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是学习现代民族声乐的新途径。“歌剧”和“歌曲”这两个词是分开的,找到自己声音的特点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或者简单地学习某一种类型的歌剧及其演唱风格,为此训练。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使音乐作品中出现的同一现象逐渐弱化,而且还可以将声乐训练与演唱歌剧紧密结合起来秘密地结合,利用科学经验的戏剧性的声乐腔的发声和发音,并结合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训练方法,可以丰富和丰富现代民族声乐演唱。这种技巧使声音更加圆润、柔和,更能体现中国歌唱语言和风格的特点。
关键词:声乐;民族;京剧风格 ;作品;演唱
前言
现如今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带有戏曲和京剧风格元素的作品比重不断增加,这是一种新的声乐形式出现,这种形式使声乐作品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涵盖了民族声乐的特点,相对于一般声乐作品而言,改进了演唱方式和表现方式。本文以《千古绝唱》为例,浅要表述京剧风格在民族声乐作品里的运用。
1 中国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京剧艺术的渊源
先秦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的起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早期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唐代可以吟诵的诗词、宋代的琴歌包括宋代姜白石创作的歌曲。在宋代,成为民族声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鼓词、元杂剧 、散曲;在宋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多样,例如我们熟悉的山歌,号子,小调等。受西方声乐的影响,表现形式增多,有艺术歌曲,新歌剧等。对于传统上的民族声乐来说有戏曲演唱、曲艺说唱以及传统民歌这三大类演唱艺术。其中新民歌和新歌剧的形式被纳入广义的民族声乐理念中,这种西方唱法民族化,促使民族声乐类型更加丰富多彩。而在民族声乐狭义的理解中,可以简单认为被大家所熟知的民族唱法,这种方式继承发扬我国的传统民歌演唱方式,又采纳西方美声演唱的优点,可所谓取其精华。对民族声乐的理解,许多人会对民族声乐有广义和狭义的这两种理解,前者是指包括我国传统的戏曲演绎、说唱的形式、民歌的演唱以及由民间歌曲改编或新创作的民族化的演唱。原始的歌、乐、舞经过发展演变融合之后,形成了民歌、戏曲以及杂剧等等表现形式。在古时期的典籍记载中,民族声乐是再现了劳动人民对自己生活情景以及社会活动的艺术。所以广义的民族声乐是指在不断发展中融合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习俗和风格所形成的演唱艺术。而后者是指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方法的同时,吸收和借鉴美声唱法的优点所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一种唱法。民族作品是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它承载着民族的传承、是记载者一个时代的变化,学习民族声乐中的韵味的同时也能与传统美近距离接触。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是在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民歌、语言和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具有创新性的一套自成体系的声腔艺术。传统戏曲所具有的典型性艺术规律的来源,与各民歌以及语言等艺术规律的来源大体相同。由此,可说戏曲艺术是广义的发展成了到一定的历史程度上的民族声乐所产生出来的新的民族声乐形式,与狭义的民族声乐有着共同的地域需求。
京剧与民族声乐二者之间既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也存在着一些个体差异。所谓的共通性主要表现在于对咬字、吐字的方面都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通过对文字和语言的讲究来对汉字音调的韵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刻表达。个体差异也比较明显,京剧是一种追求综合性表达较强的表演形式,在表演成分上唱与念使用较多,京剧通常用夸张的外形服饰、妆容及唱腔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民族声乐多是以混声唱腔为主,用让观众欣赏起来舒服的肢体语言来搭配优美的声音线条,从而使观众体会到演唱者所表达的情感。在民族声乐作品中使用京剧风格,使声乐作品具备了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 拥有了更多的音乐素材的同时也合理地结合两者而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涵,让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京剧被称为国粹,别称平剧、平戏,已经存在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戏剧之一,之所以被称为京剧是因为在北京这个地域进行发扬光大的,平剧和平戏的别称是北京在之前称为北平,京剧流动范围很广,全国都有影子。京剧的表现形式也是有规范化流程的,对于人物类型的服装,人物的音乐,以及唱腔都有严格的规定。京剧也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重要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和歌曲的演唱方式不同的,有些人错认为将京剧与歌曲演唱特点相结合这种形式是“戏歌”,本人认为是不准确的。含有京剧元素的歌曲是把声乐作品中添加了京剧唱腔,旋律、韵味融合在一起使声乐作品的故事性及情感提升一个高度。另一方面是京剧与民歌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有着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是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汇通与传播。民族声乐的重心逐渐发生了变化,它对于传统的山歌、号子的演唱形式更为侧重,发展成为现在的以演唱为主的民族声乐。而传统戏曲因起源于歌、舞等游戏活动,对于演唱和动作具有相同的侧重性,讲究人物、剧情的刻画,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戏剧声腔艺术必须配合动作表演的形式,它不仅是唱,而且还是带有肢体表演的演唱。总结性的来说,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的存在对民族声乐学习者来说,无异于更好把握音乐风格与歌曲创作想法的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演绎歌曲的内容。
2 民族声乐与京剧在演唱技术上的异同点
2.1 对于民族声乐演唱在咬字、吐字、归韵上的分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于民间音乐来说民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不断更新的长河中,民间音乐早已历经沧海桑田。在民族声乐演唱方面上来说,这是相当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曾经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只要歌唱有好的嗓音,除了有更好的节奏感、旋律感,就可以把民族声乐作品演绎的非常好,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中国民族声乐的自然演绎是一种以汉字为语言的基础,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指导的歌唱艺术表现形式。民族声乐在对发音、共鸣技巧、呼吸等都有着相当严苛的要求。汉字是由声母、韵母和声调而组成的。歌者正在歌唱时歌词轻重分不清会使语句的情感表达不流畅,所以在歌唱的过程中,歌词的清晰度是非常讲究的。有些词不应该太重而咬不了,也不应该太轻而咬不了
2.2 对于戏曲的咬字吐字、归韵上的分析
唱腔旋律对于京剧来说,它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此,较唱腔旋律而言京剧的韵味反倒更吸引人的注意力。清晰有力与字正腔圆是京剧表演艺术重要的基础。在字头的拿捏上不仅要保持清晰、简练而且更要准确、有力。例如要演唱有着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时,语气的夸张度是一定要注意加强的,所以说要想歌唱好一首具有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声韵”是一定要具备的,它是作品与歌唱规范的一座桥梁。
3 作品《千古绝唱》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与风格的把握
3.1 作品创作背景
放眼观看音乐在中国历史舞台的发展变化,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有其自己独特的风格及特点,音乐是具有历史性与记忆点的,它存在的意义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生活希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各类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界中出现了很多跨时代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品不断提高,歌颂与代表了XXX的作品也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音乐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到来,更是人们素质内涵的大幅度提升和对新生活的期盼,同时代表着我国实力提升的有力见证。涌现出来的著名作品《千古绝唱》也应时代要求创作而出且被人们熟知。
3.2 作品的艺术特点与风格把握
声乐作品《千古绝唱》是一首旋律跌宕,以展现爱情为主题的歌曲,《千古绝唱》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演唱中融合了传统戏曲的元素,使这首歌听起来独有浓郁的民族韵味。它对传统戏曲唱腔的运用,在演唱中更让听众感受到凄美的意境和世事沧桑、爱恨情仇的人间真情,受到广大民族声乐爱好者的喜爱。
作品《千古绝唱》的A段中,A段曲谱为图1所示。本段前奏由二胡独奏开始,以京胡高亢的京剧旋律作为主奏,让听众的注意力瞬间被调动,集中在这首带有京剧式曲风的歌曲上。而这一段旋律,恰好与歌词开篇“山高水长,万里风光”描绘的画面相呼应,引导听众进入到歌曲的境界中。两种音乐风格创新的碰撞不仅让人听起来回味无穷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歌词写到“山、水、琴”这三种不一样的事物时,让人联想到山里的普通人在山水间用一把古琴来表达真挚的爱情。在“高、长、万里、悠扬”等等这些歌词的字眼会让人领悟到天地大爱无疆、气势磅礴。而这首歌的所有歌词便汇成了一曲“千古绝唱”。
图1 A段曲谱
B段曲谱如图2所示,在B段中歌曲的情绪起伏变化从高亢转为平缓,开始了叙事段落的进行。在这段中,节奏的平稳进行与歌词情感如此丰富,如同置身于面对生死离别的爱情面前表现出来的惆怅与无奈。在歌曲的高潮部分:前生太远啊来世太长,人海沧沧啊两心茫茫,莫笑我多情痴狂,地老天荒,谁来和那曲千古绝唱,这个地方十分表现了乐曲对爱情的极度渴望,和对这凄美爱情的怨诉和宣泄。这不仅需要演唱者唱出来,还需要演唱者以饱满的情感将其中隐含的对沧桑变故、世事浮沉的不满发泄出来、呐喊出来。演唱者在这里可以运用京剧中“哭情”的演唱方式来进行演唱。“哭情”是戏曲中表达悲愤情感的一种演唱方式,演唱者在关注声音的位置和力度的同时,并且用高位置的声音,绷紧着小腹着力点来支撑声音,不需要一下子把声音全放出来,而是慢慢一点点去控制声音,这不仅表达了歌曲对凄惨爱情的愤懑,而且这种含而不露、细水流长的宣泄方式,更能让听众感受到歌曲中的悲凉。相爱相守的两个人在面对生离死别、两心茫茫与地老天荒的时候,唯一不变的还是那颗赤诚的爱人之心。这时表达出来的感觉是已不再怕世人的笑话,只因为永恒不变的是心底的千古绝唱。
图二 B段曲谱
A1段如图三所示,A1段再现了A段中融合了京剧风格的部分,这里的音乐风格变成了戏曲唱腔,但是演唱方法与之前A部分相比使用的唱法也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在这部分使用了声乐艺术中的民美风格,虽然这里美声风格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它充分体现了演唱者的综合素质,体现了作曲家独特的创作手法。
图三 A1段曲谱
《千古绝唱》是一部古典音乐作品,这首民族声乐作品在当代属于民间声乐与京剧的结合。这首曲子的完美结合不仅在于歌词,还在于它的意义。在歌词上,运用艺术的叙事风格来表达这首歌的情感,并将其巧妙的结合起来。《千古绝唱》在歌词方面运用的是叙述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把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慢慢的体现。这种手法并不只是单纯地把一件事物简单的描述出来,而是给欣赏这首歌曲的人勾勒出一段如歌如泣的爱情故事。
3.3 以《千古绝唱》为例,谈论京剧在民族声乐演唱运用的相同点
3.3.1 音乐情感表达基本相同
在作品的表现上,民族声乐演唱的音乐美学思想与戏曲演唱二者基本一致。例如,民族声乐作品《千古绝唱》讲述了一个深情而美好的爱情故事,对死亡的无奈和对爱情的刻骨铭心的感受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爱情不是古老的传说,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人生,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让现代人诠释的很深刻。京剧中有无数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流传下来的伟大爱情故事在京剧中更为人熟知。
3.3.2 歌唱技巧上基本相同
中国民族声乐与中国戏曲艺术都是属于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二者缺一不可。它们二者之间就像是同生的关系,歌唱中相似的使用方法的地方数不胜举。首先在呼吸上,有句话这样说的“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歌唱艺术的根本就是学会如何去呼吸,呼吸是民族声乐演唱的基础。在演唱时,要把自身的气息状态与喉头状态保持放松与自然,应打开喉头和放低舌根,上颚也要抬起歌唱时找到歌唱位置的点,这个点是很“抽象”的。不能过多地吸气,因为过多吸气会导致气息沉不到丹田去。如果歌唱时胸部憋气,那么喉咙里的肌肉会变得僵硬。长期使用错误的发声方法可能会导致气息方面运用的不足等。只有掌握科学的气息控制方法和发声技巧,才能在歌唱时自由运用。呼吸是京剧非常重要的基础想唱好戏和达到演唱时声情并茂的良好效果,就必须练习控制好气息,将其运用自如。
在追求共鸣的过程中,京剧演唱时喉咙要打开,喉咙不能用力,声音要达到鼻腔,才能达到常见的演唱。更好、更完整地完成工作,才能实现更好的歌唱状态。在演唱时,头腔要与胸腔的穴位相连接,以达到发声位置的统一,中间音要保持自然放松,使之发声明亮和充实。不难看出,这两者在共鸣上惊人地相似,无论是演唱民族声乐还是戏曲,在这种情况下,放松和自然的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歌唱是一种轻松、自然、愉悦的享受,而不是在痛苦感中追求共鸣。
4 民族声乐中戏曲声腔艺术的发展
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二者之间相互吸收和融合可以说是并不完全自觉的,对于现代民族声乐而言,传统戏曲音乐相比较起现代民族声乐来说传统戏曲音乐已经在历史进程中发展了很长时间,同时也是因为传统戏曲在音乐发展过程中对民族声乐本身的本质发挥了指导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民族声乐在传统戏曲中加以借鉴和吸收,不仅让现代民族声乐作品有了更多的发展。
除了良好的创作空间外,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音乐作品风格趋同的现象。人们对传统声乐演唱效果的认识开始衰退。戏曲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试图与民族音乐相结合,不仅可以使民族声乐得到更多与更好的发展,在更好的发展的同时,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的去探索和发现其发展的方向,让其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到更多的经验可供演唱者与音乐创作者借鉴。然而,演唱过程中确实有存在许多问题,使用戏曲的“喊”和“挂声”的发声方法,是有些错误的想法误认为民歌是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假声太多,而声音不够扎实和优美,只是使用了戏剧的“人声”和“悬空声”。这种方法既不能反映民族声乐的真正形式,也不能唱出戏剧真正的意义。在培养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时,必须明确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与统一,总结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成功与不足,可以使演唱者对演唱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更加丰富准确的。
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是学习现代民族声乐的新途径,尝试把“戏”与“歌”分开,找到自己的声音特点并找到正确的训练方法,或者简单地学习某一种类型的演奏及其演唱风格,这就进行了相应的培训。因此,借鉴戏剧声乐腔在发声和发音方面的科学经验,结合西方美声唱法的科学训练方法,可以对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技巧进行更高方面的提升。其音色效果使人听起来更圆润、柔和,更能体现中国民族的演唱方式和风格的特点,使整体效果相比以往更加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总之,既然存在了那么它的存在肯定是有原因的,现如今所发展的规律对于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的出现是符合的,无论对于戏曲艺术还是民族声乐来说,都绝非偶然,音乐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也有利于世界,这二者的相互融合与借鉴能使我国的民族艺术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5 结语
中国的音乐中,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声乐中的根本价值,它不仅仅是民族声乐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对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需要来说也是重中之重。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在过去的100年里,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长时间累积下来的和学习新的元素的历史文化的体现。在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传统中国戏曲艺术已在逐渐衰落。而在民族声乐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音乐作品出现风格单一、一人风格一个人的情况。其中的一种补充方式既能使戏曲艺术得到广泛传播,又能使民族音乐得以演唱,同时也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民族性和民族风格,对于国家声乐学习者来说,京剧风格声乐作品的出现,对他们找到一个平衡点,唱好京剧风格的声音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同时,在音乐作品中也灵活运用了民族声乐学习者的发音方法,歌词声韵准确的发音,以及对情感、表达和动作的掌握,将在艺术上得到极大的提高。本文以中国戏曲和民族声乐为打基础,以民族声乐作品《千古绝唱》为进行的出发点,分析了民族声乐和歌剧敲诈手法的异同。本文在这篇文章里详细描述了民族声乐和戏曲在歌词发音、声韵和呼吸方面的应用。通过深入的分析来深入了解国宝戏曲在艺术上是如此的风华多姿。尽管虽然它们是不同类型的音乐,但它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无论是在演唱方式上,还是在情感表达上,它们在艺术上都是美妙的,这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马丽旋.谈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继承与发展[J].学问,2009(20):75-76.
[2] 陈一铮.以《千古绝唱》为例浅析声乐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J].大众文艺,2011(21):15-16.
[3] 丁冀芳.京剧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分析及演唱要点——以《梅兰芳》和《千古绝唱》作品为例[J].艺海,2012(11):73-74.
[4] 祁晓君.声乐表演艺术之“唱情”——品读声乐作品《千古绝唱》[J].教学研究,2008(7):79-80.
[5] 李梦洁.千古绝唱评析[J].艺海,2009(1):59.
[6] 胡晓娟.京剧在声乐作品中的运用[J].长沙大学学报.2016,30(6):115-118.
[7] 应秀文. 民族声乐演唱中京剧唱腔的运用与升华[J].科技展望,2014(6):115-118.
[8] 何水英.《千古绝唱》赏析以王庆爽演唱为例[J].音乐大观,2013(19):106-106.
[9] 龙丽娟.中国戏曲声乐理论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11.
[10] 王鑫.试论中国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1] 陈萍.戏曲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123-124.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29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