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书法艺术特色浅论

摘要: 汉代是中国碑刻发展的鼎盛时期,《张迁碑》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我国现存汉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无论从历史学方面还是从书法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同时它也是朴拙书风的典型范例,其结体朴拙,稚趣横生,用笔以方笔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

  摘要:汉代是中国碑刻发展的鼎盛时期,《张迁碑》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是我国现存汉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无论从历史学方面还是从书法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同时它也是朴拙书风的典型范例,其结体朴拙,稚趣横生,用笔以方笔为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魅力,是公认的书法经典。《张迁碑》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张迁碑》的简介、历史评价、用笔、结体等的分析,概括其艺术特征,为《张迁碑》的临习提供借鉴。
  关键词:《张迁碑》;用笔;结体;朴拙美;
《张迁碑》书法艺术特色浅论

  前言

  《张迁碑》可以说是我临习的比较多的一个碑帖了,我第一次接触《张迁碑》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候对书法的认知可以说还只是略见皮毛,所以还未能理解《张迁碑》这种古拙、质朴之美,反而对《曹全碑》这种秀美一路的书风更为偏爱。通过这几年对书法理论的深入学习,还有就是对各朝各代名家名帖的广泛临习,对书法的理解可以说是有了质的改变。尤其是对于《张迁碑》,可以说是每一次临习都有新的体会。《张迁碑》是可塑性极强的碑帖,我前前后后跟着几位老师都曾进行过《张迁碑》的学习,每一位老师对它的理解都不同,有的老师善于在结体和章法上求变化,出新意;而有的老师则偏向于在线条、用笔还有整体气韵上去下功夫。通过这几年对《张迁碑》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对朴拙一路的书风兴趣更深,而且《张迁碑》真的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所以在此我想对《张迁碑》的书法艺术特色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梳理,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就是对《张迁碑》的一个简单介绍,第二部分则是具体的从线条、用笔、结体和整体气韵四个方面来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就是《张迁碑》对后世影响的一个总结和概括。通过写这篇论文,我对《张迁碑》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我也希望可以为《张迁碑》的学习和爱好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一、《张迁碑》的简介及历史评价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二月立于山东东平县境内,明代出土,《金石文字记》:“山东通志曰:近掘地得之。”[1]《山左金石志》:“旧志云:此碑明时掘地得之,未详其处,意必汉时谷城旧境也。”[2]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是为记述张迁的功绩给他立的功德碑,碑文不仅写了他在谷城的功绩,而且诚心祝愿他也能在汤阴有德,永垂千秋。《张迁碑》整体呈竖式碑石,高314厘米,宽107厘米,厚18厘米。碑额“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为篆书,两行共12个字,碑阳15行,每行42个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四十一人衔名及出资钱数,共有3列,前两列为19行,最后一列为3行,碑阳和碑阴都为隶书。《张迁碑》无论是碑额篆书还是碑阳、碑阴的正文隶书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如图1)
  汉碑碑额的篆书是由秦篆演变而来,汉代隶书通行后,篆书则作为一种正规、正统的书体被用于碑额,《张迁碑》的碑额是东汉初期碑额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每行字都打破了其均匀位置,而且巧妙的进行相互穿插,因字造型,整行气息连贯像是形成了一个整体组合。仔细分析可得出“汉”“穀”“长”“荡”等字恣意放长,而“故”“城”等字则被有意的进行压缩;其中个别笔画还相互交叉伸长,例如“城”“长”“汉”等字的撇和捺。三点水下点多用圆笔,还有的则是直接出长锋,例如“故”字的反文,还有“穀”字的右下部分,“又”字也是直接出锋。其中“令”、“长”、“君”等字的撇画极具特色,浑厚但又不失俏丽,茂密中还透着些许灵秀之气,方整中又蕴藏着奇异的变化,整体蕴含着丰富的笔画及结构造型的艺术之美。(如图2)
  《张迁碑》的艺术性主要还是体现在它的碑阳隶书,其线条凝练厚重、线条内部的运动也极为丰富,其用笔方整沉着、劲健厚重,而结体则方正、奇异、古拙。《张迁碑》自明代出土以来就被许多金石学家和书学家所称赞,如明才子王世贞《弇州四部稿》称其“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3];清万经评其书云:“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4];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5];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6]

  二、《张迁碑》的艺术特征

  (一)线质扎实,凝练厚重

  《张迁碑》给人以方劲、朴拙之感,其线条则显得沉着厚重、一波三磔,这取决于线条轮廓线的细微变化以及线条内部运动的细微变化。《张迁碑》作为汉代碑刻,它的风化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这种厚重古穆的美感,其线条的提按变化极为微妙,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厚实中又富于灵活性。要想把《张迁碑》线条的厚重性表现出来,主要通过控制书写的力度、速度、以及行笔的运动特征而调整线条的质感。
  1.力度
  一幅作品中的线条如果都以重按笔的方式去写出,甚至一根线条从起笔到收笔的整个书写过程都把笔根全部按下只为了达到线条的厚重质感,结果却显得滞重;但如果一直以轻提笔的方式去书写,则容易使线条漂浮,给人以无力质感的病态印象。所以在书写的过程中要凸显线条的美感,无疑要先处理好线条书写过程中的提与按,这可以说是力度对线条美感作用的关键。《张迁碑》的线条沉着厚重,给人一种都是按笔的错觉,这就直接导致了现在不少人学《张迁碑》为了追求线条的厚重之感去将毛笔全部铺开,一按到底,这固然在气势上取得一些优势,但却不可避免的失去了其中的丰富内涵,这何尝不是顾此失彼,本末倒置啊。要想掌握用笔的力度,不仅仅是要学会提按,更是要将提与按灵活的运用和转换。例如:“分”字的撇和捺以重按笔的方式写出突出了线条的厚重,但是在遇到转折的地方仍然要聚拢笔锋,有铺有收,收放自如就体现出了其灵活性。
  2.速度
  用笔的速度变化在各书体中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来讲,篆书较为迟缓,而隶书次之,楷书再次之,行书更次之,草书最快。但是实际上不论哪种字体,也无论什么风格都不可能一味的快或者一味的慢。对此王羲之书论曾总结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7]《张迁碑》首先属于汉隶在书写过程中速度自然不能太快,但也不能像篆书一样过于慢而显得迟重,这便体现不出它较篆书之书写的便捷;其次,在自然运动中,速度与力是成正比的,《张迁碑》朴拙厚重,线条凝练而有力度而且变化丰富所以书写时速度要有急有缓。
  3.行笔的运动特征
  现在不少人学《张迁碑》由于每个人对其理解不同且侧重点各异,在用笔方面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两个极端。其一,是一味的注重整体感觉而过于追求《张迁碑》整体的和线条的厚重性,这就导致了行笔时一按到底,过于平稳,得其形而不得神。其二则正好相反,是一味的注重每个字的处理而过于追求《张迁碑》的趣味性以及线条内部的丰富性,这便让行笔时故意颤抖,显得造作,反而丢掉了《张迁碑》最重要的朴拙之风。书法作为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艺术,它讲究中和之美,最忌走极端。不仅仅是《张迁碑》,任何一种书体,任何一个碑帖都要求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提按相生、速迟多变,形神兼备,切不可因小失大。

  (二)方笔为主,方圆兼备

  1.点的用笔
  点作为一个常见的基本笔画在《张迁碑》中的运用可谓形态各异,顶点各有不同,且多为方点。例如:“高”字的顶点,上方下尖搭于横上,类似的还有“六”“狩”“字”等字;“京”字的顶点则凌空取势,尖入笔,收笔为方;较为特别的是“帝”字,这个字改变原本字形,重心下压做横式处理,为了突出其横式顶点作为短横来处理,起收笔均为方笔,同样的字还有“重”“言”字等。(如图4)点在《张迁碑》中的灵活运用和因字造型在一定程度上对《张迁碑》的结体产生了影响,丰富了《张迁碑》的字形结构。
  高狩六字
  京帝重言
  2.横的用笔
  横画可以说是用的最多的笔画,在《张迁碑》中横画的写法也非常的丰富,例如:“上”字最后一笔的长横,逆锋以方笔入笔,转锋后略提,到末端收笔时再重按回锋收笔,提按得当,富有变化;再如“言”字横画较多,但每个横画的处理包括起收笔都不同,变化极为丰富(如图5);“黄”字的第二个横画可谓方圆兼备,起笔为方式逆锋入笔,转锋略提变细,末端做燕尾处理为圆形,重按顺势出锋收笔。
  上言黄
  3.竖的用笔
  竖的起笔也是方圆多变,方笔较多,圆笔较少,且提按自然得当,灵活丰富。例如:“陈”字的竖,逆锋起笔,起笔的形态偏方,中间略细,末端又变粗以方笔收笔,且整体有个弧度及斜势;“上”字的竖也是逆锋起笔,与“陳”不同的是它为圆起;“鄉”字的竖为逆锋圆起笔,有个向右倾斜的斜势,笔画末端以方笔收笔。(如图6)《张迁碑》中竖的变化丰富,短竖更是姿态各异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了《张迁碑》的用笔。
  陈上乡
  4.撇的用笔
  撇是最具装饰性的笔画,如风吹柳絮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撇又分短撇、长撇、竖撇等。《张迁碑》中撇的形态更是千姿百态,妙趣横生。例如:“君”字的撇逆锋起笔,转锋向左下涩行,然后收笔回锋。“吏”字的撇为竖撇,逆风起笔,向下行笔至笔画的三分之二处撇出去,同样的有“月”字。而《张迁碑》中“人”字的撇则为短撇,短小精干,又力量十足。(如图7)《张迁碑》中撇的千姿百态,为其注入了活力,是《张迁碑》更加的富有趣味。
  君吏人
  5.捺的用笔
  捺也分几种,常见的有平捺、斜捺、反捺。在《张迁碑》中捺也有丰富的变化,例如在形态上有大小之分,在方向有平斜曲直之分,在用笔上有方圆之分等。起笔也多为逆锋蓄势起笔,向右涩行,末端重顿,收笔出锋。例如“述”字中走字底的捺为平捺,逆锋起笔,转锋后向右涩行,捺脚处重顿,收笔出锋。同样情况的还有“遠”、“近”、“通”等字。(如图8)捺画也是一个较为活泼的笔画,《张迁碑》中捺画的处理可谓是匠心独运,使其区别于一般汉隶。
  述远近通

  (三)结体质朴,稚趣横生

  1.结构之“方正”
  《张迁碑》在众多碑帖中相别于《曹全碑》《礼器碑》等秀美之风,与《衡方碑》《白石神君》同属方劲一路。曹建先生在《书法鉴赏》中评:“字体严密方整而变化多端。”[10]由此可见《张迁碑》确为汉碑中的精品,为众多书家所称赞。《张迁碑》被许多的书家评价为方劲、方整,甚至大多数临习过《张迁碑》的书者对它的直观感受与印象都是方板迟重、沉着有力,这并非只是单纯的因为其中多使用方笔的缘故,更重要的是它的字形“扁中带方”,给人的感觉就是方整一路与秀美一路形成强烈对比。《张迁碑》中的字形大多数是呈方形或扁形,从整体来看每个字的大小也基本上一致,但若仔细琢磨每个字内又多有变化,可以说是因字立形,稳中求变。《张迁碑》中字形明显呈扁者如:“上”、“六”、“少”、“中”、“平”、“公”、“分”、“帝”、“性”、“行”、“近”、“恤”、“仁”、“沛”、“宿”、“祖”、“纯”等字;(如图9)明显呈方者如:“留”、“苑”、“荒”、“君”、“是”、“字”、“陳”、“区”、“珪”、“有”等字;(如图10)字形似扁而更似方者如:“铭”、“阳”、“体”、“萬”、“落”、“周”、“芳”、“既”、“德”、“萌”、“故”等字。(如图11)
  上六少中平公分
  帝性行近恤仁
  留苑荒君是字
  铭阳体万落周
  从以上《张迁碑》中的字形来看,字形或方或扁并不固定,更多的是变化多端,很多字似斜反正,笔画部首之间也不是正规正矩,比如:“王”字的三横依次向右倾斜,整体字形接近平行四边形,但它斜而不倒,中竖使整个字的重心平稳,让这个字集富趣味性;“间”字的“门”字框左高右低微微倾斜,而中间的“日”字则左低右高以平衡整体;“贱”字左边部分明显向右取斜势,右边部分则使捺画伸展以平衡整体;“棠”字上方“”部向左倾斜,下方则向右倾,使这个字重心平稳又趣味十足。这种斜中求正的字势处理在《张迁碑》中十分的普遍。除了以上分析的汉字外,还有“周”、“朝”、“月”、“木”等字皆有倾斜的笔画或者部首。正因为其结字富有变化,斜中显正才使《张迁碑》保留了那种天真自然的稚气和趣味。(如图12)
  王间贱棠周朝
  2.结构之“奇异”
  《张迁碑》中多数字都很讲究笔画、部首的相互穿插避让,相互形成非常巧妙又和谐的关系。笔画之间的穿插揖让,相互依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整体的表现形式,使每个字生动活泼,富有稚趣,并且将收放关系处理的独具匠心。如:“焕”字,“奂”部的横画直接伸展到“火”部的下方,使这个左右结构的字处理的像上下结构,而且“”的撇画作“掠笔”处理,延伸到了“火”部右边两点之上,使“火”与“奂”部的上半部分成为一个整体。除“焕”字之外还有“功”字,“功”字的“工”部缩小,“力”部撇画拉长书写,将“工”字半包住;同样的“温”字的“氵”缩小,“昷”部最后一笔的长横再伸长等。(如图13)在《张迁碑》中由于字形的错综揖让,笔画之间的穿插组合,每个字在空间分割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其组字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并且有多种形式并存。例如:左右对称的有:“苑”、“问”、“留”、“重”、“贡”、“言”字;(如图14)左疏右密的有:“张”、“珪”、“时”、“辅”、“体”、“陈”、“烦”等字;(如图15)左密右疏的有:“對”、“聲”、“斯”、“勋”、“利”、“敦”等字;(如图16)上松下紧的有:“素”、“盖”、“幕”、“帝”、“吝”等字;(如图17)上紧下松的有:“雙”、“吏”、“恩”、“良”、“棠”、“焕”、“興”等字。(如图18)皆对比强烈,姿态各异,趣味十足。
  3.结构之“古拙”
  傅山曾写过一段讨论汉隶的文字:“汉隶之妙,朴拙精神。如见一丑人,初见时村野可笑,再视则古怪不俗,细细丁补,风流转折,不衫不履,似更妩媚。”[9]傅山将《张迁碑》归为“古拙”一路,并把《张迁碑》拓片作为至宝一样收藏。现在针对《张迁碑》结构字法的“古拙”略作分析。
  首先,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经过隶变而产生的新书体,虽然发展到了东汉隶书已经趋于成熟但还是保留了许多的篆书笔意。在《张迁碑》中许多字法的处理都可以说是篆隶的结合,如:“之“、“子”、“吾”、“五”、“览”、“陳”、“阳”、“公”、“字”等字。(如图19)
  《张迁碑》中不少地方还保留有篆法,隶书中带有篆书笔意不但符合文字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能将汉隶的“高古”充分的凸显出来。曹建先生在《书法鉴赏》中曾评价《张迁碑》是上放下收的“大头小身“式的处理,朴拙憨厚,天真自然,生气十足。[12]像我们看的动画片中的大头儿子的造型,天真自然,活泼生动。“大头小身”其实就是“重心下压”,这一处理特点使得《张迁碑》质朴古拙,这里的“朴”“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说文》:“拙,不巧也。”[11]朴,质也。《说文》:“木素也。”[12]这里的“拙”并非笨拙,而是“大巧若拙”。《张迁碑》中使用“大头小身”的处理方法而导致重心下落在上下结构的字中较为明显,如:“帝”字整个字的下身缩短,横画拉长,类似的有“崇”字;“是”字的“日”部作宽大处理,下面的腿脚则刻意缩短,此类的字还有“奚”、“贡”、“興”等字;“幕”字与“是”字同,上面作宽大处理,下方“巾”则聚拢收缩。经研究比较得出“大头小身”、“重心下落”更接近小孩的头与身高的比例,小孩的行为举止往往显得稚气、质朴也更加的天真自然,因而《张迁碑》给人“古拙”之感。(如图20)

  (四)大巧若拙,气韵生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前者强调“天人合一”,而后者强调“主客分立”[13]。书法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是作为我们的国粹,它自然是追求“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是合于“气”。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气”是一个物质与精神的混合概念,书法的魅力既体现在物质更体现在精神,追求的是物质与精神的“中和”之美。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法”,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其次才是用笔、造型等。成功的书法作品,无不贯穿着生动的气韵,呈现出优美的意境。
  《张迁碑》从通篇看来贯穿着生动的气韵。这种气韵首先就体现在结体上做“大头小身”的处理,与之对视如同稚嫩的孩童,憨态可掬、天真可爱,每个字都像好动的孩子,姿态各异,却又自然和谐。其次还体现在用笔和线条上,《张迁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圆兼备,其线条又凝练厚重,富于变化。《张迁碑》不同于《曹全碑》、《礼器碑》的娟秀,它美在自然、质朴、有趣,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美。它的美和秀美相比上了一个层次,是一种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的美,所以它的美经得起仔细的推敲和琢磨,更富有研究和收藏的价值。

  三、《张迁碑》对后世的影响

  《张迁碑》作为汉碑中的珍品,又是朴拙书风的典型范例,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来被许多书法家所临习,这里以何绍基为例来作分析。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州,晚号蝯叟,出身于书香门第。“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曾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他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己。”[14]他在学习上博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他通过对名家法帖的广泛临写,吸收借鉴,然后自出新意,终成一家。何绍基晚年开始大量的临习隶书,他将自己多年的书写经验融会贯通,“其临汉碑时方法独特有别子众以“我”为主“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当其有所取则临习时之精神专注于某一端。”[15],致使其所临之书没有一个与原碑全部相似,与其说是临习,实际上为创作。将他所临习的《张迁碑》和原碑去比较其线条均等分布,和原碑相比更显得大气浑厚,有些脱离了原碑的本来面目,但是却很好的保留了原碑的古朴之风貌。他的隶书在用笔上讲究中锋用笔,藏头护尾,何绍基曾在《与汪菊氏论诗》中说:“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16]他在对线条的处理上看起来好像是很简单,大多是用直线、弧线还有点三种形式,横、竖、撇、捺等常用笔画大都以直线出现。但是越简单越要体现出变化就更难。在长时间的临习中,能够融会贯通的进行独具匠心的创造,是伊秉绶的一大特点。他经过广泛的学习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其结体平稳,线条圆润厚重且气息连贯而且还融入了碑额中用的秦篆,使作品整体气韵富有“古意”。“他追求艺术中朴素真挚的本质,与汉隶朴拙的风格产生共鸣,重点把握汉碑特点中高古、质朴的一面,符合文人艺术家崇尚古朴,趋拙避巧的审美眼光。”[17](如图21)

  结语

  综上所述,《张迁碑》作为汉碑中的珍品,它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沿袭了秦篆的书风和篆籀笔法,又在这基础上进行发展创造形成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和艺术魅力,即保留了秦篆的高古,又具有隶书的书写便捷的特点,可以说是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张迁碑》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气象,临习汉隶,如果要求变,则《张迁碑》是极好的范本。它的可塑性极强,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滞,是汉隶中的上品。《张迁碑》在临习的过程中对于线条厚重性的表现要加以注意,力度上要注意提按相生,速度上要有急有缓。用笔主要以方笔为主,方圆兼备,结体上主要采用了“大头小身”的处理方法,稚趣横生。《张迁碑》属于朴拙书风的代表,整体上大巧若拙,气韵生动,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王昶.金石萃编:卷十八[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3]王世贞.《弇州四部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万经.《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8月版
  [5]孙承泽.《庚子消夏记》[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6]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版,页845
  [7]王羲之.《王羲之书论》[M].中国书店,2007年8月版
  [8]曹建.《大学书法鉴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页35
  [9]米婧楠.《傅山书学思想及草书研究》[J].中国政法大学
  [10]曹建.《书法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版,页53
  [11][12](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
  [13]徐磊.《面向民间与主流的文化内在整合》[J].2010,
  [14]易长松.《何绍基书法研究》.[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湖南师范大学
  [15]龙鸿.《神明众法自成一体——试论何绍基的隶书艺术》.[J]《书画艺术》1999,
  [16]衡正安.《试论何绍基篆书》.[J]《中国书画》2008,
  [17]庞鸥.《自创一格陶铸千古——伊秉绶书法风格浅析》.[J]《书画世界》20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045.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6月6日
Next 2020年6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