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逐渐成为社会热点。2019年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如“初中女生遭室友多次殴打,内脏坏死”,“女生遭多名女同学毒打致聋”[1]等无法忽视的新闻不断涌现。本文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面向S市某C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解释霸凌行为的产生,并且结合心理学知识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笔者认为,虽就近几年国内关于校园欺凌的论文数量有所上涨,但社会与XX对于校园欺凌的预防与解决措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本文以在读大学生的视角,解读校园内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表现行为与心理状态,致力于以学生视角来看待校园欺凌现象。
【关键词】心理学;校园欺凌;被欺凌者;欺凌者
1前言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校园欺凌也逐渐成为社会热点。2019年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让人触目惊心,如“12岁女生遭室友多次殴打,内脏坏死”,“女生遭6名女同学毒打致耳聋”[1]等无法忽视的新闻不断涌现。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3年访问中国,调查了中国4个城市近10000名青少年,发现有29%的学生表示,在调查的30天内曾经受到过一天或一天以上的校园欺凌。[2]
在联合国发布的报告中,校园欺凌被看做是校园暴力的一种,包括身体攻击、言语虐待和人际疏离[3],会导致被欺凌者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校园欺凌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会欺凌、网络欺凌和许多其他形式的欺凌。其中突出体现在因社交媒体时代发展迎来的网络欺凌形式,由于具有隐蔽性强、扩散性广、危害性强的独特特征,会引起被欺凌者的不安、抑郁和其他情感障碍,甚至增加自杀的可能性。
校园欺凌事件在各个国家几乎每天都会上演,说明校园欺凌现象并不是某些国家的专属,而是属于跨文化事件。我国每年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数量居高不下,根据数据显示,每年在65000名学生中,至少会有一个10~14岁的青少年因校园霸凌而自杀[4]。
但中国在青少年儿童保护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机构的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虽然“校园欺凌”这个词语热度增高,相关的研究调查随之增多,但社会与XX对于校园欺凌的预防与解决措施停留在少量宣传教育层面。
1.2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广东省S市X学校学生与教师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S市X学校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该校学生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与态度和学校目前应对校园欺凌所采取的宣传及相关活动。通过研究分析得出校园欺凌产生的心理学因素,结合心理学视角研究成果给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增强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个人对校园欺凌的正确认知。
在大学生视角下探讨学生与教师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结合心理学知识,了解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心理状态,以社会心理学角度解释欺凌现象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提出合理的规避方法。
1.3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还是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主要领域,是重要的生活场景之一,建设安全文明的校园已成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人们对校园安全建设的关注和关注,社会、XX部门和各学科的相关学者已经开始探索解决校园欺凌的途径。通过调查,笔者从现实的角度了解了校园霸凌的成因,重新定义和解释了校园霸凌,并基于心理学视角的研究成果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对丰富研究类型具有一定的意义。
当校园欺凌问题立足于中国时,研究时段相对西方国家研究较为滞后,并且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XX及社会不免会相对忽视校园欺凌现象,以至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第三方机构发展不够完善或数量极少,包括大部分学生及家长对此了解甚少或不太准确。从目前的校园欺凌研究来看,多从社会学,教育学和法学等学科层面提出解决措施,而针对校园欺凌的心理学研究应对方式较少,较少探求内在的心理因素。
在理论中有利于从一定程度上增加心理性原因探讨的丰富度,为中国反欺凌措施提供不同的方向,改善欺凌现象,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二)实践意义
多个研究表明,在学生时期无论是遭受欺凌一方和施加欺凌一方,都会对其学习、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对于欺凌者来说,若不施以正确的引导,放任其对同学施加暴力,未来很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对于被欺凌者来说,长期遭受精神、身体上的暴力行为,容易产生厌学、无法融入社会、焦虑、抑郁等问题,进一步可能导致自残行为。但由于学生的社会心理因素、不同个体的心理因素变化、社会学校家庭对欺凌行为的认知偏差等原因,都增加了校园欺凌的解决难度。
本文在实践中,为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具有一定意义,并且能够帮助有欺凌行为的学生减少偏差行为、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提供参考。同时,它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和应用价值。
下面的章节将对与校园欺凌的相关的概念及理论知识做具体综述。
2文献综述
2.1校园欺凌的界定
2.1.1校园欺凌的定义与内涵
挪威心理学家Olwues是最早开始研究校园欺凌的学者,他是这样解读欺凌现象的:“如果一个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再经历其他学生带来的消极行为,那么可以判定这个学生遭到了欺凌[5]。”英国学者史密斯(Smith)认为,“欺凌是强者在不被激怒的情况下对弱者的反复攻击”,为定义增加了一个未激怒先决条件。HBSC5研究小组对全球41个国家进行了一项调查,将欺凌定义为:“一个学生认为另一个学生或团体对他或她的事情说或做某事而感到恼怒和不愉快。[6]”CDC给出如下定义:“校园欺凌是一个或青少年对另一个青少年进行的有害攻击。受害者觉得被对方欺负了,包括多次被欺负,或者有多次被欺负的可能。造成身体、心理、社会或教育上的伤害或痛苦。[7]”在国外学者定义下,“欺凌”具有几个代表性特征:一、双方力量不均衡。二、欺负具有伤害性。三、行为反复性以及强迫性。
中国校园研究较为延后,在知网上关于相关论文从2002年开始主线,对校园欺凌定义没有一个准确的称呼,于2002年~2015年间,多以“校园欺负”作为指代。从2016年开始,《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中给出了明确的校园欺凌定义和相关法律条文依据,将“儿童间的打闹”清楚明晰为“校园欺凌”事件。国内首次出现校园欺凌的定义是,学者张文新于2001年提出:“小学生与初中生之间经常发生的特殊攻击行为”。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的报告以官方的身份首次明确了校园欺凌的范围、构成和定义。定义如下:中小学学生欺负行为发生在校园内外(包括小学、初中、初中),学生、一方(个人或群体)会有意或有意地通过身体,语言和网络一次或多次发生以其他方式欺凌、侮辱他人,给对方(个人或团体)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的事件[8]”。
在研究过程中,校园欺凌、校园霸凌和校园暴力的定义有了一定的区别。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GSHS)中文版问卷将“霸凌”定义为“欺负”:“欺负是指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说或做一些让另一个学生讨厌或不愉快的事情,或者同学被别人以不礼貌的方式取笑、取笑或故意扔东西。当两个实力相当的学生吵架或摔跤,或以一种亲切有趣的方式开玩笑时,这不是欺负。[9]”霸凌比欺凌的定义要更广泛,有一点不同的是,霸凌的前提是其中一方要比另一方更为强大,被霸凌者处于弱势地位。而欺凌则不一样,虽大部分被欺凌者在某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但也会有力量相当的情况。虽然:“霸凌”和“欺凌”有细微的差别,但在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两者指代的意义一样,只是在翻译上稍微有点区别,可以替换使用。
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则有相当的不同,2016 年4 月,教育部在文件中明确使用的概念是“校园欺凌”而非“校园暴力”[10]。 校园欺凌有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等多种欺凌方式。可见,学校暴力是一种身体欺凌的表现形式,属于学校欺凌的定义。
笔者认为,欺凌的三个关键分别是:1.学校内外 2.单次或多次 3.身体,精神,财产等各方面的损害。这个定义从关注不同类型的欺凌者,到被欺凌者遭受到的伤害,要素更加广泛。
2.1.2欺凌行为中不同的角色
(一)欺凌者
根据奥维斯(Olwues)给出的界定,欺凌者是经常或经常在一段时间内恐吓他人的儿童。欺凌者中又分为领袖欺凌者和协同欺凌者[11]。欺凌者领袖是指制定计划和下达命令的角色,协同欺凌者是指听从计划的人。
Olwues等人指出,欺凌者应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认同和自信,以使欺凌行为具有“现实性”。 这种高级的自我评估与欺凌者通常具有的身体益处、自尊和自信呈正相关。同时,它是基于欺凌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比较,可能是欺负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状态。大多数欺凌者在欺凌中获得成就和愉悦,这会导致更频繁的欺凌。 但是对于某些欺凌者,他们可能在其他欺凌行为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由于担心被被欺凌者的父母和老师的报复和指责,他们也会感到焦虑。
(二)被欺凌者
被欺凌者是指那些经常或频繁地遭受他人欺凌的儿童,有被动型受欺凌者和挑衅型受欺凌者两种类型[11]。
Bjorkqvist等人研究表明,被动受欺凌者对自身智力水平和社会能力的评价低于正常水平。他们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缺乏安全感和自信,性格上更敏感、更容易不安,也容易产生害羞、紧张、抑郁的情绪,行为上通常也表现为逃避、让步和服从,除此之外,他们的身体素质和欺凌者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当他们被欺负时,他们无法抵抗或报复。同时,研究发现,被动型受欺凌者在群体中无法融入同龄人的圈子,经常独自一人。
Olweus是研究挑衅型受欺凌者的先驱,他在1978年指出,除了被动欺凌者,还有一种类型的受欺凌者。这群人没有因为逆来顺受而参与欺凌行为。正是因为他们采取的行动,才会激怒别人导致受欺凌。而这种特殊类型的欺凌被定义为挑衅型受欺凌者。他们不同于被动受欺凌者,他们在欺凌事件中起着挑衅性的作用。然而,他们和被动受欺凌者在欺负行为上有着相同的结果,都会遭到欺凌。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其他人遇到诸如愤怒、抑郁和焦虑等负面刺激时,这种类型的欺凌者表现出易怒、兴奋、嘲笑和嘲笑等情绪。
2.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2.1国外对于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
(一)校园欺凌研究综述
校园欺凌是个世界性的事件,在许多国家频繁发生。1983年,挪威学者奥维斯面向全国进行了一次欺凌调查,调查显示约有15%的7-15岁学生表示参与过校园欺凌。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Kyoto University)对6000余名中学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有56%的男生和63%的女生表示在小学期间受到欺负。2010年,芬兰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13%的小学生和7%的中学生表示曾经与校园欺凌相关。
在国内首先关注校园欺凌现状的是X当地XX。2009年,针对欺凌项目,X中山大学和X当局曾合作针对X初中进行调查,约有13.6%的被欺凌者和13.3%的欺凌者存在。2010年,英国官方研究报告显示,初中校园欺凌现象严重于其他年级,而15岁学生遭受到校园欺凌,比例约为41%。据X官方调查显示,2015年针对全国初高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显示,约有21%的学生表示在校期间受到校园欺凌,其中LGBT人群更易遭受到不公平对待。
从研究数量来看,各国针对校园欺凌发布论文数量各有不同。根据ISI数据显示,自2007年-2016年,欧美地区发布“Schoolbullying”相关主题文章占所有国家的88.1%。其中以X为领头者,单X一国论文发布数量几乎相当于其他国家论文发布数量的总和,占40.3%[37]。
从研究方向来看,论文主题多涉及校园欺凌实质和特征、校园欺凌的起源、校园欺凌的预防措施、校园欺凌的解决措施等方向。除了传统研究,很多论文开始从各种的角度分析校园欺凌,如:心理学、性别、青春期和网络欺凌。
笔者认为,除了对校园欺凌的基础性研究外,我国更应该借鉴欧美相对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调整针对14岁以下儿童的免责条例,让法律判处儿童犯罪者时达到有法可依。
(二)校园欺凌治理的相关研究
随着校园欺凌研究调查的发展,西方各国也开始提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应对措施。世界上最早的反欺凌运动,是从奥尔维斯教授的调查研究开始的。1983年至1985年,他负责挪威全国性OBPP计划,对校园欺凌进行调查和提出应对措施。挪威的OBPP活动立足于小学和中学,设立三个阶段,从减少校园欺凌入手并加以预防,最终达到加强同学间的友好合作为目标。校园中主要有三个主体,分别是学校、班级和学生自身。学校层面的仲裁策略主要是建立相关反校园欺凌组织和丰富反校园欺凌活动内容。班级层面的介入有制定相应规则和定期举行相关班会。个人层面的介入则是采用心理治疗手法并引入学校社工进行个案疏导。
2013年,芬兰提出了 KiVa项目。Kiva旨在以学生间的积极行为来取代欺凌者活动中的正向鼓励,来降低欺凌发生的概率。第一种行为针对全校学生,第二种行为聚焦于参与了欺凌活动的相关学生。与OBPP相比,更注重对所有学生和学校的预防工作计划,通过学校和班级活动来引导小学和中学生的行为。除了使学生之间减少对同伴的伤害行为之外,还鼓励他们主动站出来帮助受到压迫的学生。
此外,澳大利亚以网站的形式获得了XX力量,建立多样的反校园欺凌网址,以信息传递的方式帮助学校扩大对校园欺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并对老师进行系统培训,以求增加对学生的关心。 日本则强调对老师的反校园欺凌培训,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看护人员的数量,允许学校暂停对同学造成身心伤害的学生上课[12]。韩国则是安排“警察”保护学生,当他们对XX申请服务,“警察”就会到学校或校外保护学生安全,也可以采取暗中保护的形式。X先是针对中小学出台了相关校园欺凌防治法案,要求各校制定针对欺凌实施不同的预防机制,并且对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培训,以寻求在第一时间发现欺凌行为。并针对恶劣欺凌事件,X采取“零容忍政策”,针对未成年欺凌者公诉机关有权利将之以成年人看待,可以以成年人的标准量刑。英国则是从五个层面明晰各个部分对反校园欺凌所应尽的义务,分别是国家司法机关、地方教育部门、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司法层面,则是出台一系列反欺凌相关的法律依据;地方教育部门则是针对地方特点,提出不同的反欺凌政策;学校层面则是开展各种校园欺凌相关宣传活动。
2.2.2国内对于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
(一)国内校园欺凌研究综述
1999年,中国最早的校园欺凌调查研究开始。中国学者张文新团队最先对校园欺凌进行研究调查。 为了满足研究需求,他使用了国际通用的olwues问卷,编改后使之更适应国内环境[13]。然后针对中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发生频率、家庭、社会、欺凌的原因、类型和态度[13]。他在1999~2003年期间发表了多篇相关文章,并于2002年对山东省9205名学生做了大范围的针对性调查。于此同时,香港于2002年有多位学者开始关注欺凌现象。2015年以前,只有少量学者开始研究校园欺凌现象,但仍为一个小众的研究主题,直到2016年才引起大范围关注,直到现在这依然是个热门的研究主题。论文数量在2002年到2014年间几乎没有增长,自2015年开始,论文数量呈爆发式增长,2016年发布的校园欺凌研究论文则是2015年的十倍多[14]。
从研究方向来看,国内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论文可以分为:校园欺凌的预防与管理、校园欺凌表现与特性、校园欺凌来源以及校园欺凌的法律措施、舆论关注。
从2014年到2020年的几年间,国内出现了大量校园欺凌事件的新闻,引起大众关注,使得更多学者加入校园欺凌研究团队中。在过去的五年里,许多科学家针对性地提出具有可行性的预防和解决措施,还有他们中的一些人探究校园欺凌的不同成因来源和影响[14]。
(二)校园欺凌治理的相关研究
国内最早针对校园欺凌专业性实验,开始于张文新专家团队针对济南市的一所小学进行的一次研究,实验主要针对老师进行辅导,教会他们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干预,利用头脑风暴和自信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个人能力。[13]。强菲菲在《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行为研究–以Q省L小学为例》文中采取了相应措施,从2013年9月开始,在Q省L学校以社会工作站为依托,为欺凌者提供个案咨询,首先进行需求评估和目标设定,然后以此为依据制定长期计划和阶段性计划,来帮助案主意识到欺凌行为的不道德性,改善其欺凌行为,使他恢复正常生活[16]。《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视角》中陈婷婷和康丽颖提到了“拯救方案”,该方案为老师提供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帮助他们应对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和同学间矛盾处理。以改善学生间关系和营造和谐社交环境来改善校园欺凌[15]。在《以复和措施处理校园欺凌问题》一文中,刘晓梅提出了对校园欺凌的补救措施。该文指出,与报复性惩罚相比,更应该采取纪律措施[13]。
2.2.3心理学介入校园欺凌的研究与应用
(一)心理学关于校园欺凌成因研究
在国内,最早从心理学维度来探究校园欺凌发生原因开始于2000年,王丽娟在《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研究》一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欺凌行为与艾森克人格维度的关系。她得出结论,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被欺负者具有典型的性格特色:行为内向、高神经质和低伪装。欺负者还具有典型的人格特征,具有较高的精神品质和较低的隐蔽性,表现出冲动和固执。在桑彪、陈国鹏2000年撰写的《校园内外欺凌现象的心理分析与对策》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学者对校园欺凌的解读。第一种观点认为,欺负本质上只是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由于儿童兴奋性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必须先于抑制性神经元,因此必然会导致儿童在各种活动中满足这种发展需要,欺负也是其中的一种活动形式;第二种看法比较接近目前普罗大众的看法,欺负属于人负面行为 , 它既对他人也对自己有影响。他们认为欺负者和受欺负者都具有典型的人格特征,并且欺负者行为的产生于个人性格和家庭环境有极大的关联性;第三种类型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解释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欺凌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道德和社会问题,会导致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关于校园欺凌的文章解读范围更加广,开始尝试用不同的角度来探索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在心理学科中,更多会从人格特征、家庭教育和同伴关系的角度来进行解读。其中知网上引用较多的几篇文章分别是苏春景,徐淑慧,杨虎民的论文《家庭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分析》;章恩友,陈胜纂写的《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顾亨通发表的《初中生同伴关系对受欺凌的影响及干预》。
笔者在后续也会多从这几个角度进行调查与分析,在此不过多赘述。
(二)心理学对于校园欺凌治理研究
心理学介入校园欺凌的治疗手段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一般采取预防的手段,来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频率以及严重程度。学者们多采用提出角色扮演和移情的方式进行干预。角色扮演是一种心理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通过扮演固定角色以表演的形式进行,让“演员”探索个体的心理体验,产生移情。程灵在《校园欺凌问题的心理干预》中提出,可以设置一场以“如何应对校园敲诈勒索”为主题的心理剧表演为例,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一周内所经历或听到的校园敲诈勒索事件,选择应对策略,并试图通过角色扮演来表现。
后期多采用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方式。随着国内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教育是了解学生、解决学生问题的最佳途径。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的优点不仅是消除或减少校园欺凌的频率,更是寻找校园欺凌的原因,寻找校园欺凌的应对措施。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对不同学生的欺凌行为的解决实施“因材施教”的方式,使问题个案化,针对性的解决问题[18]。
在笔者看来,校园欺凌的成因和防治措施与心理学息息相关,每个学校都应该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学校社工,来处理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在校园欺凌中应用心理学优势不仅仅是为了消除抑或抑制欺负的发生,而是在探究校园欺凌的原因来由,来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
本文将从学生自身个性心理角度、同伴间社会心理因素和家庭与学校对欺凌的认知偏差,来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并结合专业知识给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3S市C中学校园欺凌现状调研与结果分析
3.1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以查询、整理的方式,分析国内外校园欺凌的研究资料,了解目前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掌握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概念和成因。同时根据校园欺凌相关文献,通过调查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确定研究方法,以此提供本研究的佐证依据。
2、问卷调查法
以求真正收集学校中学生的欺负情况,使问卷能够应用到本研究中,在深入分析《Olweus儿童欺负问卷》的基础上,参考校园欺凌相关文献的问卷设计,《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以宋杨萍的《X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研究》为例,旨在了解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校园欺凌的现状和预防校园欺凌的措施。在应对欺凌的方式上设置跳题,方便筛选一些没有被欺凌的学生。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对X中学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和问卷调查对象。基础问题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学习成绩、与谁一起生活、是否为单亲父母以及是否在学校生活。问卷的主体部分是对校园欺凌现状的调查,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校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根据社会支持理论中不同的支持来源,将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三个群体作为支持来源,分别是同伴支持、家庭支持、教师和学校支持,共10个问题;第二部分是关于学生欺凌的情况,共28个问题,具体包括学生对欺凌的看法、欺凌学生的方式、学生在受欺凌过程中会受到自我应对的影响,受到同伴、教师和家长的影响。学生的欺凌行为是本部分的主要研究内容。根据数据和因子分析结果,将其分为五类。第三部分是学校在教育活动中采取了防止欺凌的措施,共十个问题。
(三)信度和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au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本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944,大于0.8,说明研究数据具有较高的信度。
2、效度检验
本研究的问卷以《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为基础,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反复修改,使之尽可能符合逻辑分析的要求。准则效度是检验新设计量表与现有量表的相关性,如果相关性高,则问卷的规模也高。问卷使用KMO 和 Bartlett 检验进行效度验证,从上表可以看出:KMO值为0.944,KMO值大于0.8,研究数据效度非常好结构效度是比较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本文通过测试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对问卷进行重新分类和解释,特别是删除或调整问卷中不符合结构要求的项目。
表3–1问卷信度分析
KMO 和 Bartlett 的检验 | ||
KMO值 | 0.944 | |
Bartlett 球形度检验 | 近似卡方 | 24002.082 |
df | 2485 | |
p值 | 0.000 |
3.2S市C中学校园欺凌现状调研与结果分析
本问卷以S市C中学初一到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该校中学生校园欺凌以及社会支持现状。该校位于广东省某大型城市,经济发达、教育水平良好,该校大部分学生为城市户口,由于私立学校收费高昂,所以该校大部分学生家庭收入情况良好。该校为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学校,校区较大,各年级之间没有分开。初中一年级四个班每个班大约45-50人,该年级共572人。本次问卷采取线上发放形式共回收321份问卷,通过spssau分析剔除无效问卷后,余307份有效问卷。
3.2.1调研结果综述
从上表可知,从性别来看,样本中有超过5成的样本为女性。另外男性的比例是43.65%,可以看出该校男女生比例较为接近,研究时不用特别考虑性别比例的差异。年级方面,样本中“初三”的比例为38.11%。还有37.13%的样本为初二,剩下24.76%的样本为初一,初二初三的样本占大部分。成绩方面,样本中选择“良好”的比例为36.81%。还有32.57%的样本为优秀,中等和较差占22.15%和8.47%,该情况与正常成绩比例有出入,后续研究时需要考虑该数据是否真实。家庭情况方面,样本中有49.84%表示与父母一起生活,而单亲家庭占比较少为32.90%。家庭收入方面, 收入情况良好的有“比较好”和“有一定盈余”,分别占比为25.41%和34.53%;收入情况一般和较差的分别为“维持基本开支”和“维持基本开支有困难”,样本的比例是31.92%和8.14%,该校学生家庭收入总体来看情况良好。
表3–2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名称 | 选项 | 频数(人) | 百分比(%) |
你的性别: | 男 | 134 | 43.65 |
女 | 173 | 56.35 | |
你的年级: | 初一 | 76 | 24.76 |
初二 | 114 | 37.13 | |
初三 | 117 | 38.11 | |
你的学习成绩属于: | 优秀 | 100 | 32.57 |
良好 | 113 | 36.81 | |
中等 | 68 | 22.15 | |
较差 | 26 | 8.47 | |
现在与谁一起生活: | 父母 | 153 | 49.84 |
父亲 | 44 | 14.33 | |
母亲 | 58 | 18.89 | |
爷爷奶奶 | 27 | 8.79 | |
其他亲友 | 25 | 8.14 | |
是否是单亲家庭: | 是 | 101 | 32.90 |
否 | 206 | 67.10 | |
家庭经济状况: | 比较好 | 78 | 25.41 |
有一定盈余 | 106 | 34.53 | |
能维持基本开支 | 98 | 31.92 | |
维持基本开支有困难 | 25 | 8.14 |
3.2.2该校学生校园欺凌现状
(一)受欺凌整体情况
该题设置为“遭受过校园欺凌次数是否为0次”,选择“是”的表示没有遭受过校园欺凌;选择否的表示遭受过校园欺凌。样本中选择“否”的比例为73.62%,则表示在307个调查样本中共有226个遭受过校园欺凌。可以表现该校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校园欺凌现象。
表3–3校园欺凌调查情况
选项 | 频数 | 百分比(%) |
是 | 81 | 26.38 |
否 | 226 | 73.62 |
合计 | 307 | 100.0 |
(二)欺凌类型在不同年级中的分布
将几种欺凌类型分为肢体欺凌、言语欺凌、性欺凌、社交欺凌和网络欺凌。序号1、2、3、4、5、6、9、14属于肢体欺凌;7、8属于言语欺凌;13、15、16属于性欺凌;10、11属于社交欺凌;12属于网络欺凌。用方差研究年级与欺凌方式的差异中可以看出,在肢体欺凌中的金钱欺凌在更加显著,初一比初二初三年级更容易遭受到金钱欺凌方面的困扰(F=4.135,p=0.017)。在归属于言语欺凌中的脏话辱骂也具有显著性特征,初一学生比初二学生更容易遭受到言语欺凌(F=3.235,p=0.041),其他欺凌形式在年级因素下差异性不大。从总体来看,初一学生校园欺凌现象更加严重,特别表现在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的两种欺凌形式。
表3–4年级在欺凌行为上的差异
年级(平均值±标准差) | F | p | |||
初一(n=76) | 初二(n=114) | 初三(n=117) | |||
1同学威胁我必须为他买东西、做事、写作业等。 | 2.63±1.45 | 2.51±1.55 | 2.26±1.42 | 1.578 | 0.208 |
2个人物品被同学私藏或恶意破坏 | 2.61±1.32 | 2.40±1.46 | 2.38±1.45 | 0.670 | 0.512 |
3同学强迫我给钱或提供物品 | 3.04±1.60 | 2.48±1.59 | 2.41±1.53 | 4.135 | 0.017* |
4被同学持扫把、棍棒、刀等器械殴打 | 2.71±1.56 | 2.32±1.47 | 2.21±1.45 | 2.696 | 0.069 |
5被多名同学围殴 | 2.64±1.48 | 2.49±1.56 | 2.25±1.40 | 1.786 | 0.169 |
6因与校内同学纠紛而被校外人士烕胁或殴打 | 2.49±1.44 | 2.48±1.55 | 2.23±1.46 | 1.049 | 0.352 |
7被同学取不雅绰号或用脏话辱骂嘲笑 | 2.95±1.33 | 2.43±1.37 | 2.54±1.51 | 3.235 | 0.041* |
8被同学用恶意的语言恐吓或威胁(如被警告“放学后小心点”、“欠揍”) | 2.70±1.45 | 2.29±1.39 | 2.42±1.50 | 1.827 | 0.163 |
9同学故意做出推、挤动作来挑衅我 | 2.57±1.28 | 2.61±1.51 | 2.35±1.40 | 1.106 | 0.332 |
10同学恶意地孤立、排挤我 | 2.61±1.31 | 2.32±1.38 | 2.33±1.47 | 1.151 | 0.318 |
11我和班级同学的关系被人恶意破坏 | 2.78±1.46 | 2.50±1.50 | 2.26±1.42 | 2.843 | 0.060 |
12被同学在网络上散播隐私或谣言 | 2.62±1.37 | 2.50±1.62 | 2.30±1.45 | 1.139 | 0.322 |
13同学讲黄色笑话、性邀约等对我进行言语上的骚扰 | 2.72±1.51 | 2.46±1.52 | 2.40±1.49 | 1.135 | 0.323 |
14被同学跟踪 | 2.43±1.42 | 2.34±1.45 | 2.26±1.44 | 0.356 | 0.700 |
15被同学恶意用肢体触摸臀部、胸部等敏感部位 | 2.43±1.40 | 2.50±1.54 | 2.34±1.47 | 0.332 | 0.717 |
16通过社交软件收到同学发送的秽语、黄色图片、视频等 | 2.71±1.46 | 2.46±1.54 | 2.31±1.42 | 1.721 | 0.181 |
* p<0.05 ** p<0.01 |
(三)应对欺凌行为的方式
从遭受过欺凌的学生样本来看,在中学生应对校园欺凌时采取的主要方式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会采取立即行反击的方式,如语言反击(17.70%)和借助工具反击(20.35%);还有一部分会采取寻求帮助(16.81%)和以后反击(17.26%)的措施;剩余小部分学生会选择求饶(8.41%)和默默承受(11.95%)的方式。表明中学生在遭遇欺凌时,会主动选择反击或需求帮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但仍然有一小部分学生会消极应对。
表3–5遭受欺凌时的应对方式
选项 | 频数 | 百分比(%) | |
向对方求烧 | 19 | 6.19 | |
语言反击对方 | 40 | 13.03 | |
借助工具反击 | 46 | 14.98 | |
寻求身边的成年人帮助 | 38 | 12.38 | |
报警 | 17 | 5.54 | |
默默承受 | 27 | 8.79 | |
打算以后报复 | 39 | 12.70 | |
合计 | 226 | 100.0 |
(四)中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
在中学生作为旁观者面对欺凌时也有不同的看法。35.50%的学生认为“这是不对的,应该阻止”;19.87%的学生认为“他们只是在打闹,没有恶意”;15.96%的学生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16.29%认为“那是他们的事,和我无关”;12.38%的学生则没有见过同学被欺凌。
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看见其他人受欺凌时不以为意,笔者猜测可能来源于以下因素。首先,学生对欺凌行为没有深刻的理解,他们缺乏同情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次,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具有一定的人格特征,譬如爱炫耀和自卑,不能受到同学的喜爱和欢迎,可能会被群体所排斥。
表3–6对校园欺凌的态度
选项 | 频数 | 百分比(%) |
这是不对的,应该阻止 | 109 | 35.50 |
他们只是在打闹,没有恶意 | 61 | 19.87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 49 | 15.96 |
那是他们的事,和我无关 | 50 | 16.29 |
没有看到过同学被欺凌 | 38 | 12.38 |
合计 | 307 | 100.0 |
3.2.3社会支持现状
(一)整体情况
为探寻该校学生社会支持现状,笔者将社会支持量表划分为3个维度,综合了同伴支持、家庭支持、教师支持的板块,用高分组、中间组和低分组进行区分。量表中每题有5个程度,“从不”记为1分;“很少”记为2分;“有时”记为3分;“经常”记为4分;“总是”记为5分。将每份问卷进行分值累计,最高分50分,最低分为10分。通过平均值计算,把分值为50-37划分为高分组,社会支持程度高;36-24为中间组,社会支持程度一般;23-10为低分组,社会支持程度低。
位于高分组有18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1.56%;位于中间组的有83人,占调查人数的27.04%;低分组有35人,占总人数的11.40%。高分组和中分组共占样本88.60%,可以看出该校整体社会支持情况良好。
表3–7中学生社会支持整体情况
社会支持分组情况 | 频数(人) | 百分比 |
高分组 | 189 | 61.56% |
中间组 | 83 | 27.04% |
低分组 | 35 | 11.40% |
(二)同伴支持
在校园欺凌中,同伴的行为与欺凌的严重程度具有十分显著的相关性。同伴有可能是帮助受欺凌者摆脱欺凌的关键一环,也有可能成为校园欺凌愈演愈烈的帮凶。在同伴支持总体情况研究中,同学采取“视而不见”和“围观看热闹”的占样本25.66%和11.50%,总共占38.16%;而采取“告诉学校保安或老师”和“上前制止”占样本的16.37%和“24.78%”占总样本的41.15%;选择变成欺凌者的占样本的9.29%。
可以看出,选择成为旁观者和愿意主动帮助他人的学生数量相差不大,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更愿意采取漠视。探其原因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减少对欺凌行为的干预的方式来避免参和进校园欺凌事件。
而不同年级在面对他人受欺凌时采取的方式也有显著的不同。初一学生倾向于采取围观和告诉学校的方式,初二初三学生更倾向于围观或上前制止。从“同学不知道”来看,初一到初三的样本比例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毕业学习的学术压力导致对欺凌事件的关注下降。 除此之外,高年级学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智力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更具有辨别相对较强的分析能力,能正确的理解欺凌行为的对错。
表3–8年级在同伴支持下的差异
名称 | 你的年级:(%) | 总计 |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
告诉学校保安或老师 | 15(23.81%) | 11(13.58%) | 11(13.41%) | 37(16.37%) |
围观看热闹 | 21(33.33%) | 24(29.63%) | 13(15.85%) | 58(25.66%) |
上前制止 | 9(14.29%) | 19(23.46%) | 28(34.15%) | 56(24.78%) |
和他人一起欺负你 | 5(7.94%) | 9(11.11%) | 7(8.54%) | 21(9.29%) |
装作看不见 | 9(14.29%) | 8(9.88%) | 9(10.98%) | 26(11.50%) |
同学不知道 | 4(6.35%) | 10(12.35%) | 14(17.07%) | 28(12.39%) |
总计 | 63 | 81 | 82 | 226 |
(三)家庭支持
1、家长教育孩子应对欺凌的方式
家长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影响孩子未来面对事件时的措施,在校园欺凌中体现具有相当显著性。选择 “退让,然后告诉老师、家长或警察”相对较多,为41.69%;选择“立刻还手或反抗,绝不吃眼前亏”次之,为23.45%;选择“暂时退让,以后找机会报复”占总样本数量的19.87%;然而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没有与父母交流过”,占比为14.98%。
从样本来看,家长们面向校园欺凌更倾向于比较温和的应对方式,大部分家长会建议孩子暂时采取退让的方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来源于两方面。一,中国的传统思想是以和为贵,在面对激烈的冲突时,大部分人会采取退让的方式;二,家长希望孩子不要在应对欺凌时遭受到身体上的伤害,来尽量避免直面的冲突。
表3–9遭受欺凌后家长的建议
选项 | 频数 | 百分比(%) |
立刻还手或反抗,绝不吃眼前亏 | 72 | 23.45 |
暂时退让,以后找机会报复 | 61 | 19.87 |
退让,然后告诉老师、家长或警察 | 128 | 41.69 |
没有与父母交流过 | 46 | 14.98 |
合计 | 307 | 100.0 |
2、在孩子受欺凌时,家长采取的措施
在面对欺凌时,如果家长能够做到善于倾听和良好的共情,能有效的减少遭受欺凌对孩子的伤害。样本中“带你去学校找老师”的选择相对较多,比例为32.74%,以及“让你自己解决”样本的比例是32.30%;少部分会选择“转学”和“找对方家长讨说法”,比例分别为16.81%和10.18%;“其他原因”中有一位学生填写的是“觉得是我的错”;剩余6.64%的学生表示“父母不知道”。
可以看出,在面对校园欺凌时,来自于家庭方面的支持比较弱势,比较难在实际应对方式中提供有效的支持,采取的方式较为直接。
表3–10遭受欺凌后家长的应对方式
选项 | 频数 | 百分比(%) |
带你去学校找老师 | 74 | 32.74 |
让你自己解决 | 73 | 32.30 |
给你转学 | 38 | 16.81 |
找对方家长讨说法 | 23 | 10.18 |
其他 | 3 | 1.33 |
父母不知道 | 15 | 6.64 |
合计 | 226 | 100.0 |
(四)教师支持
针对校园欺凌中的教师支持,主要体现在欺凌后老师对于欺凌者不同的的处罚措施。“对欺凌者严厉批评”、“让欺凌者写检讨”和“让欺凌者向你道歉”这三种处罚方式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20.35%、25.66%和24.34%,总共占样本比例的70.35%;只有少部分教师会对欺凌事件采取不理会的态度,占11.95%;而剩余17.70%的同学表示老师不知道自己曾遭受欺凌。
可以看出,该校的教师支持比较积极正面,在老师面对校园欺凌时,大部分都会对欺凌者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批评、检讨和道歉等多样方式。
表3–11教师支持在校园中的表现
选项 | 频数 | 百分比(%) |
对欺凌者严厉批评 | 46 | 20.35 |
让欺凌者写检讨 | 58 | 25.66 |
让欺凌者向你道歉 | 55 | 24.34 |
不理会这类事情 | 27 | 11.95 |
老师不知道 | 40 | 17.70 |
合计 | 226 | 100.0 |
(五)学校支持
通过学校支持量表来查看该校对于校园欺凌各项活动的组织频率,“没有”记为1分;“每学期1次”记为2分;“每月1-2次”记为3分;“每周1次”记为4分;“每周多次”记为5分,分值越高则频率越大。通过计算每项活动的频率平均值,来衡量学校各项活动的频次,均值越大则改活动开展的越频繁,图表中均值按从小到大排序,则学校活动发生频率从低到高。
可以看出,学校“组织学习校规校纪”和“召开有关学生友好相处的主題班会或活动”等常规活动较为频繁,而“提供心理辅导课程”和“开展防范校园欺凌的日常检查”等于校园欺凌密切相关的活动明显少于其他。该校对于学生规范活动安排得比较频繁,但对于校园欺凌相关研究调查和应对方式等方面比较薄弱,仍需加强对校园欺凌的关注。
表3–12学校支持在校园中的表现
活动项目 | 频次平均数 |
提供心理辅导课程 | 3.059 |
开展防范校园欺凌的日常检查 | 3.065 |
在晨会中专门强调校园欺凌防治工作 | 3.078 |
开展防范校园欺凌的专题板报 | 3.091 |
开设自我保护方面的课程或讲座 | 3.104 |
提供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 | 3.110 |
召开如何正确使用网络与网络安全的主题班会或活动 | 3.153 |
供法制教育课程 | 3.175 |
召开有关学生友好相处的主題班会或活动 | 3.231 |
组织学习校规校纪 | 3.283 |
3.2.4不同因素对个性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影响
(一)成绩和校园欺凌的差异性
利用方差分析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卷入欺凌事件的差异性。从图标中可以看出所有欺凌事件与不同成绩都具有一定相关性,13项中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剩余3项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说明校园内的欺凌行为与成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除具体比较差异外,组内平均分比较结果差异较为明显的表现为,成绩较差的学生平均值普遍高于成绩优秀、良好、中等的学生,可以看出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容易遭受到校园欺凌。
根据许多研究调查发现,校园欺凌会给被欺负的学生带来学习问题,使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在课堂上,并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继续下降,进一步体现在被欺负的学生厌学、怕被欺负、逃学。
表3–13成绩在校园欺凌中的影响
方差分析结果 | ||||||
你的学习成绩属于:(平均值±标准差) | F | p | ||||
优秀(n=100) | 良好(n=113) | 中等(n=68) | 较差(n=26) | |||
同学威胁我必须为他买东西、做事、写作业等。 | 2.19±1.43 | 2.42±1.54 | 2.49±1.31 | 3.42±1.50 | 4.973 | 0.002** |
个人物品被同学私藏或恶意破坏 | 2.33±1.44 | 2.25±1.32 | 2.72±1.50 | 3.00±1.36 | 3.196 | 0.024* |
同学强迫我给钱或提供物品 | 2.38±1.64 | 2.44±1.58 | 2.99±1.56 | 3.04±1.25 | 3.062 | 0.028* |
被同学持扫把、棍棒、刀等器械殴打 | 2.16±1.46 | 2.19±1.45 | 2.69±1.53 | 3.19±1.36 | 5.046 | 0.002** |
被多名同学围殴 | 2.30±1.57 | 2.14±1.36 | 2.76±1.45 | 3.38±1.24 | 6.805 | 0.000** |
因与校内同学纠紛而被校外人士烕胁或殴打 | 2.19±1.49 | 2.21±1.42 | 2.74±1.57 | 3.00±1.30 | 3.917 | 0.009** |
被同学取不雅绰号或用脏话辱骂嘲笑 | 2.35±1.43 | 2.47±1.38 | 2.88±1.44 | 3.38±1.20 | 5.069 | 0.002** |
被同学用恶意的语言恐吓或威胁(如被警告“放学后小心点”、“欠揍”) | 2.18±1.34 | 2.27±1.44 | 2.94±1.54 | 2.85±1.35 | 5.134 | 0.002** |
同学故意做出推、挤动作来挑衅我 | 2.37±1.47 | 2.35±1.38 | 2.51±1.31 | 3.62±1.13 | 6.390 | 0.000** |
同学恶意地孤立、排挤我 | 2.23±1.43 | 2.24±1.33 | 2.53±1.37 | 3.35±1.32 | 5.345 | 0.001** |
我和班级同学的关系被人恶意破坏 | 2.30±1.42 | 2.21±1.35 | 2.79±1.58 | 3.50±1.30 | 7.399 | 0.000** |
被同学在网络上散播隐私或谣言 | 2.24±1.50 | 2.26±1.45 | 2.88±1.54 | 3.00±1.26 | 4.491 | 0.004** |
同学讲黄色笑话、性邀约等对我进行言语上的骚扰 | 2.34±1.54 | 2.31±1.47 | 2.84±1.49 | 3.08±1.35 | 3.471 | 0.017* |
被同学跟踪 | 2.18±1.45 | 2.12±1.34 | 2.66±1.50 | 2.96±1.31 | 4.156 | 0.007** |
被同学恶意用肢体触摸臀部、胸部等敏感部位 | 2.18±1.44 | 2.30±1.48 | 2.62±1.47 | 3.38±1.27 | 5.460 | 0.001** |
通过社交软件收到同学发送的秽语、黄色图片、视频等 | 2.33±1.55 | 2.19±1.41 | 2.82±1.47 | 3.19±1.13 | 5.175 | 0.002** |
* p<0.05 ** p<0.01 |
(二)单亲家庭和被欺凌的相关性
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去表示单亲家庭和被欺凌经历的强弱情况,具体分析可知,所有项都呈现0.01水平的显著性,单亲家庭和被欺凌经历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示单亲家庭的孩子经历欺凌事件的频率更高。李光程学者的研究中表示,与双亲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欺凌。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增加儿童在学校受到欺负的风险;在不良的成长环境中,儿童也会表现出更多的欺负行为。
表3–14单亲家庭在校园欺凌中的影响
Pearson相关-标准格式 | |
是否是单亲家庭: | |
同学威胁我必须为他买东西、做事、写作业等。 | -0.281** |
个人物品被同学私藏或恶意破坏 | -0.236** |
同学强迫我给钱或提供物品 | -0.381** |
被同学持扫把、棍棒、刀等器械殴打 | -0.264** |
被多名同学围殴 | -0.361** |
因与校内同学纠紛而被校外人士烕胁或殴打 | -0.326** |
被同学取不雅绰号或用脏话辱骂嘲笑 | -0.154** |
被同学用恶意的语言恐吓或威胁(如被警告“放学后小心点”、“欠揍”) | -0.271** |
同学故意做出推、挤动作来挑衅我 | -0.276** |
同学恶意地孤立、排挤我 | -0.333** |
我和班级同学的关系被人恶意破坏 | -0.282** |
被同学在网络上散播隐私或谣言 | -0.289** |
同学讲黄色笑话、性邀约等对我进行言语上的骚扰 | -0.347** |
被同学跟踪 | -0.273** |
被同学恶意用肢体触摸臀部、胸部等敏感部位 | -0.316** |
通过社交软件收到同学发送的秽语、黄色图片、视频等 | -0.354** |
* p<0.05 ** p<0.01 |
(三)被欺凌后的心理变化
该问题研究的是“被欺凌后,你心理产生了哪些变化?”,设置为多选题,至少选一项。该题共涉及到两个名词,分别是响应率和普及率,响应率表示对比各个选项的相对选择比例情况,普及率用于某项的选择普及情况;则响应率是按百分百比率计算,每个选项按百分比计算占比情况,普及率则按照人头计算,共有226人进行选择,每人可以一次选择多个,以226为分母,选择人数为分子来计算各选项占比情况。
图表中显示,悲伤厌世、心生仇恨、担忧害怕在响应率和普及率中占比最高,分别为24.74%、23.30%、22.89%和53.10%、50.00%、49.12%;其次则是感到自卑响应率和普及率为17.73%和38.05%;表示没变化的最少。
由此可见,卷入欺凌事件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并给他们的人格特征带来负面变化。许多相关研究表明,因为害怕报复,被欺负的学生往往不想告诉别人自己被欺负了。相反,他们会采取自我压抑,默默忍受痛苦和折磨。久而久之,他们会变得内向、孤独、自卑等人格特质,严重的话会引起人格障碍。
表3–15学生被欺凌后的心理变化
响应率和普及率汇总表格 | |||
项 | 响应 | 普及率(n=226) | |
n | 响应率 | ||
感到自卑 | 86 | 17.73% | 38.05% |
悲伤厌世 | 120 | 24.74% | 53.10% |
心生仇恨 | 113 | 23.30% | 50.00% |
担忧害怕 | 111 | 22.89% | 49.12% |
没变化 | 55 | 11.34% | 24.34% |
汇总 | 485 | 100% | 214.60% |
拟合优度检验:χ²=29.546p=0.000 |
3.3 研究结论
(一)该校校园欺凌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该校存在一定比例校园欺凌问题。
在遭遇欺凌时,大部分学生面对校园欺凌选择采取自身主动出击的形式,或者是寻求外界帮助,呈现着比较积极正面的应对态度。而当学生们作为旁观者面对欺凌事件时,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能正确认知到校园欺凌的错误性,但大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分辨同学是否正在遭受欺凌,剩余一小部分学生在面对校园欺凌时表现地漠不关心。
(二)该校学生社会支持情况
该校整体社会支持表现良好。样本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有着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只有约九分之一的学生表示缺乏社会支持。
根据同伴支持来看,大部分学生会选择避事,既不参与也不帮忙,成为一个旁观者。但愿意帮助受欺凌同学的也占据三分之一,可以看出学生们面对校园欺凌还是比较积极。
根据家庭支持来看,近半的家长会建议孩子遇到校园欺凌时不要主动冲突,采取告诉家长或老师的方式。根据调查显示,家长的态度在孩子面对欺凌时采取的措施占据着决定性因素。
根据教师支持来看,80%的教师面对校园欺凌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对欺凌者采取不同的惩罚方式。只有小部分教室会漠视。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当校园欺凌发生时,老师们大多都不太清楚或没有接触。
根据学校支持来看,与校园欺凌相关的主题活动仍然占少数,但是针对校园欺凌设置的规章制度比较完善。
(三)校园欺凌的其他影响因素
成绩和校园欺凌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差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比例高于优等生。但是无法探查校园欺凌和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大部分研究表示,成绩差导致校园欺凌或遭受校园欺凌进而影响成绩均有可能。
单亲家庭和校园欺凌之间也存在着相关性,和成绩因素类似,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遭受校园欺凌。但也无法探查因果关系。
根据调查显示,校园欺凌无疑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有可能延续几年甚至终生。
4校园欺凌的心理成因分析
4.1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偏差
现在学界对校园欺凌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是觉得欺凌行为是学生成长中必经的社会活动。“打闹”是是为了学生学会更好的融入团体,为以后社会生活吸取经验。二是认为校园欺凌对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性格十分恶劣的学生才会对同伴采取欺凌行为,是小混混才会使用的斗殴手段,使增加他们未来走向犯罪的道路。
学校对校园欺凌的应对方式多是宣传教育和管理处罚。学校目前校园欺凌主题活动仍比较少,多是主题班会或是发布相关校纪校规,流于表面形式。而处罚也仅是对欺凌者提出批评或档案记录,没能关心到对被欺凌者的心理和社会影响,探究更深层次的因素。
老师对校园欺凌的错误认知体现在推卸责任上。错误的态度是,副科老师面对欺凌时容易忽视,认为这是班主任应该负的责任,与自己无关。而班主任遇见欺凌行为时则觉得学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和管理人员,自己负责秩序的维护和管理,进而视而不见或高高抬起,轻轻放下。校园欺凌和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息息相关,当关心不够时,教师很可能会错过发现班级中校园欺凌的现象,或在处理时仅作处罚,不能真正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家长对校园欺凌的态度也呈现着两个方向。一类家长强调同学之间的包容,规劝孩子在面对欺凌时尽量容忍对方、以和为贵,减少与同学的冲突,用退让来保护自己。这样往往使得孩子在面对欺凌时既不敢提起反抗,也不敢向家长倾诉。第二类家长得知孩子被欺凌经常恨铁不成钢,质问为何没有反抗回去,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忠实支持者。而这更会使得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加剧,进一步激化矛盾。
虽然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但是针对性的解决预防措施没有到位,社会各界心中依然没有重视欺凌对孩子产生的严重影响,也许是校园欺凌屡禁不止的原因。
4.2社会化影响因素
社会化具有相当力量,使得学生之间彼此影响,彼此联系。在中学期间,学生们容易受到来自于从众的压力和青春期的影响。在青春期,从众是一种宽容自控和成熟的象征。为了使自己融入群体,中学生往往会采取随大流的方式面对校园欺凌,漠视则是一种让自己不参与校园欺凌却又能有效保护自己不受欺凌的有效措施。受从众效应影响更深的中学生则会在面对欺凌时使用攻击性手段,为了维护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进而与同伴一起欺凌他人。这种心理学称为变色龙效应,人们经常在读或听过的句子中模仿语法,因为行为影响态度和情感,这一自动的现象也会使人们对其同伴产生同样的感觉,进一步加强与团队之间的社会联系。
欺凌行为在初中阶段表现的尤为突出和高频,这与青春期发育不无关系。青春期的学生具有易怒、冲动、渴望关注、反叛和做事不考虑后果的特征。他们在遭遇社会化事件时容易情绪指导行动,和同学们发生冲突时无法冷静处理问题,更容易采取暴力行为。
4.3人格心理特征
针对校园欺凌的人格特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具有相似的个性心理特征。欺凌者往往会高自尊和易怒。被欺凌者则表现出低自尊、自我效能感低。
高自尊则确实有很多优势,它利于培养主动、乐观和愉快的感觉,而且也能够使人更具有领导魅力,让他们更容易成为青少年团伙头目。高自尊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这样会使他们在校园中与同学相处时产生许多关系问题。并且高自尊的人更具有攻击性,和同学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倾向于组织团队对矛盾者采取暴力施压的方式。
低自尊的学生攻击性低,他们面对欺凌时容易反复自我质疑来寻求内在因素,较少主动对外寻求帮助,使得他们更可能患抑郁症。他们也更容易不满意自己的人际关系并且脱离人群,这样加重了他们遭受欺凌时更难获得帮助。
5应对校园欺凌的措施
5.1改变社会认知偏差
改变社会对校园欺凌的错误认知,促使大众意识到其危险性。从舆论的角度切入,提高校园欺凌的社会热度,并对其危害进行广泛宣传,让社会各界意识到校园欺凌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应增加校园欺凌相关广告、电影电视,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改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错误认知,要让他们正确的意识到欺凌是一个道德问题,提高他们的警觉性。并且要普及欺凌类型宣传,让他们了解欺凌的形式不仅仅只有肢体欺凌,更有言语欺凌和网络欺凌等多种方式。
学校除了要定期开展校园欺凌相关主题活动,更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经常进行各类心理活动和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并且学校需要设置心理医生岗位,为学生提供反欺凌求助热线,让学生们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帮助。在处理欺凌后事件时,学校心理医生要针对性个案解决问题,了解学生内心想法,从根源上为其解决困难。没有求助时心理医生应多关注具有欺凌行为雏形和有可能成为被欺凌者的同学,定时进行心理疏导,改变学生的错误认知。
家庭方面来说,在平时和孩子相处时,首先,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安全感和关心,促进孩子和父母间的良好沟通。其次,采取科学的教养理念,不能过度溺爱,要给予孩子适当地挫折教育,树立正确的需求观。最好采用民主的教育关系,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增强其自我意识和自我决定权利。在面对遭受欺凌的孩子时,家长不应马上询问事情来由,而是主动倾听,引导孩子的情绪发泄。然后,在孩子告知事情经过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与他进行共情,了解欺凌的内在心理动机,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可以与学校沟通为他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式。最重要的是,在事件发生后提高孩子面对欺凌的处理能力。
法律也是治理校园欺凌的重要一环。法律不仅仅要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在关键时更是保护未成年人免受欺凌的钥匙。校园欺凌相关法律惩罚力度较小,面对14岁以下的儿童欺凌行为并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而是偏向道德为主的法律教育,强调学校、社会、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司法机关应该尽快明确未成年人犯罪法,不仅仅加强教育宣传,更应该设立可行的惩罚措施,使校园欺凌案件调查时有法可依。
5.2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欺凌者采取欺凌方式应对和被欺凌者无法有效反抗,都和他们缺乏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有关。
欺凌者通常具有优秀的领导能力,在面对挫折时,他们倾向于组织小团体对同学采取抵抗甚至暴力行为。被欺凌者往往性格内向,并缺乏有效与人沟通的能力,在面对欺凌时身边没有足够的帮助力量。
我们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将以前从未注意的社交技能展现出来,使被欺凌寻求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并且能让欺凌者意识到自己在过程中的错误,进行自我反省,体会被欺凌者的感受。鼓励活动中学生间相互模仿,使得他们从他人身上学习控制情绪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文艺体育活动,为他们提供自主表达的场地和机会,增加学生间的交流,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同伴间的紧密联系。让他们在面对欺凌时能够主动站出来帮助别人。
5.3加强人格教育,提供情绪释放途径
对受欺凌者进行自信心训练并加以强化。首先,鼓励他们在面对欺凌时勇敢的拒绝,对欺凌者表现出自己的态度,合理的拒绝他人不道德的要求。其次,家长和老师应该多采用优势视角,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并加以鼓励,让他们意识到“我可以”,并且鼓励他们在人际交往时展现自己的优点,以进行行为强化。最后,在面对身体瘦弱的受欺凌者时建议他们参与防御性运动,如跆拳道、柔术、拳击等方式。这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素质,还能为心理加强力量。
学校在课余时间可以安排适当的活动,减轻学习压力,帮助学生释放在成长中产生的负面情绪。艺术类的有音乐、美术、书法、围棋等能够使人心情平静的表达形式,体育类的有跑步、球类、舞蹈等帮助释放能量的活动。而近年来还有一种新型的语言宣泄方式为天台喊话,鼓励学生上学校天台向全校师生大声喊出自己压在心底的一些困惑。
6结论与展望
6.1全文总结
本文致力于以大学生的视角,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校园欺凌的成因,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矫治措施。
首先,根据文献综述,分析相关概念的区别,针对校园欺凌本身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明晰了本文对校园欺凌表现形式的范围并且介绍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定义。其次,汇总了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和治理方案,并且针对国内心理学角度下的校园欺凌研究进行了成因和矫正措施综述。
数据分析方面,本文对S市x中学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工具spssau对该校所存在的欺凌问题和校园欺凌基本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分析、该校欺凌现状调查、社会支持现状研究和不同因素对学生个性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影响。
根据调查数据,为校园欺凌的成因提出了三个不同角度的观点,分别是:社会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偏差、社会化影响因素和学生人格心理特征。
最后,据该观点并结合国内外治理方案给出应对措施,包括:改变社会认知偏差、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加强人格教育,提供情绪释放途径。
6.2不足与展望
(一)不足
1、研究过程略为仓促
由于赶上疫情期间,原本设立的访谈取消。问卷回收数量为307份,没有达到500份的目标数量。其次问卷对象主要为初一到初三年级学生,年纪范围跨度较小,未能分析小中初学生之间的欺凌区别。研究对象性别比例稍微不均衡,女性略为高于男性,所以分析时没有针对性别差异作出调查。此外,问卷设计上针对心理研究的板块较少,最终回收问卷时得到的有效数据不够,对研究心理影响具有一定难度。
2、对心理知识研究浅薄
笔者专业与心理学有部分相关,但是心理知识储备仍然不够,在分析问题时没有清晰的知识体系脉络,所以给出原因分析时关键点比较零散。并且缺乏知识深度,不能够进一步挖掘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在给出意见时多是参考其他学者提出的方式,自我思考度不够。
(二)展望
1、提前联系调查学校,取得管理人员的同意及时发放问卷,延长问卷的发放时间以取得足够的数量。
2、严格控制问卷质量,对不符合要求的无效问卷进行剔除,提高问卷信度效度。
3、多参考范本性问卷,结合自己的需求重复查看修改。
4、增加阅读心理相关书籍,参考多方面文献,提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文献
- 兴华美育.面对校园霸凌时,如何保护“少年的他”?
- 今日新闻 | 网红主播投身社工事业成立“萌益”志愿服务队•校园欺凌笼罩全球青少年•彩票公益金攻略.
- 芦鸣祺,刘文利.全面性教育中的预防,基于性别暴力的教育[J].《性教育与生殖健康》.2018,(3):11-11
- 杜晓,景千姿. 校园霸凌事件频发,专家建议借鉴恶意补足年龄原则进行遏制[J/OL].
- 张品.新媒体视域校园欺凌的哲学反思[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2):91-93.
- 乔东平,文娜.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概念、成因与干预[J].社会建设,2018,5(03):5-15+64.
- 何娴. 初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 李永升,吴卫.校园欺凌的犯罪学理论分析与防控策略——以我国近3年100件网络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65-74.
- HBSC.校园霸凌那些事
- 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2):43-50+118.
- 中国反校园欺凌网.校园欺凌界定、类型.
- 惩治校园欺凌,板子该打在何处?
- 张谨. 校园欺凌的治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7.
- 陈景景.我国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2020(03):37-38.
- 陈婷婷,康丽颖.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07(07):89-92+96.
- 强菲菲. 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欺凌行为研究[D].辽宁大学,2014.
- 刘晓梅.以复和措施处理校园欺凌问题[J].青年研究,2007(07):25-31.
- 桑标,陈国鹏.校园内外欺负现象的心理学分析与解决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00(03):10-12.
- 梁兰,硕士毕业论文,小学校园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人格特征及对教育的启示[J]
- 王莉娟. 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研究[D].河北大学,2000.
- 程灵.校园欺凌问题的心理干预[J].新教师,2019(08):11-13.
- 王赪.“贴标签”现象与越轨行为的发生:标签理论对个体社会化解释的述评[J].政法学刊,2003(3):52-54.
- 章恩友; 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 2016-11-10
- 洪婷;韦雪艳抗逆力视角下校园受欺凌者心理困境分析及干预策略[J];2019,(20),4-8
- 向广宇,闻志强.日本校园欺凌现状、防治经验与启示——以《校园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为主视角[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01):1-10.[13]
- 丁艳.心理学视角下校园欺凌行为的探究分析及思考[J]新西部,2017(33):129-130.
- 孙时进,施泽艺.校园欺凌的心理因素和治理方法:心理学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2):51-56+119.
- 朱瑾.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02):14-16.
- 姚秀明.心理学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及规避[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8):159-160.
- 谢明洁. 受欺负儿童同学距离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 刘娟红. 社会工作介入Y小学校园欺凌的实务研究[D].云南大学,2019.
- 各国应对校园欺凌的措施[J].课程教学研究,2019(01):96.
- 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 《心理学报》, 2002 (4)
- 张文新,谷传华,鞠玉翠.儿童欺负问题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03):215-220.
- 张凌燕. 中小学生欺凌角色行为与旁观者介入行为和策略的关系[D].浙江理工大学,2019.
- 李光程. 单亲家庭儿童亲子关系、自立行为与校园欺凌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19.
- 杨令平.近十年国外校园欺凌的研究热点与实践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8(24):116-121.
- Olweus Dan.Criminal behaviour and mental health : CBMH[J], 2011, Vol.21 (2), pp.151-6PubMed
- Olweus D.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 Oxford: Blackwell, 1993
- Bender,,&Losel,F. ( 2011) . Bullying at school as a predictor of delinquency,violence and other antisocial behaviour in adulthood. Criminal Behaviour and Mental Health,21( 2) ,99 - 106.
- Berger,C. ,Batanova,M. ,& Cance,J. D. ( 2015) . Aggressive and prosocial, examining latent profiles of behavior,social status,machiavel lianism,and empath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44( 12) ,2230 - 2244.
- Pernille Due, Juan Merl, Yossi Harel-Fisch. Socioeconomic Inequality in Exposure to Bullying DuringAdolescence: A Comparative, Cross-Sectional, Multilevel Study in 35 Countries [J]. American Journalof Public Health. May 2009, Vol 99,No. 5.
附 录
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深入了解中学生在校园里的欺凌情况,特组织此次调查,并选中了你来参与我们的调查,本结果只用来后期资料整理与统计。本问卷中所列举的都是一些你平时在校或往返学校途中遇到的情况,请你仔细阅读,并在相应的位置上打“√”。你的答案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但非常重要。我们会对你填写的任何答案绝对保密,不会告知学校老师和同学,请你放心作答,如实填写。
请注意:以下题目若无注明,均为单项选择题,即每题仅能选择一个选项。
一、 基本信息(请勾选或填写您认为符合实际情况的答案。)
1. 你的性别:A,男B.女
2. 你的年级:初一B.初二C.初三
3. 你的学习成绩属于:A.优秀 B.良好 C.中等 D.较差
4. 现在与谁一起生活:A.父母 B.父亲 D.爷爷奶奶 E.其他亲友
5. 是否是单亲家庭:A:是 B.否
6. 家庭经济状况:A.比较好 B.有一定盈余
C.能维持基本开支 D.维持基本开支有困难
7. 住校情况:A.住校 B.未住校
二、 社会支持
8. 在本学期:
总是 经常 有时 偶本 从不
我的朋友们能真正的帮助我。当我遇到困难时,我的朋友会关心、理解我。当我开心或难过时,我愿意和我的朋友分享。我的家庭能心甘情愿协助我做各种决定。我的家庭能够提供切实具体的帮助。当我遇到困难时,会和父母讨论。在学校中,我的老师关心、鼓励我。当我或同学有困难时,老师会尽力帮助。当班级出现同学矛盾时,老师能及时、公平处理。当我看到影视、游戏中有暴力场景时,不自觉地想去模仿。
9. 如果你在外面被人欺凌,你父母告诉你的处理方式是:
A. 立刻还手或反抗,绝不吃眼前亏 B.暂时退让,以后找机会报复
C, 退让,然后告诉老师、家长或警察 D.没有与父母交流过
10. 你认为在网络上恐吓、侮辱、诽谤他人或公开他人个人资料是否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A.会 B.不会 C.不清楚
如果你认为不会,原因是:
A.从众心理,难以追究个人责任 B. 网络行为不受法律监管
C匿名身份很难追查 D.言论自由
三、欺凌行为
11. 在本学期,你看到过同学:(多选)
被他人取笑或戏弄受到暴力威胁或恐吓东西被其他同学故意破坏被人抢劫或勒索财物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或孤立遭到口头或身体上的性骚扰个人隐私被散播在网络上没有看到过同学被欺凌
12. 当你在校内或校外看到有人被欺凌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A.这是不对的,应该阻止 B.他们只是在打闹,没有恶意
C.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D.那是他们的事,和我无关
E.没有看到过同学被欺凌
13. 在本学期,你曾经遇到过:
0次 1-2次 3-5次 6-10次 10次以上
同学威胁我必须为他买东西、做事、写作业等。个人物品被同学私藏或恶意破坏。同学强迫我给钱或提供物品。被同学持扫把、棍棒、刀等器械殴打被多名同学围殴。因与校内同学纠紛而被校外人士烕胁或殴打。被同学取不雅绰号或用脏话辱骂嘲笑(如“神经病”等)。被同学用恶意的语言恐吓或威胁(如被警告“放学后小心点”、“欠揍”)。同学故意做出推、挤动作来挑衅我。同学恶意地孤立、排挤我。我和班级同学的关系被人恶意破坏。被同学在网络上散播隐私或谣言。同学讲黄色笑话、性邀约等对我进行言语上的骚扰。被同学暗中窥视(偷窥)。被同学恶意用肢体触摸臀部、胸部等敏感部位。通过社交软件收到同学发送的秽语、黄色图片、视频等。
注明:13题所列为遭受欺凌的具体表现方式,除了(1)至(16)小题选项全部为0次的同学,可跳过14至20题,其余同学请继续做以下题目。
14. 别人在欺凌你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A.向对方求烧 B.语言反击对方 C.借助工具反击
D.默默承受 E.寻求身边的成年人帮助 F.以后报复
G.报警
15. 当你做出上述反应后,欺凌者对你的欺凌会:
A.变本加厉 B.—如既往
C.有所好转 D.完全消失
16. 你认为自己被欺凌的原因有哪些:
A.不清楚 B.被认为好欺负
C.被嫉妒 D.曾发生矛盾 E.其他
17. 被欺凌后,你心理产生了哪些变化?
A.感到自卑 B.悲伤厌世
C.心生仇恨 D.担忧害怕 E.没变化
18. 当你被欺凌时,你的同学会:
A.告诉学校保安或老师 B.围观看热闹
C.和他人一起欺负你D.装作没看见
19. 当老师知道你被欺凌后,老师会怎么做?
A.对欺凌者严厉批评 B.让欺凌者写检讨 C.让欺凌者向你道歉
D.不理会这类事情 E.上前制止 F.老师不知道
20.当你被欺凌后,你父母的反应是:
A.带你去学校找老师 B.让你自己解决 C.找对方家长讨说法
D.给你转学 E.父母不知道 F.其他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2958.html,