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了贵州省农业发展的农业发展优势,同时分析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技术普及率低的农业发展劣势,着重论述了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外部的机遇和石漠化严重,贸易壁垒,自然灾害,农业人口外流严重的外部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治理石漠化,加强高素质农业人才引进,鼓励农业人口返乡,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关键词:swot分析法;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贵州省
引言
本文旨在研究贵州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贵州省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建议。“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受限于资源跟生存环境,贵州省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本次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为贵州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农业人口增收,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可行的措施建议。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及实地勘察等方法,对贵州省农业的现状,自身的优势、劣势跟外部的机遇、挑战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理论:提高农业有效性,保障资源的充分利用;农业产业化发展,利用产业集群效应;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产业升级。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已有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理论,山地农业发展模式,科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本次研究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再次立题研究,旨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做出理论补充。
1、绪论
1.1研究背景
2019年3月XX工作报告中对新一年工作安排中指出: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扶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属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囊括省份,“推进农业可持续性改革”是现今贵州省农业改革发展跟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
贵州省农业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山地特色,耕地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农业器械使用率低,大规模的农业管理式发展模式难以适用,农业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贵州省石漠化土地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在经济从资源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的大背景下,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跟必要性尤为突出。
1.2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研究的目的
一是分析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理跟发展模式,二是分析喀斯特地貌下贵州省的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为可持续发展跟实现人口脱贫提出对策。
1.2.2实际意义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着底层人民生息,截至2017年末,贵州省常住人口为3580万,其中乡村人口占比53.98%,这大半的人口基本上都依靠农业生存。由于环境的原因,贵州省的经济发展跟文化发展一直以来都滞后于国内大多数省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于贵州省而言不仅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一大措施,同时也对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同步脱贫具有实际意义,一是结合农业经济发展分析为农村人口脱贫,乡村振兴提供对策建议;二是分析农业可持续的要点为贵州省石漠化治理对策建议;三是结合山地特色及资源优势分析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1.2.3理论意义
研究的理论意义体现在:一方面为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参考补充,另一方面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提供新的视角
1.3研究现状
1.3.1国内研究现状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一直被学者们探索跟研究。特别是我国的“三农”概念提出后,农业生态跟农业经济成为研究热点。彭留威(2017)的《贵州省山地农业组织研究》从农业产业组织和经营模式出发探索维护组织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经营利润最大化。徐晓莉(2019)的《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大协调发展路径选择》从居民素质、农业科技以及XX的引导三个方面去探索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赵硕(2019)《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从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去阐述农民增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梁红宏(2018)《贵州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度研究》从农业与旅游业共性出发去研究农业与旅游业融合下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1.3.2国外研究现状
玛诺莎•德诺(2015)的《农业物联网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从市场识别到农村融资领域的农业需求等方面出发研究物联网技术(IoT)发展对农村地区的潜在贡献。拉姆•普拉萨德(2017)的《可持续农业中的纳米技术》阐述研究人员正研究农业领域的纳米技术以改善农业和食品工业。杰西卡•林德布鲁姆(2017)《促进精准农业的可持续集约化》提出要求农业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要对整个大环境的压力降到最低。萨姆毛里亚 R(2019)《微生物接种剂:农业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的潜在工具》提出以微生物接种技术来保障农业的可持续性。吉安卢卡·布鲁诺里(2019)《农业与食品经济学:可持续性的挑战》将农业与食品经济高度结合论述二者之间的共性得出农业与食品经济的互补与可持续的依存关系。
综上所述,从学者的研究现状来看,一是仍然缺少针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化研究;二是缺少贵州省农业内在因素对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理论论证,三是缺少以农民增收与石漠化治理结合为主要观点去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体系,在全国产业改革升级的大背景跟“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下,贵州省的石漠化治理问题,农民增收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急需解决,在贵州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互融互通的探讨有待持续跟进研究。
1.4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研究方法
SWOT分析法:分析贵州省农业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结合第三章的分析结果来综合讨论给出最优的发展理论。
比较分析法:通过纵向比较历年来贵州省发展的情况,得出农业发展的经验跟趋势,横向比较在农业上具有相似特征的省份,总结其发展的经验跟教训,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有利于贵州省农业发展的部分纳入到建议当中。如石漠化严重的省份的农业发展中的长处跟已有优化方案等。
文献研究:查找相关文献总结学科领域已有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论文撰写中,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点难点,一一对应所选题目并加以解决。查找收集政策文件,得到在农业方面的政策导向,并将政策目标纳入到应解决的重难点中。
统计分析:实地勘察访问农业产区,探访农业部门得到数据资料,对贵州各地区农业发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纵向、横向比较,从农业产值数据变化中分析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农机拥有量跟增长速度数据分析农业现代化水平。
1.4.2研究思路
图1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2、贵州农业发展现状
2.1贵州省农业产值分析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跟“农业改革”的背景下,近年来,贵州省积极引进高原茶种,中草药,大棚菌种等经济作物来取代传统的经济作物——玉米,薏仁等,大部地区能够保持一年两熟到三熟。2018年,全国农业总产值为61452.6亿元,贵州省农业总产值2288.71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7%。
从表1可知,2009—2018年,10年来贵州省农业产值由501.84亿元增长到如今的2288.71亿元,增长了4倍,其中2013—2015年之间增长最快,后逐渐放缓。农业产值指数由102.8增长到108.4,2010—2012年之间波动较大,后趋于平稳。2018年全国农业产值平均指数为103.9,贵州省农业指数在全国平均线以上。大体量的农业规模跟稳健的增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基础,能够使贵州省农业能够承受由于农业改革带来的农业指数短期的波动,同时为变革带来更大的可能性。
表1 2009—2018年贵州省农业产值分布及增长率表 (单位:亿元 ,指数:上年为100)
年份
指标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农业产值 | 501.84 | 587.68 | 655.71 | 865.41 | 997.76 | 1322.7 | 1773.72 | 1900.61 | 2076.99 | 2288.71 |
农业指数 | 102.8 | 102.7 | 99.8 | 112 | 105.9 | 108.5 | 108.7 | 106.9 | 107.6 | 108.4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2.2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析
201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021元,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16.1元,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表2可知,2018年贵州省相差全国平均值6300元,相差黑龙江省4090元,相差云南省1050元,高出甘肃省911.97元,相差广东省7451元。2013—2018年,全国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为65.5%,贵州省为60.7%,黑龙江省为67.8%,云南省为62.5%,甘肃省为66.9%,广东省为64.5%。选取区位条件跟贵州省相似的云南省跟农业发展相对突出黑龙江省作为比较对象,分析出相似条件下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规模相差较大的原因有如下两点:一是贵州省农业产业规模化率低或规模较小;二是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单一,农业的地方性特色未能充分发挥。在农业产业规模化跟体系化改革方面贵州能够效仿黑龙江省的,充分提高农业机械化,以此来提升农业的投入产出比跟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能够吸取云南省经验,如西双版纳的民俗与农业结合,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在农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性特色,使农业与服务业、旅游业进一步融合。贵州省应当效仿广东省,开展农业加工跟农业附属产业使农村居民不仅限于从事农业生产,而是拓宽固有的农业发展道路从而达到收入多样化。甘肃地处我国西北,气候条件跟生态生产环境恶劣,所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贵州省,但在环境治理跟恶劣环境下农业发展的经验跟教训能够被贵州省的石漠化治理借鉴。
表2 2013—2018年全国及云贵黑三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表 单位(元)
指标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5897.77 | 6671.22 | 7386.87 | 8090.28 | 8869.1 | 9716.1 |
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0488.88 | 11421.71 | 12363.41 | 13432.43 | 14617.03 | 16021 |
云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6723.64 | 7456.13 | 8242.08 | 9019.81 | 9862.17 | 10767.91 |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9369.01 | 10453.2 | 11095.22 | 11831.85 | 12664.82 | 13803.65 |
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5588.78 | 6276.59 | 6936.21 | 7456.85 | 8076.06 | 8804.13 |
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1067.76 | 12245.56 | 13360.44 | 14512.15 | 15779.74 | 17167.74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2.3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分析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最主要的是农用机械的拥有量跟使用率的普及,贵州省农业现代化水平远远滞后于全国大多数省份。由表3可知,2009—2018年,贵州省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606.4万千瓦增长到2376.7万千瓦,增长了770.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数量由24969台降至18100台,下降了6869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由12889部增至17000部,增长了4111部;农用排灌柴油机数量由2009年的182781台增至2017年的252900台,增长了70119台,各项数据的峰值都出现在2015年,之后均有所下滑,2015年后,为使农业机械化进程与丘陵山区特征相符合,农业机械化由重数量转变为重质量,但贵州省现代化水平依旧有待提高,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土地碎片化特征限制了大规模的农业机械使用,二是由于农业资本投入力度不够跟现代化意识不足。特别是在茶菜果药方面机械化水平在10%以下,而这几类产业又是如今的重点特色绿色农业产业,迫切需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农机农艺结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以及农田建设与机械化需求相适应为基本路径,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促进协调,推动全省农业现代化水平。
表32009—2018年贵州省农机械年末拥有量跟总动力表
指标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2018年 |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 1606.4 | 1730.3 | 1851.4 | 2106.7 | 2240.8 | 2458.4 | 2575.2 | 2041 | 2181.4 | 2376.7 |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部) | 12889 | 13630 | 13779 | 14300 | 14500 | 16200 | 17100 | 16200 | 16881 | 17000 |
农用排灌柴油机数量(台) | 182781 | 187187 | 184549 | 199500 | 198700 | 211400 | 236800 | 245500 | 252900 | |
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台) | 24969 | 25336 | 31222 | 39200 | 41900 | 42100 | 42800 | 42400 | 41700 | 18100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3.关于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3.1优势分析
贵州省资源环境良好,气候温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在10-20℃之间,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间,且太阳辐射量高,于果蔬种植有利,2018年年末实有果园面积870.39万亩,增长42.8%。贵州省境内工业污染较少,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较小,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碎片化导致各地生产条件特色十足,贵州省土地中有83%以上为农用占地,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贵州省还是我国四大中药产区之一,全省有药用植物4000余种,2018年中草药材种植面积316.70万亩,增长13.9%。贵州省在旅游资源方面也是全国翘楚,近年来山地旅游开发大会多次在贵州召开,截至2018年,旅游资源单体登记数量达到82679处,此外更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区,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对两大产业来说能够带来高额的附加值同时互补不足,在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农业资源的基础之上,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以上所列发展模式是区别于传统种植业的刀耕火种,旨在依托自然环境,保护环境的同时取得一定附加值,为良性循环发展,属贵州省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2劣势分析
3.2.1产业化水平低
一是XX政策引导力度不够未能形成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在执行XX相关文件的过程中由于农业人口对新模式的接纳能力不足而遇到一些坎坷跟障碍,滞缓了产业化进程。二是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够,标榜效应不够,贵州省境内大型的农业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匀,仅在省会贵阳及其辐射范围内存在且效益都不高,品牌效应不足。三是资金不足,农业领域融资渠道不畅,导致社会人才对贵州省农业预期不高,积极性不足,资金匮乏加上人才不够致使贵州省农业产业化水平很难启动或者发展缓慢。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没有出现统一对接人,大多数产品都是单独售卖跟自我粗加工。导致的问题是市场需求方获得定价权,生产者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跟主动权,农户的收入被降低,产品价值不能体现;自我粗加工再销售导致的问题,一是不规范的加工程序会破坏产品内在价值,不能使产品价值最大化,二是自我加工的环境卫生,人员的身体健康素质等未得到统一的认证跟检测从而不被市场认可,不能树立市场需求者对产品的第一良好印象。
3.2.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运输条件差,道路硬化程度跟宽度难以顺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二是水利设施建设不足,贵州省境内拥有大小水库共2414座,容量为444.3亿立方米,同是高原省份,地缘区位条件与贵州相似的云南省拥有水库6702座,容量为757.1亿立方米,相比之下可见贵州省在旱涝灾害防治,水利灌溉跟水土治理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科技种植、科学防灾手段欠缺,其中除去严重冰冻灾害难以预防之外,其他类型的灾害在科学预测预防的前提下能够降低损失或避免损失。但贵州省在此方面能力尚有欠缺,以致受灾严重。
3.2.3农业技术普及率低
由于农业人口素质限制跟高素质人才的择业观问题,自内人们对农业技术的内心需求不足,一心还是以传统农业耕作为主,由于教育普及率的原因,老一辈农业人口普遍知识水平较低致使其对新技术的接纳能力跟探求意识不足。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人才对农业的行业歧视性以及对贵州省农业跟对贵州省本身的悲观看法,导致农业科技难以进入农村。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贵州山区特别是贫困县区的农业科技普及率,农业机械化水平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3.3外部机遇分析
3.3.1休闲农业发展契机
贵州省黔西南兴义市是国际山地旅游大会永久会址,自2015年10月首次山地旅游大会在兴义市举办以来,每年都会如期举行山地旅游开发大会。旅游资源与农业资源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且贵州是农业大省,各地的民族特色都包含了农业的影子,很多的特色产品都是由农产品升华而来。借助山地旅游的东风,可以开展农产品展销会,产品交流会,同时修耕期可开展休闲农业,契合“农旅结合”热潮。
3.3.2农业节事活动提升知名度
农业节事区别于传统的节日,一般是小范围精确化的游览、交流会。贵州省属于少数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地区每年都举办诸如侗族大歌,布依族跟苗族的“3月3”,“6月6”等颇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举办此类节事活动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传统的民族信仰,另一方面是对自身劳动的总结犒赏跟自我的展示,在视觉上呈现的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农业博览会。运用新闻媒体将这些传统民俗传播出去能够在农业领域为贵州省农业发展提升知名度。实际意义是节事活动的举办能够实现农民收入结构多样化,在农民增收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3.3.3国际性农业博览会的展示机会
截至2018年,我国已举办9届国际现代农业博览会,旨在打造“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经验交流会,展示农业领域的尖端设备、新潮发展模式等,同时还有精细化的产品展示区。贵州在这方面可以着力自荐自身的优势条件跟良品。力争在国际舞台亮相以提升自身的价值跟知名度。
3.4外部威胁分析
3.4.1石漠化严重
贵州省素有“地无三尺平”的说法,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作为西南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严重的省份,大部为丘陵山地,土地碎片化,石漠化严重。
由图2可知: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省份分别为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跟四川,石漠化面积(单位:万公顷)分别为247,235.2,153.3,125.1,96.2,67,贵州省石漠化面最广,占全国石漠化面积的24.5%,与云南省相差不大,与其余石漠化大省相差较大,是排名第六的四川省的四倍之多;除去已成石漠化的土地之外,贵州省存在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363.8万公顷,占全国潜在石漠化面积的24.8%,依然位居全国第一。导致贵州省石漠化严重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喀斯特地貌涵养水土能力差,二是不合理的矿物开采跟不合理的耕作模式。石漠化加剧了耕作难度,降低了投入产出比,使石漠化与传统农业之间形成恶性循环。
图2各省份石漠化面积图(单位:万公顷)
数据来源:国家国土资源部官网
3.4.2农业人口外流严重
据统计贵州省每年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约为300万,其中大部分自农业地区向外流出,导致的现象是留在农村的是老弱人群,导致农业人力环境更加脆弱;贵州省农村人口素质普遍低下,再加上人口外流严重,留在农村的老弱人群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低下,愈发恶化农业环境;投入产出比例低,加上农耕条件恶化跟作物品种过于传统的限制,贵州省农村人口收入普遍较低,这制约了农村人口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创伤了农村人口的积极性。
贸易壁垒限制一是农业投入产出比相差较大,贵州省农业产出效率不高,同质的产品与外来产品很难在价格上具有优势;二是同产品在质量上难以做到同步,贸易全球化的今天,外国大宗商品的进入给国内农业的冲击造成的是难以得到产品的定价权;三是贸易保护,在贵州省进入其他地区时,遭到地方政策的排斥跟寡头的抵制,难以打破贸易壁垒进入完全开放市场去以质量竞争市场份额。
3.4.4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农业的天敌,能够在生产环节对农业造成持续性严重的危害,如冰冻,旱涝灾害,山火等。2018年,贵州省遭受包括水、旱、风雹、冰冻等灾害面积29.17万公顷其次是阶段性的危害,如全球性经济波动,疫情等。阶段性的生物疫情,如“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等,一方面致使农产品价格动荡,一定程度上刺激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跟机会成本加大,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一方面影响是致使消费者消费力减弱,导致农产品的大规模滞销,对农产品销售来说是致命打击。
4、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体现在贵州省农业发展方面的最重要的就是持续性,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顾保持其生产力的能力,毋庸置疑的是贵州省生态系统乃至于全国全球的生态系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而在生产能力上,如何能够将生产能力留住不再被破坏,甚至在保证其不受到干扰的情况下提高其生产力,需要的条件是农业的革新且日益昌盛,技术的革新且普遍运用。针对贵州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自身劣势跟外部威胁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4.1科学治理石漠化
制定“2生1”的发展战略,“2”是指生态治理、环境保护计划跟农业可持续发展,“1”是促进农民增收。一是要将已经产呈石漠化跟潜在石漠化的地区先治理后发展,严重的地区甚至可以不发展农业而重点保护,非石漠化地区要坚决取缔发展模式,重视国土资源的保护。二是要将绿色作物运用到再发展方案中,选取利于涵养水源的经济作物取代传统的经济作物,兼顾环境治理与农民增收。充分考量石漠化地区土壤性质跟气候条件,在维护传统农业的基础上拓宽发展道路,选取利于涵养水源能够帮助石漠化治理的经济作物,如高原茶种,金银花,气候适应性强的果树等。三是要停止工业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对采石场,砂厂,水泥厂等对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的产业进行坚决整治,限制无节制的资源开采。
4.2加强引进农业高素质人才
一是要联合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引进、回流计划。在高等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农业领域与农业部门与全国乃至国外高校联合开展计划,以高薪资,优待遇的条件吸引高素质人才的目光。二是要改变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跟就业观以及对贵州省职业未来的顾虑跟歧视,推动各行业在人才市场上树立新形象,采取积极主动的人才招揽方案,特别是农业方面,在各个人才水平阶层给出高于当地人均收入的待遇,从而补足农业人才不足的弊端。三是要引进农业专家作为贵州省农业产业发展顾问,在国内外广泛邀请农业领域的学者专家来到当地开展调研,举办发展宣讲会,补充贵州省农业专家层面的不足。
4.3鼓励农村人口返乡
农村人口回流方面主要的推动力在于XX政策,一是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农业发展优待政策与农技培训计划,将农业信息跟国家针对“三农”的政策接轨到农村,提高农业财政补贴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使农村人口中的中坚青壮人口看到农业发展的良好未来,提升其农业收入预期。二是由XX承担农业技术的引进成本,扎实推进农业技术跟农业科技平民化,树立农业人口对农业的信心跟自信,补充农村人口血液,改变农村人口的老弱病残现象。三是设立高产高效跟创新奖励制度,对农业耕作效益好的跟在农业方面有所创新的农户实行奖励,激发农民积极性,活跃产业的发展氛围。
4.4缓解贸易壁垒压力
缓解贸易壁垒压力的方式有一下几点:一是科学化生产提高投入产出比,提高产品的价格优势跟质量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升外来产品冲击的风险承受能力。二是充分发挥贵州省产品物美价廉,绿色健康,民俗风情等特色。在降污染、降能耗、提效率方面加大力度,取缔已有的落后工业设施,革新陈旧的发展模式,用科学化的生产模式跟更高水平的质量获得市场的认可;三是XX出面协商缓和贸易壁垒压力,进一步扩大贸易开放程度,减少国内贸易壁垒以获得国际市场市场的准入权。在国际市场上积极开展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在农业领域实现贸易互补,在协议内获得定价权跟议价权。四是突破技术关隘,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4.5农业现代化保障农业可持续
贵州省农业科技方面相比其他省份较为薄弱,普及率低。全面探求推广农业技术,一是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农业技术,实地勘察贵州省情,将农业技术落实到农户生产经营。将土地治理技术与农业科技放在同一层面讨论,针对贵州省石漠化特征入手,以资源环境为主开展技术研发。二是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大成本投资,由XX牵头去引导农用机械的引进跟普及工作,从各大厂商跟高校联合开发符合贵州省农业特征的农用机械,三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助力农业现代化,出台相关政策提供农机领域税负减免跟购机补贴,降低农户机械化耕作的成本。四是建立农机合作社,将农村现有农业机械跟预期将购入的机械进行资源整合,使农户之间能够在农机使用上得到互补跟交流,扩大机械化范围,加快现代化速度。
4.6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物流仓储和水利设施的扩大跟完善。一是要求XX部门权责明确,在基础设施保护跟建设方面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将乡村道路“保护”起来。财政上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已有道路的硬化程度,积极修缮山区乡道,加建高速公路等,明确道路的最高可承载重量跟可运行车辆。二是加大农业物流仓储建设以缓解交通运输的压力跟交易链的畅通,就地选址修建物流仓储中心,保证各个地级市至少有一个承载量能够满足仓储需求的标准化仓库。三是加建水库跟防洪防涝水渠,提高自然灾害预防能力跟灌溉能力,扩大农业基础设施规模。在石漠化治理方面能够通过大小水库涵养一方水土,改善小范围气候系统,在生产环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跟生产能力。四是已有基础设施再次赋能,提升生态效用,将生态劣势向生态优势转变,再由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再由经济优势反哺环境保护工程,在环境与经济方面实现良性互利循环。
4.7完善产业链条建设
完整的产业链能够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跟附加值,能够拓宽市场,优化农业市场布局,针对贵州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足的问题有以下两点对策。一是引进国内外农业企业在当地兴建规范化的加工厂,“将工厂修在田间地头”节省企业跟农民双方的成本,同时能够聘用当地农户作为工厂员工以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二是科学制定生产计划,企业通过发布未来原材料所需预估给农户来引导其合理安排自身的种植数量跟品种,并签订收购协议,由企业直接向农户采购,一方面企业能够拿到第一手产品质量跟价格都是最优的原材料,农户能够规避产品产量过剩而滞销跟价格波动风险。三是农村小作坊升级转型。将现存不科学不规范的作坊合并,并由XX提供财政支持,并下派专业技术人员知道设备置办跟更新。合并小作坊能够提升规模效应,设备的更新换代能够保证其科学化、规范化。
4.8加强农业技术普及
一是建立农村农技信息中心,定期召开农业技术宣传会,在基层分组选定负责人保证农户的学习。针对农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选取相应的解决方案,技术为农户排难点,克难关。二是由XX与技术设备产商合作开办设备租用、购买点,在设备租卖点配套相关的技术人员,简单易懂的农业技术、设备如滴灌设备,大棚建设常识等由农户租用或购买后自行操作;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设备如用于喷洒农药、化肥跟作物病虫检测的无人机、成像仪、监控器等高精度设备由农户租用并按薪资聘请技术人员代为操作。三是XX加大农业技术引进力度,在财政上提高或新增农业技术引进预算,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跟先进农业设备,保证农村农技的普及。
5、结论
本文以SWOT分析法为基础从贵州农业的自身的优势、劣势,外部的机遇跟挑战各个方面阐述了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立足贵州省农业相对占比规模大、特色多的优势条件,同时考虑到贵州省大量的农村农业人口的增收与收入结构的多样化需求。最后认为在“2生1”战略的基础上贵州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同时认为这也是贵州省农业发展的最优模式,对于区位条件与贵州省相近的省份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晓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9(10):9-11.
[2]赵硕. 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9.
[3]彭留威. 贵州山地农业产业组织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7.
[4]拉姆·普拉萨德. 可持续农业中的纳米技术[D].首尔东国大学,2017
[5]玛诺莎·德洛. 农业物联网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J].马六甲研究所科学产业研究委员会,2015
[6]杰西卡·林德布鲁姆. 促进精准农业的可持续集约化[J]. 精准农业,2017:309-331
[7]刘隽. 贵州省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贵州大学,2019.
[8]杨炅. 贵州省山地农业科技投融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9]张璐瑶,王爱华.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5(06):121-124.
[10]杨桃衣.基于SWOT战略分析的贵州民族地区有机农业发展研究[J].广东蚕业,2018,52(06):12-14.
[11]张雅文. 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径研究[D].贵州大学,2018.
[12]苏长庚. 贵州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7.
[13]雷雨. 贵州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14]管毓娟. 贵州省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15]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2019
[16]李林红,王娟,马亚梅.云南高原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群体认知动力学模型构建及稳定性分析[J/OL].江苏农业科学:1-6[2020-03-25]. 1002-1302.2020.03.05.
[17]Sebastien Mary,Kelsey Shaw,Liesbeth Colen,Sergio Gomez y Paloma. Does agricultural aid reduce child stunting[J]. World Development,2020,130.
[18]Sustainability Research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y Findings from Dalhousie University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n Canada and Cuba: trends, prospects and ways forward)[J]. Agriculture Week,2020.
[19]García-Granero Eva M,Piedra-Muñoz Laura,Galdeano-Gómez Emilio.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Eco-Innovation Implementation: Evidence from Spanish Agri-Food Sect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0,17(4).
[20]赵亚迪. 乡村振兴战略下鸡西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1]李东颖. 通化县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2]田红军.贵州省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种子科技,2018,36(03):16-17.
[23]闫新宇. 新发展理念下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8
[24]杨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创新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3):62+66.
[25]孟亚云.黔西南山地旅游竞争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06):146-147.
[26]杨茹兰. 黔西南地区山地旅游体验质量提升策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7]孙园,王敏.中小城市农业节事活动发展策略研究——以淮北石榴文化旅游节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5):51-5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0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