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对人的理想

摘 要

孔子对人的理想是以道德为前提的君子理想,是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内外兼修,务本固穷,不狂不倦,集仁智勇三者为一体的高尚的人,孔子持着建立安定文明的社会新秩序的强烈社会责任感,通过创设学堂和游说传播君子思想,并在培育君子之路上创设了一系列极具价值的教学方法。延续至今,孔子对人的君子理想不仅是现代人道德规范和修身的重要范本,且对浮躁与精神匮乏的现代社会具有纠正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孔子 君子 仁智勇 现代价值

在现今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潮流中,各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冲击,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计划的快速前行,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即个人思想提升和社会教化、祖国治理等方面的“君子之道”的思想进行传播与梳理,以传承或增强民族文化魅力与自信力,拾起儒家文化的教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遵守以“人”为中心,在道德教养、人生意义、价值、生活态度等方面构建的最高道德准则,关注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加以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引领社会前进方向,摒弃物欲横流的功利思想,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孔子理想的人是君子

孔子对人的理想是以道德为前提的,它不同于一般的理想。圣人和君子是孔子对于人的理想的两种大概的叙述。孔子把圣贤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即“内圣外王”,“内圣”是指人的高尚境界——修心;“外王”是指人的外在表现——修身,修心是基础,修身是目的,只有内心不断加深修养,才能达到修己的目的,才能治国安邦,也就是“内圣”的主观精神状态的自然延伸与拓展。而孔子明白理智地知道“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1]圣人是具备超凡气质与智识的杰出人物,除神幻故事人物可达外,非我等凡人可成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更像是一种梦想;而君子则是人可在有生之年,经过自身修养和主观努力,以“志士仁人”为目标努力,可以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具有更强烈的可实现性与可操作性,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的理想,而且这种“人”也在不断地追求全面发展,是孔子大力倡导的对人的理想。

“君子”一词最早在《尚书》当中出现,整本书中记载共有七次。《周易》中出现十九次,《诗经》中出现一百八十次。如“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尔大克羞耇惟君,尔乃饮食醉饱。”在这句话当中,君子是与庶士等人并列而行的。[4]这种对贵族等有地位人的统称的君子含义,一直延续至奴隶制盛行时期,而后因为平王频繁的变动迁徙和首都的变动,周天子对各诸侯国的约束力逐渐减弱,各种各样无礼的局面逐步出现。因此,《尚书》中便有这样一句话记载:“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又《周易·乾卦》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和《周易·谦卦》中:“劳谦,君子有终,吉。”[6]从中可知,人们思想上蕴含的“美好”、“自强”等观念已经慢慢出现了,“终日乾乾”、“劳谦”指的都是君子的美好品德,虽然此时的君子仍有对地位崇高的人的尊称的意思,但相较于以前,已进步不少。而后,随着周天子势力日渐衰微,文化思想领域逐步活跃,君子一词的含义被诸子百家推动发展,君子一词才渐渐从地位一词中解放,并有了新的定位。《论语》一共有二十篇共计五百一十二章内容。据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的代表作品——《论语译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在《论语》一书中提到“君子”一词约占全书总章数的百分之十七,累积共计八十六章,。[5]孔子在《论语》中论及的“君子”的概念和内涵的界限是十分明确的,指出君子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它不是指个别品质优良的人,也不是指地位高的人。

君子在《论语》中,多数是相对于小人而言,背离君子言行思想的,都谓之“小人”,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2]等。除了最早以划分地位来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单纯阶级观念不带有此种情感之外,上述例句中“君子”与“小人”的比较都是以道德品质的高下作为评判标准的。由此可见,孔子对小人向来都是持着不屑态度的,至于道德品质的划分,是后来演变而成的。

孔子顺应时代演变,创设了代表着积极进取、仁忠礼孝、智勇兼备的正派形象——君子这一理想的人,所谓“正人君子”即是如此。这一理想的树立,奠定了人们成就自身的奋斗标准与要求,至今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君子是仁智勇的三位一体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内外兼修,思不出其位、言不过其行,务本固穷,不狂不倦。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2]这是孔子从正面提出,以仁者、智者、勇者为标准,实现仁者、智者、勇者的统一君子的理想,即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勤学好问的人接近知识,武力接近仁者,羞耻接近勇气”。《论语·为政》[2]孔子还认为,爱学就是接近智慧,为学就是接近智慧,苦练是接近仁爱,知耻是接近勇气,而勤奋、知耻和苦练是成为“君子”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2]“仁”是孔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人的最高道德品质,也是人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应遵循的特定的行为准则和由此表现出来的优秀道德品质。因而以“仁”为内涵,“智勇”为外在道德规范的君子之道,是对“君子”的人格境界最生动,最形象,也是最全面的表述。

而对于“仁”的基本要求的考究,可从《论语》中孔子曾对曾参说过的“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2]中得到,由此可见,“忠恕之道”体现出的是一种人格平等的精神,是对“仁”的基本要求。又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2]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到人。”《论语·雍也》[2]由以上所引可知,所说的“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到人。”所说的“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还认为,要真正做到“忠恕”之道,还必须要有一颗爱人之心,具备爱人之心,感他人之所感,忧他人之所忧,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体谅对方,即“仁者爱人”。由此,以“爱”为前提,以“忠恕”为准则,便构成了“仁”的核心。又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2]孔子还认为:珍惜自己身边的亲人,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孝悌是“仁”最基本的一种表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右第》[2]推己及人,把个人融入到家庭中,再延伸到社会整体中去,以“爱”和“忠恕”为本,表现出孝悌、恭敬,忠信的高尚品德,“仁者爱人”的道德修养。

君子具备的“智”是以“仁”为铺垫的大智慧,方能做到“明是非、辨善恶,贵知己、善识人,知当务、识时势。”也就是说,有仁德的人,在追求仁德精神时,总是心安理得的。聪明的人认识到仁爱对他们有长远的利益,并凭借自己的智慧实践仁爱灵活变通,聪明人不会失去人。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论语·卫灵公》[2],认为人之所以失去人才,是因为不懂得识人,而知贤、识贤是对智者的要求,因此,智者不能不识人。智者不失言,“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论语·子张》[2]孔子从智的角度,对人的言论进行规范和要求,言语要慎重。不仅如此,言行一致,内外不欺,上进好学亦为智的表现,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好学近乎知”“知者不惑”。

在《论语》全XX载中,“勇”字一共出现足有 16 次,而且有趣的是,《论语》出现该词的时,多数是和孔子的弟子——子路一同出现的。我们知道,孔子弟子子路“好勇”,但孔子并不看好子路的勇气,相反,他经常告诫他必须注意这一点,否则,可能沦为不得好死下场的警言话。而事实证明,孔子的警告并不是多余,而是事实。孔子说“仁者必有勇”但“勇者不必有仁”。[2]由此可以看出,君子的勇必须有仁心,讲究“礼节”,也就是说,“勇”是在“仁”之下的好品格。[6]除此之外,孔子认为君子之勇还应与“义”结合,“勇”如果失去了“义”作为基础,就会违背君子之道从而走向反面,结果便会胡乱作为甚至成为盗贼,孔子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2]合乎正义的事不做,就是没有勇气。而“义,所宜为”《论语集解》符合仁和礼要求的便是义,所以君子之勇还必须与“礼”结合,孔子明确提出“恶勇而无礼者”《论语·阳货》[2]。终上所述,“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对于人的君子理想,孔子还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份》,“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2]的为人处世的要求,即“中庸”之道。认为“过犹不及”,快乐要有节制,悲哀也不要过于悲伤,施加恩惠要有节度,劳作有节度,喜爱钱财却不贪财,庄重却不傲慢,威严但不凶猛,温和中夹杂严厉,恭谦礼让却又自然安详,凡事有度,推崇中和之美,不偏不倚。君子作为理想中的人,待人接物应该具备这种中庸的风度和品格。

三、君子是怎样修成的

孔子所处的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动荡不安”的时代,原本统一的周朝,也在兼并战争的危险境地中,面临着分崩离析的社会现象,恃强凌弱、弱肉强食,令人震惊。为了维护统一局面,重建新的社会文明秩序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理想。孔子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把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作为自己毕生的社会使命。因此,在行为上,孔子一方面周游列国,游说各诸侯国推行六道主张,建立安定文明的社会新秩序,另一方面是创办私人学校,坚持“有教无类”,招收学生,培育人才。然而,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仅靠个人努力欲说服各诸侯国放弃欲望的争夺,建立和谐社会是难上加难的,这一点孔子自己也十分清楚,“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2]但孔子并没有气馁,反倒指出:“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5]的观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他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虽然在政途上一直不受重用,也清楚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是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君子,但孔子从未放弃,坚持用自己的方式与力量,坚持游说,并在培育君子之路上创设了一系列极具价值的教学方法。

一是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是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总结而来,并由后人概括得出的。孔子认为不同的人其智力、经历、天赋、行动力等各有不同,诱导激发被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方式也会不同,这就需要因人而异,各施方法了。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2]孔子认为,可以根据智力水平的高下,资质的高低来安排教授学问的深浅;又如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与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2]同样是问孝,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原因是孟懿子是鲁国大夫,针对他所处的政治地位和社会经历,教育他遵循周礼行事,加强道德修养,因为孝是仁的根本,从爱父母再到爱他人,实行仁政,方能在朝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孟武伯则为平常官宦子弟,所以做到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不让父母担忧便是尽孝。除了不同之外,孔子还善于发现和了解学生们的习性与兴趣,诱导并树立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永不厌倦学习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从他的兴趣爱好着手,兴趣才是学者最好的老师,这样才更容易学有所成。引导他们反复试验,日日积累,“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论语·中庸》[2]综上,培育理应君子是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讲究层层递进的过程。

二是“学”与“思”的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2]是对其最直接的解释说明,指出只学习而不加以思考的话,人就会陷入迷惑的困境之中;只思考而不去学习积累的话,也只会沦为空想,产生的疑惑会更多、更加危险,因而在教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应学习和思考相结合。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知识面,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与道理,产生的疑问再通过思考,切问近思,追根求源,得以解答,这也是智的不断积累的过程,遇事多闻多问,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三是启发并诱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而非木偶是的听从师说。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2]的教学手段,等学生冥思苦想后仍解不开疑惑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在他想说却说不出观点看法时才去启发他,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是什么,还要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学习效果,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目的。

四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共同讨论,以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教学方法。通过各抒己见,矫正观点,吸纳正确的观念的方式,老师可通过直接对话的讨论问答,传达正面教育,学生也可通过质疑批评的态度纠正老师的观点,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教学相长”。例如:孔子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并谈了谈自己的兴趣爱好,然后将各自的志趣进行点评,以至达到直接教育的目的;孔子还欢迎学生对他提出不同意见,规范自己,因为“人非圣贤”即使是孔子偶尔也有不妥之时,比如有一次,佛肸邀请孔子,孔子想去的时候,子路就批评他说:“我听说君子不能去为做坏事的人工作。现在佛肸在中牟造反,但老师想去,我们怎么能这么做呢?”孔子不得不承认,他急于求官以解决衣食俸禄的问题,即使是老师,他也接受了子路的批评,放弃了去的念头。由此可见,真正的君子是需要我们互相监督培养的,而不是凭资历论高低,相互借鉴,教学相长方为正解。

君子便是在孔子创设的各式教学方法中渐渐培养出来的,以上培养君子的教学方法,延续至今的教育局面,仍然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此外,孔子还认为君子绝非一日而成,需要有一个修炼的过程:“修己——济众——民兴于仁”[7]君子不仅要修身,更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局观,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充满力量的进取过程,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融为一体,以成君子,行也君子。

四、君子的现代价值

孔子所创立的对人的君子理想这一追求延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它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数代人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它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础。而现代社会现状正面临着资本当道的危机,随处可见无止境的贪欲和贫穷无助,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着所谓激进的努力,如“996”的上班机制已成常态,随处可见的劳动剥削,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8]尽数人们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过分的追求外在物质,并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尺,显然这对成功的价值意义已经扭曲,这物欲横流、浮躁、孤寂、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人会花时间去耐心的去观察和欣赏一件事或者一处景了。孔子对人的君子理想实质是修身思想的对人生的关怀,这一理想对个人完善自我,改造自我,实现自身价值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在当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运用这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挽救现代人私欲泛滥、思想空洞的精神疾病,利用孔子对人的理想标准来规范自我,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

孔子对人的君子理想首先遵循的基本道德基础是“仁”,“为仁由己”的自律意识是一个人能否成为有道德的人的重要主观原因,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是管控个人道德行为和道德认识的前提,因此人对于物欲、贪婪、懒惰的自律能力的高低往往会改变我们生活方式及周遭环境,与人少一分争夺,付出多一份努力,管控好自我内心,有目的地增强自我道德修养与环境创设良好和谐的氛围,以达到“爱人”的基本思想,又“泛爱众,而亲仁”,推己及人,树立博爱意识,这些品质无论是在人际交往或者是职场中,对自身人格魅力的树立都有着借鉴意义。

孔子提出的“忠恕”之道,是宽恕、容人的意思。要求人们为人处世要宽以待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成人之美的为人精神。警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切勿因一点蝇头小利、逞一时之快而跨越道德底线,借用孔子的忠恕之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又“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只有具备“文”和“质”两个方面,之后才可谈君子,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2]要实现对人的君子理想,就必须克服“文”与“质”任何一方面的偏离,把外在的表现与内心的品德结合起来,二者相辅相成,达到完美的统一。这些对于现代培养“四有青年”都具有原则上的指导意义,要想成为为国效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内在品格与外在行为和谐统一,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君子品质不可缺少。

孔子提出来的些许道德范式,比如“忠孝诚信”“舍生取义”“乐善好施”等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言行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庸”之道、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积极进取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为现代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理想抱负、报效祖国提供了精神支持和修养方式,也为现代精神空洞的快节奏社会人提供精神营养和道德规范,孔子向往的“安贫乐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境界,对于今天为追名逐利,而人格扭曲变得物质拜金的人来说同样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追其根本,无论是从商从政,为人处世,最终都是以人为本,孔子说过:“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论语·中庸》[2]懂得如何修身,就知道怎么样去治理人,知道怎么去治理人,才能知道如何去治理天下。人只有调控好了自身各方面的修养,用孔子度人的理想来规范自己,即君子的仁、智、勇、忠、信、礼、义、孝,规范现代人的行为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便指日可待。xxxxxxx在第十二届XXXX上提出了理想人格,他在讲话中引用了《论语·泰伯》中的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孔子的君子理想对于现今构建理想人格和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在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的同时,要从自身做起,努力实现“君子”人格,这也是习xxx强调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9]。

孔子对人的君子理想,不仅是对封建社会人的要求,而且对于世世代代人和社会发展同样具有规范作用和指导意义,是人们人格修养上的重要目标,更是现代人迄需以此作为实现自我道德规范的最高典范。通过自我的修炼,成善成德,诚信不欺,生财有道,治国有方,锐意进取,成仁求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供更坚定力量。社会主义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经济蓬勃发展而人的道德素质下降的局势,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下时代相结合,吸取其中精华,剔除其中糟粕,让这多元化发展之路走的更加光明,更加扎实。

参考文献

[1]孔子——360百度

[2](春秋)孔子著;思履译注.论语全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6.

[3]杜振吉.孔子的理想人格与当代社会人的自我完善[J].唐都学刊,1996(02):59-61+67.

[4]董芳. 孔子理想人格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5]徐柏青.“君子”——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05):63-66.

[6] 彭媛. 试析孔子理想人格[D].内蒙古大学,2019.

[7]胡继明,黄希庭.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04):7-11.

[8]董芳. 孔子理想人格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9]杨晓君.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对现代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142-144.

 

论孔子对人的理想

论孔子对人的理想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523.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2日
Next 2023年3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