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港位于河流入海的感潮河段,兼作河港与海港,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很长时期、很大程度上使其区位条件得以提升。审视国内外河流发达的国家,很多沿海大城市都是河口港城市。然而,自然条件优劣的标准是随历史的推进而变化的。当今国际航运业呈现出的“船舶大型化”、“营运联盟化”、“货物集装化”、“航线全球化”的发展规律,对现代港口中尤其是深水港区的建设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与海岸港相比,河口港明显存在航道、码头前沿水深的先天不足,水深限制已成为绝大多数河口港发展建设中非常严峻、尖锐的问题。

综观世界著名港口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要从事国际港口贸易发展起来的国际枢纽港,如新加坡、香港,它们凭借地处国际航线和国际航运的区位优势,依靠转口贸易,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另一种是背靠大陆,面向海洋的港口发展模式,这种港口发展的特点是以经济实力强大的内陆腹地为依托,通过外贸发展转口贸易,既而形成国际枢纽港口。
X对内河港口建设也非常重视,AlanL.Blume,JeffreyPHigh(2002)对内河水运能力的定义和测定方法进行全面研究,由此强调X的内河运输相对于拥挤的道路系统的潜在能力和作用,提出进一步重视对内河运输能力的开发和管理,加强港口建设。
交通部和武汉理工大学联合课题组就“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研究”(2003)课题,在分析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基础上,借鉴国外内河航运发达国家发展集装箱运输的经验,提出了内河集装港口建设的措施与模式。
武汉理工大学及相关科研机构的“江苏省内河航运发展战略研究”(2003)课题,在分析江苏省内河航运现状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内河航运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江苏省内河航运中对港口的合理定位、发展战略及措施。
王明志(1996)[4]的研究对于港口建设时机确定也具有重要意义,他研究了运输供需的动态积极平衡理论,研究如何使运输方式的运力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通过不断改进、不断调整运输市场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实现运力发展与未来运量经常性均衡发展的积极平衡。
许长新(2001)[5]提出了港航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比较优势和有效竞争三大理论假说;研究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瓶颈制约,论证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港址方案为“中心两翼”型。
世界银行对中国内河航运非常重视,其资助项目《中国内河运力结构改善研究》(2000),分析与评价了中国内河运输现状;对内河运输需求进行了分析与预测;研究了运力运量平衡的理论;提出了内河运力运量供求状况分析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数据采样体系;设计并开发了内河运力运量供求平衡分析的计算机决策系统。
杨勇(2005)的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沿海主要港口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此同时,沿海港口吞吐能力的提高,为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物流环境,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
贾大山(2005)的适应性理论认为:面对港口吞吐量快速发展的需要,在加快新建码头建设的同时,通过技术改造、管理技术进步以及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使得港口吞吐能力得到提高。我国沿海港口吞吐能力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是波动的,衡量我国沿海码头能力适应性的另一指标就是船舶在港停时,码头能力不足将导致船舶停时的增加和服务水平的降低。
山东省交通厅(1997)编制的《山东省沿海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和《山东省内河航道及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就提出要根据腹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来制定港口的吞吐量、货运量以及港口能力的建设。
鲁子爱(2002)教授认为港口是交通运输的枢纽,港口服务系统是运输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影响货物转运费的因素繁多。在研究港口的最优规模时,若为追求全面而考虑所有的费用项目,将增加问题的求解难度,甚至无法求解。因此,建立模型时要结合港口实际选取主要费用项目,达到既方便求解又能满足实际要求之目的。鲁子爱建立的港口规模优化模型考虑了港口建设费、船舶费用和货物的时间价值3项费用,利用相对比较简单的“爬山法”寻求最优解的方法和具体步骤。提出了厦门港应该优先发展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改造小船泊位以提高其靠泊能力的港口发展战略,给出了2010年厦门港的最优建设规模,为厦门港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此外,对于港口的建设发展问题中国还有大量的研究。如,洪承礼(1998)较早运用以随机模型方法为基础,体现了进行港口发展规划的思考以及整理信息的方法,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方面,应用了经济效益评价的概念、方法和指标。所运用的定量方法及数学模型比经验的定性方法前进了一大步。任虹等(1994)总结了我国港口发展规划理论的演变过程,提出了规划编制的实施和后评价的过程。蔡庆麟等(1988)从运输布局的角度对以港口为主的水运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
港口发展的战略研究是很复杂的,涉及战略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科学等众多学科。所以,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对港口的发展采取“积极不干预”政策,并加强了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主要标志是XX对集装箱码头的发展根据“触发点”理论(指当现有的集装箱的有效吞吐量己达到该码头最高吞吐量的70%,即“触发点”,必须着手规划建设新码头)进行规划建设。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香港经济贸易的高速增长,香港XX于1990年成立香港港口发展局,由该局制定港口发展规划,每两年对港口货物增长进行预测,作为香港XX对港口发展策略研讨的依据。
目前对中国港口发展战略的研究还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相关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结合,只是应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学科,或单一零散地进行研究。本论文以我国新时期沿海港口发展建设时机作为研究的重点,结合中国经济状况,对于建港时机的研究就显得意义非常重要。
作为我国河口港的代表,上海港的国际化越加完善。自1996年1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正式启动,上海港向国际型港口方向不断投入建设。经过多年的勘察和论证,2002年6月,洋山深水港区开工建设,上海港又开始从河口港向真正的海港跨越。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投入使用,2006年12月,洋山深水港二期竣工与一期合并运作。到2006年底,上海港内拥有各类码头泊位1202个,码头岸线总长87.6公里。其中集装箱专用泊位为35个,码头岸线总长1.01万米。已经初步形成了港口国际化的模式。
参考文献
[1]AlanL.Blume,JeffreyP.High.TowardaBetterUnderstandingofWaterwayCapacity.In:RJCox,eds.,ProceedingsonCDROMofthe30thPIANO-AIPCNCongress.Sydney:2002.1911一1920
[2]“内河集装箱运输发展研究”课题组.内河集装箱运翰发展研究[研究报告].北京: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2003
[3]“江苏省内河航运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江苏省内河航运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南京:江苏伟信公司、武汉理工大学、江苏省现代企业发展研究中心.2003
[4]王明志.运物供给与运输需要平衡论.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5-24
[5]许长新.港航经济系统理论与数理模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河海大学.2001
[6]“中国内河运力结构改善研究”课题组.中国内河运力结构改善研究〔研究报告).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0.
[7]杨勇.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沿海港口发展的实证分析.世界海运.2005(4)
[8]贾大山.新世纪沿海港口发展适应性分析.中国港口.2005(8)
[9]林源.港口建设要加强规划和建设管理.综合运输.1997(8)
[10]鲁子爱.港口建设规模优化研究.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9月.1997(5)
[11]LA.A. Ten Broeke, A. Christiansen, P. Padding. River Information Services -Modern Traffic Management for Ialand Navigation Using State of the Art Telematics. In: R J Cox, eds_, Proceedings on CDROM of the30th PIANO-AIPCN Congress. Sydney:2002.1977一 1986
[12]施欣.决策支持系统在情景分析中的应用.系统工程.1992.10(2):29-y33.
[13]宗蓓华.战略预测中的情景分析法.预测.1994.(2):50-55
[14]张欣,贾红雨,朱俊.港口发展战略情景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15]陶惠福,王曼子.上海港集装箱运输发展回顾与展望.港口经济,2003,2:30一31.
[16」刘斌,莫艳清.中国港口类型研究.世界海运,2006,10:29一3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6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