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源客家山歌由广东省河源市境内客家人用客家方言演唱而成,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属于客家民歌中之一种。本文从河源客家人生活中的民歌以及民歌中体现的传统客家生活出发,以民歌中的客家山歌为例,论述河源客家山歌对客家人精神个性的塑造、以及在河源客家生活中的未来发展走向,并阐述河源客家山歌对传统客家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 河源 客家山歌 传统客家生活 客家精神 传承和保护
一、引言
客家山歌源于古代中原,跟着客家先民的迁移落户广东,是中原文化与广东本土文化融会的结晶。客家传统民歌文化中影响最大、最主要的客家山歌,由客家人用本土方言吟唱,从唐朝至今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客家山歌不仅承继了《诗经》中的风格,并且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汲取了南方民歌的优异成分,自成体系,风格卓特,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同样,素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之称的广东河源也是个客家之乡。在宋元易代、元人入主之际,客家先民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迁移,一部分客家人由闽、赣地区分迁到粤东、粤北。其中,有部分客家人便来到了广东河源,与当地原住民同甘共苦、艰苦奋斗,建立家园,逐渐形成河源客家民系。生活在河源的客家人不仅建造出适于居住的围屋、开发出各具特色的客家菜肴、使用客家语言、遵循客家民俗,还依据当地民间文化,逐步发展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河源客家山歌。虽然与梅县客家山歌一样,都是客祖传统的一脉相传,也保留了中原文化的精髓,但是因为受到不同方言、不同环境、不同地方文化的影响,河源客家山歌具备了独有的地方鲜明特色和独特艺术风格。
河源客家山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河源客家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市民俗文化中的一丛奇葩,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于研究河源客家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人文心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其在当代的研究和保护应该得到重视。《河源民间歌曲集》由程建民、陈勋华编写,是收编了218首客家民歌,其中客家山歌合计152首的,具有高度鉴赏价值的民间音乐史料,是河源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地方文化精华[]。本文以《河源民间歌曲集》为研究对象,由于客家山歌在民歌中占比较大,地位最高,且对客家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更大,本文只选取客家山歌为例。首先借由河源客家人生活中的民歌和民歌中反映的生活画面出发,论述客家山歌对客家人精神个性的塑造,对客家山歌中体现的诗性智慧和客家精神进行分析,最后阐述河源客家山歌在客家生活中的未来发展走向,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揭示河源客家山歌对传统客家生活的影响。
二、河源客家人生活中的民歌
(一)生活中的民歌
客家民歌是指“以客家话为创作、传唱载体,以客家民间生活及风俗为题材,在客家聚集地域普遍传播的民间歌曲”[]。客家山歌是客家民歌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客家山歌的分类众说纷纭、层出不穷。因此,基于本文探究的是《河源民间歌曲集》,可根据山歌内容分为情歌、劝世歌、时政歌。列表如下:
种类 | 情歌 | 劝世歌 | 时政歌 |
数量(首) | 74 | 45 | 33 |
占比(≈) | 49% | 30% | 21% |
1.情歌
河源客家山歌经过不断发展,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河源客家山歌的最主要部分,几乎占了河源客家山歌的一半。情歌主要采取男女对唱形式,歌词多是表达婚恋之情,是客家男女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反映了客家人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如“吃尽生果唔当梨,看尽妹子唔当你。赤孽打花千万朵,唔当蔷薇开一支。”把“蔷薇”比作心仪之人,看遍世间万物都不如心上人,表达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藤生树死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运用藤与树之间的缠绕关系,表达了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意志。反映了旧社会男女追求婚恋自由,表达忠于爱情的决心。“田鸡夜夜叫连连,想讨老婆又没钱。掇张凳子同娘讲,我娘唔应又一年。田鸡夜夜叫连连,想讨老婆又没钱。掇张凳子同爷讲,我爷唔应又一年。田鸡夜夜叫连连,想讨老婆又没钱。掇张凳子门前望,柚子开花又一年。”这是一首叹悲情的情歌,年复一年,生命蹉跎。想要结婚却又无奈于现实,以柚子的年年开花来反衬人的婚姻希望年年落空,传达出无尽的惆怅与悲苦。在情歌中,既叹乐情,又叹悲情,反映客家男女对爱情生活的渴望与爱而不得。
2.劝世歌
在客家山歌中,首屈一指的当属情歌,其次便是客家山歌中的劝世歌。劝世歌充分体现了客家山歌的思想价值观,在家庭教育中尤为常见。如《十劝妹》“一劝妹呀莫过家,切莫上家溜下家,二劝妹呀要学勤,过门孝顺对娘亲,三劝妹呀莫学懒,食饱寻阵去上山”。利用客家山歌通俗易懂的曲调来规劝客家妹子要勤劳节俭、孝顺爹娘。“灯盏无油火自灭,人无志气就消沉”,劝诫客家人要保持积极向上、果敢坚韧的热情。劝世歌歌词中蕴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利用山歌的教化功能,巧妙地把劝世箴言融入歌词中,既能达到规劝客家人的要求,又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更是对听众的一种思想洗礼[]。
3.时政歌
时政歌在客家山歌中的占比较少,主要用于讽刺或歌颂当时的社会现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客家山歌从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有很大变化和创新,内容从爱情山歌转向歌颂xxx和社会主义,讴歌新生活为主题。客家人创作的时政歌在宣传、团结人民群众方面的作用,较之于其他客家山歌是最为显著的。在旧社会,农民受尽地主恶霸的压迫和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有苦无处诉,便依靠时政歌来
团结群众一致对抗。“石榴开花满树红,青天白日太不公。有钱人家有福享,没钱人家代代穷”“敢唱山歌敢放声,敢放白鸽敢响铃。总爱两人情义好,唔怕别人传名声”,人们通过唱这些山歌来揭露地主恶霸的欺凌和婚姻制度的桎梏,控诉不公现象。新中国成立后,讽刺类时政歌逐渐减少,“颂世歌”占据上风。如“XXX政策放光芒,工业农业大发展”“行哩小路心寒酸,行上大路心里欢。改革开放是大道,前途壮丽又平宽”,歌颂XXX新生活的美好图卷。讽刺类时政歌减少,颂世歌增多,反映人民群众脱离困苦的社会现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
(二)民歌中的生活
客家民歌内容丰富,反映客家人的政治生活、婚恋爱情、民俗民风等。传统客家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通过歌唱民歌来传情达意。“一早出门唱山歌,这山唱来那山和”成为客家人的一个传统习俗。
1.政治生活
客家山歌中的时政歌最能反映传统客家人的政治生活,主要表现为抗争生活和颂世生活。新中国成立时期是客家人政治生活发生转折的重要分界线。
抗争生活。新中国成立前,客家人的政治生活表现为抗争生活。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对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把大刀”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对此深恶痛绝。“农民头上三把刀,租中税多利息高。除开打屁唔使税,层层抽剥多如毛”,痛斥了地租、杂税、高利贷带给人民的伤害,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人民、唤起人民群众向反动势力作斗争的政治决心。“鹞子想飞唔怕高,哥妹相恋唔怕刀。生爱结成双飞鸟,死爱上天过鹊桥”。这首山歌反映了客家男女执着追求幸福的自我抗争意识。颂世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客家人的政治生活表现为歌功颂德。在大抓阶级斗争的年代,为配合阶级斗争出现了许多“颂世歌”,如“穷人翻身得解放,好比云开见太阳”“xxx呀恩情深,唔知何处开言章。好比鲜花千万朵,朵朵红来朵朵香”“改革开放就是好,城乡处处换新貌。人民生活天天好,芝麻开花节节高”,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反映了客家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上奔康致富的生活画面,描绘了客家人歌颂xxx、XXX,讴歌XXX、新生活的美好画卷,充分展露了传统客家人的政治觉悟和高度的政治觉醒。
2.婚恋爱情
客家人素来勤俭节约,追求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传统美德。又由于生活需要,客家妹子经常走出家门与亲邻好友共同劳作。因此,大方独立的客家妹子有更多机会接触自己心仪的男子,并且通过歌唱山歌来表达心意。也正因为如此,客家山歌里有许多反映客家男女婚恋情况的生活画面。根据客家男女的情感进程可分为相识——相恋——美满婚姻。
相识。客家男女初次见面若产生好感,便会通过唱山歌来试探对方的心意。互唱山歌便是他们的相识方式。如男方唱道:“十八老妹嘀嘀亲,浑水过河不知深。丢个石子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如果女方也有情义便会委婉地回唱山歌以表心意,“刀子斫柴筢子筢,老妹有事藏心下。老妹唔曾同郎讲,好比杨梅暗开花”。再如,性格直爽的客家妹子遇到心仪之人就会比较直截了当,“你要莲花快向前,你要恋妹莫拖延。”,客家妹子把自己比作岸,把客家阿哥比作船,直爽坦率地表明爱意。相恋。在相恋阶段,陷人爱河的客家男女总有着缠绵不断的情思,一旦认准对方,就会全身心投入爱情。客家山歌反映了客家女子这种坚定忠贞的爱情婚姻观。如“生唔丢来死唔丢,除了大海变山丘,黄鳅生鳞马生角,铁树开花水倒流”,表明了客家男女对爱情的坚贞与执着。同样,客家山歌中反封建、反禁锢、争取婚姻自由的抗争意识,也从侧面反映了客家男女忠贞爱情的决心。如“唔怕死来唔怕生,唔怕别人斩脚争。斩了脚争有脚趾,俩人有命总爱行”。美满婚姻。心仪的客家男女喜结良缘后,两人同在一屋檐下,享受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如“洞房花烛喜洋洋,亲戚朋友来闹房。闹得新娘生贵子,闹得麒麟配凤凰”。描绘了洞房花烛夜,笑脸洋洋的新人对婚后生活的美好畅想。“两人交情交到老,百年偕老正断情”“还生同汝共枕睡,死里同汝共棺材”。表明客家夫妻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形影不离的深刻情感。客家山歌表达的自然朴实、真诚毫无虚饰的情感,使她们享受着真实而美好的婚姻时光。
3.民俗民风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客家人民俗风情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丰富的客系文化,展现了客家先祖在迁徙、开拓、定居过程中的立体画卷[]。客家山歌歌词内容丰富,不仅反映政治生活和婚恋爱情还映照了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如“新做大屋四四方,做了上堂做下堂。做了三间又两栋,问妹爱廊唔爱廊。” 歌词中提到的大屋是客家民居建筑的其中一种形式,体现了客家传统的建筑艺术。“有人见过酒酿糟,霍山石来样咁高。有人上去割撸烧,酒翁石里有酒出”,体现的是客家人的米酒文化。“捱阿哥呀妹呀,新织米筛挂门擎。晏大财海带唔行,新织米筛挂门骨,反映了河源客家地区女子的出嫁仪式。“妹会起火锅过来,四盘八碗摆满台”,讲的是客家人在喜庆场合遵循的饮食文化和传统宴席规矩,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生活和风俗习惯。“过了一山又一山,山山也有伯公坛,山山也有伯公树,两人祈福两人还。”反映的是宗教信仰方面的民俗。总之,客家山歌中蕴含的民居建筑、饮食文化、宴席规矩、婚嫁习俗等民俗民风都呈现出客家人的生活状况,体现了客家人群体生活的共同文化需求,也加强了客家人的身份认同。
三、客家山歌对客家人精神个性的塑造
河源客家山歌对传统客家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传统客家人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山歌在反映客家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风、世俗世界的同时,又满足了客家人抒发情感的需要,还体现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影响着客家人的精神世界。
(一)客家精神个性分析
1.客家人的诗性智慧
流传千古的河源客家山歌,具有客家文化传统特色。山歌,是河源民间群众爱唱乐的曲调,它押韵,节奏明快,通俗易懂,以诗意的形式,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的诗性智慧,又能够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愿望,因而在过去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1)押韵严格,腔调繁多
河源客家山歌主要是七言四句。“一、二、四句或二、四句押韵严格,唱法多采用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格[]。河源多数地方的山歌,在演唱时为配合曲调旋律往往需要重叠或虚词衬字,如“哎咳”“啊”“啰”“哟”等。河源客家山歌腔调繁多,其中尤以黄村调、叶潭调、船塘调、埔前调较为有名,流行于县内外客家地区。如,“一更恋妹爬上墙,手攀杨柳(呀)偷眼望。望见情妹灯下坐,十指尖尖(哪)绣鸳鸯。”等等。这些腔调各具特色,却都又熔山水人情一炉,合叙事抒情一腔。感情朴实、真切动人。
(2)意境含蓄,善用赋、比、兴,双关、比喻、夸张、想象等艺术表现手法
客家山歌的创作素材多种多样,山歌创作者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和事物,包括服饰、饮食、节庆、习俗等等,长期积累,逐渐消化,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创作标本。也正因为客家山歌的创作多是源于生活,因此山歌中经常出现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此外,双关、比喻、夸张手法也很常见。“好酒就爱好瓮装,好妹就爱恋好郞。好妹好郎成双对,叶又绿来花又香”。山歌中的第一句是比兴,托事于物,触景生情,引起所咏的中心思想是“好妹就爱恋好郎”,再通过“好妹”“好郎”的重叠手法,引出第四句,以“香花”配“绿叶”形象比喻,说明“好女”必须选择“好男”相配,才能终成眷属的道理。又如“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这四句山歌词中运用“成双”语意双关,表面是说明橄榄虽然好吃可是核却不圆润,我思念你却不敢说出口,就像不会说话的哑子想要一双筷子却说开不了口。实际上是表达了自己想要与心仪之人终成眷属却又难于开口的无奈,委婉含蓄地抒发了相思之情。整首山歌词耐人寻味、流连忘返。再如“他人若问相思苦,泪花却比浪花多”。这两句采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相思之苦比作浪花,并且夸张化,来表达恋人之间热诚的相思之情。
2.客家的优秀精神
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的精神文化象征,其形成于客家人的物质生产生活中,在客家民系人文社会的发展中起引导作用。过去,河源客家人不仅通过吟唱客家山歌来抒发情感、娱己乐人,还将文明团结、不卑不亢等具有引人向上向善功用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客家山歌中,已达到劝诫后人的目的。也正因如此,河源客家山歌才能够世代相传、生生不息。向来勤劳勇敢的客家人喜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求人人动手、丰衣足食的古训。常常以客家山歌彰显的精神个性特征教导后人勤劳补拙、艰苦奋斗;崇文尚教、孝敬父母;敢于担当、务实乐观;敢于斗争、爱国爱乡,以此传递客家精神文化价值。
(1)勤劳补拙、艰苦奋斗。“居家耕读实为本”“勤劳节俭有余粮”“爱吃懒做实吃亏”“自古钱财如粪土,因财失利划唔来”“灯盏无油火自灭,人无志气就消沉”,字字句句都可以看出客家山歌热情赞颂了勤劳俭朴、刻苦劳作的优秀品质,并时刻教导后人学以致用。
(2)崇文尚教、孝敬父母。“鸟靠翅膀兔靠腿,人靠智慧鱼靠尾。根无土地无处长,人无知识无作为“后生仔女不读书,日后就会瞎目珠”,教导客家子女要热爱学习,增长学识,加强了“唯有读书才有出路”的观念,保留了客家人崇文尚教的教育风气。“细人大了大人老,孝顺爷娘要趁早”“关心老人理当然,父母恩德不能忘”“为人孝顺敬爹娘,孝顺才有好日当”,劝导客家人要孝敬父母,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3)敢于担当、务实乐观。“藤断自有篾来驳,船到滩头水路开”“劝你唔使苦在心,愁切一多会伤身”“因为无食挑盐担,一身汗水变成盐。早知身上有盐出,唔当空手慢慢行”,我们可以感受到客家人乐观从容的心态。好似“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
(4)勇于斗争、爱国爱乡。“阿妹送哥当红军,同心协力打敌人。”,从歌词里,我们可以看出客家女子舞枪弄刀抗敌保家。“红白总要分胜负,白花谢了开红花”。义正言辞拒绝了敌人的威逼利诱,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
河源客家山歌用优美动听的旋律,唱出了客家人的精神信仰,这些信仰作用于客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向后代传递着这些优良品质。
(二)客家山歌的功能性
“诗言志,歌咏言”,唱山歌是传统客家人抒情言志的直接方式。在过去,客家人人人能歌,处处是歌,脱口而出。也许就在山头、田间、水上劳动中或路途中,人们灵感一闪,心头一动,就扯开喉咙放声歌唱,连绵不断,准确呼喊出客家人对生命的热情和内心的渴望。客家山歌走过了一千多年的坎坷路程,累经不绝,自生而不自灭,其原因不仅在于客家山歌常被传统客家人挂于嘴边,同时也在于它独特的社会功能能为传统客家生活所需要。客家山歌的社会功能包括娱乐功能、认识功能、教化功能、审美功能、抗争功能、社交功能六个方面[]。山歌衍生出来的各种功能也侧面反映了其覆盖了传统客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客家生活大为重要。
1. 娱乐功能
娱乐功能是客家山歌最基本的功能。在生产实践中,或是因为劳动的单调、枯燥和沉闷,客家人会通过唱山歌来驱散寂寞、打发时间,“掌牛爱掌大水牛,做屋爱做四角楼,洗衣爱洗长流水,晒衣爱晒辣日头”。或是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通过歌唱来转移注意力,松弛肢体,消除疲劳,“上岗过坳唱一首,百斤担子也变轻”。由此可见,在劳动中以山歌自娱身心是很普遍的。但是山歌娱乐身心,并不只是在劳动场合可见,在农闲季节或者山歌擂台场合也尤其频繁。事实上无时无刻都可以通过歌唱山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愁。但是随着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多元化,客家山歌的自娱功能严重减退。相较而言,由于山歌的教化功能逐渐增强,其娱他功能反而大大强化了。
2.社交功能
客家山歌的社交功能,常常表现在谈情说爱方面,以歌探情,以歌传情,产生了无数以歌为媒的生活故事。在传统客家人的社会交际中,客家山歌被当作语言工具,以唱代说,用来结识和攀谈。如,“咁久唔曾搭船下,唔知河里咁多沙。咁多阿叔捱唔识,莫怪阿妹无喙码。”“好久唔曾到这方,先用山歌问声好。见到大家喜洋洋,恭祝发财身健康。”这两首山歌都代替了社交中的许多客套话,相问相告。客家山歌不仅能够以唱代说,而且在许多方面唱胜于说。“唔到十五月唔光,唔到夏至禾唔黄。妹妹还系年纪小,唔敢同你论短长。”这是描述女方拒爱的山歌,可以化解两个初识青年羞于启齿的尴尬。“风吹竹子软柔柔,笑话得罪无冤仇。口诞跌落长江水,百般言语照水流。”这四句唱来,比起一番道歉语,更能缓和气氛,化解尴尬。但是随着原生态山歌活动逐渐减少,山歌的社交功能也急剧减弱。
3.认识功能
客家山歌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具有广泛的认识功能[6]。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知识方面的认识功能,体现自然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的山歌比比皆是,如“杨梅结子暗开花”“日头落山渐渐黄”“石灰见水心花开”“鸡公相打脚先来”“种竹最怕竹打花”“烧窑唔怕火烧天”“无盐擦菜心唔死”“豆腐无油难脱锅””“秤砣细细压千斤”“搔痒唔好搔脱皮”等。
其二是语言方面的认识功能。客家山歌运用客方言来演唱,不仅押韵、比喻双关用客方言,而且整个语音、语法、语汇用的都是客方言。传统客家山歌几乎每一首都有客方言的痕迹。因此对于考究客方言而言,客家山歌更具有语言研究价值。
其三是民俗方面的认识功能。客家山歌与河源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客家生活的风土人情。“做便灵屋买便箱,剪了纸钱送伢郎。”反映了丧葬方面的民俗。“十八娇娇三岁郎,半夜想起痛心肠”反映了客家地区“童养媳”的婚姻陋俗。
客家山歌的认识功能对于传统客家生活尤为重要,其传达的内容极大地帮助了客家人的生产生活。发展至今,山歌除了知识方面的功能因知识文化越来越发达而有所减弱之外,在语言和民俗功能方面的认识价值仍然很高。
4.教化功能
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说明了歌谣有教化功能[6]。同样客家山歌也不例外,“教化”是它主要功能之一。关于客家山歌的教化功能,比较多的是关于为人处世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善交朋友、知足常乐、莫怕逆境、戒除恶习、珍惜光阴、勤俭为本、孝敬父母、弃恶扬善等等。如宣扬知足常乐的“有食又想家产多,有穿又想着绫罗。诸多枉想无止境,一朝盖棺问如何?”。劝人珍惜光阴的“人怕老来叶怕秋,春去秋来急啾啾。春来无心随春去,秋来思春难回头。”规劝戒毒从善的“捱劝亲夫莫赌钱,十个好赌九个难。赌博造街吴三保,三保本身卖到完。”等。而多数具有教化功能的山歌,其歌词内容多是劝诫词。山歌的“教育性”能够帮助客家人规劝后代,在客家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新山歌也依然保留着教化功能,并且衍生了晚婚优育、热爱科学等内容。
5.审美功能
凡是健康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审美的价值。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具有多方面的审美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思想内容方面的审美功能。客家山歌所表达的内容有许多是美好的思想和情操。如,“妹要断情想得开,有心连妹也系该。待到一朝春水足,此处无花别处开。”这首山歌表现的是在恋爱婚姻方面“好聚好散”的心态。“妹子有情捱也知,可惜阿哥已娶妻。两人虽好莫邪念,免得旁人讲是非” 。这首山歌表现的是在男女交往方面严肃、负责的思想态度。
其二是审美态度方面的审美功能。在客家山歌中,往往提出具体的审美标准。例如“讲着钱财妹唔贪,只贪人情长久行。”“白白净净侄唔贪,乌乌赤赤侄唔嫌。”这两首客家情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择偶审美标准,不以财取人,不以貌取人,而是以真挚笃情、爱情专一为美,这些都是内在美。
其三是文学价值方面的审美功能。山歌文学价值方面的审美功能是就表现形式而言的,客家山歌充满了艺术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树死藤生缠到死,树生藤死死也缠。”这是一首描写热恋的山歌,让人读后称手叫绝。在山歌中,具有这种艺术魅力的比比皆是。这正说明,客家山歌作为文学,在艺术上具有非同一般的审美价值。
6.抗争功能
客家山歌的抗争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体现了客家人的抗争精神。一方面与天地争斗,“心里欢喜爱唱歌,唱得太阳唔落坡。唱得城乡无昼夜,唱出人间幸福多。”“口唱山歌脚唔停,歌声飞入半天云。心雄唔怕天作孽,丰收全靠火样情。”唱出了与天地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抗旱夺丰收的精气神。另一方面与人争斗,“受尽几多冤枉气,千重锁链万重枷。”“十五唔敢看月光,过年唔敢着新装。心中有话唔人讲,一生孤枕守空房。”唱出了客家妇女与人生命运的抗争。
四、河源客家山歌在河源客家生活中的未来发展
(一)发展现状分析
客家山歌是一种古老的土著艺术,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保留下来的一种具有非常高鉴赏价值的民间文学。然而, 当历史的巨轮以变速的节奏驶进21世纪时, 社会逐渐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娱乐方式变得多样化,河源客家山歌在客家人的娱乐生活中渐渐褪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进入了一个濒临消失的时期。事实证明,河源客家山歌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社会与人们的实际需求,经历长期稳定的发展后也终究陷入了困境。
(二)出现的问题
1.客家山歌表演团体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目前,河源客家山歌表演团体的最大特点就是老龄化,尤其是客家山歌手的老龄化,而会唱山歌的新一代歌手又寥寥无几。据源城区山歌剧团和龙川县山歌剧团两位团长介绍,现在剧团老一辈的山歌表演者们基本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而年轻的山歌演员们大都不怎么会唱山歌,只会表演一些具有客家风味的舞蹈。加之要将客家山歌整个创作过程和表演都演绎得原汁原味,对于年轻剧团成员而言,确实也有点强人所难。于是,人才断层现象接踵而至,客家山歌发展陷入困境。
2.客家山歌参与者大幅减少
在过去, 客家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能熟唱山歌。田间辛勤劳动的时候,他们唱山歌;三五个人聊家长里短的时候,他们也唱山歌;开心、难过的时候,他们还是唱山歌。客家山歌成为了他们抒发情感的自发表现,存在于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目前,根据调查[],在河源市区的少数地方,比如社区、公园,只有部分六七十岁的老人在唱山歌。在和平、龙川等地,虽然偶尔也能听到阿公阿婆们美妙的山歌,然而这些人当中年龄少于六十岁的几近没有。调查还发现,现在的90后、00后、10后几乎不会唱山歌,甚至都没有听过山歌。而且学校也没有完全普及开设相关的音乐课程,类似山歌讲座、培训之类的项目也只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客家山歌参与者相比以前减少很多。这也是现今客家山歌步入困境的原因。
3.多元文化的冲击
多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文化是指“基于各国、各地区的历史传统和发展状况差异而表现出来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同样,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客家山歌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必然顺应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这种多元化现象也在不断冲击着客家人原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以致于忽视客家山歌的审美价值,更倾向于欣赏流行、时髦音乐。而且,如今不仅是多元化时代,又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以满足个人对于文化消费逐渐提高的要求。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这种未经雕刻的传统民间艺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客家山歌由于种种原因缺乏创新,更是造成自身遭遇困境的重要因素。
4.客家山歌宣传力度不够
在当今社会,与流行音乐相比,客家山歌显然黯淡无光。其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客家山歌通过自然传承、家族传承、培训班传承和部分非主流媒体传承[]。而流行音乐主要传播渠道是电视台、各种音乐app等网络主流媒体,以达到宣传目的。其次,相比老一辈而言,年轻人更能接触和使用到网络信息产品,又由于网络宣传力度强劲,现代音乐、流行音乐对年轻人的影响更大,进而冲击年轻人的审美心理,以致于认为客家山歌缺乏演唱技术和高雅情趣,“难登大雅之堂”,转而去追求时尚的流行音乐。然而,在河源地区却很少看到主流媒体对于客家山歌的宣传,不宣传就不了解,由此加重了客家山歌发展困境。
(三)传承和保护
河源客家山歌滋养着客家人的精神世界,在现代繁华中延续着客家文化的精神根脉,形象而含蓄地承载着客家人的历史。然而河源客家山歌作为一种古老的土著艺术,目前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我们该如何传承、保护、发展河源客家山歌值得我们深思。
1.XX加强对客家山歌发展的保护与引导
河源客家山歌的发展需要社会和大众合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只依靠几个人的力量简直微不足道。要想让客家山歌焕发新生,需要XX有关部门的经济上支持和决策引导,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来支持和发展客家山歌。为此,XX需要创建更多客家山歌文化传播带、传播圈和传承场,提供更为宽广的平台。如,成立客家文化研究会,不定期地举行山歌表演赛、擂台赛、山歌合唱大赛、山歌知识竞答、少儿客家山歌表演赛等,还可以在各县社区、公园开设客家山歌讲座,设立“古邑山歌台”等活动。XX还可以拍摄客家山歌纪录片,激发市民兴趣与热情,积极加入到传承和保护客家山歌的队伍中来。从而挖掘和培养山歌传唱爱好者,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山歌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这对繁荣发展河源客家山歌文化将会有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2.保护好传统的客家山歌和山歌传承人
保护好传统客家山歌和山歌传承人是传承客家山歌的前提条件。首先要保护好传统客家山歌,将传统山歌中的优秀精髓以原汁原味的样态保留下来,务必需要对传统客家山歌的原貌进行采集、记录、整理和收纳,进而才能实现传播、共享,为客家山歌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河源文化部门对此做出了表率,出版了程建民、陈勋华主编的《河源民间歌曲集》等著作,对河源客家山歌的研究、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是要保护好客家山歌的传承人。客家山歌一旦离开了这些具有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的传承人,难免陷入困境。因此,要保护好传承人,山歌艺术家们可以多多培养接班人,XX部门可以提高山歌传承人的经济待遇、社会地位,增强他们传承客家山歌的动力,创造全社会尊重民间艺人的氛围,为他们保驾护航。
3.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
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是传承发展客家山歌的重要途径。现在的学生,尤其是00后、10后,多数都不喜欢客家山歌,甚至非常排斥。而传承保护客家山歌势必要依靠年轻一代,因此要让年轻人喜欢客家山歌,在学校开设客家山歌相关课程是非常重要且有效的途径。建议可以先在高校推广,尤其是音乐教育专业和师范类专业院校。从音乐教师着手,开设客家山歌师资培训班,先培养一支优秀的客家山歌师资队伍。让客家山歌走进校园,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观念,那么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之路也不遥远了。
4.利用网络媒介宣传客家山歌
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媒介是传播客家山歌的有效途径。在信息技术产品风靡的时代,人们频繁地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活动,这就给我们宣传客家山歌创造了机会。我们可以把客家山歌刻录成VCD、DVD光盘或者制成MP3,并且发布到网上,互联网使用者就可以通过在线听歌或者下载的方式,欣赏纯正的客家山歌。也可以利用各种自媒体,比如抖音app进行宣传。河源山歌王戴茂传老师、贺景新老师的各种山歌比赛视频在抖音上比比皆是,还有许多山歌爱好者也在抖音上传了客家山歌。再比如,因综艺《乐队的夏天》大火的九连真人乐队,把客家山歌融入现代摇滚音乐,形成客家摇滚,进一步扩大了客家山歌听众的范围。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客家山歌,让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客家山歌的艺术魅力以及音乐美感,对传承发展客家山歌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文化广场斗歌台,男女歌手逞歌才。山歌好比东江水,源远流长滚滚来。”[]河源作为东江流域的客家地区,有着与梅州、赣州相媲美的久远的客家历史和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河源客家山歌是河源客家文化的精髓,是客家人民一路走来的智慧结晶,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图腾。蕴含着当地客家人所特有的生活方式、精神价值以及文化意识。它既是客家人们生活、思想、情感的自发表露,同时也是他们精神价值的表现形式。作为客家人,我们要传承和发展客家山歌,弘扬中华民族的山歌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大胆地突破和创新,让客家山歌重新焕发生机,并继续丰富和塑造客家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程建民、陈勋华.河源民间歌曲集.河源市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出版社,1998.
[]钟燕红.客家民歌与赣南采茶戏的演唱比较研究[J].福建茶叶,2018.
[]杨嘉娜.“非遗”语境下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研究[J].北方音乐,2019(12).
[]刘建荣、冯丽娟.广东梅州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路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
[]谭元亨主编.文学人类学与客家书写.华南理工大学出版,2014.
[]胡希张.客家山歌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胡希张、余耀南.客家山歌知识大全.花城出版社,1993.
[]黄少红.河源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歌海,2010(2).
[]刘顺厚.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基于多元文化的视角.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袁东艳.唱响山原——广东客家山歌.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
[]河源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河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河源文史资料——文化专辑下.2006.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