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方文山笔下的歌词风格独特,辞藻华美,在华语乐坛有极大的影响力。除了个人的努力外,方文山的成功还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方文山通过学习与化用,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中汲取了充足的养分,把流行歌词的创作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不仅升华了“中国风”歌词的内涵,还丰富了流行音乐的形式。
关键词:李清照词 方文山歌词 传统文化 流行音乐 影响
引言
流行音乐在20世纪初起源于X,是一种以摇滚乐、爵士乐、灵魂乐、嘻哈、蓝调等X大众音乐架构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音乐。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其影响席卷全球。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国家,在这次文化的碰撞中催生了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风格——“中国风”。方文山作为华语乐坛“中国风”歌曲的代表人物,作有《娘子》、《东风破》、《青花瓷》、《菊花台》等脍炙人口的歌词作品,极具影响力和创造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方曾多次提及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对其歌词的创作有非常大的影响。这些影响能够在方歌词的作品内容和创作观念中一一体现。文章将从歌词的入手,论述李清照词对方文山歌词的影响。
一、古今结缘,中国风起
《如梦令》、《武陵春》、《蝶恋花》,这些都是诞生于千年前的词牌名。宋词原本是一种伴曲而唱的文体,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过去的曲调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能够留存至今的仅剩文字。当代音乐作词人方文山热爱文字更偏爱古诗文,深知其中蕴含丰厚的创作养分。在其作品中,方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等人传世的作品,让沉默了千年的文字再次发出了音响。
(一)宋代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李天资聪慧,才华横溢,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作品主要表达词人真实的情感,大胆以口语入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被称为“易安体”。受人生经历的影响,李的作品词风在南渡前后有较大的变化。早期李清照的生活幸福美满,其作品题材多为自然山水与离别相思,作品风格清新、明快。后期李清照在经历国破夫亡的打击后,其作品则主要抒发怀乡悼亡之情,风格转为凄凉、低沉。李清照的作品如今有七十余篇留存于世,这些词作都具有很高的审美及研究价值。
(二)现代“词人”方文山
方文山,当代著名流行音乐作词人,华语乐坛“中国风”歌曲代表人物。其歌词作品强调画面感、空间感,辞藻华丽,风格独特。方善于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化用经典。其笔下的歌词作品集传统与流行于一身,传唱度极广。
2000年,由方周二人共同制作的专辑《Jay》一经发行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2001年方凭借歌曲《娘子》提名第12届X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走进了公众的视野。2003年又凭借歌曲《东风破》夺得第四届百事音乐风云榜“年度港台及海外华人最佳作词”奖。从2000年正式出道至今,方在乐坛的事业蒸蒸日上。随着方周二人在乐坛地位的上升,其歌曲作品的知名度也水涨船高。由方周合作的第一首“中国风”歌曲《娘子》更是被媒体封为华语乐坛“中国风”歌曲的滥觞。
(三)文字结缘
李方二人生活的时代相隔了千年之久,要探讨李清照对方文山的影响,首先要谈谈李词“如何”跨越千年对方产生影响。
方文山出身于中国X花莲县的一个蓝领家庭。方的童年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颠沛流离,可以用平凡二字概括。每当回想起学生时代,方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成绩很差”,“读书不用心”。但值得一提的是,方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诗词中精炼而又华美的辞藻让方领略到文字的美。因此从小学开始,方便将李清照、李煜等人的诗词集作为课外书,常伴于身。到了20岁,由于没有考上大学,方选择入伍当兵。方在部队里的工作任务并不多,因此有大量的空闲时间阅读、看电影。在文字和影像的熏陶下,方意识到自己对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退伍后,方尝试从事文字工作,晚熟的他在23岁定下了第一个人生目标——当编剧。经过了一年时间的学习,方顺利地完成了编剧课程的学习。正欲一试身手却不巧碰上X电影市场萎靡的时期,无缘影视圈。
在第一次尝试踏足影视圈以失败告终后,方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发展如日中天的唱片行业。本着对于文字的赤诚之心,方计划从音乐作词入手,拓展人脉和知名度,待时机成熟再另寻机会进军影视圈。为了成为专业作词人,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作词,积累作品。过去方文山所阅读背诵的古诗词,在随着创作思绪自然地渗透到歌词之中,成为创作的养分。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方累积了过百首的歌词作品。方把所有的作品装订成册,寄往X各大唱片公司,寻求机遇。经过三个月的等待,方文山得到“伯乐”吴宗宪的赏识,成功进入唱片公司。为了在唱片行业中生存,方不断打磨自己的创作能力。为此,方研究了过百首流行歌词,分析每一篇歌词的结构、韵脚、记忆点。经过了三年的磨练,创作风格逐渐成熟的方文山与周杰伦相辅相成,步向成功。在成名后,方在媒体访谈中曾多次提及,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早年的知识积累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对其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才女”李清照写作于千年前的宋词突破了时空的界限辗转流传到了方文山的眼前。伴随着方文山的发展,从启蒙到落笔直至最后形成风格。足以说明李清照词作对方文山的创作有产生了移默化的影响。
(四)方文山歌词中的“中国风”
方文山创作的“中国风”歌词是论证本文论点的主要论据,因此在接下来的文段中将阐明“中国风”这一概念。在《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中,方曾对“中国风”作出解释。方认为从2000年诞生至今一直活跃在华语乐坛并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中国风”其实并不是纯正的中国风歌曲。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歌曲在作曲时使用中国小调或传统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编曲和配器上使用中国传统乐器,如古琴、二胡、琵琶等;歌词中夹带中国古典元素的用语。目前华语乐坛中流行的“中国风”严格来说是一种由西方音乐曲风结合仿古诗词的歌词,外加传统古乐器的编曲融合而成的“混血儿”。其内核仍是带有商品性的流行音乐。大部分的音乐类型是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创作模式等进行划分,如蓝调、节奏蓝调、摇滚、嘻哈等,但“中国风”歌曲却带有以歌词的含义分类的倾向。由方文山周杰伦二人创作的歌曲《娘子》被视为“中国风”歌曲的滥觞,但如果抛开带有中国元素的歌词单独分析音乐的部分,这首被视为“中国风”滥觞的歌曲实际上只是一首节奏蓝调的流行音乐,由此可以印证“中国风”歌曲带有以歌词含义分类的倾向。
二、李清照词对方文山歌词创作影响的直接表现
(一)语言风格
李清照南渡前,其作品多写闺中生活,自然光景,词风清新明快;南渡后,其作品多为亡国丧夫之思,词风凄凉低沉。尽管前后词风有极大的转变,但其重点依旧是情感的表达。方文山在《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中提到,在创作“中国风”歌词的过程中,时常会直接化用李的作品。书中提到歌曲《东风破》的歌词“酒暖回忆思念瘦”是对“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的化用。李词原文意为“骤雨过后,枝头上的叶子吸收了很多水分,显得分外翠绿,而原本鲜红的花朵却因雨水的摧打反而更形枯萎。”方歌词则意为“酒过三巡,脑海中会想起曾经温馨的画面,但那只是回忆,你无法因而真实触摸到那令你牵肠挂肚的人,反而只会让你越思念越型消瘦。”两句词的含义虽有着较大的区别,不过在句式上仍然可以读出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除了《东风破》,书中还提到“欲语泪先下”(《千年之恋》)是对“欲语泪先流”(《武陵春》)的化用;“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怕你上不了岸,一辈子摇晃。”(《菊花台》)是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的化用。方化用这些词句旨在利用诗词原文与保留在歌词中的文字之间的联系,增加歌词的厚度,使其更加深刻。正因为这种联系,方歌词的字里行间总会透露出李词的风格。
方文山对词的化用没有停留在将其作为经典引用的层面,而是凭借自己对诗词深刻的理解,将词人作品中精妙的字眼单独提炼并加以应用。“愁”这个字,在宋词中可谓俯拾即是,如“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一个看似普通的字眼,方却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韵味。“愁”与白话词语“悲伤”、“失落”、“沮丧”都能够用以表达伤感,但相比之下“愁”则要显得更为沉重。如“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东风破》)方在歌词首句仅用一个“愁”字就奠定了整首歌的情感基调,而且“愁”字作为古文常用的字眼其本身就附带有一定的时代性,这一点还为歌词增添了年代感。再举个例子,在现代流行歌曲中,作词人描述窗外景象的时候往往会直接用“窗外”,如“窗外的天气,就像是你多变的表情”(《雨爱》)。但方在宋词中找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在歌曲《青花瓷》中,方刻意用“帘”取代“窗”,目的是利用古文中常用的“帘”的时代性区隔开古今两个不同的时空,使词意更加贴合歌曲的时空背景,与“愁”字的使用同理。在方的歌词中类似的用法有很多,可以看出都是作词人有意为之。正是因为方注重对文字细节的把控,才让作品整体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效果。
方文山在对李清照的词作进行学习、拆解、化用的基础上研究出了独特的用法。在《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中,方结合了其歌词作品介绍了“歌词修辞学”,包括:感叹、譬喻、类迭、转化、排比、夸饰、转品、倒装、摹写。其中,方对转品,转化的使用可谓出神入化。例如《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等待苍老了谁”这两处都运用了转品。方在歌词中改变了“凄美”,“苍老”这两个词的词性,将其由形容词转变为动词。这样的用法不仅能够加强情感的冲击力,还能让歌词变得更值得玩味。再如《东风破》中的,“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这三处都使用了转化手法。“离愁”,“孤单”,“漂泊”,“浪迹天涯”,“岁月”这些词表达的都是抽象的概念,但方将其与“一盏灯”,“一壶酒”,“墙皮剥落”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联系了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增加了歌词意境的重量。无论是转化还是转品,其关键都在于打破语言使用的惯性。方文山笔下的歌词之所以能够从俗套的语言中脱离出来成为经典,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转化、转品这类修辞手法起到的“陌生化”效果。“陌生化”是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文学理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长度。”(《作为手法的艺术》)方把从古诗文中提炼出来的字眼保留,但将其用法颠覆,这样的处理既可以达到引用词语的目的,又能够避免听众对常用意象产生审美疲劳。
(二)叙述方式
李清照在表达情感时经常会将个人的情绪延展至身边的情景事物,这既是李的创作习惯亦是其作品特色。“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在《声声慢》中运用了大量的铺叙。从悲凉的景象,刺骨的冷风,再到南飞的大雁,满地的落花,一切的描写都是为了抒发词人内心的凄凉。这样的写法给方文山带来了潜移默化影响。《上海一九四三》这首歌曲在主歌部分是整段的铺叙,其中“泛黄的春联还残留在墙上,依稀可见几个字岁岁平安。在我没回去过的老家米缸,爷爷用楷书写一个满……姥姥当年酿的豆瓣酱。”是对“老家”场景的铺叙;接着“我对着黑白照片开始想象,爸和妈,当年的模样……缓缓走过外滩。”是对人和事的铺叙。方在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对场景事物进行铺叙的同时,巧妙地将个人的情绪融入其中。即使歌词通篇上下都没有出现一个“情”字,但又处处都能体现出“我”的情绪。这样的叙述方式与李词常用的方式如出一辙
除了受到李清照的影响外,方文山独特叙述方式的形成还源自其生活经历。上文提到方曾学习过编剧课程,这部分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方歌词强调空间感和画面感,具有明显的影视特质。以歌曲《爱在西元前》为例,“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三千七百多年”这是一句叙述历史的陈述句,方利用“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法典”两个极具特色的意象为歌曲讲述的爱情故事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其作用与影视作品中开篇介绍故事背景的“画外音”相似。歌词第二句“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则犹如电影镜头的转换。通过改变文字中的场景,将歌词的“画面”从气势恢宏的古巴比伦王朝瞬间转切换到博物馆的橱窗前。方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创作歌词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加入人称代词,利用“你我他”拉近文字与听众的距离。随着第二句中人称代词的加入,第一句歌词也变得与爱情相关,不再是单调的历史陈述句。方仅仅凭借两段歌词,就构建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爱情故事。“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此处方借用了影视剪接的蒙太奇手法一次性加入了四个意象,再次强化了歌词中古巴比伦王朝的画面感。副歌部分“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让先前铺垫的古巴比伦王朝与“你”“我”的爱情正式交汇,成功把情绪推向高潮。方通过利用蒙太奇技法呈现出了一种洋溢于文字以外,亦虚亦实,带有前世今生之感的爱情,将其与一众歌曲区别开来。
三、李清照词对方文山歌词创作观念的影响
古代词人的作品主要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李清照的词不仅在写作层面给予方文山启发,还在思想观念的层面对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爱情主题
词最早作为一种文体出现在隋朝,但早期的词作题材广泛,意境宽阔,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此后,词经过了长期发展。直至宋代婉约词派才占据词坛主要地位,成为正宗。婉约词派作家的作品从题材到主题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李清照也不例外。李的个人经历对其创作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要谈论李词中的爱情主题就必须谈到其情感经历。李的一生可以总结为先甜后苦,其词作风格亦是如此。李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外加其天资聪慧在16岁便创作出了《如梦令》,初试词笔就已经轰动京城。在18岁,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两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时局动荡两人经常要分隔两地。屏居青州时,赵为研究金石常外出寻访,留李独守空房,在此期间李写下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等作品,透过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思念给李带来了巨大的折磨。在此之后,李还经历了国家灭亡,丈夫病逝,重重打击让李跌入了谷底,写下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后期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少了清丽之感而多了缺憾之美。
和李清照一样,方文山歌词有很多都是以爱情为主题,但与之不同的是这些作品并不是其个人真实的情感抒发。方曾在采访中提及,流行歌词是为了歌手服务,而非为了个人情感服务,因此创作者只需要通过观察和想象,再利用文字将观察到的,想象到的,听到的内容精确地表达,便能创作出爱情故事,不必经过亲身经历。方在李的词作中学到的不仅仅是遣词造句,李词中处处透露出爱情的缺憾美也对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东风破》的歌词讲述的是一对男女自幼在一起玩耍,一起长大,一起听过一首叫《东风破》的歌,而后两人相爱了。但在几年后他们因故分手,此时门外恰好传来了熟悉的旋律,让两人回忆起过去两小无猜的时光,尽管爱情最后还是以分手结束,但却没有那种撕心裂肺,有的只是一股淡淡的沉默。故事的最后虽然以遗憾收尾,但比起那些完美无缺的爱情更让人感觉印象深刻,难以释怀。《千里之外》讲述的故事是,在一个战火连天的年代,男女之间的爱情要面对生死,距离,时间的考验,两人的未来犹如蝉翼般脆弱,没有人能给对方许下确定的诺言,在爱人离开后生死难猜,尽管如此两人还是愿意用一生去守候对方。方文山歌词中的爱情大多数都是求而不得,亦或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点到为止。这样的爱情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给人一种似有似无,患得患失的感受。
(二)传统文化情节
李清照词对方文山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歌词之中,还体现在方的观念上。方生性恋旧,热衷于收集有年代感的物品。大到老旧房屋的砖块,小到儿时收集的一张糖果纸,都可能成为方的藏品。方认为老旧的物件因为经历过时间的变化,每一个物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是“有温度的”。这种对旧的迷恋自然地延伸到传统文化上。除音乐作词人外,方文山还有一重特别的身份,就是——西塘汉服文化周发起人。西塘汉服文化周创办于2013年,以传承及弘扬中华传统服饰、礼仪文化为根本目的。方曾在采访中提到,发起汉服文化周是因为“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认知、热诚和使命感。”这份特殊的“使命感”就是方的传统文化情结。
方曾经对自己提出过一个问题“如果别人也写情歌,你也写情歌,那这个圈子为什么需要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要形成个人的风格,成为不可被替代的人。经过反复的研究,方最后决定在作品加入对其影响深远的“中国风”元素。以歌曲《青花瓷》为例,青花瓷属于主流瓷器的一种,这种瓷器的出现最初可以追溯到唐代。方巧妙地利用青花瓷自带的历史性为爱情故事增添了传统色彩和年代感。前者营造出“江南小镇”的背景之下,方再使用“泼墨山水画”、“炊烟袅袅升起”、“冉冉檀香”这些词语,不仅没有显得突兀,反而让前后两者相得益彰。作品会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作者的价值观,《青花瓷》、《发如雪》、《东风破》这些“中国风”的作品,展现了方内心的传统文化情结。这份传统文化情结,则来源于方的阅读偏好。方热衷于品读诗词,并常常在其中获得启发。古诗词是诗词作者写于千百年前的故事,其中记录的景物、人事、情绪都只存在于过去。这种由时间带来的不确定给予了方充足的想象空间,为方的创作带来了灵感,促使方创作出东方气息浓郁的“中国风”。
四、结语
通过研究方文山歌词作品、出版书籍、媒体采访中的内容,所得出的证据足以证明李清照词对方文山的歌词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方文山结合李清照词创作出的“中国风”歌曲能够在当代流行音乐中脱颖而出,证明了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能够迸发出更为强大的力量。流行音乐发展至今不过百年时间,相对于传承了过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前者的底蕴和内涵自然无法与传统文化相提并论。但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带有商品性的通俗文化,有流传速度快,跨度广等传播优势。流行音乐可以通过向传统文化汲取养分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流行音乐的传播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宋秋敏.从流行歌曲视角看唐宋词的“另类”文体特性[J].唐都学刊,2011,27(05):11-15.
[2]王睿,邹阳.从李清照的《词论》看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创作[J].文学教育(中),2011(04):97-98.
[3]陆茜茜.“易安体”的美学特征[J].文学教育(上),2019(10):24-25.
[4]王永会.论婉约派对方文山“中国风”歌词创作影响[J].汉字文化,2019(08):78-79.
[5]千仲明.方文山歌词中走来的爱情——谈《东风破》、《千里之外》表现的缺憾美[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08):63.
[6]王静.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J].戏剧之家,2019(20):229.
[7]郑恺.“风”从何来——简述华语流行乐坛“中国风”的形成[J].歌唱艺术,2011(04):41-43.
[8]尹铂淳.《东风破》歌词的陌生化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9):66-69+77.
[9]徐继东.传统惯性的拆解、颠覆与重建——方文山先生歌词的美学价值初探[J].当代音乐,2015(14):135-137.
[10]薛文竹.李清照词之愁因探析[J].名作欣赏,2019(26):143-144.
[11]丁雅洁,关立新.论李清照爱情观对其词创作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02):176-177.
[12]陈谙哲.方文山歌词作品中古典诗词元素的现代阐释[J].萍乡学院学报,2018,35(01):73-77.
[13]张丽珍.李清照词中的“酒”与“愁”——以《醉花阴》《声声慢》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1(04):62-65
[14]尹铂淳.《东风破》歌词的陌生化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9):66-69+77.
[15]雷晶晶.论李清照词时空艺术结构[J].喀什大学学报,2019,40(04):80-85.
[16]余鑫,吴娜娜.古今“中国风”观照下的方文山歌词[J].宿州学院学报,2015,30(06):66-69+99.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