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最近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再次提到了要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城镇发展,以此来带动社会经济与公共服务的全面发展。北京市作为政治中心,要求更能体现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方向。
本文选取北京市16个城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研究,对影响北京不同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来表现出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并根据最后的成果给出不同城区相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北京市
绪论研究背景
自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始终根据国家发展现状,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经济信息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各区域间的共同发展都离不开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无论是优化经济机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还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等,都与新型城市化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是国家为了增强市场活力、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并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主要措施与动力。坚持新型城市化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做好生态环保工作,要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的道路。
北京市作为政治中心,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快速的一线城市,更能体现出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新方向。并且北京市顺义区在2016年就被作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实验点地区,有着丰富的发展背景与实践经验,可以更加全面地体现出新型城镇化下的北京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线城市中北京市具有十分突出的区位发展优势,同时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也非常关键。一方面,北京市的人口相对聚集、规模比较复杂,其土地面积在全国所占的比例仅有8.3%,却养活了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另一方面,该市拥有庞大的经济总量与市场发展潜力,仅2020年北京市所创造的GDP在全国总GDP中的占比就高达33.08%。大力发挥一线城市发展所具有的引领作用,是实现各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也是提高中国整体竞争力的必要举措。历来重视一线城区的领军发展,2020年,国家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了一线城区的发展要起到引领和巩固城镇化发展的成就。促进北京市新型城市化发展,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也是国家实现减少区域差异化目标的主要区域之一,对于现阶段促进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城镇化一体发展建设的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研究意义
首先,北京市新型式城镇化前进速度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更快更好地实现带领其他地区发展和崛起的重要战略任务,此外地区崛起对于促进区域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新征程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就是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而加快提升该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也有利于从整体提升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实力。
其次,加快推进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有利于持续助推当地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强化绿色生态环保建设,坚持贯彻“绿色GDP”发展路线。进一步提升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周边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增强裙带地区经济发展实力,减小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最后,加快推进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型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我国更好巩固脱离贫困攻坚克难的成功成果并且为走向下一个100年奋斗目标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条件,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起到带动全国城镇化水平提升的引领作用。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自“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一经提出后,有不少国内学者针对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对不用程度的大中小城镇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作出了探讨与解读。
鲍文妍(2018)以安徽省为例,根据XXXxxxx报告中的中央一号文件为基础,通过当地人口、人均 GDP 与待业人员数量为重点,突出了安徽省的人口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短板。采用2008-2016年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数据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李梦娜(2023)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西安市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除当地人口与人均 GDP 外更加注重城镇的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如生态环境、医疗水平等方面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新目标。王杰(2023)根据2023年《XX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观点,新疆作为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较缓慢地区,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提出了两者协同发展的针对性建议。刘海平(2012)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更加全面地保护群众的利益,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建设新型城镇化是一个从外表扩展转换为内生增长的变化过程。
魏后凯(2014)指出,当前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完全性”特征,具体变为发展中出现了“三高”的挑战,也就是面临着高耗能、高积蓄与高费用的困难。他强调未来中国的城镇化的发展应当走向节能化、多元化、可持续的绿色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同时他还指出,发展新型城镇化应当重视促进人的城镇化,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要地不要人”等旧有城镇化理念。
国外研究现状大部分有关新型城镇化的研究都来自于国外,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的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区位理论及二元结构理论等等。其中非均衡理论强调的是不同地区的发展存在各自的区别,在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中指出,经济发展会由于增长极的强度与渠道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影响。而弗里德曼则认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同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一样的职责。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社会分工的进步也推动了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而城市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因此需要将城乡进行融合,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列宁指出应当将城市作为核心,注重发展商品经济,从而带动工业发展,实现助推城市化进程的目标。
虽然国外学者们在研究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采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是大部分学者都是通过经济、生态、教育及产业结构等角度来研究分析其对城镇化发展造成的影响。Kolko (2010)指出,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加快转型升级,这也从间接的角度提升了城镇化发展水平。Vassilis Tselios (2014)强调教育水平的高低将会严重影响到城镇化发展的质量。而Osman T (2016)则提到,导致城市不断扩大规模与范围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经济发展、XX政策规划、人口迁移、城镇设施及土地利用和区域特点等因素。Dadi D (2016)通过研究指出推动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了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等因素。Jedw R (2017)等人则提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口。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概念论述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又被人们称作城市化,指的是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进入工业革命时期以后,农业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占比逐渐降低,而非农经济的占比却逐渐增加,随着工业快速发展造成人口大量聚集,从而使得城乡之间在人口、基础设施以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形成了区别的过程。有关城镇化的定义,各学科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基于人口科学角度来看,城镇化指的是农村人口持续转变为城镇人口的发展过程。基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指的是人们的生活形式从农村转变为城镇的持续发展过程。基于经济科学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指的是从农村地区的自然经济发展为城镇的社会化大生产模式的转变过程,换言之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排在首位的产业增加量比率下降,第二、三位产业增加量比率增加的历史发展过程。基于生态科学的角度来看,城镇化进程属于生物生态系统的一种转变过程。
由此可见,城镇化具有丰富的含义,它综合体现了由于生产力进步而形成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从中可以看到城镇化具有以下实质:首先,农村人口持续转移到城市中,使得城市地区的人口面积等持续增加。其次,由于城乡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多,大量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思想价值观都潜移默化地传播至农村地区。再次,由于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导致城镇人数持续增多,城镇土地面积也会随之增加,扩大新型城区的面积必然需要建设与健全更多的基础设施。再次,生产因素在城市和村庄来回流动,进一步优化了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最后,社会经济结构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换,产业构造不断地转换晋级,人类社会逐渐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变更。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式城镇化的概念和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定义截然不同。简而言之,新型城镇化是以传统的城镇化作为基础,并与当前我国发展中人们对于物质精神生活的更多需求进行结合,从而产生的全新的概念。在社会发展新阶段,新型城镇化是以传统城市化为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提升,重点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新型城镇化包括了多种不同的方面,既指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城市面积、提高城镇人数在总人口中的占比等,也包括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绿色发展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等方面,是一个具有多元化内涵的社会进程系统。
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也随之逐渐提升。在国家的多次会晤与各项相关政策中,都提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例如《国家新型式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强调了要加快推动以人民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发展进程,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在XXXxxxx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坚持绿色、高效、低碳、环保、创新的高质量新型城市化发展路线。在《2019年新型式城市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应当将贯彻落实以人民为核心、高质量发展为战略目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也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我们应当以国家制定的发展方向为指导,认真落实相关政策与规定,积极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阶段与特征全世界在城市发展进程的划分方面达成了共识,即将发展进程分成了三个阶段,形成了著名的诺瑟姆曲线理论。这一理论是根据某一地区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标准来对城市发展进程进行划分的,这也是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化比率。第一阶段是城市化率小于等于30%,该阶段表明城市化发展进程正处于发展初期。第二阶段城市化率超过了30%但小于等于70%,该阶段表明城市化进程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第三阶段城市化比率则超过了70%,表明已经初步完成了城市化发展。
根据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可以看到,工业革命世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范围,而此前城镇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开始不断加速一直到今天城市化还在持续完善当中。现阶段,城市化发展不仅注重提升效率,这是由于在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城市化比率的提升也出现了生态破坏、城市与农村的水平扩大、居民服务水平不均衡等现象,使得人们意识到城镇化发展速度过快产生的不良后果,随着城镇化发展产生的遗留问题是当前及以后我国推动城镇化发展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关键内容。基于此,中国开始尝试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进而走上了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前进道路。
三、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城镇化理论
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未就城镇化发展进行专门论述并发表相关著作,但可以通过他们发表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中看到他们对于城市发展的观点与看法。在他们看来,城市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在于生产力的提升,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才会导致劳动产品剩余,而人们为了得到剩余的劳动产品开始不断竞争。马克思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各个小部分民族为了占领更好的土地,同时为了抢夺战利品而不断挑起搏斗;将俘虏作为奴隶已经成为了默认的制度。细说明各个小部分的民族为了掠夺劳动产品及更好的资源,为了满足军事防御的要求,会经常进行对外扩张,所以导致了城市的出现与发展。
关于城市与农村的对立问题,马克思与恩格斯也在《共产主义原理》这部著作中进行了阐述,首次提到了“城乡融合”的概念。这一构想无疑是具有先进性与科学性的,但他们正处于工厂手工业转变为大工业机器的过渡阶段。受到时代的制约,“城乡融合”的概念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推广。而城镇化发展主要是立足工业发展而进行的,因此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关于解决城乡对抗问题方面提出的思考具有一定局限性,然而发展至今,“城乡融合”的构想仍然值得人们深思。
本论文重点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推动城乡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促进城乡一体化。而“城乡融合”的理念就是城乡一体化的强大理论基础与支撑。
(二)区位理论
所谓区位理论指的是全面系统地针对经济不当行为与空间关系之间存在的问题,以及人类经济行为空间所具有的区位优势以及不断优化空间内经济活动与结构等展开的理论分析与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人类可以充分选择其活动的空间与范围,二是在空间内可以将人类活动进行充分结合。
关于区位理论形成了多种成果,最主要的包括了新古典经济学区位理论以及现代区位理论两种,它们的发展前提都是拥有完全的竞争市场,且收益呈现递减趋势并且保持完全理性经济,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重点采用静态分析的一种方法。而现代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是以新古典经济区的区位选择为基础而展开的研究,这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共建共享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的研发与共享、技术外溢等内容。
区位因素分析对网络汇总梳理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乡村人口城市化产生了比较直观的影响,一些居民会根据网络综合分析所有因素带来的影响,再选择美好的生活在农村或者城镇,这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迁移理论
人口增长指的是居住人口的空间分布发生了位置转移,是人口在不同地区间形成的双向流动。同时这种人口流动具有长期、永久的时间特点,且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并非是单纯的暂住某地又回到原地。世界公认的最早关于人口移动的哲学是由拉文斯坦提出的“人口迁移生命法则”。在他看来,大多数人愿意迁移到其他地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物质生活及经济水平。
对于人口迁移造成影响的因素种类较多,主要包括了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战争等原因。其中经济因素是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最多的因素,一些人出于提高生活水平、摆脱贫困限制、赚到更多的钱的目的,会前往那些待遇水平更好的地区生活与工作。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还包括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一些人更希望生活在基础配套设施与社会保障全面的城市,即使是在那里租房生活。此外,气候与自然灾害、生活资源等因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很多人更愿意生活在气候相对干燥适宜并且少雨的地区。还有一些是由于政治因素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如XX出台关于人才引进和落户等相关政策吸引更多人才,从而推动了人口迁移。另外,爆发大规模战争也会严重影响人口流动与迁移,即使目前国内各地事实上比较少发生侵略战争,还是从现在中国世界发展历史时期中可以快速看出,战争会加剧城市人口被迫迁移,例如二战期间受到战争因素的影响,导致整个欧洲地区的人口流动总数超过了千万。
人口迁移理论与区位理论对于人口城镇化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人口在各个地区之间的流动将会严重影响到迁出地区与迁入地区的社会、经济以及人口等多方面,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水平。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逐渐形成了各种有关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比率逐渐上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于各种自然资源的使用越来越没有节制,这使得人民不仅开始怀疑“增长等于发展”这一模式是否正确。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面向全世界发布了《我们的未来》,在这个报告中,首次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与介绍。人们开始反思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完善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将更多方面纳入综合考虑范围,至今仍然在补充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相关内容。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动态概念。
可持续发展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大多数都是不可再生的。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则是充分结合经济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等问题,从而在发展过程中加以体现,人们也应当持续反思和总结所存在的问题。经过反思得出的结论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表明人类在选择未来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拥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趋于完善,人们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持续提升,丢掉那些不可取的部分,而补充完善具有XXX特色的元素,不断进行自我认知革新,加强自我完善。从财富代际公正原则分配理论来分析,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加快发展进程,还应当提高对今后几代人之间的发展机会的重视,从而作出正确选择并实现财富公平。另外,不仅要从横向上提高对本代人之间公平公正的重视,还要遵守世代之间存在的公平规则,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对于生活的各种需求,还应当注意下一代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每一代人都能获得公平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北京市人口城镇化发展现状
人口城镇化发展指的是人口增长由农村地区发展为城镇地区、由农业人口发展为非农人口的一个质变的过称,它是社会经济效率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 Agesa (2000)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人口流动至城镇地区的原因主要在于城乡工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通过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到,人口流动会导致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城镇人口增加既要注重量的增加,还要加大对人口质量的重视。新型城镇化更加要求以人民为核心,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提到的人口城镇化更主要的是以人口聚集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提高人口的素质与质量,而学历的提升与人口质量成正比,这表示应当重点加强义务教育。所以,本文选取常住人口数量、年末就业人员数量、以及北京市2011年——2020年十年间的人口城镇化指标进行分析,具体数据见下表:
表 1
北京市 | 常住人口数量(万) | 年末就业人员数量(万) | 非农户籍占总人口比例 |
2011 | 2023 | 1032 | 22.34 |
2012 | 2077 | 1045 | 22.37 |
2013 | 2125 | 1138 | 22.90 |
2014 | 2171 | 1144 | 23.21 |
2015 | 2188 | 1186 | 23.24 |
2016 | 2195 | 1190 | 24.67 |
2017 | 2194 | 1263 | 24.88 |
2018 | 2191 | 1278 | 27.61 |
2019 | 2190 | 1273 | 28.02 |
2020 | 2189 | 1259 | 29.11 |
根据表1可以看到,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023万人,到2016年人口总数达到了2195万人,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是自2016年到2020年,人口总数下降至2189万人,人口开始减少,总体涨势较小。然而年末就业人员总数始终保持上升趋势,虽说在19年往后有小幅度的下降,应该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2011年末就业人数为1032万人,到2018年,增加至1278万人,涨幅较小。这表明人口城镇化过程中,没有充分利用其中的就业人口,而且主要增长的指标为非农业人口,2011年,非农人口在户籍中的占比为22.34%,到2018年上升到27.61%,根据表1可以看到该部分比重增长率最高,但是人口城镇化的整体发展速度较慢。
二、北京市经济城镇化发展现状
对于北京市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主要选取了下表中的五个常用指标进行对比,具体指标可见表2。
北京市 | 人均 GDP(元) | 人均财政收入(元) | 社会消费品总额(亿元) | 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年平均工资(元) | 城镇可支配收入(元) |
2011 | 86365 | 5314 | 8334.8 | 75834 | 40674 |
2012 | 93078 | 5956 | 9440.2 | 85307 | 43276 |
2013 | 101023 | 6484 | 10382.5 | 93997 | 44564 |
2014 | 107472 | 6925 | 11354 | 103400 | 48532 |
2015 | 114662 | 7499 | 12271.9 | 113073 | 52859 |
2016 | 124516 | 8230 | 1314.9 | 122749 | 57275 |
2017 | 137596 | 9306 | 13933.7 | 134994 | 62406 |
2018 | 153095 | 10612 | 14422.3 | 149843 | 67990 |
2019 | 164563 | 11257 | 15063.7 | 173205 | 73849 |
2020 | 164889 | 11789 | 13716.4 | 185026 | 75602 |
表 2
从表2可以看出人均 GDP和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年平均工资涨幅最大。而人均GDP在2011年仅为5314元,到2020年则达到了11789元,平均每年增幅为45.75%。该市社会消费品总额在2011年和2020年分别为8334.8亿元和13716.4亿元,十年时间增加了1.65倍。关于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年平均工资,2011年和2020年分别为75834元、185026元,平均每年增幅为22.67%。最后一项指标是城镇可支配收入,在2011年和2020年分别为40674元和75602元,十年时间增加了1.86倍。由此可以看到该市经济指标发展水平增幅较为明显。
三、北京市基础设施城镇化发展现状
对于北京市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以下四个常用指标进行分析,具体见表3:
年份 | 城市公共汽车的数量 | 城市公共厕所的数量 | 城市用水普及率 | 城市燃气普及率 |
2011 | 24478 | 3088 | 96.65 | 94.53 |
2012 | 25831 | 3142 | 98.03 | 94.65 |
2013 | 27590 | 3149 | 98.05 | 96.81 |
2014 | 28311 | 3192 | 98.08 | 97.89 |
2015 | 28311 | 3324 | 98.60 | 98.56 |
2016 | 27892 | 3423 | 98.98 | 99.04 |
2017 | 30966 | 3502 | 99.20 | 99.06 |
2018 | 29732 | 3510 | 99.66 | 99.28 |
2019 | 28459 | 3510 | 99.89 | 99.89 |
2020 | 30727 | 3533 | 99.99 | 99.99 |
表 3
从表3中有可以看出城市公共汽车的数量从2011年到2017年一直持续增加,但从2017年之后有明显的对公共汽车数量的调整,因此从17年到2020年有所起伏,该项指标对于基础设施城镇化发展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另外三个指标也处于持续增加的状态。2011年至2020年,城市公共厕所的数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81%,而城市用水普及率年均增长率为0.55%。同时,城市燃气普及率在211年仅有94.53%,到2020年增长至99.99%,由此可以看到北京市的基本用水与燃气已经十分普遍。从中可以发现该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在持续提升,要一直保持稳定,应当加大投资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
四、北京市生态城镇化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生态环境同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国家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代表的就是人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确保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正确,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实现多元城镇化建设。本论文选取了污水处理率、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城市绿化覆盖率三个指标来反映生态环境城镇化的发展情况。
年份 | 污水处理率 | 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 | 城市绿化覆盖率 |
2011 | 82 | 114 | 45.6 |
2012 | 83 | 109 | 46.2 |
2013 | 84.6 | 108 | 46.8 |
2014 | 86.1 | 116 | 47.4 |
2015 | 87.9 | 102 | 48.4 |
2016 | 90 | 92 | 48.4 |
2017 | 92.4 | 84 | 48.4 |
2018 | 93.4 | 78 | 48.4 |
2019 | 94.5 | 68 | 48.5 |
2020 | 95 | 56 | 49 |
表 4
从表4中最明显的可以看到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在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11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56微克/立方米,年下降率为5.6%。同样下降十分明显的是污水处理率,较前者相比,虽然没有大幅度的下降,但是也是一直保持的平稳下降的趋势。最后不太理想的数据变化是城市绿化覆盖率,从2011年到2020年,十年间只提升了3.5%的覆盖率,而且在2015年到2018年期间,一直都是保持在48.4%的绿化覆盖率,但是整体来看还是在发展的。而2020年的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9%,仍没有达到50%。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
影响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因素理论分析XX行政力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分析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而言,要取得长足的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大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现阶段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外部投资来源主要是当地XX部门。XX投资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和衡量要通过多个不同的角度展开综合分析,XX要占据主导地位并把握正确的战略方向。XX应当采取有力措施明确发展的关键目标、规划发展方向并为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与土壤,同时采用不同途径的预算支出等全面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关于发挥XX行政力最有效的方式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行财税改革制度,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规划和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具体而言,XX可以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与制度,例如户籍、就业及社保制度等等,这些政策密切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将会对市区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造成积极的影响。此外,XX的财政预算与开支也使得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了充足的资金与动力,能够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而当地XX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的极为不利两个方面影响主要是按照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走向,通过“五大发展哲学理念”使得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了明确的方向,促进城镇化发展不仅要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还应当加大对绿色健康与环保的重视,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般预算支出的目的是保障及改善民生,而加大这类预算的支出能够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建立健全基础设施配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产业发展力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分析产业发展不仅会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同时也会影响城市发展水平。而健康的产业发展态势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假如产业发展缺乏充足的动力,那么将会制约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提升。产业发展能够明显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地区经济水平越高,则城镇化发展水平也更高。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从而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产城分离问题,助推城镇格局与产业布局进一步深度融合。根据全球城镇化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工业革命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进而促使城镇化发展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产业结构的升级既提高了生产力,同时也使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可见产业发展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产业发展不但会影响经济城镇化水平,同时还能促进就业,帮助人民增加可支配收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代表着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粗犷模式转变为集约模式,出现更多高新技术产业,而污染大、附加值低的产业不断被淘汰,这也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还体现出了产业发展对于生态城镇化及社会城镇化所带来的间接影响。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占比越高,则表示产业发展力更强。
市场驱动力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分析市场中聚集了大量的经济发展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要加快市场格局的建立应当持续推动生产要素交流并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技术、资本以及劳动力等各个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从而助力新型城镇化发展。市场发展有助于实现各要素之间的优化配置最大化,同时也推动了城镇与乡村间的生产要素的再次流动与配置。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之间也产生了更多互动,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进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XX财政支出只能提供一部分资金,其他资金缺口仍然需要通过市场进行补充。利用市场机制产生驱动力,能够优先进行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优化,确保各个经营主体免受侵害,充分体现市场发展对于资源配置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市场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提高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力量。所以市场驱动力就是促进不同要素的配置与流动,同时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影响经济城镇化的发展,如果市场能够推动资源等要素在城镇与乡村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那么就可以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速度与深度。市场驱动力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此来提升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水平,进而实现生态、社会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看到一段时间内当地的消费能力,同时可以用它来评估当地市场的发展规模与水平,如果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越多则代表当地市场具有更强的活力,同时也更加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所以本论文主要通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来评估市场驱动力。
影响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因素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的构造具有十分复杂的特点,不能通过某一个指标进行评估,本论文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与有关文献资料得出,应当通过人口、经济、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的城镇化水平来进行研究。本文制定了以上述四个指标层为主体,包括了15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表 5
一层指标 | 二层指标 | 代表符号 |
人口发展指标 | 常住人口数量(万) | X1 |
年末就业人员数量(万) | X2 | |
非农户籍占总人口比例 | X3 | |
经济发展指标 | 人均GDP(元) | X4 |
人均财政收入(元) | X5 | |
社会消费品总额(亿元) | X6 | |
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年平均工资(元) | X7 | |
城镇可支配收入(元) | X8 | |
基础设施发展指标 | 城市公共汽车的数量(个) | X9 |
高等学校以及一本大学数量(个) | X10 | |
城市用水普及率 | X11 | |
城市燃气普及率 | X12 | |
生态发展指标 | 污水处理率 | X13 |
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微克/立方米) | X14 | |
城市绿化覆盖率 | X15 |
(二)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方法是比较常见的用于计算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定性分析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将多个指标进行降维,从中获取关键指标进而体现原数据的关键信息。本文首先按照标准处理了北京市在2020年的15项城镇化指标,具体流程如下:
通过计算得出相关性,观察其是否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计算协方差方阵。3)接着通过计算得出协方差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两个数据。
4)对累积方差贡献率超过85%的主成分进行提取,进而确定主成分数量,再对其展开分析。
5)通过计算得出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结合以上步骤先算出相关性系数,经过检验在0.01水平上的指标都大于0.95,因此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以通过SPSS展开研究。
最后通过计算得出人口城镇化发展中的年末就业人员数量(万)特征值为2.894,经济发展城镇化中的人均GDP特征值为1.461和城镇可支配收入特征值结果为1.249。然后对人口、经济发展城镇化指标进行赋分,分别为F1和F2、F3。计算公式为:
从而得出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F的公式为:
算出北京市2020年16个城区的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城镇化得分,用公式算出新型城镇化的得分,并且进行排序。
表 6
城区 | F1 | F2 | F3 | 综合得分F | 排名 |
东城区 | 1.17735 | -1.70543 | 0.20371 | 0.541585193 | 4 |
西城区 | 1.62509 | -1.65747 | 0.07566 | 0.843861019 | 3 |
朝阳区 | 1.77145 | 0.59775 | 0.4633 | 1.393208447 | 2 |
丰台区 | 0.28498 | 0.74867 | -0.69009 | 0.240447975 | 5 |
石景山区 | 0.3845 | -1.12067 | -1.02467 | -0.063540149 | 7 |
海淀区 | 1.50757 | 2.1437 | 0.80364 | 1.526966484 | 1 |
门头沟区 | -0.67958 | -0.13445 | 0.10207 | -0.48159287 | 10 |
房山区 | -0.70817 | 0.34527 | -0.47667 | -0.491558012 | 12 |
通州区 | -0.48923 | 0.23114 | -2.62882 | -0.637969863 | 14 |
顺义区 | -0.52744 | 0.58885 | 0.34919 | -0.21661995 | 9 |
昌平区 | -0.25702 | 0.88107 | 0.34627 | 0.021996099 | 6 |
大兴区 | -0.25025 | 0.70065 | -0.82829 | -0.156881193 | 8 |
怀柔区 | -0.86751 | -0.20349 | 0.47084 | -0.576396025 | 13 |
平谷区 | -0.89711 | -0.48058 | -0.00922 | -0.70781195 | 15 |
密云区 | -0.95329 | -0.29288 | 1.75813 | -0.485315851 | 11 |
延庆区 | -1.12133 | -0.64214 | 1.08495 | -0.750374186 | 16 |
从表6的结果来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总体上可以观察出主要影响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在建设的主要因素是集中在人口发展城镇化指标和经济发展城镇化指标当中,基础设施和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虽不是主导因素,但也是衡量城镇化标准的一些方向标。
从排名上观察,排名第一的海淀区,虽然综合得分在第一位,但是单独将年末就业人员数量F1指标与朝阳区和西城区相比,是不如另外两个城区的。另外的两个指标人均GDP和城镇可支配收入都大幅度的超出了另外两个城区,尤其是在人均GDP上的对比,这与海淀区的城区功能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因此综合下来海淀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更靠前。而西城区的人均GDP指标甚至是低为负数,西城区作为北京市的老城区之一,在人口分布来看,大多数来自老北京的住户,并且老年人的占比会较多一些,人均GDP 方面指标不是很理想,并且西城区较为城中心,会存在一些“城中村”的现象——胡同,胡同的住房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很难进行新型城镇化的规划的,因此,XX可以更加注重老城区的住房环境以及供暖等基础建设的完善,逐步的改变老城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
而排名上位于后几名的城区:延庆区、平谷区、怀柔区和通州区。这几个城区首先在北京的地理位置上来看,它们大部分属于北京市的外围城区,城区面积也较城六区较大,管理的范围和力度可能会存在不协调不均衡的现象。这四个城区共同的特点在于他们的年末就业人员数量F1的指标均为负数,反映出该城区的农村住户较多,有分布不均的自然村,还是有部分的居民是处于自给自足的工作。因此要因地制宜地对不同城区的农村进行新型城镇化的改造和建设,准确定位四个城区的城区功能,从而更好地提高其城区的人均GDP和城镇可支配收入,同时也要兼备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反映供水供暖等设施的运行情况,更好的保证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法指的是将不同对象指标之间存在的距离进行计算统计,进而将距离比较接近的指标分成一类。本论文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北京市16个市新型城镇化的分数,然后通过聚类分析法分别计算每个地区的聚类距离,然后再把接近的地区分到同一类,一共分成了四类,该结果与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的结果一致。
结合安徽省2016年当年16个市计算得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总分,把这些城市分成了四类:即优势发展水平(Z>1)、较好发展水平(0.5<Z<1)一般发展水平(0<Z<0.5),以及极大提升空间发展水平( Z <0)。由此可见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计算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
表 7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 城区 |
优势发展水平(Z>1) | 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 |
较好发展水平(0.5<Z<1) | 东城区、石景山区 |
一般发展水平(0<Z<0.5) | 门头沟区、通州区、昌平区、顺义区、怀柔区 |
极大提升空间发展水平( Z <0) | 房山区、密云区、平谷区、延庆区、丰台区 |
优势发展水平城区由上表可知,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在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四个指标排名都是分别在前三名的,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一致。
较好发展水平城区处于较好发展城区的是东城区和石景山区,东城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的排名是4位,在经济发展城镇化这一具体指标中,可以看到东城区不管是人均GDP还是人均财政收入、固定资产等数额都超过平均水平许多,同时该区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年均工资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也超过了北京市的平均水平。这说明经济发展比较良好且平衡,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在总排名中都比较靠前,但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说明该地区发展仍然不平衡。
从表中可以看到石景山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标排名是7位。在各个因素层中,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水平均排名高于平均指标,证明马鞍山的基础建设发展和上台发展水平比较高。而人口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差,不同因素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经济发展指标中,只有社会消费品总额与年末就业人员总数没有达到平均水平的要求,剩余指标全都超过了平均水平,该区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加大消费和调整就业收入结构水平刺激就业,才能促进社会消费总额。
一般发展水平城区根据上表可以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一般的市区包括门头沟区、顺义区、通州区以及怀柔区等,这些城市的主得分基本保持在0-0.5间,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并且不存在太大的差异。
根据表格显示,通州区新型城镇化在所有城市中的排名为第14名。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指标分别为第9名,第8名;顺义区新型城镇化总排名9名。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指标分别为第10名,第6名;昌平区新型城镇化总排名6名。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指标分别为第8名,第7名;怀柔区新型城镇化总排名13名。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指标分别为第13名,第10名。
以门头沟区为例,该区的新型城镇化总排名第10位。基础设施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高于平均指标,人口发展指标排名第6,经济发展指标排名第9。这表明门头沟区在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的建设方面保持较高的水平,并且总体水平发展的比较平均。经济发展指标当中,只有社会消费品总额超过了人均水平,其他五个指标的发展水平都比人均水平要低,因此需要加强经济发展。
极大提升空间发展水平城区极大提升发展空间地区有房山区、密云区、平谷区、延庆区、丰台区这5个主要地区,其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分都在0以下。这表明这五个地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没有达到平均水平的要求。城镇化水平得分排名比较落后的指标主要有经济、社会及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导致了地区发展不平均。而它们的人口、生态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因此需要充分利用这两个方面的优势,大力促进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速度,加快促进轻工业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也应当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从而确保经济高速、健康、稳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根据主成分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可知,公因子F1中的占比较大的是人口发展指标中的年末就业人员数量,经济发展指标中的人均GDP、社会消费品总额、城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年平均工资,他们的倍数分别为:。由此可以说明公因子F1侧重体现的是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公因子F2中的占比较大的是人口发展指标中的常住人口数量和非农户籍占总人口比例,他们的倍数分别为0.732和0.705.说明公因子F2侧重体现的是人口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公因子F3的占比较大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发展指标中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本大学数量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其倍数分别为0.717和0.232。说明公因子F3侧重体现的是社会生活的城镇化发展能力。
之后再根据聚类分析把16个城区按照人口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指标、生态文明发展指标这四大层面进行归类和划分,依次归为了四大城区:优势发展城区、发展较好城区、一般发展城区和较大发展城区。
对于优势发展的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各个城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都靠前。海淀区位于总得分的第一位,尤为突出的指标因素是F2和F3,即经济发展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海淀区作为北京市的重点教育城区,重点高校的集中点。进而整体拉高了海淀区的总体排名得分。但要想进一步的均衡新型城区发展的话,那就要更加注重对人口发展能力的提升,对其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政策。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总得分排名较前的两个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但同样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同样需要注意协调和平均。发展水平比较一般的地区有五个,分别为门头沟区、通州区、昌平区、顺义区、怀柔区这五个地区有的具有丰富的资源,有的交通及旅游产业发展较好。应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但是也应当重视保护环境,从而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对于一般发展地区,应当加大对民营资本的扶持力度,广泛开展城镇化宣传,制定工资增长制度并明确各个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此外,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地区也具有其有点,这些地区具有更高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能够带来更多的福利,同时也保障了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对比应当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制定农民产权有偿退出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农民权益不受侵犯,规范市场运行机制,减少由此造成的矛盾与冲突。此外XX还应当提高财政预算,将资金重点投入到医疗卫生、文体及基础教育、就业保障等领域当中
相关对策第一,国家XX要注重“倡导以人为本”。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真正的原因就是“人”的发展进程,综上所述,要想大幅提升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提高,主要要保证该地区的普通居民具备持续发展的选择能力。要完善北京市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福利制度,先满足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权利,可以先要谈到发展核心
问题。最低生活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架构体系中则“最后一道保障防线”。此保障制度设立的手段在于:让每一位公民都还能平衡状态最低水平的每天生活,向贫困者提供各种形式的物资援助,使得他们不致于当然各种个人或社会原因而泥沼生活困境。
第二,XX要关注农村地区的发展进程。北京市十六区的经济方面发展水准存在显著能力差距,其中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差不大是其最重要的展现。并且,要加大对农业的全力支持和保护行动力度,统筹县域发展,缩小城乡间经济发展普遍不平等。农业的发展是较弱质量的科技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利益顷向会导致农业投入的补给不足。更因此是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农业的发展更不能不被强调对待,同时使农村的发展较弱反应滞后。海淀区XX应将国民收入分配向农业一侧,各种方式税收政策、财政拨款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我。要进而落实所有国家提倡的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原则,进一步深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建设,加强我们能够为农民业务提供就业机会并顺势增加现金工资收入的项目项目建设,确保农民多希望认可更多价廉物美。要统筹推进城乡推进改革,消除体制心理障碍,逐步回归建立城镇与农村统一的劳作就业制度。
第三,各地XX应大力支持各西南部进步发展其特色政治。每个市城区都有自己可继续发展其历史、人文地理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特点,XX介入应根据行业各地区的不同特点,有提高针对性地发挥其经济XX职能,一是来北京市各城区不同且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加倍努力快速发展旅游政治。显然发展方面较落后的地区,对于是农村边缘地区,应以及农业为结合发展地方中国的经济,农家菜肴、农业观光园、野外生活等都我们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国家的经济化发展:也是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并能发展文化环境较浓的地区乡村旅游业。二是各级XX应方式颁布一些具有优惠以及性质的政策层面,来刺激作用北京市的三次产业向那些适合化发展传统工业的、社会未来经济发展整体提高较低的区县转移。
参考文献
[1]李梦娜. 西安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J]. 山西农经,2023,(16):41-42.
[2]王杰.新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J].乡村论丛,2023(04):112-117.
[3]熊曦,闫跳跳,段宜嘉,肖俊.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J].人文地理,2023,36(04):37-43.
[4]郑耀群,崔笑容.基于CiteSpace的近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热点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3(27):61-63.
[5]马丽,潘颖.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及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3,60(16):209-213.
[6]杨梵.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协同发展[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3(05):33-35.
[7]陈明星,汤青,马海涛,黄莘绒.“十四五”时期促进中国区域发展迈向更高质量的初步认识[J].发展研究,2023,38(07):49-54.
[8]欧阳慧,李智.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城镇化战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3(07):16-25+88.
[9]张合林,申政永.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3(04):135-144.
[10]张金瑞. 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23.
[11]Vassilis Tselions Urbanization and Socioeconanic status in the European Regions:The Role of Popuintia Ageing and Cpital City Regions .Europen Planning Studies ,2014,22(9)
[12] Osman T,DiVigalpitiya P,Arima T.Driving factars of urban sprawl in Giza Governor ate of Greater Cairo Metropolitan Region,2016,58:21-31
[13] Dadi D,Azadi H,Senbeta F,eta.Urban sprawl and its mpacts on land use change in Central Ethiopia,2016,16:132-141.
[14]BaiX,chen J.Shi P.Land space Urbanization and Econmic Growth in Chine:Positive Feed back and Sustainability Dilemma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ology,2012,46(1):132-139
[15]Jedwab R,Christiansen L,Gindelsky M,Demography,urbanization and development:Rural push,urban pull and urban push.Journal of Urban Econmica,2017,98;6-16
附录
表1 北京市2011年——2020年的人口城镇化指标
北京市 | 常住人口数量(万) | 年末就业人员数量(万) | 非农户籍占总人口比例 |
2011 | 2023 | 1032 | 22.34 |
2012 | 2077 | 1045 | 22.37 |
2013 | 2125 | 1138 | 22.90 |
2014 | 2171 | 1144 | 23.21 |
2015 | 2188 | 1186 | 23.24 |
2016 | 2195 | 1190 | 24.67 |
2017 | 2194 | 1263 | 24.88 |
2018 | 2191 | 1278 | 27.61 |
2019 | 2190 | 1273 | 28.02 |
2020 | 2189 | 1259 | 29.11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北京市 | 人均 GDP(元) | 人均财政收入(元) | 社会消费品总额(亿元) | 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年平均工资(元) | 城镇可支配收入(元) |
2011 | 86365 | 5314 | 8334.8 | 75834 | 40674 |
2012 | 93078 | 5956 | 9440.2 | 85307 | 43276 |
2013 | 101023 | 6484 | 10382.5 | 93997 | 44564 |
2014 | 107472 | 6925 | 11354 | 103400 | 48532 |
2015 | 114662 | 7499 | 12271.9 | 113073 | 52859 |
2016 | 124516 | 8230 | 1314.9 | 122749 | 57275 |
2017 | 137596 | 9306 | 13933.7 | 134994 | 62406 |
2018 | 153095 | 10612 | 14422.3 | 149843 | 67990 |
2019 | 164563 | 11257 | 15063.7 | 173205 | 73849 |
2020 | 164889 | 11789 | 13716.4 | 185026 | 75602 |
表2 北京市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
表3 北京市基础设施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
年份 | 城市公共汽车的数量 | 城市公共厕所的数量 | 城市用水普及率 | 城市燃气普及率 |
2011 | 24478 | 3088 | 96.65 | 94.53 |
2012 | 25831 | 3142 | 98.03 | 94.65 |
2013 | 27590 | 3149 | 98.05 | 96.81 |
2014 | 28311 | 3192 | 98.08 | 97.89 |
2015 | 28311 | 3324 | 98.60 | 98.56 |
2016 | 27892 | 3423 | 98.98 | 99.04 |
2017 | 30966 | 3502 | 99.20 | 99.06 |
2018 | 29732 | 3510 | 99.66 | 99.28 |
2019 | 28459 | 3510 | 99.89 | 99.89 |
2020 | 30727 | 3533 | 99.99 | 99.99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
表4 北京市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
年份 | 污水处理率 | 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 | 城市绿化覆盖率 |
2011 | 82 | 114 | 45.6 |
2012 | 83 | 109 | 46.2 |
2013 | 84.6 | 108 | 46.8 |
2014 | 86.1 | 116 | 47.4 |
2015 | 87.9 | 102 | 48.4 |
2016 | 90 | 92 | 48.4 |
2017 | 92.4 | 84 | 48.4 |
2018 | 93.4 | 78 | 48.4 |
2019 | 94.5 | 68 | 48.5 |
2020 | 95 | 56 | 49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0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