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依据,就我国目前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媒介特征、兴起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结合湖南卫视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这一典型案例,对比国外同类型节目进行分析与归纳,并讨论了此种类型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节目类型;本土化;差异;发展趋势
引言
现今,以《爸爸去哪儿》等电视真人秀节目受到广大电视节目爱好者的一致好评,本文将对《爸爸去哪儿》节目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和韩国版相同节目进行对比,并结合该真人秀节目谈一谈我国未来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趋势。
一、电视真人秀节目及其发展历程
(一)电视真人秀及其节目特性
从上世纪末,真人秀作为一种新型电视节目在欧美兴起并迅速蔓延。像荷兰安得默公司研发的《BigBrother》(老大哥)开创了室内真人秀的经典模式;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从瑞典引进的《Survivor》(幸存者)在X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真人秀大幕;此后福克斯公司的《TemptationIsland》(诱惑岛)、法国M6电视台播出的《LoftStory》(阁楼故事)、德国的《ToughGuy》(硬汉)、瑞典的《MarryMe》(求婚)等在全球掀起真人秀热潮【1】11。
电视真人秀又称RealityTV,即真实电视,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2】21。确切的说,作为动态的具有目的性的线性叙事模式,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的情境中按既定的游戏规则,并带有竞争行为的,为一个明确目的而行动,同时被完整的真实摄录加上艺术处理做成节目。通过定义,我们就可以归纳出真人秀作为新兴媒介形态的特征:“普通人”、“自愿参与者”、“竞争行为”、“真实摄录”体现了节目的“真实”特点;而“规定情境”、“游戏规则”、“艺术处理”则更多体现了具有“虚构”特色的“秀”的概念【3】42。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对“真人秀”进行了巧妙的解构:“真”是特色、“人”是核心、“秀”是手段,这三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可以说真人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综合表现性的电视节目,它包含了游戏形式、既有记录片的即时性要素也有影视剧的戏剧化特色【4】45。
(二)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
2000年8月我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X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的《幸存者》,正式拉开了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序幕;随后广东电视台在原有节目基础上推出了《生存大挑战》,开始了我国真人秀节目的探索。此后多家电视台开始挑战这一新兴领域,北京维汉文化传播公司制作的《走进香格里拉》、湖南经济电视台的《完美假期》、中央电视2套的《欢乐英雄》、贵州电视台的《峡谷生存营》等等,可以说在全国上下掀起一股“真人秀”新浪潮。但作为“舶来品”这种节目形式早期尽显“整体移植”和“直接翻版”的做派,同时其节目主旨的呈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习惯和主流价值观念并不融会贯通,甚至相冲,导致收视率并不理想【5】61。
真人秀的出现和风靡,不仅改变了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意识也有一定的冲击。无论是“真实的原生态”或是“剪辑后的节目效果”真人秀所呈现出的参与者们各异的言行举止,一方面满足了观众群的猎奇心理,另一方面也不断引起各种轩然大波。虽然有争议、被质疑,但还是有不少国内电视人看好这一电视界的新潮流。2003年后,有一大批国外真人秀节目被我国引进,尽管同样是从“模仿”开始,好在除了野外挑战类的,也在逐步借鉴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节目样式【6】21。2004-2006年间,湖南卫视主办的《超级女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选秀热狂风,同时也引领了真人秀这一类电视节目在中国电视发展的一波高潮。同时期的《梦想中国》、《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名师高徒》《红楼梦中人》等等各大电视台不甘示弱、一试身手,都取得不错的收视成绩【7】31。在众多电视人分得一杯羹的同时,也促成了真人秀节目作为我国电视产业化运营和发展的加速剂。通过短短几年的探索和试炼,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渐渐走出早期简单模仿的阶段,开始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并不断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品牌。到现在,除了选秀类真人秀依然火爆荧屏,还有职场类(《非你莫属》、《职来职往》)、婚恋类(《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异军突起,成功掀起又一波高潮;同时还有旅游类、美食类、时尚美容类等各种形态的真人秀节目遍地开花【8】80。
二、《爸爸去哪儿》现象分析
(一)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
湖南卫视一向是我国电视业界引领潮流的关键代表,也是众多同行竞相效仿、艳羡或暗自较劲的对象,尤其是在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上功不可没。近两年随着江苏、上海、深圳、浙江等地方台不断推出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节目,湖南作为常年独占地方台收视率冠军宝座的霸主身份时不时濒临威胁。但是作为一个能成熟运营品牌产业的行业巨头,湖南卫视是以不断推陈出新来保持领军头衔的。比如2013年初的《我是歌手》一经推出便受到普通群众乃至明星群体的追捧和好评;而临近年末开播的《爸爸去哪儿》更是成为年度收视黑马,甚至形成“爸爸去哪儿”现象、引起“爸爸去哪儿”效应。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2013年10月推出的一档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以记录五位明星爸爸与其子女单独相处三天两夜的乡村生活为主,穿插需要共同或各自完成的任务环节,展现了有笑有泪的趣味体验。据CSM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该节目10月11日首播即获得收视率1.1、份额7.67%的好成绩,并在同时段节目中排名全国第一。第2期收视率2.588份额11.53、第3期收视率3.116份额14.43、第4期收视率3.471份额15.26、第5期收视率3.851份额16.73、第6期收视率4.024份额18.76、第7期收视率4.78份额0.68、第8期收视率4.760份额21.11、第9期收视率4.980份额22.12、第10期收视率5.300份额23.22、第11期收视率5.008份额22.14、第12期收视率4.916份额22.06。综合12期数据,该节目成功打破近年来所有综艺娱乐节目的收视成绩,成为最新的收视标杆。
(二)本土化与韩国版的对比分析
《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形式和版权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韩国原版在被引进之前就已经是超高收视率的人气综艺节目。比起西方的真人秀节目,韩国综艺节目更加贴合我国的文化土壤,而且韩国在综艺节目上一直有着很先进和成熟的制作理念和经验。湖南卫视一向走在借鉴海外成功典范的前端,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节目质量,也保证了一定的收视率,同时加上有国外专业人员的指导使得我们的综艺节目制作水平在短期内也能有巨大的提升。两个版本的《爸爸》在收视和口碑“双红”的局势下,既体现了这一亲子互动真人秀的共性特征,同时我国本土化的改造也与韩国版有一定的差异。
第一,共性。首先,两个版本的节目都突出了温馨情感的治愈系风格,我国和韩国等亚洲地区国家基本都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在家庭格局和责任分工上自古以来多是“男主外女主内”和“严父慈母”的结构,而本节目的出发点就是“孩子离开妈妈和爸爸在陌生的环境里如何相处如何生存”以及作为明星的爸爸在相对艰苦的条件下如何肩负起照顾孩子生活起居衣食住行等细节小事的考验。尤其是不同类型的“爸爸+小孩”组合多少会引起相应观众群体的心理共鸣:孩子们的童言无忌、不受控制的原生态表现,加上爸爸们迥异的应对方式和各自的教育方法,在全天24小时无死角拍摄(换衣服时需要遮盖镜头等场面)的情况下,这些都真实还原了真人秀的记录性特点。而这些真实往往就是最打动观众的看点。尤其是在孩子的个性和爸爸自己教育计划的冲突环节,孩子毕竟年龄小任性、不懂事、哭闹都是正常的表现因此才需要爸爸的教育指导,而在教育指导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如何解决是每个家长都会关心的,其中种种情况映射到自己身上产生的共鸣,就是提高收视率的基本保障。懂事的孩子大家想知道是怎么教育的,而稍微不够独立的孩子如何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后如何变成懂事的孩子更是观众想知道的,而这个节目正好给了观众一个学习和深思的机会,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需要耐心的不断的给孩子讲解是非对错,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这件事为什么对的和为什么错。很多家长能够直接指出孩子错在哪里而很少有耐下心来细细讲解事情的缘由和后果。本节目除了呈现爸爸如何教育孩子这点更加渲染了爸爸和孩子共同成长这一线索,因为不是每个爸爸本来就具有超高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就是趁每次单独相处无外界打扰的机会才更加深有体会“妈妈带孩子真的是不容易的事”、“不能错过孩子的每一成长阶段”。这也是观看本节目最引人深思和学习的地方。这样有笑点有泪点更有萌点的真人秀无疑给目前被各种选秀、相亲等折腾的审美疲劳的观众带来“小清新”的全新感受,在某种程度上也传播了荧屏正能量。其次,两个版本都有精良的制作团队做保障。韩国综艺节目作为开创众多经典节目先河的榜样,其强大的拍摄制作团队是成功的基础保障。尤其是在近两年野外综艺节目火爆的情形下(比如:家族诞生、两天一夜、无限挑战、RunningMan等)大量的摄影、录音器材,大量的工作人员和充足的后勤设备都是节目得以顺利进行的必备因素(在韩国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中,宋钟国的女儿宋智雅在某一期节目当中走山路的时候摔伤了,随行医生马上可以对伤情进行处理)。而我国本土化的《爸爸去哪儿》同样借鉴韩国制作的配备:40多个机位、20多个移动机位、100多名工作人员、每期长达1000多小时的节目录制(最终只剪辑出90分钟节目播出用,而为了去粗取精,有专门的观片小分队要对这些素材先行梳理,发现并汇总有趣的情节给编剧组,仅完成这项工作,大约需要四五天的时间)看过第一期节目的应该还清晰地记得,在5位明星父子亲自下厨做完饭,开始跟孩子们一起享用美食之际,在他们的对面是数量庞大的摄像机群。一闪而过的镜头,将这一群体摄入节目中。节目背后的制作团队,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如此大手笔的制作,加上风景秀丽的野外综艺、难得一见的明星亲子跟拍以及星二代们的萌态与妙语连珠,《爸爸去哪儿》在首播当日的一片“零差评”的叫好声中,想不火都难。
第二,差异。首先在参与明星的构成上虽然两版都是定位不同领域的知名人士,但显然我国本土化的《爸爸去哪儿》单演员构成方面就已经超越韩国版阵容:奥运冠军(有个知名超女妻子)、世界名模、知名演员(有代表性成名作电影)、导演(有个知名女主播妻子),还有影响不止一代人的逆天偶像“林志颖”,当年无人不知的旋风小子,如今带着一个羞涩的幼年版的小小志活脱脱呈现在电视面前,本身就是一种震惊。其中相对最不出名的就是张亮,可是随着节目的系列播出,凭借自身的闪光亮点,俨然已经成为“新一代男神”的代表。比起本土化的豪华明星爸爸团,韩国更喜欢造星和启用自己的职员(金主播是MBC专属),虽然算不上超级明星,但也算有些群众基础。演出费用的成本也相对低一些。其次,中韩爸爸们的表现。韩版的爸爸们大部分都是演艺人员,已经多次参演综艺节目可以说深知他们的综艺节目是如何做的,比如金成柱和成东日最初的换房子,金成柱知道成东日很可能看了房子的抽签内容才和他换,但为了节目效果也征求了儿子意见之后换了房子,结果选到了最坏的房子。所以一开始爸爸们之间就开始“使坏”。这也和韩国综艺的发展有关,很多节目都是一个主MC配合几个“捧哏”的再加上几位新人构成。这样的节目既有老搭档之间的默契也有新人带来的鲜活气息。而我们本土化的爸爸们,有个别是第一次参加综艺节目,全部都是第一次参加这种户外体验式的真人秀节目,比起韩国爸爸们有着丰富的艺能经验在节目初期一开始就能自然的互相开玩笑和熟知综艺节目套路,中国爸爸们略显内敛和放不开,但也有我们本土化的优势,爸爸们来自天南海北,有北方的爷们郭涛、重庆小伙田亮、还有X奶爸林志颖,虽然第一期还有些尴尬和陌生成分在,但经过几期的相处磨合、默契配合,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团队感情和特色。再次,节目制作、播出细节区别。即使在拍摄、制作团队的投入上有相同的模式和配备,但在具体的细节上还是有区别的。中国版的播出内容比起韩国版的两天一夜多了一整天,剪辑节奏明显比韩国版更快、叙事情节发展更多一些,韩版更多是用舒缓的长镜头来描绘日常生活剧情,比较贴合韩国影视剧的文艺范儿,同样是面对孩子犯错或任性哭闹的场景,韩国版更侧重爸爸承担的“传统、严肃”的社会教育意义,而中国版更多的是直接呈现爸爸们在手足无措、略有不适或无奈的短暂“盲区”后努力尝试各种方法来应对的画面,这样更加突显了真人秀的纪实风格。韩国综艺一般都是只要收视不错就会长期坚持做下去,韩版的《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有55期,足够在观众面前呈现从最初的新鲜感到后面演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和斗智斗勇。中国版第一季只有12期去了6个不同地方,在爸爸们的友情和惺惺相惜刚刚萌芽、孩子们之间的欢乐时光才凝聚不久就完结了,实在有些可惜;不过我国地大物博比韩国有更多的拍摄点可供选择,虽然部分地区的乡村居住设施比韩国相对差一些,但韩国境内地理环境单一没有我国地理环境范围广跨度大,东南西北不同天气季候、不同民俗文化更为“野外旅游”的纪实性增添亮点。韩国野外综艺节目已经有成熟和固定模式,但我国还处于刚启程阶段,所以在户外移动跟拍的频率和画面质感上中国版还稍显逊色,不过在后期制作中因为“神字幕”组的给力表现而为整个节目增光添彩,比如田亮的“森碟”、王岳伦的“呵呵”、还有更多贴切又充满创意的文字标注和精彩音效,都是引发观众捧腹大笑或感动至深的幕后功臣。
(三)《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与不足
这样一档一经播出就凭借超高收视率和几乎“零差评”口碑火爆全国各地的电视综艺节目,可以说在成就新收视奇迹的同时也铸就了我国电视产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成功案例。其成功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是节目本身的市场定位。在当下选秀相亲访谈类节目充斥各大卫视荧屏,同类节目繁多又良莠不齐,难免使观众的关注焦点弱化,《爸爸去哪儿》这种主打温情牌既传播正能量又饱含“小清新”的治愈系真人秀给观众带来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同时又迎合了“野外旅游”这种另类真人秀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目标群体”的需求,作为精心制作和打造的一款电视“新产品”自然有市场会畅销;其次,明星效应的巧妙运用。窥探明星私生活、挖掘并放大明星身上“普通人”的一面,本身就是综艺节目得以生存的基本要素,而本节目开创的“星爸萌娃”组合式真人秀更加吸引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观众群,不仅让观众们看到“高高在上”的明星在面对简陋住所、粗茶淡饭、不受管控的小孩种种情况下的表现,还慢慢挖掘了每个萌娃的个性特点,“风一样的女子森碟”、“捧场王天天”、“喝nainai的kimi”“男子汉石头”“超甜的甜甜公主”孩子们的原生态童真表现已经盖过明星爸爸们的风头,短期内获得各大粉丝后援会的支持,甚至引发众多适龄男女青年的尖叫“好想也生一个这么可爱的孩子”。再次,精良的制作团队。不得不说湖南卫视拥有一支超强的国内电视界先锋制作团队,除了复制海外版的节目形式,更重要的是借鉴产业化的制作模式,单从数字化流程就可以展现:在3天2夜的有限时间内,共计有多个部门的120位工作人员和各个位置的45个机位投入无间断24小时拍摄,后期团队需要从1000多个小时的拍摄素材中筛选3-4个小时的影像,剪辑团队再在此基础上制作出100多分钟的初剪版,最后字幕组和音效组介入经过反复删减最终敲定90分钟的播出版。这种周密而庞大的制作流程无疑体现着超出我国现行多数节目制作的专业水平。
如果想作为长久而稳定的系列播出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还需要完善以下不足之处:首先,主持人参与的定位不明确。李锐以代理村长的名义出现,比起当主持人更像是个串场的过客,在节目里的存在感和互动感太少,不如借鉴韩国其他户外真人秀节目里主持人本身就是参与者之一,或者干脆启用幕后工作者,在韩国当红综艺节目里有个普遍有趣的现象就是他们的作家、PD、摄像等幕后工作人员都会偶尔或不断进入下镜头,甚至也会说出好笑的话或流行语,连《我是歌手》里洪涛的出场和讲话都能引起不小关注,这说明适当的曝光幕后工作人员有时也是一种不错的真实画面。其次,制作的前期准备。虽说该节目的制作团队已经相当不错,但在前期准备上还有很多空间去完善,比如在选定拍摄地点后与当地村民有足够的沟通和协商,这样在爸爸或孩子们去执行任务时,就不会有尴尬、不自然的互动场景(比如孩子们去要菜时,有的就给了一个土豆和三根豆角,有的可以给整条鱼和肉;有的村民见到嘉宾们会热情接待有的表现很漠然)有了充足的前期准备,或许会出现更多温馨有爱的精彩画面。
三、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发展趋势
(一)海外引进模式≠高收视率
《爸爸去哪儿》在2013年的爆红仅仅是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中引发井喷现象的一个个案,此外有不计其数的海外模式被不断引进。一方面是多家电视台看中了个别引进节目引发的高收视率狂潮,另一方面多少与我国刚出台的“限娱令”有关,在数量限制的背景下,各大电视台不得不寻求“精品化”探索之路,花重金购买海外版权是有效捷径之一。但是,引进海外模式并不直接等同于高收视率。除了少数成功外,大部分是半路夭折或水土不服的反应结局。“盲目跟风”是我国电视界的通病,一窝蜂的相亲秀、达人秀、唱歌秀、舞蹈秀、妈妈秀等,不但节目类型“撞车”,连内容也雷同(相似的惨痛往事、评委道具、选手串场等等),如此毫无创新、不考虑观众真正需求的竞争,只会加速消耗节目资源,导致谁都没有节目看点,而无法持续性发展。“优胜劣汰”是所有市场的必然发展规律,即便在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领域内,所谓“优”一定是要有原创性的,就算是引进版要想成功也要做本土化的改造,改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做本土化的节目,势必要贴合本土观众群的口味,单从《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之处借鉴就能发现:越是接近普通民众生活的越能折射出朴实无华的光芒,越是反映“真、善、美”(孩子的单纯、童真、不做作再加上“只有不同的表现爱的方式但父爱都是一样的”)的越能吸引人的关注力和打动人心。毕竟,电视节目的作用在于让人看了以后能思考其本质的东西,而不是表面上的浮华。
(二)引领双向“消费”的价值体验时代来临
作为当红的真人秀节目,除了引发社会化的关注带来一系列的争议和讨论,同时还可以引起一连串的经济效益。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每一期节目播出后其采拍地点都先后成为了热门旅游景点,小到爸爸和孩子们住过的民房大到整个村庄,可以说该节目的盛行也带动了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同时有不少家长表示已经在拟定出游计划,一定要带孩子到节目地点去体验生活。除了带动旅游市场,就连服装市场和电商也日渐火爆,节目中各位爸爸和孩子们的亲子装、潮装打扮都成为时尚关注焦点,不仅许多商场和品牌厂商都趁热打铁推出亲子装产品,还有多家购物网站推出“爸爸去哪儿”同款产品,从服装鞋帽到玩具书包甚至吃饭用的碗筷都成为热卖品;此外广告赞助商趋之若鹜,第一季里前几期广告植入并不多,但随着节目的涨势,广告商们也蜂拥而至,尤其该节目第二季的独家冠名被某家企业以3.2亿元摘得,成为目前最贵的冠名费。与此同时,节目中的星爸萌娃也成为各大品牌争抢的产品代言对象,不仅身价飙高,就连出席各种商业、文化活动等都档期爆满。然而2014年初最令人震惊的是《爸爸去哪儿》电影版(从拍摄到上映仅一个月时间)首日票房即突破9200万,打破了《私人定制》首日8000万的2D影片票房纪录,截止2月11日票房已破6亿,作为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衍生出的电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尤其在票房叫座的同时也收获很多掌声和赞扬。
其实,作为娱乐性、综艺性为主的电视真人秀节目,明星的参与本身就是为观众所消费的,对其从头到脚的窥视和评论,从以前的消费明星本人,到消费明星家庭,再到现在的消费星二代,随着节目形式的变化,人们看待或窥探明星生活的角度也在不断转换。这充分说明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已经发展到了引领电视内外的角色“双向”消费的价值时代。如今这种成功的真人秀节目,不仅证明了其本身所代表的社会文化潮流,同时还能体现其背后所隐藏的经济价值,无论节目本身能风靡多久,但能肯定的是其所产生的一系列市场效益是有深远影响和意义的。
五、结语
虽然我国当前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产业化经营等方面与国外先进同行还有一定差距,但作为一种颇具潜力的节目形态,已经获得观众的认可和肯定,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值得我国电视人边深思边探索。在此,我想用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的一段感言作为总结——“我们发现自己是文化、传统和记忆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使我们可以向别的文化、别的国家进行学习,当然我们更是可以将自己本土的文化与外来的文化相互结合,从而获得崭新的、更为强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罗明,电视媒介的市场对策[M],人民出版社,2003.
[2]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欧阳国忠,中国电视前沿调查[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M],华艺出版社,2001.
[5]尹鸿,世纪转折时期中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出版社,1998.
[6]林旭东,影视纪录片创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7]张芋芋,论“情境”原理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运用[J],中国电视,2004(9).
[8]李幸,告别弱智—点击中国电视[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
致谢
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热心指导,感谢我的同学在我论文完成期间以及大学学习这些年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正是你们的帮助才能让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谢谢你们!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