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期的音乐兴趣是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龄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学龄前儿童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早期的音乐教育可以充分地发掘幼儿学习潜能,也是进行音乐兴趣培养收效的显著时期。而关于音乐兴趣的培养在学龄前儿童教育中的实施的途径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早教机构三个方面。本文将以F幼儿园为例着重探讨学龄前儿童关于音乐兴趣的培养的研究。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音乐兴趣;F幼儿园
一、选题缘起
学龄前是儿童的生理、心理迅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处在“精神胚胎”的特殊阶段。蒙台梭利经研究发现,幼儿具有一种“有吸收力的心理”,他们下意识的感受能力会积极地和有选择地从外部世界中进行吸收,成为他自己心理的一部分。如果音乐教育者能够在早期对儿童熏陶出浓厚的音乐兴趣和奠定良好的音乐学习基础,对其未来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学龄前阶段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这个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将会影响儿童将来一生的发展。当孩子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学龄前时期,在发展音乐才能的同时培养其优秀的品行,可为受教育者的品格形成打下最坚实的基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而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具有审美意识,或者说唯有人类才懂得通过审美教育改进自己。笔者通过调查将以F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为例着重探讨其关于音乐兴趣的培养。
二、文献综述
关于社会音乐教育的相关研究使研究者更多地了解了我国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开展现状、特点、内容、目的和价值取向及其存在的问题,启示了研究者应该基于对现状的了解,从客观现实入手分析问题,以揭示问题的本质。
相关的研究大部分着重强调了家长在家庭中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在儿童音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例如,李亚平经研究发现,家长普通存在自己没学过音乐专业理论知识、没受过音乐专业训练,因而没有能力在家中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观念,针对这样的观念,他提出了家长在家中帮助孩子进行音乐学习的各种措施;同样的研究还有吴春瑛的《对我国家庭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等。在这些文献中,研究者都提出了家长作为孩子音乐学习的启蒙教师,应该为子女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的环境,激发子女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为将来进一步的音乐学习提供基础。也有一些研究对我国家庭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一般将家庭音乐教育理解为不仅是在家庭内部家长对子女进行的音乐活动,家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家庭音乐教育因素和家庭音乐教育的作用等方面。对目前国内家庭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例如蔡岳建采用了自编问卷,对重庆市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对音乐教育目的、家长对家庭早期音乐教育需要程度的认识、家长对家庭音乐技能教育的理解和态度进行调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首先,从现有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我国各个地区社会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揭示我国社会音乐教育的普遍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专门针对家庭音乐教育的研究,大部分也只是对于我国家庭音乐教育的普遍现状和家长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所持的观点的调查。虽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我国家庭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部分原因,但这些研究并没有深入地探讨我国对于培养学龄前儿童音乐兴趣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深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随着社会的变迁,儿童家庭音乐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影响因素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探究,才能更加清楚地明白我国家庭音乐教育存在如此之多问题的原因之所在。此外,这些现状的调查大多只是通过问卷进行,对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的整体情况、发展背景和真实情境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本研究深入F幼儿园内部,希望能从幼儿园教育的真实情境中去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施情况。研究者力图以F幼儿园中培养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兴趣为例,深入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对于培养音乐兴趣的各种因素和社会背景。以上正是本研究的立足点,也是本研究的可发挥空间和研究的创新之所在。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涉及到学龄前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研究中音乐教育教学的实际调研的研究。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文献检索与研究法;访谈法;分析、比较与归纳法以及观察的研究方法。
3、研究对象:
本文以F幼儿园为例,着重研究F幼儿园中的关于学龄前儿童的音乐兴趣的培养。
4、研究步骤:
通过期刊网检索、图书馆查阅等方法,收集与幼师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学龄前儿童音乐课程建设、幼儿园学前音乐教育等方面有关的各类文献资料;访问从事幼师音乐教育教学的专家、教师及幼师在校学生、幼师毕业生,来获知幼师音乐教育教学的有关的各类问题及其原因,以及幼儿园学前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对幼师院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期望,和未来幼师音乐教学课程体系的展望与思考;通过对文献资料与幼师实际的音乐教育教学的研究分析、对幼师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之间不同理念与教育目标的比较,以及对目前幼儿园培养学龄前儿童对于培养音乐兴趣教育教学中产生各种问题的原因的分析与归纳,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结果
(一)学龄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对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主要受我们对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目的定向的影响。现阶段过早地对儿童音乐教学目的予以定向会导致学生儿童对音乐的学习失去兴趣。其主要因素是因为家长们的潜意识中存在的社会导向较为功利,为了使孩子在音乐方面有所建树,要求音乐教师根据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机制对儿童进行音乐培养,过早地对儿童实施专业性的音乐培养。上述培养方式导致儿童失去了此年龄段所应具有的乐趣。当儿童不喜欢学时,家长就通过棍棒式的教育方式强迫他们学习,也就是强行灌输式的教学形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造成儿童学得不好,而家长就会更加严厉地进行管教,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如通过棍棒教育就能让儿童获得音乐上的成功,那么世界上优秀的音乐家的培养也太过简单了。
针对目前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误区,社会舆论导向以及儿童家长必须认识到学龄前音乐教育的目的,针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开展娱乐式教学,以此达到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学龄前儿童家长以现代音乐教学理念与目的为指导,修正自身音乐教育的观点后,音乐教育才能向着其应有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教师培养学龄前儿童音乐兴趣的策略研究表明
(1)F幼儿园教师通过多元化形式培养儿童音乐兴趣。
对于目前学龄前儿童音乐现状及定位分析,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师应更加侧重于教学形式上的革新,通过多元化形式开展娱乐式儿童音乐教学,利用多种途径,深化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以音乐美感为本、鼓励学生对音乐进行探索,从根本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玻璃杯中装入差异化体积的水对声音音调的影响”这样一个实验,促进儿童对音乐的探索欲,推动音乐教学的全面开展。体验式教学是学龄前儿童娱乐性教学手段的核心构成因子,体验式教学是利用儿童在音乐教学中的互动及体验等方式,深化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进而推动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2)F幼儿园教师通过寓学于乐的方式培养儿童音乐兴趣。
在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以动画与音乐相结合的形式,让儿童的视听感同时得到升华,从多个角度推动儿童音乐教学的开展。让儿童随着多媒体视屏中吸引人的动物造型、人物造型与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进行舞蹈,从根本上提高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在幼儿的各类游戏活动中,可以有机地渗透音乐教育的内容。如角色游戏中的“小剧场”游戏,幼儿可以在游戏中进行表演;在复习音乐教育内容的同时,进行即兴自由的音乐创造表演;在区域活动游戏中,幼儿自愿进入“音乐角”“表演区”进行活动,利用乐器唱片及道具进行自发探索式的音乐活动,教师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加入,适时地给予指导;在建筑区等其他游戏活动中,也可以用适当的音乐活动方式进行。
(3)F幼儿园教师利用音乐教育资源培养儿童音乐兴趣。
其他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实际已经渗透在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中,以及语言、数学、科学、美术、体育等领域。这里主要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音乐教育资源,将歌唱、动作、游戏、表演、即兴创作等形式运用在各类活动及各个学科的教育活动中,善于寻找教育活动之间的关联,探索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综合化的突破口,将知识性、趣味性、情境性和活动性有机结合起来,使活动更加生动活泼,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F幼儿园教师音乐与教学目标明确。
笔者通过深入F幼儿园教学研究发现,F幼儿园对于培养学龄前的儿童的音乐兴趣目标明确,具体如下表:
五、结论与建议
国内现阶段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弊病,其主要因素是因为儿童家长意愿导向桎梏了教学目标的构建,进而让教学太过侧重于儿童定向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儿童的年龄特性,最终造成在学习中儿童对音乐失去兴趣。对于上述情况,国内一些舆论导向要深化学龄前儿童音乐学习的指引,而且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师也要对教学形式予以革新。在娱乐式音乐教学中让儿童掌握其家长所期望的音乐技巧,防止以往棍棒式音乐教学的出现。利用现阶段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方式,深化儿童性格、认知、审美及身心发展,从根本上完善儿童的沟通能力及表达能力,让儿童在兴趣中得到全面发展。
学龄前儿童音乐兴趣培养在人类兴趣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类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孩子在这一阶段需要建立积极的音乐态度和良好的听觉习惯,培养初步的音乐感知力和审美能力,以内隐音乐兴趣培养作为主要内容和目标,促进外显音乐兴趣能力的
获得,在充满音乐性的游戏活动当中满足个人本能兴趣和社会兴趣发展需求。通过以多维视角对学龄前童音乐兴趣培养若干问题的阐释,笔者认为:在进行学龄前儿童音乐兴趣培养时,要对外显音乐兴趣与内隐音乐兴趣的概念有清晰认识,使教师对所设定培养目标能够进行明确的属性划分;在进行学龄前儿童音乐兴趣培养时,要对外显音乐兴趣与内隐音乐兴趣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避免出现因果倒置、主次颠倒的现象;学龄前儿童音乐兴趣培养应注重外显音乐兴趣和内隐音乐兴趣的平衡发展,使行为主体进行有效的情感表达和释放;学龄前儿童音乐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客观规律、心理生理特征,不能实施强制干扰。由此可知,教学探索中所运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矛盾的解决是可行的。当然,对于教学改革实践是否能够完美的解决本论文中所涉诸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査。
参考文献
[1]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2.
[2]宋庆垒.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承担音乐教育重任——浅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13
[3]覃思.趣味性、探索性、创造性——广西部分地区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方法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2
[4]宋裴裴.跨文化对话中的传统音乐——15届国际学校音乐教育和教师教育研讨会初探[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3
[5]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0.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