仇富情绪、猎奇心理,捕风捉影般地加工、制造虚假信息。以讹传讹,为讨论而讨论,寻求事实真相和等待事件结果已经不是重点,茶余饭后的为发声而发声才是目的所在。

2.3.2辨别新闻虚实能力不一

社会贫富差距、思想结构差异等因素同样体现出民众对待相同事件的观点差异,知识水平有高低,辨别新闻虚实能力自然也有高低。

在金融领域尽显权威的证券日报社,其旗下微信公众号“上市公司文娱头条”误读了读者传媒所发布数据,却能被业界内外所信服;对“特殊”车牌号的惯性解读导致民众主观臆想“甘A88888”号牌的“深刻含义”;“刘强东案涉案女子涉嫌诬陷”消息一出,在未等来法院判定结果前引起多番推测,太多的虚假信息让事件迷雾缭绕难以分辨。

2.4从新闻监督者角度分析新闻失实成因

2.4.1基于形象维护的利益博弈

新闻失实内容、性质不尽相同,参与揭发新闻失实的主体也不尽相同,基于对官方机构形象的塑造和维护,他们会采取公关手段及时予以矫正和止损,通过新闻发布会、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官方途发布真实信息或澄清事实以正视听、或作辩解以修复形象;从另一角度看,官方机构的宣传也使失实新闻为更多人所知。

针对《淄博从未进过长春长生生物生产的疫苗》的错误报道,《鲁中晨报》发表致歉声明《我们错了,诚恳道歉!》;针对《的哥见义勇为,XX奖励“甘A88888”车牌》的错误报道,大佬坊间八卦(微博)公布《河南商报》致歉声明。对新闻失实的澄清及其真相的后续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该失实新闻的关注度。

2.4.2新闻的监管制度不完善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监管制度也随之不断更新与完善,然而,现阶段对新闻媒体的监管仍存在监管制度不完善、审核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失实新闻“趁虚而入”。从传媒机构的监管机制看,其自身把关环节、自我监督工作等难免有疏漏;从惩治失实新闻的相关法律法规看,网络环境下的新闻xx成本低、溯源途径更是复杂,处罚力度不足及难以有效惩治让部分媒体心生侥幸、让xx分子“逍遥法外”,甚至部分新闻工作者对社会批评置若罔闻。

 第3章 新媒体时代新闻失实的危害

3.1损害媒体公信力

“新闻以真实作为其职业生命,失去真实性,就失去了新闻业的职业合法性”。传播机构一旦被曝出报道失实新闻,势必会损害该媒体的公信力,所报道失实新闻的影响力越大,对媒体公信力的损害就越大;新媒体时代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开拓,在得知该媒体有报道失实新闻的“前科”后,也会重新审视该媒体,甚至转向其他的传播机构。如果说真实性是新闻的本源,那么传播机构报道失实新闻无异于“引火自焚”。

为满足广告主的宣传需求,《重庆青年报》(官方头条号)发布“软文”让“爱购彩”博彩网站出尽风头,这种不为事实真相、而为牟利的做法竟出自官媒之手,其公众形象必将大打折扣。

“刘强东案涉案女子涉嫌诬陷”一事在当时关注度非常高,凤凰新闻(手机APP)未经核实照搬网友帖子,在此帖子被揭露是失实新闻后只作了删除处理,甚至“贼喊捉贼”式地与其他媒体一同谴责此失实新闻。删除原文后没有任何负责任的道歉声明也罢,还“墙头草”般地来声讨失实新闻实在可笑,资深专业媒体的公信力又何在?

3.2损害事件相关主体的形象

失实新闻直接损害事件相关主体的形象和利益,社会、娱乐、体育类等报道形式通俗、趣味性较强的失实新闻,会对当事人带来形象、声誉、经济心理、人身造成伤害,不负责任、不顾及隐私地随意捏造事实,也是对当事人权益的侵犯;时政类等严肃新闻报道的失实,所造成的影响就不仅仅是损害当事人的形象和利益,错误信息的发布给公众以错误指引、反向舆论的错误引导甚至会激发社会矛盾。

“万州女司机逆行致大巴坠江”一事在权威调查未回应前就被重庆青年报(微博)和《新京报》(官方网站)报道,而实际上给事故肇事者并非这一小轿车女司机。从失实新闻散布到真相公诸与众这段时间,女司机背了黑锅惹来多少网友的谩骂,社会舆论对这位女士造成心理伤害已然不可逆。

环球网为在与同行竞争中为抢占先机,在选举结束前就先入为主地报道《国民党候选人丁守中击败柯文哲,当选台北市长》断定丁守中胜出,而最终结果是柯文哲实现连任;这则失实新闻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和公众的知情权,严肃新闻的失实报道也会损害公众对社会公平的考量。

证券日报社旗下微信公众号“上市公司文娱头条”基于对读者传媒所发布的财务数据的错误解读,暗指上市公司读者传媒的经营状况出现很大问题,这则失实新闻的报道已不是惹来一片哗然声这么简单,对公司造成的声誉、经济等影响不可估量。

3.3损害公众的知情权

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知情权包含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两种形态,消极权利指自然存在的信息,公民可以自由地对其寻求和获取;积极权利指有关信息本应让公众知悉的,但它掌握在特定单位或人的手中,公众的知情权需要借助他们的积极行为才能够实现。

不管是哪种形态,公众都有权知晓事实的真相及其全貌,所有失实新闻的报道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掌握信息的特定单位和人也负有向公众公开信息的权利和义务。

《鲁中晨报》对淄博疫苗安全性的失实报道,《重庆青年报》(官方微博)和《新京报》(官方网站)对大巴坠江肇事者的失实报道,环球网报道对台北市长候选人胜出结果的失实报道等,均是对 闻的相关信息掌握在特定单位或人士的手中,权威机构及媒体行业更应自觉地担负起向公众传播准确信息的义务。

3.4损害社会和谐,扰乱社会秩序

失实新闻之所以能博人眼球,在于这类信息往往在话题上带有较强的敏感性或煽动性,如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关攸性命的天灾人祸等能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或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冲击的消息,一旦这类失实新闻在社会上得到大规模地传播,不仅会形成错误的舆论,严重的还会扰乱社会秩序、损害社会和谐。

疫苗这一攸关性命的话题一直为公众所关注,《鲁中晨报》在疫苗风波的关键时刻,原本是以为公众提供服务类信息给淄博市市民疫苗接种吃下“定心丸”,不料适得其反,引来一片哗然和恐慌。

刘强东作为公众人物,其一举一动难逃公众视野的“监督”,对于“刘强东案涉案女子涉嫌诬陷”一事自然也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对于事实真相与事件全貌的知悉,也是在杜绝部分营销号为博取商业利益肆意传播虚假信息将舆论往错误方向指引。

女司机为“大巴坠江”背了黑锅,在公众未知晓真相之前,公众“一边倒”地为所谓的正义声讨,一些不理智的网友甚是对其恶言相向;网络时代下衍生的“水军”、“键盘侠”、“人肉搜索”等不仅仅损害受害者的隐私权、名誉权,野生的网络环境一旦不加以监控和管制,上升为错误的社会舆论,整个社会的稳定都会被动摇。

3.5影响新闻行业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环境本身就是“拟态环境”,失实新闻的传播者利用网络实现高效传播和利益最大化,倘若“利益至上”、“新闻即商品”的风气在整个新闻界蔓延,新闻的真实性也不必成其为生命,毫不夸张地讲,没有真相的新闻行业就成了一滩死水。

官方媒体作为新闻界的佼佼者,如果连权威媒体都沦为失实新闻的生产者,“一诺千金”的威严不再,更别谈新闻行业的威严何在,长此以往,新闻必定会失去受众的信任与关注,到时候不是个人传播机构会“死”,整个新闻行业都将面临生存危机。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对失实新闻产生传播的治理对策

  4.1传播机构增强自身实力

从2018年度“十大假新闻”中,我们看到了部分专业媒体对事实真相的失守和溃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们信息传播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失实新闻的生长和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媒体更应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起到恪守事实真相的关键作用,用真实、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报道来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行业需要有复合型人才的支持,提高业务能力才能在“全民皆记者”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专业媒体就应该在新闻行业中起到标杆作用,公信力的树立还得看实力。

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媒体机构不仅要保证真实新闻的输出报道,还要保证信息获取渠道的公开公正、保证信息获取和输出的层层把关,在源头、渠道上掐断失实新闻的生产和传播。

  4.2媒体和社会联动,成立行业自律组织

国际新闻界向来十分重视新闻自律,他们强调以新闻道德来规范新闻传播活动,1916年成立于瑞典的报业荣誉法庭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新闻行业自律组织;至于国内新闻界,2013年起部分省市陆续成立新闻道德委员会,2015年成立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我国新闻行业自律组织架构初步形成。

在业界内让自律成风,激烈的行业竞争也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我们除了比“新鲜”,我们还能比“深度”、比“耐心”,与其抢占所谓先机弄得心浮气躁,不如沉下心来比“质量”、比“耐力”,我们同样还能是朋友、是同为新闻行业奋斗的战友。

在社会让自律成风,共同加入杜绝失实新闻的队伍中,从生产到传播的每个环节,不论身份地位、知识结构差异,每个人都可以为此出一份力,不造谣不传谣,所有人都能成为击溃失实新闻的生力军。

  4.3修缮现有的司法体系

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新闻媒介也在迅猛发展,然而,网络信息技术持续升级在不断推动新媒体向前发展的同时,新闻失实的生产和传播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相关司法体系的完善速度却不相匹配,这就要求司法体系就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新形态作出适应和改变。

“网络安全”从闯进公众视野到为社会所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我国都十分重视互联网法治建设,在基本管理规范、新闻信息服务管理、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管理、网络出版服务管理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条例条规。与此同时,“键盘侠”、“水军”等新生队伍还是游离在法律边缘生产和传播失实新闻、破坏网络环境,这就说明,当前的司法体系仍有疏漏,存在侥幸心理的网民不在少数,加强互联网新闻信息的行政执法大有必要。

  第5章 总结

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作为业界经久不衰的话题,要想守住新闻事业,对新闻失实的治理就绝不能松懈。

失实新闻始终是拖垮整个新闻行业、乃至扰乱整个社会秩序的毒瘤,鉴于专业媒体在新闻界的影响力,从官方专业媒体手中出来的失实新闻的危害性也更大,通过对2018年度“十大假新闻”各个案例的研究分析,不难看出,这些最具破坏力的失实新闻要么由专业媒体生产、要么由专业媒体经手,要想击中失实新闻链条的要害,还得从媒体机构入手。当然,阻止新闻失实的产生绝非由媒体机构独揽,守住新闻界净土需要新闻生产者、传播者和监督者的多方合力。

新媒体时代下的传媒环境在不断变化,我们必须正视“人们的思想结构和知识水平是否能适应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问题,想让失实新闻无处遁形,或许我们需要慢下来思考、快一点成长。别说是新闻界,整个社会的真假都难辨,任何一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让理智来主导,声音太多我们一个一个听清楚、声音太嘈杂我们把没用的一个一个过滤掉,再平凡的人都拥有守住真相的能力。

同时,新媒体时代也衍生出一批优质的自媒体,官方媒体的记者不再是“无冕之王”,新闻行业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业界内。在这种局势下,官方媒体的“先天”优势不再,要想成为业界标杆,坚守真实既是基本又是根本,同时,还得紧跟时代步伐,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不断注入新生力量让生命之源永葆。

  参考文献:

[1]马彬彬.假新闻的传播机制及治理——“年度十大假新闻”(2001-2014)内容分析[D].山东省:山东师范大学,2015.

[2]王繁.新世纪以来我国假新闻研究——以《新闻记者》“十大假新闻”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3]钱超.论民意表达[D].上海市:复旦大学,2008.

[4]《新闻学概论》编写组.新闻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北京市,2009:25-31.

[5]陶丹,张浩达.新媒体与网络传播[M].科学出版社:北京市,2001:前言3.

[6]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市,2016.

[7]汝绪华. 国外假新闻研究缘起、进展与评价[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9(05):59-71.

[8]黄芙蓉.对新媒体概念(定义)的再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报,2013,26(06):49-51.

[9]战英.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J]. 传播力研究, 2019(24):48.

[10]彭爱萍.“反转新闻”与假新闻、失实新闻之辨析[J].新闻传播,2016:106.

[11]周晓宇.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缺失问题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1):1-2.

[12]童兵. 假新闻屡禁不绝的缘由——《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年分析报告之二[J]. 新闻记者, 2011(05):11-15.

[13]杨文治.新媒体时代假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13):6-7.

[14]刘晖.探析虚假新闻传播形成原因[J].新闻研究导刊,2016(07):204.

[15]张涛甫.十年百条虚假新闻的样本分析——《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年分析报告之一[J].新闻记者,2011(05).

[16]高玄君 夏艳艳. 浅析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对策——以2017年《新闻记者》评选的十大假新闻为例[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04).

[17]S.Zannettou,M.Sirivianos,J.Blackburn,et al.The Web of False Information: Rumors,Fake News,Hoaxes,Clickbait,and Various Other Shenanigans,2018-04-10.[2018-09-01]arXiv: 1804. 03461[cs.SI].

[18]P.Kiwi.What is...Fake News? Jovian Press,2018.

[19] A.Roets.Fake news: Incorrect,But Hard to Correct-The Role of Cognitive Ability on the Impact of False Information on SocialImpressions.Intelligence,2017,65: 107-110.

[20]S.Aral.Truth,Disrupted,2018-06-25.[2019-01-18]

[21] C.Kidd.In a Frozen Crouch.London Review of Books,2018,40( 17) : 27-28.

[22]M.Jones.Hacking,Bots and Information Wars in the Qatar Spat. The Washington Post,2017-06-07.[2018-09-12] /2017/06/07/hacking-bots-and-information-wars-in-the-qatar- spat/? utm_term=.900014bdf11f.

新媒体时代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危害—以“2018年十大假新闻”为例

新媒体时代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危害—以“2018年十大假新闻”为例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2月1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5105.html,

Like (1)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2月12日
Next 2023年2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