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住区适老性景观公园设计

  摘要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户外公共环境的问题愈发凸显。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下,城市社区公园因离家近、使用方便,成为了老年人开展户外活动最主要的场所,然而通用化的城市社区公园建设显然与老年人并不适配,自上而下的城市社区公园更是难以做到真正的惠民,摒弃原有重指标、轻需求的设计方式,从老年人视角和公园实地环境出发,探究社区公园的景观适老化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适老化;社区公园;景观设计

 一、绪论

  (一)项目简介

老龄化是社会人口发展的必要历程,21世纪初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对于退休的老人而言,公园是度过闲暇时光的好地方。由于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以及行为活动特点,必定对老年的活动领域的设计提出特殊的要求。如何使城市公园景观更好的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和生理需求,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1年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两亿六千万,占我国总人口的近百分之二十,其中,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一亿九千多万,占我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三点五。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近六个百分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逐步加深,这种现状引人深思。庞大的老年人数量和空闲的老年生活以及老年人对锻炼的需求,导致老年人已成为公园活动的主要群体。老年人因生理机能的下降,已成为弱势群体。介于种种原因,公园适老性的建设既符合人口发展的大趋势,又响应创建和谐社会的号召。

2018年2月,XX总XX来川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天府新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

近年来,成都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在公园建设方面,2018年3月初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构想,并在此之后建成了一系列城市公园,然而,对于社区公园重视力度不够。就全国而言,四川省居民的体质较差,而就四川省而言,成都居民的体质较差,对于老年居民尤为突出。加强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的建设,对于促进老年居民健康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设计所参照的规范如下:《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2012)》、《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GB50867-2013)、《成都市公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9—2035年)》。

 (二)项目背景

1.社会背景

老龄化是社会人口发展的必要历程,21世纪初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对于退休的老人而言,公园是度过闲暇时光的好地方。由于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以及行为活动特点,必定对老年的活动领域的设计提出特殊的要求。如何使城市公园景观更好的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和生理需求,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据相关数据统计“2021年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两亿六千万,占我国总人口的近百分之二十,其中,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一亿九千多万,占我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三点五。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近六个百分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逐步加深,这种现状引人深思。庞大的老年人数量和空闲的老年生活以及老年人对锻炼的需求,导致老年人已成为公园活动的主要群体。老年人因生理机能的下降,已成为弱势群体。介于种种原因,公园适老性的建设既符合人口发展的大趋势,又响应创建和谐社会的号召。

2018年2月,XX总XX来川视察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天府新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

2.项目背景

近年来,成都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在公园建设方面,2018年3月初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构想,并在此之后建成了一系列城市公园,然而,对于社区公园重视力度不够。就全国而言,四川省居民的体质较差,而就四川省而言,成都居民的体质较差,对于老年居民尤为突出。加强成都市主城区社区公园的建设,对于促进老年居民健康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三)设计目的和意义

1.设计目的

基于成都面临较为严峻的社会老龄化问题,为老人在社区打造合适他们的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通过五感提升老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可以促进老人保持健康舒心的生活状态,还可以促进社区对适老化休闲娱乐景观的设计与规划,将从空间层面对成都保和公园进行设计。

(1)聊天交往空间

聊天交往空间位于场地南侧,临近居住区,较为安静幽深,位置较好。其主要的问题在于周边环境的干扰,北侧与集会表演广场直接相连,每日的广场舞表演使得该场地难以发挥其聊天交往的功能;其次,坐凳数量较少且摆放不佳使得该处更加无人问津,四周植物以高大乔木为主,未形成围合感较强的交往空间。

设计,注意加强空间的围合感,利用植物的乔冠草搭配形成领域感,增强老年人对场地的安全感和依赖感。其次,地形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在此处用于过渡,为动区和静区提供一个天然的屏障的同时,加强了空间的围合。

(2)集会表演空间

集会表演空间中间被道路横切,均匀分成两块,老年人在此集会表演时,往往集聚在场地边缘,拒绝在中间区域跳舞和合唱,导致场地空间的浪费,列植悬铃木增强广场空间序列感,然而种植松散,场地围合感弱。设计时,四周增加灌木与地被的种植,利用冠幅饱满的香樟强化使用人群的领域感。去除中心道路,将广场两端入口错开,引导人群从广场外围道路经过,保障集会活动的老年人的心理安全。

(3)康体健身空间和亲子共享空间

原有场地将康体健身空间和亲子共享空间放置在宽度不足 5 米的带状空间上,健身设施和儿童游乐设施被横列在单薄的人工草坪毯上,无休憩坐凳导致老年人站着看护儿童游乐,单个健身设施排列距离较远使得老年人在锻炼时难以近距离沟通,步道作为主园路较窄,与空间缺乏过渡空间,导致漫步和锻炼彼此干扰。设计时,向居住区一面拓宽健身空间,与亲子共享空间组合,形成复合空间。

2.设计意义

(1)理论意义

目前学界尚未明确适老化概念,对适老化的理论研究多为对城市综合公园的规划策略研究和适老化景观空间的特征探索,未形成系统的景观适老化理论。本论文引入适老化理念,以贴近老年人生活的社区公园景观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调查和景观适老化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得到城市社区公园景观适老化在规划布局、空间设计、景观元素和景观设施设计的理论方法。

(2)实践意义

中国受制于经济因素,大部分老年人仍旧处于居家养老的模式下。养老社区和养老机构的户外景观在养老产业经济的推动下,持续高品质地发展,而生活在原有旧社区环境下的老年人却没有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环境。社区公园作为老年人最重要的公共活动资源, 理当顺应社会公平性的要求,进行景观适老化更新改造。这不仅是给予老年人适宜的户外休闲场所,还为其提供了退休后再社会化的媒介。

(四)主要工作内容

首先项目调研主要是对场地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要素分析与整合,最终形成对现状的评价与总结,为后续设计奠定基础。

其次资料搜集分为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两个方面,该部分内容也是文献综述的形成基础

最后提出具有理据支撑、适应场地发展要求的设计构思,并在此构思的指导下,进行空间设计、平面功能划分、交通组织、景观序列布局,并完善各项专项设计,对重要节点空间进行细化设计。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图纸与设计说明对设计成果进行汇报与展示。

 二、项目分析

  (一)文献调研

1.国内文献研究

城市公园的适老化研究不断细化。研究范围逐渐从笼统的共性研究转变为对社区公园、湿地公园等绿地类型的个性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采取实地调查法、SD调查法、POE评价法和IPA分析法等,完成了从单一的定性研究向定性定量齐头并进的转变。孙樱等人(2001)调查北京老人的在园活动特征,将其分为康体型、怡情型、益智型、公益型和交流型5类,发现公园设施水平对老年人的活动质量影响较大,当前的设施水平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王欢(2007)在《适宜老年人的公园绿地建设研究》中,以南京市为例,采用POE评价法对南京市三处公园进行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对适老化公园的整体规划、细部设计等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许春霞(2008)在《城市综合公园人性化设计研究》中,以汉口解放公园为例,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对解放公园空间布局、活动场所和游憩服务设施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使用者整体评价和分项评价的结果,探索城市公园的适老化设计途径。蒋春(2010)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当前公园景观设计缺乏人性化的考虑,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城市公园活动空间和要素人性化设计的途径。李莉(2011)在《老年友好型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研究》中,对老年友好型公园的活动空间、坐息空间及步行空间的规划设计原则和策略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李兆宇(2013)以重庆市城市公园老年人活动空间为例,分析老年人的普遍及特殊需求,根据当前城市公园老年人户外活动的类型及特征探究相应的空间布局、分类、构成要素策略。韩晓洁(2014)以西安环城公园为实践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查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需求和在园活动特征,从交通流线、功能区、绿化景观、公园设施等多方面提出适老化改造建议。屈颖(2015)对北京市三处社区公园进行综合类比分析,利用SD法探究深受老年人喜爱的社区公园环境特征,从设计和管理两方面出发构建适老化的优化改进策略。董贺轩、潘欢欢(2016)以武汉吹笛公园为实证研究对象,使用行为观察和地图标记的方法,对比社区公园各空间内老年人的使用规律,提出适老性社区公园的空间设计应注重功能适应性、布局整合性、和设计语言激励性。谷雨丝(2019)通过层次分析和专家打分等方法确定了社区公园适老化的评价体系,结合IPA分析法对南京市四处社区公园的交往空间提出优化建议。

2.国外文献研究

国外从城市公园现状与老年人使用评价入手,通过大量的定量研究发现,公园的规划布局、交通可达性、空间的共享性以及休憩设施是影响城市公园适老性的重要因素。Ingeborg Nilsson(2006)研究85岁以上的老年人户外活动与其性别、认知、环境等之间的关系。Cerin E、Sit C.H等人(2014)发现城市公园休憩设施质量和老年人户外活动频率的相关性,因此需加强对公园设施规划的合理性。Thompso C 等人(2014)发现公园交通流线的合理性促进老年人的活动积极性。Loukaitou-Sideris A 等人(2016)发现城市公园适老化设计的重点在于提供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的设施和空间。

3.小结

相比于社区景观环境和养老机构景观环境的适老化研究,城市公园的研究更注重于对老年人使用规律的探索和适老性指标的制定,研究方法更加多元,视角更加宏观。

(二)案列分析

1.案列分析:银城·君颐东方社区花园

银城君颐东方社区位于南京市栖霞马群,作为专业化的养老社区,其在功能组织、细部设计上都做到了适老化。功能组织上,设置老年人健身区、亲子活动区、五感花园、休闲广场、宠物乐园、室外客厅、起跑准备区等空间,类型丰富,能够满足老年人各项活动需求。道路以环区慢跑道与主园路相结合的形式,利用两边隆起的草坡,保护老年人的慢行安全。

亲子活动区与老年人健身区直接相连,通过儿童游戏设施与老年人休憩设施、运动器械的结合,形成亲子共享环境。地面完全采用塑胶材质,与草坡、绿篱形成柔性边界,保护着老年人和儿童的安全。同时,除可坐的花池外,场地内还放置了带扶手的老年人专用座椅,座面为木质材料,保证了老年人休憩的舒适度。

休闲广场的设计上主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种植高大乔木,保证了遮阳效果,同时每隔1.5米设置了景观灯,保证老年人夜间也能在其中愉快交谈。此外,设计者考虑到老年人与宠物互动的需求,设置了开阔草坪方便老人遛狗,随处可见的宠物便桶保证了小区内部的洁净。

2.案列分析: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X

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位于X俄亥俄州克夫兰市植物园内,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由三处景观构成:供人沉思冥想的静思苑,为独自探索和群体教学活动提供场所的探索区:用于园艺疗法的园艺治疗区,康复花园以“自然优美,绿意盘然:不仅提供不同的机会、选择和体验,而且不断丰富老人们的生活。”为老人们营造出舒适的环境,体现出植物园热情好客。

总体布局:

静思苑:

水从低矮的围墙喷出;落入前方的小水池,水池前种着一株成年的白玉兰,水池中种满了地被植物。花园里的草坪将入口、坐席区和远处景色自然地衔接起来。区域内的道路采用大石板铺就,减少连接点,可方便轮椅行进。凸起的路边对使用拐杖、助行器、轮椅的人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探索区:

探索区位于静思苑低矮围墙的后方,该区域内修筑了6英尺(约1.83米)高的石墙,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也是两个园区之问的过渡地带。通过精心挑选产自当地的石块,充满趣味性的植物和水景一-个瀑 布、一个水池和池内布满苔藓的石块问不断冒出水泡组成了该区域的主要景观。老人们在观赏花园美景的同时,可以有不同的触觉和嗅觉体验。视力障碍的老人可以通过触摸他们,体验石墙、水景和植物所引起的空间里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感受营造的独特小气候。

园艺治疗区:

该区域是一个阳光充足、开阔宽敞,色彩绚丽地区。感官刺激尤显突出。不同高度和花期的十多种罗勒属植物可以让轮椅使用者像行走的游人- .样感受花香。高低错落的种植床为老人们更亲密地接触植物提供了便利。

3.小结

首先该项目主要分为几个不同个区域,不同区域有不同功能,在空间上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

其次注重景观元素、景观设施等功能上的是老化设计,为不同老人考虑在生理上的需求。

最后园艺治疗具有缓解压力,安抚情绪、恢复精神和复建心灵的作用。它会在人们感到孤独和脆弱的时候给予回应,它可以使人体能量恢复到自然平衡的状态,它也可以成为老年人社会和心理需求的庇护所。

 (三)现状分析

1.交通分析

新客站综合交通枢纽、成都铁路枢纽动车基地建成投用,成渝客专、成绵乐客专以及地铁1、2、4号线开通运行,地铁3、7、4号线2期和铁路东环线等项目加快实施。新建和改扩建蜀龙路五期、龙潭E线、熊猫大道、新成华大道等道路251条,中环路成华段等168条道路实现竣工通车。全区路网密度由2019年的4.7千米/平方公里提升至6.2千米/平方公里,增长31.9%。围绕畅通片区交通”小血管”,整治区间道路31条,在全市率先开通社区巴士21条,我区外部联通、内部畅通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4240689ace9b0c8ab57f6de5c14626cb  2.周边业态

保和公园位于成华区机场路东沿线以西,占地约40亩,周边多为居住商业用地,集聚人群多。5公里范围内紧邻塔子山公园、新华公园、圣灯公园、杉板桥公园等城市主题公园,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

46f1b97aa8e57ffd7345232f97b075a2  3.基地分析

位于成华区机场路东沿线以西的保和公园,充分尊重原始地形地貌,打造文化展示区、自然生态区、山地景观区、活力运动区四个区域,通过自然生态场地、景观装置雕塑、公共活动空间、休闲步行景观带的打造,展现出“政通人和”“地利人和”“事兴家和”的主题。

9b385fe05f66de1f2cf2cccfec3105e5  4.相关规划解读

《成都市成华区应急管理“十四五”规划》现解读如下: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重大战略部署,锚定“1556总体发展思路”,围绕争当“公园城市示范区排头兵”新任务。

根据《规划》, 落实成都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年度计划,让成华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规划》明确,要以环城生态公园文明,扇形状布局打造城市绿心,预计2025年成华区将建设天府绿道超过200公里,新增立体绿化面积10万平方米,打造公园小区43个,每年营造公园城市示范场景3个,形成类型多样、全民共享的绿色生态空间。

 (四)总结

未来五年,成华区还将坚持“绿道+”“公园+”“生态+”的工作思路,按照“片区开发、轴线带动、组团打造、地标增色的思路”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五年计划,加快结构建设,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生态系统、环境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和宜居的生活需要,打造愉悦生活城市和幸福家园。

 三、项目设计

  (一)总体设计

1.设计目标

充分刺激使用者的感官体验是景观元素设计的目标之一。使用者对于社区公园的景观感受多依赖于视、听、触、嗅、知五觉,老年人视力、听力下降,如何打造多感觉空间情境,充分调动老年人情绪感受,是适老化更新改造的重要方向之一。在视觉上,可增强场地、植物的色彩对比度,添加红、黄、橙等暖色调的景观元素,调动老年人的使用兴趣。听觉上,利用植物或景观构筑物为老年人聊天交往提供安静的环境,其余空间可利用水体、植物刺激老年人听觉,增强环境活力。嗅觉上,利用芳香类植物帮助老年人舒缓情绪,静气凝神。触觉上,可利用水体、卵石铺地等景观元素,丰富空间体验感。知觉上,提取当地文化特色,加强社区公园的空间体验,使老年人在社区公园内充分体会到景观的可观、可听、可闻、可游,帮助其唤醒感知,修养身心。

2.设计定位

中国的城市社区公园建设起步较晚,现有社区公园组成复杂,或为居住区公园、街旁绿地、广场转变而来,其原始设计手法、布局模式有明显的差异,适老化景观应对社区公园进行差异化分析,不同类型的社区公园则需强调特征,利用规划布局结构强化该社区公园的功能定位。

休闲活动类、文化游憩类和自然观赏类三种社区公园在布局规划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休闲活动类社区公园为不对称的轴线结构,各空间自由分布在轴线两侧,空间独立,活动人群分散,需加强功能结构的整体性。文化游憩类社区公园为对称轴线布局,各空间分中排列,空间集中,人群集中,需加强场地功能种类,利用特有的文化资源,着重于文化体验游线的打造,将社区文化与场地精神紧密结合,构建文化整体性。自然游憩类社区公园为环状结构,空间与自然资源紧密联系,老年人群均匀分布于场地内部,各空间体验感最佳,但面积过大导致各空间彼此间的可达性较低,在现有环状游线的基础上,增加道路脉络,增强各空间的联系。

3.构思演绎

将适老化理念运用到该社区公园的设计中去,根据老年人户外需求对现状环境进行改造,重点在于空间层面和设施层面,打造“协同、公平、共享、安全、可识别”的老龄化社区公园。

4.设计策略

人体工程学相关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身高、手部力量、臂力、腿部力量皆较年轻时期下降明显,因此为确保其使用安全,应该按照现有老年人体力数据,区分通用设施和老年人专用设施,按各社区公园服务范围内的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数比例分配设施数量。

老年人在使用景观设施时,不可避免会与周围老人产生沟通,因此设施设计时注意尺度的合理性,在保证老年人社交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增强设施间的互动性,且考虑到介助、介护老人的需求,为其设置符合他们身体机能的设施。如休憩设施设计时当为轮椅老人预留空间,保证其与自理老人交流无阻隔。同时,缩短设施间的距离,交错的布置形态在增强安全感的同时保证沟通无障碍。

5.总平面图

在本设计中充分体现了人口老龄化设计的主题,本方案充分结合场地特点,地形比较平坦,在空间上利用点、线、面的设计手法,结合功能分布活动场地、道路、并与水景相结合,充分体现视、听、触、嗅、知五觉,整体规划设置了5个出入口,一个主出入口,四个次出入口。

94f2b972f0dfc9ef42320afbcaf0fee4  6.鸟瞰图

公园设计采用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手法,以集散广场为中心,整个公园设计简洁大方,追求开阔的环境和文化内涵,运用水体、植物、小品等营造适合老人娱乐休闲的公共场所。

e9a589aad9faa11c4eef6e66d7d2e8a7  7.功能分区

集中布置了七大空间,这七个空间彼此独立,从功能上看,康体健身空间和亲子共享空间相互联系,老人在锻炼的期间同时可以看护小孩,休闲交流区和绿化观赏区为静区健身娱乐区和亲子共享区为动区,由静到动过渡。

f247e357ae18bc8dbb13e0a89ddd304c  8.交通分析

充分结合场地地形,主要以轴线为主,考虑老人辨识能力下降容易迷失方向,合理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主次道路和小路,主园路同时也是无障碍通道,可供轮椅行走,弯度不大,轮椅行驶方便。

d6e7efcb6452adcab286dd25aaa3fe6d  9.空间结构分析

该公园整体空间结构采取几何式布局,出入口较多,大部分空间没有明显竖向高差,中轴线上的入口广场尺度较为宽敞,有利于老人大尺度的活动。

eda750ac1673cf08375a1c8c53ed02b6  (二)详细设计

1.场地竖向设计

(1)道路组织

调研结果表明,可达性直接关系到社区公园的老年人使用频率,适老化的道路设计有利于老年人获得更好的公园游憩体验。设计时,注意主园路通行顺畅,园路两侧植物种植层次丰富,自然观赏类、休闲活动类社区公园道路宜为自然曲线,文化游憩类社区公园依据文化元素选择道路线形,宜为直线,保证满足所有人的通行习惯的同时增加文化纪念感。

为保证坐轮椅的老年人双向通行,道路宽度宜大于1.8米,铺装接缝小于3毫米,避免车轮、拐杖陷入。一般来说,老年人的步行极限为10分钟,距离450米,因此每隔450米应当设置休憩设施,劳逸结合的方式保证老年人的锻炼热情。

(2)铺装

设计时注意主园路铺装选择应保持与公园整体风格一致,避免大面积使用凹凸不平的卵石、砾石,宜选取花岗岩、板岩等平整、防滑、耐磨的铺装材料,部分小空间可使用卵石、砾石、铺地用于按摩足底,增加触觉体验。适当增加铺装图案及色彩变化,增加道路的可识别性,避免老年人的疲惫情绪。同时,铺装上可设置激励标语和科普知识,使老年人在轻松愉悦地氛围下游园活动。

(3)休憩设施设计

经调研,公园内的休憩设施以坐椅、桌椅为主,形式上可与树池水池、花台结合。数量不足、尺度不当、位置的错放是主要的问题。设计时,公园应增加座椅数量,座椅尺度应满足人体工程学标准,兼顾轮椅老人休憩需求,在坐凳边缘位置预留轮椅空间(见图3-1)。

因腰腿部疾病为老年人多发,老年人在社区公园内往往选择木质、带椅背的坐凳。避免椅背朝向园路和入口,保障老年人心理安全。为起到冬季防风目的,坐椅宜朝向南面,北面则种植多层植物,具体内容如表3-2所示。

0bf18ae64ba92dce0c27e81fd4320b78  图3-1适老化坐凳示例

表3-2坐凳设计要点(笔者自绘)

材质 椅面不宜选用表面冰冷的材质,最好采用木材制作
高度 适老性座椅须高于一般座椅,在350-450mm之间
深度 座椅深度应相对较浅,在400-500mm之间
扶手 距椅面200-250mm的位置,伸出前端边缘
椅背 老年人更加需要有靠背的座椅
脚跟空间 从座椅上起身时至少需要75mm的空间来落脚
位置 向阳通风但不宜在风口,座椅周边预留轮椅空间
朝向 防护良好、不受干扰且拥有可以观看各种活动的视野
轮椅预留 保证轮椅老人的正常使用

2.景观植物专项设计

如表14-1所示,植物选择上,避免多刺、有毒、传粉飞毛、容易飘絮的植物,例如夹竹桃、枸骨、毛白杨等。选择具有保健性的植物,例如石榴、月季、ft茶等可滞尘杀菌、降噪防蚊。选择能够充分调动老年人感官的植物,例如观花类植物、色叶类植物、芳香类植物及禾本科植物。

表14-1适老化植物选择

类型 依据 植物名称
避免种植 有毒有刺

传粉飞毛

紫荆、洋槐、夹竹桃、南天竹、郁金香、石蒜
刺柏、枸骨
柳树、杨树、悬铃木
推荐种植具有保健性石榴、月季、腊梅、ft茶、茉莉、紫薇
调动

感官

视觉银杏、樱花、水杉、黄连木、迎春
嗅觉木兰、桂花、薄荷、腊梅、桂花
听觉禾本科植物、松树、竹

种植层次上,宜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种植,围合边界内植物应形成上、中、下三层的植物层次,为老年人提供防风防尘空间。差异化配置动静活动空间内的植物,静态活动空间可利用竹子、水杉、香樟等高大植物保证空间的围合,动态空间宜以灌木、草本花卉等低矮植物搭配为主,色彩明艳,赏心悦目。

成华区保和公园内坐凳,分为木质座面和石头座面两种,从数量上和分布来看,木面坐凳的使用对于老年人更为友好,但其数量较少,且集中于集会广场区,覆盖范围短,老年人难以享受此类坐凳。设计时,调整木质坐凳的数量,保证木面坐凳与石面坐凳在园中能达到1:1的比例,并且做到分布均匀。为木质坐凳增加椅背和扶手,帮助介护老人和介助老人缓解起身困难,坐凳旁应设置轮椅空间(见图15-1和图15-2)。

08e193f4f6bd78d82863312ee209e954  图15-2效果图

3.景观小品指引

由调研结果可知,老年人对于景观建筑的审美倾向在于建筑的形态优美,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设计时,应依据公园的整体设计风格,保证设计元素的统一性。景观建筑主要以亭子、廊架、水榭为主,宜放置在风景优美、视野开阔的地段,保证有景可观、有路可达。选址上,避免放置在过高处,过多的台阶易打消老年人的使用想法。

功能上,内部设置单面坐凳,朝向风景优美的地段,保证有景可观的同时,避免老年人对视带来的尴尬感;坐凳对面则设置双层扶手,辅助轮椅老人和站立老人的行动;由于老年人怕风畏寒,景观建筑需起到遮风避雨的作用,因此顶面应设置玻璃罩面。

4.景观照明指引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眼睛发生了生理变化,视力、色彩感和明暗适应能力都不同程度地有所降低,因此多彩的、色彩鲜明的景色更符合老年人的视觉特征和审美。灯具应选择老年人喜欢的色彩,草坪灯和构筑物的泛光灯应以暖色系为主,如黄色、黄绿色等。

7b76204d3f8340e2bbaff17486b22cbd  5.水景观节点放大设计

设置动态水景,与坐凳结合布置,在丰富了老年人的听觉和触觉体验的同时,给老年人提供停歇的设施,使其在潺潺水声中静气凝神,放松身心(见图18-1)。

图18-1效果图

8bfaaf4184d25e2b2a4dbc093b318c54

6.交流区节点放大设计

此处设置树池及坐凳,便于场地西面的老年人快速进入场地进行康体锻炼或聊天交往,大大增强了老年人的活动便捷性(见图19-1)。

4e6c1a4555642c4e6e64732899799963  图19-1效果图

7.休闲区节点放大设计

将此片区域作为益智文化空间,场地内设置棋牌桌椅、休闲座椅及园艺种植架,老年人在此可以安静地享受晚年的文娱生活(见图20-1)。

449e6f95cd4cf8d79bfaac1200690daa  图20-1效果图

 结论

总结归纳社区公园景观适老化策略,并将其运用于实践总的来说,规划布局更新重在缓解老年人行为与场地使用的矛盾,空间设计应适应老年人的活动特征,景观元素更旨在培养老年人的审美情趣,景观设施弥补老年人弱化的身体机能,从四个层面充分保障老年人在园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激发老年人户外活动的积极性,为其创造老有所乐的社区公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孙樱,陈田,韩英.北京市区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初探[J].地理研究, 2001,020(005):537-546.

[2]王欢.适宜老年人的公园绿地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7.

[3]许春霞.城市综合公园人性化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4]蒋春.公园绿地建设中人性化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10.

[5]李莉.老年友好型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11.

[6]李兆宇.城市公园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讨[D].重庆:西南大学, 2013.

[7]韩晓洁.西安环城公园适老性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8]屈颖.北京城市公园老年人使用状况评价(POE)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15.

[9]董贺轩,潘欢欢.城市社区大型公共空间老龄健康活动及其空间使用研究——基于武汉”吹笛”公园的实证探索[J]. 中国园林, 2017,7(2):27-33.

[10] 谷雨丝.南京城市社区公园适老交往空间评价与优化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9.

[11] Nilsson I ,Fisher A G.Evaluating leisure activities in the oldest old[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2006, 13(1):31.

[12] Cerin E,Sit C H,Barnett A,et al.Ageing in an ultra-dense metropolis: Perceived neighborhood characteristics and utilitarian walking in Hong Kong elders.Public Health Nutrition[J].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2014, 17(1): 225-232.

[13] Thompson C W,Curl A, Aspinall P,et al.Do changes to the local street environment alter behavior and quality of life of older adults? The “DIY Streets”interven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14,48(13):1059-1065.

[14] Loukaitou-Sideris A, Levy-Storms L, Chen L, et al. Parks for an aging population: Needs and preferences of low-income seniors in Los Angel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16, 82(3): 236-251.

 致 谢

感谢重庆工程学院全体教师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住区适老性景观公园设计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住区适老性景观公园设计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9月25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7522.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9月22日
Next 2023年10月2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