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州木偶戏俗称鬼仔戏,是高州府民间艺术在中原木偶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改造、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剧种。具有独特的民族学和民俗学及美学等特点,更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对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民族民俗文化史和建设新文化都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此次课题主要对其审美特点和传承进行研究分析,希望能够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解读,并且为其发展传承出谋划策。通过对高州木偶戏的审美特点研究,从真人化造型和地方语言方言的唱腔两个方面着手论述;其次是传承研究,可以通过流行说唱的方法来表演木偶戏,并且结合地域风格特色来创新伴奏音乐;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木偶戏的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融入现代创新内容去更好的传承繁荣发展高州木偶戏。
关键词:高州木偶戏;审美特点;传承发展
一、引言
高州木偶戏是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品种,相传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高州,至今已400多年历史,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至巅峰时期,当时的演出场次一年过万,这是高州木偶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2006年高州木偶戏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足以可见高州木偶戏的艺术地位。为了能够让高州木偶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对高州木偶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性和发展传承两个方面,基于以上观点此次课题主要对其审美特点和传承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解读。高州木偶戏的木偶形象是结合剧情需求进行设计制作,例如岳家将是武生角色,敌人则是丑角形象,穆桂英是刀马旦等等,这些角色形象的塑造都十分经典,而且结合了中国戏曲中的脸谱元素等,使得高州木偶戏的内容形式更为丰富,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因而本文就上述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能够得出其具有的艺术独特性,进而加深对该民间艺术的认知与理解,,能够创新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融入现代艺术的审美,为高州木偶戏的传承发展出谋划策。
二、高州木偶戏的审美特点
高州木偶戏作为我国木偶戏的一个地狱支流,无论是在木偶的制作,还是演出的方式和习俗都有着十分独特的艺术特色,它的审美特点主要体现在木偶雕刻造型“真人化”和地方方言的唱腔特点两个方面,因而有了这两个方面的审美特点,使得高州木偶戏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一)木偶雕刻造型“真人化”
木偶雕刻造型“真人化”是高州木偶戏的主要审美特点之一,所谓的“真人化”是指木偶雕刻造型的设计以真人为基础,通过比例的缩小来进行造型的设计,所设计的木头雕刻造型与真人基本无异,除了在个头尺寸上是缩小版,身体构造、五官设计等都呈现出真人化的特点。木偶雕刻造型是人来完成、其表演又是人来操作,所以实际上这就注定了木偶雕刻造型“真人化”的审美特点。在传统高州木偶戏中木偶雕刻造型在30-50cm,当时木偶班子的木偶数量最少也在二三十个,以木头雕刻而成,按照戏曲脸谱中的生旦净丑来在进行彩绘,这些木偶的五官都十分清楚且歌剧特色,尤其是面部除了耳朵之外几乎都可以活动,由此可见木偶雕刻造型“真人化”审美特点的显著。在木偶雕刻造型的创作中,非常注重神韵的打造,需要结合剧情来对木偶形象进行深化,其融合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加了木偶造型的趣味性,让木偶的角色造型更为丰富,这也是为何木偶雕刻造型“真人化”对观众吸引力始终不减的原因,因为这些真人化的木偶雕刻造型确实好看、而且有历史韵味和艺术内涵。
近年来,很多当地的艺术家将木偶雕刻造型“真人化”视作创作目标,在高州木偶戏传习所中进行大力改革、对木偶雕刻造型持续改进。在高州木偶戏中的木偶造型都十分精巧,以木料加工制成、采用艺术化手法,经过彩绘装饰之后显得形神具备、活灵活现,而且木偶的头部、手臂、指头等部位都可以灵活运动,木偶造型甚至可以表演眼睁口张的表情,真人化特点较为显著。原本的木偶雕刻造型高度在50cm左右,一些艺术家将高度提升至80cm甚至更高,这样增加高度后的木偶雕刻造型“真人化”特点更为显著,因为形体的增加使得木偶形象的视觉效果更为突出,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木偶雕刻造型所产生的视觉冲击更为强烈。木偶雕刻造型“真人化”中将原本的内签控制转为了外签控制,使得木偶操作的灵活性得以提升不少,在表现的运动方式、形态风格上更接近真人。在木偶造型的雕刻中变得更为精细,采用了一些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使得木偶雕刻造型“真人化”特点更为显著,让其显得更加真实,口眼舌鼻都能活动,整个造型的逼真感大大提升,让木偶雕刻造型显得更为活灵活现。在高州木偶戏的木偶雕刻造型中,不论是何种角色其真人化的审美特点都是比较显著的,能够让观众通过造型设计了解人物特色,整个的设计都以真人化为基础,备受观众的喜爱。当然就木偶雕刻造型“真人化”来说,这是高州木偶戏的一贯特色,木偶造型始终精美别致、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美学价值,木偶雕刻造型的设计与舞台演出和美术设计紧密相关,其通过木偶雕刻造型“真人化”来展现出木偶戏的独特魅力,令人印象深刻。在高州木偶戏的表演中,操作者和观众是被幕布隔离的,主要是为了突出表现木偶雕刻造型,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观众。高州木偶戏的木偶雕刻造型设计与绘画艺术有着直接关系,以戏剧艺术的形象来在符合角色典型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造型重塑,使得木偶戏中的主体思想得以更好的表现。木偶雕刻造型“真人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表现,以更具特色的造型方式来体现出高州木偶戏的独特魅力。在高州木偶戏中的人与木偶是主要的构成要素,在表演的过程中人对木偶戏的行动动作进行操作,而且为木偶配音,使得木偶戏得以上演,体现出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所以对于木偶雕刻造型“真人化”的真人化来说,人在表演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体现其真人化特点的主要原因。
(二)地方方言的唱腔特点
高州木偶戏的唱腔特点是以地方方言为主,其唱腔主要从当地民歌基础上所演变而来,被称作木偶唱腔。在高州木偶戏的唱腔中多使用七字诗句,四句为一组,每句的尾音押韵,在唱腔中会加入一些即兴性的唱词来增加趣味性,以此来引发观众的欢笑。高州木偶戏的唱腔音乐是戏曲音乐中的曲牌为主,以及高州地区的山歌小调,以“咿呀哩”等开始演唱,并且衬托出氛围,让高州地区的山歌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木偶戏的唱腔之中,展现出唱腔的质朴自然、丰富情感等特点,同时也能够让高州木偶戏的原生态唱腔特点得以体现。在高州木偶戏的唱腔套用了很多高州山歌,例如在表达喜悦时以《丰收调》、展现爱情时以《高州情歌》等,这种唱腔融合的方式十分巧妙,而且在唱腔中可以加入口技来丰富音响效果,例如模仿马奔腾的声音、人群喧闹的声音等,这些表演所展现的唱腔特点都是比较独特的。在高州木偶戏的唱腔中使用的方言以高州白话为主,唱腔属于说唱音乐的范围,是从古代的曲牌发展而来,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音乐内容。在高州木偶戏的演唱中说唱并存,说的内容形式是散文体,唱的内容形式是押韵的,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进行表演,唱腔雅俗共存、令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并且感受到唱腔中的叙事魅力。高州木偶戏的唱腔变化丰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较为充足,主要是讲述经典的故事、塑造经典的人物、展现人物思想情感;其唱腔戏曲音乐以板体为主、小调式曲牌为辅,唱法分男女独唱、同调同唱等多种类型;男演员在演唱的时候大多是真声,女演员在演唱中遇到高音时以假声,当然这个并没有特定的要求,男女演员在演唱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方法。就高州木偶戏的唱腔设计来说,有中板、慢板、紧板、哭板等多种类型,低音时的唱腔较为婉转绵长、同音时的唱腔与剧情相结合来刻画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并体现其性格特征。就高州木偶戏的唱腔来说,其在不同场合的表现形式存在一定差异:在说唱各半的场合中主要目的是为了叙事,所以往往会在前半句以说的形式、后半句以唱的形式,这种唱腔的方式能够让故事的叙述更为完整。在似唱似说的表演中,主要将旋律和唱腔进行结合,形成的唱腔是说与唱的特点并存,在表现激动的氛围时多使用此种唱腔,速度飞快。在拖腔的演唱中,主要唱段时说与唱并不明显、旋律不强,不过在拖腔中的旋律会增强,以此来增加演唱的力度,例如在《陈世美》中的骂陈世美之时的唱腔使用了很多拖腔,这样能够让观众对角色的形象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并且体现出高州木偶戏的趣味性,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在高州木偶戏中的演唱形式有对口和群口不同的类型,这就意味着演员的数量在两位及很多,每个演员一边伴奏一边演唱,同时为了增加演唱效果一些班子会设置帮唱,以此来使得演出的唱腔表现更为丰富,进而吸引更多的观众注意。一些艺术家试图对高州木偶戏的唱腔进行改革,使用粤语的方式进行演唱,当然演唱的内容仍旧保持不变,配合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唱腔设计比较流畅明快、增加了粤剧特色,这种对于唱腔的创新尝试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以《柳毅传书》中的惜别选段的表演为例,在此段的唱段设计中展现了人物的情感性格,表现了龙女与柳毅的难舍难分,将两人的情感通过唱腔中的语言充分体现,让观众为之动容。整体而言这些对唱腔的创新尝试是艺术家为了发展高州木偶戏所做出的努力,而且不少创编取得了不错的艺术效果,不过笔者认为创新唱腔固然可以使得高州木偶戏的受众面增加不少,但是如果过度的丢弃地方方言唱腔,可能会让高州木偶戏的原生态特色存在丢失的风险,因而对此要尤为重视。以地方方言为主的唱腔仍旧可以长期发展,其是高州木偶戏的唱腔灵魂。
三、高州木偶戏的传承
高州木偶戏有着它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为了使它得到长远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可以通过说唱方法流行表演、地域风格的新颖音乐创作两个方面来得以实现传承、发展、弘扬高州木偶戏。
(一)说唱方法的流行表演
就高州木偶戏的传承来说,要想扩大受众面,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首先可以从原本的唱腔着手进行创新。因为高州木偶戏的唱腔本来就以说唱为主,这与说唱音乐的特点是较为吻合的,两者在融合上必然很容易碰撞出新的火花。当然就高州木偶戏中本来的说唱方法而言需要进行提升,对于一些拖腔的使用其实可以适当减少,增加说唱音乐的节奏感,以此来使得演唱是的节奏更为紧密,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情感触动。例如在高州木偶戏《陈世美》的唱腔中,秦香莲的叙事应该适当精炼,在唱段中主要表现出凄凄惨惨、可怜无助的形象特点,所以可以采用叙述性的语气、轻声吟唱,同时以说唱的方式将内心的复杂情感表达出来,带给观众更多的情感触动。在高州木偶戏中的演唱是基础,戏曲演唱是建立在地方方言的基础上,是将语言和音乐进行结合之后所形成的艺术表达方式,所以在演唱中的核心就是方言和音乐。当然对于高州木偶戏的传承来说,就说唱形式的运用中,首要解决的就是方言问题,对于一些大众可以容易理解的方言完全可以保留下来,因为这是体现高州木偶戏独特艺术魅力的关键;对于一些俗文化、过于本土的俚语等则应该进行创新,要确保说唱表演中的语言清晰准确和生动,毕竟不是每个观众都能够听懂高州白话,否则如果在高州木偶戏中出现过多观众无法理解的内容,自然也就无法真正使得高州木偶戏的受众面得以扩展。在高州木偶戏的说唱表演中,节奏要鲜明、速度尽量加快,当然这个需要结合实际的剧情定速,并非所有的高州木偶戏都要以加快速度进行演绎;在说唱中的字多腔调少,这是一大改变,其中间奏较少,主要表达的情感以激情、热烈为主,而且往往能够出现唱腔高潮,这是在说唱表演中应该重点把握的地方。在高州木偶戏的创新发展中,可以通过说唱方法对高州木偶戏进行流行演出,这一创新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将高州木偶戏打造成真正的潮流文化,让年轻人成为发展传承高州木偶戏的绝对主力,这样才能够让高州木偶戏在新时期得以更好的发展。在说唱表演中,对于重音的表达要有力饱满,演员要加强对字头的力度、咬字的力度等的训练,确保吐字速度足够迅速且展现出一定的爆发力;在以说唱表现人物的情感特色时不能随心所以,要结合人物的实际情况进行,确保说唱中的声腔连贯、呼吸正确,这就意味着演员需要勤加练习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当然作为戏曲演员,与说唱歌手相比其具有的能力更高,因为高州木偶戏不仅仅是说唱的艺术,更是戏剧表演,虽然出现来观众面前的是木偶,但是真正在之后操纵木偶的是演员,所以演员要努力达到声画合一的效果,将内心的情感通过说唱表演、通过木偶的演绎展现在观众面前,体现高州木偶戏的视听魅力。
(二)地域风格的新颖音乐
就高州木偶戏的音乐伴奏传承来说,创作更多具有地域风格的新颖音乐是关键所在,所以本质上需要对音乐进行主动的创新。高州木偶戏使用的弦乐器较多,是因为弦乐的声音轻柔、不会对唱腔产生过大的影响,对于表演时的演唱效果能够进行充分保障,而且所呈现出的音乐特色较为鲜明。在单人的高州木偶戏中以锣鼓伴奏,节奏轻快简单,这种直截了当的音乐伴奏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不过问题在于直接在舞台上呈现显得过于草率,对于锣鼓的运用可以在一些有趣的环节进行穿插使用,这样的运用效果往往能够得以保障。在高州木偶戏中的武打场面中,使用的音乐节奏较为快速;文戏场面时使用的音乐节奏较为舒缓;在演唱的过程中以木鱼和曲尺打拍,这些都是高州木偶戏的音乐特色。事实上高州木偶戏在上世纪六十年底就已经将大提琴、电子鼓等西洋乐器融入其中,这也直接推动了七八十年底高州木偶戏的蓬勃发展。因而对于高州木偶戏的现代音乐创新来说,在保持传统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寻求创新突破是关键目标,要让伴奏中的音乐具有更为鲜明的民俗特色与时代特色,进而满足更多年轻人的音乐审美喜好。以高州木偶戏中过门音乐为例,在开场多是以大笛演奏“大小开门”的曲目来渲染艺术氛围,不过这种方式就目前的观众审美喜好来说应该及时更新,依照不同的高州木偶戏类型来创编出适合的新颖音乐,可以将流行音乐加入到木偶戏的背景音乐之中,比如一些中国风的音乐作品,进而收获更多观众的关注与喜爱。同时在低音演奏时要确保委婉绵长的艺术效果、在高音演奏时展现出激烈热闹的氛围,这样才能真正让高州木偶戏的音乐得以创新发展,为该艺术的现代发展传承增加更多的看点。
四、结论
对于高州木偶戏的审美特点来说,其以真人化的木偶雕刻造型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并以地方方言的唱腔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让高州木偶戏的审美特点更为独特,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当前受众审美的转变以及高州木偶戏发展形势的变化,对于高州木偶戏的传承也要更为积极主动。可以通过说唱方法来对高州木偶戏进行流行表演,并且创编出就有地域风格的新颖音乐,这两个方法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对高州木偶戏产生关注,进而使得高州木偶戏的传承获得更多的支持,使得其在新时期得以更好的发展。就当前的环境而言,需要对高州木偶戏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包括对其表演内容、说唱方式、伴奏音乐的创新,与年轻人的喜好实现融合,也可以将高州木偶戏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传播,最终让高州木偶戏的传承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宋俊华,李文琼,《岭南人文图说之四十五——高州木偶戏》,学术研究出版社,2007年9月版。
[2]周泽明,《高州木偶戏唱腔与音乐设计》,群文论刊,2006年4月版。
[3]王伽娜,《高州木偶戏和采茶戏的浪漫风格——西方音乐美学的视角》,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出版社,2011年4月版。
[4]庄伟涛,《浅谈高州木偶戏的艺术价值》,中国艺术出版社,2012年3月版,。
[5]林云锋、曹章玲,《浅谈高州木偶戏的艺术特点和传承发展——以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为例》,大学教育出版社,2018年9月版。
[6]王伽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危机——以高州木偶戏和采茶戏为》,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年5月版。
[7]曹章玲,《论高州木偶戏的现状困境及其发展路径》,大学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版。
[8]何海玲,《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高州木偶戏保护与传承》,华南方论刊,2014年5月版。
致谢
本论文是在向智星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感谢我的导师从最初的选题、构思、资料收集到、修改、再到论文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的指引和教导,使我对此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最终得以完成毕业论文,对此我表示我最衷心的感谢。她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的感染和激励着我。为了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向智星教授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让我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谨向向智星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7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