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在两种事物之中发现共通之处,或发现同一事物在两种状态下的差异,是为治学的“合同异”与“离坚白”。不偏不倚的创作,自然不能以极端的方式发掘出艺术的内在张力。在中庸文化看来,这种张扬个性的大胆审美,或许会背上肤浅造作的骂名。但凭借着对艺术和真理的虔诚追求,无论用什么手段,优雅也好,拙劣也罢,只要能使灿烂文明锦上添花,从实用主义的最终结论观望,这种为了艺术的虚张声势和招摇过市,已显得无可厚非。
小说和电影,在众多艺术形式之中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优秀的小说常常充满画面感和立体感,而优秀的电影则富于小说式的叙事情节和描写刻画。同理,一部优秀的叙事电影背后,往往有一部优秀的叙事小说作为支撑。
《色,戒》属于小说中比较另类的小品。笔者试图通过对《色,戒》13585个字短篇小说版本与157分钟电影版本的初步比较,声讨出一种文本的后设语言,尝试挽回在文明长河冲刷中失落的世界体系。这既能辅助人们更加理解小说和电影本身,又能还原历史中诸多非理性因素,使所有被压制的艺术生命从理性的桎梏中得以解放,重新展现其丰富的原始面貌和生命动力。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电影小说文化考古后结构主义
关于小说与电影的比较,此类论述和文献大多是建立在语言学本身,旨在揣摩艺术文本的符号意群,按照语言固有的尺度及规则,以结构主义的方式对艺术之分体进行合并。虽然此种研究的势头方兴未艾,但从后结构主义的态度冷静审视,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文化意识,仍无法摆脱自圆其说之嫌疑。因此,笔者虽然借助语言学的载体,但根据的多是一种外在考察,尝试以一个冷僻的视角重新评估既定元素里的不安份子,这或许可以开启文化研究的一扇大门。
一、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寻找小说与电影的本质区别。
1-1小说电影是小说的反全息术图景。
对全息术的简介。全息术是自然科学常用的一种存储信息的手段,指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的光波信息。首先,被拍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接着,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然后,记录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简而言之,全息术就是将三维物体的信息表征在二维的介质之上。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展览、显微术、干涉度量学、投影光刻、军事侦察监视、水下探测、金属内部探测、保存珍贵的历史文物、艺术品等。
对反全息术的解释。自然科学的第一学科—物理学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还原成为物理现象,一切非熵的物理现象都可以在理论上发生逆转。”同理可推,假如对一部电影画面(三维)进行全息图解,可以解码为纸面上的小说文字(二维),这个过程是不涉及熵变化的纯物理学现象(此过程可逆),那么小说版本被改编为电影版本,实现的就是反全息术。并非所有的小说都能被反全息为电影。张爱玲的小说,算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比较另类的一个文化个案,她有着和电影更加微妙的亲缘关系。虽然张爱玲所处的时代电影文化并不发达,但这并不阻碍她在文学艺术创作上的前瞻眼光和跨时空灵感。
1-2反全息过程中的信息丢失是小说和电影的本质区别。
全息术的目的,在于简化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数理解析及量化过程,是一种对还原论和实证主义的相互印证,旨在削弱表象产生的错觉,消除情感产生的幻觉,过滤意念产生的感觉,使得世界瘦得只剩下干枯的物理结构和数学方程。
恰恰相反的是,反全息术则是人文艺术恢复原始文本时进行的扩展与丰富。这种“逆过程”倾注了更多的感性因素,是一种对多样性个体世界的模仿和名状。在反全息过程中,艺术原本的演绎形式被尽可能的夸张,以达到某种非预设的审美效果。在整个逆转的过程中,理性主义被淡化,非理性主义被强调,这便是解构主义的核心所在。“如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科学,那么从理性认识回归到感性认识就为艺术”。纯粹的理性无法诠释艺术文本丰满的血肉,反全息即是在手术台上拯救奄奄一息的艺术生命。然而,一个令人苦恼的事实是,全息术不能保证对原始信息的完全解码。最具典型的例子:对于人类基因的破译,至今仍无法解释“非编码区”和“内含子”的全部结构及其功能。同理可推,反全息术也不可能保证对原始文本有100%的还原率。
张爱玲是中国作家中比较独特的一个,《色,戒》则是张爱玲个人作品中比较独特的一部。据张爱玲回忆,为了这部仅仅一万余字的短篇小说,她在初稿完成后的三十余年里对文本进行反复修改后才将其公诸于世,具有类似曹雪芹对《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般珍重并怜惜的深刻意味。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丰富社会意识形态中,我们无法找到一个能够完全解读小说《色,戒》里那些“非编码区”和“内含子”的人。李安作为《色,戒》的众多读者之一,同样跳不出自己先验观念的桎梏,对一万余字的短篇小说进行考古的困难,不亚于在寒武纪化石断层的地质研究中寻找消失的真相。
二、以小说的本质特征为核心,探寻电影与小说在表现同一文本时发生偏差的根源所在。
2-1小说的本质,是作者徘徊于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回忆录。
小说是个体的,也是集体的,是特殊的,也是一般的。在众多人文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小说以“凡是懂得文字的人都可以进行审美和创作”作为最低门槛,成为受众数量最为庞大的艺术门类。一部伟大的小说,就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丰碑。相比之下,作为后起之秀,仅有百年历史的电影文化就没有这么纯粹。一部再优秀的电影,充其量只有一半左右是艺术成分。电影的成功并不意味者艺术的成功,反之亦然。
因此,电影虽然可以通过反全息的方式表现小说,但这种表现永远无法做到完美,有时甚至连真实可靠都不能达到。在考察诸多小说与电影的细节区别后,笔者大致总结了如下几点。
2-2《色,戒》小说与电影的整体意境偏差。
任何一种成功的艺术形式,一旦被公诸于世或搬上舞台,必然形成一种在读者和观众内心世界的整体意境。
《色,戒》小说版的整体意境,是男权社会里以女性命运为线索的抗争过程。整部小说篇幅虽短但意味深长。张爱玲以其冷酷的笔力,不紧不慢的为读者娓娓道来女主角王佳芝飞蛾扑火般的寻求真爱却死于真爱手下的不幸悲歌。张爱玲那种一贯的玩世不恭,对整个民国黑暗政治的司空见惯,隐射在小说里,变成一段段借助人物描写来表达的变相控诉。这种对现世的指责,并不是为了寻求某种道义上的公正裁决,而是以完全旁观者的身份不痛不痒的为后人解构正在发生及将要灭亡的时代现象及历史事件。因此,《色,戒》是一部创作动机非常纯粹的小说,张爱玲既不为了出名,因为她在当时早已声名显赫,也不为了利益,因为她的家世早已富足奢侈。她创作《色,戒》,就像曹雪芹创作《红楼梦》那样,是一种艺术内在需求与个人情感极端宣泄后的结合产物。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