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

内容提要: 舞蹈与武术一样起源于生产劳动,在狩猎驱赶活动中形成攻防格斗的习惯动作,都具有歌舞的性质。我认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侧重表演的就发展为歌舞,注重实用的就发展为武术,各自朝适应于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功能,到了现在

  内容提要:舞蹈与武术一样起源于生产劳动,在狩猎驱赶活动中形成攻防格斗的习惯动作,都具有歌舞的性质。我认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侧重表演的就发展为歌舞,注重实用的就发展为武术,各自朝适应于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功能,到了现在,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舞蹈与武术的概念也越来越模糊,两者相互借鉴与交叉也越来越普遍。舞蹈的美与武术的美来说明舞蹈与武术融合之美。
  本文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武术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舞蹈的发展情况和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舞蹈与武术的相同之处。第三部分介绍了武术与舞蹈的意境美。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武术;中国舞蹈;发展;影响
试论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

  一、选题背景

  武术是我国历经千年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样,武术和舞蹈是人们最喜爱的两种文化形式。而这种类繁多、风格各异、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气息。武术与舞蹈在发展历程中互为融合互为借鉴,相辅相成,共同形成了独特的演练风格,使之更加具有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
  舞与武在古汉语上也相通,著名舞蹈家吴晓邦说:“中国的舞蹈一半是武术”。武舞在武术起源里能够查阅到,在舞蹈起源里也能够查阅到。在陈沛菊和乔凤杰的论《武术和舞蹈》一文中,曾以《山海经•海外西经》里“刑天与帝搏”和“帝舞”来说明武术和舞蹈具有同源性,尽管这种神话色彩浓厚的描述并不能作为界定武术和舞蹈的依据,但是它却将人们的思维牵引至此。在现代关于武术与舞蹈的研究中,多是谈到武术与舞蹈的融合,并且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二者同源,舞蹈表演中有着无数的成分,武术中又有舞蹈的美。二者相互融合,互为影响。还有一些专家提出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舞蹈的起源到现代的发展来阐述二者的不同之处。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舞蹈和武术在历史上经历了统一分化与统一,在展示各自的风采之时,却不能割断它们相似的本质。对此项问题或许有人会有质疑舞蹈与武术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形态,有何共同可谈?诚然,今天时代赋予舞蹈与武术迥然相异的形态风格与内涵但舞蹈与武术在发展史上却有着不可置否的共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也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舞蹈与武术相互借鉴与融合也越来越普遍。通过分析武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研究二者的相似性以及有助于我国舞蹈的未来走向。

  (二)实际意义

  武术对中国舞蹈的发展、形成有哪些影响以及作用有哪些?本文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对其中的影响进行研究,以及舞蹈与武术结合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我国舞蹈的发展提供一份参考。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
  (1)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
  (2)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3)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4)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2.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在搜集与整理资料的同时,搜索有关武术以及中国舞蹈发展的内容,总结概括出其中主要内容,分析武术对中国舞蹈发展的影响。采用经验总结法,在进一步整理资料撰写文章的阶段,对资料进行细致的分类,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经验对论文进行撰写。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1.研究条件:
  根据所学知识,利用学校图书馆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历史史书,对问题进行研究。除此之外,通过咨询学校老师,查阅电脑,对解决问题起到辅助的作用。
  2.存在问题:
  在知识的查找上存在一定的难处,以及相关方面的资料过少,为问题的研究形成了阻碍的作用。

  (五)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预期效果

  1.关键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了武术与中国舞蹈的概况,分析了二者的特点以及相似性,从而得出武术队中国舞蹈的影响。
  2.预期效果:
  (1)通过研究中国武术与中国舞蹈各自的特点,分析二者的同源性。为其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2)通过列举相关的舞蹈形式以及武术形式,描述其共同的特征。为日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3)分析武术与中国舞蹈的意境美,阐述两者的相同特征。
  (4)对比两者的相似性及特点,得出武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

  三、武术与舞蹈的概况

  (一)武术的概况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竟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捕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质击方法国棋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商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南,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竟技运动之内。总之,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的社会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的生产活动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等击打野兽的方法.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但这些击打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
  从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斗技术.从而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发展概况:
  (1)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256年)
  武舞不分,合二为一,成为"武舞".它是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照一定程式来演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
  (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武术的功能向多样化发展,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如<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武术体系逐步形成.
  (3)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
  这一时期有较多的武术著作问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武术流派雏形开始出现,如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谈到了剑术已有"法"而且各异.刀已基本取代了剑再军事上的地位,而剑在非军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汉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东穿日本。
  (4)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
  武术在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玄学盛行,追求炼丹于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发展.
  (5)隋唐时期
  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实行武举制,大大推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
  (6)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
  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
  (7)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
  武术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大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在清代,武术于道教养生,内丹术和引导术进一步结合.逐步发展成为武术内功
  3.武术的特点
  武术具有防范危险,和一定的攻击性,同时具备十分丰厚的民族特征,而且适用性十分的广泛。

  (二)中国舞蹈的概况

  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戏曲和武术是建立中国古典舞训练的基础,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基训中的技术、技巧有着独具一格的民族特性,与其它舞种中的技术、技巧有着很大的不同。
  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
  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我们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的动律元素;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对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训练;一个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质训练;一个是意念、感受上的艺术素质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民族舞的“神、气、韵”,才能打破基训课的芭蕾化倾向及体操、杂技化的倾向;才能改变基训课在训练上的纯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倾向。同时也解决了组合的语言性,以及让身法与民族技术、技巧的能力、素质训练结合起来。
  从舞蹈功能上分为:自娱性舞蹈、表演性舞蹈、自娱娱人相兼的舞蹈,以及取悦神灵、祭祀祖先的舞蹈。从发展史的角度分为:原始舞蹈、民间舞蹈、宫廷舞蹈、舞台艺术舞蹈和城市群众性舞蹈。按舞蹈类型、舞蹈门类可分为: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古典舞蹈古代流传下来,具有传统审美特征和典型性的舞蹈。

  四、武术与舞蹈的相似之处

  (一)武术与舞蹈同源性

  舞蹈是所有艺术类型中最古老的门类,有着最悠久的历史,最神秘的内在意蕴在中国的人体文化史上,武字与舞字是通用的,武舞同源。这早已被史学家们所证实。帝用舞蹈表现自己战胜刑天之喜悦心情,说明这种以武为舞的形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了。西周时期的武舞,常以模拟战胜对手过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并以此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炫耀自己取得的辉煌战果,如剑舞、斧舞、钺舞等,有着强烈的攻防含。到唐代,武术和舞蹈两者开始被人们有意识地界分。此后,两者的发展固然已经分道扬镳,在日后的发展中,武术走上了养生卫身之道,而舞蹈在表情,养心之路上穿行。但也并非没有了任何联系,人们并不能够严格地界定清楚。事实上,历史上许多武术高手就出在那些戏剧、舞蹈演员当中,民间有句谚语,好武师打不过赖戏子,正说明了两者的关系$史学家认为,自宋以后消失了的中国古典舞,某些动作审美的积淀在武术中得到了保存。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王克芬在她的论文中提到。我国古代的许多舞蹈都与武术有着极为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就有健身舞“阳康氏之乐”,西周初期的伐纣舞蹈、大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手执武器的舞队,边舞边做激烈的相互刺击动作,气势雄浑,发扬蹈厉,中国历代。武舞,均执、干戚。而舞,含有浓烈的武术成分。古代武、舞同义,今日武术、舞蹈关系密切,相互渗透,彼此吸收。我国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先生在一次,武术与文学艺术研讨会,上就十分激动地说:“搞舞蹈不学中国武术,不研究中国武术是不行的。

  (二)武术与舞蹈的形式

  武术与舞蹈的形式,存在相似性。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武术还有舞蹈的动作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一个简单的动作,还有一个简单的跳跃等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武术崇尚的是武学,给人以阳刚之美,而舞蹈崇尚的是美学,给人以阴柔之美。但是两者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三)武术与舞蹈的意境

  中国舞蹈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自然的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舞蹈和武术作以形体为语言,对特定的意境进描写和艺术创作。舞蹈通过一段神采飞扬,婀娜多姿的表演不仅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性情,还能够让观众体会舞蹈所演绎的情节,心情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变化。武术在通过一套技术高超、精彩传神的武术套路演练,表现出那种战斗的情境,令观赏者感受到那一刻战斗紧张和激烈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表现和传达通过舞蹈和武术套路的编排进行设计,并借助展演者的悟性、技巧来表达和实现。

  五、武术对中国舞蹈的影响

  (一)使得中国舞蹈更具中国特色

  武术,是我国的文化产物,并且发展多年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武术举世闻名。武术中蕴含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并且中国武术不但有力量的体现还有身体美的体现,因此在进行武术的传承中,将其运用到中国舞蹈中能够体现中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

  (二)提高了中国舞蹈的水平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也日趋多元化。舞蹈与武术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借鉴也越来越来越频繁和普遍。在全民健身时代来临以后,舞蹈与武术为了迎合大众化健身的需要,相互借鉴了彼此的健身功能,出现了像功夫扇、太极健身舞等健身舞蹈。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些借鉴武术招式和套路的功夫舞蹈也在涌现。为了满足人们观赏的需求,武术的技击性也在弱化,而是借鉴舞蹈的元素,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以武术套路演示为主的各类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发展。以少林功夫为主要内容的系列舞台剧更借鉴了舞蹈的审美、叙事、情感表达等要素将武术与舞蹈的融通与借鉴发挥得淋漓尽致,《风中少林》更是摘取了中国舞蹈界最高奖项“荷花奖”金奖。舞蹈与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印记,新的时代赋予了舞蹈与武术更多的内涵,舞蹈与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毫无例外地要受到社会需求的影响,也将在继承中得到发展,在魅力焕发的同时获得前进的动力。

  (三)对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后期发展奠定民族气息

  武术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节奏分明的运动特色。虽然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是以格斗为基础,但经过提炼,进行有机#合理的组合后,演练中除了体现它的攻防含义,套路中意识#呼吸#动作的有机配合,使得它动则快速有力,静则稳如磐石,动静有韵味。同时武术的,精、气、神,也体现出英武、阳刚之美,使人感到一种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武术和舞蹈都要求有骨感,虽然它们在叫法上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在武术演练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营造着一种意境美,通过这种意境来表现动作的魅力、意境美一方面来自表演者对动作含义的理解与身体姿态的高度配合;另一方面来自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势和节奏的处理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美悦境界。常言道:形美感目,意美感心。武术和舞蹈就是侧重于这种心灵自我,来,来表现意境美。正是武术和舞蹈在形美和意美等诸多方面的共性,为舞蹈向武术吸取养分创造了条件。从新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看,戏曲#武术等传统文化样式成为古典舞体系的主要养料来源,古典舞成功地吸收改造了拳术#剑术中的身法、步法、剑法等元素,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古典舞蹈的民族文化精神,成为民族舞蹈文化的一份宝贵财富。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变化发展和人们精神追求的日新月异,使价值取向更加多元,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艺术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新的生命力和长久的艺术魅力,舞蹈亦是如此。创新促使当代中国舞蹈与武术的融合,体现了创新的民族精神。舞蹈与武术融合这种创新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弘扬#更新既有的民族精神,使得民族精神能够与时俱进更上层楼,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民族舞蹈文化和民族精神,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开辟更为广阔的舞蹈与武术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岗.同源与殊途:武术与舞蹈的文化之路[J].搏击•武术科学,2007(6).
  [2]王军平.论武术体用思想中的动静相得观[J].搏击•武术科学,2005(3).
  [3]李延峰,杨雷.浅析武术套路演练中的动静节奏[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
  [4]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社,2007(1):254.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1997(1):164,.
  [6]谢春.试论舞蹈的“形”与“神”[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3(5).
  [7]王海英.图说舞台平面与舞蹈构图的点、线、面.[J].舞蹈,2001(6).
  [8]龚剑.浅谈对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几点认识[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1).
  [9]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体育文化导刊,2007(2).
  [10]王岗,吴松.中国武术:传统审美的文化归属[J].体育文化导刊,2007(5).
  [11]张吉祥.论武术套路的“舞”性[J].搏击•武术科学,2007(11).
  [12]马莉.舞蹈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理论),2009(11).
  [13]赵文波.关于中国舞蹈与中华武术的共性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2).
  [14]张云涯,杨中平.论武术与舞蹈的同源性、交融性、影响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8).
  [15]罗梦春.心之舞———舞蹈表演与生活体验关系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9).
  [16]李曾辉.从生活出发,把握舞蹈创作形象[J].文教资料,2008(2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5173.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4月1日
Next 2020年4月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