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小说《悲惨世界》中沙威形象研究

摘要:本次论文在选题方面,以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所著的 《悲惨世界》 为落脚点,对该长篇小说中的沙威这一角色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通过对故事整体构架的把握、沙威一角在文中的动机及其行为,分析其性格特征、心理变化以及对此人物存在所反映

     摘要:本次论文在选题方面,以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所著的《悲惨世界》为落脚点,对该长篇小说中的沙威这一角色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通过对故事整体构架的把握、沙威一角在文中的动机及其行为,分析其性格特征、心理变化以及对此人物存在所反映出的研究价值。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幼时的疾苦以及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使沙威自卑于自己的阶级,而逐渐走向偏激,心理及思想上过于扭曲,为了维护自己的法律信仰,最终迷失了自己。虽然最后被主角的爱所打败,但信仰的崩塌使其在悲愤交加,最终在自我救赎中选择用投河来结束自己的生命。雨果通过沙威的人物形象来讽刺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以及法律的残酷,从侧面突出表现了基督教所信仰的博爱精神。沙威不只是一类人的真实写照,更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显示出了人道主义的关辉和当时社会的阴暗面。
  关键词:沙威 法律 自我救赎 信仰 人道主义
图片悲惨世界

  一、引言

  《悲惨世界》作为十九世纪社会的真实写照,直至今日还依然保存着其独特的价值和巨大的文学魅力,极具震撼力,文中“沙威”这个角色表现出非常悲惨的形象,他是邪恶的化身,是统治阶级的忠实奴才,虽着墨不多,但他却如同主人公冉阿让的影子一般存在,神秘而又特殊,起着别人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他承受着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压迫,是一个恶贯满盈的好人。目前,国内外对《悲惨世界》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人道主义的研究,表达作者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群众的深切关爱,对于黑暗的社会、不公的法制强烈的批判,对于革命的强烈追求以及对于美好社会的迫切渴望等;以及集中在写作特点的研究,雨果的艺术创作偏浪漫主义。本文主要是从沙威悲剧视角出发,仅仅针对这一人物形象,主要从人物经历、个性命运等方面对人物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小说中情节不断发展的桥段,深入分析随着故事推进,沙威这一人物的形象变化,研究他各个时期的复杂心理变化,通过正反对照原则,揭示雨果的现实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得出沙威形象研究的价值。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一)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著名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在19世纪的法国被称作“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崇尚人道主义,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1802年,他出生于贝桑松城,从小就表现出对写作的极大兴趣,一生颠沛流离,创作时期长达60年之久,是个多产的作家,也是个多产的诗人,雨果将作品赋予丰富的情感,通过敏锐的观察,运用浓重的色彩描绘社会现实,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上,抒发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同情人民疾苦,渴望用作品感化人们。雨果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和文艺评论领域都有建树,创作出了大量的名篇佳作,深受欢迎的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

  (二)作品简介及创作背景

  如人们所了解的,《悲惨世界》是大作家雨果的所有作品中,整体篇幅最长,写作时间也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小说,极具震撼力,整部小说就好比一部宏大的史诗巨作,有好像一首伟大的交响乐,作品中有各种各具特色的人物,从帝王将相,到地痞无赖。小说集中表达了人类社会最底层的悲惨群众的形象,描述了从拿破仑失败开始,一直到人民起义整个漫长历史阶段的整体情况,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形象和政治面貌都进行了描绘,全部人物共同构成了一个悲惨世界。小说中的逃犯冉阿让,命运坎坷的妇女芳汀,和童年时期受尽苦难的珂赛特三个中心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被悲惨的社会所残害。表达了在残酷资本主义下单纯清苦的劳动人民被无情压迫和歧视的现象,并严厉的谴责产生这些残忍现象的原因。
  在19世纪法国大革命期间,国家陷入动荡与不安之中,社会的腐朽本质暴露无遗,各种罪恶现象相继发生,各个阶级的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选择,有人选择沉沦,有人选择犯罪,还有人选择救赎。雨果以真实的事件为蓝本而创作,故事的素材源自于1801年。在这一年中,一位生活窘迫的农民在饥饿的迫使下,偷了一块面包,最终被法律判了五年。五年的牢狱生涯过后,他的生活也十分不顺,人们都带着有色眼光看他。在1828年,作者找寻了大量米奥利斯主教的各种信息,结合前文的故事,准备描写一个被释放的犯人,最终在主教爱的感化下,重回善良本心的故事。

  三、沙威形象的主要特征

  (一)沙威古怪的内心世界

  沙威是个在罪恶世界里长大的孩子,他出生于监狱,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使他内心自卑,渴望逃离这个黑暗的环境;看到和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恶人,内心对底层社会极为厌恶,他深刻地认识到如果没有权利和地位终将被社会抛弃,因此他笃信法律可以明辨一切的自我否定,信仰法律代表绝对正义;他仇视反叛,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犯罪者,不受欺骗,不受鼓舞,绝对冷酷执行法律是他坚定不移的准则。沙威从不相信劳役犯改过自新是发自内心和真诚的,只是一种更高更邪恶的手段而已,他古怪的内心世界与偏执的性格使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信仰崩溃。
  1.严重的自卑感
  可以说自卑的心理使沙威一步一步迷失自己,最终成为法律的牺牲品,这场悲剧与他幼时的成长环境以及对整个社会阶层的不满有着直接的联系。出生于监狱里,父亲是个苦役犯,母亲是最底层人民,这让他认为自己是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始终无法融入到社会里。在他眼中将所有人区分为保护社会和攻击社会两类,为了掩盖内心的自卑,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应有的尊重,他不遗余力的向统治阶级靠拢,心里始终坚信只有为统治阶级鞍前马后才会有所改变。殊不知,在他眼中至高无上的法律,他立誓守护的法律,使他深深的陷入了自卑而不自知。阅读过小说的人都可以从他的言语和行为中感受到来自其内心的偏执和极端,还记得沙威对芳汀的压迫,盲目的信仰已经使沙威成为统治阶级的刽子手,在法律和权威面前,身份代表着一切,内心对底层人民,苦役犯,逃犯等身份及其厌恶和敏感,认为底层人民犯错是不可饶恕的。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沙威对其原来身份阶层的厌恶、自卑和虚伪。在他眼中,犯了错的人便从此不会再被救赎,冉阿让的身份代表着他永远不可能得到他的认可,并发誓要永不放弃对冉阿让的追捕。所有的事情都为其最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伏笔。
  2.仇视反叛,崇尚法律
  沙威对于法律的热衷和偏执,使他站在了统治者的视角上仇视他认为的反叛。上一节曾提过他有着凄惨的童年遭遇,由于生活在监狱里,使他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及其厌恶和不满。为了逃避身份,逃避心里的自卑,他努力是自己成为一名警察,认为从此便可以用法律的名义、警察的身份打破以往的阶层和生活,这使其变得极端且顽固。他为了自己信仰的法律,自己所坚持的正义,不论是对冉阿让长达19年的追捕、自己父亲的越狱依法抓回还是母亲违抗法令的无情告发,都可以看出他已然成为了一个没有人性的机器。他会仇视那些在他眼中犯了错的妓女、流浪汉、苦役犯等社会底层的人,会为大义灭亲而得意,在他的心里任何人、任何事在法律面前都不会被例外。对法律的痴迷,使沙威变得对待周围的一切淡薄、严肃、无情,法律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不可动摇。他最不能容忍一个穷人在犯罪,当他被激怒之后,他一定会拼尽一切去惩罚犯罪者,就连像救死扶伤这种人性使然的行为也是由于他对法律的忠诚使他为了法律得以保证才会去做。
  3.冷漠暴虐,不近人情
  在沙威看来法律是正义的化身,他做的一切都是在维护这个社会的安定。他固执的效忠心里的信仰,将冷漠表现的极其深刻,他忘记了自己曾生活在底层,努力的改变不想被权贵势力欺压,他的灵魂被冷漠吞噬。在他的思想里,囚犯永远都是囚犯,是法律的敌人,是不能被宽恕的堕落的灵魂。(梅,2017)当冉阿让送珂赛特去见自己奄奄一息的母亲最后一面时,沙威还是不放过他们,一直在追捕冉阿让,把冷血无情的警官形象发挥到了极致;芳汀惨遭当时旧社会的迫害,不得不伤害自己,出卖自己,在法律和黑暗的现实面前,芳汀乞求饶恕,但她错了,因为她乞求的是冷漠无情的沙威。
  沙威的残酷无情还可以从他对冉阿让的态度上看出。当他发现当初偷面包的冉阿让竟是现在市长时,内心的冷漠驱使着他,对法律的偏执使他不顾一切开始了他长达19年的抓捕行动。在他看来,冉阿让对社会的贡献和他善良的一切高尚的情操在他曾犯过的错面前,都变得一文不值。对于曾身为苦役犯的冉阿让,立誓必将其追捕归案。沙威对阶层的划分十分清晰,对身份的重视近乎疯狂,在他眼中,生活在社会顶层的富贵权势永远不会犯错,而底层的贫苦人民总是错的。
  我们可以看出,沙威的精神世界是冷酷无情的法律所堆积起来的,他自身的偏执造成了一场又一场的悲剧。

  (二)沙威狂热分子形象症结

  沙威是法律的狂热分子,也是权高位重者的狂热分子;是法律用以压迫人们的工具和刽子手,也是上层人物和掌权者的走狗。雨果花费大量的精力细致刻画沙威的狂热分子形象,使这个冷漠残酷的“坏人”深入人心。沙威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特殊受害人,既承担着法律的责任,又受到道德谴责(Houck,1997),他是文中最大、最典型的反面人物,研究沙威的人物形象、内心世界以及性格特征相当于研究当时那个困顿年代里的社会问题。
  1.主观或心理方面
  马斯洛的需求定律曾提出过“归属和爱的需要,也叫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唐,2010)沙威的悲剧,源自于他缺少一种归属感,在童年时便成为一种保护,他缺少来自于父母的爱、他人的爱,使他在恐惧和失望中对阶级出身极度看重、形成自卑的心理、热衷沉迷于权力等多个方面过于偏执。这种偏执使他迷失自我、价值观错误、性格扭曲。
  我们可以将“爱的需要”广义的解释为人与人的关系中能够相互信任、相互包容并信任对方,并学会感受爱和给予爱。当人与人的交往被爱所包围时,人们就会放下防备和恐惧,自然真诚的进行交往(徐,2010)]。而沙威所表现出的缺爱,让他看不到人性的关辉和底层人民的苦楚,他将对社会的仇恨转加到穷苦的人民身上,
  在他看来,穷苦人是被社会遗弃的不安因素,像冉阿让、芳汀等这些人。他时刻坚持自己是正义的缔造者,法律是高尚的,维护权贵的利益便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所以在这些不安因素的面前,冷酷和残暴便是对法律的捍卫。
  沙威的自卑来源于他对自己的厌恶,尤其是身份和地位,为了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改变和隐藏自己内心的自卑,他极力的通过守护法律,美其名曰对工作尽职尽责,对王权统治卑躬屈膝,甚至为此丢失了人性的一切美好品德。正因为他对尊重极其渴求,也便造成了他偏执的性格,这便是马斯洛所说的尊重的需求,它是人们对生存的第一层次需求。沙威是维护封建王朝权利最忠
  实的鹰犬和爪牙,为了得到上层阶级的认可与社会的尊重,他磨练自己的意志、奉献自己的精力和生命去守护他信仰的法律,成为统治阶级和上层富贵人的忠实效忠者,为了维护这些人眼中的社会和平,他成为了法律的武器,并以此为荣,认为自己是对的,获得了尊重和认同。对于冉阿让,他不认为逃犯冉阿让真的会改过自新,认为自己对冉阿让的追追不舍是在坚持他所谓的正义,他在警察这个职位上,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人可以反对法律、反对统治阶级、反对富贵权威,当他为这些俯首称臣时,他便再也无法回头。
  2.复杂的社会因素
  沙威的成长经历和错误的等级观念是造成他内心扭曲的主要原因,因为看过太多穷苦人民被统治阶级压迫的场景,极其厌恶穷人的生活,出身卑微的他渴望被尊重,渴望上层阶级权力者的认可。事实上,法国警察制度与行政制度都是高度中央集权制,即中央和地方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代,2004)。高度集权制度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致使他的行为极端化且逐渐丧失人性。为了维护法律的正义,一直追捕冉阿让整整19年。其实,对于某些犯人犯下的一些罪行来说,很多时候是很小题大做的。在当时社会,许多犯罪并不是我们常规上所理解的罪恶,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都是站在资产阶级的角度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平等的法律和权利的压迫使底层人民只能服从权威。由此可知法律的偏见,才是造成犯罪的真正原因。

  四、沙威人性不断变化的表现

  (一)实现自我救赎的表现

  放走冉阿让意味着对法律的背叛,逮捕冉阿让又是对自己良心的背叛(弗洛姆,1986),他陷入深深的茫然与矛盾之中,选择用自己的余生都在实现救赎,在这样重重的压力下,在内心极度痛苦挣扎中选择了自杀,此时死对沙威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解脱。
  1.对于宽恕和自杀的矛盾与纠结
  当沙威发现自己用一生追逐了一个不应该追逐的人,生活至今所笃信的世界观和信仰被打碎,他所坚持的法律和效忠的权贵与人性的善良发生强烈的碰撞,他把自己置于绝境,陷入宽恕和自杀的矛盾之中。沙威穷尽一生追捕冉阿让,到头来发现,自己冤枉了冉阿让,还被其所救,冉阿让竟然还宽容的放过他,这种种做法严重背离他的道德准则。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沙威受到感化,三观彻底被毁,受到极大的精神压力,但是善良和正义终将打败黑暗势力,沙威人性开始复苏,在危难时刻,他也毫不犹豫地答应冉阿让在正式将他缉拿归案之前能先送马吕斯到家,也许正是冉阿让的善良唤醒了他。他为自己的这种行为称赞,心里感受到了这种从未有过的平静,这便是爱的力量。他和自己曾经的信仰相对抗,使他内心失去了平衡而无法接受自己。
  他在矛盾和纠结中不断的挣扎。严格按照法律做事,拼命抓犯人,就是违背了善良的原则;而若不这样,就是对法律的不忠诚、对信仰的背叛,就是这样强烈的内心挣扎,善意终将他唤醒,使他违背自己一生的信仰而放过冉阿让,他体会到了什么是人性的美好、感受到了来自他人的爱与尊重。
  2.最终选择以自杀逃离世界
  最后,在他得知自己一直坚持、维护、信仰的法律出错时,他的人性得以苏醒,而自己的生命得以获救来源于冉阿让对他的宽容,对手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以及善良的本性,让他最终醒悟过来,他感受到了人性之爱的光辉,这种光辉足可以让他违背自己的信仰。曾经立誓抓捕冉阿让完全出自于一个警察对法律的坚持,而面对冉阿让的善良和正直,他开始厌恶曾经的自己,对自己的执拗感到后悔,自己反而成了扰乱社会的不安因素,这些转变使沙威慢慢变成一个正常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执行机器,最终他释放了冉阿让。但这一切对沙威来说意味着精神世界的崩塌,在选择自杀后完成了自我救赎。
  为了不再让内心的善意和曾经的信仰相冲突,他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这一切。他无法正视自己曾经的价值观念、自己曾经信仰的至尚法律,他无颜面对善意和宽容、他无法解释自己的一切行为。从他选择自杀我们可以看出他已经得到了救赎,这份救赎来自于冉阿让。他想结束这种痛苦,不再受内心的煎熬和自己良知上的谴责。他想让自己变成一个好人,却发现已经找不到回去的路,自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他可以结束罪恶的人生,并怀着善念离去,从而获得新生,这正是沙威对自己的救赎。

  (二)沙威自我救赎的分析

  冉阿让出狱后,神父因一件事以德报怨感化了他,用自己的宽容救了他,从此,冉阿让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沙威一直坚信,像冉阿让这样的苦役犯是罪大恶极的,是罪不可赦的,他们的人性早已没有了,他们这样的人不应该得到幸福与自由。然而冉阿让原本能够选择处死沙威,但是最终他并没有这么做,他希望用自己的爱来感化他。从此,沙威对他一直坚持的信仰产生了怀疑,他被冉阿让一次次的善行所震撼,使他感觉自己心中一直信奉的某种神圣的东西被彻底粉碎了,自己一直引以为豪的一生竟然分文不值,他的人性发生了转变,心中最深层次的爱心被唤醒,使他身陷罪恶与愧疚中无法自拔。
  1.爱的本能
  爱是本能,与生俱来,是一种人性的光辉。沙威被冉阿让一次次的宽容所震撼,开始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残酷和决绝,爱是沙威很难意识到的本能,多年来都将自己与爱的环境隔离出来,所做的都是对自我善爱本性的压制,戴着法律的面具行尸走肉一般为法律效劳,一种与本性对立、只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恶法。沙威和冉阿让曾经犯过很多错误,最后受到爱和宽容的感化,二人都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冉阿让崇尚博爱精神,选择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一心向善,成为了赫赫有名的大慈善家,尽全力传达正能量。而沙威选择自我救赎方式似乎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他难以抵抗巨大的精神压力,选择投河自杀,以死来得到解脱。因此,爱是伟大的,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即使是在黑暗的年代里,只要心存善爱的本性,可以摆脱困境,打败敌人。
  2.旧势力的落败
  沙威是旧势力和法律的典型代表。在作者笔下,旧的封建制度和不合理的法律才是破坏社会秩序的元凶,在这种不公平,没有一丝人权的社会里,底层人民受到残酷压迫,然而旧社会的统治者却在肆无忌惮的作恶,这种社会是病态的,旧势力必然走向灭亡,被革命所取代,而作者恰好也是借着沙威的死昭示了旧的封建制度的灭亡和法律的失败。所以,沙威的死是必然的,他是旧社会的牺牲品,作者还从侧面抨击律法对人性的压制和人的内心的残害,高举人道主义精神的旗帜,宣告人性之爱的胜利。
  沙威的悲剧昭示着,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急速扩张之下,人性意识开始逐渐丧失,并使人们放弃了追求真善美的本心,进而揭露出资产阶级之下的丑恶、无情、非人道主义的一面(马斯洛,2007)。但另一方面,沙威的自杀体现了对本我的坚守,对上帝赐予人性中固有的善念的尊重。爱的本能被唤醒,内心的恶被颠覆,灵魂得以救赎,人性得以胜利。

  五、沙威形象的价值与意义

  (一)人道主义思想的凸显

  沙威作为旧势力法律的代表,也代表着压迫者的残酷统治。在《悲惨世界》中所表现出的人道主义,体现在作者对残酷的法律制度严厉的批判。冉阿让看到姐姐孩子因饥饿奄奄一息的模样,决定冒险面包,结果还是被抓判了重刑,他在这种不公正的法律支持下,用自己强烈的态度来面对社会,在这种情况下,米里哀主教选择用爱心来感化他,并不是用暴力来制服他。最终,冉阿让逐渐变回善良的本性,沙威也突然醒悟,而走向了自杀的道路。作者向世人表达出善良与邪恶之间强烈的对比,在自尊的作用下,用善良去感化邪恶,传达了人道主义精神。
  站在沙威的立场看,沙威是个献身正义与法律的硬汉,若站在人道与爱的立场看,沙威肯定是个“理直气壮的恶人”(杨,2012)。在作者的眼中,沙威不是完完全全一个反面角色,他是悲惨世界中的众多受害者之一,并非常同情和理解他的处境,这也体现了作者人道主义思想。雨果最后选择让沙威投河自杀也是为了突出人道主义精神,沙威的自杀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无论社会多么黑暗不公,在仁爱面前,都会失去支撑。然而也正是这种黑暗力量的存在,使得仁爱才更好地被显现出来(余,2016)。作者没有过多的奢望将社会的黑暗面完全清除,正如他所表达的要将把黑暗中的人数降低,光明中的人数增多,从根本上表达出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正反对照原则的体现

  雨果用自己的博学把人道主义精神在字里行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将真善美与假丑恶两种完全相对立的精神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沙威和冉阿让分别表示了当时腐朽的旧势力以及人性善良的本心,这二者实现了强烈的对比,同时沙威对法律的坚守以及最终内心深处的善良被唤醒后,选择自我救赎,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些相反的力量构成一组组对立面,将对照原则运用的淋漓尽致,更加凸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即人本向善,人性的大爱能够化解罪恶。这大概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需要细细品味。

  六、结语

  一提到沙威,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冷血警察的模样,不分善恶,一味地追求着自己所认为的正义。他是生活在罪恶世界里面的可怜人,是社会发展更替的牺牲品,从小生活在罪恶的环境里使他有着古怪的内心世界,视罪犯为死敌,因为内心深深的自卑感而选择拥护上层阶级的权贵者,冷漠无情,一生都在与犯罪斗争。看似可恶的沙威在作者笔下确实一个悔过者的形象,雨果想通过沙威告诉大家,不要顽固于传统的习俗和法律的偏见,坚持人性本善,希望用爱来战胜法律习俗造成的偏见歧视。(叶,2005)

  参考文献

  [1]梅杨.孤独的想象–《悲惨世界》中沙威的形象分析[J].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36-37.
  [2]HouckA.TheSpiritualityofComedy:ComicHeroisminaTragicWorld,byConradHyers[J].JournalofReligion,1997(4).
  [3]唐蔚.湮没在莎士比亚虚无主义阴影下的灵魂——再论《悲惨世界》之沙威[D].南宁:广西财经学院出版社,2010.
  [4]徐国权.从人物形象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J].语文学刊,2010(4).
  [5]代文清.试论雨果创作的对照原则[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7).
  [6]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7](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杨海明.论马斯洛的人学思想[J].哈尔滨学院学刊,2012(11).
  [9]余党绪.思辨性阅读:在事实、逻辑与情理的纠结中突围《沙威,沙威》的教学及反思[J].语文学习,2016(9).
  [10]叶晓璐.从"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看弗洛姆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批判——人本主义伦理学的意义[J].兰州学报,2005(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69.html,

Like (2)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月25日
Next 2019年1月2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