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狐妖在妖怪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部分,在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常以它为主角,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形象逐渐多样化。从古至今,它已成为许多民间传说,名家著作和众多影视动漫作品的常客,而且形象不是单一的,具有多种多样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狐妖、神话、历史变迁
妖怪一词最早指怪异、反常的事物与现象。《孔丛子•执节》:“若中山之谷,妖怪之事,非所谓天祥也。”后谓草木、动物等变成的精灵。《武王伐纣平话》卷上:“文素曰:‘臣启我王,此剑能断天下人间一切妖情鬼怪。鬼怪若见此剑,咸皆惊怖,无所逃遁。’王曰:‘寡人宫中有何妖怪?’”传统文化中草木成精的说法“藤精树怪”,这个道理也出于道家的阳神可以 “聚则成形,散则为零“。甚至可以成精的包括石头,有灵气的任何物都可以变化成形。而狐妖就是这妖魔鬼怪中知名度比较高的。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明日视之,乃老狐也。自是亭舍更无妖怪。”可见晋时已有狐妖之说。实际狐在远古社会就已经在图腾文化上被赋予祥瑞的特征。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以“狐”为主题的文化创作。而对于“狐”的记载,在自古至今的传承、蜕变的过程中,在从神化到妖异再到人性化的过程中,三者结合出许多不同的形象,给后世的创作诞生出许多原型,为后世的艺术创作与改编创新做出很大的艺术铺垫。
一、狐妖神话的缘起
图腾是原始人民在面对艰难的大自然时创造出来的以动植物形象为主的保护神,是被赋予人格化的崇拜对象和精神寄托。在远古神话中狐狸具有高尚的品质,被视为神灵之狐。狐狸成为祥瑞的特征,狐图腾就由此诞生了。《周易》解卦:“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在田间捕猎到三只狐狸并得到了象征执掌XXX和立君建侯的黄铜箭,表明狐狸是吉兆的象征,这卜卦为吉卦。《吕氏春秋》记载了大禹娶涂山女的神话。大禹忙于治水没有娶妻,为了留下子嗣,途经涂山时看到九尾白狐。大禹觉得九尾白狐的出现会给予神瑞,正好听到涂山女在唱“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与涂山女成家就会让当地兴旺发达,就与涂山女喜结连理。后涂山女生下的儿子启,成为夏朝的统治者。
二、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看狐妖形象的变迁
(一)自然之狐
在先秦文学作品中,狐狸除了作为原始图腾的神灵之狐,视为自然之狐的记载有很多。《卫风·有狐》里妻子看到独自行走在淇水旁的狐狸,担忧远方的丈夫没有御寒的衣物。表面写狐狸,实际在表达对丈夫的挂念。除了《诗经》,《易经》、《论语》、《庄子》、《孟子》、《战国策》等书都有自然之狐的记载。
(二)狐妖的诞生和逐渐恶化的狐女形象
到了巫风盛行的汉魏六朝时,狐狸与人事吉凶祸福联系起来。除了九尾狐逐渐被神化,其它狐狸在作品的记载下逐渐妖兽化和魅化,狐妖就这样诞生了。《陈涉世家》中的篝火狐鸣,东汉许慎所编著的《说文解字》中的鬼的坐骑:“狐,妖兽也,换所乘之”(这是狐妖概念的诞生),《焦氏易林》中魅惑妇女的老狐:“老狐屈尾,东西为鬼,病我长女,坐涕诎指。或东或西,大华易诱。”[]到后面记载的狐狸可以化为人形,出现了狐的女性化。葛洪《抱朴子》中的“狐狸豺狼皆寿八百岁,满五百岁则善变为美女”就说明了这一点。《搜神记》中武士王灵孝被千年老狐化作的女子阿紫魅惑而去,成了逃兵且险些丧命的故事使狐女性淫善魅的特征开始被强化,对后世狐女的形象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宋代开始,受宋明理学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使女性地位低下,丧失独立性,人格遭受扭曲。狐女被妓女化,恶化。人狐相恋不再注重真情与婚姻,而是追求男女欲望的满足。《封神演义》中危害百姓、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妲己就此诞生。妲己的形象源于元代的讲史话本《武王伐纣书》,它详细记载了妲己变成九尾狐狸的过程,驿中女子在半夜熟睡之时,身披金毛的九尾狐狸吸取了女子的三魂七魄和气息骨髓。待将女子吸成空壳时,吹气一口进去女子身体与其交换灵魂,女子原本的身体变成妖媚之体。《武王伐纣书》是妲己与九尾狐的连结之始,《封神演义》将她们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小说开篇写纣王在女娲宫上香之时,对美丽的女娲神像产生淫秽的想法,写一首诗将他的心中所想表达出来。目睹此事的女娲大怒,为报亵渎之仇就命三个千年大妖前去迷惑纣王毁其天下。正好纣王向冀州侯索要其女苏妲己为妃,妲己在父亲护送途中在恩州驿被千年狐妖害死。狐妖侵入她的身体,进入宫中获得皇帝恩宠。纣王从此沉溺酒色,荒废朝政,又在妲己怂恿下设炮烙酷刑,造虿盆,任意诛杀大臣,残害宫人。作者通过这些情节将妲己祸国妖妃的形象深入人心,狐妖形象进一步被恶化。到晚清时,小说《九尾狐》更是将九尾狐形象与妓女混为一谈,使得“九尾狐狸”成为女人之间最恶毒的一种咒骂。[]
(三)性格多样愈似人
唐代传奇大多是借精怪来写人。跟《卫风·有狐》不一样,唐传奇当中的狐女形象多具有人性,还是拥有美丽妩媚的外表,待人温柔,对感情专一的完美女性。《任氏传》不但是唐传奇的经典之作,主角任氏更是这类狐女的典型代表。拥有冠绝天下的容貌的她对郑六矢志不渝,遭到背景强大的韦崟凌辱时不但顽强反抗,还对其晓之以理令他打消念头。韦崟对她的关爱让任氏十分感激,帮助他获得想要的女人。她还帮郑六获得高昂的卖马钱。然而世事难料,对韦郑两人尽心尽力的她在追随郑六赴任时被猎犬袭击丧命了。李剑国在《中国狐文化》中是这么评价任氏的:“她被强调的是人性、人情,是人的义和节。”[]还没受到宋明理学影响的宋传奇里狐女的形象塑造在继承任氏原型的同时做出一些改变。《西池春游记》中的独孤姬敢爱敢恨,四次留诗大胆追爱、被识破身份时以退为进、坚定拒绝侯生纳妾、对始乱终弃的侯生实施复仇,使其倾家荡产与郝氏难以相见。与任氏相比,独孤姬妖兽性更明显,但对负心之人的复仇却是适可而止,不落井下石,偶遇穷困潦倒的侯生伸出援助之手,富有人情味。李玲在《论<西池春游记>中女狐形象的意义》的文章中提及过:“如果说《任氏传》主要通过狐报恩来表现狐的‘人道’,《西池春游记》则以狐复仇来体现狐的‘人道 ’。”[]
到清朝时期,小说《聊斋志异》使狐女形象实现了转变与突破。狐女拥有多样化的性格与独特的个性,在妖异与人性中取得完美的和谐。她们拥有世间女子美好的品质,温婉大方、美丽动人、善良勤劳,还勇于挑战世俗偏见,拥有独立自主、敢爱敢恨等品质。《小翠》篇中的小翠知恩图报,重情重义,悉心照顾对母亲有恩的王员外的傻儿子。《青凤》篇中的青凤敢于打破世俗看法,勇于追爱,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婴宁》篇中的婴宁在赏花时展现出外貌美和爱花、爱笑以及天真无邪的性格特点。《红玉》篇中的红玉为了让冯生好好读书包揽所有家务,完全一个贤妻良母形象。《辛十四娘》篇中的翩翩佳人十四娘,处处与人为善,立志要修道成仙,后和冯生经历劫难时为灭妖除魔与妖物同归于尽。十四娘的牺牲精神感动天地,最终得道成仙。《阅微草堂笔纪》与《聊斋志异》同是记载狐鬼神怪故事,但当中的狐女形象多化身为道德的守卫者,拥有人类可贵的道德品质。故事主要通过狐女身上的优良品格来讽刺世间不好的人性。《槐西杂志四》的南皮某甲与狐女私结良缘后见到亲族要他娶的女子容貌姣好,便忘记了与狐女的盟约。成亲当天狐女为报负心之仇将他掳走,惩治了一番。纪昀认为某甲“既不慎于始而与约,又不善其终而背之,则激而为祟,亦自有词,是故未可罪狐也。”[]某甲的负心行为有违道德,所以狐女的行为毫无罪过。
到了近代,由于社会的变革动荡和新旧文化的碰撞,文人知识分子的创作与学术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同时狐女形象的创作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已达到顶峰,后面的创作大多趋于模仿无法突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己狐鬼渐稀,而烟花粉黛之事盛矣。”[]
三、当代狐妖形象的多元塑造
(一)影视剧形象塑造
随着科技的发展,观看影视剧成为人们消遣时间放松的常见方式。影视工作者将以前的经典作品改编并放上荧幕也愈发寻常。陈曦的《浅析古典文学及现代影视作品中的“狐”形象》中对现代影视狐形象分成了3类[]:
祸国殃民的妖狐,代表人物是《封神榜》的妲己。由古典小说《封神演义》改编的电视剧《封神榜》(这里说的是1990年傅艺伟版本)已经成为当代电视剧的经典之作。剧中的纣王为了讨好妲己往各地搜寻珍禽和宝物。妲己喜欢听人痛苦的惨叫声,纣王就设置了许多炮烙酷刑讨她欢喜。被妲己蛊惑的纣王荒淫误国,不务正事,最终导致商朝灭亡。演员精湛的演技让大家直接感受到妲己祸国妖姬的形象。善良清纯的美狐,代表人物是《聊斋奇女子》辛十四娘和《宝莲灯》小玉。《聊斋奇女子》改编自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里面的辛十四娘与原著一乐样都喜欢乐于助人,与冯生结为夫妻后常劝他不要跟一些酒肉朋友往来。后冯生遭人陷害入狱,十四娘历经艰辛万苦成功将冯生救出来。《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是中国经典的古代神话传说之一。善良可爱的小玉与一心救母的沉香相遇相知相爱,中间得知两人之间有父母之仇十分悲痛 ,但后面还是为助沉香救母化作宝莲灯的灯芯融进沉香体内,最后与沉香终成眷属。为爱痴狂的白狐,代表人物是电影《白狐》白狐。电影《白狐》故事改编自《聊斋志异》小翠篇。电影深化了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故事更加刻骨铭心,小翠的刻画更显为爱痴狂。
(二)二次元文化的形象塑造
二次元文化是随着动漫产业和游戏产业兴起和快速发展而诞生的新兴亚文化。二次元文化虽然小众,但它慢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接受该文化的人群越来越多。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从传统文化中诞生的狐女形象走上了二次元的大舞台。
二次元文化所塑造的外在形象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文学的审美想象,另一方面又不断颠覆传统审美。
以《封神演义》改编的漫画连环画里的妲己形象从邪恶残忍到善良勇敢,温柔傲娇等拥有多样化性格和外在形态。漫画家郑健创作的漫画《武庚纪》被誉为脑洞最大的《封神演义》改编,当中对妲己的塑造与以前祸国妖姬的形象相反,是温柔善良、贤妻良母的形象。动画《武庚纪》的宣传片更是以史上最善良的妲己做噱头来宣传。糖人家工作室创作的漫画《妖怪名单》中的女主角苏九儿守护所爱之人生生世世,虽性格暴躁法力高强但从不作恶。网络漫画的兴起丰富了视觉形象,但狐女的形象创作很大程度上仍受到传统狐文化及文学中塑造的形象的影响。狐女美丽与妖媚的外在形象,是从古至今都不曾改变的。二次元作品继承了传统“美”与“魅”的核心形象,在外在表现中表现得更加直观和丰富。一种是继承传统,化为人形,与寻常女子无异的形象(由小说《封神演义》改编《武庚纪》里的妲己心月狐就是一个温婉的女子);另一种是顺应潮流,保留部分狐形元素,兽形与人形相结合的形象(漫画家小新创作的漫画《狐狸精调教手册》又名《狐妖小红娘》里的狐女角色们虽然形象风格不一,但都保留狐耳的特征)。造型上分两种:一种是中国传统美术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古风形象,流露浓厚的中国味道;另一种是增加了多种现代元素的日系审美形象。这两种都体现了当下大众的审美变化与流行趋势。二次元文化所塑造的内在形象呈现典型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其性格塑造很大程度受到中国狐文化和文学作品的影响。
善恶对立,刻板单一,十分鲜明的典型性性格,极具辨识度。受古代文学的影响,《搜神记》里性淫善魅的阿紫成为了后世塑造的恶狐原型。《任氏传》和《聊斋志异》里各类狐女形象则成为了后世塑造的善狐原型。《狐妖小红娘》里的粉丝大多都会被善良可爱天真无邪的涂山苏苏所吸引。她的可爱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让人印象深刻。性格复杂且矛盾,丰富多样的人性化性格,使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形成独特性与创新性。2003年版《哪吒传奇》里阴险狡诈的祸国妖妃妲己对纣王一往情深,身为石矶娘娘的棋子却一再违背伤害纣王的命令,最后与纣王一同赴死。《狐妖小红娘》里在外霸气侧漏的涂山雅雅唯独把心底的那片柔软留给她挚爱的姐姐涂山红红。这种反差性极大的性格也获得很多人的喜爱。受日本萌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二次元文化对狐妖的塑造与传统形象塑造相比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保留部分狐形元素,兽形与人形相结合的形象、多样化的性格塑造和恶狐妲己形象由祸国妖姬到真善美的转化都是中国狐妖塑造“萌化”的体现,也是当代狐妖与传统狐妖最大的不同之处。
三、从日本狐妖塑造看狐妖形象的另类变迁
日本最早在绳文时代后期就开始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然后在接受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形成属于自己一套新的文化体系。包括日本的狐文化最早也是受到中国的影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的狐文化逐渐拥有自己的本土特色。
日本民俗文化中的狐形象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之狐,其中最著名的形象是稻荷神使;另一种可化为人形,一般多化为美女,当中的著名代表是玉藻前和葛叶。
(一)寄托人民愿望的稻荷神使
稻荷信仰是日本民俗文化产生的重要信仰。信仰的主体稻荷神其功能性源于人们对生活的各种愿望与需求。农耕时代的稻谷之神,成为护佑稻谷丰收的神明;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成为保障人类生存的食物神;近代城市化的过程中,成为了土地神;现代人们有了更高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万能的神灵。不管稻荷神的功能产生怎样的改变,狐狸永远是作为人与神沟通的桥梁,也就是护佑人类的稻荷神使而存在的。因此人们所供奉的稻荷神社门口总会放两个小狐狸石像。包括跟狐妖相关的作品创作必有稻荷神社的背景。
(二)化为美女的妖怪传说
在日本的妖怪传说里,狐狸是故事里的常客。最早在公元九世纪日本僧人景戒所著的《日本灵异记》就记载了狐狸的妖怪传说。故事发生在美浓国的大野郡,一个男子在荒野遇见一名美女,后两人就结为夫妻并拥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家里的狗对妻子狂吠不止,妻子受到了惊吓变成狐狸逃跑了。丈夫虽然被妻子化狐而跑的情景吓到了,但想到两人的孩子和相伴已久的夫妻之情,就一直呼唤逃跑的妻子,希望她能回来:“请不要把我给遗忘了!孩子还需要你的照顾,赶快回来睡吧!”最後这句“赶快回来睡吧!”与狐狸的日文发音近似,据说汉字的「狐」日文的读音便是由此而来。
日本著名大阴阳师安倍晴明在很多的民间传说中都提及他是拥有半人半妖之体的白狐之子。据《葛叶物语》记载,晴明父亲在参拜葛叶稻荷后回家的路上救了一只被猎人追逐的白狐。白狐见自己的救命恩人为救它而受到伤害,化为名唤葛叶的美丽女子救治他的伤处送他回家。他在家中生病仍对葛叶念念不忘。几天后葛叶前来探病并留在他家一直照顾,两人就此慢慢生情,到年末他们的孩子晴明诞生了。待晴明长至五岁时,有一天晴明无意发现母亲葛叶的本体吓得哇哇大哭。孩子的哭声让葛叶意识到自己要离开了,在孩子的枕边留下一封信就化狐离开了,信中讲述自己的来历和对孩子的期望。晴明的父亲阅信后悲痛不已,对待失去母亲的孩子更加疼爱和严加教导,最终孩子长大成为日本著名的大阴阳师。
说到祸国妖姬这一形象,日本也有一个流传于各种民间传说的典型狐妖代表——玉藻前。玉藻前原型是藤原得子,是平安末期鸟羽天皇的皇后,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皇位获得权力,唆使天皇将崇德流放荒山。因为她的所作所为(外戚干政,一个后宫因为一己私心去干扰权利继承),在迷信方面,崇德天皇化为怨灵诅咒皇室几百年;在史实层面,源氏平氏各拥其主,引发内战,最终导致武士上位。在明治维新之前,天皇家族一直处于失去实权的状态。还有商朝末期商纣王的宠妃妲己;古印度唆使太子斩杀一千和尚人头的班足太子的宠妃,华阳夫人华阳天;西周周幽王褒姒烽火戏诸侯。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女人将一个国家XXX给搞崩了。然而19世纪文艺创作者制造一个《三国妖妇传》的设定,将妲己,华阳天,褒姒和玉藻前归为一体,成为一只流窜作案的狐妖。该设定时间跨度极大,由商朝末期到平安末期将近2000年,成为时间跨度和地理跨度如此之大的妖怪传说,玉藻前仅此一个,根据这个设定又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
(三)动漫作品的各种塑造
日本动漫中的狐狸形象深受民俗文化的影响,但为了让观众对其有更好的辨识度,其人形基本保留狐耳,狐尾等动物元素及美貌的特点。由高桥留美子创作以妖怪为主题的国民级漫画《犬夜叉》里的七宝是一只可爱的小狐妖。他的双手双脚仍保留狐狸的特征,其背后还留有狐狸尾巴。他的天真可爱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著名漫画《滑头鬼之孙》、《妖狐×仆SS》和《幽游白书》里的狐妖形象就是以九尾狐为蓝本,保留他们九条尾巴的特征。
除了在人形方面保留狐狸特征,随着时代发展及女性受众的增加,日本动漫将民俗文化中多化为美女的狐形象改成帅气的男子。日本过去与狐狸相关的妖怪传说大多都是化为美丽女性的狐狸为主人公。魅惑或者是报恩的狐女狐妻狐仙故事层出不穷,日本动漫也因此诞生了许多相关作品。《我的狐仙女友》、《传颂之物》、《我家有个狐仙大人》和《游魂》等动漫作品里的女性狐妖角色大多受到男性观众的喜爱。这些作品有些基于传说,但更多的是出自男生对狐妖传说的好奇和向往。最近virtual youtuber(又称虚拟主播)的发展十分迅速,其中一名叫白上吹雪的虚拟主播拥有许多中国粉丝。她的形象就是白发狐狸的女高中生,粉丝都很亲切的叫她小狐狸。回到日本动漫方面,随着观众群体的扩大,女性受众也来越多。为满足女性观众的需求和喜好,近年来的狐妖主题的动漫作品里帅气的男狐妖出现得越来越多,当中的性格与外表塑造使他们收获到许多女性观众的喜欢。动漫《妖狐×仆SS》的男主御狐神双炽虽腹黑但对女主凛凛蝶十分忠诚;动漫《元气少女缘结神》的男主巴卫虽傲娇毒舌但对女主奈奈生关心爱护;动漫《银仙》的男主银仙如管家公一般对女主市松小雏的生活认真负责。总的来说,不管是男狐妖还是女狐妖,它们在动漫作品中的形象特点大多是在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
五、结语
狐妖是常见的艺术形象,从古到今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远古的图腾神话将其奉上神坛,造就神化;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将其坠下神坛,开始妖兽化;恶狐阿紫的出现使其强化了性淫善魅的特征;祸国妖姬妲己的出现将其形象更加恶化;唐代任氏的出现开始了人性化的塑造;清朝的《聊斋志异》更是将人性化塑造到巅峰。正是以上的创作,给予了狐妖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也给予了后世创作者大量的灵感进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改编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徐丽丽.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研究[J].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刘黎明.焦氏易林校注[M].四川:巴蜀书社,2011
【3】赵静.中国古代文学中“九尾狐”形象的嬗变[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003
【4】李剑国.中国狐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11.
【5】李玲.论《西池春游记》中女狐形象的意义[J].连云港职业学院学报,( 2017) O1—0023—03
【6】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88.
【8】陈曦.浅析古典文学及现代影视作品中的“狐”形象[J].文化视界,2015.02.00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