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任敏先生的教学计划和其他专家资料,结合我的博士学位写作过程,整理了本长文。旨在总结文献综述的一些关键点。
本文结构:
I. 常见问题II. 基本要点 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IIIIIIIII.案例分析1. 精品品读2. 糟品改进IV. 回顾和总结文献综述写作中的常见问题
————————
一、常见问题
不查文献,不选文献,不读文献,不写文献综述。
a. 查( 怎么查、 查哪些) : 关键词、 网络和数据库索引, 50篇、 起点文献,节点文献, 高级期刊文献, 高引用文献, 也许是你审稿人的文献。b. 读( 怎么读、 读什么) : 文献分类 问题、 方法、 结论、 逻辑c. 写( 逻辑组织) : 文献视图( 思维导图) 、 综有所述二,基本要点
(一)为什么要写文献综述:
• 1.价值在于提供研究问题的知识脉络地图
• 2.目的是证明你的研究是前沿和高端的
(2)什么是文献综述?
o 要点:大量的识别、评估和解释,以及系统再现
o 问:什么是系统?-横向分类,纵向理流
o 要点:与研究人员感兴趣的主题有关。
o 问:什么是和你的主题有关?一般是核心词和关键词,邻近的研究会隐藏一点
o 要点:分类找矛盾
o 问:没有矛盾怎么办?找到 gap
识别、评价和解释一个特定研究主题的大量相关研究,呈现该领域知识的发展背景或分类图景,梳理研究之间的矛盾或未解决的问题,为研究提供参考和起点。
好的文献综述标准就像探索一座城堡,如何一点一点地建造,现在每个城市的轮廓是什么。需要改进的是什么,建设的趋势是什么。
案例:综述意义(以风笑天老师的文章为例)
(文献列举部分) 总的来说,各种社会研究方法对文献回顾的介绍呈现出“在相同的概念和名称下,它指的是两种现象,虽然密切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同”。它反映了学术界对文献回顾的两种不同理解。综上所述,其中一种理解是指系统搜索、搜索、阅读和分析相关现有文献的过程;另一种理解主要是指以总结和总结的形式表达上述过程的结果。从本质上讲,前一种理解是将文献回顾视为一种特定的“过程介绍”,而后一种理解是将文献回顾视为这一过程的文本“结果”.简言之,一种是“作为文献回顾的过程”,另一种是“作为文献回顾的结果”.换句话说,研究人员需要“做”和“回顾文献”(do-ingthe literature review),另一种是研究人员需要“写”文献回顾(writing theliterature re-view).前一种理解的文献回顾通常是在研究的主题选择阶段进行的。(proposal)介绍阶段。正如作者曾指出的,在社会研究报告中,通常会有一部分以“文献回顾”命名.“但研究报告中的文献回顾实际上是对主题选择阶段所做的大量咨询和分析工作的总结,而不是这种咨询和分析工作的过程本身。
1.将研究问题置于社会知识积累体系中。2.为研究人员参与研究对话奠定基础。3.帮助研究人员熟悉和理解现有领域的研究成果。4.为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思路和方法。5.提供理解和解释的背景数据
(三)研究回顾
1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文献综述的必要因素模型:五步文献法 (学位论文)
• 文献综述应由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五部分组成、主题2(关于因变量)、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研究)、总结。
1.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的陈述。2.综述主题1提出了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3.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因变量”相结合的学术文献。4.综述主题3包含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学术文献。也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有必要尽可能多地找到与主题相似的部分,或者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总结与主题相关的研究。5.在综述结束时提出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掌握综述中的重要主题,并指出为什么我们应该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例如: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组织文化的变化 综述主题:信息技术应用2 综述主题:组织文化的变化3 关系主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组织文化的变化
2 文秋芳文献综述的五个方面(2001):
1.关键术语的理论定义2。从理论的角度来看主题选择3。评估相关的实证研究4。对相关的研究设计(包括相关的研究工具进行批判性评价)5。研究的理论框架
3 •路阳(2011) 写作与结构的综述 (期刊论文献综述)
A.答: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谁认为它很重要,谁做过相关研究,我能改进什么(方法、对象不完善)找到自己的理论定位,我的研究将做出什么贡献(发展、扩张、深化、升华、填补空白),我会回答什么具体的问题。(根据上述问题,分块列出几十篇文献)B.结构/格式:对搜索文献时使用的关键词、文献数量和来源进行总体评价。内容呈现采用“总-分”结构,先总结当前研究的主要方面,再进行阐述和说明(总:有学者认为重要内容是什么。分:A说,B说,C说)。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深度、研究前瞻性、现实性等方面可以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虽然两者是相关的,但没有分析内部原则;研究内容的深度,如季节,水监测对儿童溺水的影响;前瞻性,如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影响,中西差异;现有的文献正在讨论,我想描述现实中的无助和负面信息。因为前者是哲学思辨论述,后者是实证。)
·错误在于列出一系列研究报告和个别研究发现的摘要。
• 原则:避免只描述;尊重文献,注重明确和批判性批判。不要轻易判断。应该是描述差距,声明应该弥补。
(四)结论启发
综上所述,关于文献综述,冯先生(2010)谈到了文献综述的定义、分类和意义;所以如何写,克雷斯维尔(2007)谈到了五个步骤模型:序言、变量、自变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和问题。还有文秋芳(2001)的概念、理论、实证研究、研究设计批判和研究的理论框架。这更接近论文县综述的写作方法。
然后,一些学者(路阳,2011)介绍了社会科学研究中文献综述的原则、结构和问题,以及其他学者…(见参考文献
>m.sohu.com/n///研究学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献综述:原则、结构和问题-教育频道-移动搜狐学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献综述:原则、结构和问题-教育频道-移动搜狐
首先,覆盖范围广泛。一般来说,文章应该在十年内基本完全覆盖。成熟热点领域引用文章100多篇,新兴冷门文章30多篇。第二,总结和分类是否详细。根据工具、特点、结果等,至少要说几句话。第三,重大问题的引用是否清楚。也就是说,每个学校都没有填补任何坑。第四,你谈论未来的方向了吗。事实上,一个好的总结仍然需要一个接一个的人。
我们的灵感是:
• 在同一个主题上,在方法上改变另一个主题 ** 、其他人从未说过内容,目的是指向实践-解释案例
总结逻辑是综述,写好文献综述,阅读更多,然后不列出,分类呈现,梳理学校,梳理矛盾,梳理未解决的问题,为你的研究设定一个位置,表明它是必要和重要的,没有你的研究学术如果不是大损失,也会有遗憾。
• 但是,如何分类,如何梳理流派?经验要在练习中增加,感觉要多读才能培养。
(5)推荐文献
1、概念感知
风笑天:2010年第七期《论社会研究文献回顾》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美]约翰·W.克雷斯维尔:2007年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路径》、崔延强等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文秋芳。路阳:社会科学研究文献综述: 原则, 结构和问题.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11年第2期
2、写法研究
那么如何写期刊论文的文献综述呢?
o 路阳:社会科学研究文献综述: 原则, 结构和问题.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11年第2期o 2007年,杨子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马丁·丹斯考姆:“做好社会研究的十大关键”,o 卡马鲁·艾哈迈德:《博士学习指南》,高民芳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o 悉尼科技大学国际研究学院:《文献综述指南》,蒋伟、杨径译,2004o 张黎:2008年科学出版社《如何写好文献综述:案例与评论》
3、读精品
• 邱泽奇,乔天宇 (2017). 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1)强弱关系与关系人特征同质。• 向静林. (2016). 市场 ** 与XX的干预——风险转化的解释框架. 社会学研究, (4), 27-51.• (2017)郑丹丹、狄金华.女性家庭的权利, 夫妻关系和家庭代际资源分配. 社会学研究, (1)• 任敏. (2012).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组织文化的变化. 社会学研究, 6.• 任敏. (2017). 技术应用如何成功?——对组织合法性框架的解释. 社会学研究, (3), 169-192.• 张燕, & 邱泽奇. (2009). 技术与组织关系的三个视角. 社会学研究, 2.(综述文章)• Leidner, D. E., & Kayworth, T. (2006). A review of culture in infor ** tion systemsresearch: Toward a theory of infor ** tion technology culture conflict. MISquarterly, 30(2), 357-399.(综述文章)• Jackson, S. (2011).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nfor ** tion systems adoption: A three[1]perspective approach. Infor ** tion and Organization, 21(2), 57-83. (分视角综述)• Markus, M. L., & Robey, D. (1988). Infor ** 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causal structure in theory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34(5), 583-598.(高级综述)中文范文:• 向静林. (2016). 市场 ** 与XX的干预——风险转化的解释框架. 社会学研究, (4), 27-51.• 任敏. (2012). 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组织文化的变化. 社会学研究, 6.• 张燕, & 邱泽奇. (2009). 技术与组织关系的三个视角. 社会学研究(综述文章)• 邱泽奇,乔天宇 (2017). 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1)英文范文:• Leidner, D. E., & Kayworth, T. (2006). A review of culture ininfor ** tion systems research: Toward a theory of infor ** tion technology culture conflict. MIS quarterly, 30(2), 357-399.(综述文章)• Jackson, S. (2011).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nfor ** tion systems adoption: A three-perspective approach. Infor ** tion and Organization, 21(2), 57-83. (分视角综述)• Markus, M. L., & Robey, D. (1988). Infor ** tio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causal structure in theory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34(5), 583-598.(高级综述)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