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曲的交响——“渔光曲”在电影中的

 摘要:1934年蔡楚生导演并编剧的剧情片《渔光曲》,以一首沁人心脾,作词朴实真挚的“渔光曲”作为主题歌,上映后得到极大好评,同时也成功斩获国内首部国际影片大奖。
这首“渔光曲”是中国早期电影歌曲的经典之作,对以后的中国电影及电影歌曲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只有音乐和电影搭配方能卖座的时尚流”。人曲合一,不仅提升了影片的整体艺术水准,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亦值得加以研究,其功能既与电影本身相连又可作为独立的歌曲存在,人与曲互相交织互相成就。
主题曲真切地刻画出旧社会渔民的苦难生活,抒发了劳动人民饱受压迫的不甘和愤恨。它在影片关键情节点三次出现,将影片划分为三个片段,使影片情节流畅发展、增强人物情绪、渲染氛围等,对影片叙事发挥出重要事作用。本文以《渔光曲》为例,分析其同名插曲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意义和价值,从多方面讨论“渔光曲”对影片的叙事作用。
关键词:《渔光曲》;蔡楚生;叙事作用;主题曲

  绪论

  (一)选题原由

描绘了旧时代穷苦渔民家庭苦难经历的《渔光曲》是蔡楚生在1934年编制并导演的电影,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情节生动、拍摄技巧精炼,配合同名主题曲使得影片感染力大大增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影片的故事情节流畅生动却又不乏抒情性,场景真实不乏美感。影片表现手法朴实,并极富感染力,在影片情节点上“渔光曲”三次出现,推动影片剧情流畅发展,也增加了影片叙事感染力,带动观众的情绪,引起共鸣。1934年,该影片持续放映84天创造了历史新高。在1935年3月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博览会上《渔光曲》成功荣获“荣誉奖”因此也成为我国首部获得国际电影奖项的经典之作。该影片播映后深受人民喜爱,同时其主题曲“渔光曲”也成为全国销量最好的唱片,更是我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声音与图像联合进入市场的影片。在1930年代的歌曲中可谓是一览众山小。在该电影播放时有三处地方播放了反映旧社会穷苦渔民艰辛生活的歌曲“渔光曲”,其歌曲的凄凉忧伤极大地体现出来渔民们因鱼儿难捕无法承受高重的赋税的愁苦内心。影片《渔光曲》在中国电影史上可谓一部经典,相关研究很多,尤其是其八十四天连映的纪录一直为人称道,《渔光曲》与它的主题曲是默片向有声时代转变的特殊时期产物,并对之后的电影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综合来看,关于这部影片与主题曲的关系,主题曲如何成就影片,鲜见更深广的开掘。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渔光曲”属于民歌风格类型,歌词真实质朴,旋律悠扬婉转,抒发了旧社会压迫下渔民的困苦生活,与影片的主题思想与情节相契合,真切表达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激发人们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也增强了影片叙事效果和感染力。
“渔光曲”作为中国电影由默片向有声时代转变时期的产物,是中国经典电影歌曲之一,产生的影响巨大深远。

  (三)研究问题与基本内容

主题曲“渔光曲”为构建影片叙事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手段,有别于其他元素的叙事能力。影片的故事深入人心,这其中主题曲的贡献不可磨灭。本文将深一步地探究:作为配角的主题曲“渔光曲”是怎样构建了它与电影《渔光曲》的主、配角关系的。在声画关系中,探究主题曲“渔光曲”与同名影片在影片叙事、故事结构、主题表达,情节发展和人物情绪等方面有怎样的关系与作用。

  一、“渔光曲”的诞生及影响

《渔光曲》不仅获得了国内首部国际的有奖而且上映后持续播放量达84天子之久,其主题曲“渔光曲”真切表达了旧社会渔民在压迫和剥削下的困苦生活,随着影片上映广为传唱。

  (一)创作背景

1、“渔光曲”主创者
任光因为这首电影歌曲“渔光曲”而成名,也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哀婉动人的“渔光曲”真切地描绘了在旧社会种种压迫下艰难生存的穷苦渔民辛勤劳动生活。
“渔光曲”的作词安娥。当时,她总去海边,亲眼见到海边渔民辛勤劳作,她从亲身见闻中感悟,“渔光曲”的歌词因之而成。她深切的说他在大连生活的时候是第一次接触和了解到渔民生活。那段时间工作特别繁忙只是有过一点想法,后来有机会,后来有机会,才把它写出来了。也正是那段记忆犹新的生活触发和完成了《渔光曲》的主题歌词。[1]她用质朴生动的语言刻画渔民在海上捕鱼劳作的场景,将渔民的苦难生活中的愁苦和愤恨描绘的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2、时代背景下真实的生活体验
为了尽可能地还原真实、增进感受,1933年9月,蔡楚生还曾率三十多人去体验生活,包括剧组演职人员和主题曲的词曲作者。蔡楚生带着任光和安娥乘小船去黄浦江中去看渔民的真实生活。而当地海盗猖獗、船租高昂,使得他们真切感受到渔民的苦难艰辛,对渔民的遭遇非常同情。

  (二)创作手法及特点

1、创作手法及风格
起源于民歌《孟姜女》的4/4慢布鲁斯节奏,被成功运用到采用了五声音阶的宫调式的“渔光曲”中。该曲全程节奏一致而且非常和谐,但是每段的音调不一,是典型的不带再现部的三段体结构。[2]旋律悠扬缓慢,仿佛渔船在海面随波涛起伏飘摇,词曲情感真挚,真切刻画渔民辛苦劳作和凄苦生活。
具有浓郁的江渐民歌韵味,节奏型类似波涛汹涌的海浪,再配以王人美惆怅哀怨的歌声,在影片关键情节点出现,激发观众感慨和对渔民的同情。歌曲每次出现的情境都不一样,歌曲真切地唱出渔民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他们心中的悲愤,呼应了影片主题,增强影片感染力。
2、表现特点
“渔光曲”有着很厚的民间特色而且运用了民族特征很强的五声音阶。[3]该歌曲很好的将旧社会,在海上生存的渔民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苦难和渔民内心的不满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词曲交相辉映,这首歌在影片中出现三次,贯穿整个影片,表现了渔家儿女的悲惨命运,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三)影响深远

1、歌曲与影片相互成就
《渔光曲》公映后,社会反响强烈,影片题材真实,极富感染力。该影片的主题曲“渔光曲”以它生动的曲调,真实的描绘了渔民在大海上艰难生活的不满之情,并且极大地表现着渔民的苦苦之情。“渔光曲”因为反应了旧社会的真实情况并且鼓舞了那时的贫苦人民,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但是在当前仍然是一首非常具有艺术价值的歌曲被大众极度喜爱。[4]
2、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渔光曲”在“艺术革新运动”这个让电影音乐去奋战自己的地位运动中表现出特别大的贡献,因而,聂耳还做过评价:“在这一年中只有《渔光曲》中的“渔光曲”让声音和图像结合才能卖座的时尚的形成,除过这个其他的像《姊妹花》、《桃李劫》里面的个别歌曲外都没有多大的影响”。这不难看出是因为歌词和制作技术不够成熟导致的。[5]
这首“渔光曲”是在特殊时期由无声向有声过渡的一个经典产物,它与之后出现的大量歌曲共同成为为国内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并且其在那个时候得到了很大的影响力。[6]在1935年一共有二十一个国家共同参加了由苏联电影工作者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电影展览会”。我国的《渔光曲》由于其真实的讲述了现实生活和其特有的感情基调,虽然导演蔡楚生没有到达现场,但是仍然成功的获得了国内首部国际故事电影奖,并由xxxx苏密德斯基颁发了“荣誉奖”,这份极高的荣誉让蔡楚生誉满全世界的中国导演[7];岩崎昶是日本著名的电影人,他认为《渔光曲》很好的放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的影片;并且由作家联合会副会长德瓦勒氏不惜花大价钱买他的整个欧洲的放映权。

  二、时代背景下的“渔光曲”

影片首映后,歌曲“渔光曲”迅速走红。之后的每部电影都会搭配一到两首的歌曲,这也成为了电影歌曲被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这些都是因为受到《渔光曲》持续播放八十四天的影响而被广泛的采用。

  (一)时代背景

1、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电影风格转变
1932年是中国电影的转变年。在这之前的中国电影界,对于政治局势显得麻木,拍摄的多还是鸳鸯蝴蝶派风格的影片。
由于社会的强烈变化的潮流思想和电影界本身的奋斗改革以及苏联和俄罗斯电影的极大影响下成功完成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我国电影的转变。所谓的“转向”意思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古装和神话片。当前的电影都在向反映当前社会的一些真实的性质和贫苦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方向转变发展,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极具封建色彩的《人道》,和比较俗气的的《芭蕉叶上诗》以及礼拜六派作品《啼笑因缘》再一次搬上银幕的现象,都在向反映现实的影片方向发展。[8]
当无声电影发展到成熟和有声电影趋向兴盛已经是1933年左右,它主要以现实题材和民生的正面代替了娱乐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民族风格突出和艺术的创新与民族化的研究开始潜意识的出现,成为当时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2、内忧外患下蔡楚生电影风格转变
由于日本在1932年对上海开始大规模的战争使得国内电影受到很大的损失。上海多家电影公司遭遇日寇威胁或毁坏,甚至陷入瘫痪,之后,淞沪抗战爆发。因而,中国人对救国的呼喊声极具增高,左翼电影人开始创作左翼电影。
因此蔡楚生借助在左翼人士所发动的新兴电影活动(左翼电影运动)创作了第二部《粉红色的梦》影片,对此,被左翼人士进行了非常严肃的批评。蔡楚生因为也不满意自己前两部电影,再加上这样的一个大环境,更加让他有了彻底转变自己理念的电影的想法。[9]
因此蔡楚生还说到:“这个社会让我意识到其严重性让他的生活很艰难有种不能呼吸的感觉,他也不可以在象牙塔的宫殿外面盘旋,更加不能一直追求像诗一样的梦境,即使如此严重的大环境也让我明白不能自取灭亡,但是他仍然感觉到罪恶不能够原谅自己”这是他在《时报》上面发表的一片文章中说的,体现出了他改变错误的决心,这篇文章叫做《从“夜妖精”说起谈到〈都会的早晨〉》。[10]
之后他创作了《渔光曲》是在1934年。主题曲的插入过程异常艰辛,当时联合电影厂并没有录音设备,蔡楚生克服了很大的艰难才终于在影片中搭配上了主题曲,给电影成功导入了声音这一重要元素。在该影片中有好几处都配有极度悠扬的曲调“渔光曲”,这首曲子把生活在苦难中的渔民的生活描述的特别逼真。因此可知,蔡楚生在该影片中将声音合体相结合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做法而且还促进了这一艺术手法的大力发展,让蔡楚生因为这一部作品名声大振。
3、中国电影由无声转化成有声电影——早期的影片歌曲
《歌女红牡丹》是由明星公司在百代唱片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在1930年拍摄的国内首部“蜡盘发声”的有声音的故事影片,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的电影开始了有声音阶段的发展,直到在1936年的时候国内的有声音的电影才取得绝对化的优势,将没有声音的电影彻底的丢弃,在这之前的1935年有声音的电影数量也逐步的多了起来,这才大概的完成了电影向有声音阶段的彻底转化。
我国的电影行业从无声到有声的过渡成功都基本要归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早期的电影歌曲。相比较于报纸和期刊等媒介电影的传播信息都大大的超越了他们的的传播,然而电影是出现在其他媒介之后的艺术,因此电影的诞生也被称作为“第七艺术”。电影要比其他的媒介更加具有渲染力度,可以大大提高信息在观众眼中的记忆,当观众看着银幕耳朵听到他的音乐可以完全全身心的投入到故事的情节之中。毫不吝啬的说音乐元素的注入大大增加了其魅力和竞争力。
从程季华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可以看出它的想法,他觉得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歌曲是非常的关键因为在这之前只有在联华影业公司的帮助下创造的《野草闲花》配上了《寻兄词》是使用了蜡盘发音,也是国内的首个电影歌曲。[11]
在1934年创造了最高票房的《姊妹花》影片也获得了第二届国产有声音电影的亚军,在该片中的胡蝶作为主力军因为她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让观众比较有兴趣,而且由百代公司搭理播放的电影插曲《催眠曲》是由胡蝶演唱的,加上她的演技和动人的故事情节,让观众过目难忘,深深的陷入故事之中。
而《渔光曲》在1934年的上映就立刻取代了《姊妹花》的光环,成为当时的最受欢迎的影片。当时因为《渔光曲》敢于表达旧社会的真实生活和演绎出了渔民的心声所以对整个影坛印象深刻,再加上它的主题曲在电影中三次出现,让观众非常的喜爱。电影是随着这首电影主题曲而结束的,其中的悲惨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潸然泪下,尤其是他的歌曲更加的促进了这样的故事真谛。由于当时正好是夏天天气十分炎热,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部电影居然连续播放了84天之久,据统计一共卖出了大约10万张唱片。借这个作品王人美也是达到事业的最高峰。直到现在这首歌曲仍然家喻户晓。之后的电影都受到《渔光曲》电影的影响在电影中都会配上几首歌曲,来烘托电影的情节,更想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当然这也成为之后点以艺术必不可少得的手段。然而电影演员也是非常喜欢在电影中演唱歌曲。当时的苏联著名作曲家M.切列姆兴在他的文章《有声影片中的音乐》中赞同这样的艺术手法,因为只要观众记住了音乐就相当于记住了电影的故事情节,只有这两者很好的合作才能达到观众的喜爱。[12]

  (二)影片中的“渔光曲”

1、“渔光曲”的音乐思想及结构
早晨太阳里晒鱼网,
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潮水升,浪花涌,
鱼船儿飘飘各西东。
轻撒网,紧拉绳,
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鱼儿难捕船租重,
捕鱼人儿世世穷。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
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东方现出微明,
星儿藏入天空。
早晨鱼船儿返回程,
迎面吹过来送潮风。
天已明,力已尽,
眼望着渔村路万重。
腰已酸,手也肿,
捕得了鱼儿腹内空。
鱼儿捕得不满筐,
又是东方太阳红。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
小心还靠它过一冬。
————“渔光曲”歌词

 人与曲的交响——“渔光曲”在电影中的

  电影《渔光曲》反映的是贫苦的渔民在旧社会的压迫下艰难的生活的苦难遭遇,生活所迫四处流浪谋生最后家破人亡的凄惨故事,真切表现了旧社会人民在阶级压迫剥削下渔民的艰难生活。“渔光曲”歌词质朴婉转,宛如渔民愤恨不甘的诉说,真切地表现出将旧社会渔民在种种压迫下艰难生存,将他们在社会底层艰难求生的凄惨故事艺术化地呈现给广大观众,饱含渔民在压迫下艰难求生的愤恨与不甘。由于多次出现了主题曲这样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加了电影的感染力,让观众过目难忘。
这首歌曲整体分为三段。歌词朴实真切,节奏流畅委婉。曲调悠扬,描绘出渔船在波浪里飘摇的画面;歌曲的曲调变化契合影片故事的起伏变化,与这个在旧社会压迫下艰难求生的姐弟俩的凄惨遭遇相连,因而这首歌的曲调所表露的更多是压迫下底层人民的凄苦,与影片所想要表达的主题交相辉映,增强了彼此的艺术感染力。
歌曲具有动听的旋律和让人心情舒畅的节奏,所以在听的时候有种刚柔并济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刻画人物的内心独白细腻而生的。[13]在电影放映的过程中主题曲会伴随着电影的故事情节而变化它的快慢节奏,这样在速度上的变化最是能够渲染故事的氛围,让观众随着这样的节奏完全融入到电影情节之中,更好的实现了作者自己和他与观众的一个感情的抒发交流。作者利用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极力的反映出了作者对生活在旧社会受到压迫的不满和愤恨,同时也与当时的贫苦渔民观众起到了一个内心的共鸣,这是由于对节奏的有效控制而产生的最佳效果。
2、曲中人
《渔光曲》利用极高的音乐力度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它的中心思想以及观众的内心情感都被可以的去加强。[14]
小猫、小猴与何子英,三个不同身世的同龄人的共同命运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当然这也是众多要素之中最具有深刻和厚重的关键所在。充分的利用小动物的弱小和无奈以及何子英的正面形象来在本质上体现对家庭的背叛。无疑是本性与环境共俱的结果。他们之间有着纯真的友谊,并最终走到了一起。
《渔光曲》的创作并不局限于表现主人公一家的悲惨遭遇上,而是将下层民众的苦难进行直接的呈现,体现了创作者对于社会不平、民族的生存危机的愤慨与感叹。在影片的现实主义表现力度上,这部影片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15]该影片利用小动物的这样一个小众的角色来生动的体现他们的现实生活,从而也表现出他们的一个现实的生活状态揭露出他们的不易。影片从不同的角度个场景来表现吃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显得影片的结构和层次非常的分明,尤其是对小动物的小角色和从海上劳动再到大街上卖艺的不容易来将影片的一个内涵和现状的情况反应的淋漓尽致,描绘了一个极具意味的故事,让人不能忘却的真实意境。蔡楚生一致认为他的创作理念就是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将其中的利弊都表现出来,至于谈到对现状的措施那就不言而喻了。[16

  三、人与曲的交响

“渔光曲”在影片的关键情节点三次出现,全曲由三个乐段组成,每个乐段都有四个乐句。它的旋律悠扬、凄婉动人,真切刻画出旧时代渔民压迫下的困顿生活和辛勤劳作、呼应影片主题,增强影片情节的流畅度,使得影片叙事的艺术感染力,与影片相互成就。

  (一)故事情节

1、风雨前的宁静
小猴和小猫是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晚上降生的一对龙凤胎,可是家里已经难以度日,还欠着何仁斋的船租,他来到船主何仁斋家里请求宽限交租的期限,却被赶出去。没办法他只能在恶劣天气下出海,结果葬身海上。徐妈为生计无奈不得到何仁斋家当奶妈,受尽辛劳。小猴和小猫以及徐家姐弟和何子英都成为了好朋友因为他们都长大认识了。而徐妈失手摔破花瓶,被赶出何家。子英和小猫小猴在海边玩耍,子英让小猫唱“渔光曲”。
2、动荡时代下的底层人民
8年后,何子英在父亲的安排下赴英学习渔业,与两个儿时玩伴惜别,他认为出国学好渔业,回国便可以救他们脱离贫穷。为了生计,小猫、小猴租船出海,勉强维生。然而,变故接踵而至,母亲因土匪抢劫受惊吓以致双目失明、在何仁斋与洋人合办的渔业公司的渔业资源在东海疯狂掠夺渔业资源,使得他们难以度日,姐弟俩带着母亲去上海投奔舅舅。上海聚集了很多与姐弟俩一样的穷人,姐弟俩找不到工作,只得拾荒还钱,后来跟着舅舅在码头卖唱。何子英留学英国归来之后回到上海,小猫在何子英父亲的渔业公司附近的街上唱着“渔光曲”卖艺为生,正好被何子英听到最后发现两人早就相识。
3、时代的悲歌
他得知小猫和小猴的生活现状后就支援了他们一百块钱。银行遭遇抢劫,警匪发生冲突,舅舅中弹倒地,小猫、小猴因为身上带着子英给的一百元钱被警察怀疑逮捕。晚上,舅舅带着伤回到家,徐母震惊中打翻油灯引起大火,两人葬身火海。此时姐弟俩被警察释放,但已经无家可归,何子英没想到自己好心给予他们的帮助却给他们家带来了灾祸,他找到姐弟俩要带他们回家。就在这个时候何仁斋的姨太太把他们家的钱财都拿上跑了,因而他们家也受到了一定的损失,渔业公司因而倒闭,何仁斋自杀。骤经变故的何子英恍然明白,在这样的情况先他基本已经没有办法来改变中国的渔业现状,为了生计,何子英在一条小机器渔船上做船长,并介绍姐弟俩做船工。小猴在捕鱼时受伤倒下,临终前,他在姐姐怀里央求小猫再唱一遍“渔光曲”,在歌声中悄悄离开人世。

  (二)“渔光曲”对影片主题的阐释与表达和氛围营造

1、对影片主题的阐述与表达
影片的中心思想的到有效的烘托并产生极好的艺术效果都是因为歌曲在影片中的效果。歌曲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因为可以有效地促进影片的氛围而且可以对电影的情节起到极大的推动力和调节氛围的作用。歌曲的节奏和旋律动听、情感真挚,展示了旧中国渔民压迫下的悲苦生活。在影片中曾三次出现在相关的故事情节中,贯穿了整个剧情,以它真实和质朴以及沁人心脾的效果,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性。表现了旧社会渔家儿女的悲惨命运。
在影片之前的广告中就说明了只要音乐响起就会震彻宇宙,影片中歌唱配以相应的渔民生活的画面,强调画面中渔家穷苦生活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增强影片人物情绪对观众的感染力。深化影片想表现渔民悲惨的生活主题,使影片氛围增强了对观众的感染力。暗示影片导演和词曲创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歌曲表述时代背景下渔家的悲惨生活,营造出特别的“情景”,与影片结合,相得益彰,欣赏者通过音乐去联系、思考和领会,得到自己的价值判断,这种对于观众的影响并非强迫,与观众在内心上起到共鸣和对精神生活的陶冶都是在没有声音安静环境下实现的,使得歌曲对于影片的阐释更深一层,对于主题的表达深入人心。
2、增强影片叙事效果
音乐是表现艺术。“音乐作品中使用的各个单独的音,除了代表它自身之外,不代表任何一个客体,成为具有一定意义的音乐整体的一个关键部分和重要的要素来说,他就可以充当与他本身不一样的某种东西的展现和运用。[17]
由此可以推断主题曲“渔光曲”作为影片的叙事要素之一,其叙事特点是比较间接抽象的,比电影画面的叙事功能来得更加委婉。两者相互呼应,产生更强烈的叙事效果反响。歌曲激发了观众对于旧社会渔民困苦的真实的现状的回忆和想象都会让观众不自觉的进行催眠和把观众的思维转化,增强观众的感性一面,使得观众更容易被带入剧情。
3、推动连贯情节发展
该歌曲利用音乐从听觉上面有效的增加了人们对电影的情节故事和心情以及氛围的发展和变化,才成功达到了反映电影故事情节的一个转化。歌曲将影片分段,在影片中起承转合,在故事后面的变化,促使了电影的整体统一性,增加了电影的完整性。
4、表现导演及词曲创作者态度
歌曲暗示出导演蔡楚生“作品为底层人民说话”的态度,也表现出词曲作者对于渔民生活真切感受下的同情。这些主创人员赋予主题曲的主观色彩渗透到影片中,使得影片叙事更加顺畅,丰富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了影片的叙事深度。

  (三)对影片叙事情节结构的作用

1、第一段落
人与曲的交响——“渔光曲”在电影中的
音乐“渔光曲”第一段温和稳健,曲子不快不慢的速度和节奏很好的表现出了它的波动感,并且也极大地营造出了在海上的真实感,促进了节奏和情节的紧张性,给下一部分的表现留下了很大的伏笔。这一段的歌词和曲子的调转和起伏将水中的鱼儿和天空中的云朵和很大的海风都描写的惟妙惟肖。体现出了小渔村的真实景色和美丽的景象然而贫苦的渔民却感受不到因为他们要付出极大地劳动,这是这个歌曲的主要部分。与第一段相对比徐妈不小心丢死了花瓶被人家赶出了家门,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捕渔人家虽然生活艰难,但影片这部分的整体基调呈现和谐愉快。
第一乐段音乐平稳轻柔,歌词富有画面感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对于这一部分影片的情节构建带有和谐温柔的情绪色彩,渲染了这一部分影片宁静和谐的氛围,歌曲的调子跌宕起伏生动的秒回可当时的环境和接下来要面对的一些事情。
2、第二段落
第二段月的节奏又相对慢一点,主要是为了表现出渔民的内心和他们要付出劳动的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从他的月的节奏快慢中我们可以感受出它的氛围相当的紧张,抛弃了之前那种安静的美好时光,预示着接下来要面对的一些无奈的事情。最关键的是在第一和第三居中歌词由长变短强健有力,很好的衬托出了在故事内容上的依稀变化,同时也很好的描述了渔民对现实生活的愤恨和不满的意境。伴随乐曲速度加快的同时,情绪越来越激动。反映出主人翁情绪激动,无法反驳当前的不公命运。

 人与曲的交响——“渔光曲”在电影中的

  这一段音乐节奏较之前稍紧凑,影片采用变化节奏的办法来加快故事情节的进度。在这一段中音乐要在影片之前已达到于是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的发生,从而很好的激发起观众对主人公的生活现状的同情。预示了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主人公的现实生活是没有办法来改变的。有一些学者认为音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醒人们情节画面的一个转化,也能表现出在内心和气氛上的一个新的变化发展,这就是音乐在画面中的转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不光这样可以提醒,完整的曲子也可以有这样的作用。[18]
3、第三段落
这一段主要是描绘渔民生活的不易和表现情感的不满。以更加低落的氛围来有效的激发起渔民生活的贫苦和无可奈何之情,对于以后的生活基本看不到任何的希望,这样的贫苦渔民都会被淹没在这个毫无感情的无奈生活的大海之中。歌曲由快慢慢的向慢转化充分烘托了一种对生活的无奈和落寞之感,这样的情节一直伴随着影片的结束。这一乐段上延续了之前质朴真实的风格,一句“捕得了鱼儿腹内空”将主人翁无法言说的话唱出,把电影的无比低落和落寞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人与曲的交响——“渔光曲”在电影中的

  主人翁在曲调中渐行渐远,曲终人散,曲调的渐渐低落对应着影片的结尾。形成影片的节奏,使得影片整体连贯,故事流畅逻辑清晰,深入人心。

  (四)主题曲对人物情感的表达

1、人物情感
“渔光曲”作为载体,承载着小猫小猴这样辛苦劳作的渔民人家丰富的情感,促使人们联想到片中主人翁是当时社会千千万万底层人民的缩影,牵动情感,当画面和音乐同时出现,带给观众深刻的感触。
在这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观众的心理独白都有得到可以的加强,这种体现也都是因为《渔光曲》这个音乐的烘托和影片的内容相融合而产生的独有效果,很好的体现在每一个情节之中。立体人物形象。
例如“渔光曲”第一次出现表达出小猫、小猴和子英欢乐纯真的情感,也激发观众的情绪,应合了这一段落的影片氛围。渲染增强了小猫和小猴渔家人民的形象,激起社会底层人民的共鸣。无论共鸣来自于影片还是主题曲,产生共鸣,人们就会给予影片主观评价,接受或讨论表达的思想,这是影片反响超群的原因之一。
例如在结尾处,凄凉动人的“渔光曲”配上小猴在姐姐怀里奄奄一息的画面,增强了影片叙事的感染力,仿佛主人公在旧社会压迫下发出的声嘶力竭的呐喊,曲调与影片画面相呼应,强化影片情节氛围,促进影片的渲染力度和加大了故事情节的生动力,弱化观众理性思维,令他们对影片所想要表达的渔民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产生同情和动容,同时营造出暗无天日的无力感。
2、局限性
“朗格认为,不具备语言的词汇系统和没有约定成规的规则都不属于语言因此音乐不属于语言的范畴,而且音乐也缺乏一定的理性符号语言,更没有想语言一样的基本特征。不过,虽然音乐没有这些要素的构成,但是却很好的传递着一定分量的人类情感符号,是传递和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有效的系统要素。[19]
“渔光曲”无法像影片台词一样精确讲述,相比台词具有一定的叙事局限性,音乐在具有一定叙事能力的同时,也有一定的依附性,它无法直接产生作用。但是在当时特殊时期,它是作为默片中的声音元素出现,弥补画面叙事的不足,它无法直接单独表现人物情感,它在影片中对应的情节出现,才能表现出相对的人物情感。与影片相互呼应,相互成就。

  四、“渔光曲”与电影的叙事作用关系

  (一)音乐对于电影的作用

1、渲染烘托情感
要想在电影的情节中体现出不同的氛围和场景的转化,利用音乐来烘托观影的效果以及和观众达到心理上的共鸣,就必须借助于音乐来突出这些效果,正因为如此,电影中音乐的出现以及发展都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感情烘托方式,这也体现出它独有的艺术价值。例如“渔光曲”在影片中的地三次出现,小猴在生命的最后请求小猫唱“渔光曲”,小猫的歌唱带着哭腔,感情真挚,歌声婉转凄凉动人,配以小猴在姐姐怀里奄奄一息的画面,表达出小猫悲伤绝望的心情,营造出影片此刻沉重压抑的氛围,增强影片叙事的效果。
还有在歌词中所写的鱼儿特别多难捕捉,但是租船的费用却很高,体现出渔民的无奈这也正好印证了歌词中的只要是渔民永远都不会富裕。唱出了影片主人翁无法言说的想法。试想,如果这些话语以字幕形式作台词呈现,会显得相对平淡逊色,难以激发观众深层次的理解与共鸣的,影片的叙事艺术色彩也会暗淡许多。
歌曲激发了观众对于旧社会渔民困苦生活现状的贫苦来增加自己的联想这样有助于让观众忘却自己的现状更好的融入到情节之中,增强观众的感性一面,使得观众更容易被带入剧情。
2、参与叙事进程
音乐在电影中不仅可以起到转换场景的效果,而且具有促进故事情节的演变。
所谓故事也就是被描绘出来的现实而已,它适合情感相互联合体现的,故事指讲的是什么,而情节则指的是怎样去讲述和描绘。这一观念也和詹姆斯·莫纳科的观念相互吻合。[20]
总的来说音乐在电影中已经超越了所谓辅助性的作用,而音乐已经起到了可以代替故事情节的作用,虽然这一点是感性的认知但是其功能不可否认已经和情节有着太阳的作用主题曲多次出现,将歌曲本身成为故事情节的一部分,自然推动了影片叙事的发展。例如第一次,三个孩子在岸边玩耍这样和谐安乐的氛围中,在该影片中主题曲的播放已结成为了重要的故事情节,从子英让小猫唱“渔光曲”这一段中就很明显的体现出了这一效果,从而使得由平面进入到了一个具有空间干的叙事环节,从而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只有作者单纯的以艺术的方式来做好当前所需要的任务的作品才是一个好的音乐作品,因为没有想着去做一些功利性的环节。[21]
3.展现环境氛围
如果在电影中把音乐利用的合理恰当,就可以极度的推动故事的发展,甚至可以超越一些道具所表现出的效果,所以音乐是在作品中能够体现出时代背景和当地的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被称为好的音乐道具。“渔光曲”歌词朴实真挚,是词曲主创者经过亲身体验创作出来的,他们真切的体验了渔家生活的艰辛,船主横征暴敛,海盗肆意猖獗,渔民生活条件恶劣非常,真切的刻画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渔民真实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这比以字幕向观众介绍更具有感染力,观众的接受度更高,观众接受了解时代背景后,影片所想表达的主旨和思想就更能被观众接受。
4.创造叙事节奏
音乐的艺术形式比较的单一因为它只是一种突出节奏感的要素,并且要有电影的画面场景相互融合,与之不同的是电影,它汇聚了视觉和听觉两大艺术形式。主题曲分为三个乐段,三个乐段形成加强了影片的节奏,观众感到使得影片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增加了整个影片的整体感与连贯性,使整个影片叙事流畅。也就是说,“渔光曲”借用自身的结构加强了影片的形式结构。
歌曲将影片分段,在影片中起承转合,促使观众注意到每个段落的改变,这样可以使得音乐与情节的相互统一。影片每个段落的变化是利用“渔光曲”来呈现的效果。音乐会让观众在听觉上潜意识的转化到下一个场景之中和改变观众的内心情感。比如在第一段中就很好的体现出了当时的现实场景,让观众感到波浪的变化和船在海上的场景,安宁但也预示了接下来的风雨。

  (二)影片中的音乐叙事

1、局限性和依附性
音乐无法像语言那样精确讲述,只能通过各种形式的作品来表现音乐的精神和灵魂。语言符号具有能指和所指的双重意义,而音乐没有能指和所指的区分,不难看出,单纯的音乐不能够完全的达到讲述情节的效果。因此,黑格尔说:单纯的音乐是没有形状和对象的,无法展现为客体,不管是精神的还是观念的都不能够达到。光是有音乐也没有办法起到实际的作用,它具有一定的依附性。
2、电影中的音乐
不管电影中的主体是这样的,音乐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元素而已,没有办法去达到替代情节的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观众对影片叙事的接受和理解依然是电影叙事的意义所在,也必然是叙事主体“操作。不同的影片在他们的一些安排和组织的讲述方法以及活动的方式规则,都是为了向观众提供各种的信息为最终的目的的。[22]越来越复杂的故事情节中,音乐的作用也逐渐被重视。一方面,音乐逐渐成为叙事主体构建复杂叙事结构的手段;另一方面,音乐承载的某种信息又给观众以暗示和引导,帮助观众理解和接受影片叙事。

  结论

1934年上映的影片《渔光曲》讲述了旧社会渔民压迫下的悲惨故事,加上让人难以忘怀的主题曲,从而可以增加艺术感染力度,所以也引发了极大地观众反响,著名音乐作曲家聂耳认为,自从“渔光曲”问世以来。已经逐渐的形成了一种只有图像和音乐的搭配才能够买做的艺术潮流。主题曲“渔光曲”诞生的时代特殊,是默片向有声时代转变时期的早期中国电影歌曲代表之一。在电影中融入了声音这一元素,促进了电影的表现力和增加了情节的氛围,是极具具有艺术价值。
电影中搭配的音乐不仅可以突出主题和体现观众内心也可以对电影中的场景的变化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可以将影片中的人物的情感和观众的个人情感相互融合产生共鸣,因此,音乐在电影中的使用具有极大地艺术价值和现实作用。
在影片《渔光曲》中,主题曲多次出现,带动剧情起承转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歌曲中暗含导演和词曲作者对于渔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它在影片关键情节点多次出现,将这些主创者的态度融入影片中,增强影片故事的感染力,激发观众对于渔民生活的同情,概括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呼应了导演蔡楚生“作品应当为底层人民说话”等态度。
它引导观众进入影片的叙事空间,触动观众的内心情绪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情绪互换,来提高电影情节的表述效果。与影片主题相互辉映,相互成就,它将影片的结构清晰化,无形中增强了影片的影响力,使得片中角色更加立体,增强影片氛围和主题的艺术感染力。
在《渔光曲》中的主题曲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故事的发展,该影片所获得的成功和荣誉都是附丽于其沁人心脾的主题曲,其贡献不亚于影片本身。

  参考文献

[1]葛玉广.情感源于渔村——安娥与《渔光曲》主题歌[J].党史纵横,1993(09):35.
[2]奚琴.电影为流行歌曲插上了“绚丽的翅膀”——以《渔光曲》为例[J].当代电影,2012(04):147-149.
[3]孙良好.安娥和她的《渔光曲》[J].名作欣赏,2012(25):36.
[4]朱天纬.《渔光曲》: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奖的影片——驳《中国第一部国际获奖的电影〈农人之春〉》[J].电影艺术,2004(03):102-108.
[5]聂耳.《一年来之中国音乐》,原载《申报·本埠增刊》1935年1月6日,署名王达平,见《聂耳全集》(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83页
[6]赵华.《渔光曲》赏析[J].《电影文学》,2009.10.5
[7]冯莹.论《渔光曲》的曲式结构及演唱处理[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2):87-88.
[8]《电声周刊》编辑部.电影中兴大事记[N]电声周刊,第3卷第22期1934
[9]李少白.忆蔡楚生并说其创作[J].粤海风,2005(05):36-41.
[10]蔡楚生:《从“夜妖精”说起谈到〈都会的早晨〉》,载《时报·电影时报》1933年3月22日
[11]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2
[12][苏]M.切列姆兴著,钟宁译.有声影片中的音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
[13]同[7]
[14]袁庆丰.新市民电影:超阶级的人性观照和新电影视听模式的构建——配音片《渔光曲》(1934年)再读解[J].电影评介,2016(18):1-5.
[15]员晓明.现实主义美学的典范——20世纪30年代蔡楚生电影创作研究[J].中国艺术时空,2016(05):76-81.
[16]蔡楚生.十四日之后——给《渔光曲》的观众们[N]影迷周报,第1卷第1期1934,9
[17][波]卓菲娅·丽莎,于润洋译,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0
[18]陈斌、程晋.影视音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9]于润洋著.音乐史论新稿[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0
[20]詹姆斯·莫纳科.电影术语汇编[M]转引自李显杰著,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3
[21][苏]哈恰都梁等著,周传基等译.苏联电影中的音乐[M],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03
[22]于润洋著,《音乐美学史学论稿》,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北京第2版,第54页
[23][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著,《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1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832.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月4日
Next 2022年1月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