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装置艺术中的新媒介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的诞生,新的科技改变了社会生产结构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艺术领域中,一些思想先进的艺术家开始实验性的把科技元素引进艺术创作中,不断挖掘艺术新的可能性,纵观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

  摘要:随着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网络的诞生,新的科技改变了社会生产结构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艺术领域中,一些思想先进的艺术家开始实验性的把科技元素引进艺术创作中,不断挖掘艺术新的可能性,纵观整个人类发展的历程,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艺术的服务对象也跟着发生改变,艺术的服务对象由统治者变成了大众,这样的改变使得艺术的题材和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互动装置艺术就是其代表,它的创作是以新媒介作为创作材料。
  新媒介具有互动性、科技性、艺术性、综合交叉性,它是连接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桥梁,也是支撑作品创作的骨架,它的存在就好比传统绘画艺术中必不可少的纸张和画布。科技为新媒介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而观众的心理需求变化以及审美变化对新媒介又有了更多的要求,艺术家合理掌握新媒介进行互动装置艺术创作能够给观众带来感官上的盛宴、心灵的洗礼、思想的启迪。
  关键词:互动装置;艺术;新媒介;新媒介艺术
互动装置艺术中的新媒介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互动装置艺术的研究尚且属于初级阶段,更不要说对其新媒介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得到提升,人们逐渐懂得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重要性,人文关怀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眼球,另外当年许多艺术家在国内壮志未酬而选择去国外学习发展,现在他们的回归给国内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活力,国内的互动装置艺术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开始飞速发展,首先它以专业课程的形式进入到高校中,在一些大学逐渐开展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由此以互动装置为载体的新媒介也开始逐渐被艺术家接受和了解;国内开始逐渐频繁展开有关互动装置艺术的展览,这类型的展览虽然现在暂时是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比较多,然而在不久的以后互动装置艺术的展览在中国将会更为普遍,这势必会带动整个国内的艺术氛围。
  在“互动装置艺术”和“新媒介”之间,研究较为普遍的方向是“互动装置艺术”,一般学者都是抓住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受众,作品的创作方式,作品的交互方式,作品创作的软硬件等,或者是从整体多方面来研究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但是对于“新媒介”在互动装置中的运用研究是非常少的,有些理论研究中只有简单带过,真正全面完整的研究互动装置艺术中新媒介的运用是非常少见的。
  陈涵虚(2015)基于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前提下,对多媒体互动装置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做了一个整体的研究。指出新科技的出现创造出了新的环境很大的影响者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新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层出不穷,多媒体科技与传统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体验性与互动性的多媒体互动装置艺术。
  李四达(2011)指出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前美术界的一种时尚潮流。分析了近年来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中的相关作品,归纳出当前互动装置艺术中的人机交互模式。进一步研究了作品中的互动元素如参与性、交互界面、响应方式、展示环境、作品智能化等,并通过图表总结出了"界面式"与"沉浸式"交互艺术的主要特征。认为随着虚拟现实和智能环境技术的发展,“沉浸式交互艺术”很可能成为未来装置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刘立宇(2010)认为新媒介作为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它一方面以艺术方式、手段的更新为其标志,同时也因为这种媒介手段的转换而带来艺术史中关于艺术本体的重新反思,并激发了更为宽广的艺术观念的表述空间,甚至进而介入社会思想的反思之中。

  二、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迅猛,互联网的发展也较为成熟,所以新媒介作为信息科技力量的代表介入到艺术作品中在国外也出现较早,新媒介运用的相关理论和实例研究也较为完善,并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在国外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发展与院校艺术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研究互动装置的艺术家一般都是出自于艺术院校,其中包括德国卡斯鲁尔的ZKM和科隆媒体艺术学院,奥地利的AEC,亚洲口本东京的ICC,X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澳洲的新南威尔斯大学美术学院等,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艺术院校和科研中心。

  三、结论

  对于互动装置艺术中新媒介的运用在国内艺术创作中没有成熟系统的指导,但是通过国内艺术家更多作品的创作摸索,新媒介的运用将更加成熟,到时候一定会出现成套的新媒介理论指导,而且通过在互动装置艺术中对新媒介进行研究,也可以为新媒介将来运用到更多更广的领域做好准备。总之互动装置艺术和新媒介在研究的层面是近几年才开始起步的,以前关于这方面的论文资料比较少,这样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提供了创新的机会,但是另外一方面因为资料缺乏也造成了一定的研究困难。

  参考文献

  [1]陈涵虚.体验与互动—多媒体互动装置艺术介入公共空间之研究[D].上海大学.2015
  [2]李四达.互动装置艺术的交互模式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8)
  [3]刘立宇.新媒介与中国当代艺术变革[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4]李晓博.装置艺术的平民化——介入公共空间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3(11)
  [5]王英杰.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当下思考——浅析中国城市雕塑的“互动性”[J].艺术科技.2013(01)
  [6]李远.现代装置艺术对展示设计的启示[J].大众文艺.2011(12)
  [7]王金磊.中国传统玩具基于互动性的再分类研究[J].大众文艺.2011(03)
  [8]丁海祥.技术、艺术、新媒介——论动画的三重属性[J].当代电影.2010(05)
  [9]裴磊.互动影像媒介的发展研究[J].当代电影.2010(05)
  [10]刘晓敏.论数字艺术的设计思维和审美价值[D].延边大学2011
  [11]潘忠党.“玩转我的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讨新传媒技术应用中的“中介化”和“驯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12]何镇飚,王润.新媒体时空观与社会变化:时空思想史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4(05)
  [13]魏然.新媒介技术对中国当代社会文化格局的冲击[J].新闻知识.2014(05)
  [14]胡翼青,戎青.历史的想象力:处于因果陷阱中的《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J].国际新闻界.2014(04)
  [15]李鑫.新闻传媒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J].中国传媒科技.2013(10)
  [16]陈霖.论新媒介技术的青年亚文化价值取向[J].文化研究.2013(00)
  [17]胡疆锋.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表征与透视[J].文化研究.2013(00)
  [18]JanA.G.M.vanDijk.Digitaldivideresearch,achievementsandshortcomings[J].Poetics.2006(4)
  [19]R.KellyGarrett.ProtestinanInformationSociety:areviewofliteratureonsocialmovementsandnewICTs[J].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ociety.2006(2)
  [20]黄勇.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绘画性”[J].美术研究.2010(01)
  [21]许玲玲.新媒体艺术创作中的“身体性”介入[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2]王宇.互联网时代下的个性化艺术教学——关于当代艺术学院中个性化教学的一些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6(22)
  [23]吴迪.高校音乐艺术教学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措施[J].音乐时空.2015(05)
  [24]赵军英.艺术教学中如何提高艺术性[J].大众文艺.2014(13)
  [25]贾海峰.对“重新部落化”的解读[J].群文天地.2012(13)
  [26]汤和.当代公共艺术的互动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9
  [27](德)格洛伊斯,著.走向公众[M].金城出版社,201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40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12月31日
Next 2019年12月3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