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长地久》与《阳光普照》中父亲形象的对比研究

 摘 要

电影《天长地久》和《阳光普照》是2019年倍受瞩目的优秀家庭片。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父亲形象的塑造方式。这两部影片表达父爱的方式是不同寻常的,以“失去儿子”为开端,主角在承受痛苦的同时,不断刷新自己对父职的认知。经历了低落,挣扎,思考,改变后,在影片的结尾,他们都迎来了新生。本篇论文旨在探索两部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共通和不同之处。通过分析他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人生转折,最后得出结论。同时,对于人物形象扁平无味这一问题进行简要讨论,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引发编剧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视,从而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

关键词:父亲形象; 家庭片; 父爱; 现实

  引言

《天长地久》讲述了男主刘耀军与沈英明交情甚笃。刘耀军的儿子在水库玩耍时意外溺亡,悲痛欲绝的刘家夫妇告别老友,离开故乡,领养了一个男孩,打算开始新的生活。养子不愿意融入新家,刘家夫妇也始终难以摆脱失去亲子的痛苦,他们的日子依旧惨淡,可沈家却顺风顺水,仕途通达。数年之后,沈英明妻子重病,临终之前,她想弥补心中对刘家夫妇的愧疚,于是他们再次相聚,沈家人终于坦白了刘耀军儿子死亡的真相。

《阳光普照》讲述了男主阿文和琴姐育有两个儿子,幼子阿和是个进少管所的小混混。对幼子失望彻底的阿文把全部希望寄托在长子阿豪身上。而表面上令人省心的优等生阿豪,一直因父亲时常忽略自己而产生芥蒂,再加上难以抵挡的压力,最终选择了自杀。失去一子后,阿文不得不直面与幼子间的心结。阿和出狱后的生活逐渐回归正轨,菜头却突然出现,逼他去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撞破菜头阴谋的阿文在一个雨夜驱车将他撞死,守卫了小儿子安静平和的生活。

这两部电影,是近年来中国极具代表性的家庭片。通过立体的父亲形象塑造,将家庭与时代,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体现出来,发人深思,令人感触颇多,同时也获得了中外影评人的一致好评。影片中两位父亲的身上,带有中国传统父亲形象的影子,极具代表性,能够激起国人对于日常生活中父亲形象的思考,也能够令他国观众了解中国式父爱,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两部电影中的父亲形象,探索塑造立体人物的必要手法,学习编剧在塑造人物时需要考虑到的诸多因素,最后简要论述人物塑造对于成功电影的重要性,希望借本文,引发影视工作者们创作上的共鸣,并且强调人物对于电影的意义。

1父亲形象的塑造方式

  1.1父亲形象的建立过程

编剧用来表达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创造合理并且复杂的人物关系。人的基础属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个体属性,二是社会属性。[1]人的个体属性是在强调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截然不同的性格,和独一无二的特质,从而与他人产生情感上的联系,和性格关系。人的社会属性则是在强调人所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在剧本的创作中,人物关系线是由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共同建立起来的,让人物关系围绕着剧情推进线展开变化,此类变化也对剧本的创作有重要的意义。

电影《天长地久》和《阳光普照》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冲突明显,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斗争”,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生发展,对于父亲形象的塑造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的地位是崇高的,不可撼动的,俗话说“父爱如山”,在传统道德文化和人们普遍认知里,父亲伟大,威严,不可撼动。而在电影《天长地久》和《阳光普照》中,父亲形象都受到了叛逆儿子的挑战。刘耀军失去亲子后,领养了一名男孩,给他取名为“刘星”。刘星在学校偷了同学的随身听,面对刘耀军的质问,他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接连消失几天都不回家,最后要回了自己成为养子之前的身份,跟随朋友们远走高飞。他的行为,不仅挑战了父亲“一家之主”的形象,而且直接剥夺了刘耀军父亲的身份。电影《阳光普照》中对父亲形象的挑战更加极端,阿和故意伤人,使年纪轻轻的女友怀孕。阿豪封闭自己的内心,在夜深人静的晚上跳楼自杀。两个儿子,一个打击了父亲的尊严,用违背法律和道德的方式,宣告了父亲教育的失败。另一个残忍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死亡的方式与父亲永久性断绝了关系。

从儿子的行为中可以看出,这两部电影中的父亲,都充满了无奈与悲凉。对父亲“失权”的展现,也奠定了影片的矛盾基础,是人物形象转变的重要拐点。

1.2 父亲形象的崩塌

叙事手法对于塑造丰富的人物个性也有很大的帮助,第一种方法是将人物放置于复杂而又真实的关系网之中,用来强化矛盾冲突和戏剧性,以增添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和真实感,使其更加鲜活饱满。第二种方法是设置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让人物随着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而转变,以丰富人物的情感,突出和深化主题。

电影《天长地久》中的人物关系就非常复杂,故事情节也很是曲折。刘耀军和沈英明两家人原本是挚友。沈英明的妻子李海燕是计划生育的负责人,当丽云怀了二胎,无法再隐瞒的时候。李海燕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将丽云带走引产,导致她再无法生育。后来,刘耀军的亲生儿子也因为沈家儿子,沈浩,而溺亡。沈英明的妹妹沈茉莉在工厂实习的时候就对刘耀军产生好感,私下约见他,如图1.1,1.2所示。怀上他的孩子之后,刘耀军不愿违背道德伦理,劝她打掉。刘耀军两个亲生儿子的命运,都与沈家人紧密关联。他的人物形象,也在这些纠葛之中逐渐建立。

448409862db8db66a81ee15660662b4a  图1.1沈茉莉与刘耀军在酒店会面

798937901379ea87ea8e2799ef856c67  图1.2 沈茉莉与刘耀军在酒店会面

在本部影片中,有两次父亲形象的崩塌。第一次是他与沈茉莉在宾馆会面并发生关系。第二次是丽云怀孕时,因为是计划生育时期,必须打掉这个孩子。刘耀军拼命阻拦也无济于事,被人牢牢按在墙上,眼睁睁看着妻子被带走。如图1.3所示。这部电影为非线性叙事,分为“过去的生活”和“正在进行的生活”两部分,在过去的生活中,刘耀军是岗位上受人尊敬的员工,是家庭里憨厚朴实,尽职尽责的父亲(丈夫)。由于强有力的外界因素,他无法保护自己的儿子,从而失去了身为人父的权利。接二连三的失去使他变得脆弱,于是他没守住作为丈夫的底线,他的溃败和背叛,使得高大,正直的形象破灭。当无力感和人心中不堪的一面展现出来时,刘耀军的形象更加立体了。

dea4f9391a0dafaee7e80f37e47df163  图1.3 刘耀军被制服

通过不断揭示人物缺点而充实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因为毁掉一件美好的事物,比建立它更令人震撼。他形象崩塌的实质,是在修正影片开始时刘耀军给观众留下的美满印象。在时代的洪流里,他是一个弱者,在面对年轻貌美的姑娘时,他无法抵挡诱惑。尽管他带着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努力生活着,他也只是个难以抗衡命运的小人物罢了。

 1.3 父亲形象的重塑

影视作品是对日常生活的再现和表现,日常生活中,人的情绪,思维随时都在发生着变化,面对问题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与冲突,在这种复杂的内心环境中,人物的性格必然也是复杂的。典型而丰满的影视人物形象源于对生活中“人”丰富的内心的复制。在编剧创作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构建人物内心里的冲突与矛盾。

电影《阳光普照》中的父亲阿文,正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情感挣扎中的人,他爱自己的儿子,但由于他表达方式的错误,最终酿成了悲剧。

与电影《天长地久》不同的是,《阳光普照》中没有对父亲形象崩塌的叙述,因为在这部电影一开始,父亲就是失职的。他巴不得没有那个惹是生非的小儿子,面对优秀的大儿子时,他一味地施加压力,忽略大儿子压抑已久的情感。作为驾校老师,他知道告诉学员“把握时间,掌握方向”,如图1.4所示。作为父亲,他却没有把握住与大儿子共处的时间,掌握好小儿子成长的方向。他是一位失败的父亲,小儿子怀了孕的女友住在家里,他理都不想理。即使小儿子被放出少管所,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在他心里,始终不愿意接纳这个丢人现眼的儿子。他是暴躁的,固执的,而在影片的末尾,小儿子阿和的朋友菜头找上门来,威胁已经走上正途的阿和做违法乱纪的事情。父亲起先打算用钱让菜头停止他的行为,面对菜头的一再骚扰,他为了保护儿子,在一个夜晚开车向菜头撞了过去。

3a2b211ec1e1c7fd6248bc049f68930e  图1.4 阿文在学员面前讲话

《阳光普照》中父亲的形象,是逐渐走向光辉的。这种前后对比强烈的改变提供了戏剧性需求。长子阿豪的自杀,给父亲带来沉重的打击,一开始他不明白为什么表面上乐观的儿子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在探寻结果的时候,他发现了自己作为父亲的失职,于是,人物形象的转变开始了,面对仅存的幼子,他不再持冷漠的态度,而是在暗中默默守护着儿子。

由此可见电影《天长地久》与阳光普照中父亲形象的建立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但共通点是,当观众看到影片末尾,会发现那时的父亲形象已经发生了多次转变。强烈的反差是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段,一成不变的人物是枯燥乏味的,他们的形象需要随着故事的发生发展而变化。

 2 人物的内在与外在

人物的内在包含戏剧性需求,观点态度的转变。人物的外在包含人物的职业生活(工作),个人生活(婚姻),和私生活(独处)。当一个人物被创作出来之后,他的身上会产生出需求,动作以及故事。这个人物被放置在剧情中后,他的外在就会受到其他角色的影响,既配角存在的意义,主角和同事,配偶,还有他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共同组成了一个推动剧情前进的团体。人物的外在发出改变时,相应着,人物的内在必然会发生变化,既戏剧性需求的变化,或者观点的变化。如果要塑造立体的人物,必须从内在与外在同时入手,无论缺少了其中哪一样,人物形象必定是单薄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建制人物外在的时候,也应该注重多元化。职业生活的跌宕,个人生活的变故,独处时的纠结……这些元素都能让故事增色,为人物添彩。如果想要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就必须明确他的角色特点,创造适当的性格特征,与角色的生活时代,阶级,背景相呼应。[3]

 2.1 影响刘耀军的内在与外在的因素

  2.1.1家庭因素

人物形象不应该是永恒不变的,随着剧情的拓展,深入,人物形象的多元化逐渐体现,每个人物都永远多面性,能够被演员表现出来的,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很多是潜在的。[4]从影片的许多细节之处,能看出刘耀军内心的需求,他想要一个完整的家,想成为父亲。亲生儿子去世后,他领养了一个儿子,养子离开后,虽然万念俱灰,但他依旧没有放弃享受天伦之乐的念头。在刘沈两家给沈茉莉打视频电话时,说到她已经生了孩子。沈茉莉是沈英明的妹妹,她和刘耀君发生了一夜情,并且怀了孕,刘耀军劝她回家后流产。当一个混血男孩的面孔出现在屏幕上时,刘耀军的眼中的情绪,从局促转变为期盼,最后释怀地笑了,如图2.1所示。

1814eeef99ca54cc139d308f7d14e5ce  图2.1 刘耀军表情尴尬

他害怕自己对婚姻的不忠披露于众人面前,又怀着一丝沈茉莉没听劝告而留下孩子的侥幸。当他的幻想破灭后,既庆幸这段不光彩的经历没有留下证据,又以笑容宽慰着自己的痴心妄想,由此可见,他不仅仅是一个沉浸在失子悲痛中万念俱灰的父亲,在他心里,始终渴望给出他无处安放的父爱。他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将他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5]

沈茉莉离去之后的一段时间,刘耀军陷入了低落,他清楚自己失去了第三个孩子。这时他的需求,是只求生存。他和丽云坐在返乡的飞机上,飞机遇到了气流正在剧烈颠簸,刘耀军起初有些紧张,这时丽云说道:“真可笑,我们居然还怕死?”,刘耀军听完,笑着点了点头,如图2.2所示。在影片的末尾沈家的儿子,沈浩,向刘家夫妻道出了当年刘星身亡的真相,都是因为他推了刘星一把,刘星才会溺水。得知真相的刘耀军,也只是默默坐着,没有任何激动的反应,如图2.3所示。

dccf12c5b5f470d39938173d2b49ab18  图2.2 刘耀军与妻子讨论生死

这时刘耀军是一个彰显出道义与善良的人,刘星溺水之后,沈英明拿着菜刀,来到刘耀军家门前,高声呼喊着,让沈浩为刘星偿命,刘耀军却让沈英明从今往后再不许提及此事。失独的父亲尚且沉浸在无尽的悲痛中无法自拔,却还在为“凶手”一家人着想,就此不允许再提起沈浩的过失。另外,刘耀军夫妇为了避免触景生情,不告而别,搬迁到南方,再经受了那么多苦痛的捶打后,刘耀军只是静坐着抽烟喝酒,从未想过反抗,这正是一种逃避的态度。他会将心比心,独自承受着一场场变故,始终都在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加害”他的人,从未怨过沈家或是企图讨要公平,但是,抛开道德来讨论人性,这也是一种苟且,压抑,和懦弱。

15738793f0f6ffca9840b5f5a5bbf519  图2.3 刘耀军平静接受儿子死亡真相

 2.1.2 环境因素

要突显鲜明的人物个性,一是要设置人物个性与人物所处环境之间的冲突,二是要发展不同人物个性之间的冲突。电影《天长地久》中,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就非常明显。

计划生育,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基本国策,是中国社会开始飞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变革,是影响了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甚至九零后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王小帅导演巧妙地为这个宏大的背景寻找到一个非常贴近日常生活的切入点。

在电影《天长地久》中,计划生育作为刘耀军生活年代的一项重要国策,间接或者从根本上导致了他的失独,也是导致刘沈两家关系发生转折的罪魁祸首。如果没有计划生育,刘耀军就不会失去二胎,丽云也不会因为大出血而不能继续生育,刘耀军的伤痛,现在的人也许不会感同身受,但是以他为代表的,那些在计划生育中失去亲生骨肉的人,他们心里的伤疤,永远不会愈合。刘耀军象征的不仅仅是个体,他象征了我国社会发展特殊时期集体性阵痛的一例典型。而这种伤痛,与时代无关,与执行法规的人无关。个体包裹在时代的长河中,命不由己,难以抗拒地为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牺牲。

 2.2影响阿文的内在与外在的因素

  2.2.1性格因素

阿文的身上充斥很明显的缺点,他有着中国式父权典型的威严[6],他说话时尖酸刻薄,待人接物态度偏激,面对周遭一切与期望不一的事情,就会怒火满腔。面对阿和,他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个儿子,在阿和犯罪后,他故意对阿和避而不见。其实,阿文并非是个心如铁石的人,只是像中国传统家庭中的父亲那样,不知道正确表达情感的方式,表面冷酷严格,内心却充满了古板和笨拙。在父权阴影的笼罩之下,原本温馨和睦的家庭被侵蚀,最终逐渐分崩离析,走入悲剧。

在电影中,四位家庭成员从来没有同框过,只有在片尾处,才出现一张家庭合影。对于阿文的人物建制,他情感表达的方式时常在冰火两重天之间游移。他面对儿子的时候,除了横眉冷对,大声斥骂,也会透露出几分不知所措。导演用镜头很好地将这种纠结情绪和凝滞的氛围表达了出来。阿文在便利店遇见阿和,与他交心的场景,导演将两人的面部放到镜头最边缘的两侧,如图2.4所示,表现出父子关系相距甚远的疏离感。阿和从少管所回家后,电视屏幕上播放着熊吃鱼的画面,暗喻着父亲强硬的态度,如同捕食者一般,在阿和身上施加了诸多的压力。紧张尴尬的气氛,呼之欲出,同时表现出阿和意图重新做人,改过自新的艰难与阻力重重。

父亲对于情感交流失能,让他迷失在望子成龙的欲望中,并且逐渐丢掉了自我,被这种障碍吞噬了灵魂,但毫无疑问,他是为儿子牺牲最大的人。影片的末尾,阿文与妻子站在在山顶上,他缓缓道出自己的所作所为,阳光绚烂又刺眼,但是父亲的脸并不清晰,他已经迷失在黑暗与光明之中,如图2.5所示。

9dc3bd58af56cb11e10b9a3af35747b3  图2.4 阿文与阿和分别占据画框两侧

“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是阿文的人生格言。他每次去学校探望阿豪时,总会送给他许多印着这条格言的笔记本,如图2.6所示。他的这种行为,无形中给正在复读的阿豪增加的许多压力。面对菜头,阿文毫不犹豫,没有思考,将格言付诸行动,以暴制暴,将不断骚扰儿子的损友撞死,才能满足他对于儿子走上正轨的期待,但他从没有意识,菜头的罪恶,根本不至于被如此残忍又极端地处刑。

c757a678460f1d3d4b21efa5192eae04

 2.2.1心理因素

有别于电影《天长地久》,阿文的悲剧,与时代无关,他所有的伤痛,来源于家庭成员性格的缺陷。

他对小儿子阿和充满厌恶,是因为阿和的顽劣让他失望透顶,小小年纪故意伤人,还让女友怀了孕。阿和的个人行为深深刺伤着父亲,阿豪的自杀更是将父亲打入深渊。这些外在力量迫使阿文去抗衡他自己的心魔。与《天长地久》中刘耀军不同的是,阿文始终在准备着“战斗”,他与自己的小儿子斗气,为了保护阿和,和菜头斗狠。他表达父爱的方式不是通过缅怀和忍耐,而是通过谋杀,这种极端行为为人物形象的建立提供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在《阳光普照》中,还运用了揭示人物精神冲突的方式,是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7]。

通过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互相依存,构建出阿文精神内部的构架和的环境。从而构建出人物复杂的性格。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结构,是由佛洛依德所提出的,人类精神组成的三大部分。本我是存在于潜意识形态中的“我”,是人类最为原始的欲望。本我中所有行为都是无意识的,这恰恰对应了阿文驱车撞死菜头的情节。在保护儿子的原始欲望驱使下,他不假思索地这样做了。自我是现实中的“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着理性与机智。对应了阿文在便利店里与阿和谈话的情节。纵使他再怎样厌恶这个儿子,毕竟血浓于水,亲情存在。面对改邪归正的儿子时,理性告诉阿文,应该给予他一些父亲的关怀。超我是社会层面的”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属于道德部分。既身为人父最基本的道德。这三种人格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在《阳光普照》中,超我与本我发生了矛盾,谋杀意味着人类道德的毁灭。当这种矛盾产生的时候,人物的精神世界就会陷入困境,从而形成了复杂的人物形象[8]。

 3塑造人物形象的其他手段

  3.1 镜头语言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对于影视作品来说,色彩、光线和意象都是突出人物形象,升华观影者内心情感世界的主要工具。因此,将色彩、光线以及意象灵活运用到影视剧本的拍摄中是影响一步影视作品能否打动人心的关键力量,也是完成与观众情感契合最关键的体现,但如果在这过程中将色彩、光线和意象与影片意境有效的结合起来,才是最大程度唤起观众内心诉求的方式。对于电影工作者来说,色彩、光线、意象是辅助电影展现最深层次主题的有力工具,而这些工具在具体影视情节中的运用往往会激发观众的观影感知的灵敏度,达到观众情感和电影主题升华的密切契合,这才是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的情感展现最大化的体现。

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视听语言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电影语言的方面来看,《天长地久》延续了王小帅导演一贯的缓慢节奏和冷色调的风格,颇似日常生活的纪实。影片中包含有许多的长镜头、中景镜头以及近景镜头,来突显场景的真实、人物交谈时的情绪以及心理的状态。比如说伴随着人物的情绪起落、情感纠葛以及生动真实的背景声,大多用全景镜头聚焦某个特定时代的水库、筒子楼、隧道、医院……镜头犹如是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审视着那个年代过去之后的留影[9],小人物的命运沉浮也仿佛在空空荡荡的走廊的回声中,为一场扭转人物命运的悲剧即将上演。

影片的开头,一声拉长的鸣笛声紧接着传来,火车呼啸而去,如图3.1所示,与刘耀军擦身而过,暗示了他被时代洪流所碾压的一生。刘耀军抱着溺水的儿子穿过隧道,沉重的脚步声回响着,由远及近如图3.2所示。在观众了解人物之前,先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ac624f60398d07ecc5c730614805d6f0

在电影《阳光普照》中,导演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多数场景中都使用了一种冷色调,甚至连阳光看起来都有些清冷,在冷色调的辅佐中,前影片前半部分情绪下滑,展现出灰蒙蒙的世界。在阿豪自杀后,阿和被关到绿色的房间里,象征着希望到来,父亲始终封闭的内心深处的对他的爱意,因为哥哥的去世被释放,阿豪的离开在潜移默化中使阿和与父亲之间的关系逐渐升温。所有镜头语言,都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3.2 配角对完善主角形象的作用

影视作品在对于配角的建立中往往遵循一下三个定律。第一,清晰明了,方便观众记忆与区分。第二,符合大多数观众的普遍认知。第三,简洁化,配角不能喧宾夺主,盖过主角的风头。这三个定律,在电影《天长地久》和《阳光普照》中都有体现。这些配角的存在,为深化主角形象提供了帮助,他们与主角形成强烈反差,亦或是与主角站在同一队列。比如《阳光普照》中的菜头,如图3.3所示。相比于父亲内心的复杂性,菜头这个配角,可谓是“坏”得彻底。他染着一头标志性的黄毛,言行举止流里流气,是非常明显的“反派”形象[10]。他憎恨阿和出了少管所后拥有了平淡安稳的生活,屡次前来挑衅。导演突出表达了他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对于他的可怜之处却一笔带过。菜头为了兄弟义气,与阿和共同犯了罪。相似的背景之下,阿和父母健在,娶妻生女,生活逐渐走向平顺。而菜头却陷入阴影,难以脱身。导演对于菜头悲惨的身世交待甚少,为的就是塑造一个单纯的“坏人”,菜头的存在,只需要与父亲阿文的形象产生对立,只需要帮助推动阿文内心情感的转变,而不需要让观众转移视线,去纠结一个配角所背负的苦衷。

2a10acdc8c601008b0d07674441c531e  图3.3 菜头的外在形象

菜头与阿文,都是古怪,偏激的存在,他们身上有很强的反抗欲和斗争欲。当他们站在不同立场上时,戏剧性冲突呼之欲出,菜头也给了阿文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与其说阿文杀死了菜头,不如说是他杀死了自己内心对儿子强烈的抗拒感,一个宁愿为了保护儿子杀人的父亲,必定是深深爱着自己的儿子。父亲放下心魔之后,菜头的死,也暗喻这儿子身上张扬叛逆的消散。从那以后,父亲与儿子彼此原谅,彼此包容,开始新生。

在电影《天长地久》中,导演却没设立绝对的坏人。沈浩明明知道刘星不敢下水,却还逼着他去游泳,最终导致了他的溺亡。但在那时候,他只是个沉浸在游戏中的小孩子,他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一个在玩闹时劝伙伴共同冒险的儿童形象。溺水是谁都难以预料的意外,所以,沈浩的本质不是个坏人。李海燕在发现丽云怀了二胎之后,强迫她去打掉自己的孩子。这种行为看似无法原谅,但在计划生育的大环境中,李海燕只是在执行她的本职工作。即使她顾念友情放过了丽云,只要这个孩子生出来,总有一天会被追查到的。所以,李海燕也不是个坏人。那个被起名为刘星的养子,完全不感念刘耀军的收养之恩,逃学,打架,偷东西,反抗他的管教,最后抛弃了刘耀军一走了之。但他也不是个坏人。这个世界上,有谁愿意顶着别人的身份而活呢?

导演在设计《天长地久》中一系列配角时,时时刻刻都在顾念着主角刘耀军的形象特征。他的悲剧源于无法预知的意外,源于不可反抗的大环境,这些因素加诸在一个小人物的身上,让他无力又无奈。为了突出主角的无奈感,导演几乎给每个配角的身上都添加了些许无奈。当多有角色跟随剧情的流动一起被无法摆脱的命运所驱使时,会产生极强的震撼力,使得观众把这种强烈的情绪带入到刘耀军的身上。

 4丰满的人物形象对于电影的意义

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人物指的是编剧在剧本中凭借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想象虚构出来的艺术形象,他是叙事的焦点,也是推动故事发生发展的核心。电影需要以人物为核心展开叙事。立体的人物形象不仅可以突出主题,促进叙事,还能表达编剧对生活的深刻见解和独特感悟。在电影市场化和类型化的逐渐成熟的背景下,许多电影人衡量一个剧本是否优秀的标志,成为了它能否获取到足够的利益。“快餐式”人物充斥了银幕,很多电影人物已经丢失了原本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观众在观影的时候,丝毫无法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

电影《天长地久》的优秀之处在于,尽管故事背景不处于观众所生活的年代,即使是年轻人看了,也会不禁泪流满面。刘耀军角色塑造之成功,已经足以让观众摆脱对于年代的陌生感,把目光集中于他的个人命运之上。电影《阳光普照》的优秀之处在于,它囊括了大多数家庭都会出现的矛盾,阿文的身上,有中国典型父亲形象的影子,所以观众在看电影时,不会从他身上感觉到假大空,而是会或多或少联想起自己与父亲相处时的情景。

因此,对人物塑造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电影如果想要真正吸引观众,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必须从基础做起,回归人物塑造的本源,当观众对电影人物产生浓厚的情感和兴趣时,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中去。

 结 论

通过对比研究电影《天长地久》与《阳光普照》中的父亲形象,了解了优秀电影人物所拥有的特质,学习了塑造丰满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开始撰写电影剧本之前,首先要明确主角所处的时代与环境,分析主角所处时代的特点,选择是否要将主角的命运与时代关联。然后,罗列出围绕在主角身边的配角,并且明确配角与主角的人物关系。在创作电影剧本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角色的需求和目的,否则,就会导致剧情松散,人物形象不明确等等问题。

编剧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关注自己身边形形色色的人,如果故事能够取材于生活,就会很好地避免假大空的问题。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最好避免凭空想象,凭空捏造。尽管是只存在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为了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应当赋予他们“人性”。如果人物存在的意义,仅仅停留在为剧情的发生发展做贡献,那么这样的人物,是不会令观众动容的。编剧应当把作品中的角色视为拥有灵性的“人”,而不是支撑剧本的工具。

除此之外,有争议性的角色比单纯的角色更吸引人眼球,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编织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从而使观众在赏析过程中不会感到苦涩无味,而是常存着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文献

[1] 里查德.沃尔塔. 剧本[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社, 2017.4

[2] 肖帅, 祁可可. 近年来我国家庭伦理剧的主题变迁与叙事问题[J]. 河南: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0.3: 77-81

[3] 何志全. 戏剧化妆造型如何更好地适应角色[J]. 戏剧之家, 2020.6: 33

[4] 华金香. 影视镜头语境下本色表演的特征[J]. 艺海, 2019.12: 80-81

[5] 杜菁菁. 浅谈形象设计对影视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J]. 黄河之声, 2017, 8 : 121

[6] 孙凯. 李安电影人物形象分析[J]. 戏剧之家,2019, 23: 123

[7] 大卫.伯德维尔. 电影艺术[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1

[8] 刘静,刘青云. 现代文学中父亲形象的研究[J]. 长沙: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报, 2018.1: 139-141

[9] 鲁昊. 戏剧表演过程中艺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J].戏剧之家, 2019.25: 29

[10] 王潇. 肢体语言对于戏剧表演塑造人物形象的积极作用分析[J]. 戏剧之家, 2019.19: 25-26

 致谢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首先要感谢我的老师们,大学四年的对我的教导,引领我走进了专业领域,从基础开始探索,寻找自己喜欢的领域。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厌其烦地为我答疑解惑,包容并指正我的错误,陪着我逐渐进步。在校时总爱抱怨老师严格,当我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寻用知识的时候才发觉,对于每个学生,老师都尽职尽责,用心良苦。四年中,他们对我的帮助是不可忽略的。其次,我想感谢父母,感谢他们始终支持我的决定,和对我的培养。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时遇到的问题,他们都会帮助我克服。然后,我也要感谢共同相处四年的同学们,在课堂中,他们与我共同进步,日常生活里,他们是我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正是因为拥有这些乐观上进的同学,我的大学生活才充满美好。在我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他们也给予了我很多思路,和我一起讨论结构,捋顺逻辑。毕业以后,他们依然是我非常难忘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乐于互相帮助。

四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在毕业之际,我也找到了自己将为之拼搏的目标,我将继续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刻苦,踏实做人,争取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永远不忘记老师和父母对我的教导,也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电影《天长地久》与《阳光普照》中父亲形象的对比研究

电影《天长地久》与《阳光普照》中父亲形象的对比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6月11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7897.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6月11日
Next 2023年6月1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