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成语是中国博大文化的一个宝库,在很大程度上是归属于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范围,但总的来说也是社会和生活文化的产成品,这对成语提供的研究是很重要的依据。《诗经》的成语研究从成语的分类、成语的演化、成语的艺术分类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展开论述。
《诗经》中的成语是古人智慧的果实,它代表了先人们共通的精神世界,代表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就是因为它的深厚的文化传承性和历史厚重性,所以才体现出《诗经》成语的深刻价值意义。
关键词:《诗经》成语成语分类成语演化艺术分类
引言
“汉语成语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1],成语一词作为古代汉语中重要词汇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生活里一直处于很高的地位.”语一词,最早在《文心雕龙》称为‘成辞’,又称‘成言’,是对骈文律诗说的。”[2]《诗经》中悉数记录的短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诗歌中的风、雅、颂三个大部分,《诗经》记载其中的诗歌有很多风格雅丽、结构精妙,语言更是被历代所大量研究和引用,很多已经慢慢地变成了诗歌中的成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宝贵的遗产和瑰宝。
一、概述
(一)数量和分布
《诗经》成语集作为古代我国第一部诗歌的总集,其语句精炼深刻,多以四言成语为主,其中已经产生了不少代表性的成语,以《成语词源典故词典》[3]一文为据,统计出《诗经》的四言成语281个。其中源于”国风”里的四言成语为112个,”小雅”87个,”大雅”63个,”颂”19个。
(二)《诗经》成语的分类
1、成语与准成语
来源于《诗经》中的一些成语,有已经发展成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的成语,如”如日方升”《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像太阳刚出来,指光明的未来才开启。”丹凤朝阳”《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比喻优秀的人才适逢发达之时;”忧心忡忡”《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描述一个人心事重重,非常难过。””耿耿于怀”《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描述人有苦衷的样子,不能忘记,牵挂于心。”荼苦使人甘心如荠”出自《诗经.邶风.古风》:”谁谓荼苦?其甘苦味如荠。”郑玄笺:”荼诚苦矣,而至于君子於己之毒其苦毒又甚於荼,比方之荼,则甘苦苦如荠。”是指一件事情果如其然乐意为之,虽苦亦甜。
像”耳提面命”、”聊胜於无”、”醉酒饱德”、”风雨不改”、”风雨如晦”、”高山深谷”、”高山景行”、”鸣野食苹”等等成语都是成型了的,在《诗经》里面就有完整的成语和意思存在,至今,人们仍然直接引用到日常生活中。
也就是所有还未成型的准成语,在古代的诗经中已经出现了原有成语的一个雏形,经过了后人的概括后已经成为今天所广泛沿用的成语,如”丹凤朝阳”这个成语出自《诗.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也就是比喻能才恰逢一帆风顺时。”作舍道边”成语出自《诗.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比喻众筹难行。”崧生岳降”成语出自《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於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用以比喻一位出身尊贵的大臣,或者用以比喻一位天赋异禀的年轻人。后人将《诗经》中的某一句诗浓缩起来写成一个具体的成语,间接地为现在的中国文学成语发展研究提供了很便利的工具和基础。
2、讽刺成语、生活成语、习俗成语
(1)《诗经》中包含大量的讽刺性成语
如柔如刚吐,出自《诗经.大雅.庶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惟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把软的吃了,把硬的吐了,欺软怕强。比如说教的人筑室道谋,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指的是说教的人做一件事情没有自己的主见,东看看,南听听,西问问,最终没有成绩。比如说教的人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出自《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指的是说教的人非常诚恳,听的人却不上心,比喻说教的人白浪费口舌。所以人们经常运用这种很具有讽刺性的说教成语来比喻批判一些人的社会、批判一些人的价值观和品德,是很常见的。
“别有肺肠”,出自《诗.大雅.丧柔》:”自有肺肠,俾民卒狂。”郑玄笺:”自有肺肠,行其心中之所欲。”后来用”别有肺肠”指有怀有其他的目的。讥嘲那些用心不良的人,故意提出一些不同凡响的怪异的主张。”长舌之妇”来自《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唯厉之阶。”用来讽刺喜欢聊人家里长短的多嘴妇女。
(2)其中也包含大量的生活成语
诗经中的一些诗歌很多都认为是从日常生活中学习而产生的,比如不稂不莠,出自《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朱熹集传:”稂,童梁;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4]既不是像稂,也不像莠,象征无能或者是没有才干。这个类似的成语最早是周王祭祀田祖的第一首诗篇,是在为田除去害虫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至今仍被广为后世所用。
千仓万库,来自《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千仓万库比喻庄稼收获好,存贮的粮食很丰富。这首古体诗是真实地描写了当时中国农耕社会的各种农耕生活面貌,描写了庄稼收获的各种生活情景,也对古代祭祀和天子对重视中国农业的重视程度进行了较为深度的刻画。
桑土绸缪,出自《诗.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桑土绸缪就是指中国古人对组织经营很勤奋,防范于未然。这些经典成语都被认为是在古代人民日常生活和劳作中积累而产生的,古代中国人民是劳动精神和智慧的完美结晶,艺术来源于日常生活,大概这也许就是古代诗经如此被中国人民广泛传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吧。
(3)诗经中也含有大量的习俗成语
《诗经》中包含的习俗成语,比如有神灵膜拜、生活习惯、道德伦理、万物理念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禁忌、习俗、民间众神、哲理观念、婚姻家庭观点、君臣礼节、长幼尊卑等。其中包括伦理思想,农业社会产生于群居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是非常注意家庭的伦理思想的,《诗经》反映的家庭伦理思想,对后来的家庭伦理思想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比如”寒泉之思”来自《诗经.邶风.凯风》”爱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此诗充分说明了古代中国人总是有一种非常孝敬父母长辈之心的情。《诗经》在那时的一个中心概念思想也就是为世之人所有父母尽孝儿女,在说明为世之人所有父母儿女在世之年,应及时及孝顺之责。
再如”生我劬劳”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依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篇是一首关于后代哀悼和孝顺父母的诗,后代对父母孝顺,一方面是因为来源于天生的一种血缘之亲。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子女在其生长成人的每一个过程中,是要依赖于父母的教育和照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社会,父母的抚养对子女的承认也是一种必然的社会文化习俗。
古代的夫妇是否能结为夫妻,也是完全具有一定规律和习俗的,男女之间的婚姻一定要完全符合古代周礼的婚姻规则,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人才能结为真正的鸳侣,”媒和二姓之好,斟酌二姓日镯妁。”婚后男女也应该互相恭敬、相亲相爱。
“骏极于天”,出自《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我们可以知道周天子封建诸侯礼节的习俗:在周天子在登基后要册封其他新的诸侯,并要选定自己分配的封国河山分给自己的匹夫;而诸侯在周天子登位后还要亲自封爵,录用重臣为受册封的诸侯”走宅”、”彻田”等,最后就是周天子决定要册封诸侯,给予有功劳的大臣车马,并亲自为其他诸侯送别。
还有一种是祭祀的典礼,成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出自《诗经.大雅.荡》。周人的祭祀先祖先除了宗教信仰以外还可能带有一定的社会功利性。成语”绳其祖武”,出自《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意思是周武王因为继承先祖的良好品德,由此得到了老天的关照,由许多贤臣辅佐。
总的来说,法家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很好地表现到了在宗周礼的制度里,并在实际运用中得到了更好的运用。这些宗周礼的习俗很好地体现在平常生活和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就是体现在国家发生大事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是处处都在生活中可以得到体现的。
二、《诗经》成语的演化
(一)形式演化
诗经中的这些成语大多数的形式和其意义都在以前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也没有发生变化。然而,也还是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成语的一些形式和意义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的,比如“不可救药”,来自《诗经.大雅.板》:”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在成语传到春秋的楚国这个时候,大家称为”不可救疗”。《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5]后来又出现了许多别的版本,如”鲜可救药”、”莫可救药”,直至今天才重新确定成语为”不可救药”。
“营蝇斐锦”出自于《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蜚语。”郑玄笺:”兴者,喻馋人集作已过以成於罪,犹女工之集采色以成锦文。”才成为”营蝇斐锦”,比方小人用蜚语混淆黑白,诬陷即是诽谤,于任何人皆无定罪。明朝的李东阳在《河阳战》的一首无题诗中也曾提到:”营蝇斐锦难为忠,空中愤死田神功。”这种艺术形式也正是因为经过了时代演化才逐渐的演变成今天的这样子的,至今仍被许多中国的古代人们所广泛接受运用。
(二)意义演化
很多古代经典成语的语言文化历史色彩也在不断的的变化中也在发生着的巨大改变,或者是有了褒义或者有了贬义,有些的古代成语从旧了褒义中又变成了旧的贬义,有些则刚好相反。
比如明哲保身,《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道德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朱熹《诗集传》:”明,谓明于理。哲,谓察于身。保身,盖顺理以守身,非趋利避害而偷以自保全躯之谓也。”[6]这个成语,原来是指通情达理、洞见人心的人能够趋利避害,自保全身,是褒义的意思。但后来变演变成因为害怕连累自己而回避斗争的处事方法,护己周全而不顾局面。
中庸第二十七章有提到”是以为故居上不骄,为故居下不倍。是故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朱自清对这个成语有进一步的诠释,他在《论气节》里提到:”高节气的方法只能用于培育一些明哲保身的自了汉,甚至于一些虚无主义者。”可见,这里已经把这种精神气转化成了为了维护个人的利益和安全而失去了原则和道德底线的一种功利处事的方法。
而汉语中的“新婚燕尔”则在其演化的发展过程中由贬义逐渐变成了褒义,出自《诗经.邶风.谷风》:”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在朱熹《诗集传》中记载有”宴,乐也。新昏,夫所更娶之妻也。夫方且宴乐于新昏,如兄如弟而不见恤。盖妇人从一而终,今虽见弃,犹有望夫之情,厚之至也。”由此可见,”新婚燕尔”本来是指被抛弃的妻子对丈夫的失道的控诉,是弃妇诉说她的夫君再娶与新欢的快乐,是带有贬义的色彩。
但是在宋代开始,这个成语的意义却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个成语的意义变成了褒义,是人们庆贺新婚的用词,表现出当时人们新婚时的愉悦之情。而且这个成语用词寄托了对于新婚夫妇的愿望能做到像一只燕子般的比翼双飞,人们后来还用”燕”一词取代了”宴”,大家惯用”新婚燕尔”。元朝,戴善夫在《风光好》第四折提到:”俺两个相见时,则他那旧性全无,共妾身新婚燕尔。”《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聘财断不争,婚姻自有成,新婚燕尔安排定。你明博得跨凤鸾客,我到晚秋来卧看牵牛织女星。”[7]
还有一些需要的成语有随着意义的发生演变,成语在其成长的过程里,产生了另外一种意思,而且这个需要的意思逐渐替代了旧义而存在着。
切磋琢磨,原本是指加工一些玉石,比喻人的才干和能力就像加工玉器等,要不断锻炼和打磨,反复锻炼才行。而后来演变成继续深入学习,互相探讨学习的意思。五代的王定保在《唐摭言》里说:”然后改以朋友之臧否,文艺之臧否为优劣,切磋琢磨,匪朝伊夕阳,抑扬去就,与众共之”
“爱莫能助”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毛解传”爱”为”隐”义,意思是隐蔽的人看不见,所以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心中充满关切同情,但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还有客观条件限制却不能提供补助。叶圣陶《得失》:”收到各处的答信,只是写些‘爱莫能助’之类的内疚话。”后面,”爱”被郑玄笺解释成为”惜”的意思,”爱莫能助”也就渐渐地演变成了指一个人的虽然心里满是觉得可怜,有人愿意帮忙,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子瞻左迁黄州,乃圣上主见,老夫爱莫能助。”清朝的李宝嘉在《官场现形记》第十六回提到:”这位赵老夫子,怜悯他爱莫能助,整整哭了三天三夜。现在有了真赃,就有实犯,等到把贼拿到,也好替死者明冤。”《文明小史》第六回:”子瞻两人虽与黄举人均有瓜葛,到了此时,也是爱莫能助,只得任其所之。”由此可见,”爱莫能助”的语义逐渐发生了转变,并一直沿用至今。
(三)逐渐消亡
诗经里的成语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在逐渐消亡,字形和本义都发生了改变,发展至今天,形态和意思完全是变了样子。“逃之夭夭”,模型中的名称名字出自于《诗经.周南.桃夭》:”故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里说到:”国之兴也。桃花亦有因其花之大而盛者。夭夭,其少壮也。”在这里,”逃之夭夭”在这里是描述桃花开的俊美灿烂,丰富茂盛。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为诙谐的说法,”逃之夭亡桃”与”夭亡桃夭逃”谐音,”夭亡桃之夭夭”逐渐消亡,转变为今天的”逃之夭夭”,比喻逃跑,消失得一点踪迹也没有。《三侠五义.六》:”李保看此往日风光,竞将那些银两放在包袱里也收拾了没收拾,逃之夭夭了。”
三、《诗经》成语艺术分析
(一)叙事艺术
诗经里的成语很多都是用来叙述一件事情,浓缩式的精华,诗经里描述的很多都是一个爱情故事,《诗经.蒹葭》里把诗经里的男女之间对相爱的追求和夙愿进行了叙事式的描绘,用河水隔断的爱情意向衬托出秋天的悲凉,描写了一个凄惨寒凉、迷离伤感的爱情画面,”秋水伊人”但又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场面,打动了很多的读者。
成语”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君子好逑””辗转反侧”等经典成语最早出自《诗经.周南.关雎》,也是一个美好的古代爱情故事,描写的人生对象其实是一个正人君子们所追求的”窈窕淑女”的一个艰辛的人生过程,朝思暮想,睡不好觉,吃不下一顿温饱饭。然后千方百计,用尽方法和各种手段都用去爱来取悦心爱之人,于是”钟鼓乐之”、”琴瑟友之”,表现了一个钟情的美男子的认真态度和为爱痴心。
(二)描写艺术
诗经里的成语的描写艺术也是非常生动形象的,对于恋情的描绘的是十分形象,写尽了男女之间的相思的苦闷。”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自于《诗经.王风.采葛》良人对于那个采东西的女子,充满热烈的喜爱,写出了跟牛郎和织女一样的离合和相恋的忧伤,一日的时光,那时候根本就是度日如年,一天的金钱和时间恨不得自己掰碎来重新计算,一分一秒都舍不得分离。
“不忮不求”出自《邶风.雄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充分地描写了一个女子深情地思念一个遥远在天边从役的丈夫,看着天边日新月异来来往往,想念变得十分悠长。两人的距离变得漫长遥远,何时思妇的良人才能回到远处的家乡?一个”瞻”字便完美地描写出了一个思妇所思念丈夫的悠悠情绪,思妇在怀中矗立遥望的思妇身影赫然出现在眼前,传递和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和画面感,描写出了思妇的惆怅和对现实的无奈。
(三)比喻艺术
《诗经》中明确记载的还有大量的比喻成语,它可以广泛用于藉物借喻,表达了当时中国古人们非常喜欢通过借物喻指他人的心理思想和情感心理,如”瓜瓞绵绵”、”螽斯衍庆”、”麟趾呈详”这些较为经典的比喻成语等。
“瓜瓞绵绵”二个汉字最早出自《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它归纳了整个中国周人的连绵不绝、繁衍生息的亘古而悠长的历史发展历程,”瓞”是比喻小的瓜,瓜的每片叶子为了能够不断地生长繁衍需要攀上它的高墙才能生衍,诗人以这小瓜的漫长延绵和那么多果实来比喻周民的兴盛。
“螽斯衍庆”这个成语来自于《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这些成语主要是用来比喻繁多的意思,比如”诜诜”的读音同”莘莘”,众多的一种样子,”宜”是多得意思,”振振”是繁盛的样子,”薨薨”:多人听见虫子飞的声音。揖揖:会聚。”蛰蛰”:多而繁盛的聚集。古代诗中用蝗虫的样子来比喻蝗虫生殖力的强盛,歌颂蝗虫生殖力的强盛。后来”螽斯衍庆”也是用来祝贺他人子孙满堂的一种祝福语,比喻他人子孙繁盛。
(四)议论艺术
我国传统文化要求语言要委婉含蓄,而诗经却不缺乏大胆抒发议论的艺术,它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区别于虚伪敷衍、弄虚作假的,而是纯粹自然、大方得体,毫无矫揉造作之势。诗经中有对关心国事、牵挂朝政、勤奋忠心、努力执着的美好品德的赞美,也有对道德败坏的抨击,和对无德君王的讽刺。
比如”兢兢业业”一词来自于《大雅.召旻》:”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这个时代的臣子虽然是地位低下,却是能够心系国家,关心自己的国事,斥责奸佞,忠肝义胆,忠于自己的朝政。《诗经.大雅.云汉》里也对孔子有这样提到:”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小雅.小昱》这样一篇经典文章也必然包含有大量的古代成语,其体现是指士大夫忧心忡忡,为自己的终身国政家事操心,具有高尚的个人品格。
成语例句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临深履薄”等。”战战兢兢”的意思,”战战”描述害怕的样子,”如临深渊”,临:靠拢;渊:深水坑。像在深谷的边缘一样。指的是一个人心存防备的心理,处事非常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意思”履”:践、踩在上面,走在薄冰上一样。同时也比方一个人行事非常严谨,有很强的戒备心理。”临深履薄”的意思,深:深渊;履:踩踏;薄:薄冰。像对着一片深谷,脚上踩着一层浅浅的冰。比喻一丝不苟,惟恐自己得而有失。这一系列微动作都充分表现的是显示出了士大夫一心为国为民、心系太平天下的心情。
当然也有对于失德君王的讽喻进行劝谏,有对于道德败坏的君子进行批评,比如《诗经》的”鬼蜮伎俩”、”欺人太甚”、”斤斤计较”、”不可救药”等。
“教猱升木”一词来自于《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这样的比喻就是指示一个做坏人的猴子去干坏事。所以整首古体诗在这里劝解一个正人君子就是应该更好地亲近自己的骨肉至亲而远离那些奸佞小人,不要试图教猴子上树,就是不要试图帮助一个小人得计,勿助纣为虐。
(四)议论艺术
我国传统文化要求语言要委婉含蓄,而诗经却不缺乏大胆抒发议论的艺术,它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区别于虚伪敷衍、弄虚作假的,而是纯粹自然、大方得体,毫无矫揉造作之势。诗经中有对关心国事、牵挂朝政、勤奋忠心、努力执着的美好品德的赞美,也有对道德败坏的抨击,和对无德君王的讽刺。
比如”兢兢业业”一词来自于《大雅.召旻》:”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这个时代的臣子虽然是地位低下,却是能够心系国家,关心自己的国事,斥责奸佞,忠肝义胆,忠于自己的朝政。《诗经.大雅.云汉》里也对孔子有这样提到:”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小雅.小昱》这样一篇经典文章也必然包含有大量的古代成语,其体现是指士大夫忧心忡忡,为自己的终身国政家事操心,具有高尚的个人品格。
成语例句比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等等。”战战兢兢”的意思,”战战”比喻紧张的模样,”如临深渊”的意思,临:靠拢;渊:深水坑。像在深谷的边缘一样。指的是一个人存有戒心,行事极为小心。”如履薄冰”也是差不多的意义,”履”:践、踩在上面,走在薄冰上一样。同时也比方一个人行事非常谨小慎微,有很大的防备心。”还有一个成语,”临深履薄”也是这样的意思,深:深渊;履:踩踏;薄:薄冰。像对着一片深谷,脚上踩着一层浅浅的冰。比喻一丝不苟,惟恐自己得而有失。这一系列微动作都充分表现的是显示出了士大夫一心为国为民、心系太平天下的心情。
当然也有对于失德君王的讽喻进行劝谏,有对于道德败坏的君子进行批评,比如《诗经》的”鬼蜮伎俩”、”欺人太甚”、”斤斤计较”、”不可救药”等。
“教猱升木”一词来自于《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这样的比喻就是指示一个做坏人的猴子去干坏事。所以整首古体诗在这里劝解一个正人君子就是应该更好地亲近自己的骨肉至亲而远离那些奸佞小人,不要试图教猴子上树,就是不要试图帮助一个小人得计,勿助纣为虐。
四、结语
《诗经》的语言质朴优美,节奏自然协调,当然这些特点也体现在诗经的成语中,经过以上研究,可知,在如今,人们用的很多成语源自于《诗经》,至今生活和各种文学作品中仍在大量运用诗经中的成语,有直接从《诗经》中取用的字词,也有的是直接提炼而出,有些经过演化已经变了形态和意义,有的抒发感情,有的展开议论,这些都大大地提高了《诗经》中的艺术的魅力和语言的优美。
[1]赵红棉.“成语”一词源流考[J].古汉语研究,1992(3).
[2]王化鹏.汉语成语中的历史文化沉淀[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4)
[3]陈国弘.成语语源典故词典[M].长沙:岳麓书社,1988
[4]朱熹.(诗经)朱熹集传[M].上海古籍,2015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1121
[6]朱熹.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250
[7]王季思.西厢记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9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7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