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开始,摄影就人类社会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而如今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下,摄影也逐渐被普及到社会中的各个领域中。照相机对客观事物记录的能力让它走进了新闻的行列,并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报道种类——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项事业或一门学科;从狭义上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新闻摄影的采编活动,二是指新闻摄影的作品,即新闻照片。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对正在发生的、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现场选择抓怕的手段、摄取特定的瞬间形象。在新闻摄影里面,首先是新闻,其次才是摄影,摄影只是表现新闻的一种方式,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不能颠倒。新闻摄影必须以真人真事为拍摄对象,而且是必须有新闻报道价值的事物,在拍摄时摄影师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去改变事件的发展进程,要采取不干涉拍摄对象的手法。
在如今的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摄影的形式不计其数,笔者没有能力作为一个全方面的探究。只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即将迈入工作领域——新闻摄影——做一个简单的解读。
新闻摄影作为摄影的一种是不是同样具有相应的美学特征呢?
有些人却认为新闻摄影有真实性,不需要美的体现。也许他们思想中存在这样的一种观念,注重摄影的美学价值会掩盖新闻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新闻摄影虽然不能像艺术创作那样,通过摄影师的联想和想象,对拍摄事物进行虚构、创作、塑造。但是它在记录客观事物的同时,也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作为一个准摄影人在XXX的快速变化之下,要做到新闻摄影准确无误的同时,保证其美的呢?
一、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
(一)什么叫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是使用照相机对新闻事实作现场纪实的新闻报道形式。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主要依靠抓拍完成。新闻摄影广义上讲是新闻宣传的一种形式,属于一种表现和创作的艺术活动。狭义上是指一种运用摄影技术、技巧,摄制图片进行新闻报道的宣传形式。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什么叫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并且具有真实性。因此,纪实摄影经常被运用于有记录历史资料等,因为他们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独一无二的资格。1984年,在中国最初来源于《国际摄影》的编辑王惠敏临时想出来的。在流行拿来主义的20世纪80年代,这个被对应为英文"Document Photography"的概念,很快就在国内作为一个有特指而没有确切定义的孤立存在概念,普遍使用开来。纪实摄影体现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秉承人道主义精神,以无比的毅力甚至奉献精神,在真实的场景中捕捉最真实的方式。照片展现的是美还是丑,都是纪实摄影的是记录真实的社会目的,唤起人们的认知,唤起社会良知,记录独特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纪实摄影”(Documentaryphotography)这一词汇早在1981年就开始出现在当时以专门介绍国外摄影,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国际摄影》杂志上。“纪实摄影”的定义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
1.纪实摄影是摄影者对现实世界中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相对全面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来使观众对描写对象关注与正确认识的摄影艺术形式。该定义强调纪实摄影题材的社会意义和传播的社会效果。
2.纪实摄影是摄影师通过摄影手段真实地介绍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来表达他的观点和评论,使读者得到一种评价性影像的摄影方式。它多以一系列详尽的纪实影像记录下某种生活状态,传达与受众,进而影响社会。该定义强调拍摄者的主观性和传播的社会效果。
(三)新闻摄影的特点
1.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摄影的最基本的特点,为避免新闻摄影的失真和失实,首先新闻摄影的拍摄的对象、内容都应当是真实的,不能虚构、乱编乱造。其次,记者报道随拍摄人物、事件、瞬间和过程,以至于所选取的拍摄角度,都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说明和反映人物的真实性格和事物的真实面貌,也就是要做到“总体真实”。
2.新闻性
新闻性是新闻摄影区分其它摄影,如风景、人像等摄影的一个重要特性。新闻摄影,首先是新闻其次才是摄影,两者之间有主有次,不能颠倒过来。如果所拍摄的题材和新闻无关,也不属于新闻摄影的范畴。新闻,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除了摄影报道,还有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文字新闻。而这里就需要对时间的新闻价值有一个判断。
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新闻价值的大小要根据新闻的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来做出判断。
这里的对于新闻价值大小的判断,同样也适用于新闻写作。一个事件有没有新闻价值,就不值得去报道。既要关注到它发生的时间近不近,又要关注到它的内容新不新。既要关注到它是否重要,又要关注到它是否显著。既关注到这个事件在距离上的远近,又得关注到它在与受众心理上的距离,还得考虑到它的趣味性。一个新闻事件里面,不一定会全部出现这些要素,但是总会有一两个要素是最突出的。这些要素之间也是属于同等的地位,没有主次。
3.形象性
新闻摄影的形象应该具有冲击性、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能够让读者和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虽然我们不否认新闻摄影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但新闻摄影活动的拍摄对象,应该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人、事件、事物等等,并且在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尽量还原事物。甚至有时候新闻摄影要牺牲艺术性,来保全其拍摄对象的新闻价值,
新闻摄影的具体功能,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拓展与深化的,应该说,作为大众媒介上的一种常用表现手段,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其实可以看做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和延伸。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四)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异同之处
纪实摄影师都是先有一个拍摄主题然后在进行拍摄,最后把抓拍到的图片相应的填充到主题当中去,这与新闻摄影却相反。新闻事件一般都是对突发事件,而新闻摄影却要求对突发事件进行记录,没有时间进行准备。中国纪实摄影的代表人物谢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的系列图片,从一开始他要拍什么主题,以及很清楚自己所要拍摄的东西具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准备时间也更加充足,也使摄影师在画面构图、光线等方面做的更好。但新闻摄影就截然不同,它没有太多时间让你去思考,让你去准备。新闻摄影是由新闻和摄影两个要素组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没有了新闻性,摄影就成了单纯的摄影。新闻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摄影的目的、内容与手段、方法。
纪实摄影的基本特征是它的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这说明纪实摄影讲究作品对社会是否有作用。也就是说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客观记录,而是带有鲜明的社会目的:揭露与批判。它不光只记录事件的表层而且拍下了事件的时代意义,因此它的社会价值还表现在它的强烈现实性上。纪实摄影所有用来获得高质量的手段都将为目的服务:最本质地反映社会的人。本世纪初X摄影家路易斯•海因对童工进行的摄影纪实提醒了公众注意穷人的困境,他们这些照片促使X人相信有必要制定一部关于童工的劳动法;本世纪七十年代X摄影家对日本的水银中毒事件的曝光引起全世界对公害的重视。这些都是人类利用摄影这一利器为人类自身利益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典范。
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种类,同样也具备了新闻的基本素质,比如: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真实性、客观性等等。新闻摄影首先它是新闻,它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品种,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对已发生客观事件进行报道,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将新闻事件传递给受众。然而新闻摄影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报道手段,说明它还有独具的特征。这种特征包含多个方面,比如现场性、瞬间性、直观性、时效性等等。静态、瞬间的画面反映新闻事实才是新闻摄影独具的本质特征。新闻摄影的瞬间性与摄影本身的特征有关系,因为摄影是时刻的凝固。新闻摄影是新闻事实中某一时刻的凝固,新闻照片不仅仅是从时间中抽取了某一时刻,将这一时刻从其依附的时间流中分离出来,使照片成为新闻事件某一时刻的记录,更重要的是新闻摄影还具有从它记录的时刻向前向后延伸的能力,这正是布勒松“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基础。
二、新闻摄影的目的和意义
如果说纪实摄影的价值主要是社会价值,艺术摄影的价值主要是审美价值,那么,新闻摄影的价值主要是新闻价值。
(一)综合来分析,新闻摄影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种社会功能
1.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向受众传递理想、道德、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利用手中的相机,来抓取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伟大建设,讴歌典型,弘扬正气,塑造美好,鞭挞丑陋。
2.最具有说服力。正所谓“一图无语,胜似千言”。人们通过新闻摄影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情感与思想,也可以看到事件的现场、感受到当时当地的气氛。
3.制造舆论力量。同时一定程度上起着监督的作用。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闻摄影可以为当权者制造舆论、发动战争服务,也能令当权者被广大群众所监督。
(二)对历史文献记录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摄影最根本的任务是记录历史,反映时代前进的步伐,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之一,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着所发生的重大的新闻事件,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社会新闻,这些真实反映时代风貌,记录社会变革的新闻照片,利用他的直观性,视觉冲击让人们对史料更加信服,可信度大大提升,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由于新闻摄影所借传达的物质媒介——摄影图片,本身具有造型特点,因而也常常具备审美价值。也就是说,是摄影师的情感注入和审美判断,赋予了新闻照片的美感。这种美感中,既有美的内容,又有美的形式,新闻照片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得越好,审美功能就越强,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就越高。新闻摄影师应加强艺术修养,在保证新闻信息量传递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强新闻照片的艺术性。当然,也应把新闻照片的艺术性置于新闻价值、新闻性之上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对于新闻摄影而言,传递新闻信息始终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功能。新闻摄影的美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独一无二,有时代特征。新闻摄影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外,还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新闻摄影的美建立在新闻性、真实性的基础之上。
因此,新闻摄影虽然展现的是真实世界的瞬间的画面,但是不论是好的坏的,善良的丑陋的,新闻摄影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冲击我们心灵的世界。新闻摄影对于人民群众,社会都有巨大的意义,不论是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对于过去的反思,新闻摄影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三、新闻摄影的美学特征
摄影艺术是瞬间的艺术、视觉的艺术,摄影艺术是一门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艺术。通常人物或景物被拍摄下来,经过后期的暗房或软件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它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情绪、情感、思想,也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再现过程。
新闻摄影是运用摄影手段现场纪实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新闻对存在着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它必须真实、客观、公正,作为新闻摄影也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但它并不同于文字报道,要想达到让读者满意的接受信息,它必须要讲究审美。从这方面讲,新闻摄影也是一种美学创作。作为一名新闻摄影者,其作品最想达到的效果不仅为读者带来视觉和信息的满足,也需要美感。这就要求记者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艺术的思维,在画面上尽可能多地浓缩新闻要素和对事物认识的导向,最终传递给读者的是画面所表达的视觉信息和思维信息,即用优美自然的画面进行语言的表达。
凡是新闻摄影信息的传播都是总体美的呈现。不管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都向大众传递着一个最终的理念:就是人类向往美好的事物和美好的未来。因此,新闻摄影作为美学总体中的个体,也就形成了新闻摄影美学的自身体系,其中最重要的美是视觉美。一张好的新闻照片,应该在视觉上有冲击力,在内容上有丰富的吸引力,在情感上有人文精神。读者看一张照片就像读一本书,他们需要细节,也特别注意细节;记者拍一张照片,就像写一本书,应该使照片的细节有更多的信息。新闻摄影作品中的视觉美应该是朴实无华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美学,这种现实主义美应该是对现实社会敏感问题、重点问题的勇敢、迅速的揭示。
(一)时效性是新闻摄影美学的首要特征。
进入网络时代后,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呼声越来越强。读者喜欢日新月异的瞬间再现,不管是突发性的摄影报道,还是正常性的摄影报道,都不能忽视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与文字报道一样,摄影报道落后、时效差,也就失去了它的活力和意义。
(二)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美学的第二个特征。
新闻摄影通过可视性的图片信息,让人直观的感受到现场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只有真实才自然、美。现实主义美学的本质来说,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再现生活,摒弃一切粉饰现实的虚假,主张表现时代精神和风貌。这也是新闻摄影与现实主义美学的和谐统一。现实具有深入人类灵魂、勇于披露精神冲突的一种忏悔意识。新闻摄影作品的美,正是融合了这种现实主义美学精神,在那些震撼人心的作品中,现实主义美表现凝聚的瞬间,强烈宣泄着摄影者的主观情感,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真实性,即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实的准确度。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手段,必须遵循这个基本原则,它是新闻摄影赖以生存的根本。失去了真实性,新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也存在失实的问题,总的来说,表现在两方面:
⒈故意性失实
摄影记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主动扭曲事实真相,主观篡改新闻图片。此类事件层出不穷。由于摄影本身的局限性,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进行瞬间形象摄取的过程,它摄取的是新闻事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画面。由于这种画面的不可再现,有些摄影记者为了让新闻图片更有冲击力,利用PS工具随意篡改新闻图中的事物、颜色,甚至对新闻图片进行摆拍。这都是不可取的。而不少摄影记者,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例如:《洛杉矶时报》摄影记者布莱恩-沃斯基2003年就因为伊拉克战争的一张新闻照片丢掉了工作。这张在伊拉克战争的照片中,顶着伊拉克战俘头部的步枪被删除了。本来是一张善良和罪恶相互冲突充满人性的照片,被摄影记者这么一截图,就变成了只有善的一面。严重的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
埃及1997年11月发生的外国游客遭枪击事件,但是瑞士媒体《Blick》在报纸所刊登图片,故意将水迹改为红色以营造恐怖效果。已达到某种错误的舆论引导,这种歪曲事实都是不可取的。
2004年2月13日,在第4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WPP”,通称“荷赛”)中,武汉晚报社摄影记者邱焰的作品《非典时期的婚礼》获得了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后来,获奖照片男主角陈英向媒体投诉,称《非典时期的婚礼》是经过预先设计和摆拍,存在严重失实。2003年武汉记者邱焰得到荷赛奖的图片被指伪造新闻,图中当事人自称只是模特,而非摄影者所说新人。这种伪造新闻事件是新闻摄影中的禁忌,不仅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误导了社会舆论。

新闻摄影史上流传了数十年的《胜利之吻》,在20世纪末却被人被证明是伪造的,图片中所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但据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摄时间在1945年5月,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日还有3个月。摆拍了《巴黎市政厅前的接吻》的杜瓦利埃反而觉得自己是在“创造历史”。的确,“创造历史”和“篡改历史”是很难同日而语的。通过摆拍来伪造历史,这时不可取的。

2.非故意性失实
由于新闻摄影截取的是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无数画面中的一个画面。一个事件的发生可能充斥着一些杂乱无章,不能突出主题的情节。有时候人物的表情、动作、姿态,并不能突显整个事实的全部面目。把它们从单独的情节中分离出来代表着不同的内涵,这就为摄影记者选择一幅图画,代表整个场景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非故意性失实,虽然不是摄影记者主观造成的,但是却和记者的水平、能力有很大的牵连。记者在面对这种问题时,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素质的修养。
(三)现场性也是一个明显的特征。
摄影创作对于拍摄现场,有着极为明显的依赖性,并受到现场环境、条件的制约。现实生活纷繁复杂,拍摄现场的情况瞬息万变,想要创作出成功的摄影作品,既要善于适应和充分利用现场条件,也要善于突破现场条件的局限和制约,化不利因素为有利。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比仅仅适用在人生哲理中,同样适合在新闻摄影中。在选取典型的细节时,两者有相通的地方。新闻摄影为了更形象生动的凸出主题,往往会选取一些小细节方面的东西。这些细节对于事件的还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往往能凸显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场车祸现场,摄影记者用现场遗留的一个红色平安结为前景,让杂乱的现场成为背景,画面显得干净简洁。他抓住了车祸现场遗留的一个红色平安结这一细节,让其成为画面的前景和主体,从而避开了血淋淋的车祸现场和惨不忍睹的死者,侧面地反映了一起重大车祸事故。这个角度和这个细节看似平常,但却向读者强调了死者曾经有一个关于平安的祝福,也向读者传递了一个悲伤的信信息。
同一个场景,同样的时间段,不同的摄影记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拍出来的新闻图片绝对是千差万别的。这里就体现了角度的重要性,新闻写作也同样如此。一样的事件,不一样的媒体,水平不一的记者写出来的稿件肯定也是各有千秋的。很多时候,角度往往决定着一件新闻摄影作品或一件文字作品的优劣。
X《财富》杂志的图片总监米希尔.玛克娜莉女士说过:我们不能只看镜头前面的东西,因为这一点,电视已做得非常好,在摄影的表现上,不仅要找到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觉表现手法,还要寻找镜头后面摄影师对拍摄内容的看法、观察事物的角度,以及拍摄这些东西的原因。
实际上,新闻图片往往不仅仅是客观记录,更多的时候是镜头后面摄影师的意见表达和思想的传递。在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下,摄影记者要想让自己的新闻照片适应时代,在观看的过程中必须融入自己的主观思考和独立见解,面对诸多事物选择的新闻事物作为观察对象?面对同一新闻事件,观察的落脚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从怎样的角度切入?在影像形成的具体实践操作中,动用怎样的视觉思维来呈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深化作品的内涵?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新华社记者吴晓凌在拍摄海地柔道选手在奥运会女子57公斤级柔道比赛中,该选手头部受伤,血染赛场。面对同一比赛,同一个场景,有很多摄影记者都盯着赛场上的一举一动,但是只有吴晓凌的《血染赛场》获得了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体育特写的一等奖。
吴晓凌抛弃了大场景,拒绝平庸的构图,选用了视角独特的构图方式,大胆的裁剪掉了运动员的面孔和观众,只把运动员的右手和右腿收进来,而且是把一滴溅起的血滴作为画面的视觉中心。红色的血滴和蓝色的衣服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对人眼产生了比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而裁剪掉了面部,让观众的联想更扩宽了,不会仅仅限制在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国家的运动员身上。让人们感受到了,运动员为了国家争光所遭受的艰辛和困难。
好的拍摄角度可以从仰拍、俯拍、平视等多角度去尝试,也可以尝试多机位去取景。不同的角度会显示出不同的内涵,也会形成不同的视觉冲击力。而一个新闻事件同样如此,一个新闻事件,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切入,不同的记者会根据自己的水平高低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从而写出来的新闻作品也会不一样。
在新闻摄影中,最佳的角度一定要能真实的反映事物的本质,最佳的角度一定要吸引读者的兴趣,最佳的角度一定要有新意。
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切入的角度才算是好角度。摄影是一门减法艺术。吴晓凌的《血染赛场》虽然大胆的裁剪了运动员的大部分躯干,却能够用简单的画面表达出了运动员们为国争光付出的不仅仅只有汗水还有血水。
只有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切入的角度才算是好角度。《血染赛场》通过红蓝两种对比色的强烈对比,一下就把读者的眼球固定在溅起的血滴上,从而引发读者去思考去想象。
新意是对新闻作品比较高的一个要求,只有敢于尝试,敢于打破常规才能获得新意的角度。同时记者本身也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素质能力,才有可能或者新意的角度。
作为一个见习摄影记者我们应该对现场的整体和局部的进行整合,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题材既要观察整体形象,又要观察到局部细节。这样才能发掘已存在的新闻题材。常常我们在拍摄的时候,看似平平淡淡又没有关联的二个人物或事件,在一块却是一个很好的题材。通常我们只看到事情的局部或整体而感觉到平淡无奇,但是我们跳开局部或整体,不在单一的看待问题,很有可能是一个新的天地。
2007年8月11日,患白血病的浙江义乌5岁女孩吴依飞刚刚换上新连衣裙,在病房中为小病友跳舞。站在门外的母亲见此情形不禁落泪,额医疗费,吴依飞的治疗陷入困境。父亲在一旁轻轻地安慰她。摄影师抓拍到了门边落泪的母亲和无奈的父亲。此时的小女孩和父母亲形成强烈的对比。如图6《生命之舞》,作者善于观察兼顾到整体和局部,从而在平淡之中发现一个新颖的题材。
(四)新闻摄影的第四个美学特征是艺术性。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奇迹、智慧的结晶,生命的千姿百态……都给摄影工作者提供了无法比拟的条件。摄影艺术以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师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诉说摄影艺术的美。摄影作品如何美感,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摄影艺术不但拥有一切艺术共同的美学特征,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艺术家正是运用摄影自身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并结合自己主观的审美意识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出符合审美规律,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给人以美感,给人以视觉的美的享受。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闻摄影与审美实践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它就是新闻摄影审美实践的结晶—新闻摄影美学。掌握与使用新闻摄影美学,可以说是新闻摄影者拿到了通向成功的金钥匙。
五、XXX的摄影人如何把握新闻摄影的美学特征之我见
作为一个准摄影人在XXX的快速变化之下,要做到新闻摄影准确无误的同时,保证其美学特征呢?我认为首先,新闻摄影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实实在在的再现了生活,我们必须遵循着客观事实;其次,新闻摄影的美是利用了纪实材料给人传达了一种作者的思想。我们要在记录客观事实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思想。如果说第一种只是单纯的记录事件的话,那么第二种显得重要,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摄影不是从精神的表现中而是从具体生活中敏感地寻求美,从艺术家自身角度来讲,对周围世界的独特观察是任何一种创作所必需的条件,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展现美的存在、以记录现实的方式来创造形象。法国著名摄影家罗伯特·杜瓦诺曾经说过“我想呈现的是一个我觉得自在的世界,那里的人和善可亲,我能找到期望的人情。我的照片就像是证明,这样的世界是可以存在的。”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二者并不矛盾。纪实性,这在摄影中不仅指实际生活的具体性,同时也是其具有的事实与历史真实可信性。所以,某些艺术摄影者试图摒弃纪实性,这是违反摄影本性的。
时至今日,新闻摄影已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量的摄影实践证明新闻照片中美的效果是在作者确切地记录外部世界的情况下融入了其对瞬间的感悟并在极其短暂的时间中产生的。作为XXX的新闻摄影人应该做到在纪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摄影的表现力,让瞬间摄影作品不仅仅以其纪录的真实打动人,同时也以其所具备的美的情调打动人。美学家们也很有必要进一步阐释一下纪实转化为形象结构的问题,给新闻美学一个更好的定位。
从人类审美及摄影创作的整个程序看,“决定性瞬间”并不是什么绝技或工具,而是一种观世之道从审美主体——拍摄者来看,由于摄影专业性的要求,摄影家的素质不只是表现在拍摄时良好的感觉、敏锐的直觉和对瞬间的把握上,而且还体现了拍摄者平时对世界的认识感受,理性思考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上。
摄影家在直接摄取对象时,心中必须对对象怀有崇高的敬意,必须感觉自己与取景器内所看见的事物息息相关,这样拍摄的作品才是内在和外在的两个世界相交融的结果。”、“当我的右眼向外张望时,我的左眼就向心中回视”(布列松)。外在的世界因其光、色、形及其特定的运动流程和某方面本质的显现剌激着拍摄者的心理、生理;与此同时,拍摄者的脑、眼、手通过相机在被摄物的光影交合之中由快门完成了主体对客体的阐释和成型:尽管是纪实的,主体的影子都永远随着快门的释放而与时空同在。具体一点就是对象所能赋予摄影画面的一切因素:时间进程、空间位置、光影效果等事物众多的细枝末节。对这一切在瞬间完成排列组合的瞬间把握构成了幅成功的纪实作品。
结束语
在摄影作品中,那震撼人们心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那就是摄影者在摄影实践活动中,审美实践所把握的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像。应当说,那就是摄影与审美实践密切相关的东西。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它就是摄影审美实践的结晶。但最重要的还是那一颗坚持用相机真实记录的心,一旦用相机学会“制造”谎言,则是对摄影最大的玷污
【注释】
①许亮,王莉莉.摄影艺术的美学探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3(1):54.
②王翔宇.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2010(6):69-70.
③杨柳.摄影美学浅探[J].美术大观,2007(1):71-72.
④范文霈.论新闻摄影报道中的隐性失实[J].当代传播,2008(9):12-1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