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是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们的传播在各种人类事务起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三人成虎”,不确定的消息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会变成“事实”。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谣言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谣言的传播所造成的破坏力也成倍增长。它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公众舆论,影响金融市场,在战争和流行病暴发期间对社会造成恐慌。
近年来在众多的互联网社交媒体中,微信自2013年下半年已经取代了微博自媒体的霸主地位,成为客户端数量最为庞大的媒体平台。而微信公众号作为在私人微信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打破了微信私人账号在公众传播中的诸多壁垒,创造了一个比微博更具黏贴性和互动性的自媒体交流平台,为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微信公众号谣言成了网络谣言的治理又一新难题。因此,我们要关注微信公众号谣言的问题。

1微信公众号谣言的定义研究
“谣言”,在汉语语境中是一个偏向负面的词语。它指那些往往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人们凭空想象或根据主观意愿可以编造的传言,以及作为没有根据传言的流言说。一般的看法,会认为谣言是一种据称是真实但缺少证据的信息。
国外的谣言理论中,法国学者卡普费雷在《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中指出,在形态和信任机制上,流言和新闻本质上并不存在明显不同的界限。他同时指出,一个虚假信息和一个真实信息在传播中是完全一样的。卡普费雷还指出,“谣言是一种‘集体交易’之后产生的‘即兴新闻’,它是‘一群人的智慧的结果’,以求对事件得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学者彼得森和吉斯特在《谣言与舆论》一文中给谣言做了定义,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作为谣言研究的两位奠基人,X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曾经为谣言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谣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传播谣言的目的意在使人相信,“任何谣言总暗示着传播一些真相的意思”。
随着媒体变化及传播技术发展,谣言传播出现了新形态。《谣言》的作者,桑斯坦就认为通过社会流瀑和群体极化两个部分重叠是谣言的传播过程,而互联网是滋生谣言的土壤。X著名社会性媒体记者谢尔·以色列撰写的《微博力》以故事叙述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有限字数的无限力量”。
目前国内对于谣言传播的研究集中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学者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认为谣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有关,他指出流言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心理条件和信息传播条件下发生和蔓延的,治理流言的根本在于消除这些谣言所产生的各种条件。谣言是集合行为汇总的主要形态,具有快速增值、变形、奇异回流现象等特点。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则认为,谣言既是一种信息扩散过程,同时又是一种解释和评论的过程。谣言内容的演变并非源于记忆的失真,而是很大程度上源于谣言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解释和评论的演变及强化。在他的《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中认为只有从谣言的定义上加以仔细的辨别,才能更为全面和真实的认识谣言现象,然而,国内的谣言定义却存在明显的“妖魔化”倾向,“谣言几乎一边倒地被视为没有事实根据的惑众之言”。
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认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谣言似乎找到了最佳的孵化器和生存地。当谣言借助网络这一传播工具,比起口传谣言危害更大,已成为传播领域中一大公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力丹认为,谣言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态舆论,是公众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的意表达或情绪倾向。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关于“谣言”的定义:谣言是一种在未经证实的情境下广泛流传且与时事相关的信息形态。它可真可假,其基本特征是区别于精确性的不可知性。它往往来源不明,传播渠道也不仅局限于传统媒介,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介在当下的谣言传播中已具备相当重要的地位。
而作为谣言传播形式的新形态,“微信公众号谣言”是利用微信公众号为平台进行传播的谣言。
2微信公众号谣言的分类
纳普和奥尔波特根据谣言产生的主要动机将谣言分为“白日梦型、妖怪型、楔入型和竞争型”四种类型。白日梦型是谣言中感情最积极的一部分,蕴含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希望和梦想。妖怪型的谣言则是民众恐惧的表征,楔入型是指那些试图分裂团体信任的谣言,竞争型是“一种对希望发生的事件进行预先告知的谣言。简单的说,这种分类方法将谣言产生的动机归类为四种非正常的情绪,期望、恐惧、仇恨和竞争。但彭峰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却忽视了正常情绪下的谣言类型,如有些谣言传播的动机是信息分享、增加认同和满足同情心等。
张亚东、潘正祥根据从谣言产生的成因对当前我国社会网络谣言进行归类分析,把谣言分为蓄意捏造的谣言、无意生成的谣言和因事实真相缺失导致的谣言。
微信公众号谣言作为谣言或者说网络谣言的其中一种,也能根据谣言或网络谣言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此外,中山大学的何凌南、张志安、李姝慧和蔡晓纯等人根据谣言的主题给谣言做了分类,如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健康养生、防骗、金钱等。
3微信公众号谣言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信息传播呈现了碎片化、易扩散、强社交性等特点,因此作为“网络谣言”的一种,微信公众号的“谣言”在具有与以往“网络谣言”相似特征的同时,又呈现新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影响范围广,在相对封闭性较强的空间传播以及朋友圈内人际的强关系网络形成的高信度互动关系等都是微信公众号“谣言”得以滋生和大肆传播的原因。
3.1微信公众号谣言的传播特点
林茂申认为微信公众号在传播机制上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微信公众平台在设计和运行机制上都较为隐蔽,致使舆论传播如同“看不见的手”,在实施治理层面上操作难度大。二,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极强的自媒体属性,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多层级信息传输到达率高,对内容的识别和过滤难度大。三,微信公众平台更易产生“沉默的螺旋”,聚集大量“共生关系者”,从而固化群体观点并产生极化现象。
由于微信公众号谣言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传播,因此,微信公众号谣言也具有以上特点。
中山大学的何凌南、张志安、李姝慧和蔡晓纯等人认为微信公众号谣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谣言”传播之所以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当下新媒体(微信)的传播特,如封闭性强、强关系网络,互动频繁、数字夸大,加大量图片从而产生其“客观可靠”的强大说服力等。其次,从产生机制上看,谣言具有信息来源不确定性。“谣言”本身指不确定的信息,并没有明显的负面定义。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成为“谣言”滋生温床的原因是其文章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过度加入自我解读元素,同时加之中国人自古以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维作怪。再者,从说服机制上看,“谣言”在传播中大多伴有恐惧诉求。我们接收到的消息所引起的恐惧感越强烈,接受传播建议的动机也会相应增加。最后,从传播链条上看,谣言属于强关系传播链条。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熟人关系而建立的相对封闭的强关系网络。这会加强大众对谣言的信任度和依赖度,延长“谣言”的传播链条。此外,他们调查发现,微信公众号谣言多集中在食品安全类、人身安全类、疾病相关类、健康养生类、防骗类、金钱类以及亲子类等主题;谣言数量在每周周微信“谣言”传播的顶峰;在东部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各类微信公众号“谣言”的关注度更高。
在何凌南、张志安、蔡晓纯和黄敏婷合作的文章——《社交媒体谣言传播特点及规律分析——以微信公众号谣言为例》当中,它们指出微信公众号谣言还有几个特点。一是微信公众号谣言传播频率较高,有明显的重复传播。二是谣言的消息源与谣言主题的相关性弱,事实依据模糊。
4微信公众号谣言传播的危害性
顾金喜认为微信谣言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扰乱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影响恶劣。二是引发社会恐慌并导致次生危害。三是导致突发事件扩大化、恶性化发展,影响社会安全。由于大量的微信谣言以XX为最终诉求对象,如果各级XX不能及时有效应对,那么就可能激发民众的不满情绪,最终势必潜移默化地损害XX形象和XX公信力,侵蚀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微信公众号谣言属于微信谣言,所以微信公众号谣言也具有以上的危害性。而且相比普通的微信谣言,微信公众号谣言由于比普通个人微信传播的谣言范围更大,因此危害更大。
林茂申指出部分资讯网站公众平台凭借自己的采编和转载资质,违反新闻道德,导致各种“问题”新闻在微信公共平台的放大效应之下沸沸扬扬。
5微信公众号谣言传播的防治
吴斌总结了前人的研究,从社会整合论的视角出发,利用社会整合论来对微信治理进行理论引导,通过制度、组织以及价值体系等连接纽带把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其功能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司其职又相互影响,XX、公众、市场的良性互动需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参与、平等互动、公共协商模式,在谣言治理参与人员的广度和参与治理的深度上给予支持。
林茂申认为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态势,必须加强互联网管理的顶层设计,完善互联网舆论管理体制,重塑网络管理格局和舆论生态。当前特别是要借鉴微博管理的经验,建立健全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属地管理机制,实行分级分类重点治理,加强微信公众平台的法治与自律机制建设。
原平方和王蓉指出微信公众号谣言传播的治理主要靠三个方面,第一,建立社会公信系统。良好的社会公信系统是防止谣言传播的社会环境。第二,建立辟谣中心或网络。具有公信力的非官方辟谣组织是防止谣言传播的重要力量。第三,提高公民自身的媒介素养。具有科学知识、理性分析和甄别信息能力等媒介素养的公众是防止谣言传播的个体条件。
除此之外,目前关于微信公众号谣言传播的对策的研究比较匮乏。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的文献搜索,得到的大多数的文献资料仅仅只是停留在对网络谣言和微信谣言传播现象浅层次的理解上,因此这一块将会是笔者接下来研究的侧重点。
5小结
对微信公众号谣言的研究领域总体来说十分薄弱,相关的专业研究文献也很少,研究的内容多有雷同且基本上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实践中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也就是说,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分析当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对于微信公众号谣言方面的研究课题现在还比较少,本论文希望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具体谣言事件中的微信公众号谣言传播典型,力求在谣言的证实和传播过程中有力的破除谣言,从而能更好地建立起一个相对和谐、理性的言论世界。
参考文献
[1]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郑若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弗朗索瓦丝•勒莫.黑寡妇——谣言的示意与陈传播[M].唐家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4]卡斯•R•桑斯坦.谣言[M].张楠迪扬,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6]彭云峰.网络谣言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2012.
[7]张亚东,潘正祥.网络谣言的归类分析与善治应对[J].理论建设,2013(3):76-80.
[8]何凌南,张志安,李姝慧等.微信公众号“谣言”传播研究报告[C].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新媒体蓝皮书-No.6(2015)-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52-64.
[9]林茂申.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机制及治理探究——基于微信与微博的比较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1):50-54.
[10]顾金喜,黄楚新.微信谣言的传播危害及其治理措施[J].前线,2015(6):94-96.
[11]吴斌.我国微信治理的理念与实践研究——社会整合论的视角[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与新闻学,2015.
[12]原平方,王蓉.公众账号传播中的“谣言”治理[J].中国记者,2014(11):85-86.
[13]安利.安利半年四胜微信传谣案,微信公号封号过百[EB/OL].(2015-5-02).
[14]环球网.2014年腾讯雷霆行动网络黑色产业链年度报告[EB/OL].(2015-1-20).
[15]腾讯科技.微信公布谣言整治结果:今年已删除谣言文章8.5万篇[EB/OL].(2015-5-12).
[16]中国新闻网.微信年度谣言分析报告五大谣言点击均超2000万[EB/OL].(2016-4-2).
[17]中国网-传媒经济.微“双十一”退货574亿?谣言!?[EB/OL].(2016-4-12).
[18]人民网.媒体曝微信公众号造谣致企业一季损失20亿元[EB/OL].(2015-6-5)
[19]凤凰网.“六翅鸡”背后微信传谣利益链调查[EB/OL].(2015-6-9).
[20]新华网.王健林诉微信公号侵权获赔6万元索赔1000余万元[EB/OL].(2016-3-14).
[21]搜狐证券.娃哈哈“躺枪”肉毒杆菌或因谣言损失超20亿[EB/OL].(2015-6-01).
[22]齐鲁晚报网.平度烟台出现中东综合征病例是谣言[EB/OL].(2015-6-15)
[23]搜狐.慎重转发:回看那些微信公众号造过的谣[EB/OL].(2015-11-28).
[24]何陵南,张志安,蔡晓纯等.社交媒体谣言传播特点及规律分析——以微信公众号谣言为例[J].网络舆论,2015(1):36-3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3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