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二度创作的多元化表现–以《献给爱丽丝》为例

摘要: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钢琴家,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气势恢宏而、技法非常复杂而结构又特别清晰的。然而世界名曲《献给爱丽丝》则是一个例外,这部作品的篇幅非常短小,但是技法一点都不简单,整部作品充满了灵活性。本文将从音乐二度创作的多元化

  摘要: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钢琴家,他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气势恢宏而、技法非常复杂而结构又特别清晰的。然而世界名曲《献给爱丽丝》则是一个例外,这部作品的篇幅非常短小,但是技法一点都不简单,整部作品充满了灵活性。本文将从音乐二度创作的多元化表现入手,对《献给爱丽丝》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音乐;二度创作;《献给爱丽丝》
音乐
  纵观世界音乐史,从众多著名的音乐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一部音乐作品的规模特别宏大,技法非常复杂,那么这类大型作品的结构就一定是非常清晰的;如果一部音乐作品的篇幅比较短小,技法也非常简单,那么它只能算是一部音乐小品,那么这类作品的结构就不会非常明确,而是在复杂性和灵活性上体现更。本文所讲到的《献给爱丽丝》就是这样一部音乐小品。贝多芬在创作这部音乐小品的时候有着非常有趣的历史背景,他与贝多芬本人一个浪漫的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1808年之后的两年内,贝多芬收了一名女学生,不知不觉,年近40的贝多芬对这位名叫特雷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产生的感情,正是这种感情让贝多芬心情非常兴奋,在这样的情绪下,他创作了一首钢琴曲《a小调巴加泰勒》(注:“巴加泰勒”在德语中是小玩意的意思)他将这首曲子当做礼物送给了特雷泽,并题为“先给特雷泽”,贝多芬的这首曲子没有底稿,乐谱一直由特雷泽保存,所以这首曲子没有被收录到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目录中。

  一、《献给爱丽丝》二度创作的基本原则

  在音乐领域,音乐的创作一般被分为一、二、三度创作,在美学领域中,其内涵主要是从根本上提高了作品的价值以及审美意义。作曲家的创作被称为一度创作,表演者的发挥被称作二度创作,而欣赏者在欣赏时的理解被认为是三度创作。二度创作在这三个创作阶段中最为关键,关系到整部作品的价值,在整个音乐或者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作品中的美通过二度创作才能表现出来,才能使音乐作品的意义发挥到极致,充实和丰富音乐作品的内涵,让音乐产生强大的生命力,经久不衰。在声乐作品的演唱时,不同的歌唱家对音乐的二度创作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好的二度创作可以使音乐更好地发展,将音乐作品宣传得更为广泛。虽然表演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发挥将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但是这种创作并不是自由、随意和无限制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的。表演者对音乐的二度创作要求必须对一度创作的作品内容和思想忠实、忠诚,不能随意歪曲作品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如果违背了作者的创作初衷,就是对作品的亵渎和糟蹋。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是为了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强,而不是要更改主题或者是削弱其感染力。另外,表演者在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还要建立在一度创作的地域、民俗风情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无论表演者怎样发挥,都不能偏离这些因素的制约。
  贝多芬的这首《献给爱丽丝》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贝多芬通过音乐素描的方式用简练的笔法刻画出了一个可爱的少女形象。整部作品分为五个部分(ABACA),用回旋曲式写成,A部在作品中共出现了三次,在这三次之间又分别加入了B部与C部。A部为主部,用半音进行的装饰音刻画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跳进音型的使用使作品表现得更加喜悦和明朗化。展现出一种亲切、美好而又质朴的情感。B为第一插部,在这里极具歌唱性的乐曲与主部截然不同。音乐的情绪也从纤细温柔跳跃到明亮欢快中,听者为之一振,仿佛炙热中的凉风,沙漠中的清泉,让人充满喜悦,酣畅淋漓。B部第二句上下翻飞,行云流水般的音乐飘入耳中,让人如沐春风,对主部刻画的美少女形象进行了赞美。紧接着又是A部再现,秀丽而灵巧的乐曲让那种自信与天真显得更为突出。但是音乐中开始出现思索、严肃以及不详的征兆。音乐的色彩在左手固定的低音重复中渐渐暗淡下去,突兀的节奏如天边的滚滚惊雷。音乐宣叙性的效果在右手渐强的和弦音中逐渐爆发,让人不禁为之感叹。这首曲子仅仅只有三分多钟,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充分地展现了作者的爱情经历。这种具有戏剧性的对比出现在如此之短的音乐小品中,真可谓是巧夺天工,短暂的黯淡过后,欢快的第二插部将第一插部的阴霾驱散,主部音乐第三次出现。在柔美的抒情中,音乐又回归到了天真和美好,也逐渐走进了尾声。

  二、表演者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一定要在自己技能许可的范围进行

  贝多芬虽然称自己的这首作品“微不足道”,但是这并不印象它成为世界名曲,在这部作品中凝结了贝多芬独具风格的创作理念,也体现了贝多芬的创作思维。在音乐史上,贝多芬承先启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音乐时代,是不折不扣的音乐大师,是一位作曲的天才,在继承了古典音乐的基础上,他开创了浪漫主义的XXX,这与他急躁而桀骜不驯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这首曲子是偏古典还是偏浪漫呢?在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贝多芬是通过音乐素描来刻画爱丽丝的美好形象呢,还是抒发对爱丽丝的爱慕之情呢?贝多芬心目中的爱丽丝是偏古典美呢还是浪漫美呢?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将贝多芬心目中真正的爱丽丝演绎得更加完美。但是上文已经说到,这部作品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很难找到人们想要的答案。但是,这种无法考究也让后来人可以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更广泛的二度创作,这也是现存于世的“爱丽丝”版本如此之多的原因。实际上,不仅仅是这首曲子,很多音乐作品在二度创作时都会遇到类似的疑惑或者问题。一个好的钢琴演奏家在表演时,不仅要将不同版本的乐谱进行对比和研究,还要对音乐做的创作背景、作者的艺术特色和创作风格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才能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内容表达清楚,才能准确表达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的初衷,诚然,只要是在自己技术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二度创作,那么就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法处理作品,只要塑造出来的作品令人信服并独具特色。
  表演者在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在技能许可范围内进行。一旦超出了自己的技能范围,不仅无法表达出想要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产生不好的影响。如果要想将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表演者就要将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技术能力结合起来,使二度创作的效果更为完美。表演者是在作曲家的一度创作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的。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主要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精神创作,也就是作曲家在生活中被某一灵感所激化,通过自己的敏锐洞察力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创作动机,并在思想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发酵,将这种动机扩大化,才能让音乐作品出具模型。第二个过程是实际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作曲家自己头脑中构思的作品通过音乐理论与作曲手段再加上一定的技巧将其形成实质性的乐谱并书写下来,这样的音乐作品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才能表达特定的主题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音乐的一度创作必须要经历这两个创作阶段,作曲家只有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调动大脑中每一个细胞才能实现。如果只从乐谱的角度去分析,乐谱只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仅仅从阅读乐谱就能产生美的感受,能做到的音乐家也在少数,更别说广大的音乐听众了。要想让普通人能体验到音乐之美,就必须表演者通过乐器或者是自己的声音将其表现出来,不能表现出来的音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自然也就不会有存在下去的价值。

  三、表演中加入自己的内心感受

  世纪上很多作曲家并不是表演艺术家,那么要想将自己的音乐作品完美地表现出来,他们就迫切需要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去表现自己的作品,而表演艺术家又迫切需要作曲家们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这样直接的表演曲目才会丰富,自己才能收到观众更多的关注。也就是说,如果一部好的音乐作品离开了表演者的表现,那么他就失去了生命力,就像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表演者用乐器或者是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作品,就像是平静的水面落入了一粒石子,顿时整个水面都活了起来。二度创作以一度创作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度创作也就没有了二度创作,更不用谈三度创作了。表演者在二度创作的时候,首先要对作者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以及创作环境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要不断地熟悉作品,准确把握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加入到二度创作中,表演者要精心剖析作者的意图,将创作情景真实地还原。演奏《献给爱丽丝》时,首先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二度创作,音乐作品的表演不仅仅是再现,更多的是一种再创作,只有表现出音乐的意义,充实和丰富音乐的内涵,才能让音乐作品有了生命力。表演者的二度创作不仅仅是对原作的忠实再现,将作曲家的创作完整地表现和传达出来,还要加入自己的感受,通过创造性的表演,丰富和补充原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作曲家用乐谱记录下生动的情感时,音乐的灵魂就已经被抽取掉了,只剩下了一堆组合在一起的音乐符号。二度创作就要重新赋予其生命,激活它的灵魂。就如同乐队的指挥,一个好的指挥家不仅仅是执行总谱,而是要赋予总谱新的生命。1810年,年近40的贝多芬与女学生特雷泽的感情正处于炽热的阶段,他们甚至已经谈婚论嫁。跟随贝多芬学习钢琴的特雷泽在1810年的4月27日收到了这份满怀真情的音乐小品。虽然《献给爱丽丝》的篇幅非常短小,但是绝对不是靠着雕虫小技糊弄众人,而是凝结了作者称之情感在里面的独特的创作,其中也包括贝多芬的大多数创作风格。在《献给爱丽丝》中还体现了音乐小品的间接性和灵活性,整部作品在二度创作时要严谨而流畅,不能显示出一丝一毫的停顿的痕迹。因此表演者的感受非常重要。

  结论:

  音乐演奏中注重演奏与情感的完美交融。约瑟夫·巴诺威茨就曾说过,一个好的表演者只有与作曲家的个性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找到灵感。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表演者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在二度创作的时候,要利用钢琴乐器特有的广音域,采用特殊的技法,然后再结合原作的创作背景,分析和品位作者的情感来源和音乐的感染力因素,使得乐器与作品实现完美的融合,真正实现二度创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铭.贝多芬:献给爱丽丝[J].中国电子商情(视听博览).1999(10)
  [2]白涛.贝多芬钢琴小品的演奏——以作品Op.126为例[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6(02)
  [3]黄文曲.《献给爱丽丝》分析研究[J].艺海.2008(03)
  [4]杨汉丹.贝多芬钢琴小品的艺术特色[J].中国音乐学.1999(0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1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3月2日
Next 2019年4月1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