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大学生群体在对未来道路进行抉择时,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方面,个体自我同一性的状况影响他们如何形成以及形成怎样的独特人格和健康的身心。每个个体首要生活在家庭里,个体最易受其影响且这种影响也是最具有实质性的。经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发现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是深受其家庭的教养方式所影响的。本文选取珠三角部分高校大学生开展研究,调查研究并分析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同一性两者的相关关系。目的有两部分:一是希望可以使大学生更好的清晰的认识自身;二是希望可以帮助一些学校、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工作上有一些可以参考的、带有证明性的资料。经过本次研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维度以及父母亲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或延缓具有些许影响,部分维度如情感温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获得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 自我同一性 大学生 青少年

1 前言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从儿童踏往成人的中间时期,大学生是青少年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分期,在当今国内应试教育的人才培养下,许多学生都是在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我要从事什么职业”等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题目的思考,每个个体的思索方式都不一样。对于涉事未深,还未真正踏入社会的青少年而言,影响他们的思考的最大因素就是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自我认同等方面,进而使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呈现出不同特征,因此可知,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受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这一命题是值得研究的,而一个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较为关键的时期就是其所处的大学阶段。

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同一性的塑造及其状况会受到环境这个因素的影响,而家庭教养方式即是作为这个影响的一种因素。前往了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所受它的影响,有助于各界了解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及状况的部分原因机制,以此针对性的帮助青少年群体适应社会;探讨它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有助于学界、教育者、家长等群体了解、清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过程和结果是如何受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的,以及其影响的方式,并帮助家长、教育者、XX获得更好地指导,更好地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健康发展进行引导;探讨它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方面时,可以促使对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相关领域的干预研究能从父母、家庭关系等角度着手展开,促成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良性发展,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我同一性的构成是始终贯穿于个体的一生的,处于X的心理学界的专家—–埃里克森,提出了:每个个体对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他们人生中一个需要达到的关键的成长目标;X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则分类了家庭教养方式;在很长的时间里,对于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同一性的探讨都是国内外学者们讨论和研究的重点。国内众多学者都表明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扩散与延缓都会有不同的作用,在不同类型家庭教养方式生活下的青少年会有不同的自我同一性,进而影响青少年的各个方面。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主要是调查他们的家庭的教养方式,分析他们在自我同一性上面的不同的类型,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同一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2 文献综述

2.1 家庭教养方式的综合叙述

2.1.1 家庭教养方式的基本概念

不同国家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叫法各有不同,在欧洲普遍是称为父母教养方式。而且,学术界许多学者对其都有不同的看法,例如X的鲍姆林德是从自身父母的角度出发,会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体现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而父母会对孩子的行为举止作出强烈的反应【1】。而国内徐慧对此的看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在家庭教育方法上会更偏向于自己的主观立场;第二,每个父母具有不同的性格与教养特点,家庭教养方式是对这些内容的概括;第三,原生家庭的氛围和成长环境对该家庭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2】。另外,张文新学者则认为家庭的教育方法是综合了父母对孩子的想法、行为和感受三者。三者结合的方式是不会因外界因素随意改变,体现了亲子交往的实质【3】。

经过以上了解与概括,家庭教养方式就是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一种相对完善的规范与准则。

2.1.2 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和测量

不同国家的心理学学者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各有不同,X鲍姆林德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宽容型【4】;麦科比和马丁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溺爱型和忽视型,与此不同的是删除了宽容型【5】。斯坦伯格【6】借鉴以前他人优异的研究成果,结合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并且制定出一份充分考虑了接受或参与、严厉或监督和心理自主维度的信效度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问卷。继而定义了四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即:

①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 有着高接受、高反应,高要求、严厉和监督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有着非常深度的关心、爱和保护,他们对孩子具有较强的控制心理,又能在接受范围内尊重孩子,听取孩子的意见。这种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能够保证孩子在正常方向下长大,经过这类方式的教养,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能力会较强;

②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有着低接受、低反应,高严厉、监督性的特点。在父母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沟通障碍的现象。他们倾向于控制他们的孩子,要求孩子对自己的命令绝对服从,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或行径。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们往往会变得胆怯、懦弱、害羞、依赖他人、缺乏主见或者生成逆反的性格;

③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有着高接受、高反应,低严厉、低要求的特征。采取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言听计从,同意孩子的任何想法,会去满足他们任何要求,不会强制管束孩子,孩子可以根据他们的想法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没有对孩子起到规整作用,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养成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性格,他们的自控力、独立性和社会适应性都会较差;

④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 有着低接受、低反应,低严厉、监督性的特点。践行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没有起到管教的责任,他们忽略对孩子的教养,任他们独自成长,既没有关爱与尊重,也没有严厉与管制,他们漠视子女的存在。在这种教养方式成长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抑郁、冷漠、情绪起伏较大等人格特征,而且在没有正确的引导下,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极差,也很难形成确切的人生目标。【7】【8】

在目前来说,对家庭教养方式测量的工具,最著名的是EMBU(Egma Minnenav Bardndosna Uppforstran)问卷,这个问卷通过让人们回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分析他们践行的教养方式【9】。1993年,国内学者岳冬梅修改了这个问卷:从父亲和母亲的两个维度分别制定了相应的题目,相同点是都列出关于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的问题【10】。

综上所得,学术界许多学者对标准的EMBU版本进行大量的研究分析,发现其特点是涵盖的范围之广、题目数量之多。于是,阿林德尔等人纷纷产生改变版本的想法,并且于1999年借鉴标准问卷版本原有的46个题目的基础上,依据心理测量学的知识编写了由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构造组成的较大众化的简式问卷S-EMBU (Short-Egma Minnenav Bardndosna Uppforstran)【11】。它的特点是效率高、简便、实用性好。

2.1.3 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XXX背景下,关于家庭的教养方法研究和讨论已经到了又深又广的程度,在19世纪,第一批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母亲体现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一方面是首先被裴斯泰洛齐提出的。弗洛伊德在研究分析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中,侧重于分析精神层面,提出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各司其职,有着迥然不同的分工,父亲往往扮演着强硬的角色,而母亲往往有着较为柔软的一面【12】。

除此之外,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作用下的子女品质及人格上的不同状况,是大多数的研究者比较趋向于探索的,就如小坂圭子和山崎晃(2002)两位研究者,他们研究了初中阶段的青少年,探究他们所处的家庭教养方式环境和自我发展状况,最终得出母亲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给予相应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孩子提高自信心和塑造健康的人格产生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与之相反的是,母亲的控制性越强,子女的自我实现感水平就较为低。森下正康和前田百合香等人(2015)的研究则表明,母亲越多的接受或鼓励子女,更多的使用带有诱导性的鼓励言语,可以让子女的自我控制水平显著提高;而在接受和鼓励的言语较少的情况下,带有诱导性的言语反而会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

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子女的自尊心、自我效能感、身心健康水平等方面同样与其父母所施展的教养方式有着相关性。首先,存在高相关性的是自尊心,通过教养方式的不同类型可以预测到青少年的自尊心水平【13】;其次,在身心健康水平方面,民主型父母教育的孩子相比受专制型教育的孩子水平更高,也更加的积极和活跃。在专制型方式的教育下的心理健康水平上,孩子相对来说比较消极,例如接收到羞辱、拒绝等意向时会使他们变得更为焦虑,心理健康水平降低【14】。中学生在学业上形成的效能感和教养方式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15】。

概括来说,在孩子逐渐变为青年直至到成人的阶段,人格的建立跟家庭教养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人格完整塑造离不开父母的关怀,而人格缺陷有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的问题,所以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从里到外都需要格外重视,不可片面看待。

2.2 自我同一性的综合叙述

2.2.1 自我同一性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在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上,埃里克森根据个人的感受层面对其进行定论即: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了解和在此基础上对自己以后道路的确认,还包括他希望可以得到自己信任的人的肯定。也就是个体在不同时间空间中内在体现的一致和连续【16】。Marcia的概念定义相较埃里克森较为操作化: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经过一系列的摸索,形成的自身的个性特征即个体在不同时空里仍保持的一种角色风格【17】。

自我同一性的状态以探索和投入两个层次的深浅度为基准,定论了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是同一性获得类型,这类人往往在经历一些困难和磨难并经过探索,摸索过程中逐渐锻炼了自身心理承受力,并且树立起完整的价值观;第二种同一性延缓类型,正处于危机之中的就是这一类青少年,在选择和行动上犹豫不决,探索和积累知识包括寻找人生意义是他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事情;第三种是同一性早闭类型,这类群体没有在已经投入了的基础上完成与之层次对应的探索,他们在人生分岔口没有主见,长辈或权威人物总是替他们做出决定;第四种是同一性扩散类型,这一群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忽视自我思考的重要性和主动探索一切问题的勇气,因此三观的建立和自身个性的形成往往具有滞后性。他们不投入,不行动,不探索,或认为这样做太危险太困难,未能形成自我认同。

总体来说,自我同一性是在个体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后,继而整合起来的内在强大能力和在大环境之中的外在体现,这种体现是会与个体的不断成长共同发生变化的,例如他们会循序渐进的思考对自己的定义到对未来道路的选择再到自己怎样与社会相互协调。

2.2.2 自我同一性的测量

自我同一性的测量有着多种方法,例如常用的一般有访谈法、问卷法、Q分类法等。

关于自我同一性过程的测量有两个使用率较高的量表,第一种是由Balistreri等学者共同制定的Ego Identity Process Questionnaire(简称为 EIPQ )【18】;第二种是由 Berzonsky制定的Identity Style Inventory(简称为ISI)【19】。另外是关于同一性状态的测量工具,马西亚研发了Identity Status Interview技术【20】;本尼恩和亚当斯共同编制了the Extended 0bjective Measure of Ego Identity Status- II问卷(简称为EOM-EIS-II),这两个问卷在这方面被广泛使用。EOM-EIS-II的测量格外注重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人际交往关系,另外此问卷以自我同一性四种不同类型分别构造分量表,测量表中共64个题目,采用六点计分法【21】。国内普遍使用的是王树青、张文新等人修订的版本【22】。

同样采取六点计分法的还有日本心理学家加藤厚发表的自我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此表共12个题目,还在原有的两个维度上新增了“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国内普遍使用的是张日昇修订的版本【23】。

2.2.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研究

埃里克森提出,成年初期是个体人生中极为特别的一个时期,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他们需要建构属于自己的独树一帜的生命历程,他们选择规模较大的目标来了解自己,对自己进行认知,最后确立目标并且成功的达到目标。

格罗帝文和亚当斯对不同性别的晚期青少年在探索的程度和投入的深度上展开了研究,发现高分的占比是男性居多【24】。但是,弗雷格和巴克针对格罗帝文和亚当斯的研究结果进行深入研究,对象也是青少年晚期群体,结果发现男性在延缓和扩散两方面的分数相较低于女性【25】。李新利等人也对此进行了研究,也是发现性别的不同对大学生在探索的程度和投入的深度上也有所影响【26】。

克兰西和多林格抽取了198 大学生,运用“大五”人格相关知识,对他们的同一性状态进行探讨,得出:经验贫瘠时,同一性早闭的状态就越严重,否则反之。人格特点表现为低水平的神经紧张和较高责任感的人在同一性的获得上往往是积极且正面的【27】。

2.3 家庭教养方式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

2.3.1国外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

Far【28】等人对父母教养方法和同一性的风格两者相互产生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发现权威型的方式对信息化风格是同向变化的。在这方面具有一些解释:一是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性较强,故而较为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们可以准确无误的观察和控制他们孩子的发展;二是权威型的父母在对子女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父母会在充分了解子女想法的基础上,会积极地对子女的需求给予相应的回应;三是规范化的风格并不受各种教养方式类型的影响;四是具有扩散、逃避特点的风格与国内传统的教养方式呈现负相关,而控制性强的教养方式与其的关系则与之相反。

Ragelicne和Justickis【29】等人对于扩散的同一性风格调查分析得出,以男性角度来说,只有控制欲强的教育对此风格的影响是非同凡响的;而在女性方面,所有的教养方式都对同一性扩散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Laboviti【30】以阿尔巴尼亚中学生为对象,研究他们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和所处的教养方式的环境的关系,然后表明放任型环境的孩子的同一性扩散是会受这个环境影响的,与假设相反的是,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与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早闭之间则无关。

2.3.2 国内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的研究

王树青【31】等人发现年轻群体在自我同一性状态、权威型教育方法、同一性风格三者关系中风格是作为中间的桥梁,有着传递信息的作用。父母选择权威性的教育方法在子女同一性的建立中有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

赵大亮和曾芊【33】以年轻气盛的中学生运动员为调查对象,以自我同一性地位与父母教育方法为研究内容进行激烈的分析和讨论,发现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着不同的地位。父亲对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母亲,而只有母亲进入了中心地位分析,故扩散和延缓的同一性类型会更受母亲的影响。

;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自我同一性获得是个体一生中必备的技能,目前很多大学生在自我同一性的方面有很多不同性质的不同特点,因此在对这个群体进行相关工作时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本文旨在通过对调查对象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同一性表征的调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类型是如何影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或发展以及其基本特点的,进而尝试得出一些具有指向性的介入方法,为相关行业例如社会工作者介入青少年或家庭、青少年教育针对性方法的探讨或心理学研究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3.2 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的文献综合和理论分析,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存在因素有很多,而有一部分因素属于家庭教养方式的内容,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就是在所述的内容上提出的: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家庭的教育方式的不同是与自我同一性有关系的,而且也会对其获得有所影响。本文的研究假设包括:

假设H1: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权威性、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及风格持有显著相关性。

假设H2:父母亲形成且实施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风格影响上具有显著差异。

3.3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这个方法的操作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为了可以对所研究的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大量阅读相关的前人的文献;二是继而自己进行分析概括,形成自己的见解与观点。通过查阅国内外对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同一性的相关文献、期刊等,丰富理论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地参考关于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的最新研究结果,从而完善研究思路,并补充知识结构。

(2)问卷调查法。此种方法一般就是通过书面编写相关内容的调查表,发放给不同的个体,是一种以非直接的方式来收集研究所需内容的方法。此次研究通过对信度和效度均良好的问卷进行修改,制作适合本次研究的问卷,对珠三角地区部分高校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包括问卷和量表两个不同类型的问卷,问卷调查的方式以网上施测为主。统计汇总调查到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并且加以分析。

(3)数理统计分析法。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信度检验、效度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使用的是问卷星SPSS软件。

3.4 问卷设计

依据本文的研究的目的、框架和模型,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所编制的测量问卷包括了三大部分共35个题目。

(1)第一个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调查。其中包括:性别和家庭子女情况(是否独生);

(2)第二个部分为家庭教养方式量表。本次调查所引用的量表是综述中提及的阿林德尔等学者共同制作的分为父亲与母亲两个角度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采用的是四点计分的计算方法,本文的量表从该信效度优异的量表的各个维度中抽取部分代表性题目,由此组成了本文的量表。

(3)第三个部分是自我同一性量表。本文引用的是由张日昇翻译的采取六点计分法的计算方式的自我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该量表的原创作者是日本心理学界的研究专家加藤厚,它的维度是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方面入手的,制定的是12个题目。这个量表具有信效度良好、易于理解、题量少等优点,被很多研究者引用,故本文采用此量表作为这次测量自我同一性的工具。

3.5 调查过程

本次研究的问卷调查是从2019年12月开始直至2020年3月结束,主要是通过在网上大学生社交平台以及各种大学生微信群聊等进行线上发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数据。

4 数据分析

4.1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出于研究方便的考虑,本次研究主要在线上进行,对珠三角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展开调查,发放和收回了有效的问卷共212份。

4.1.1 样本个人属性的基本情况

通过表4-1可以观察到,调查对象中,首先,男性和女性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8.68%和61.32%,其次,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4.43%和65.57%。

表4-1 样本个人属性描述性统计表
个人属性 类别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82

130

38.68

61.32

独生子女

73

139

34.43

65.57

4.1.2家庭教养方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表4-2 可以看出,母亲情感温暖维度评价最高,为2.465,说明在大学生样本中,母亲对于子女的情感温暖评价(即均值)是最高的,表明母亲多以权威性和溺爱型为主;父亲拒绝的评价(即均值)最低,为2.010,说明父亲拒绝在大学生调查样本中占比较高,表明父亲大多以专制型和权威性为主。

总体来说,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是有所差别的。

表4-2 家庭教养方式维度描述

家庭教养方式维度 数字 最小值 最大值 均值
父拒绝 212 1 6 2.010
父情感温暖 212 1 6 2.433
父过度保护 212 1 6 2.184
母拒绝 212 1 6 2.045
母情感温暖 212 1 6 2.465
母过度保护 212 1 6 2.300

4.1.3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表4-3可以得出,对于大学生调查对象来说,题目“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干些什么,我正在比较几种可能的选择并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的均值最高,为3.915,表明大学生对于自我同一性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维度的把握还是比较高的,处于同一性延缓过程中,经历了探索,正处在投入过程中;题目“我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均值也较高,为3.854,表明调查对象对于自我同一性现在的自我投入维度的把握也是较高的;题目“我不认为自己这一生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的均值最低,为2.877,这表明调查对象在自我同一性上的获得是处于较高水平的,处于同一性延缓向同一性获得过程中。

表4-3 自我同一性各题项的描述性分析

题目 样本量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中位数
我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212 1.000 6.000 3.854 1.442 4.000
我没有特别热衷的事情。 212 1.000 6.000 3.542 1.534 4.000
我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的希望与追求。 212 1.000 6.000 3.651 1.549 4.000
我没有“想干什么”的确切的想法。 212 1.000 6.000 3.528 1.455 3.000
我至今没有自主地对有关自己的事做出过重大决断。 212 1.000 6.000 3.028 1.502 3.000
我曾认真深思过、苦虑过自己是怎样的人,该做些什么。 212 1.000 6.000 3.802 1.569 4.000
我不曾对按父母或周围的人所期待的生活方式做事感到有什么疑问。 212 1.000 6.000 3.241 1.497 3.000
我以前曾对自己持有的人生观失去过自信。 212 1.000 6.000 3.533 1.484 4.000
我正在努力探求我所能投身的事情。 212 1.000 6.000 3.821 1.593 4.000
对应不同的情况,就是怎样我都无所谓。 212 1.000 6.000 3.307 1.403 3.000
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干些什么,我正在比较几种可能的选择并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 212 1.000 6.000 3.915 1.455 4.000
我不认为自己这一生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 212 1.000 6.000 2.877 1.704 3.000

4.2 问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依据国内外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研究学者的经验,采用Cronbach一致性系数进行信度分析,同时,采用KMO 和 Bartlett 检验进行效度分析。

通过检验,如表4-4所示,两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在0.6水平以上,均处于被认可的程度。

表4-4 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量表/检验 信度(Cronbach α系数) 效度(KMO)
家庭教养方式 0.868 0.822
自我同一性 0.677 0.689

4.3 个人属性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3.1 性别在自我同一性上的差异分析

从表4-5可以看出,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性别和自我同一性进行差异性分析后,没有影响体现在性别差异与表格后11项中(p>0.05),即无差异性;除此之外,性别对于“我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1项呈现出显著性(p<0.05),说明差异性体现在不同性别和这一项中.具体分析可知:不同性别对于“我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有0.05水平的显著性(t=-2.367,p=0.019),从平均值上体现的则是男性(3.55)明显低于女性(4.05)。

由此可以得出,对于大学生来说,男生在对于未来的追求上会明显比女生更有意志力,或许是由于封建传统想法的影响,男生在自我同一性现在的自我投入维度上更为深入,恰恰也可以体现男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进行自我同一性获得。

表4-5 性别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上的差异性检验

题目 性别 (平均值±标准差) t p
男(n=82) 女(n=130)
我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3.55±1.60 4.05±1.31 -2.367 0.019*
我没有特别热衷的事情。 3.66±1.58 3.47±1.51 0.875 0.383
我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的希望与追求。 3.52±1.70 3.73±1.45 -0.911 0.364
我没有“想干什么”的确切的想法。 3.41±1.49 3.60±1.43 -0.903 0.368
我至今没有自主地对有关自己的事做出过重大决断。 3.27±1.58 2.88±1.44 1.859 0.064
我曾认真深思过、苦虑过自己是怎样的人,该做些什么。 3.54±1.77 3.97±1.41 -1.873 0.063
我不曾对按父母或周围的人所期待的生活方式做事感到有什么疑问。 3.21±1.53 3.26±1.48 -0.256 0.798
我以前曾对自己持有的人生观失去过自信。 3.44±1.60 3.59±1.41 -0.732 0.465
我正在努力探求我所能投身的事情。 3.57±1.77 3.98±1.45 -1.729 0.086
对应不同的情况,就是怎样我都无所谓。 3.35±1.47 3.28±1.36 0.387 0.699
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干些什么,我正在比较几种可能的选择并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 3.70±1.56 4.05±1.37 -1.757 0.080
我不认为自己这一生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 3.17±1.84 2.69±1.59 1.941 0.054

4.3.2 是否独生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利用t检验(全称为独立样本t检验)去研究是否是独生子女对于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共12项的差异性,从表4-6可以看出:是否是独生子女对于“我不曾对按父母或周围的人所期待的生活方式做事感到有什么疑问”和“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干些什么,我正在比较几种可能的选择并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这2项呈现出显著性(p<0.05),意味着是否是独生子女对于这两项有着差异性.而是否是独生子女样本对于其余共10项不会表现出显著性(p>0.05) ,意味着是否是独生子女样本对于其余10项均不体现差异。

表4-6 是否独生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上的差异性检验

题目 是否是独生子女(平均值±标准差) t p
是(n=73) 否(n=139)
我没有特别热衷的事情。 3.45±1.66 3.59±1.47 -0.621 0.535
我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的希望与追求。 3.51±1.65 3.73±1.49 -0.982 0.327
我没有“想干什么”的确切的想法。 3.66±1.60 3.46±1.37 0.937 0.350
我至今没有自主地对有关自己的事做出过重大决断。 3.22±1.69 2.93±1.39 1.266 0.208
我曾认真深思过、苦虑过自己是怎样的人,该做些什么。 3.53±1.61 3.94±1.54 -1.809 0.072
我不曾对按父母或周围的人所期待的生活方式做事感到有什么疑问。 3.56±1.62 3.07±1.41 2.190 0.030*
我以前曾对自己持有的人生观失去过自信。 3.33±1.67 3.64±1.37 -1.371 0.173
我正在努力探求我所能投身的事情。 3.70±1.69 3.88±1.54 -0.808 0.420
对应不同的情况,就是怎样我都无所谓。 3.58±1.55 3.17±1.30 1.927 0.056
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干些什么,我正在比较几种可能的选择并认真地考虑这些问题。 3.58±1.67 4.09±1.30 -2.306 0.023*
我不认为自己这一生能做什么有意义的事。 3.16±1.73 2.73±1.68 1.786 0.075
我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3.82±1.53 3.87±1.40 -0.233 0.816

4.4 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通过引入家庭教养方式这个概念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进行探讨,回顾过往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发现,家庭教养方式的某些指标与自我同一性存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本研究先通过相关分析观察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然后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4.4.1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相关性的分析

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从表4-7可知,,比较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得分与自我同一性得分之间的相关,可以得出:拒绝-父亲/母亲均与自我同一性存在微弱负相关(-0.123和-0.096均介于0和0.3之间),表明父母亲对于孩子的拒绝维度会对孩子自我同一性状况有微弱的反作用;情感温暖-父亲/母亲均于自我同一性存在显著正相关(0.399和0.393均介于0.3和0.6之间),表明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获得具有非常正向的相关关系;过度保护-父亲与自我同一性存在微弱负相关,过度保护-母亲则与自我同一性存在微弱正相关,这表明父亲与母亲存在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有一定依据的,父亲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对孩子自我同一性获得产生反向作用,母亲则相反。

表4-7 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性分析

拒绝-父亲 拒绝-母亲 情感温暖-父亲 情感温暖-母亲 过度保护-父亲 过度保护-母亲 自我同一性
拒绝-父亲 1 .621** .383** -.028 .805** .525** -.123**
拒绝-母亲 .621** 1 -.044 .040 .408** .672** -.096**
情感温暖-父亲 .383** -.044 1 .447** .613** .126 .399**
情感温暖-母亲 -.028 .040 .447** 1 .127 .276** .393**
过度保护-父亲 .805** .408** .613** .127 1 .540** -.126**
过度保护-母亲 .525** .672** .126 .276** .540** 1 .053**
自我同一性 -.123** -.096** .399** .393** -.126** .053** 1

**. 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4.1.2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回归分析

从表4-8可知,在以父亲与母亲为不同角度的各不同维度为自变量和以自我同一性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模型R方值为0.126,意味着家庭教养方式各维度对自我同一性的12.6%的变化原因。

在F检验下,有(F=5.653,p=0.042<0.05),意思就是家庭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对自我同一性是产生影响关系的。

表4-8 家庭教养方式的各维度对自我同一性的回归分析

模型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 t
B 标准错误 贝塔
1 (常量) 3.385 .207 16.342
拒绝-父亲 -.050 .093 -.079 -1.540
拒绝-母亲 -.022 .081 -.193 -1.266
情感温暖-父亲 -.035 .083 -.199 -1.416
情感温暖-母亲 .151 .084 .262 2.600
过度保护-父亲 .031 .119 .173 1.106
过度保护-母亲 .025 .111 .126 1.227
F 5.653
P 0.042
R方 0.126

a. 因变量:自我同一性

5 研究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文献、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对家庭教养方式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下面,将根据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进而提出相关有效、有意义的建议。

5.1 研究总结

在分析与总结之后,验证了本研究在研究设计部分提出的假设,结果如表5-1所示:

表5-1:假设验证结果汇总

假设 内容 验证结果
H1 家庭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具有显著相关关系。 接受
H2 父母亲形成且实施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风格影响上具有显著差异。 接受

根据数据分析显示,可以确定一些结论,总结如下:

(1)通过差异性分析得出,调查对象的个人属性如性别和是否独生对其自我同一性中很少存在差异,只存在自我同一性部分题项测量中;

(2)通过描述性分析得出,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与母亲之间不同或相同的教养方式对于调查对象来说会有不同的评价;自我同一性中调查对象即大学生样本基本处于同一性延缓和同一性获得的过程中,较少处于同一性早闭阶段,说明大学生样本对于同一性获得的掌握程度也是较高的;

(3)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拒绝-父亲/母亲均与自我同一性存在微弱负相关;情感温暖-父亲/母亲均于自我同一性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家庭教养方式对自我同一性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过度保护-父亲与自我同一性存在微弱负相关,过度保护-母亲则与自我同一性存在微弱正相关,这表明父亲与母亲存在不同的教育方式是有一定依据的。

(4)通过回归性分析得出,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样本自我同一性具显著的影响作用。

5.2 研究建议

经过本文所进行的研究,基于本文的研究初衷和目的,可以得出以下几条建议:

(1)对于父母来说:可以显而易见的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情感温暖维度教养方式是最为孩子们所接受的。具体而言,在对孩子的教养中,不因孩子的相貌美丑、学习成绩或其他因素的好坏,都给予其充分的关注和尊重,这种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稳定的爱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能令孩子有充足、稳定的安全感;同时,当孩子表现优异、表现出积极良好的品质时,父母要及时予以嘉奖、表扬和鼓励,而当其碰到挫折、遭遇打击时,父母不要辱骂、打击,而是要秉着安慰、理解、勉励的态度对待,并向其提供精神和行动上的支持,这些举措都能极大地提升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程度,令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更自信、更从容地发挥能力、面对困难。

(2)而就大学生而言:首先是要积极主动地培养、锻炼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因为大多数大学生尚处于成年的早期,在真正踏入社会、承担起成人的责任之前,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无疑是极为重要的。只有培养出独立自主、完整且正确的意识和价值观,才能不迷失在事物的评判和选择上,精神意识的独立和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其次是要积极主动地培养勇于担当的意识。只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才能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才不会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精彩。若一个人缺乏这种认识,他就会散漫无为,不会主动探索,就会很难构造自己的同一性;最后是要积极主动地与父母、老师和朋友沟通。大学生处于踏入社会前的关键阶段,需要抉择人生的方向,而思考未来的出路是一个既充斥着豪言壮志,又需披荆斩棘的过程。而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既可以选择遨游在书海里寻找答案,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尝试,对选项进行比较,还可以追问内心,深入、认真地挖掘自己深处的想法,但千万别忘记利用好身边最重要的资源—父母、老师和朋友,他们对于你的了解程度可能更甚于你,更有身为过来人的丰富阅历,积极地与他们讨教、沟通,分享自己的想法、听取他们的意见,能帮助你更好地找寻人生的方向。

5.3 研究不足

(1)本文采用的是具有实证性标准的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在问卷调查时,主要进行随机调查的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珠三角高校大学生群体,但样本较为狭窄,后续的研究可以加大样本的范围;另外只采用问卷收集数据,内容浅显,后续可以增加访谈法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在调查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同一性时,采用的是自评的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对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因此后续研究若能够采用自评和他评的方式相结合,会让研究结果更加精确和可信。

(3)本文在数据分析时由于个人能力限制,并没有对自我同一性进行维度区分分析,在以后的研究中,当个人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进行深入分析。

5.4 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短期内当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状况调查,然而大学生心理状态是持续变化的,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进行追踪研究结合.

参考文献

【1】赵汗青.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发展进程[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2(6):160-162.

【2】徐慧, 张建新, 张梅玲.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 2008(04):174-176.

【3】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4】Baumrind D .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1, 4(2).

【5】Maccoby E E , Martin J A .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J].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formerly Carmi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aul H. Mussen, editor, 1983.

【6】Steinberg, Laurence, Mounts,等.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 Adjustment Across Varied Ecological Niche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991.

【7】戴维・谢弗, 谢弗, 陈会昌.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5版)[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8】戴维・谢弗, 谢弗, 陈会昌. 社会性与人格发展(第5版)[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9】汪向东,姜长青,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10】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 (3): 97-101.

【11】Arrindell W A , Sanavio E , Aguilar G ,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a short form of the EMBU: Its appraisal with students in Greece, Guatemala, Hungary and Italy[J].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99, 27(4):613-628.

【12】张爽.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118-119.

【13】侯静, 陈会昌, 王争艳,等. 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2, 10(2):185-191.

【14】李祚山, 唐加祥, 赵楠. 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15】牛燕洁. 初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16】张学民, 申继亮. 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J]. 心理学探新, 2002, 022(004):33-37.

【17】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18】Balistreri E , Busch-Rossnagel N A , Geisinger K F .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Ego Identity Process Questionnaire[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995, 18(2):0-192.

【19】Berzonsky M D. Identity Style Inventory,Version 3. Unpublished measure[D].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Cortland, 1992.

【20】Marcia J E. Determination’ and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Ego Identity Status[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21】Layne, D, Bennion, et al. A Revision of the Extended Version of the Objective Measure of Ego Identity Status: An Identity Instrument for Use with Late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986.

【22】王树青, 张文新, 纪林芹,等.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的修订[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14(3):221-223.

【23】张日昇. 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 心理科学, 2000(04):47-51.

【24】Grotevant H D , Adams G R . Development of an objective measure to assess ego identity in adolescence: Validation and replication[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84, 13(5):419-438.

【25】D L Frégeau, Barker M . A measurement of the process of adolescence: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J]. Adolescence, 1986, 21(84):913-919.

【26】张乾一, 文萍.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00(003):14-21.

【27】Clancy S M , Dollinger S J . Identity, Self, and Personality: I. Identity Status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993, 3(3):227-245.

【28】Far M T. & Fattahi N.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ent’s Parenting Styles with Children’s Identity Processing Bulletin of Environment. Pharmacology and Life Sciences, 4(8): 129-136.

【29】Rageliene, T, & Justickis, V. (2016). Interrelations of adolescent ‘ s identity development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parenting style. Psichologija , (53):24-43.

【30】Laboviti B.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enting styles and identity status of teenagers in albanian con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 Social Research, I(5): 65-72.

【31】王树青, 陈会昌, 石猛.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024(002):65-72.

【32】金河岩, 朴华英. 家庭功能与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J]. 心理科学, 2009(04):254-256.

【33】赵大亮, 曾芊. 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运动员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影响∗[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6, 036(006):35-38.

附录

简式家庭教养方式问卷与自我同一性量表

您好,在回答问卷之前,请您认真阅读下列的指导语:

①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发展和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有深刻印象。回答这一问卷,就是请您努力回想小时候留下的这些印象。②每个题目的答案均有四个等级,“从不”“ 有时”“经常”“总是”。请分别在最适合父亲和母亲的等级数字上划“○”。每题只准选一个答案。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请分别回答。如果父母不全,可以只回答父亲或母亲一栏。问卷结果仅用作论文数据,我们会对您所填写的信息严格保密。答案没有对错,请根据实际情况回答,谢谢。

1. 你的性别 [单选题] *

○男 ○女

2. 是否是独生子女[单选题] *

○是 ○否

3. 父/母亲常常在我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对我大发脾气。[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4. 父/母亲赞美我。[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5. 我希望父/母亲对我正在做的事情不要过分担心。[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6. 父/母亲对我的惩罚往往超过我应受的程度。[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7. 父/母要求我回到家里必须得向他说明我在外面做了什么事情。[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8. 我觉得父/母亲尽量使我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丰富多彩。[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9. 父/母亲经常当着别人的面批评我既懒惰又无用。[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10. 父/母亲不允许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因为他害怕我会出事。[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11. 父/母亲总试图鼓励我,使我成为佼佼者。[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12. 我觉得父/母亲对我可能出事的担心是夸大的、过分的。[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13. 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能感觉到父/母亲在尽量鼓励我,使我得到安慰。[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14. 我在家里往往被当作“替罪羊”或“害群之马”。[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15. 我能通过父/母亲的言谈、表情感受到他很喜欢我。[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16. 父/母亲常以一种使我很难堪的方式对待我。[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17. 父/母亲常常允许我到我喜欢的地方,而他又不会过分担心。[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18. 我觉得父/母亲干涉我做的任何一件事情。[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19. 我觉得父/母亲之间存在一种温暖、体贴和亲热的感觉。[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20. 父/母亲对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有严格的限制而且绝不让步。[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21. 即使是很小的过错,父/母亲也惩罚我。[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22. 父/母亲总是左右我该穿什么衣服或该打扮成什么样子。[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23. 当我做的事情取得成功时,我觉得父/母亲很为我自豪。[矩阵单选题] *

从不 有时 经常 总是
父亲
母亲

24. 我正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单选题] *

○非常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有点不符合 ○有点符合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25. 我没有特别热衷的事情。[单选题] *

○非常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有点不符合 ○有点符合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26. 我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自己的希望与追求。[单选题] *

○非常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有点不符合 ○有点符合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27. 我没有“想干什么”的确切的想法。[单选题] *

○非常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有点不符合 ○有点符合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28. 我至今没有自主地对有关自己的事做出过重大决断。[单选题] *

○非常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有点不符合 ○有点符合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29. 我曾认真深思过、苦虑过自己是怎样的人,该做些什么。[单选题] *

○非常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有点不符合 ○有点符合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30. 我不曾对按父母或周围的人所期待的生活方式做事感到有什么疑问。[单选题] *

○非常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有点不符合 ○有点符合 ○比较符合 ○非常符合

31. 我以前曾对自己持有的人生观失去过自信。[单选题] *

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2613.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8日
Next 2023年3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