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近些年,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创造税收、促进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逐步得到中国XX及经济学界的认可,同时中小企业持续的高成长性、创新能力及灵活性强等特点日益引发资本市场的关注。市场上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讨论也日益增加,譬如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增信、创投等,以及如何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XX配套措施及政策等。
这其中关注度最高的话题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有待完善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中小企业主的呼声。
笔者观察到,部分企业随着融资规模的增加,销售收入、净利润等规模指标相应增长,体现出多贷多增的特点;但同时也注意到部分企业融资规模的增加,并未最终带来其预期的规模增长,销售收入、净利润等甚至出现下降。贷款规模与企业的成长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种关系,什么样的条件下贷款能够促进企业的成长,而什么样的情况下又不能呢,这就是本文试图探究的问题之一。
此外,虽然中小企业整体上具备较高的成长性,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凸显无疑,一般认为,规模小的企业成长性要大于规模较大的企业;但现实中却发现有的中小企业连续多年停滞不前、逐渐萎缩甚至最终倒闭,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却往往能够抓住发展良机,持续快速成长。那么究竟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与企业规模之间又存在何种联系,这是本文试图探究的另一个问题。
1.1.1概念界定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与所处行业的大型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以及经营规模都较小的经济单位。
我国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给出了定义,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该法同时指出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由xxxx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报xxxx批准。
最近的关于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依据的是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该通知对各行业中小企业标准进行了划型,以行业类别划分,并从企业营业收入、从业人数及资产规模等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了分类,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三类,如表1所示:

1.1.2历史与现状概述
由于我国的长时期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背景下,全民所有制企业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变现为经济主导。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引入外资等政策的推动下,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与外商独资企业逐步登上经济舞台,个体经济在此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此阶段,由于公有制经济及外资企业的规模大、起点高,虽然个体经济数量多,但传统意义上与“企业”定义仍有差别,所以,此时的中小企业仍没有所谓的“发展”。更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当时的体制制约,个体企业主们为谋求发展,大多以集体企业的名义进行经营活动,这也导致日后产权不清的问题。
1992年xxxx南巡讲话、1993年《公司法》的诞生,从制度上承认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此后中小企业设立起点低,规模不断扩大,新兴起来的中小企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对解决就业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经济发展起发挥了重要的贡献。
近年,中小企业的数量大幅增加,这表现在私营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根据xxxx发展研究中心相关数据,2012年以私人名义注册的企业存量约1400万家,另外以个体工商户登记的企业有3700万家,两者合在一起超过5000万家。另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量达到46.7万家,实现总产值49.9万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51.3%和245.9%。同时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中小企业创造了全国60%的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税收,提供了超过80%的就业岗位。此外,全国2/3以上的发明专利、3/4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4/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实现的。
1.1.3我国XX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
在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和作用越来越被XX和学界认可的同时,XX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也密集出台。
2002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并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从立法上确定了对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创业扶持等政策,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2009年9月,xxxx发布了《xxxx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对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了进一步强调,并特别指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采取的对中小企业的进一步促进政策。尤其是关于促进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方面,该《意见》的颁布及实施影响较为全面和深远:根据该意见,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纷纷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在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方面均有较大进步;中小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纷纷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办法》颁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直接融资方面,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集合信托等创新产品纷纷推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创业投资企业;创业板推出,新添股权直接融资通道。此类措施的推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目的为探索中小企业成长与企业规模及融资额度的相关性分析。
本文研究的对象为通过北京地区取得银行授信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成长意为两层含义:一是指中小企业在“量”上的增长,譬如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等核心财务指标、员工数量等反映出的企业规模增长;二是指中小企业在“质”上的提升,譬如经营模式、盈利模式的创新与改进、以及企员工素质的提高等。
本文由于数据获得的限制,仅研究上述中小企业成长中有关“量”的增长。
1.2.2研究意义
银行贷款对中小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金融环境下银行贷款对中小企业来说仍属稀缺性资源,贷款对企业成长的帮助到底有多大,是否在任何时期都能起到促进作用,贷款规模的变化是否会影响企业预期经营成果的实现呢?
了解贷款规模及企业规模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小企业经营者们,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金融机构,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前,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们,大多对于企业经营保持乐观预计,而对于企业发展的掣肘,往往简单归结为“缺钱”,导致其贷款的预期需求高于实际。如果企业主们明白贷款融资对于企业成长的具体作用机理,明白企业目前所处阶段,有助于其了解企业的真实贷款需求。毕竟,企业成长并非单纯是“钱”的问题。
对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融资的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也需甄别得出,所贷款的企业,其真实的资金需求究竟有多少。并在资金投入之外,看看其他条件是否具备。如不加鉴别一味增加贷款,有可能使企业不仅达不到预期经营目标,而且会增加自身的财务负担,或者使企业盲目扩大生产、短贷长投等,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
1.2.3研究的创新点
1.研究对象为中小企业的成长
国内自1995年之后研究企业成长的著述逐渐增多,但现有研究大部分对象锁定为全部企业。一些实证研究其数据来源主要为国内上市公司,但在国内,无论是中小板还是创业板,一般上市公司规模已经较大,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因此实际上其研究的是“大中型企业的成长”。而本文研究对象为非上市公司,无论从规模、行业属性和发展阶段来说,真正属“中小企业”范畴,其成长性更具研究意义。
2.从微观层面论述贷款额和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贷款对于企业来说属外源融资,按彭罗斯的观点,属企业成长所需的资源之一。贷款融资是企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这一观点也已得到大家公认。现有文献资料多数是从宏观层面就信贷、规模等影响中小企业成长作分析。而本文尝试从微观层面揭示贷款融资对中小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3.从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角度验证吉布莱特“比例效应定律”
吉布莱特“比例效应定律”提出至今,中外很多著述及研究来验证该定律的适用性。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验证结果,遵循及不遵循该定律的均有。此次从我国中小企业成长与其规模的相关关系验证该定律是否成立。
1.2.4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经济现象的观察以及经济实践过程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模型,分析样本数据,估计模型的参数、并对模型进行检验,以得出对经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具体来说,对中小企业成长的现状,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的具体实践,发现中小企业的成长的相关因素的问题;在总结前人研究结果之后,提出企业规模及贷款额与企业成长是否有相关关系;通过对筛选后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构建模型;初步回归之后对模型进行了改进;最后得出结论。
在研究方法上,先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之后建立基于两时期面板数据分析的一阶差分方程,分别探讨了在企业规模和其贷款额的共同作用下与中小企业的成长的相关关系。
对于企业成长的表现形式上,分别以销售收入、总资产、固定资产、营业利润等指标的增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从不同角度验证此相关关系。
第2章相关理论基础
2.1西方关于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
西方经济学界对于企业成长有着长久的多方面的研究。一般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关于分工程度和市场容量决定工厂形成及扩张的论述,成为西方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最早溯源。此外,在企业成长理论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见解和论述,如科斯的“企业成长边界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力在于交易费用的节约。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及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马歇尔认为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共同作用形成企业的成长源泉,同时市场条件下的企业成长是竞争作用下优胜劣汰的结果。除此之外,最有代表性的是吉布莱特及彭罗斯各自关于企业成长的理论。
2.1.1比例效应定律(吉布莱特)
上个世纪1930年前后,法国学者罗伯特·吉布莱特(Robert Gibrat)曾经对企业成长与企业规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吉布莱特在其1931年出版的《非均衡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一些观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规模增减变化与该企业当前的规模相关;从产业结构角度,某个行业中的各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规模的变化可以看作独立的微小变量,且这些微小变量最终可形成一个正态分布的变量;企业成长是一个随机过程,受许多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呈现一种“随机游走”现象,难以对其进行准确预测;在同一行业中,同一时期的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成长率并不因为各自的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
吉布莱特的观点总结起来,即企业的规模和其增长率是相互独立的,同一行业同一时期内企业的增长率是一致的,与企业规模大小无关;比例增长的规律呈正态分布,这就是吉布莱特法则(GIBRAT’S LAW),也称“比例效应定律”(The Law of Proportional Effect)。
随后西方很多学者通过许多实证案例,或建立企业成长模型,从影响企业成长的各种因素入手对“比例效应定律”展开验证,实证结果却有较大差异。如从企业生命年限及企业是否存在关联或分支机构等特点着手,各自得出不同结论。其中唐恩等在1988年的研究表明,如一个企业不存在关联或分支机构,则其成长率会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和成立年限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如果企业存在关联和分支机构,则其成长率与企业的规模扩大及成立年限的增加成正比。埃文斯基通过对1876-1982年的X制造业公司数据的分析,认为企业成立年限的增加,以及规模的扩大,均会导致其成长性的下降。麦卡拉罕在1995年的研究认为,企业的成长存在某种“自相关性”,即成长率高的公司,其在次年极有可能延续其高成长率。萨顿在1997年的实证研究认为,随着企业的规模扩大和企业成立年限的增加,企业的成长性会降低。中国X的李桂秋、吴肇展利用1996年至2007年X310家储蓄互助社的有关数据,分析其资产总额、社员人数及教育支出等变数,得出X储蓄互助社规模与其成长实际上具有关联性,储蓄互助社的成长没有随机游走现象,也不符合吉布莱特法则。
2.1.2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伊迪斯·彭罗斯(Edith T.Penrose)被公认为是最早正式地从理论上探寻企业成长问题的经济学家。她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一书,被认为是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不同于前人从古典经济学角度研究企业成长,彭罗斯对于企业成长研究的视角侧重于管理学,即更多的认为企业成长是企业自身的内生因素,而非产业发展、市场竞争等有关于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
彭罗斯的理论又称为“企业资源成长理论”,即,企业的成长依托于其掌握的资源。同时,企业又是一个有其特定规则的有序组织。设立企业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为了达到此目的,企业需利用其特定规则,将其掌握的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整合输出,以提供商品或服务的形式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而这个动态的过程,即是企业成长。由此,彭罗斯认为,企业的成长并非由市场的均衡力量所决定,而是由各自企业自身的资源决定。这种资源,应包括有形的诸如工厂、设备、原材料等,以及工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人力资源,也包括技术、资金等,而管理职能即是其运用管理架构、企业组织形式等运作资源的过程。
彭罗斯认为,不同企业对于资源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也存在各种搭配组合,或者有某种资源企业容易掌握,而其余资源显得比较稀缺。资源的这种特性致使企业的充分生产只能成为理论上的可能。事实上企业每时每刻都存在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企业会设法充分利用此资源,以达到利润最大化,这便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原动力。这种成长是动态化的,而非程式化的。
彭罗斯特别提到,在小企业的扩张过程中,融资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但其将融资能力归结为一种企业家才能,即如果小企业因为资金短缺而丧失发展机会,只说明运营这个企业的企业家缺乏“融资能力”这种才能。
对于彭罗斯的“企业资源成长理论”,后来也有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做了研究和发展,这些有关企业成长和企业资源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企业资源基础论”。该派理论认为:企业成长的原动力源于企业的目的,即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而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需要企业有效配置和管理其所掌握的各类资源;企业是各类资源的整合体,资源配置的不同决定了企业成长性的不同,资源的有效性和管理配置能力的提升决定了企业的成长能力;企业的成长与企业资源的变化也有较大相关性。
2.2国内关于企业成长的研究
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较晚,国内对于企业成长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较少对企业成长理论有系统性的研究,但由于国内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较为迅速,以及受西方企业成长理论的影响,国内对于企业成长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一些代表性观点。
1.杨杜于1996年出版的《企业成长论》,对我国当代企业成长理论研究影响较大。杨杜的观点基于彭罗斯的“企业资源成长理论”,他认为,企业的生产要素即是由人、财、物、信息等企业进行经营活动所必须的能力或要素构成的总体,生产要素被企业经营者用于企业生产经营成为经营资源。经营资源作为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经营资源的数量、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特征等均可影响企业成长。杨杜认为企业内部存在未充分利用资源是企业成长之源,这点与彭罗斯的观点相同。但他认为企业成长是在企业面临外部竞争和企业内部存在未充分利用资源两种推动力作用下的持续的过程,这点与彭罗斯仅注重企业内部因素有所不同。杨杜同时对企业成长有由量到质上的认识,他认为企业成长不仅是其经营资源的扩张和累积过程,而且是其结构调整和发展创新的过程。
2.张玉利在1998年提出了“三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式”,即规模经济、多样化经营、企业竞争力三种因素构成企业的三维成长模式。张玉利认为,在企业规模和其成长性的问题上,存在一个最佳规模,在此最佳规模之前,企业的竞争力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增强,由此其成长性也增强;但在超过此最佳规模之后,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从而成长性降低,这与唐恩等在1988年的研究类似。此外,张玉利还提出一种观点,企业为追求最佳规模可能会选择多样化经营,由此可导致企业成长性增强,但这种多样化同样存在最优问题,即在企业最优多样化率之前其竞争力及成长性增强,而过分多样化则导致其竞争力及成长性降低。
3.黎志成于2003年在《论企业成长力及其形成机理》一文中提出“企业成长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未来在“质”和“量”上提升和增长的能力和潜力;企业成长力是企业成长的促进力和抑制力的合力所产生的作用。黎志成认为企业成长与这种促进力和抑制力形成的合力具有同向的函数关系。
4.雷家骕、张俊芳在2008年发表的《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交互式分析》一文中,通过因子分析法对近200家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归纳出8个关键因子作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共性维度,对按不同类别划分的企业成长性进行判别分析。其中8因子之一“融资与资本结构”对于不同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排序:微型企业第四,小型企业第三,中型企业第二,大型企业第五,巨型企业第七,凸显出融资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性。
此外,陈佳贵在1995年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阐述了企业成长的类型。韩福荣等于2001年进行了企业仿生研究,认为企业成长是企业进化在一个有限时间内的具体表现,企业成长是企业进化的隐性形式。宋阳等在2004年从生态学视角对企业与其所生存的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机型了研究,探讨了企业生存和成长的机理。
2.3国内关于企业成长与企业规模、融资额关系的研究
对于融资、企业规模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
1.李斌、江伟在2006年发表的文章《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成长》中利用对2001-2003年中国沪深两市60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较高的金融发展水平能降低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促进那些依赖外部融资的企业的成长;此外,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促进企业的规模扩张。
2.唐跃军、宋渊洋在2008年发表的《中国企业规模与年龄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一文中,基于2003-2006年823家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研究得出与以往研究相反的结论,即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成长与其规模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规模大的企业成长率反而较高,该文据此认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规模与成长的关系不接受吉布莱特法则,即规模并非独立于企业成长。此外,该文还认为总体上企业年龄与企业成长性呈负相关关系,即企业年龄越大其成长性越弱,此点符合以往研究。
3.赵桂芹、周晶晗于2007年发表《公司成长与规模是否遵循Gibrat法则——对我国非寿险公司的实证检验》一文,基于我国89个非寿险行业公司2000年至2004年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非寿险业行业公司接受吉布莱特法则,即企业成长与规模无关,而是与其他因素有关,诸如企业的投入成本、产出组合等。
4.沈坤荣、张成在2003年发表的《中国企业的外源融资与企业成长》一文中,重点分析了企业外源融资,尤其是贷款融资对于中国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该文对中国上市公司抽样数据作分析并得出结论:过多的短期负债极可能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不利影响,而增加长期负债则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5.陈彤于2006年在其论文《债务融资与中国上市公司成长关系的研究》中,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与其成长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规模在整体上与公司成长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要对公司的资产增长与收入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促进收益增长方面的相关关系并不是很显著,特别是短期债务融资规模对公司收益增长的作用不明显。
第3章模型构建
3.1选取样本
本文的研究数据样本来源为在2010-2012年北京某大型国有担保公司提供贷融资担保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样本中的中小企业注册地以及主要经营地均位于北京市,文章中剔除了如下样本:(1)从规模和性质上均不属于中小企业范畴的企业;(2)2010-2012年财务数据不连贯、异常、不全面的企业;(3)在此期间内贷款记录不足2次的企业。经过多重筛选,最终取得76家样本公司。
这76家公司从所有制性质上划分,包括73家民营企业,3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从企业类型上划分,有40家商贸类企业,21家生产类企业,8家高新技术类企业,7家综合类企业。样本采集行业分布较分散,从农林牧渔行业到各类商贸企业、一般制造企业、服务业等,基本上涵括了当前中小企业所参与的相关领域。此外,从地域分布来看,北京地区中小企业市场较为活跃,数量较多,XX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因此,北京市中小企业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群体也较具代表性。
从76家企业在2011、2012年两年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率(见表2)来看,其2011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为68.74%,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2012年平均增长率为27.81%,虽相比上年增速大幅下滑,但仍保持着较快速的增长。该结果体现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发展速度快、起伏大的特点。
3.2样本观测值的描述性统计
以2011年数据为例,对样本观测值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该76个企业总资产从253万元至90325万元,平均6889万元,中值3225万元;净资产从64万元至41530万元,平均3942万元,中值1430万元;营业利润从-1467万元至4574万元,平均546万元,中值205万元;销售收入从245万元至384886万元,平均16785万元,中值6552万元;平均贷款额从25万元至28053万元,平均1428万元,中值453万元。
从各指标统计结果来看,样本所涵盖范围较广。有部分企业的部分指标数值超出了7部委制定的关于中小企业划分标准,但由于其实质上仍符合中小企业特征,因此予以保留。具体描述见表3。

3.3变量的定义
本文研究的是企业自身规模以及其贷款融资规模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故解释变量主要为企业规模及其贷款融资额。被解释变量为企业规模增加额。而企业规模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企业年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营业利润等财务指标。上述指标中,销售收入在反映企业成长方面较为直观,也是国内外企业成长性评价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指标,同时由于销售收入数据相对容易获得,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数据也相对较为真实,因此,将销售收入的变化作为主要被解释变量。企业成长的其余表现形式亦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如营业利润指标可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总资产、净资产指标可直接反映企业控制资产规模的变化;固定资产指标可反映出企业长期资产的变化,其与贷款额的互动变化可反映出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及短贷长投等现象,因此,拟将营业利润、总资产、固定资产等指标作为辅助被解释变量。
对于贷款额,因企业取得贷款在当年的月份不一,因此对当年的企业规模增长影响程度不同,即在一年中,企业早获得的贷款对其规模变动影响较大,而晚获得的贷款影响较小。为尽量消除这种影响,拟以年度平均贷款额作为变量,即期初期末贷款的平均值。
表3.3研究变量的定义
变量变量定义
贷款额(Loant)企业在t年的期初期末平均贷款额
贷款额增量(ΔLoant+1)企业在t+1年比t年平均贷款增加额
企业规模(Sizet)企业在t年的规模
企业规模增加值(ΔSize t+1)企业在t+1年比t年规模增加额
销售收入(SRt)企业在t年的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增加值(ΔSR t+1)企业在t+1年比t年销售收入增加额
营业利润(OPt)企业在t年的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增加值(ΔOP t+1)企业在t+1年比t年营业利润增加额
总资产(TAt)企业在t年的期末总资产
总资产增加值(ΔTA t+1)企业在t+1年比t年期末总资产增加额
固定资产(FAt)企业在t年的期末固定资产净值
固定资产增加值(ΔFA t+1)企业在t+1年比t年期末固定资产净值增加额
3.4初步构建基础回归模型
考虑到企业贷款融资额对企业规模增长有促进作用,同时企业规模增长与企业上期规模也有相关关系,先以t期企业规模及t+1期平均贷款额为自变量,t+1期企业规模增加额为因变量构造多元回归方程如下:
文字表述为:单个企业规模在t+1期比t期的增量与该企业t期规模,以及该企业在t+1期的平均贷款余额有关。
模型中β0为常数项,β1、β2为系数,i表示第i个企业,t表示时间下标,ui为残差项。
模型中Sizei及ΔSizei变量在做具体回归分析时,分别以SR、OP、TA、FA等具体变量替代。
第4章实证分析
4.1以销售收入增加额作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分析
4.1.1企业规模及贷款额对2011年销售收入增加额的影响
用企业年销售收入来代表企业规模,即用变量SRt及ΔSRt+1分别替代Sizet及ΔSizet+1,则对于第i个企业来说,根据第三章方程(1),如果以2010年作为t期,其2011年销售收入比2010年增加额满足如下方程:
将样本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常数项170.806 778.817 0.219 0.827
销售收入(SR2010)0.285***0.028 10.146 0.000
贷款额(Loan2011)0.788**0.351 2.245 0.028
注:表中***、**、*分别表示为l%、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由此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ΔSR2011i=170.806+0.285*SR2010i+0.788*Loan2011i
从2011年回归结果来看,R-squared=0.769,说明方程拟合度较好。
销售收入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样本2011年销售收入增加额与2010年销售收入显著正相关;贷款额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且在5%水平下显著,这说明2011年收入增加额与2011年平均贷款余额显著正相关。
4.1.2贷款额及企业规模对2012年销售收入增加额的影响
根据第三章方程(1),如果以2011年作为t期,其2012年销售收入比2011年增加额满足如下方程:
ΔSR2012i=β0+β1 SR2011i+β2Loan2012i+u2012i
将样本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常数项665.875 1351.033 0.493 0.624
销售收入(SR2010)0.136***0.042 3.256 0.002
贷款额(Loan2011)0.265 0.620 0.422 0.675
注:表中***、**、*分别表示为l%、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由此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ΔSR2012i=665.875+0.136*SR2011i+0.265*Loan2012i
从2012年回归结果来看,R-squared=0.301,说明方程拟合度一般。
销售收入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样本2012年销售收入增加额与2011年销售收入显著正相关;贷款额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但不显著,说明样本2012年销售收入增加额与2012年平均贷款余额无明显相关性。
综合2011、2012两年回归结果来看,销售收入的回归系数符号均为正,且均在1%水平下显著,这说明从销售收入上来说,企业增长与其规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个结果说明,每阶段单个企业规模的预期增长值与该企业当前规模成比例;该结果同时说明,企业成长并不独立于规模,并非呈现随机游走现象,即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吉布莱特法则不成立。
4.1.3对方程(1)异方差性的检验
对于以上以样本企业2011年、2012年相关数据的回归分析中,由于解释变量仅为销售收入及贷款额,除此之外一定还有其他影响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的因素,如企业的行业分类、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产业政策、宏观经济走势、市场利率水平等,均可能对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未单独作为解释变量的情况下,其影响均列入随机干扰项ui中。如果其中被略去的某一因素或某些因素随着解释变量观测值的不同而对被解释变量产生不同的影响,极有可能使ui产生异方差性。尤其是,本文研究的是实际经济问题,所获得数据主要是截面数据,因此,随机干扰项ui往往存在异方差性。
线性回归模型如果存在异方差性则对参数估计结果有较大影响,如果用传统的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则其参数估计量并非有效估计量;此时对模型参数的显著性检验也失效。因此,有必要检验该回归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性。
1.图示法检测:
对2011年的回归模型进行图示法检验,得散点图如下:
该图横轴为2011年企业销售收入增量ΔSR2011i,纵轴为企业2011年贷款额Loan2011i,通过观察此相关图可看出,若随Loan2011i的增加,ΔSR2011i的离散程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因此初步判断模型存在着递增的异方差性。
2.White检验:
White检验是通过建立辅助回归模型的方法来判断异方差性,对任何形式的异方差都适用,也不依赖于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此处回归模型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EViews软件对2011年销售收入增加额回归结果进行White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4.1 2011年销售收入增加额回归的White检验
Heteroskedasticity Test:White
F-statistic 2.066 Prob.F(5,70)0.080
Obs*R-squared 9.771 Prob.Chi-Square(5)0.082
Scaled explained SS 42.246 Prob.Chi-Square(5)0.000
2011年回归结果显示:Obs*R-squared对应的Prob.值为0.082;不显著,拒绝原假设,因此接受回归方程的误差项存在异方差的备择假设。
表4.2 2012年销售收入增加额回归的White检验
Heteroskedasticity Test:White
F-statistic 1.318 Prob.F(5,70)0.267
Obs*R-squared 6.539 Prob.Chi-Square(5)0.257
Scaled explained SS 59.987 Prob.Chi-Square(5)0.000
2012年回归结果显示:Obs*R-squared对应的Prob.值为0.257;不显著,拒绝原假设,因此接受回归方程的误差项存在异方差的备择假设。
由以上检测可知,原回归方程的误差项存在异方差性,这可能会导致的结果是:参数估计量仍然是线性无偏的,但不是有效的;模型中的方差不再具有最小方差性;t检验失去作用;模型的预测作用遭到破坏。
4.1.4引入HSK-ROBUST Std.Error(异方差-稳健标准误)
1.对2011年销售收入的增加值,仍然依据原回归方程:
并引入异方差-稳健标准误,将样本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常数项170.806 784.230 0.218 0.828
销售收入(SR2009)0.285***0.049 5.762 0.000
贷款额(Loan2010)0.788 0.680 1.158 0.251
注:表中***、**、*分别表示为l%、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由此得到的回归方程不变,但从引入异方差-稳健标准误的回归结果来看,销售收入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为5.762,较引入前的10.146有所下降,其Prob.值为0,仍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样本2011年销售收入增加额与2010年销售收入显著正相关;而贷款额的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为1.158,较引入前的2.245有所下降,此时其Prob.值为0.2508,不显著,说明2011年收入增加额与2011年平均贷款余额无明显相关关系。
2.针对2012年销售收入的增加值,仍然依据原回归方程:
并引入异方差-稳健标准误,将样本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常数项665.874 1354.348 0.492 0.624
销售收入(SR2010)0.136***0.0476 2.848 0.006
贷款额(Loan2011)0.262 0.511 0.512 0.610
注:表中***、**、*分别表示为l%、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由此得到的回归方程不变,但从引入异方差-稳健标准误的回归结果来看,销售收入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为2.848,较引入前的3.256有所下降,其Prob.值为0.002,仍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样本2012年销售收入增加额与2011年销售收入显著正相关;而贷款额的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为0.512,较引入前的0.422有所上升,此时其Prob.值为0.610,不显著,说明2012年收入增加额与2011年平均贷款余额无明显相关关系。
结论:在引入异方差-稳健标准误的情况下,样本在2011年和2012年的贷款额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其原因是:方程(1)仅考虑单个企业的规模增加额与其上年度规模及本年度贷款额的关系,而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其他方面较大的异质性,因此导致异方差的出现;而此异质性不可测或非本文之观测效应。
4.2运用两时期一阶差分方程继续分析销售收入增加额
对于第三章方程(1)仅考虑单个企业的规模增加额与其上年度规模及本年度贷款额的关系,很可能遇到遗漏变量的问题,而不同企业之间除了拟考察的变量之外,还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变量导致的较大的异质性,如行业属性、企业成立年限等导致的异质性,而此异质性不可测或非本文之观测效应。
如把影响因变量的不可观测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恒常不变的,另一类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改变。令ai为衡量单个企业恒常不变的非观测效应的常数(即为非观测效应,概括了影响到Sizei但又不随时间而变化的所有无法观测因素),ui为特异误差,代表因时而变影响着Sizei的那些无法观测的因素。再令Sizet为t期企业规模大小,Loant为t期企业贷款融资规模大小,则对于t+1期的第i个企业的规模,有如下固定效应模型:
其中:
此时非观测效应ai被差分掉,此方程即为“一阶差分方程”。从形式上看是单个横截面方程,每个变量都取其时间上的差分。
方程(4)的文字表述为:单个企业规模在t+2期比t+1期的增加额与该企业在t+1期比t期的规模增加额,以及该企业在t+2期比t+1期的平均贷款增加额有相关关系。
该模型利用单个企业的两时期面板数据之差,将衡量单个企业在两时期均具备的非观测效应的变量ai消去,即消去不同企业之间较大的异质性。
4.2.1用模型(4)对2012年销售收入增加额做回归
将样本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常数项232.124 958.767 0.242 0.809
ΔSR2010 0.823***0.078 10.513 0.000
ΔLoan2011-1.845*1.027-1.797 0.077
注:表中***、**、*分别表示为l%、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由此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ΔSR2012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且在1%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样本2012年销售收入增加额与2011年销售收入增加额显著正相关。
ΔLoan2012的回归系数符号为负,且在10%水平下显著,说明样本2012年销售收入增加额与2012年平均贷款增加额负相关。
4.2.2WHITE检验
利用EViews软件对以上回归结果进行White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Heteroskedasticity Test:White
F-statistic 42.749 Prob.F(5,70)0.000
Obs*R-squared 57.251 Prob.Chi-Square(5)0.000
Scaled explained SS 350.667 Prob.Chi-Square(5)0.000
2012年回归结果显示:Obs*R-squared对应的Prob.值为0.000;在1%水平下显著,接受原假设,即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
4.2.3引入HSK-ROBUST Std.Error(异方差稳健标准误)做OLS回归
对2012年销售收入的增加额,仍然依据原回归方程:
ΔSR2012i=δ0+β1ΔSR2011i+β2ΔLoan2012i+ui
并引入异方差-稳健标准误,将样本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结果如下: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Error t-Statistic Prob.
常数项232.124 587.199 0.395 0.694
ΔSR2010 0.823***0.1710 4.809 0.000
ΔLoan2011-1.845 1.445-1.277 0.206
注:表中***、**、*分别表示为l%、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由此得到的回归方程不变,但从引入异方差-稳健标准误的回归结果来看,ΔSR2011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为4.809,较引入前的10.513有所下降,其Prob.值为0,仍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样本2012年销售收入增加额与2011年销售收入增加额显著正相关;而ΔLoan2012的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为-1.277,较引入前的-1.797有所上升,此时其Prob.值为0.206,不显著,说明2012年销售收入增加额与2011年贷款余额增加额无明显相关关系。
4.2.4对2012年收入增加额与2012年平均贷款增加额负相关的原因分析
1.对相关财务数据作统计观察:
分别计算样本企业2011年及2012年的收入增长率、贷款收入比、贷款资产比、贷款负债比、贷款增长率等几个财务指标,并对此几个指标统计如下:

从统计结果来看,2012年相对于2011年,样本企业在销售收入增长下滑的情况下,在贷款收入比、贷款资产比、贷款负债比等指标均有所增加,说明企业经营对贷款依赖程度增加。
2.从模型本身讨论:
由第三章公式(1)关于2011年及2012年的两个回归中,分别得到如下两个回归方程:
由变量Loant在这两年的系数大小判断,平均贷款额对当期销售收入增长量的促进作用中,2011年作用更大些。
而根据样本描述性统计量,2011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70.64%,2012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25.91%,而其贷款仍旧保持较高幅度增长,2011年比2010年平均增长63.65%,而2012年比2011年平均增幅高达66.70%,超过2011年,因此贷款增加额和销售收入增加额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第5章
结论及启示
5.1研究的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及基于两时期面板数据分析的一阶差分方程,分别探讨了在企业规模和其贷款额的共同作用下与中小企业的成长的相关关系。而对于企业成长的表现形式上,分别以企业销售收入、总资产、固定资产、营业利润等指标的增量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结果表明:
1.我国中小企业的成长总体上与企业规模相关关系较为明显,这一点表明我国中小企业成长不符合Gibrat’s Law,即中小企业成长并非是独立于其规模的随机现象。
2.在中小企业成长的表现形式上,销售收入、总资产、固定资产等指标的增长均与企业规模相关性较强,而营业利润的增长与企业规模无明显相关关系。
3.贷款额及贷款增加额在总体上对中小企业的成长呈促进作用,但其相关性不如企业规模明显。
4.在销售收入增长作为企业增长的指标上,贷款对销售收入增长的作用机理较为复杂。贷款额与贷款增长额与销售收入的增长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这可能与中小企业信贷政策调整、经济波动、贷款期限结构、企业发展阶段等因素有关。
5.贷款额与企业总资产的增长、固定资产的增长无明显相关关系;但贷款增长额与企业总资产的增长、固定资产的增长均呈较为明显的相关关系。
6.无论贷款额或者贷款增长额均与营业利润的增长无明显相关关系。
5.2研究的局限性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由于数据的来源及方法的选择等导致结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样本空间不够大,76家中小企业数量仍不够多,尤其是没有条件对其按行业分类作进一步研究。
2.中小企业一般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账目较为混乱的情况,其财务信息失真状况较之于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要严重得多,因此,本文采集的财务信息可能并未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对本文的分析结果可能造成影响。
3.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部分潜在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变量并未发掘出来,如行业属性、企业成立年限等等可能影响到企业成长的因素。
4.一些指标的选取较为粗略,如平均贷款额并未能精确反映企业的贷款实际使用状况,因其仅以期初期末贷款余额的平均数而忽略贷款实际取得月份、还款月份等细微差别。
5.3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1.从政策制定层面
从宏观层面,我国XX当前已经较为充分认识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已经制定出系列旨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和法规。下一步应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落实和调整政策,如一些减税政策、行业扶持政策的制定等。如欲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如中小企业的收入增幅、总资产增幅等增长,就应对中小企业的现状规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针对信贷政策,当前中小企业的信贷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预计今后一个阶段,中小企业信贷无论从增长率、占总贷款比重均会呈上升趋势。但应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以及行业属性等调整合适的信贷政策。我个人倾向于给予中小企业一个较为长期、平稳的信贷政策,尤其避免在对宏观经济走势判断不清的情况下,随意对中小企业信贷扩张或收紧,这样容易使中小企业受到迭加的冲击。
2.从中小企业经营者角度
中小企业经营者,可借鉴本文研究结论,通过对其经营企业的经营现状及发展阶段的了解,制定企业的合理增长目标和计划,如收入、利润、资产等的增长目标。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融资,我认为作为中小企业经营者应对自己经营的企业有客观的判断。应避免一种状况,即由于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存在信贷支持不足的问题,加上对企业经营形式的乐观判断,很容易在信贷环境转好之后面临信贷扩张过快的问题。如果因宏观经济形势及其他条件未具备,导致企业经营未达预期,则一方面企业经营性现金流趋于紧张,另一方面企业财务负担加重、偿债压力增大,极有可能导致企业陷入债务危机或濒临破产。此也为中小企业,尤其新设立中小企业常见的经营风险之一。
3.从事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及中介机构角度
从事中小企业投资业务的主要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各发展阶段的投资人,如天使投资人、VC投资人、PE投资人等,其比较关心企业当前规模及其后的增长趋势。可结合企业的技术、行业、管理团队等要素,对其销售收入、资产、利润等的增长给出判断。
而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或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如各类银行、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既要在政策支持的范围内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又要对信贷风险有所把控。而中小企业信贷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风险性要高,因此,在信贷调查中,一方面需根据企业当前经营规模、现状等判断企业的未来增长趋势、未来的收入、利润、资产规模、现金流等;另一方面,应判断出企业合理的、安全的贷款需求量,而非仅仅根据企业提出的资金需求或者其抵押物价值等给予其信贷额度,避免由于对企业提供信息误判而导致的信贷失误。
参考文献:
[1]Gibrat,Les Inegalites Economique[M].Paris:Librairie Du Recueil Sirey,1931.
[2](英)彭罗斯(Penrose,E.T.)著,赵晓译,《企业成长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1;
[3]杨杜,《企业成长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02;
[4]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与成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06;
[5]赵国忻,《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有效性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08;
[6]许进,《中小企业成长中的融资瓶颈与信用突破》,人民出版社,2009.01;
[7]杨宜等,《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06;
[8]袁红林,《小企业成长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2;
[9]费淑静,《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1;
[10]陶秋燕,《中小企业成长力系统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2;
[11]吕一博,《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不确定条件下资源的经济寻租视角》,科学出版社,2011.05;
[12]冯宗宪、冯涛、谈毅等,《中国高科技企业成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03;
[13]王德胜、余下胜,《基于成长视角的中小企业评价研究——五维度分层评价体系的构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2;
[14]张玉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机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03;
[15]姚益龙等,《企业信用与企业成长——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0;
[16]陈千红,“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实证分析”,《新金融》,2010-8;
[17]李斌、江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成长”,《南开经济研究》,2006-3;
[18]梁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及融资状况调查报告”,《金融研究》,2005-5;
[19]况学文,“金融发展缓解公司融资约束程度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1-05;
[20]Sutton,"Gibrat's Legac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
[21]D.B.Audretsch,L.Klomp,E.Santarelli,and A.R.Thurik,“Gibrat’s Law:Are the Services Different?”,2002;
[22]雷家骕、张俊芳,“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交互式分析”,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08;
[23]文晶、杨亦民,“中国上市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集体经济·下》,2011年3期;
[24]沈坤荣、张成,“中国企业的外源融资与企业成长”,《管理世界》,2003-7;
[25]陈彤,《债务融资与中国上市公司成长关系的研究》,2006;
[26]赵桂芹、周晶晗,“公司成长与规模是否遵循Gibrat法则”,《产业经济研究》,2007-3;
[27]黎志成、刁兆峰,“论企业成长力及其形成机理”,《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5;
[28]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2011.06。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夏恩君教授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夏恩君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夏教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