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
大班幼儿具有逆反心理,从良性的角度来看,是幼儿个性独立的具体表现,更是自主性与自立能力发展的标志。但是,逆反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地纠正与改善,不仅会导致幼儿行为发展出现偏误,更会造成道德失衡的发展态势,为大班幼儿心理健康的科学养成竖起了巨大的屏障。介于此,本文对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危害进行详细的探讨,调查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发展现状,提出解决策略。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探讨,科学的解决大班幼儿逆反期的不良症状,提高家长与教师对幼儿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视度,为大班幼儿营造健康适宜的心理发展环境。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幼儿具有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逆反心理如不及时得到科学的引导与控制,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危害极大。也正因如此,在纠正幼儿逆反心理时为幼儿教师与家长形成了诸多的困惑与阻碍。同时,造成幼儿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如何辩证的对幼儿逆反心理进行认证与疏导,是当前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以前人研究成果为鉴,结合目前幼儿逆反心理发展的实际现状,选取大班幼儿为例,分析幼儿逆反心理形成的具体原因,并加以科学解决。以此能明确幼儿逆反心理的类别,从科学的角度纠正不良因素所导致的逆反心理,提高幼儿成长质量,实现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科学构建的目的。
1.2.2研究意义
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将德育与健康教育重新提到了学前教育的核心地位,推动了幼儿逆反心理的研究进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幼儿逆反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功能与价值的具体体现,更是丰富幼儿健康教育理论发展的渠道,对幼儿心理学与健康教育理能论能起到一定的深化作用,实现本文的理论意义;从实践层面出发,解决幼儿逆反心理问题策略的提出,能够提升幼儿教师与家长对幼儿逆反心理问题的重视度,为科学获取纠正与指导幼儿逆反心理提供借鉴,增强解决幼儿逆反心理问题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我国学前心理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形成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发展至今依旧处于对国外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借鉴阶段。2015年,江西吉水中心幼儿园赵志红老师在研究《幼儿逆反心理简析》中指出: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逆反心理人皆有之,但幼儿的逆反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左右的幼儿,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喜欢闹独立。成人如果意识不到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惩罚等,就会导致幼儿发展的危机。这种危机可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遇事缩手缩脚;二是执拗任性,逆向而行。其中以后者为多,独生子女更是如此。同时指出: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原因:1、好奇心所致;2、幼儿人格未得到充分的尊重;3、未重视幼儿个别差异。这也为我国在研究幼儿逆反心理领域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更是促进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层面过渡的动力。但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幼儿个体的差异性愈来愈大,逆反心理的形成也分成了两个层面。其一,源于生理方面出现的逆反心理,学者们一致认为由于幼儿在身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烦躁情绪,能引发逆反心理的形成;其二,源于心理方面的逆反心理,普遍由于幼儿得不到物质上的满足与心理需求,所表现出任性等不良行为的升级化情绪特征[1]。因此,目前我国在理论研究层面基本能够对国外的研究进行科学的分解与本土化理念的迁移。
在实践领域研究中,国内学者们也通过不同维度对幼儿逆反心理进行了研究,其中,2016年,学者周咏征在《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解决策略》中,从幼儿心理发展层面指出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首先,是好奇心得不到满足,诱发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其次,幼儿产生对立情绪,引发逆反心理;其三,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形成逆反心理[2]。2017年,李云芬在《浅谈幼儿的逆反心理》中,通过3个幼儿个体案例的阶段性观察,总结出缓解幼儿逆反心理的策略:首先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握重要问题。不要对孩子的每个枝末细节都指手画脚盲目责怪孩子,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要把孩子当作朋友平等对待,有事商量着来办,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如果不是唠叨就是打骂,居高临下,以势压人,孩子必然把你的话当耳旁风,逆反心理只会越演越烈。
其次要冷静分析孩子出现逆反心里的原因。如果是成人方面的原因,就应注意改进,成人应言而有信;如果是孩子无理取闹,则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对其逆反行为不予理睬,当孩子以哭作为武器来威胁时,不要心软,可让他哭一阵,等他平静下来再教育诱导,说明利害关系,千万不要犟过孩子头、针尖对麦芒,以任性对任性,火上浇油,反而把事情搞得更糟。
再次,还可利用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使孩子服从正确的教育。例如孩子在外面玩,明明走得动却不肯自己走路,一定要你抱,你可以这么对他讲:你看那边的小弟弟都自己走路,你不会比他差吧?孩子为了表示自己能干,就会自己走路了。这种方法用得恰当,不亚于正面说教,这就是激降法。
最后,利用肯定法。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细小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树立幼儿的自信心,以便促进孩子良好人格的发展。
总之,幼儿的逆反心理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作为老师和家长要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对幼儿的逆反心理认真、耐心的疏导、诱导。否则,幼儿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疏导,孩子的行为和情感会表现出极端性,导致凡事盲目抵抗、放纵,甚至心理扭曲,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幼儿逆反心理这一现象,并耐心地教育、诱导,从而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3]。
该研究中,虽然提出了解决策略的理念,未形成在有针对性的策略,且研究的维度也较为片面。因此,从以上研究中,能够看出,对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解决策略方面的探索均进行了探索。虽然当前研究成果依然处于理论推动实践发展的阶段,但为本研究在继续深化相关问题时提供了依据。
1.3.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早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对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提出:幼儿的教育应当是自然的。这为解决幼儿逆反心理问题的实践研究提供了依据。随后,X心理学家苏珊娜对幼儿逆反心理特征给予明确:逆反心理是幼儿期坚持自我的一种方式,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区别对待。这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可行性与研究方向,加速了学者们在幼儿逆反心理形成原因方面研究步伐。2006年,法国学者David等人通过《Predictors of rebellious behavior in childhood parental drug use,peers,school environment,and child personality》研究发现,幼儿逆反心理的特点具有多样性,并对逆反心理的形成因素进行了总结:1、超限逆反;2、情境逆反;3、自主逆反;4、归因逆反;5、失衡逆反。并提出了逆反心理对幼儿的影响:逆反心理,从消极层面来看,能够阻碍幼儿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从积极地方面来看,能够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促进个性意识的发展[4]。该研究也为正确的辨识幼儿逆反心理提供了具体的参照。
在实践层面,2011年,学者Merry,Sally,Hetrick等人在《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研究中提出:幼儿期出现逆反心理,标志着幼儿正在从幼稚期向心智成熟期过渡,教师与家长应科学、积极地面对这一时期的心理诉求,切勿将幼儿的逆反心理与青少年逆反心理同等看待[5]。,说明了幼儿逆反心理的特殊性。同时提出:具有逆反心理的幼儿,其独立意识愈加强烈,在依赖于教师与家长的基础上,渴望实现自己能独立活动愿望,因此在面对该现象时,首先,要淡化对幼儿的关怀;其次,不要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其三,要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6]。该研究中,对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以逆反心理特征进行了解决策略的提出。
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对比,不难看出,国外对幼儿逆反心理的特征、解决策略方面研究较为深入,也有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在研究中能够从单方面对本文的探索给予一定的支撑。而国内在幼儿逆反心理形成原因的研究中,由于教育体制与教学观念的诸多影响因素,显现出进展缓慢的态势,短期内无法实现实践研究领域的完善。
1.4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研究内容
以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为基础,选定题目《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解决策略》,对论文中所涉及的理论、概念进行解析与界定,明确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危害,为论文的研究价值给予提升。并通过资料的辅助,详细阐述当前大班幼儿逆反心理发展现状。之后,在实践案例的辅助下,指出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并进行形成原因的详细分析。最终实现解对决大班幼儿逆反心理问题的策略提出。
1.4.2研究方法
在论文的研究初期,文献研究法是最佳的资料搜集手段,通过该方法的运用,来实现相关文献的查阅、整理与分析,明确幼儿心理学、逆反心理以及大班幼儿等概念,为本研究夯实理论基础。随着研究进程的深入,运用观察法,通过该方法的运用,能够对具有逆反心理特征的幼儿进行个体观察。以论文研究目的为基础,明确需要观察的主要内容:1、大班幼儿情感变化;2逆反心理的表现特征;3、引发逆反心理的原因。在观察素材整理后,应用访谈法,以观察中发现的问题突破口,进行与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幼儿的访谈,获取与本研究相关的信息,为本文提供实践研究依据。通过以上三种方法的整合运用,完成论文研究资料的搜集与归纳,根据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意见,进行系统的再分析、整理,在研究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实现对论文的研究与撰写工作。
1.5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大班幼儿逆反心理发展现状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拟解决以下几项主要问题:首先,对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危害进行明确,提高本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其次,指出大班幼儿逆反心理形成的具体原因,并通过相关研究方法的辅助对进行详细解析,解决当前教师与家长面对大班幼儿出现逆反心理时的疑惑;再次,提出解决大班幼儿逆反心理问题的策略。
2相关理论概述
2.1大班幼儿界定
我国学前教育规定,应根据不同幼儿年龄进行班级的分配,降低幼儿年龄差异性,有利于幼儿在同龄中获得知识与学习能力的科学发展。在这一要求下,一般将4-6岁龄的幼儿定义为大班幼儿,即在学前教育机构中,以4-6岁幼儿为主要编制的教学集体,便于幼儿园对幼儿特点的区分与管理[7]。从幼儿身心发展角度来看大班幼儿较中、小班幼儿具有更加强烈的主观意识,能够掌握更复杂的学习技能。从现代教育角度来看,幼儿园大班已成为幼小衔接的关键要素[8]。
2.2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是对幼儿心理现象与在情绪、情感影响下幼儿的精神功能与行为进行研究的科学门类,研究领域广泛,不仅涉及到幼儿的感知、认知等元素,更能对在心理影响下的一切行为进行研究[9]。在新时期的幼儿发展理论中,心理学又增加了幼儿个体技能与社会动力角色之间的研究项目。其主目标即是发现与描述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预测对幼儿未来成长的具体影响,以提高幼儿生活质量为宗旨的学科[10]。
2.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学龄前幼儿阶段多发生于大班幼儿群体,由于这一时期的幼儿自主意识强烈,自理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对客观环境要求与自身心理诉求不吻合时所产生的具有强烈意识的反抗心理。幼儿逆反心理时社会心理显现最普遍的表现形态之一。通常在实践中表现出对家长权威的反抗、对自我独立性的捍卫[11]。
3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危害及发展现状
大班幼儿逆反心理如果不能得到科学及时的纠正,会导致幼儿形成认知的模糊感,在通过逆反情绪实现目标后,会认为逆反心理是获得自我价值的主要手段,在日后的生活中一旦要实现某一目标,或为达到与自身情感诉求相吻合的意愿时,即会频繁的利用逆反情绪,久而久之形成了盲目的思维[12]。
逆反心理在发展之初并不能称之为不良心理,但在持续逆反心理的诱导下,会形成幼儿易怒、暴躁的性格特点,对凡事不能给予客观的评价,仅以逆反为主观意识,对任何事情都抱以猜疑、抵触情绪,逐渐形成了固执、钻牛角尖的性格,逐渐形成了对凡事抵触的不良情绪[13]。
大班幼儿在表现逆反心理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与纠正,即会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某种事情的能力,致使在生活与学习中形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对他人形成漠视,失去了行为规范意识与良好的道德概念,在长期逆反心理的诱导下形成放纵的性格特征[14]。
由于大班幼儿出现逆反心理时常表现为顶撞、犟嘴、狡辩等现象,容易遭到教师与家长的呵斥、批评,甚至会遭致武力行为。在频繁的消极对待中,形成了自卑、自闭的不良心理,引发粗暴易怒的性格,在群体与社会生活中由于不良的心理驱使极易发展成极端的行为,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15]。
在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的背后,各种小皇帝、小公主、小祖宗不断涌出,致使大班幼儿的个性得到了发现的空间,易过早的出现逆反心理。同时,由于社会引导不足,加之教师与家长缺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致使部分幼儿在逆反心理的发展中逐渐失去了道德准则,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与习惯,影响了日后的健康发展。通过当前现状的调查能够看到,引发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层面:首先,家长方面的原因,在应试教育理念下,对幼儿期望值过高、管教不当以及在教育中缺乏耐心,以形成大班幼儿的逆反心理[16];其次,幼儿教师方面的原因,由于功利性的教学思想压制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加之当前幼儿教师师德建设体系不完善,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大班幼儿人格的尊重,加重了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发展;其三,幼儿自身原因,由于遗传基因与后天性格所致,部分幼儿长期表现出安全感不足、沟通能力不强的问题,致使逆反心理始终难以得到缓解,影响了心理健康发展[17]。以上原因致使当前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发展愈加严重化,探讨与解决该问题,更能体现出本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4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4.1家长教育是大班幼儿逆反心理形成的根本原因
4.1.1家长对于幼儿的期望过高
通过与部分逆反心理强的大班幼儿进行访谈后获取,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源于当前幼小衔接、学习压力过大等因素。这也显现出家长方面在培养幼儿方面期望值过高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常常会发现,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心理严重,不满足于幼儿园的知识量,在不断的补课中形成了对大班幼儿的过高期望,但幼儿出现一丝一毫不满足家长心理要求时,机会形成批评指责的氛围:我这一天挣钱容易吗?给你补课花了多少钱!你就学成这样?等言辞逐渐增多,致使大班幼儿在学习以家长期望过高中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与心理焦虑感。逐渐从厌烦升级至反抗,形成了逆反心理。因此,从以上案例分析中可以发现,家长期望过高是大班幼儿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不得以科学的纠正势必会为大班幼儿良好心理发展形成阻力。
4.1.2家长对于幼儿的管教方式不当
通过大班幼儿家庭教育实践案例的观察发现,部分家庭在一个孩儿观念中形成了溺爱的教养方式,在大班幼儿出现逆反心理时并为能争取的看待,认为具有逆反心理的幼儿是成长的表现,是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不应加以过多的干涉,导致管教不当问题逐渐显现出不科学的一面。比如:在大班幼儿家庭中,幼儿不管家长说什么都会先顶撞几句我不要、我不喜欢、我不想做等言辞。但是,这些心理表现并未能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认为孩子长大了,具有自己的个性,千万不能批评指责,否则会形成懦弱的性格,致使对大班幼儿的逆反心理理解不足,缺乏管教,助长了幼儿逆反心理发展的气焰。因此,在家庭方面,家长由于对大班幼儿逆反心理所形成的危害认知与理解不足,导致管教不当的问题严重化,影响了大班幼儿对健康心理表现的认知。
4.1.3家长与幼儿的相处中缺乏耐心
由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家长们忙于工作、生活无暇顾及到幼儿的心理发展,在家庭教育中长期表现出耐心缺乏的实际问题,不仅加重了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发展,更失去了与大班幼儿良好情感建立的渠道。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缺乏陪伴幼儿的时间,大班幼儿在要求家长陪伴时家长长期表现出不耐烦、敷衍的现象,并伴有:自己玩一会儿,爸爸太忙,一会儿再陪你、妈妈都忙死了,没看到刷碗嘛,自己玩一会。、你这孩子真不懂事,太磨人等缺乏耐心的话语,不仅伤害了大班幼儿有效的心灵,更为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导致大班幼儿在家长的漠视中失去心理安慰,不利于大班幼儿良好心理的发展。因此,在家庭中家长缺乏耐心,是大班幼儿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因素。
4.2师生相处方式是大班幼儿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
4.2.1教师忽略幼儿的好奇心
通过幼儿园实践教学工作观摩发现,部分教师由于教学素养不足,缺乏科学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在教育工作中并未对大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形成认知,致使长期对幼儿的好奇心理给予压制,逐渐生成了逆反心理。比如: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大班幼儿思维发展呈现出活跃的态势,爱问、想问等特点明显,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当教师忙于一天的繁杂教务时产生的焦虑情绪,加之自身知识量不足对大班幼儿提出:老师,为什么幼儿园没有公主床?老师,桌面为什么起泡泡了?老师,我能自己画画吗?等问题是无法及时、准确的给予大班幼儿解答,致使幼儿的好奇心被压制,逐渐对教师产生负面情绪,形成了逆反心理。因此,在教师方面,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素养与能力偏低,无法科学的面对大班幼儿的好奇心,致使在好奇心长期被压抑中形成了逆反心理。
4.2.2教师缺少对幼儿的人格尊重
在幼儿园实践工作中能够看到,由于当前幼儿教师普遍对缺乏职业道德的良好认知。在实践中频繁出现虐童、辱骂等问题,在此种不良的环境中不仅加重了幼儿逆反心理的发展,更导致教师与幼儿出现隔阂,无法建立积极地情感沟通桥梁,不利于幼儿教师工作的开展,更不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比如: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由于大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出现:你傻呀,说你几遍了你不长脸呀!在大班幼儿无法回答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时:你是不是猪脑子!!一天天问你都不长记性!等带有侮辱性的教导言语,致使大班幼儿产生反感,逐渐形成了对教师的反抗情绪,导致逆反心理的发生。因此,在教师方面,由于当前部分幼儿教师教学素养与职业道德偏低,无法在教学中科学的引导幼儿,导致大把幼儿逆反心理形成了不良发展的走向。
4.3幼儿自身特点也是大班幼儿逆反心理形成的基本原因
4.3.1幼儿自身安全感不足
由于部分幼儿受到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在父母离异、缺乏关爱的环境下成长,长期缺乏安全感,逐渐对身边的实物与同伴形成了敌对情绪,导致逆反心理的形成。比如:由于家庭破裂致使部分幼儿看到其他同伴在父母陪伴下获得的幸福感产生嫉妒心理,由于自身无法获得同样的幸福,即将他人的幸福视作为一种敌对对象,只要看到比自己幸福的孩子就会产生心理反感,逐渐形成了对事物认知的偏颇,形成了以仇恨为核心的逆反心理,对幼儿的良好心理形成构成了威胁。同时,由于部分幼儿缺乏关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凡事仅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不接纳他人的建议与意见,逐渐在固执偏颇的性格中形成了不良的逆反心理,为日后的良好发展形成了阻碍。因此,幼儿自身安全感不足是消极型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4.3.2幼儿沟通能力不强
在幼儿园实践教学工作中发现,部分逆反心理强的幼儿普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缺乏沟通能力,无法与同伴、教师合理的进行沟通,导致情感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中,形成了自我意识过强的性格,逐渐导致逆反心理加剧。比如:在大班幼儿集体活动中,部分大班幼儿由于沟通能力不强,无法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致使无法与集体融入在一起,觉得别人都在这对自己,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逐渐导致对集体的逆反态度,形成了逆反心理。同时,由于沟通性不强,在与同伴进行游戏时无法表述清楚自身的诉求,致使在游戏中频繁出现矛盾、纠纷不断,失去了与同伴建立良好情感的契机,致使对同伴的行为产生了不认可的态度,加重了逆反心理的发展。因此,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可知,由于部分幼儿沟通性不强,无法融入集体,在自卑的心理趋势下形成了逆反情绪。
5解决大班幼儿逆反心理问题的策略
5.1改变家长与幼儿的相处方式与教育方式是解决大班幼儿逆反心理问题的根本策略
5.1.1家长应转变教育方式
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对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认知与理解,更要人情逆反心理的危害,才能树立科学的管教意识,正确的引导大班幼儿走出逆反心理形成的误区。在家庭教育中,面对长期出现逆反心理的大班幼儿,家长要适时的引导,才能纠正大班幼儿对逆反心理的依赖性。比如:当父母需要幼儿帮助时,大把幼儿:我不去,我不喜欢做!此时,家长要及时纠正幼儿的思想,并告诉幼儿:你的想法不正确,妈妈、爸爸和你都是咱们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分担的意识呀,才能更加相亲相爱,你说对吗?在此种引导性提示中,能够让幼儿感知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才能稳定大班幼儿的心理,实现对良好心理的认知。因此,从以上的案例分析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只有优化管教方式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淡化逆反心理中的不良因素。
5.1.2家长应保持与幼儿耐心交流
保持耐心的交流,才能为幼儿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身心发展环境,利于过滤大班幼儿逆反心理中的不良因素。在家庭中家长要重视对大班幼儿的陪伴,抽出时间与幼儿交流,提高幼儿与家长的情感指数,才能提高大班幼儿逆反心理在科学的轨道中发展,避免对大班幼儿形成心理上的危害。比如:家长要固定时间陪伴幼儿,在每日清晨一起与幼儿做早操,并嘱咐大班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注意事项;在晚餐时引导幼儿谈论在幼儿园发生的趣事才能掌握大班幼儿的一日心理健康指数。并在睡觉前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为大班幼儿改善在幼儿园中的不良情绪,对良好的心理表现给予鼓励。在耐心中实现对大把幼儿心理发展动态的时时关注,为纠正逆反心理提供基础。因此,在以上案例中可知,保持耐心交流才能为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良性发展提供轨迹。
5.2改变教师与幼儿的相处方式与教育方式是解决大班幼儿逆反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5.2.1教师应积极创造自主性氛围
在幼儿园中要积极地创建自主性的氛围,才能为大班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避免在教学中强化大班幼儿的逆反心理。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对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认知与理解,保护幼儿的好奇心理,当幼儿向教师询问问题时,教师要以儿童观为宗旨,详细的倾听大班幼儿的心声,用情感去为其解答,才能满足大班幼儿的心理需要与诉求,淡化逆反意识,促进良好心理的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细心的观察大班幼儿的心理动态,及时对他们的好奇心理进行发现,比如:当部分大班男孩子对异性产生好奇心理是,教师要积极地营造民主氛围,不要加以指责,要进行引导,科学的为大班幼儿解释男孩子和女孩子行为上的区别,才能科学的给予引导,避免在求知欲无法得到满足中引发大班幼儿的逆反心理。
5.2.2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人格
尊重大班幼儿的人格,才能合理的避免大班幼儿反抗情绪的生成,为缓解逆反心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比如:在幼儿园日常教学工作中,当大班幼儿在课堂中缺乏注意力时,教师要用温柔的语言进行劝导:佳佳,你是在思考我的问题是吗?不要着急,我接下来还回再讲一遍的,这一边你注意听就好了,你就能学会的,好吗?大班幼儿在欣然接受教师的建议的同时,提高了对学习的积极情绪。并在教师的尊重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才能避免在教学中出现侮辱、恐吓性语言,甚至出现体罚虐待的现象,真正对大班幼儿的心灵起到呵护作用,减少幼儿的反抗情绪,为纠正不良的逆反心理因素提供契机。因此,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才能实现在教学中对幼儿人格的尊重,规避大班幼儿不良逆反心理的影响。
5.3改善幼儿自控力是解决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重要策略
5.3.1协助幼儿体验情感
针对幼儿安全感缺乏的性格,家长与教师要进行积极地引导。首先,家长要对幼儿形成关注,通过亲子教育来缓解幼儿内心的不安情绪。比如:在家庭亲子游戏《今天我当爸爸》中,让幼儿感知到爸爸每天的工作,在实践中了解爸爸的辛苦,在体验中提高对家长的理解,逐渐形成家庭意识与责任感,缓解幼儿的不安心理;其次,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幼儿心理教育为大班幼儿提供获取良好心理发展的渠道。比如:幼儿园要定期组织大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为幼儿输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组织幼儿进行公益性活动。比如:去公园做义工,对公园的环境进行监管与保持,让他们树立这翁的意识,体验集体的情感,强化心理,提高心理安全度。因此,通过以上策略的分析中能够看到,让大班幼儿积极地去体验生活中与集体中的情感,才能淡化心理不安全的元素,减缓大班幼儿的逆反心理的发生频率,为大班幼儿健康心理发展提供优质的空间。
5.3.2帮助幼儿主动沟通
主动沟通才能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提高心理的承受能力,在集体生活中淡化不良个性的形成,避免逆反心理加重。教师要积极地引导部分不善交流的大班幼儿多说话、说清话,利用语言类角色游戏让幼儿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情境中扮演角色,提高沟通的意识与说话的胆量。比如:在幼儿园故事情境表演活动《小熊请客》中,教师要安排平时不善交流的幼儿做小熊,让他们在准备、请客、交流、送客的过程中感受到交流的快乐与意义,并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形成逻辑思维,分清交流的层次感,才能激发他们对语言表达与表现的欲望。通过沟通能力培养让他们能够主动实现交流,在交流中抒发与释放积压在内心的情绪,缓解内心的压抑感与焦虑,潜移默化地缓解逆反的心态,为大班幼儿良好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石。
结论
在幼儿教育理念不断发展与深化的当今,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幼儿逆反心理受到了学前教育与社会领域的广泛关注。幼儿逆反心理问题发生最多的当属大班幼儿这一年龄段,由于该年龄段幼儿自我意识与个性化发展迅速,加之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观念的偏误,导致逆反心理呈现出持续增长且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成为了学习与生活中的频发现象。不仅为教师的工作形成了阻碍,更不利于大班幼儿的健康成长,更成为当前学前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由此,本文通过国内外现状研究成果的总结,进行科学的分类与对比形成研究依据,进行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解决策略的深入探讨,并结合幼儿园实践工作案例对这些资料进行整合与探究形成以下结论:
在实践工作中对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后,发现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主要源于三个层面:首先,家长方面的原因,通常在实践中表现为家长对大班幼儿教育方面,期望过加重心理负担行为,管教不当增放纵心理,缺乏耐心加重反抗意识,导致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其次,教师方面的原因,通常表现在教师教育观念与方法中,教育观念偏误导压抑幼儿好奇心,教学方法不足致使缺少对幼儿人格的尊重,加重了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发展;再次,幼儿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安全感不足、沟通性不强两方面,触动了大班幼儿逆反意识内在因素的增强。以上三大层面的原因如果无法得到科学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大班幼儿未来的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解决才能为大班幼儿健康成长建立科学的渠道,具体策略如下:首先,家长方面的策略,通过适当定制期望、优化管教方式与保持耐心交流,解决大班幼儿逆反心理行为过频的问题,提高大班幼儿对良好心理的正确认知;其次,教师方面的策略,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与运用科学教育方法,实现创造自主性氛围、尊重幼儿的人格解决由于教师教育不当引发的逆反心理,运用科学的幼儿教育观淡化大班幼儿消极逆反心理的发生动机;再次,幼儿自身的策略,通过增强体验情感与提高幼儿交际能力,构建同伴间的关系,从主观原因中提升大班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理解逆反,指导自身的心理健康指数。
通过论文的研究,能深刻地感知到本人理论与实践的匮乏,自身对大班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及解决策略研究的能力的出现了局限,而仅从理论层面对相关问题进行提出与分析,可能会显现出具有片面性的研究特点,这些不足的出现也使得我产生一丝遗憾,在日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予以弥补,同时,论文一定还会出现一些考虑不周之处,恳请指导教师与各位答辩教师予以指正。
致谢
论文的完成,首先,我要由衷的感谢我的指导教师,是您在百忙之中,源源不断的给予我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我探索正确的研究方式与方法,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阻力,您都无微不至的关注和帮助我,使我能够克服艰难险阻,走向探索科学与真理的成功彼岸。在此项论文的研究过程当中,我遇到了许多的困惑与不解,是您以广博的知识与积极的心态,鼓励着我持续研究的信念,让我能够完整的走完论文研究与探索之路,这将成为我未来发展的基石,其是我终生难忘的知识与精神财富。其次,要感谢大学期间的所有教师,通过各个学科的学习,奠定了我进行学术研究的基石,为我完成论文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使得论文更加的顺利与快捷,最后,要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你们使我能够在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积极的学习,肩并肩,一起前行,共同度过了美好的学习时光。另外,也要对在学术研究中给予技术支持的学者表示感谢,我的研究是在前辈们智慧结晶的延续,相关研究成果给予了我较大的启发与指引,让我能够有迹可循,借此表示诚挚的谢意。另外,要感谢参考文献的作者,感谢你们的技术支持,帮助本人能够科学的、快速的完成了论文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志红.幼儿逆反心理简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5,(5):230-230.
[2]周咏征.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解决策略[J].教育,2016,(3):32-32.
[3]李云芬.浅谈幼儿的逆反心理[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2):234-234.
[4]Judith,David W.Predictors of rebellious behavior in childhood parental drug use,peers,school environment,and child personality[J].Journal of addictive diseases,2006,25(2):77-78.
[5]Merry,Sally,Hetrick.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7(2):235-235.
[6]陈萍.中大班幼儿的逆反与家长应对方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7]董苗苗,阿拉坦巴根.幼儿逆反心理的理性思考[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5):197-197.
[8]孙安平.正确对待孩子的逆反行为[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11):75-77.
[9]何珍.3-6岁幼儿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10]陈惠惠.试析幼儿的逆反心理及家庭教育对策[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6,(6):85-88.
[11]文其云,方方.幼儿逆反行为的分析及应对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53-153.
[12]钱蕾.家园携手,正确处理幼儿的逆反心理[J].好家长,2017,(45):82-83.
[13]马波.浅谈幼儿逆反心理的消除[J].新课程小学,2014,(7):82-82.
[14]王洪杰.幼儿逆反心理的因势利导[J].心事,2014,(20):72-72.
[15]杨俊岭.论幼儿逆反心理的引导[J].社科学论,2012,(23):234-248.
[16]邓志建,李少锋.儿童的逆反心理及其调适与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1):28-29.
[17]马诗彧.浅谈幼儿逆反心理及其疏导策略[J].长江丛刊,2017,(3):235-23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0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