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锋用笔与北朝碑刻——以《始平公造像记》为例

  摘要

魏碑是楷书的一种,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魏碑大多用刀刻在碑刻上,在刀刻起笔的很多地方出现了方笔,而侧锋用笔是写方笔的重要运笔方式。本文主要以《始平公造像记》为例,从《始平公造像记》的书体特点、书风特点入手;通过对大量书法理论、各大书家书迹的研究以及自身研习魏碑经验的总结,以魏碑与方笔的关系为切入点,采取史论结合的探究方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侧锋的执笔方式是影响方笔的因素中很大的原因。

本文分三个方面对侧锋与方笔进行研究:第一:介绍侧锋用笔的历史渊源;第二:以《始平公造像记》为主要研究对象来介绍方笔;最后:说明侧锋运笔与方笔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魏碑这类书体中的方笔运用是很重要的发现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侧锋;方笔;魏碑;始平公造像记

  前言

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中锋用笔”开始学习书法的第一课。然而有些笔画就书写效果而言,“侧锋用笔”比“中锋用笔”更容易书写。在魏碑这种用刻刀铸就的棱角分明的“金石气”作品中,方笔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而本文以《始平公造像记》为例,采取史论结合的方式,并以侧锋用笔的特性为基础,来探讨“侧锋与方笔”之间的关系。

  一、关于侧锋用笔

  (一)侧锋用笔的渊源

周汝昌先生曾提醒学书人:“书法史家应当郑重地向学书者讲清一句要紧的话:“没有侧译法,也就没有自汉以后的隶、分、楷的发展一一它将永远停留在“篆法”上。”[1]

明代岳正《类博稿》中,也表述过相近意思,尤其认为八法归于一法,即“侧”法:“故侧者,太极也;勒者,引而伸之也;努者,勒之竖也;侧分而为趯;勒分而为啄、策;努分而为掠、为磔、努纵而勒衡,策左而啄右,掠倚而磔偃,知此则知笔矣。”[2]

从这些书家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侧锋与中锋的关系,他们都属于笔法中的一种分类。侧锋这个观点,在前人的书法中也多有提及。

书法艺术形态万千,千姿百态。无论是字形还是结构或是整体书风都有各自的特征。想要用一种单一的笔法写出各个优美精致的点画来,可以说——很难。毛笔的锋的变化是书写的关键,甚至可以说是书法的核心,它赋予了书法生命。然而侧锋用笔至今还不太容易被接受,因为大家学习毛笔的第一课依然是笔笔中锋。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有些笔画侧锋或许比中锋更容易书写。

  (二)侧锋不等于偏锋

在现代,书法理论更加完备的基础上,对于笔锋又做了更加详细的划分,就是在“中锋”、“侧锋”的基础上,“偏锋”这个概念也被提及。“侧锋”和“中锋”一直都被认为是合乎“法度”的用笔方式,而“偏锋”却是“一个失败的侧锋”,甚至可以说是病笔。

在已经完备的各种书体中,在书写篆隶真行草的用笔中,一提到“侧锋”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和“偏锋”相联系。然而,“侧锋”、“中锋”、“偏锋”之间一定是有区别的,而且对于这个区别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有的文献中也提出过关于侧锋和中锋的执笔方法和用笔技法:“在执笔方法上中锋用笔要手腕放平,手心向下直管中锋。”[3]“侧锋用笔一种要手腕向内侧,手心向外,笔管向内倾斜,笔锋向外,还有是手腕向外侧,手心向内,笔管向外倾斜,笔锋向内。”[4]“在技法方面侧锋是利用笔尖的锋变,用笔尖切入纸中、外露锋芒,而后调整笔锋,笔尖和笔肚各行其职,收笔是扭锋收笔,线形道劲。”[5]侧锋与中锋,二者像车之两轮、鸟之俩翼、相辅相成,要写好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须要注重中、侧锋二者的结合并用。吕丽军也曾对偏锋进行过研究:“偏锋,即是运笔时,笔杆倾斜,产生的结果是笔画一边光滑一边如锯齿、墨不入纸、线条扁平而浮露于纸上。”[6]偏锋这个“病笔”,在纸上的线条扁平无力、造成这种墨不入纸的感觉。运笔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线条瘫软无力,而偏锋往往就是造成线条无力的病因,偏锋就是一种败笔。

邱振中在《书法技法分析与训练》中说:“‘中锋’与‘侧锋’是方位意义的技巧类型,而‘偏锋’的特征是败笔,是一种价值判断。”[7]

陈振镰先生在《书法教育学》一书中,也有相关文本摘抄如下:“应该避免这种概念上的重复与缺乏科学性的分类。”[8]

邱振中先生和陈振濂先生的分析很有说服力,并且在古代的书论里,也经常将“偏锋”、“侧锋”作为同一概念使用,为了不造成概念上的混乱,必须要说明一下,侧锋不是偏锋,偏锋是败笔,侧锋是用笔。

  二、“方笔魏碑”的典型代表《始平公造像记》

  (一)《始平公造像记》的审美趣味

《始平公造像记》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间被黄易发现,随后就被人们颇为喜爱推崇,就被列入《龙门二十品》中。乾嘉以来,世人谈论《始平公造像记》一般都不会离方笔用笔的凌厉、线条的强健、整体气势的雄浑的特征。杨守敬在《评碑记》中认为:“《始平公》以宽博胜。”[9]康有为则在《广艺舟双揖》中言:“遍临诸品,终于《始平公》极意辣荡,骨格成,体形定,得其势雄力厚,一生无靡弱之病。”[10]“太和之后,诸家角出,方重则有《始平公》。”[11]

《始平公造像记》整体宽博方整,很符合造像记文字中诸多特点。点画表现具有的多变性,使得一个字庄严十足,体现在视觉上,可以说是方笔的功劳。方笔用笔雄浑壮美,产生的强烈视觉效果使字就显得非常的有气势。

《始平公造像记》虽然气势十足,但其书法也是相当精致,它开创了北碑方笔之美,以阳刚雄壮之美流芳后世。在笔法上大胆创作,外露的方棱之笔蕴含着浑穆的浑厚之力,起笔果敢方折,行笔强健遒实,转笔凌厉方折,形成了平稳质朴的艺术效果。其字势稳重而富有变化,质朴之中见灵巧、填密之中有疏朗、细腻之中起雄浑。如健将之躯、似苍松之质,后世书家对之喜爱者不计其数。此碑颇具神采,神形兼备。

华东师范大学的沃兴华先生说过很好的一段概括:“在创作上,帖学注重技法通过不断训练熟而后巧,碑学注重意趣熟而后生生而后拙天真烂漫不拘一格。在用笔上,帖学温润遒劲起笔和收笔处回环映带灵动妩媚;碑学则苍茫深厚粗犷质朴。”[12]作为从事书法艺术的当代书家,只有这样求本索源的去理解和继承魏碑书法,在自我的书法实践过程中去植入魏碑书风的养分,才会创作出具有自我的书法作品。

  (二)《始平公造像记》的方笔风韵

《始平公造像记》点画表现具有的多变性,使得一个字庄严十足,体现在视觉上,可以说是方笔的功劳。方笔用笔雄浑壮美,产生的强烈视觉效果使字就显得非常的有气势。

在整个碑中多运用棱角分明的方笔,它点画强健有劲,在入笔的时候果断落笔,在笔画的线条中又很饱满,转折处棱角分明。在入笔时便是用的方笔,虽说是有棱有角的方笔,但是方笔的棱角却被处理的相当精妙,凌厉而不失稳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始平公造像记》在魏碑中是可以说一部非常优秀的书法字帖,它在结字上宽正平整,结构平稳,整体端庄大气。

《始平公造像记》其实是属于一种点画稚趣、朴拙的那一种风格流派,对于我们的参考价值也是相当的高。它起笔方笔、中宫紧收、线条浑厚、是它最突出的结字特点,给我们一种既可爱又庄严的感觉。此碑因为方笔较多,凌厉果敢,所以给人看到一种健劲质朴,庄严厚重的结体风格。

王梦笔也介绍《始平公造像记》说:“从点画形态特征上看,以《始平公造像记》为代表的这类方笔魏碑,这类魏碑一般以方切、健劲为基调,线条转折处棱角分明,在朴拙中富于变化。”[13]

《始平公造像记》中的“方”不单单是指笔画的方。比如说起笔的时候和收笔的时候,还有笔画的转折处,正所谓“下笔如折刀头”,而且,同《张猛龙墓志》《张黑女墓志》等比较起来,《始平公造像记》这种碑刻的字形也显得更为方整。

《始平公造像记》中的“直”是由方笔类碑刻省略了一般横的“一波三折”,因此相较其他碑刻会显得更加的平直。不但如此,此类碑刻的竖画也大都呈现出垂直的状态,与汉简及其他碑刻一比较就可以看出。

在大多数的字帖来看,书写的字是否雄壮浑厚,最主要的就是看字的起笔中“方笔”的运用。只有字的方笔用出来,那么这个字才能算是有金石气的、雄浑凌厉的,《始平公造像记》就是这样,它内容里的“方笔”,就是是刀锋凌厉的切下来的感觉,给人一种震撼凌厉的感觉。《始平公造像记》中有很多的方笔,把这一特点表现的十分到位,然而如果有多个“方笔”组合在一起,它会把每一个起笔各自的特点,都展现在这个字的整体感觉中中,让这个字显得非常的大气,这样的“方笔”并不只是出现在起笔上,在别的笔画中,几乎也是这么写的。正因如此才能真正的让人体会到此碑的魅力所在。

  三、侧锋与方笔之间的关系

元刘有定《论书》云:“若夫执笔不可不方也,古人学书,皆用直笔,王次仲等造八分,始有侧法。”[14]

可见,方笔则是典型的侧锋用笔。

  (一)视觉效果

冯亚军也提到了视觉化的效果:“笔法在视觉化的情况下,带来了对侧锋用笔极大的夸张,也就成了魏碑方笔主要的内在成因,而刀刻形式只是其形成的外因。”[15]“魏碑将魏晋以及北朝笔书体中侧锋用笔所形成的方笔,在碑刻中得到进一步的夸张,从审美角度看是想突出魏碑对方笔的夸张与强调,更加突出视觉的冲击力和震撼力。”[16]

纵观书法史,笔法作为原因来推动书法的进程这一观点无需质疑。当某一个书体逐渐成熟后,其笔法的视觉化也就逐渐的开始了。而“魏碑”中表现出来的笔法的视觉化趋向,更是在唐代楷书的法度的新局面中开启了。方笔类碑刻表庄严的意味毋庸置疑。

《始平公造像记》是碑刻中雄浑一路的优秀作品,是金石气很浓的代表作。对于《始平公造像记》这种方笔魏碑的审美特征,大概都有这三种感觉:(1)凌厉的感觉,刀锋的凌厉——方笔的棱角森严。(2)天然的趣味,朴拙的可爱——方笔的稚趣笨拙。(3)庄重的气势,古朴的气韵——方笔的厚重感。因而,《始平公造像记》因为众多方笔的缘故,给人以庄严、稳重、厚重、富有庙堂之气的视觉冲击力。结体缘于用笔。通过《始平公造像记》中笔画的分析,它各个笔画的鼓荡之力我们也是可以大致体会到的。而在每一个笔画收笔是,总感觉还有一股力量阻在收笔处,所以有了笔断意连,整个字活了起来。其神韵可谓神采飞扬,仪态庄重。

由于用笔和结体的关系,《始平公》表现出特有的风采。能在庄重凌厉的结构中表现出活泼流畅的质感,实属不易。一些在平时如果不能处理好稳重与活泼的人,不是稳重有余活泼不足,就是飘之过于而有失稳重。

要是把每笔外现的棱角写圆了看,风韵马上就变了,这是方笔的作用。所以写《始平公造像记》不要忘了方、严、朴、茂这四点,而方则最重要。

  (二)方笔的侧锋用笔

在方笔的用笔方法中:①起笔:侧锋起笔使笔锋外露,以见棱角;②行笔:侧锋起笔后,行进中逐次平推,在平推中以退为蓄势进为暴发,行笔干脆爽利,显现出方笔的效果,棱角分明;③收笔:笔尽势收,写出来的线条基本是一条直线;④转折处:用手腕之力翻转笔锋。

张翰在《方严朴茂写“始平”》中也提到了“内恹”法,内容如下:“方笔的突出特点是棱角分明的用笔,古人称之为“内恹”法。恹就是按压,内恹自然就是向内里作按压了。”[17]“内恹”法可以作为笔法来了解,为了不让力量散掉,从而向内用力。可以总结的说,下笔时需要果敢肯定,行笔时需要稳重保持,书写时需要用力推出。

比起圆笔这一笔法和概念,方笔的出现就可以说是晚多了,而且,方笔的书写也笔比圆笔稍难一点。在篆书的用笔中可以看出,篆书多为圆转,无论是起笔行笔运笔还是转折,但通过睡虎地秦简就可以看出书体在发生隶变时候,更为惊讶的发现在入笔书写时是用的侧锋。元代刘有定曾说:“篆直、分侧,直笔圆、侧笔方,用法有异而执笔初无异也。”[18]“其所以异者,不过谴笔用锋之差变耳。”[19]“盖用笔直下,则锋尝在中,欲侧笔则微倒其锋,而书体自然方矣。”[20]“古人学书皆用直笔,王次仲等造八分,始侧法也。”[21]《始平公造像记》这类魏碑,可以称之为方笔魏碑,这类魏碑的起笔是通常为侧锋起笔,棱角分明,笔势外漏。这类魏碑在起笔的那一瞬间,棱角便已经形成,然后在行笔中绞转笔锋,并且在行笔中的提按动作并不太明显,在收笔的时候可谓是笔尽势收,用力回收笔锋,所谓回腕藏锋,这样写出来的线条端庄大气,沉稳内敛。因为魏碑大多数是刀刻的形式展现给我们,所以魏碑基本上都是使用方笔。当然也不是全部,圆笔的碑刻也是有的,只不过数量比较少而已,可以忽略不计。也有别的文献中阐述过:“隋唐以前书写碑刻多用方笔,平常书写书札多圆笔,这是当时的风气所至,各因其宜、用圆用方,均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决不是哪个书家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决定的。”[22]这一观点,可见这种碑刻文字与方笔之间的关系。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揖》中对方笔和圆笔的书写方法作了很好的阐述:“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招逸,方笔者凝榷沉着,提则筋劲。顿则血融,圆则用抽,方则用絮,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絮出之。”[23]“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埃,方笔不翻则滞。”[24]“圆笔出以险,则得劲。方笔出以颇,则得骏。提笔如游丝袅空,顿笔如狮狡蹲地。”[25]“妙处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或笔方而章法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26]

我们在书写《始平公造像记》这方笔魏碑时,在行笔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边走边顿,在内敛厚重的线条中做到步步有力,线条充实。但线条不能越顿越肥,要保持力量一致,顿笔时笔毫自然的向外散开。这个逐步向外散毫的过程叫“挚”,包世臣所说的“逆入平出,万豪齐力”。[27]就是这个意思。

综上所述,作为魏碑的代表作之一的《始平公造像记》,在取法侧锋方笔的同时,我们还要根据侧锋用笔的特性来深入学习,从而对此碑有进一步的理解,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要领,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结语

书法艺术有不同的风格、书体、流派,各种书体点画形态各有特征,想要用一种皿死不变的笔法写出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点画来,可以说是一种神话。

本文选取《龙门二十品》中著名的《始平公造像记》的艺术特点、笔法、结体、章法、审美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论述研究。代表它典型艺术风格的“方笔”为切入点。来揭示魏碑石刻书法的笔法之妙,结体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等其他书体无法比拟的艺术特征。

综上所述,作为魏碑的代表作之一的《始平公造像记》,在取法侧锋方笔的同时,我们还要根据侧锋用笔的特性来深入学习,从而对此碑有进一步的理解,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要领,这样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汝昌.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岳正《类博稿》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C].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3][4][5][13]王梦笔.《北魏《始平公造像记》与《石门铭》摩崖比较研究――兼论北魏以后魏碑艺术的发展》

[6]吕丽军《执笔法与中侧锋关系初探》

[7]邱振中.书法技法分析与训练[M].中国美术学院版社.

[8]陈振濂《书法教育学》[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1992

[9]杨守敬在《评碑记》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C].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10][11][23][24][25][26]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历代书法论文选[C].海书画出版社.1979

[12]沃兴华《《沃兴华书画集》自序》《书法之友》1998

[14][18][19][20][21]刘有定《刘有定论书》载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元人书论》.[C].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15][16]冯亚军《书法侧锋用笔研究》

[17]张翰《方严朴茂写“始平”》

[22]邓宝剑《笔毫的状态及其运动方式》

[27]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迭[C].上海书画出版杜.1979年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103.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8日
Next 2022年6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